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整体上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从整体上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从整体上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从整体上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第一专题作业 --从整体上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从整体上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摘要:《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深刻的、辩证的、历史的剖析, 既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更勾划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本文从《资本论》的体系结构、研究对象及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及现实意义、《资本论》的贡献和影响等方面研究探索《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体系结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贡献;当代价值

《资本论》是马克思最主要的代表作,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新形势下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批判性的维度看,《资本论》是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从建设性的维度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从开放性的维度看,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一、《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章分别说明了三卷的对象和结构:第一卷是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和它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 既研究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 又研究了作为再生产过程媒介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揭示和说明了作为整体考察时资本运动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的形式。①《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是:第一卷阐明了马克思的三个重要理论,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第一篇是研究商品和货币, 初步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商品和货币理论在以后的篇章中逐步地展开和拓宽。第二篇到第六篇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第七篇阐述了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9.

本, 就是建立资本积累理论。第二卷第一篇、第二篇的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主要阐述了单个资本流通的形式。第三篇是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流通。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是研究利润和利润率的问题, 第四篇到第六篇是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农业资本等等,并研究了剩余价值在各种资本具体形式下的分配问题。【1】

二、《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②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物质生产生产方法、协作方式等;其二是指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其三是指以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生产方法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形式。《资本论》研究对象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理解为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采用机器和大工业这种生产方法的社会化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规律以及商品生产过程中被物掩盖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生产方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系统组成要素的结合方式,即是生产系统的内部结构。它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劳动者的分布结构和生产资料的配置结构。

生产方式不等同于生产关系。按照系统科学的思想, 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相对应, 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劳动者之间的生产联系,和生产资料之间的生产联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8.

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有一种固有关系,最初表现为一种自然的联系,还不是生产关系。这种固有的自然联系,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成为可能的生产因素。生产因素的真正结合, 由此而有生产。有了生产, 便有了生产关系。生产的不断进行, 生产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而成为具有历史性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是一种抽象, 它通过生产方式体现出来。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内在依据,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与之相对应。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合。从以上意义上讲, 在一定情况下, 生产方式可以指代生产关系。研究生产方式就是为了研究生产关系, 就是为了直观生产关系是为了划分出经济形态。在生产方式背后, 隐藏着复杂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活动的内在发生机制, 而生产方式, 是这一内在发生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现实意义

按照马克思的原意把《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确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重新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 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律,研究生产方式方面的规律,而且要研究生产力方面的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本身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因而,除了研究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分配规律等规律外, 还要研究分工、协作、生产社会化、生产力的组织、生产布局等规律, 研究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3】

2. 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借鉴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思路和体系,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研究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统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紧迫性。社会主义部分政治经济学, 必须把生产力作为研究对象的组成部分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要从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以期为社会主义经济提供理论解释, 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及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资本论》强调的是“整体”、“关系”、“结构”。它运用整体研究方法“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4】

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整体”来研究的,他说“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③处于这个整体之中的种种关系又都互为依赖、相互联结着,每一个关系“只是其他经济关系的整个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④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通过对“既定的、具体的、生动的整体”的研究, 得到“思想整休”。⑤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都是要从客观整体进到理论整体。【5】从客观整体进到理论整体的至关重要一点是对整体结构的思考,思考客观整体(资本主义经济整体)的内部结构,思考合乎客观整体内部结构的思想整体结构。马克思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上半期开始研究经济,形成过第一个整体结构设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四十年代下半期又否定了这个设想, 提出了另一个构想《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到五十年代初期又否定了前一个设想而去思考另一个结构,直到五十年代下半期和六十年代初才大体定型为现在我们读到的《资本论》这种整体结构,但是,这个结构在七十年代初又有所改变。他对整体结构的思考真是反反复复、变了又变直至趋于完善, 因此他十分珍视这个结构,他说“在像我这样的著作中细节上的缺点是难免的。但是结构、整个的内部联系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⑥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也是辩证法。“整体性”也是辩证法的根本原则。正是这个原则区分了“从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事物”的辩证法与“只见树木,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44.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19.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8-39.

⑥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

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界限;区分了强调“整体”、“总和”考察问题的辩证法与随意寻找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去证实任何一个论点的诡辩的界限。因此,说《资本论》的方法是整体研究方法不仅没有违背辩证法, 而恰好体现了辩证认识的本质。

(二)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整体研究方法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有充分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包含着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不同要素,而这些要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从这个既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整体出发, 占有整体材料,研究国内外对这个整体的把握的程度,制订出改革的总体规划,又随着客观整体的变化以及对这个整体的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变化, 相应地改变总体规划。只重视生产,只注意生产过程的问题, 易于滑入为生产而生产忽视为市场、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轨道;以为过去只讲生产、不讲流通,现在就要多讲商业、多讲流通、多讲商业致富,易于滑入重商、重金、重货币而轻生产、轻劳动致富的轨道,以为要多讲分配、多讲消费,易于滑入分配决定论、消费决定论的轨道。总之, 要学习、运用《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整体的研究方法、要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去恰当地处置好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去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去实施现实的经济改革。【6】

《资本论》的整体研究方法不仅对经济理论经济实际的研究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而且作为一种新的方法是对古典科学方法(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学派曾经把这个方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古典科学方法不从整体而从部分、从个别出发(例如斯密、李嘉图等人从“孤立个人”出发),不研究整体联系,不从整体联系去考察部分、个别, 而是孤立地考察部分、个别,不是把整体看作为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不同部分(要素、环节等等)的总和而是当作各个部分、个别的简单相加。这种古典科学方法至今仍被广为运用。所以, 作为对古典方法的突破的《资本论》的整体研究方法就有着更为普遍的现实意义了。

四、《资本论》的贡献和影响

(一)《资本论》对哲学的贡献

《资本论》阐明了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和联系、揭示出了辩论法的本质;《资本论》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从假设变为科学;《资本论》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三个基本规律;《资本论》遗留下了辩证逻辑的思想财富: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二)《资本论》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资本论》在宏观上透彻地说明了社会资本的运行及其内在矛盾,揭示了有关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与方法,对创立科学宏观经济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与管理,论述了宏观经济管理的客观必然性;《资本论》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与研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目标体系;《资本论》论述了如何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及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对创立宏观经济学做出了伟大贡献。

(三)《资本论》对微观经济学的贡献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大全,其内容丰富、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在微观上,它既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如何从雇佣劳动者那里获得剩余价值或利润, 达到个人暴富的目的, 同时又科学地分析和研究了个别资本一般规律和本质,对创立科学的微观经济学做出了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微观经济学由于它的科学性、完整性,决定了它的真理性与权威性。它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 搞活企业, 增强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一)从批判性的维度看,《资本论》是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

《资本论》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不断被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证明;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因而不会“过时”。只要世界上存在着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暂性及其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的揭示就仍是我们认

识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资本论》使我们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同时,《资本论》也对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7】

(二)从建设性的维度看,《资本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

《资本论》是一部彪炳史册的伟大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可谓博大精深,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样也是一部哲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资本论》所包含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将继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资本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等。对此,我们只有正视现实,分析矛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才能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从开放性的维度看,应该坚持和创新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而使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理论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资本论》具有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特征,同时也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我们应该结合当代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变化,坚持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

《资本论》具有巨大的当代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学习和研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沿着马克思为我们开辟的道路,创造出适应当代变化了的历史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资本论》

这部伟大著作的巨大力量和生命力也正在于此。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取得的。总之,我们必须坚持《资本论》及其理论体系,因为《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赵学清:《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及其启示.南京.《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宋定国:《<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及现实意义之我见》

[7]赵海洋王启田:《从<资本论>指导地位的视角认识其当代价值》.西安.《延安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思考题及答案

1.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们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各自独立两种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是同质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是长期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态。货币产生经历了简单、扩大、一般和货币价值形式发展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价值是偶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指某种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一系列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扩大价值形式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价值通过一种商品使用价值表现出来。形式上看一般价值形式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的颠倒,但处于一般价值形式的商品已发生本质变化,它是作为社会价值的代表存在,但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货币形式: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白银上,商品的价值是通过金、银来表现。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是由金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金银作为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是价值的直接体现物,具有双重使用价值,一方面是自然性质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职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前两阶段属于买卖同一的直接交换;后两阶段属于以特殊商品为媒介的买卖分开交换。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3.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分析了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揭示了剩余价值源泉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为阐明剩余价值来源提供了理论依据(3)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再生产等理论,为其经济理论创造了前提条件。 4.怎样理解“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5.在新时期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把劳动分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他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也形成商品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指明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正是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理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点所在。马克思认为,只要承认一切物质财富都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形成,就必然会承认体现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商品的价值,其唯一的源泉是人类的劳动。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 《资本论》读后感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老师: 组长:杨志 组员: 2012年 4月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学政治学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重点说明了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时浅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巨著,这不仅仅在于它正确了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更在于它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方法通过在经济学领域中具体运用,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方法的结合,也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创立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此外,“《资本论》的原理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当然不是说它们是机械地亦步亦趋。但两者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懂得《资本论》的方法论, 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1]总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资本论》的具体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和领会它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政治动因,可以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简而言之,《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是“无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1500字读后感

资本论1500字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下面是XX 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 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 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 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 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 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 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

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 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一一9元一件。因此, 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 ----- 元一件,对厂商而言, 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假设厂商的判断为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一次偶然,XX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 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

心得体会:《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资本论》的写作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人们通常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种看法从逻辑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逻辑上看并不准确。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历史趋势以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结果。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

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3](P596)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那么〈《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坚实的基石。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牢牢地站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列宁曾经说过:“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4](P145)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系统运用。 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告诉人们,《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他还强调,《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5](P239)但是,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不同,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而马克思的看法则是,

资本论复习思考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 第一卷 1867年第一版序言和1872年第二版跋 1、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如何理解《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2、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 3、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5、商品生产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7、价值形式中两级关系的内容与量的规定性。 8、从价值形式的发展看货币的起源。 9、商品拜物教存在和消亡的条件。 第二章 1、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与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 2、怎样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区别。 3、货币的职能与货币的基本职能。 4、决定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因素是什么? 5、商品流通为什么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第四章 1、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有何区别? 2、如何理解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3、马克思把劳动与劳动力区别开来的意义。 4、概述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五章 1、为什么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要从一般劳动过程的分析开始? 2、什么是劳动?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4、试述价值增殖的秘密。 5、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6、劳动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的关系。 第六章 1、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划分的重大意义。 2、劳动过程三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资本形式,它们在资本价值增殖中的作用如何? 第七章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论《资本论》的工资

论《资本论》的工资

论《资本论》的工资

对《资本论》第六篇工资的认识 学生:刘会艳 班级:2011级1班我在学习《资本论》之前,总觉得工资是很神圣的,因为是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报酬,学习了《资本论》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的父母,我的朋友,甚至是自己做兼职时得到的工资是否与我们的劳动等价?我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被压榨?所以《资本论》里的第六篇关于工资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与经济学的联系。 假如问我们的父母:“你们的工资是多少?”那么父母回答说:一千元“问自己的朋友回答说:“三千元左右”。问他们对于工资是否满意时,他们都会说不满意,但是具体为什么不满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由于他们工作的劳动部门不同,他们获得的工资也就不同,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过《资本论》中关于工资的知识。 工资是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时间或者生产数量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工资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来源,同时也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上面对工资的描述这只是我们按照日常生日经验对工资进行的一个简要概括。那么,工资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市场定位。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

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与补充。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对我国探索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出现之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便已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货币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模型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在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劳动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惟一尺度。下面将就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西方学界如何看待_资本论_

83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但是,不同时期,西方学界对《资本论》的看法与评价不同,以下将对这些评价做简要的概述。 一、部揭示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 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以后,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对《资本论》采取“研究”的态度,一些试图发展主流理论的经济学家对《资本论》做出了某种肯定。例如,英国学者罗宾逊认为,《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阶级冲突,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益和谐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以存在无数财产相等的小业主组成的社会为假设前提的,《资本论》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论述却接触到了垄断竞争的现象,为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寡头垄断结构提供了刺激。米尔达尔强调,主流经济学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回避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学说,却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触到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生活的人的痛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理论会在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那么多的争议的原因。里昂惕夫等国外经济学家,还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东欧巨变以后,这些国家一些从原来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好处、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投机分子人如鱼得水,摇身一变,面不改色地公然站到《资本论》的对立面,全面否定《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全盘接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一切和谐的描述。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原来被原苏东政府视为异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一些在原苏东国家因为对《资本论》的理解不同于官方教条受尽折磨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被称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四位思想家的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却仍然给《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以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变,因此,《资本论》并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仍有价值。 二、一部在国外经济学界始终引起争议的著作 在国外经济学界,《资本论》被公认为是一部引起争议最多的著作。尽管有人对它的评价很高,有人对它的评价较低,但几乎没有人否认它是一部学术著作。对《资本论》评价高的国外经济学家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宁,因为他们的评论人们都很熟悉,这里就不作重复了。在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在写于1925年的《对俄国的简略观察》一文中谈到《资本论》时,说《资本论》是“一本陈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我看来,它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当代世界毫无益处或没有用处。”但是,在十二年以后当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时,他在该书一开始却谦虚地注明“经典学派”一词是马克思创造的,自己对这个词的别种用法可能是犯了文法错 西方学界如何看待《资本论》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王丽娜 摘 要:文章就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的看法作了简明扼要的客观概述,论证了《资本论》研究在当代、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西方学界;《资本论》;批判性;科学性 误。对于劳动价值论则给予了肯定,在赞扬他所推崇的经济学家盖赛尔时,又把盖赛尔和马克思相提并论。可见,在凯恩斯的内心深处,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有所承认的。另一位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他曾说马克思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后李嘉图主义者 ┄┄一个里昂惕夫循环依赖投入产出分析的并非令人毫不感兴趣的前辈”。但他同时又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卡尔?马克思著作冰山的一角。马克思大胆的经济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他的阶级斗争的政治理论,他的黑格尔哲学演变理论,具有历史‘观念’的重要意义,这些远远超过了他的正规经济学。”可见,萨缪尔森在评论《资本论》时,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愿意承认《资本论》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资本论》对很多经济现象具有解释力的事实,于是就采取了把《资本论》的理论排挤出他所设定的经济学范围的办法,间接地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做了某种承认。孟德尔指出,与萨缪尔森等人强加给劳动价值论的任务相反,《资本论》从来没有想用这个理论来说明市场上价格的短期波动。 三、一部既具批判性又具科学性的著作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确实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一些国外经济学家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试图将《资本论》说成是一种只有批判性没有科学性的著作。这个理论不是在主流经济学供求价格理论而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超出投入的产出剩余的创造过程。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论》关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纯市场交换单一机制经济不能长久存在论述的科学性,更是已经被相当多的国外经济学家所承认。例如,安托万指出,马克思对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效需求原理知道得很清楚。按照这个原理,在宏观领域,收入和生产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马克思早就看到了后来由凯恩斯详加阐述的投资在这个循环中的决定性杠杆作用,《资本论》关于投资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下会出现越来越大波动,不会像主流经济学描述的那样自动走向均衡的论述,是更符合实际的。海尔布隆纳则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制度分析的科学性。 如果人们没有认识到《资本论》所揭示的那些问题,当代实行市场经济的各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它们的经济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所以,以《资本论》只具有批判性为理由,认为对当代经济现象的分析只能使用国外主流经济学一种话语体系,或只能使用前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一种话语体系,否定《资本论》及其话语体系在当代特别是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用性,将使我国的经济学说丧失极为重要的洞察力基础,不利于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也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建设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代敬.《关于<资本论>结构体系两个争论问题的述评》[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 [2]周晓梅.《<资本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2007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浅析《资本论》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

浅析《资本论》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内容提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其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光辉的巨著,博大精深,意义非凡。《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科学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武装;为研究和剖析当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器。《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座“思想高峰”,在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方式;经济规律;价值 一、《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资本论》发表之后的140年里,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革命性飞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殖民时代”跨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和思想理论也波澜起伏。在140周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然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需攀登这座“思想高峰”。 《资本论》为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基石,它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去分析、研究和把握当代国内外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本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所战胜和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落的客观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必然经历同生产力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历

资本论分析与当代价值

资本论分析与当代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从它第一卷1867年问世至今,已有近140年之久。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坎坷实践和激烈论辩之后,《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严肃问题。 (一) 《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人们把它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就是《资本论》写作最深刻的政治动因。如果有人忽视这一点,背离这一点,甚至于敌视这一点,就不可能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 《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是关涉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大事。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致力于探讨私有制运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私有制本身的合理性问题。私有制被他们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经验事实,而资本主义则被视为由人类天性决定、合乎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产方式。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这种经济学更是走向了庸俗化。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其中的代表。马克思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科学探讨已经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其二是,各种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学说都缺乏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抨击,但都是诉诸抽象的人性和理性,把未来社会改造寄希望于有教养人士身上。蒲鲁东在《什么是财产》中,虽然也对私有制作了批判性考察,但却在《贫困的哲学》中提出构成价值论,认为货币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而只要求改变私有制的某种形式。蒲鲁东的批判只不过是对李嘉图理论的乌托邦式的解释;他企图超越资产阶级经济学,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成为一种合题,结果只不过是一种总合的错误。显然,如果不摆脱以上理论的左右,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工人运动。鉴于此,马克思才排除一切干扰,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以下地狱的精神来创作《资本论》。 《资本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揭示出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指出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买是为了卖(带来利润)。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界定为剩余价值,并且进而指出,剩余价值不可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工人的劳动力。它的使用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货币拥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迫使他劳动,会创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却被拿走的剩余价值,构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揭示出资本的垄断将会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

《资本论》的思想与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思想精华与现实意义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思想精华与现实意义”,那么一个副标题呢,我想标这样一个,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思考”。大家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的体制,我们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大家可以经常听到说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这个话讲的当然是对的,但是我感觉还要补充一句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又有它的理论优势。从马克思、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这一代一代的发展的确有各自的理论优势,而且各自的理论优势有它的理论内容,后人都难以达到前人的成绩。那么就马克思本人来讲,他生前写过一系列的著作,其中部头最大的一部著作就是《资本论》。那么《资本论》如果加上它的手稿,大概有五六百万字。《资本论》这部著作理论上的贡献当然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是它就回答了一个问题,回答了人类从阶级社会向前发展,必然要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无阶级社会,就是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甚至更多吧,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奴隶—封建—资本主义,那么资本主义作为阶级社会最发达的一个阶段,它向前发展到何处去,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个时代19世纪中叶成为欧洲思想界很重大的、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很多其他学派也来研究如空想社会主义、西方古典经济学等,但是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惟独马克思的《资本论》科学地阐明了这样一个规律性。所以马克思一生的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回答了这样一个命题:从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转化到无阶级的社会。而这个问题的回答,成为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人总是要有信仰的,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要对他的未来有一个追求。那么作为共产党人的追求是什么,追求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么《资本论》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科学的理解。而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后来的人,后来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没达到马克思他的成就高。后来的列宁、毛泽东包括邓小平,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没有变,就是它的性,而这个问题的原生形态的回答我觉得是很伟大。所以作为我们搞社会科学的人,有机会读读《资本论》,了解一下它的思想,我觉得很有意义。那么这个《资本论》的著作这么庞大,规模很大,要通读它的原著多数人来讲是难以做到的。你象我过去在人民大学学习,后来在人民大学教书,多数的学生,除经济学专业外的人也好,都没有通读过它。那么在这么短的时间我们要了解它的思想,就有一个科学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呢就是抓它的思想精髓和联系实际的大思路。它的精髓是什么,那么这个精髓和我们当代实际及联系实际的大的思路是什么,这是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所以今天我要讲这样一个题目。下面,我就想分三个部分来表达我的理解。 第一个部分:学习《资本论》的导言,就是对《资本论》这部著作的对象、方法和历史地位做一个简明的介绍。 导论我想着重讲这样三点。一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资本论》它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谓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雇佣劳动者和资本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方式。生产方式中的侧重面又在研究生产关系。当然它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生产力,但重点研究生产关系。那么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回答的什么问题呢?就是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