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2016-思考题(1)

2015-2016-思考题(1)

2015-2016-思考题(1)
2015-2016-思考题(1)

2015-2016-思考题(1)

2015--2016学年第1学期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过科技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在我们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来促成经济增长的这三十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创新科技一直在迅猛发展,它是发源于20世纪中期美国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延续。这次产业革命有的国家抓住了机会,有的国家失去了机会,由此形成信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

体之间的数字鸿沟。在信息科技发展得最为迅猛的时候,在它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时候,我们却在兴高采烈地牺牲资源、环境、劳动搞积累。我们只是按住了信息革命的一点尾巴,一直在引进信息技术,可是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 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如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三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四是科技的快速发展。这些形势都对研究生同学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当代研究生将是创新大军中的主力,肩负着光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1.面对知识经济,要求研究生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知识经济的灵魂就是创新;在创新方面,我们要唤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激发起自己的内在动力。有了创新意识,就会利用一切机会,充分调动自己的一切潜力,时时处处进行创新活动。二是创新思

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灵感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总之,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2.面对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研究生就业也要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和检验,也要服从优胜劣汰的法则,这就要求各位增强竞争意识,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竞争能力;

3.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研究生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因为科技发展越快,知识的更新越快,新的知识不断出现,已有的知识大量被淘汰,这种形势下,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形式和要求,学习是首要任务,成为创新人才是应有的成长目标。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应该自我发挥,主动专研,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学习状态上,我们应该围绕学过的内容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要勤于

思考,乐于提问;在学习层次上,要继承,但更要发展、创新

总的来说,大学生应具有创新思维、要向唯一挑战、向完美挑战、要同时具有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要向概念挑战,向“毋庸置疑”挑战,要具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要学会缺点逆用法,要懂得类比法,要激发团队创造力。同时,我们要落实贯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2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机遇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外性。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支柱,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机遇是一种偶然性,但又不是纯粹的偶然性。机遇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科学研究的目的性、探索性与自然现象的错综复杂的矛盾。观察实际是探索性很强的认识活动,出现未曾发现过的新情况,常常是必然的。同时实践活动必然有一定的盲目性,出现与预先设想的计划和目的不符合的现象是完全正常的

面对机遇,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1.必须正确理解和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如果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

一种纯粹的偶然性,就会放弃它;反之,如果意识到或感觉到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或者尚未被揭示,或可能与原有的科学认识相悖,就不会轻易放过了。

2.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机遇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因素,它只提供了科

学发现的一种线索,并没有提供全面解决问题的答案。能够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有认识能力的准备,要留心意外之事,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突破传统束缚和敢于提出新思想的精神。机遇对科技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机会,但它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指望依靠偶然的机遇或靠碰运气去发现真理。而机遇一旦出现就要善于捕捉它,紧紧抓住它,穷追不舍,直到取得成功。

3.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答: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3)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4)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2)中国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3)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自然资源及其环境,并且人口保持在地理环境的承载限度内,使人类及其后代能够永续生存发展。(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和平与发展,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构。(5)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

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各级环境管理队伍建设,充实管理人员,通过教育、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最重要的还是我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上述措施,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4.怎样理解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建立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哪些类型?

地位:

他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可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事实资料的积累,不能自然而然的导致科学理论的简历,只有通过科学假说这个中间环节,科学认识运动才能由事实资料的积累达到科学理论的创立。其次,科学假说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假说的提出进一步确定了继续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方向,指引这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某一科学领域提出的科学假说,对于该领域在观察和实验中所继续获得的事实资料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对于其他科学领域的亚牛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成为其他学科研究工作

的一般方法和理论工具。第三,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繁荣并促进科学的发展。由于科学假说具有多样性,似的不同假说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同观点的争论,可以开阔思路,相互补充,启发思考,揭露矛盾,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引导学术界的繁荣。最后,假说可以唤起众说,促进科学发展。

科学假说的建立:

1.科学假说需要科学家精心策划、准备,按照有效的方式去寻找各种线索。首先要搜集一定数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

2.然后,灵活的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构成假说的核心;

3.最后,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说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

科学假说的分类:首先根据科学假说认识事物的范围大小、深刻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狭义性假说和广义性假说。前者是关于某事物或某事物个别属性的猜测性判断和说明。后者是关于事物的一半规律的说明和判断,往往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组成的一定结构的复杂体系。

其次根据科学假说解释说明、预见推测的内容不同那个,可以将其分为理论假说和事实假说。最后,根据科学假说检验的结果,可以把假说分为证实性假说和证伪性假说。

5.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答:1.生态自然观的产生:(1)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即:<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自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全力为人类服务,但同时也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人类希望通过生态自然观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科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和多样性

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依据;

(4)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生态自然观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在整个生物困中,森林、草原、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也有生命存在,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

有的。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

机物质,经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组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再回到环境中。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之和美丽

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6.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7.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爱迪生与电灯 1879年 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