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6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6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6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2.明朝“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

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3.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4.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这表明西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思想的传入 B.政治人物的倡导

C.西方文化的入侵 D.生活方式的变化

5.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

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6.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我国政府()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7.如图是新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其下列的标语与图片内容匹配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紧跟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D.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

8.共和制强调政府权力的公共性,而民主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对另外阶级的专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雅典民主是“变态的共和制”,其主要依据是雅典民主()A.体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特点

B.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C.注意保护平民的权益

D.是直接民主制

9.“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10.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让政府直接撑管国家的经济活动

C.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11.1946年9月,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被美国决策层采纳。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这一报告()

A.为美国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B.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C.宣告了美国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12.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

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宋朝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

﹣﹣摘自杨丛樱《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材料二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是要分开权和能。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我们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摘编孙中山的一次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并评价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14.阅读下表关于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按表格中“A”的样式,概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5.近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和不一样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新)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材料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2015-2016学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考查宗法制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可知,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

故选C.

2.明朝“初,盛泽纺绸,乃是农家副业,无所谓工场。(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说明明朝()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资本主义萌芽普遍深入农村

C.城市经济功能开始增强

D.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

【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明朝中期)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地该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这表明家庭手工业已经成为小农经济的重要补充,D项正确;AC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普遍深入农村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D.

3.读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和诱导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解答】结合时间分析,题目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偿还战争赔款,暂时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A项正确;

B是在一战期间,排除;

C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

D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

故选A.

4.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这表明西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思想的传入 B.政治人物的倡导

C.西方文化的入侵 D.生活方式的变化

【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即可.根据材料“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可以说明西服的流行由于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故D正确.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5.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考点】国共的十年对峙.

【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考查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相关知识.考查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题干信息“1935年”、“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为了适应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的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题干“深刻的民族性质”的信息不符,应排除.

D项是1938年论《持久战》的发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6.在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

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我国政府()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表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双方关系的共同要求,基于该认识,中国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故B项正确.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中国不是不结盟组织的成员国,只是它的观察国,故D项错误.

故选B.

7.如图是新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宣传画,其下列的标语与图片内容匹配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紧跟领袖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D.人民公社无限好,万里江山一日新!

【考点】文化大革命.

【分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文化大革命.考查学生识图、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中毛主席袖章的“红卫兵”,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A项是在抗美援朝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B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符合题意.

D项是在人民公社化初期,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故选C.

8.共和制强调政府权力的公共性,而民主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对另外阶级的专政。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雅典民主是“变态的共和制”,其主要依据是雅典民主()A.体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特点

B.容易形成集体暴政

C.注意保护平民的权益

D.是直接民主制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解答】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雅典民主是“变态的共和制”,强调雅典民主制的弊端,即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容易导致集体暴政,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9.“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B.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

D.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

【考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的特点.

【解答】根据所学,1871年确立的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根据1871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议会和立法权,其实质是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故ABD项符合宪法内容,而C项错误,因为宪法赋予议会有立法权,但必须得到皇帝的批准.

故选C.

10.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道:“为了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使之互相适应,政府机能必须扩大。……因为它不仅是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唯一可行的办法,而且也是个人积极性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上述理论的提出()

A.表明美国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让政府直接撑管国家的经济活动

C.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指导西方国家走出了经济滞涨的局面

【考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精髓是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就是运用此理论进行新政,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故C正确.

国家干预经济并不能说明“自由放任”的政策的结束,故排除A.

B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正是干预过渡造成的,故排除D.

故选C.

11.1946年9月,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被美国决策层采纳。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这一报告()

A.为美国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B.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C.宣告了美国欧洲复兴计划的出台

D.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考点】美苏冷战.

【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1946年9月”、“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实际上表明美国要联合西欧遏制苏联,这就为美国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是在1947年由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与题干中时间“1946年9月”不符,故C项错误.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与题干中时间“1946年9月”不符,故BD两项错误.

故选A.

12.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即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本题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论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A、材料涉及的是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不是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问题,排除;

B、材料未涉及到多边贸易体制的问题,排除;

C、材料中涉及到亚洲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未涉及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问题,排除;

D、材料中指出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的增强,增强;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宋朝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

﹣﹣摘自杨丛樱《中国监察制度的演进》材料二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是要分开权和能。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我们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摘编孙中山的一次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并评价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

【考点】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查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及其评价.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宋朝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加强对监察官的责任追究;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第二小问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本小问的评价,首先依据材料二得出观点是肯定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建立有“能”的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然后对观点进行评价,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单纯依靠政治体制改革是难以实施的.

故答案为:

(1)特点: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加强对监察官的责任追究;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主张:肯定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建立有“能”的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

评价: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单纯依靠政治体制改革是难以实施的.

14.阅读下表关于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按表格中“A”的样式,概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查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推动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以及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表格“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可以得出B是权责分

明;“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得出C是政企分开;“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可以得出D 是管理科学.第二小问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其背景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第三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故答案为:

概括:B.权责分明、C.政企分开、D.管理科学.

背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意义: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构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15.近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和不一样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0年,(新)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材料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和苏联的农业发展.考查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

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一“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可以得出特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数量多,规模大,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高.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1700年”,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政府颁布“圈地令”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集中农业资源和资金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但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故答案为:

(1)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数量多,规模大,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高.

原因:政府颁布“圈地令”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影响:集中农业资源和资金加快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但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2月23日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第2套真题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 A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 C .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D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2. 据成书于西汉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前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史记》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 B . 所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都不是信史 C . 只有考古发现的材料才是可靠的 D .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的不足 3. 历史学家钱穆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选项中,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①汉朝丞相位高权重,为“百官之首”

②汉武帝设立中朝,首长制得到加强 ③唐朝三省长官集体议事,相权分散 ④从首长制到委员制,皇权得到加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4.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庆历新政 D . 王安石变法 5. 下表是某学者对明朝通俗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变异”研究的部分成果。其内容表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的“变异”主要是受到() 社会价值观 “重利趋商”成为社会潮流,将商人视为“智杰”“豪杰”。 生活消费方式 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奢华”“逾制”的特点。 伦理道德观 对金钱、物欲的强烈追求,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A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 . 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 . 新引进农作物的影响 D .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6. 以下《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中,其中四个序号代表四个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 2020.11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唐杜佑《通典》∶"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这反映了黄帝时代 A.土地私有,家庭合作 B.授民以田,设立田制 C.确立井田,实行分封 D.井田充足,纷争消除 2.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反映了当时 A.私人教育的盛行 B.人才培养的标准 C.社会人伦的失序 D.新兴阶级的愿望 3.表1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已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4.表2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正当时

A.西市报务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经晋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5.表3是明清江南部分市镇的记载,它反映了明清时期 A.商业发展依赖商帮 B.市镇主导经济发展 C.长途区域贩运盛行 D.全国形成统一市场 6.图1是洋务运动中李鸿非洲办军用工业的资金来源情况(183-184年)。图1反映出 A.清我府支持兴办军事工业 B.地方政府控制了军事工业 C.经济开始被列强控制 D.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 7.《周氏三续族谱》载∶"族中孀妇……或有志不能守及家贫无一可守,而势难终守者,听其别为调停,族规无庸苛责。"《白沙陈氏支谱》载∶"至若子女俱亡,公姑无靠,不能谋生

2021届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2.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 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3.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西汉初年 A.中央辖郡政治地位高于诸侯国 B.中央政府完全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者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 D.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 4.元朝中书省常批评各地方行省官员,说他们“不详事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要求“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这说明元代 A.中书省与行中书省平等并立 B.中央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中央与地方矛盾呈现激化趋势 D.地方行省的独立性日渐增强 5.明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内阁缺员也不及时补缺,此时的内阁已经“无可为之事”,有抱负的内阁成员以乞休的方式保其志节,然而对此皇帝也“不允所辞”。这反映了明代内阁 A.对皇权具有依附性 B.辅佐功能无法发挥 C.权力大小极不稳定 D.较少参与政治决策 6.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可知汉代 记述出处

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扬州市2017届高三历史期中测试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统治秩序崩溃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王室日趋衰微 D.宗法制受到冲击 2.《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据此能够看出 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 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 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 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3.对于古代中国的某一制度创新,美国人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

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与这一制度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4.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 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④①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5.乾隆二十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初注意防范中外交往 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6.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兴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水师,在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福建马尾船厂曾因船政大臣沈葆桢的瞎指挥而造出了一批商船不像商船、兵船不像兵船的“怪船”,在实际海战中,这些船只“被敌炮轰、洞穿,至十一船同时漂没”。材料直接反映了 A.晚清政府统治黑暗 B.封建管理体系落后 C.中国封建制度腐朽 D.中国官员思想保守 8.1919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女子沈佩贞致函国会,陈述了她与议员魏肇文的婚姻情况,对魏肇文登报毁婚表示不满,希望通过法庭解决家庭纠纷。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 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 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 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这言论 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 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 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5.《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6.《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

2017年河南中考试卷分析

2017年河南中考 试 卷 分 析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今年的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难易适中,题型稳中有变,个别题目问法灵活,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鉴赏能力等相关能力的考查。整张试卷继续努力践行着“课标”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核心理念。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中题型稳定、平和,稍有变化。其中,第5题“补写恰当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的题型,取代了去年的排序题,继2014年、2015年之后再次出现,但是难度不大,学生依据标点符号、运用“瞻前顾后”的方法即可写出答案。第6题材料题围绕传统文化,继续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较之去年,书写量增大,对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又有了更高要求。 说明文的考查总分不变,依然是12分,但题量由去年的4个小题变成了3个小题,每题都是4分。学生答题时不仅要能准确提取信息,还要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清晰地表述。 文言文考查《小石潭记》,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学生说,虽然在考前没有把这篇文章当做重点来复习,但是平常的复习已经比较扎实,对于课文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的把握比较准确,所以考场上并不慌张。也有部分学生说,考前对各种押题班、押题卷不能盲目相信,还是按部就班、跟着老师扎实复习最关键。 作文部分依然延续“二选一”的模式,并且与去年一样,由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组成。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_____的我”,给人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依然把“我”作为写作的核心,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世界。很多孩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半命题作文,补题是关键。横线上填写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卷含答案

朝阳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统测 历史试题 201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A.鼓励婚姻自由 B.促进人口增长 C.加强基层控制 D.实行重农抑商 2.春秋争霸战争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 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 A.县制普遍取代封邑 B.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3.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 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4.《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 “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5.《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 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

制。”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 B.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C.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 D.以礼仪彰显人的善性 6.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 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7.《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8.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9.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始“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惠帝时,废除民 间收藏图书的禁令。文帝时,免于秦焚的古籍,多有出现。不少诸侯王身边聚集了一群 学者,形成了一些学术中心。诸子学呈现繁荣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重现 C.诸侯王势力逐渐削弱 D.推行积极有为的国策 10.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这反映了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 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 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11.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真题

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 马克思在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时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B . 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C . 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 . 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2. 在西周分封制下,被嫡长子继承制排除在王位继承以外的众王子弟,获得了新建诸侯国的权力,更得到一般宗族子弟绝不会出现的各种政治特权。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 强化了王室间的血缘纽带 B . 推动了王室宗族迅速分化 C . 有效缓和了各诸侯国矛盾 D . 实现了地方对中央的拱卫 3. 1938年,布哈林(当时任共产国际技委会主席)在中共六大上说,红军应该“分散到各个地力经相当的时间,再转一个地方,到这个地力在一些时间。杀一杀土豪劣绅,吃一吃饭,喝一喝鸡汤,再到另一个地方,照样杀土豪吃鸡,过了相当时向再前进”这说明布哈林() A . 要求重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B . 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C . 认识到动员农民阶级力量的重要性 D . 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都曾大规模对外扩张,在此过程中,罗马不断扩大公民权

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则严格将公民资格限制在雅典本地居民范围内。这种差异() A . 是罗马扩张迅速的根本原因 B . 促使罗马帝国进一步完善法律建设 C . 保障了雅典公民的紧密团结 D .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加广泛 5. 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了外事裁判官,裁判官审案时从罗马古老的“信义”观念出发,认为无论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出于善意的行为都应该且能够得到保护,确立并认可了一系列新的契约法律关系。罗马法的这一发展() A . 树立了各民族间的交易法则 B . 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 . 说明当时民族矛盾日渐消失 D . 对私产作出了合法保护 6. 15世纪末16世纪初,罗马教会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到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 . 德意志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 . 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 C . 德意志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D . 德意志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 7. “延安县中四乡在进行普选运动时,在两个村里,有个别群众提出一个地主当乡长,因他识字。当时该乡的群众知道他表现不好,都不愿选举他。大家主张要选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当乡长,不要以识字多少为原则。结果地主落了选。”材料所述现象() A .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B . 反映出地主不受农民欢迎 C . 反映当地群众已经有了民主的意识 D . 证明延安实行了普选的民主选举制度 8.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

河北衡水中学2018年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衡水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命题人:张丽琴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 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 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 4.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 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5.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6.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 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7.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 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8.“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 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22)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题23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想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办法,使政府相信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或走向理性的社会》 1.之所以出现以上材料中的思想,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行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B.工人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D.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启蒙 2.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的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就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同一天下午他们打进了一家在桑尔附近的大工厂,……工人们掏毁了价值一万镑的成套机器,……他们不仅是要掏毁这几个地方的机器,他们还要准备去掏毁全英国的机器。 ——摘自《兰开夏事件(当事人的通信)》3.材料反映了当时英国工人斗争处于什么阶段? A.经济目标为主的自发斗争B.政治目标为主的自觉斗争 C.无斗争目标的盲目阶段 D.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导的经济斗争 4.在认识根源方面,出现这种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认识到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B.早期空想主义思想家的有力指导 C.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指导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所以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义务,工人们似乎已经采取了这一点,因为运动已在英、德、法几国都同时活跃起来,并且同时采取了从政治上改组工人的政党的步骤。 ——摘自《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5.19世纪中期,无产阶级提出了“夺权”的主张,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A.马克思主义诞生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掌握了强大的武装 C.和平争取民主的努力证明行不通 D.国际间的无产阶级联合到达一个新的阶段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1870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D.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都失败了。在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新的革命高潮很快会到来,无产阶级终将获得最终胜利。但是1895年恩格斯又写到“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7.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阶级斗争的推动力量 C.革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调整 D.无产阶级的解放要靠自己的斗争 8.上图是我国为纪念国际上某一重大事件发行的一枚邮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邮票的发行时间为 A.1990年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2017年高考文综试卷分析

文综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试题评析(一) 合肥七中程静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I卷政治试题注重基础、导向明确,很好地发挥了高考选拔人才和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功能和作用。整份试卷命题取材丰富,考查有新意,时代特征鲜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考点分布均衡,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公平、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科素养。具体来说试卷有如下特点: 一、试题结构稳中有变,突出主干知识考查。 今年文综全国I卷的政治选择题仍然是12题至23题,共12道。非选择题结构有所变动,题号由以往38题2小题和39题3小题调整为:38题考查经济生活(14分);39题考查政治生活(12分);40题第1小题考查文化生活(10分),第2小题考查生活与哲学(12分),第3小题开放性试题“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试题结构编排有所更新,但考查范围和分值依然保持原有模式。 试卷回避“偏”“繁”“旧”知识点,坚持考试内容的基础性与考试范围的规范性相结合。突出主干知识考查,但又不失考查深度。试卷集中考查了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掌握程度,体现对基础知识学习的高度关注。例如,没有出现令大多考生焦虑的计算题,考查了曲线题,但要求学生对互补品和需求曲线的相关知识综合掌握。

二、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优势。 试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育德”和“增智”的彼此交融,塑造知行合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39题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出解释为背景,请学生分析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的原因及其意义。本题通过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的考查,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法制观念和国家意识,学科特色得到鲜明体现。 试卷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把传统文化具体化,引导考生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如:19题以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设置情境考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40题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为背景,让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其成功的原因。这些题目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我国科技进步的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试题中还隐含众多的公平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等主流价值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贯彻高考改革理念,深化学科能力考查。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精选题材构建问题情境,强化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对学科素养的

徐州市大许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这一主张 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 C.顺应了政治发展潮流 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 2.汉代成书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讲到了丈量土地面积,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测量距离远近,计算筑城、凿渠的土方的方法等等。同时,农学方面出现了《汜胜之书》《四民月》等农书。可见,汉代科技 A.意在展示劳动人民的智慧 B.源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反映出小农经济的主体性 D.阐释了传统民本思想 3.图1是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道中的壁画《礼宾图》。该画作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图1 A.中外交流频繁 B.华夷观念浓厚 C.市民文化兴起 D.等级制度森严 4.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地方行政体制一致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政府政收入大幅增加 5.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组以“致斋三日而供三犊,所费太侈”而否定依《周礼》制定的飨食礼,其他如丧服、祭祀、庙制等都大胆突破周制束缚,并以己之意进行改易,进而废弃了自周朝以来延续近3000年之久的“都宫之制”。明太祖这做法主要意图是

A.强化皇帝权威B.继承儒家传统 C.节省社会资源D.重构祭祀秩序 6.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 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D.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写道:“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私塾教师)相礼以革习俗。”这表明他寄望学校能够 A.评议国政是非B.宣扬理学道统 C.培养科技人才D.引导地方风俗 8.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 这导致 A.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 C.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9.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 10.甲午战争后,法、俄、比结成同盟与英、德、日集团争夺对华贷款权;同时,法国又与竞争对手英、德、美签订协议组成四国银团,不惜“牺牲盟友利益”共同瓜分对华贷款份额。这表明当时 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C.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统治D.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间的共识11.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矿业法》,规定“铁矿、石油矿、铜矿及适合炼冶金焦之烟煤矿,应归国营,由国家自行开采。如无自行开采之必要时,得出租探采,但承租人以中华民国人为限。”这一法规的出台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B.获得国内外各界广泛支持 C.为持久抗战提供经济支撑D.致力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 12.1945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我们中国有无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中间阶级,这三个阶级都在活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快要胜利的时候,都在那里准备日本打垮后干什么。”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要矛盾完成转换B.中国前途命运面临多种选择 C.民族革命逐渐成为主流D.联合政府设想得到广泛认同13.1954年10月,周恩来明确指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材料反映了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精品范文】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8年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31.(1)试题分析 (一)试题评价 本题组是31题材料分析题的第(1)问,以初中生小奇一家致富为材料,设问为“结合材料,分析小奇家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值为2分。本题主要考查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展的知识,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从国家政策、个人努力、家乡资源三个角度组织语言回答,学生只要答到两个不同角度即可满分,试题难度适中。材料里也透露了部分答案的信息,如“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小奇家乡有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历史浓厚,学生通过审查材料也能获得答案信息,所以本题的设计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二)得分情况分析 本题总分2分,最高得分2分,最低得分0分,平均分1.5分,得分率75%,总体得分较好。

(三)学生答题常见错误 1、部分学生试卷留空白,或者书写差,字迹潦草看不清。 2、角度不全面,国家政策、个人努力、家乡资源三个角度只回答其中一个角度。 3、没有结合材料审题、答题,写的答案泛泛而谈,假大空,没有结合材料信息谈小奇家致富的主要原因。 (四)错误成因分析 1、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不高,对材料不重视,只看设问不看背景材料,不会从材料中筛选关键词,利用材料透露的信息组织答案,所写答案没有针对性。 2、部分考生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表达不完整,只写几个字,马虎应对;或者表达不简洁,直接抄材料不归纳,答案指向性不明,导致写了很多分数也不高。 (五)教学意见和建议

1、提高学生针对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题语言的能力,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结合材料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多角度、多角度、有针对性答题的能力。 2、针对不同设问,规范答题格式,培养学生材料和考点相结合的答题习惯,避免空谈材料或者长篇大论堆积考点,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答题规范。 31(2)小结 一、试题评价 本小题设问为:“如果你是小奇,用哪些理由说服父母选择这套方案?” 主要考查国情部分的核心知识点:“节能”“生态”“智能”,还有心理、道德、法律部分的“个性”“安全”“娱乐”,材料涉及网络、扶贫、乡村振兴、智能家居,范围涉及广泛,综合性强,要求紧扣材料,运用基础知识,具体化,材料化,知识化。

安徽省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安徽省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苾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名句。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 A . 对南宋南渡后的历史反思 B . 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 C . 对渡江战役胜利在望的赞美 D . 对红军长征脱险后的期望 2. (2分)据美国盖洛普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民调,坚信上帝造人的美国成年受访者达44%以上,作为达尔文故乡的英国相信“物种的进化非由神定”的人也不到4成。这说明科学和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仍然很大。这一分歧的根源在于() A . 教育的进步状况 B . 科学的发达程度 C . 世界观的认识差异 D . 生产力的水平高低 3. (2分)(2017·惠州模拟)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4. (2分) (2016高一上·阳东月考)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加强政府职能 B .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 .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 .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5. (2分) (2018高二下·遵义期中)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2060242

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I卷(选择题)和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部分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分封诸侯,在武王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分封在成王和其子康王时期。康王之后,分封机会减少,太子以外的各子多留在朝中为卿、大夫。这反映康王之后的西周 A.宗法血缘纽带更加牢固 B.分封制度日益走向瓦解 C.王室成员受到严密防范 D.嫡庶长幼地位依然有别 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 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 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 D .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 3.东汉中后期,皇帝早卒者较多,嗣君年幼,外戚得以擅权;至嗣君成年,则依靠亲信宦官翦除外戚实力,宦官专权局面随之而起。由此,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这主要是由于A.君主专制体制得到加强 B.外朝官僚机构作用弱化 C.君主软弱权臣有机可乘 D.豪强大族左右政治局势 4.武则天在其身后的千余年间,主要是受批判和责难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她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建国后,史家对其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由此可知,历史人物的研究 A.视角不同导致结论有别B.时间愈久真相愈加清晰 C.观点越多越易达成共识D.需要迎合特定政治要求 5.宋代官员的选任,有科举取士、恩荫补官、学校考选、吏员出职、杂色补官以及摄官转正等途径。当时多数官员是以科举和恩荫补官入仕,其中又以后者居多,相对于进士出身者,这些人被认为“无出身”,在任官升迁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少有能跻身高层者。这表明,宋代选官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海淀区2019届高三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官方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历史 2018.1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西周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官职“媒氏”,督促男女婚嫁,并且规定男子最晚30岁娶妻,女子最晚20岁出嫁。政府如此规定的目的是 A.鼓励婚姻自由 B.促进人口增长 C.加强基层控制 D.实行重农抑商2.春秋争霸战争期间,山东诸小国为齐国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国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国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国所并。这一历史进程造成了 A.县制普遍取代封邑 B.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D.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3.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A.打击贵族势力 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 D.扩展秦国疆域 4.《史记·河渠书》对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记载道: “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卒并诸侯。”此水利工程位于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5.《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 B.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C.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 D.以礼仪彰显人的善性 6.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7.《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8.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 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 9.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始“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惠帝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