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
从制度创新看商鞅变法

制度经济学课程论文: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下国家与制度变迁看商鞅变法

姓名:郑好

班级:11级国贸二班

学号:1108230238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下国家与制度变迁看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来,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桑农,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本文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商鞅变法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证。

一、制度变迁中一次成功的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是一次制度创新和权力的重新界定。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效益低的制度。商鞅变法的结果。摧毁了旧的封建领主经济制度,代之以新的封建地主经济制度,可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对于这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商鞅是通过对土地产权的重新界定来促成其实现的。因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体中最基本、是重要时制度,产权的变动、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制度的变动。

商鞅变法以前,秦国晋遍实行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在井田制度下,无论是被赐予采邑的封建领主还是直接生产者农奴,他们都是土地的使用者,而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设有所有权,更没有转让权,因为土地不能自由买卖。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支配下,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因此,井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公)有产权制度。这种土地产权制度,由于禁止土地的自由转移,因此存在产权残缺;由于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领主对土地拥有世袭占有权,并享有土地上的一切特权,因而产权关系不明。更重要的是,这种产权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下令“坏井田,开阡陌”,“民得卖买”。用法律手段废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封建领主对土地的世袭占有权,同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民对土地拥有合法的私人占有权,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就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和自耕农民对土地的私有产权。这种土地私有产权由于承认地主和自耕农民则上地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和转让权,因此是一种比较完整的产权,而且,由于这种产权是以法律形式界定的,因此它也是一种有效的产权。

在“废井田,开阡陌”的同时,商鞅还推行了郡县制,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这是从政治上打击封建领主的有效举措,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的实行,用政治手段保障了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

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样就废除了封建领主对领地的土地世袭占有特权,瓦解了封建领主经济,奠定了地主经济在秦国的支配地位。

其次,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为农民家庭经济的上升以至为地主经济(一开始就雇人或使用农奴耕种的,或由富裕农民中上升的)的发展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为允许土地买卖、自由转让,人地之间的比例可得到自动的调节(不经官府),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土地,发挥地力;允许土地买卖,也有利于推动竟争,促使富者多置产业。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这就可增加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地税),对国家来说,也可从中得到好处。

另外,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刺激了个体小农经济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商鞅通过确立土地私有产权,扶植了大量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济组织,在这个经济组织中,生产者是自耕农民,由于自耕农民对土地拥有产权,“有恒产者有恒心”,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而且,由于商鞅认识到“民之主,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孛利”,人们每一行为都要得到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为了激发自耕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他制定了奖励军功,轻税免役,入粟赐爵,提高粮价,奖励垦荒等一系列激励措施,使自耕农民通过杀敌立功,努力生产,可以提高自身地位,获得轻税免役的优待。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自耕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了个体经济组织的效益。这种有效的经济组织是促使秦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历史事实证明,自耕农的个体经济组织在商鞅变法过程中以及在商鞅以后奏国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产权,摧毁了封建领主经济,奠定了封建地主经济在秦国的支配地位,推动了秦国由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向地主经济制度的转变,为秦国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商鞅进行制度创新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要进行制度创新,这首先是和商鞅变法要实现的目标分不开的。商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是,在当时的秦国,现存的经济制度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因为当时秦国的经济制度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实行的是落后的劳役地租和沉重的实物地租,农奴对生产缺乏积极性,生产效率低。同时,在这种制度下,封建领主对土地拥有世袭占有权,容易形成封建割据,削弱国家力量。因此,封建领主经济制度是一种无效益的落后的制度,当这种制度继续存在时,要想实现富国强兵是不可能的。而要想实现富国强兵,就必须改变现存的制度,进行制度创新。

其次,商鞅之所以进行制度创新,是为了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制度的变化,商鞅生活的时代、由于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现存的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在这种生产关系中,“直接生产者农奴是以不自由的身份出现的一,他们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

是截然分不开的,他们的被剥削是表现得一清二楚的。”因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很低的。《吕氏春秋·审分》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财速,无所匿迟也。”可见,封建领主制的生产关系是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得到改变。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时各国都采取了人口增殖措施),土地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争夺的对象,不仅封建领主要求扩大土地面积,农奴也想有一块自己的土地,而一部分从井田上跑到山林川泽开垦荒地的地主和自耕农,虽然有了自己的土地,但由于他们对土地的所有权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认可(用当时话说,还没有定分),因此他们的土地随时有可能被封建领主侵占,土地所有权的不确定,是当时引起“争斗”的主要原因。对此,商鞅是有深刻认识的,他引用慎到的话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可分以为百也,由名分之末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骛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所以,要解决“争斗”同题,就必须“定分”,确立土地归属,这是商称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产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上述矛盾和问题,各国法家代表人物都采取了积极的反应.他们先后在一些国家实行变法。作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商鞅继承了法家进步的历史观,而各国变法成功的事实,更使他们认识到,“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即制定严明的制度是立国的报本,是建立秩序和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而制定制度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宜,才能行之有效地达到设立者的目的”即所谓“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基于这样的认识,商鞅在秦变法,自然就把因时立制,创新制度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从主观动机来看,商鞅之所以进行制度创新,是由于他意识到通过制度创新得到的收益将大于制度创新所付出的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当进行制度创新预期得到的收益大于制度创新付出的成本时,制度创新就会发生。商秧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当然不会使用现代的收益──成本比较法。但是,对于变法会遇到的阻力,要付出的代价,商鞅一定心中有数;而对于变法将会取得的“富国强兵”的收益,商鞅更应十分清楚,否则,他就不会在求见秦孝公时,大谈“强国之术”了。将这二者相比,变法由于得到了最高统洽者的支持,阻力和代价将会减少,而通过变法将会实现富国强兵,其收益会远远大于变法付出的代价或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制度创新是值得的,有必要的。我想这似乎可以作为商鞅进行制度创新的主观原因。

三、商鞅制度创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商鞅通过确立土地私有权,进行制度创新,废除了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建立了地主经济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绩效。商鞅的制度创新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商鞅的制度创新是国家政权强制推行的结果。商鞅变法表面上看是由商鞅个人进行的,但实际上,它是一次强制性的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商鞅的制度创新是由国家命令和法律实现的。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到了秦国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被授于种种权力,他是以国家代表的身份来进行变法的。商鞅的各项改

革制度,都是以国家命令和法律形式制订和颁布的,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抗拒性。由于有国家政权的支持,降低了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使商鞅能够战胜反对派的进攻,排除阻力,从而使制度创新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得到推进。

第二,商鞅的制度创新得到了新兴地主和广大的自耕农等经济行为主体的支持。商鞅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了封建土地国有产权,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产权,承认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拥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满足了地主和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激发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商鞅顺应了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制定了奖励军功,轻税免役,入粟赐爵,提高粮价,奖励垦荒等一整套奖赏制度和激励措施,使地主通过军功,努力生产可以得到官爵,获得更多的土地,自耕农也可通过同一渠道,提高自身地位,获得轻税免役的优待。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也赢得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新兴地主和自耕农民的大力支持,最终推动了商鞅制度创新的实现。

第三,商鞅的制度创新一开始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具有自我强化机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具有路径依赖性质。就是说,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正确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相反,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也可能走入错误路径,可能锁定在无效率的状态之下。商鞅的制度创新由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一开始就走上了正确的路径,各项改革措施都得到了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秦民便之”。后来,商鞅虽然被害,但“秦法未败也”,不仅如此,商鞅以法律形式制定的各项制度,被他以后的秦国君主继承和发展,近年云梦出土的《秦律》,就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经过秦国历代国君的发展、补充、积累而成的,因此它的许多内容与《商君书》具有共同性与连贯性。这些事实说明,商鞅的制度创新具有自我强化机制,这是使它取得成功,并对秦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要原因。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它通过确立土地私有权,推动了秦国由封建领主经济制度向地主经济制度的转变。商鞅的制度创新说明:(1)产权制度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是促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2)制度创新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才有进行的必要和可能。(3)制度创新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走上正确的路径,形成自我强化机制。(4)国家政权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减少制度创新过程中的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加速制度创新的顺利实现。通过商鞅的制度创新,我们也能看出商鞅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的经济思想。

1.产权思想。商鞅已经明确地认识到产权明晰(即明确界定财产的归属)的重要性,产权不明晰,就会引起人们对财产的争夺,要消除人们对财产的争夺,就必须明确地界定财产的归属,使产权明晰(前引商鞅引用慎到的话可证明这一点)。而要明晰地界定产权,必须通过制定法制法规,否则是无效的。重视法规的重要性,这是法家最显著的特色。商鞅也认识到产权完整的重要性,因此,他

不仅允许地主和自耕农民对土地拥有古有权、使用权,而且也允许他们对土地拥有转让权,可以自由买卖。

2.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商议认为制度是立国之第一支柱,建立制度,即订立或设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秩序和提高效率。而只有制度符合时宜,它才能行之有效地达到订立或设立规则以建立秩序和提高效率。而只有制度符合时宜,它才能行之有效地达到设立者的目标。《商君书·壹言》指出:“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哉。”重视制度的重要性,这是先秦思想家的共同特征,但是,商鞅所强调的主要是法律制度,即正式制度,对于非正式制度,如礼、义之类的他是不重视的,这点和儒家思想家不同,儒家思想家如孔子、荀子不仅重视正式制度的作用,而且更重视非正式制度对于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性。

3.激励思想。商鞅对激励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商鞅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们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得则喜,失则忧,因此,通过物质奖励,名利引诱,就可以激励人们做统治阶级让他们做的事。

商鞅的上述思想,商鞅自己没有作充分论述,但在商鞅的制度创新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指导商鞅变祛的思想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也都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云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云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 . 公元前230年的某一天,一官员上朝见到嬴政后高呼皇帝 B . 公元前220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 C . 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军事和监察 D . 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楷书给家人写了封平安信 2. (2分) (2020高三下·金华月考) 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 .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 .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经世致用 D .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3. (2分) (2019高一上·翁牛特旗期中) 古代雅典城邦,会于每年冬天在每个部落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举产生一百多名官员包括步兵及骑兵指挥官、财政官员、及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之后会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以便古希腊仲夏新年时使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这说明古代雅典() A . 坚持代议制民主原则 B . 注重部分官员的专业化发展 C . 带有贵族政治的色彩 D . 在城邦内部实行直接民主制 4. (2分) (2019高二下·河南月考) 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A . 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B . 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C . 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 . 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5. (2分)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 . 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选·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1·1月扬州市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材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做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醜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即对轻罪严厉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和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扼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秦地处西陲,经济落后,国力较弱,遭各国鄙视。为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启发式教学 1.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A.宋太宗B.宋仁宗C.宋神宗D.宋哲宗 2.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A.开支过多B.土地兼并C.水利不兴D.生产过少 3.王安石是以什么身份主持变法的A.宰相B.参知政事C.枢密使D.地方官 4.保甲法的特点是A.兵农分离B.寓兵于农C.寓农于兵D.兵将分离 5.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A.枢密院B.军器监C.参知政事D.兵部 6.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增设的科目是A.明经B.明法C.诗赋D.进士强化提高 7.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 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先急”,他的“理财”措施的主要目标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大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

僚斗争的力量 10.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课外延伸 11.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纵观中国历代的改革,就本质作用上有以下三个典型的代表: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据此回答改革具有哪些基本的本质作用。(2)革命与改革都是社会发展中常见的历史现象,与我们已经学过的“革命”相比,请你简单概括改革在方式、目的、后果等方面的主要特点。(3)纵观历代改革者,你最喜欢哪位改革家?并 13.(20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秦帝国带给我们的法治启示

大秦帝国带给我们的法治启示 ——读大秦帝国有感 秦国兴衰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秦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和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用当时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变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转型时代,他既是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也是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更是封建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他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就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 春秋战国孕育的时代精神是“诸侯争霸,强势生存”。春秋三百年的纷争兼并,打碎了封建制的窒息封闭,天子权威削弱、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强势生存的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几乎成为没有任何回旋的铁血现实。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家实力,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争夺逐渐变得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倍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场全面的大竞争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的规模,经济的改革,权力的争夺,文化的争鸣,创造的奇迹,涌现的伟人,

民众与国家命运的联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后来时代所无法相比,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历史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他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了那个时代刚健质朴和创新图强的精神;他崇尚法治、彻底变革、统一政令,努力建设,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完成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 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开创并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彻底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二是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三是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以全民族利益为根本,对蛮夷和愚昧文明进行冲击。四是构建统一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五是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国文明历史发展的血脉。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历史长河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 秦孝公时的秦国贫穷积弱,世族贵胄拥权自重,国人私斗成风,臣民被划分为三六九等,贵族只赏不罚,奴隶只罚不赏,国人虽雄心勃勃,“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却无力改变秦国的穷困窘境,更面临被六国强行瓜分的危局。是什么促使秦国从弱小走向强盛,变成六国眼中的“虎狼之邦”?是“商鞅变法”。为

4-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4-1-37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1.(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的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答案](1)主要理由: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2)论证: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2011·台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试论述中国国防启示

试论述中国国防启示 1.强大的国防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强大国防的保障,国家和民族就无法获得安全环境来发展自己,永远只能生活在别人的武力威胁和侵略中,生存也就是空想了。国家是一个民族永远的依靠,只有强大的国家,才有强大的民族。国家想要发展,不被外界威胁而自强,则必须强大自己的国防。国防强大的基础体现在于国家的经济实力。 2 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的基本保证。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要同国家的经济实力相适应,在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下进行规划和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 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3,科学技术是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动力; 在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各种新式武器装备集体亮相。在30 个装备方队和12个空中梯队中,有陆军的各类战车、火炮、防空导弹、卫星通信;海军的反舰导弹、岸舰导弹、舰空导弹、陆战队战车;空军的预警机、歼击机、新型雷达、空降兵战车和无人机;二炮的新装备包括常规导弹、核导弹和巡航导弹,其中近九成为首次参阅,这些新型武器都是我国科研人员利用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防,让我国人民信心大增,更让外界看到我国的强大。 4,人民群众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力量源泉; 可以说武装部队完全来源于人民群众,科研人员也来自于人民群众,甚至领导人也来自于群众。只有人民一波接着一波不断涌现才有了今天的武装部队,,有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有了战争的胜利。 5,坚持党的领导和建立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现代化革命军队是建设强大国防的根本保证。 军队是一个特殊团体,军人亦是一项身分特殊的职业,他们的言论、行事都受到严密的规范。 平时,军队将坚守行政中立为原则,尽可能避免干预政治,战时,军人需听命国家最高领导 人指挥,捍卫国家领土与民众安全。因为,军队的一切作为乃是维护国家利益为优先,捍卫 国家领土完整与全国民众安全。所以,更不应该沦为某特定人士或政党派系所拥有,形成掌 控政治局势变化的工具。 6.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综合国力提升下,军事实力也要随之提升,国防建设,包括武器购买,武器生产,武器研究, 武器试验,军事人才陪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军事交流,加强双方军事对话,加两国之间的 贸易,和平外交。 军事实力上怎样算安全水平:与国际平均军事实力相等。当人家有枪炮,你发明了战机与导 弹,你将是最安全的。当然这都需要资金研制。钱很重要,老百姓没钱,交的税就少,税少 了,研究费用也就少,如果税收调高,国内就会有反对的,要是有人反对了政府就快倒台了。 军队是国家的最后一道防线,外交是国家的第一道防线。不难看出,有钱就有朋友,如果把中国比做一个青年学生,美国比做一个石油巨头。美国朋友自然比我们这毕业生多,把GDP首位抢过来,朋友盟友自然多。别国都抢着跟你贸易,哪还还敢跟你打仗。

商鞅变法给我的启示

商鞅变法给我的启示 黄旭 商鞅,姓公孙,魏国人。战国时著名政治家。他劝说秦孝公变法图强,受到重用。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贴上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赏‘十今’。”告示下聚满了人,议论纷纷,结果谁也不去扛。商鞅见没人响应,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观看的人更是疑惑了,不知这位新官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就走,一口气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看热闹的人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上述徙木立信故事告诉我深刻的道理:做人做事必须要诚实、讲信用。 从此以后,商鞅着手开始变法,变法从信用入手,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开始大规模的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奖励耕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农业发展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 那么,我们在平时做人做事应该怎样进行呢? 比如,如果我购买一套商品房,资金不够。首先,预付三分之一房子的款项,与卖方订立合同,然后分十年还清欠款,月月按时去银行交纳按揭款项,从来没有拖欠一次按揭款项。十年时间一到,顺利拿到了房产证。这样房产公司和银行就会说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我也用行为证明了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再如,我和几个朋友去酒店吃点东西,身上没有带现金。吃完后,先用信用卡还款,过了几天去银行现金交款。这样,酒店、银行说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诚实、守信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我希望我们的吃、穿、住、用、行都在诚实和守信用中实施并执行。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

即墨市第四中学高二历史导学案 拓展思考 1、归纳成功改革的基本要素: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主观条件(坚定+策略)上层+人民的支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等 2、归纳失败改革的基本要素:不能顺应历史趋势和规律顽固势力的阻挠缺乏上层支持或群众基础改革策略失误等 当堂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贾谊《治安策》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的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臵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材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三两张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要求]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之死和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之死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下令捕杀了商鞅。 2.富国强兵的秦国 (1)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商鞅变法的作用 ①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②改革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③改革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表现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名师点拨] 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商鞅死后仍遭“车裂”。但新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而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二、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改革启示]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改革的人。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主题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受到富国强兵之效,为后来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后世而言,商鞅用法过峻,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材料二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答案(1)变法使秦国富强。 (2)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否定。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商鞅变法顺应

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改革、变法众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变法成功者,国家富足,军队强大,成为当时的强国;变法失败者,国家都走向衰微,以致灭亡。无论成败每次改革都有激烈的斗争,这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学习古代改革史,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类型 中国古代历史上革新与变法无数,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等。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耶律阿保机改革、清初皇太极改革等。四是封建统治者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莽改制、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五是开国的相对贤明君主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正: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对统治政策的调整。 二、改革或变法成败的规律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最根本的因素。当政治、经济制度不能保证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从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候,就要改变这种制度,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中的某些老化腐朽的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并相应的对生产关系中的某些环节做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因而,改革与变法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则,改革虽能藉强力强制颁行,但最终行而不远。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顺应了当时那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成功的改革之一。但是,历史上的王莽改制却是和历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王莽改制以“王田私属,不许买卖”的策略对当时土地兼并剧烈、人民沦为奴婢、阶级矛盾激化的时弊开了一剂对症药方,而结局适得其反,即是因为当时的历史事实已雄辩地证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是能促进封建经济走向初步繁荣、推动当时的生产力向前发展的,“王田制”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必然为历史的进步所唾弃。 (2)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七)·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

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和政策调整 在中国古代史上,改革变法和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屡见不鲜。这些改革变法运动和统治政策的调整,都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历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古代史上,中国历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主要事例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起了积极作用。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属于这一类情况,典型代表为秦国的商鞅变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封建社会内部的改革变法和统治政策的调整。这一时期的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例如西汉建立以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前期的政策调整以及清朝前期实行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另一类则是王朝中后期为克服统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而进行的改革,这一类的主要事例是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北宋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主要事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上述变法和改革有成有败,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成败还与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是否得到皇权的有力保障、改革是否用人得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与进步、改革者的魄力和勇气等有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古代史学习中,我们主要应注意掌握前三种类型的社会改革运动。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改革运动 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为了增强实力,在争霸斗争中占据优势,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同时,这一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和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逐渐取代了公田,封建土地所有制日益确立。面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承认了这一变化,在改革中所推行的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渐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这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主要事例—春秋前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和春秋后期鲁国的“初税亩” 时间国家改革措施作用共同作用 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国 改革经济、政治、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其中,在赋税制度上,提 出“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亩好坏而征收 赋税 齐国实力大增,成为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 霸主 赋税制度 的改革都 促使耕地 由国有转 向私有 公元前6世 纪初期 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开始按亩收税 注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措施都大同小异,其着眼点都在富国强兵,增强了本国争霸的资本 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越来越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这是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改革的直接目的都是各国统治者要富国强兵,增强在兼并战争中的实力;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日趋成熟则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及意义,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各国的改革变法,推动了各国社会大发展。初步认识改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4)理解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及其相关制度的建立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臵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 (3)通过探究“商鞅虽死,新法犹存”的原因,以及讨论商鞅为人处世方式对改革的影响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确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1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同学们,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的现象,那么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最终又导致什么结果? 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关系逐步确立,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由一个边陲小国一跃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第2课教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回民中学 历史教研组张安民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及特点。 难点:王安石变法每项措施的目的;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教具准备: ①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 (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 3、统治危机 4、直接原因

(学生回答) 1、阶级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辽、西夏威胁——战争不断 3、统治危机: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4、直接原因: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教师总结)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如何通过变法解决上述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教学内容: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阅读梳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变法对策 王安石变法主要围绕哪几个问题展开其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展示 (一)问题之一:积贫——富国之法 (二)问题之二:积弱——强兵之法 (三)问题之三:选可用之才——取士之法 阅读课文,归纳概括: 学生速读课文,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学生填完表格后,教师补充概括并强调其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对于作用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材第53页【学思之窗】,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2)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 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多媒体展示空白表格: 请同学积极回答完成表格

古今中外改革类(复习)

古今中外改革类 ------专题 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1、中国古代史 (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时间: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内容: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促进农业发展);奖励军功(受到贵族反对);承认土地私有(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拥护);推行县制(影响最深远);统一度量衡。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494年。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2、世界古代史 (1)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有一个宫相叫查理.马特,8世纪,他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分给贵族的做法,把土地有条件的分给贵族。在这种分封 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2)大化改新:是646年发生在日本的一场改革,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典型题例分析: (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排练历史剧《商鞅变法》,请帮他们找出剧本中的错误() A、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B、秦国人纷纷放弃耕田织布,经营小商品买卖 C、一名士兵由于战功显赫,被封官赐爵,赏给土地房宅 D、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制 (2)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改变了当时社会性质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D、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3)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贵族中的第一等级是() A、公爵 B、侯爵 C、伯爵 D、子爵 (4)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什么制度进行的() A、中国秦汉制度 B、中国隋唐制度 C、西欧封建制度 D、美洲封建制度 (5)下列改革中改变社会性质的是()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查理.马特改革④大化改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人教版:七上历史《期中常考点汇总》(晨曦菁英堂)

人教版:七上历史《期中常考点汇总》 1.为什么说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1)用火烧烤食物,吃熟食,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人的体质。(2)用火防寒,增强了人类对抗寒冷的能力。(3)用火照明,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4)用火驱兽,增强了人类的自卫能力,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总之,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2.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原始农业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靠采集和渔猎来获取食物;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食物来源更加稳定和丰富。农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是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离,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农业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3.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类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主要是由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决定的,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冬季相对寒冷,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防寒保暖。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4.后人尊崇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原因人们尊崇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主要是因为传说中他们发明了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教人们交换物品等,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弓箭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们看来,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5.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1)原因:①夏桀和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人心。③商汤和周武王重用贤人,联合周边部族,抓住时机一举取胜。(2)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6.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1)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②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7.齐桓公为什么会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1)经济上: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2)政治上: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军事上:训练军队。(4)外交上: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8.商鞅变法有什么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9.在各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1)适应了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时代潮流。(2)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3)商鞅作为改革家坚毅的个人品质。10.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1)国家要坚持改革,并不断深化改革,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2)中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1)核心思想:“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

商君书的启示

《商君书》:"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文化内涵丰富,启示未来人生 商鞅,出生于公元前395年,卒于公元前338年,活了约57岁。他是战国时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他曾经辅佐秦国孝公,实行变法革新(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强大的战国七雄之一,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商君书》:"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文化内涵丰富,启示未来人生 商鞅 商鞅主要的思想在他的《商君书》里面,其中有一句话一直为后世争议:"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顾名思义,这句话的主要意思:要想成就丰功伟业,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只要自己认准了,努力去干事业就行了。 居士认为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们可以观察下古今中外的一些有所成就的名人,但凡是做出伟大贡献青史留名的,哪一个不是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就拿秦国变法的功臣商鞅来说,他在分析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形式后,果断提出了变法图强的政策,并进行了田地,军事,民政,赋税等改革。一开始,秦国的那些保守势力哪一个不反对?比如甘龙、杜挚。因为这些改革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啊。 《商君书》:"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文化内涵丰富,启示未来人生 但是商鞅这个人内心极其强大,他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原本就想变革的秦孝公。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独特的变法得以在秦国迅速开展,短时间内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并为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为了变法,商鞅一开始还耍了个小计谋。众所周知的,他在城南门放了一根木头,说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给十金。一开始人们并不相信。商鞅又增加到五十金,有个壮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搬过去了,商鞅给了他五十金。如此,迅速地让商鞅成名,变法在秦国顺利推进。 试想,如果商鞅当初不坚持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立的精神,秦国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啊。这告诉我们只要认定了的事情(当然不要违法乱纪)不要轻易被外在所影响。要坚持独特的思想,独立的精神! 看看现在社会的一些大佬们,哪一个不是具有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马云当年创建阿里巴巴,是因为他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互联网在中国巨大的市场啊。中国没有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尤其是没有电子商务,那就努力实现啊。如果当初他听信别人的劝告让他放弃,继续当他的英语老师,那估计现在的马云也只是个普通的老师,而非互联网的巨头。 而相反地,如果一个行业,或者一件事情,太多人去做,必然会导致这个行业,这件事情的迅速饱和,那我们再去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吗? 2. 对于认准了的事情就一个字:干!并且努力坚持。尽管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思想,但是如果没有行动力也不行。 《商君书》:"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文化内涵丰富,启示未来人生 商鞅变法是正儿八经付出过实际行动的,并且坚持下去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的。每个人的生

中国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化族到夏商周等封建社会再到现代社会,五千余年的历史给予了我们许多启求。 首先从中国古代的国防来说,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五朝建立到公元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一共经历了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在此期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净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左右,中国古代社会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统治者也就出现了野心,而作为抵御外来锓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一国防雏形便应运而生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得以迅速增强,诸于百家虽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有着许多一致的地方。例如:“义战却不非战!”“非功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国防的重视,也全面奠定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也已经基本形成。并且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未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至今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秦朝统一六国到开疆拓土的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

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形成了一个较为完事的军事学术体系,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宋朝、明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在军事上已进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在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大的发展。 北宋设立了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明清两朝将武举推向了更深层次,大量军事著作问世,军事思想研究不断发展。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国防理论主要有“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全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 在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导下,华夏大地逍除了无数次外敌入侵带来的战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甚至使国防曾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辉煌。 中国近代的国防却是孱弱、衰败和屈辱的。从一八四零年四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攻破了清朝紧锁的国门,对中华民族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而在此时期,腐朽的统治者奉行的国防指导思想却是“居安思奢”“卖国求荣”执行的国防建设思想乃是“以军压民”、“贫国臃兵”;倡导的国防教育思想是“愚兵牧民、莫谈国事”;制定的国防斗争策略基至是“不战而败、攘外必先安内”。其结果是有国无防,人民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