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常常失之偏颇,出现了以图尔干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唯正向功能说”.自觉不自觉地将教育“功能”等同于“目的、期望”;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们对“准正向功能论”进行了反恩,形成了以默顿和伊里奇为代表的“唯负向功能论派:显然.“唯正向论”和“唯负向论”皆有其失之偏颇之姓,但两者分品看到了两种相反功能的客观存在。既如此.我们就可以依据教育作用方向,将学校教育功能分成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判别正负向功能的标准是看教育的功能对其所在的社会存在或个体的发展是贡献性的还是损害性的。若为前者.则是正向功能;若为后者,则是负向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向”与“负向”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从教育功能作用对象的范畴来说,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大基本功能”。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同样具有这两重功能。“基础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奠定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是实施国家文化的规范教育,是公民接受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需求,从面对知识性文盲向面对功能性文盲,从对个体进行启蒙教育到促使其发展的教育.人文思想、民主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更深层次的重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新的需求和教育理想是否转化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功能中国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至底产生了哪些作用?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基础教育学》都比较透彻地分析了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关于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带来的负向功能几无涉及。本文就这一问题作浅显的分析。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负向作用客观存在。“应试教育”使许多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燕子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身体单薄,体质较差;同时,过分的竞争压力,使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缺乏自信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和传统家庭亲子观念的双重作用,中国大量的独生子女得了“四二一综台症”。由于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儿童教育的价值观往往以社会为本,忽视儿童个性的培养;在理想教育中一味强调远大理想、国家需要,导致许多中小学生的理想不台国情、不台区域需要和个人条件,有些学生甚至走向反面:没有理想、没有志向。南京师大“中日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苏南地区中小学生“未来职业选择”趋向为:男生选择当经理厂长者占18.4%.当大学教师、科学工作者、律师、法官、工程师者占36.4%;女生选择律师、法官、大学教师、科学工作者占217%;相反,选择农民、出租车司机、工人、护士、服务员等职业的男女生总和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3%。这组数据与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及未来对职业的需求有天壤之别。试想.现实的教育条件能满足他们的个人愿望吗?当这批学生初中毕业后理想破灭.给其心灵带来的创伤将是难以预料的。如此种种,教育者或社会出于好心而没有好结果的残酷事实,正是教育对个体发展负面功能的表现。受篇幅所限,本文且根据对作为个体的』、的发展”的理解来浅析这种负面功能的表现:《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凡类学》、《教育学》等理论皆对“个体人的发展”有共同的认识:人的发展即是指人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兴趣动机世界观、气质性格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发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内容的划分,本文认为:

一、过长的在校时间和不合理的营养供路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以某实验小学为例,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为7小时,中午下午还常有家庭作业;初中生冬天日均在校时间为9小时,初中住校生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与这些孩子们生恬在一起,会常常听到没时间玩”的抱怨声。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严重缺少体力活动时间.身体的发展失去了保证。同时由于有些家长不科学的营养知识和营养态度.过量地给燕子食用各种食品和营养品”,导致孩子肥胖和面黄饥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无疑是在本已缺乏锻炼的珐子肉体上雪上加霜。其:,过分重视知识教学,使虢干“知强能荫”。知识.固然是个体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但绝不是能力发展的代名词~中国的基础教育由于长期受用人制度选拔考试制度影响,尽管近两年来在高考中考的方式和内容作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仅仪是震动人们的教育观念,还不足以改变人们的教育为实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期为上的局丽仍未打破.即使培养能力也还是在忙本知识的巢臼里转,社会生恬严重脱困此,讲能力培养.讲创新教育,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就一定要尊重个体知识与能力发展的规律.三,教育的统一性带来了学生过于趋同的心理。教育过程中统一的

要求、千篇一面的内容方法,使得我国的中小学生存有些时候显得刻板而缺乏个性几年前,笔者曾在秦始皇兵马俑馆参观,不能不为那精湛的雕刘艺术和宏大的气势所折服,但令笔者惊心的是:不同人物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动作姿态和面部表情竟表现出同一种思想感情,即千人一面的忠顺卑恭:历史证明,正是这种统一的思想感情才形成了中华民旋巨大的凝聚力,也正是由于这种内部的凝聚力带来了对外来文化的排他性以及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僵化。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中,教师们不约而同地运用的经典例子是:有客人到校,在未经班主任安排的情况下,给孩子们照相.中国的孩子几乎是一律往后缩;相反,日本、美国的蕞子却争着往镜头前挤;孩子们常说的:“你去.我就去?你不去,我也不去的话同样表现了中国孩子缺乏个性:中国

学生趋同性的负面效果:盲目服从.随大流,缺乏自信,胆怯,目前提倡个性化教育,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者幻剑教育带来的对儿童发展的局限性。

如果考虑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地区差异,教育的负向功能的表现方面和表现程度也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较不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驾驭资源短缺,教师素质较差,教育过程的组织控制严重缺乏严密性,因此,一方面给儿童文化知识等全面发展带来负面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儿童形成了个体有别的特征。

教育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的负向功能具有以下特征:

客观性特征。这种负向功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给广大教师和家长一个重要的观念:教育只能力所能及,绝不是万能的。那中国对学校,教师过于严苛的要求旺旺不能成为现实。正如张人杰教授所指出的,教育应该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实际上干了什么?多面性。基础教育对儿童的负向功能可能是显性的。也就是说教育的负向共你呢个对学生身心多方面发生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常常研究现有教育对学生的那些方面产生副作用,找到关键点即找到了改善教育的突破口。

双重性。基础教育对儿童的负向功能可能是显性的,是通过观察,测量能够了解到的,也可能是隐性无法观测的确又实实在在存在着。在一定条件下,隐性的负向功能可能转化为显性的。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巨大价值,同时要冷静看到其所必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分析研究教育的效果,走出唯正功能,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力图实施理想教育,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理想。

(教育学作业)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记我的高三生活 教育在帮助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少负面影响。我觉得自己高三的学习生活就清晰的印证了教育的负向功能。 高三的时候,老师喜欢把教育规范化,不能容忍学生有不同于他的想法,甚至用粗暴的方式把自己的思路强加给自己的学生,这样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让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的伤害。我还记得,高考的第三次模拟考试,我发挥失常,尤其是数学。数学老师上课的时候叫我说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我当时很紧张,说了一个思路,和他平时教的不太一样,他当时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批评我了,说“现在已经快高考了,你连这种简单的题目都还用这种方法,还考什么试呀,直接回去就行了”“这道题目的解题思路我说了多少遍了,你还用这种方法解......”一道数学题目有那么多种解题方法,为什么跟老师的不一样就要受到这样的打击。这样的打击对一个即将走入高考考场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另外,教育的功利性让老师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他们只注重大家的学习成绩,只看到所谓的升学率,却把最重要的人性的关怀忽略了。殊不知,没有爱的教育,让他们教出了高分的学生,也教出了冷漠的学生。清楚的记得高三每个月一次的考试,最害怕的就是成绩公布的那段时间。教学大楼前一个很大的公布栏,不同的颜色打印出一排排的名次,我们被分成三六九等。上完早操经过那个公布栏时,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或开心,或失落,更多的是害怕。老师们还总是会在这个时候触碰到我们的敏感神经,比如第三次模拟考试结束以后,成绩下滑的我,就被数学老师狠狠打击了。遇到这样的挫折,我本来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加上老师的打击,我就一蹶不起了,一度非常自卑,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高考名落孙山,在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之后,时间的良药可能已经治愈了我,但是到现在我还是不愿想起高三的那段黑色的日子。那段黑色的日子,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发生的,但是由于当前的教育制度,由于老师们的功利性,有多少人受到了伤害呢?又有多少人能从这些伤害中走出来呢? 再者,高三的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都对学生进行刚性的规范管理,重视教师的权威,运用各种规则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管学生是否心服口服,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这一点我也有深刻的体会:高三的学生只能整天学习,学习,即使特别枯燥,也不许有任何休闲娱乐活动。偶尔会有人会冒险带《读者》一类的杂志到班级来,调节无聊的生活,然后大家争相在班级传阅。但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班主任常常偷偷站在教室后面的窗户,向里窥探,一旦被发现,这些始作俑者就惨了,轻则到办公室谈话,重则当面批评或者找家长。 高三的时候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上大学是每个人唯一的出路,每个人都要抓住这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拼命学习,否则以后就没有任何出路。老师们还常常说,时间是最珍贵的,要把一切可以节约时间的用来学习,比如吃饭,比如洗澡,比如走路。于是我利用自己能利用的一切时间,别人休息的时间,课间的时间,体育课的时间用来学习。太重的学习负担,太大的心理压力,对身体素质的忽略了,本来体质就不好的我,变得更容易生病了,经常感冒发烧。一旦生病学习效率就自然下降,成绩上不去,心里越是着急,身体越是容易生病,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教育负向功能的一些认识,这些负向功能对现代教育制度来说是属于轻度的,但对个体来说,伤害却是永久的,不能忽视的。所以,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这些重要性,而相关部门更应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克服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看作是具体的、能懂得生命体,尊重他们的人格,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内部 外部 教育功能不是主观的期望,而是客观的结果。 内部:教育内部结构的运行,是教育者借助教育手段,把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其结果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部功能表现为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它是由教育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外部:教育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的外部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它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 教育价值是教育应然的表现(是人们对好教育的一种期待,反映了理想的教育应该干什么); 教育功能是教育实然的表现(是一种实效,反映了应该干什么的教育价值在教育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理想) 职能是职责赋予的能力,而职责又是人为赋予的,带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因此职能也就具有了主观性 功能是一种实然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期待中的,也可能是超越预期的 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发生在内部,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了教育的个体功能。它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 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它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功能,受社会结构、性质、发展规律所制约 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功能对个体功能有制约作用。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作用方向)次重要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呈现形式)次重要 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多纬度的复合分类(了解)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 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教材采用) 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出生到生命终结,身心诸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潜能显性化的过程。 社会的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它追求个体间的共同性 个体的人,表现为人所具有的个性,它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A.概念: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B.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掌握个人成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 社会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2、内化社会文化。接受和认同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 3、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 C.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自己拓展)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A 概念: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个体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创新。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形成。 B 内容:赫尔巴特把可塑性作为教育的起点,教育的潜在基础是生命的独特性,教育的使命要保护人的独特性,为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C 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章教育功能.doc

第三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 2、了解不同维度教育功能的类型。 3、举例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表现。 4、分析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成因及可能消除的对策。 5、依据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分析我国确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概念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与其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反应能力。教育功能主要由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属性决定,但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在系统内部,教育功能表现为教育对受教育者发展的影响作用,它由教育者借助教育中介影响受教育者,从而促进其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通过对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作用而表现出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一)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又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性质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教育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 2.教育的社会功能。又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指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可以是教育直接对社会各子系统的影响,也可以是教育通过培养人而对社会各子系统产生间接的影响。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社会功能的依据,没有教育的个体功能就谈不上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依据教育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积极促进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教育的正向功能。 2.教育的负向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教育的负向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表现,如因教育结构失调而造成的学生学非所用或大材小用;因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造成的学生负担过重等。 从正负这两个方向来划分教育的功能是对就功能认识的深化,有利于提醒或引导人们更科学更全面地对待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世界上最早提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这一对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他认为正向功能有助于一个系统的适应或顺应,而负向功能则会削弱系统的适应或顺应。 (三)依据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2.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而学术和教育活动又是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的基础,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尤其是《学记》,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三、秦汉的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四、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教育功能教案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了解教育功能的含义、分类 教学重点: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学难点: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教育功能概述 思考:教育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究竟能够干什么?教育为什么存在?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所以教育功能必然是,而且只能是通过对人的作用而显现。 教育功能与相关概念 教育价值是对教育满足社会或个体的需求程度的评价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演进 三、教育功能的分类 你所知道的教育的功能分类有哪些?它们各自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二)从作用方向看或者说作用的性质上来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 K. Merton)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功能分析的维度。 “社会功能指可见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向(目标、动机、目的),若不能区分客观社会后果与主观意见,则必然导致功能分析上的混乱”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是指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合的情况,而隐性功能是指是主观愿望之外的意外结果。 教育的显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隐性功能(Latent Function)——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地,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的功能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的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的功能。(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 1.日本柴野昌山把性质(方向)和形式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划分 柴野昌山的说明: 如:考试作为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欲望的工具来说具有正向的显性功能(A);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是考试的负向隐性功能(C);又如,学校中的表扬制度以及晨会之类的仪式性活动的本来目的只在于帮助学生区分正误,但也可能会产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意识,促进群体整合等预料之外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便是正向隐性功能(B);负向显性功能(D),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开始就竭力去避免教育的负向显性功能,但由学生群体的反学校,反教师的亚文化而导致的各种不良行为或越轨行为,则属于负向显性功能。 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

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从结构功能主义看农村学校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摘要:教育古已有之,默顿关于正负功能的分类被引入教育界后,拓宽了人们关于教育功能的解释。近些年,我国学术界对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结构的论述已经很全面、成熟。但是大多数的理论都是比较大而泛的,没有区分教育类别间、国家间、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的差异。本文主要分析的是我国农村的学校教育,探讨现阶段农村学生受教育可能存在的正向及负向功能,以期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功能主义农村教育正功能负功能 教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而出现,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的。从古到今,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乎提到教育的功能,人们想起的都是积极的、好的一面。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Metonl Rik)在上世纪50年代把功能按性质和形态进行区分,得出了正向——负向、显性——隐性这两大类,之后人们对功能的理解才更加开阔。 一、结构功能主义简介 结构功能主义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在50年代的美国成为社会学的主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一)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对行动、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后,提出了其独特的功能分析模型。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要生存下去,必须在系统之间保持某种平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规范,满足一些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包括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这四个基本功能大可以用于解释整个人类社会,小到可以解释某一具体制度。这就是著名的“AGIL”功能分析模式。他认为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人格系统和行为有机体共同构成了行动系统,其中在社会系统中承担适应功能的是经济制度;承担达鹄功能的是政治制度;承担整合功能的是社区;承担维模功能的是社会化,教育就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图示如下: (二)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帕森斯的学生默顿在批判传统结构功能主义这的功能一致性、功能不可替代性以及功能必要性三个假设后,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功能分析模式。他对“功能”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功能”是个中性词,可以指正功能,也可以指负功能。正功能有助于一个体系的适应或顺应,负功能则削弱体系的适应或顺应。默顿还认为,一个功能归属事项对同一个功能承受单位或不同的功能承受单位可能兼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后果。因此在评估时,应当以后果的净均衡为准则。 (三)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教育功能的表述

教育对个人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书:P40) 答: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学生角度来看,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可能带来身体问题如普遍的学生近视、心理问题如自闭,还 可能导致道德不健康、社会适应性不良如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学生厌学 情绪等不良后果。 第二、从学校管理角度看,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比如在现存的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大部 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刚性的规范管理,重视校长和教师的权威,运用各种规则、 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而不管学生是否心服口服。更有 甚者,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样做只能使学 生规规矩矩,学生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规范的框架中遭到压抑,限制了人的主 体性的发展。 第三、从学校教学角度看,在应试教育下,学校采取同一的教学模式、同一的课程、教学和评价方式、标准化的考试,这可能有助于管理、提高教育效率,但却 因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压制了个性的发 展,成为扼杀精神的最大凶手。比如面对当下由于高考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 “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很多学校纷纷开设“实验班”、“火箭班”以此 高度重视优等生,对差生不闻不问;教学也只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同时也 使得学生只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这种教 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各种教育因素不协调,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 甚至畸形发展。 第四、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现实的教育把生命工具化,受教育是为了获取某种外在的利益,而不是回应生命发展的需要。学生从教育中 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欢乐,而是一种痛苦和恐惧。比如很多名牌学校重视升 学率,招生时把门槛定很高,将成绩一般的学生拒之门外,对成绩优异的学 生则给予各种优惠政策,使其可以享受一般学生享受不了的优等教育。这除 了可能会助长优等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三令五申地强调高分也可能给其带 来很大的学习压力。另外,这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接受 同样的优等教育。 综上所述,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受教育者成长的非健康性。 (二)学校教育秩序的非正常化。 对此,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更不可能一下就解决,但我们应该及时控制这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有针对性地予以克服,促使教育对个体发展更多地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 摘要:教育负向功能是继对教育正向功能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探究,文章主要梳理了以往国内外对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理论的研究,从“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传统化”的师生关系、“个体幸福感培养的缺失”三个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针对这三个表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积极教育;改进策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功能”一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正向的、积极的,应用到教育上,则自然而然关注教育的正向功能。直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了功能具有正向和负向,隐性和显性两大维度,这种一元论思维才得以化解,教育的负向功能才逐渐被研究者重视。认识到“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减少学生心理压抑感、过度紧张感等消极情绪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降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提出合理化改进策略。 一、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理论框架分析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在默顿的正向和负向功能、隐性和显性功能两大维度基础之上,构建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分析框架。“柴野昌山将学校的教育功能看作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结构的系统,力图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同时找到正向功能、负向功能的位置。”事实上,柴野昌山分析的理论框架已从逻辑上说明了学校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 负向功能。按照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就是整体与组分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教育的正向与负向功能构成了整个教育功能系统。美国教育家伊利齐提出了“学校消亡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神化的收藏者,产生矛盾的承担者,以及实施这种神化的场所。“所以伊利奇主张取消现行学校制度,代之以各种…学习网络?,诸如教育(学习)用品服务网络、技术交换网络、伙伴选配网络及教育工作者信息网络等。”显然,“非学校化”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有益的一面,但废除学校的极端方式是不可取的。如何能用积极心理学寻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统一,以降低教育负向功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我国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教育的正向功能和显性功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的负向功能和隐形功能。首先明确提出应对教育的负向功能进行研究的是张人杰先生。在张老先生之后吴康宁、王等等、李秀芬、董昭江等为数不多的人也在进行研究。因此,由于教育现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如果无法正确认识教育功能,很容易在满足于教育表面上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潜藏的危机。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有其特点,如不可消除性、可降低性,“具有隐蔽性与延时性的特征,而人才培养的周期又长,如果教育者对学校的负向功能认识不深的话,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贻误许多人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自身不做改造,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经济功能,甚至会出现负功能”。那么,在学校教育当中教育负向功能是如何表现的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容易产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批判的“呆滞思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因为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其深深的阶级烙印。 夏朝时期,传说中国就有了学校。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商朝时已经有了正式学校。到西周时,学校分为“国学”、“乡学”两种。学校主要是“国家大事惟祀与戎”,即传授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商周时代,贵族子弟必修的科目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原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层面逐渐被打破,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聚众讲学,发表政见,产生了所谓的“私学”。这一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影响最大。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教学经验,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其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教学经验至今仍在延用。

西汉时期,教育制度逐渐完善。西汉时,学校类型主要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为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必学课程,学习科目是五经(?0?0周易?0?3、?0?0礼记?0?3、?0?0春秋?0?3、?0?0尚书?0?3、?0?0诗经?0?3),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教育系统。 隋朝时期,中国教育制度达到了世界水平。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兴起,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唐代学校制度完备,有国子学、太学等,在地方有州学、县学和乡学等。教学内容以?0?0五经正义?0?3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同时还有了专业教育,如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等。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私人办学多了起来,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都办过学,为教育增加了新特色。 宋代教育在唐代基础上更加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律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以太子学和国子学最重要。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改革学校和科举,使官办学校非常兴盛。另外,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时兴起,成为传播理学的基地,学习风气十分活跃,石鼓、白鹿洞、应天、嵩山书院都很有名。宋朝以后,理学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统治了学校教育。 明清时期,教育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中央学校有国子学和宗学,地方学校也发达,各级都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考试制度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0?0大学?0?3、?0?0中庸?0?3、?0?0论语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 导读:规章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 【篇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最重视智育,中国的学生负担最重,中国的老师工作最累,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13亿人创造的财富只相当于美国2、5亿人创造财富的13%;一向被列于首位的德育实际上比较薄弱,青少年犯罪案件一度占到了刑事犯罪案件的70%以上;与德育、智育并列的体育薄弱,中国青少年在体质上弱于发达国家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美育和劳动教育更不受重视;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和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涌现。 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什么?应该说,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然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实现大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根除积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四、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但成败的关键,在于以高考制度为首的制度的彻底变革,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则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应当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重建,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实现。 六、问题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团结起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谱写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壮丽篇章!行动起来,团结起来,让我们动手创造这段历史吧! 【篇二: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外国的区别】

中国教育制度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 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 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原始社会

教育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常常失之偏颇,出现了以图尔干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唯正向功能说”.自觉不自觉地将教育“功能”等同于“目的、期望;本世纪 60年代末和 70年代初.人们对“准正向功能论”进行了反恩,形成了以默顿和伊里奇为代表的“唯负向功能论派:显然.“唯正向论”和“唯负向论”皆有其失之偏颇之姓,但两者分品看到了两种相反功能的客观存在。既如此.我们就可以依据教育作用方向,将学校教育功能分成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判别正负向功能的标准是看教育的功能对其所在的社会存在或个体的发展是贡献性的还是损害性的。若为前者.则是正向功能;若为后者,则是负向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向”与“负向”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从教育功能作用对象的范畴来说,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两大基本功能”。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基础教育,同样具有这两重功能。“基础教育是国家法定的、奠定国民素质基础的教育,是实施国家文化的规范教育,是公民接受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需求,从面对知识性文盲向面对功能性文盲,从对个体进行启蒙教育到促使其发展的教育.人文思想、民主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更深层次的重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新的需求和教育理想是否转化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功能中国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至底产生了哪些作用?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基础教育学》都比较透彻地分析了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关于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带来的负向功能几无涉及。本文就这一问题作浅显的分析。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小学教育对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负向作用客观存在。“应试教育”使许多处于青春发育期的燕子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身体单薄,体质较差;同时,过分的竞争压力,使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缺乏自信等。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执行和传统家庭亲子观念的双重作用,中国大量的独生子女得了“四二一综台症”。由于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儿童教育的价值观往往以社会为本,忽视儿童个性的培养;在理想教育中一味强调远大理想、国家需要,导致许多中小学生的理想不台国情、不台区域需要和个人条件,有些学生甚至走向反面:没有理想、没有志向。南京师大“中日儿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苏南地区中小学生“未来职业选择”趋向为:男生选择当经理厂长者占 1 8.4%.当大学教师、科学工作者、律师、法官、工程师者占36.4%;女生选择律师、法官、大学教师、科学工作者占 21 7%;相反,选择农民、出租车司机、工人、护士、服务员等职业的男女生总和只占被调查人数的5.3%。这组数据与现实社会的职业结构及未来对职业的需求有天壤之别。试想.现实的教育条件能满足他们的个人愿望吗 ? 当这批学生初中毕业后理想破灭.给其心灵带来的创伤将是难以预料的。如此种种,教育者或社会出于好心而没有好结果的残酷事实,正是教育对个体发展负面功能的表现。受篇幅所限,本文且根据对作为个体的』、的发展”的理解来浅析这种负面功能的表现:《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凡类学》、《教育学》等理论皆对“个体人的发展”有共同的认识:人的发展即是指人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兴趣动机世界观、气质性格能力等 )等各方面的发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内容的划分,本文认为: 一、过长的在校时间和不合理的营养供路严重影响了儿童身体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以某实验小学为例,一年级学生平均每天在校时间为 7 小时,中午下午还常有家庭作业;初中生冬天日均在校时间为 9 小时,初中住校生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与这些孩子们生恬在一起,会常常听到没时间玩”的抱怨声。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严重缺少体力活动时间.身体的发展失去了保证。同时由于有些家长不科学的营养知识和营养态度.过量地给燕子食用各种食品和营养品”,导致孩子肥胖和面黄饥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无疑是在本已缺乏锻炼的珐子肉体上雪上加霜。其:,过分重视知识教学,使虢干“知强能荫”。知识.固然是个体能力尤其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但绝不是能力发展的代名词~中国的基础教

浅谈 教育的负面影响

浅谈教育的负面影响 根据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我们所指称的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在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阿用。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对社会和人(环境)的消极作用及对社会和个人(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同时发生、相伴产生的。在以往的历史中,常常由于教育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并且在主观上我们更关心教育的积极作用,因而我们忽视了教育的消极作用,从而未能将教育的负向功能置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教育的负向功能不在的预料之中,它隐含于教育的最后结果之中,它是教育活动之后的连带物,教育这一文化活动或系统的属项。教育的负向功能的非目的性质向我们表明,教育的负向功能已不会因人的正确当的运用而消失。正如默顿所指出“在社会结构中,既存要素的反功能后果逐渐积累所形成的紧张与压力,绝非任何社会计划所能压制的,人们对教育的合理运用只可一定程度地限或减弱教育的负向功能而不能消除。 现在经常能听到高校学子自杀和杀人事件,总结而言,教育负向功能在现实中的出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谁能说今天的很多文化劣习是人类新生代自然而然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教育传递过来的呢? 2、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 科学使人类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主宰我们生活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神奇力量,近代以来,各种推崇科学的哲学如实证主义等极力把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极致。而教育一直承担着锻造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使命,结果在人的头脑深处逐渐浇铸出唯科学是真、是善的思维模式。科学果真是人类智慧的唯一标准吗?对这一设问的回答如果不是否定的话,那么至少这一标准也是可疑的。事实上,人们对世界意义的探求,对生命本体的体验绝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而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类终级目标(如正义、公平等)的追求更不是科学能够达成的。 3、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迄今为止,各个独立民族国家的教育无不以塑造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为己任,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独立国家教育的基本法则。这种教育的结果是,西方民族以其技术和富裕普遍认为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的

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正负向功能

教育与人的发展 学习目标: 1、记住个体发展的含义,识别不同的关于人的发展影响因素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把握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2、理解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理解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握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 4、基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5、应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基本原理,尝试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一具体现象或问题。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1、人的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2、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生理影响心理。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婴儿期(0-1、1.5岁) 幼儿期(1、1.5-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2、13-15、16岁) 青年期(16、17-25、30岁) 成年期(26、31-55、60岁) 老年期(55、60-死亡) 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 个体发展顺序性与阶段性的教育意义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教育意义 (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适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就是教育学中所谓的“量力性原则”或“可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