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篇一: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炮火下的觉醒”

——荣维木

[键入作者姓名]

学号:

读史

人类之伟大,乃是掘出精神的力量;民族之文化,乃是把握历史的

选择。大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羞辱史,当我们不怕谈起,常言道: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选择的书是抗日战争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炮火下的觉醒》,最主要讲的是卢沟桥事变。

这段抗日的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的羞耻,还有反思!

品史

全文有八章:一、是谁打破了华北的宁静

二、乱局的产物——冀察政务委员会

三、中国抗日教亡运动的兴起

四、暴风雨的前夜

五、卢沟桥事变爆发

六、日本的阴谋与宋哲元的抉择

七、平津血战

八、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

全书的高潮是第五章,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

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

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

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

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

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

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卢沟桥事变解释的是书名中的“炮火下”,觉醒则是第八章的内容。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

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中、日两国政府对宣战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各自都进行过充分的酝酿和讨论,结果还是考虑到本国的利益而没有正式宣战,也没有正式宣布绝交,双方只是在外交上把各自的驻对方大使召回。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

[3]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七七事变是屈辱的,但是国共能够在炮火下大彻大悟,至少在这段历史上没有做出错误的选择是一种觉醒。这种觉醒为华夏子民带来了希望!

感悟

那段历史,给中华民族的成长记事簿抹下了乌黑的页。今天,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我们要创造美好辉煌的历史。那段历史是耻辱,这座卢沟桥是那段历史的永恒的见证人,卢沟桥桥面上还有那场战争留下的痕迹。每当中华民族的后人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想到

当年日本人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上刻画了敌

人的残忍和革命烈士的伟大。在我们的心中回放的是他们的身影,

在我们耳边回荡的是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卢沟桥上洒下多少烈士

的鲜血和生命,胸前的红领巾迎着风儿飘扬,那也是革命烈士用自

己的鲜血染成的。

如今,革命烈士已经安详地睡在烈士陵里,他们在天上看着我们这

一代的青少年茁壮成长,看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梁启超先生曾

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

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雄于欧洲,则国雄于

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胜于地球。”是呀!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

接班人,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我们一齐去创造。历史不容悔过,那就让我们抓紧未来,所以我们要发奋学习把

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让中国成为世界的强者,永远屹立在世

界的东方。

没有时间等我们遇到了“炮火”再“觉醒。”

2

【篇二: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以下内容为本人复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时,总结的读书笔记,其

中包含各种书籍/报告及作者,各种事件/运动/惨案的时间及简单缘由,国共两党的各种会议纪要及召开时间,各种学会/报刊/民主党派,系

列不平等条约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考出一个好成绩。(因时间关系,若大家发现以下内容有不足之处或者错别字之类,

还请多多谅解。)

各种书籍、报告及作者

梁发编写《劝世良言》基督教教义宣传平均、平等观念,1843年

洪秀全读。

洪秀全编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界训》

具有朴素平等观念,为天平天国农民战争

提供思想基础。

《十款天条》1847年洪秀全到广西紫金山区与冯云山(后南王)

会合签订,作为军纪。

1958年洪仁轩编写《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

的改革和建设方案,未涉及农民及土地。《资政新篇》主要内容:

政治: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经济: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等事业,奖励发明机器制造,准请雇工,提倡资义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设新闻官、设暗柜,监督官员,改革弊政;革除缠足、溺婴,提倡兴办学校、医院

和社会福

利单位。

外交:主张与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允许外国人献策,但不得诽谤

国法。

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梁启超编写《变法通义》,

谭嗣同编写《仁学》

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郝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前两篇,汉译名

为《天演论》。

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中国学日本的明治

维新,走改革道路。

张之洞写的《劝学篇》,书中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反抗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1901年7月,清末“新政”,颁布《商律》,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订学习日本立宪制,预备期为

9年。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问题。 20世纪初,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

除旧布

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国。

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

《猛回头》,抨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卖国

行径。推翻洋朝。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

典。

袁世凯制订《暂行新行律》、《戒严法》等剥夺《临时约法》赋予

人民的各种言论、出版等政治权利。 1914年5月袁世凯制订《中

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

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要求尊孔复古。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政经社。 1919年11,12月杨匏安发表《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基本内容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是西南宣布马

克思的第一人。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和列宁的《

国家与革命》也翻译出版,翻译人:?。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阶级

斗争现状。

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从依靠军阀到依靠群众。 1923年1月26日,孙文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

1924年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会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提出满蒙与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利害相关等内容。

1928年10月,国民党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在这两篇文

章中毛第一次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1月,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简历和发展,是半殖民地

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理论。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深刻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

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

1933年8月毛泽东作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

1933年11月,国民第十九路军同中共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

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1934年1月毛泽东作了《我们的经济政策》和《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等报告,总结根据地经

济建设经验,阐述了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

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

本纲领》,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

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一起抗日。简称八一宣言。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9月1日,明确提出党的总

方针“逼蒋抗日”口号。第一次把蒋介石作为联合对象。

1936年8月,日本参谋部制定了《昭和十二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提出对中国的战争要有全面的作战准备。 1937年11月,日本同德

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

号结成同盟。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

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发表讲话,至此,

以国共两党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形成全

民族抗日新局面。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系统的阐明了抗

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规律。

1938年9-11月,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

主义论》,系统地阐释了共党新民主理论。 1941年,5月,毛泽东

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1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写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

放运动,在全党范围内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

抗日战争到了最后阶段,号召八路军、

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

的侵略者及走狗实行广泛

进攻。

1942年1月,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中国、美、英、苏并列的四大国家之一正式出线在国

际舞台上。

1945年,4月,联合国制订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

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

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

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指出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

证国内和平,改善民生,

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

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连发三封电报,邀毛主席到

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于1945年8月28

日谐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

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

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1946年,5月4日,为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中共在个解放区抓紧

减租、生产和练兵,组编野战兵团,发

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开展土地

改革,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

的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在内战时期,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

预言人民解放军的“小米加步枪”一

定能够战胜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加坦克”。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正式提出“打

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

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

级领导

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和官僚资本的革命,是中共在新民主

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

策。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

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

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指出必将革命进行到底,消灭

一切反动势力,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共和国。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接受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1949年4月20,国民党政府令其和谈代表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合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

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地阐明

了中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的新中国的

主张。

七届二中全会的规定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后来

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纲领》的基

础。

1949年7月成立了以陈云为主人的中央财经委员,人民政权的金融

工作从过去的分散状态逐步走向统一的

管理。

1950年2月,中国苏联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国

际上树立起独自主办外交的良好形象。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对全国财政手指、贸易和物资调度和

现金施行集中和统一的管理。

1950年5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婚姻、

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施行婚姻自

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

改革运动。

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

活动的指示》,按照《共同纲领》的规

定,及时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实施纲要》,对自治区的建立、自治

机关,自治权利、区内民族关系作了系统的规定。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决

议(草案)》,要求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

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

纲要的指示》。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

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提出引

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

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1956年1月,在主持制定《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基础上,毛泽东在最高国务

会议上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

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

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56年2到4月,毛、刘、周、陈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

运输业、商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

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一次

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

作的调查研究,其思想成果就是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

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

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院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同

年6月19日正式发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61年3月,毛在广州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以后经过几次修

改下发实行。对于克服严重存在的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积极性,推

动恢复生产和发展农业,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

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政治体制改革。 1985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

制改革的决定》。 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2006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

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纲要(2006-2020)》。

各种学会及报刊

列强侵华辩护:

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和《字林西报》/《华北捷报》

广学会: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发行《万国公报》,介绍西方政、经、文,宣传奴化思想,

为列强侵华辩护。

维新变法时:

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主笔上海的《时务报》,严复主办天津的《国闻报》及湖南的《湘报》。影响较大的学堂:康有为广州的“万木草堂”,梁启超长沙的“时务学堂”。

辛亥革命时期:

光复会:蔡元培为会长。

科学补习所、岳王会等,蔡元培为会长。

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第一

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以“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进入一个新阶

段。机关报为《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1905年至1907年,孙中山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民丛报》为

舆论阵地,展开辩论。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北大和《新青年》编辑部为

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为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阿q正传》等作品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0年3月陈独秀在上海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外还有: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较大刊物:《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

《国民》

早期的共产党宣传马列主义:

上海的《劳动界》,

北京的《劳动音》和《工人周刊》,

广东的《劳动者》、《劳动与妇女》

济南的《济南劳动月刊》

上海机器工会,出版《机器工人》。1920年11月由李中主持成立共产党早期第一个产业工会。

根据地军民进行军事反围剿时期

国民党统治区:宣传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鲁迅的杂文,瞿秋白的评论,矛盾的小说《子夜》,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等。

【篇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作业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标题读《敬告青年》——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学院经亨颐学院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111学号2011211572 姓名郑晔烨任课教师徐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 作者:分行机关调统处范念龙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关于近代史的读书笔记 一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

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

[实用参考]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3000字

回望五四爱国运动 组员:于梦黄宇翔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五四运动以学生运动为开端,是知识分子的伟大觉醒。他们用新的的世界观来审视世界,变革世界。可见知识分子的社会洞察、先锋觉悟作用。 关键字:五四运动;学生;爱国主义 历史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过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

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等口号。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1日,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自考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识记部分).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单选-多选部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清中叶(乾隆朝)以后,中国社会由盛转衰。 2、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3、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4、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有史称“康乾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5、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英国,美国,法国。 6、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 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1、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2、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手段有: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签了《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签了《望厦条约》(中美第一个),中法签了《黄埔条约》,中俄签了《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3、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签了《北京条约》,与俄还签了《瑷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4、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缔结《中法新约》。 5、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6、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7、1894年11月,日本屠杀中国居民2万人,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 8、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9、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圆明园。 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1、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成为与外国列强打交道的专门部门。 12、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40余年之久。 13、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口为通商口岸。 14、1860年,《北京条约》有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5、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6、《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也援例进行,对华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出。 17、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成为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 18、文化渗透的手段: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19、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所办的报纸有《中国丛报》,《北化捷报》(改名《字林西报》),《万国公报》 20、资本-帝国主义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并非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强迫中国永远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国。 21、旧的被统制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2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2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4、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只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5、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是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6、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领会)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史读书笔记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带着疑惑,我翻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扉页。 蒋先生其实早已看的明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无一不是通过改革而国力强大,不至受到外国凌辱。而中国于人于地,均不在他国之下,“我民族何以遇着空前的难关呢?”“我们是落伍了!”因此“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言之间,总论已为全书、为中国近代史定下了基调,中国近代史根本只是无数尝试近代化的先知与更多被触动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战争史。 这场战争始于鸦片战争,这一战打开了中国紧闭了百年的国门,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就鸦片战争而言,对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之后走向扩张之路,她的发展必得经由向外输出货物换取金银以充国力之路。因此,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迟早是要打开的。而18世纪末期英国在印度半岛取得统治性地位之后,对于她而言这一战的客观条件也已成熟。对于清政府,于外交、海关、法权的处置都不甚合理,同时鸦片这样一种商品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而禁言行为种种总欠考虑。于是战端骤起,于是签下了《南京条约》。 依我看来,鸦片战争之必然远大于偶然。其时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诸强之后,仍不自知;而西方诸强纷纷完成了近代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产业内部的自身要求,必然是想要走向同英国一般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产品以换取硬通货扩大再生产之路。即使战事不以鸦片起也难保其他缘故。贪婪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禁烟未错,单看禁烟之手段和方法又是否错了?似乎也没错。那为何结果却差之千里呢?旧时代已发展到极致的中国不堪近代世界洪流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是唯一的出路,屈辱的历史是历史的契机,历史巨轮开始缓缓转动。 而此中的林则徐注定是一个悲剧,后人永远只记住他是勇敢禁烟,英勇剿夷的民族英雄,在琦善这类抚夷派小人的衬托下身影无比高大。真实的林则徐绝不希望如此。觉悟后的他突破了传统,在思想上也转为积极的形态,为魏源、为后人毕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材料。然这积极性终被他自己的士大夫情结所埋没,可惜!可叹!就剿夷和抚夷而言,剿夷难道“夷”能剿尽吗?抚夷难道“夷”的要求有能力一直抚下去吗?既然不能,那剿夷作甚?抚夷作甚?是为了给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的时间与空间啊!殊途同归,奈何走错了方向,错过的时间再也追不回了,非痛不知醒,人又有谁能免俗呢? 随后粉墨登场的代表人物当属洪秀全与曾国藩。洪秀全本是一介布衣,屡试不第,最终选择打着耶稣教的幌子建立反政府武装。农民起义按蒋先生的说法已是旧社会的“老圈套”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的最大特点即是借助了上帝神化了自己。此举看似新颖,其实西方的上帝只是一个幌子,与陈胜吴广时期的“大胜王”别无二致。所谓“天人合一”,其实却是为了利用底层民众的无知,无知则无畏,无畏则大事可期也。除了宗教这个利器之外,洪秀全还抓牢了种族这个武器,看来现在所倡之中华民族观念当时并未确立,汉族自命,排满者前赴后继,洪也不过借助这一方法团结大多数底层的民众而已。但其实作为他的追随者,与之前的“圈套”无二,真正向往的是他“有田共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施政纲领”。而他的最终失败缘于改革的失败,他未能将所描绘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太平天国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早晚之事。然而他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我们无从猜测,只是以我所见,他可能觉得实现这个理想的效益远低于宗教革命、种族革命,但却没想到因此从可能的正统掉落至流寇。 与洪秀全对应的自然是曾国藩。他从埋首的古籍中走出,践行着其所学所想,不失为一位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与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6最新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4月-真题以及详解 一单选 1.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 A )。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 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口袋自考讲解 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日本 C.俄国 D.德国 口袋自考讲解 美国于1899年9月至11月间照会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即美国可以获得他国在中国获得的所有权益。 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指挥失误 口袋自考讲解 ①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②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B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维新变法 口袋自考讲解 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 5. 太平天国运动起义爆发的时间是(A )。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口袋自考讲解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前后坚持了14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18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6.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 D.石达开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2017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解析】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王韬 【答案】C?【解析】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了《海国图志》,综述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采取的对外政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考点】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的是()。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答案】A?【解析】1862年奕?创办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4.1911年,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北 B.湖南 C.广东 D.四川 【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反对,保路运动兴起,四川尤其强烈。?【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5.中国历史上第一步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解析】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中国现代史的读后感

中国现代史的读后感 中国现代史的读后感(一)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中国现代史的七个阶段 1.1919.5-1923.12: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汇文大学、中国大学等13所大学3000多学生,冲破教育部代表和军警官吏的阻扰到天安门前集会,学生们手执写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取消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的旗帜,一致要求惩办曹汝林、陆宗舆、张宗祥三个代表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卖国贼。集会演讲后,即列队游行示威,这就是名垂史册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 中国现代史的读后感(二)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么用心。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一】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二】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论文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内容摘要: 20世纪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苦苦挣扎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极大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丧失独立的地位,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西方思想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

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人们再也无法沉默,无法继续忍受下去。爱国救亡和思想解放,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成为了每个爱国者的信念。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经70多日激战,于11月7日占领全部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协定,为新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国耻,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反日的活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识记1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重要知识点识记1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任务:民独人解(①);国富民富(②); 关系:区别:①是生产关系问题,②是生产力问题; 联系:①为②创造条件;①的最终目的是②。 2、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 意义:打摇推打冲、封儒农外殖 (注:前句每个动词表示一句话,后句每个字对应 前句,起提示作用,或者干脆记成“打封、摇儒、推农、打外、冲殖”,但我试过,没有第一种好记,后一句也可以写为“风如农外直”来方便记忆); 原因:二缺一没或缺没缺(缺领导、没指导、缺 认识); 教训:半半社会,农民伟大,不负重任;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促开传改(醋开船改) 促:促工资(工业、民资~发展); 开:开学堂,派学生,成开端;

传:传新知,开眼界; 改:利资发,风价改; 注:这里要注意联想,比如“成开端”,成为什么的开端呢?看前面的学堂、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成为 的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4、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三性一阻 三性:缝衣服(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 一阻:顽固派阻拦; 5、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爱子思改 爱:爱国救亡; 资:资改冲封;(改指改革) 思:思启利传; 改:改社风气; 注:这里比较模糊的是“利传”,利于传播,利于什么的传播?那么看题,戊戌变法时期出现的新思想只有民主主义,因此是“利于民主主义的传播”,这些方法大家一定要会。另外注意,一句话里如果出现两个动词,那展开后就是两句话哦。 6、戊戌维新运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不对脱、封帝群;(记法同太平天国) 教训:半半社会,资改不同,必须革命。 7、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族权生 + 16字; 8、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教训: 意义:推结开促打、清君醒封帝;(记法同太平天国) 原因:根本自软,没有纲群党(没有纲、没有群、没有党); 教训:资共方案不通,民资不能领胜利。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斗宣作 ⑴斗严打(新旧斗、辛思延、打封专); ⑵宣启解开(宣传民科、启发理觉、封蒙解放、开启思潮); ⑶作准备、创条件(为先分接马作准备,为新民革创条件); 10、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俄工新 ⑴时代条件:俄十辟世无社革新时代; ⑵阶级基础:民资发中工社力得成长;

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论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签下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从“同盟会”的成立到三民主义的出台,从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再到后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绚烂的篇章,虽然最终它最终仍以失败告终,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享不尽的财富。 首先,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虽然期间民主共和政体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其次,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而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同时,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这为中国人民拯救祖国的的危亡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民族的觉醒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也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后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辛亥革命带给中国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就经济方面来说,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造成的中国长期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及现代化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同时,各个帝国主义势力也依然原封不动地保存着,中国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于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其次,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从而使其的革命力量显得有些弱小,无法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其失败也表明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政党来领导,新的指导思想,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但是换而言之,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可以说,从辛亥革命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革命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因此,辛亥革命的得与失,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它表面上所留下了的那么多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七)含答案

2019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复习(七)含答案 一:多选题 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的较早的外文期刊是( ) A.《万国公报》 B.《印度隶英十二益说》 C.《中国丛报》 D.《北华捷报》 正确答案:CD 2.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爱国官兵有(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海龄 D.冯子材 正确答案:ABC 3.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主要有(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林永升 正确答案:CD 4.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边疆危机”包括( ) A.英国侵入西藏云南 B.法国侵犯广西 C.日本侵犯中国台湾 D.俄国入侵新疆 正确答案:ABCD 5.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内部原因主要是( ) A.社会制度腐败 B.连年战争 C.经济技术落后 D.人民抵抗不力 正确答案:AC 6.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相互制约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清政府的顽强反抗 正确答案:ABC 7.近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救国的新思想,主要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C.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D.“振兴中华” 正确答案:ACD 8.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作用是( ) A.沉重地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野心

B.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C.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D.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正确答案:ABCD 9.鸦片战争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主要指( ) A.中国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 B.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C.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高峰迭起美不胜收 正确答案:ABCD 10.五六千年以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已经出现早期文明社会要素,主要有( ) A.城市 B. 墓葬 C.农业 D.家畜饲养 正确答案:ABCD

历史作业:《重说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重说中国近现代史》读后感 14314254谢智林14级管理学院4班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所以一开始我认为这是没有实际用处的无用功。 打开这本《重说中国近现代史》,一开始也只是为了应付作业和GPA,但是读着读着,我先是意识到了一个历史以外的问题,我是不是太过于功利主义了,这样真的好吗?于是我试着调整一下心态,用稍微温和一点的态度去对待这本书。我不喜欢说大话和空话,这本书,真的有很多东西看,是名副其实的“重读”。 刚开始阅读时,我就被通俗易懂、指戳要点的字句所吸引。就如“我们会鄙视一个假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依赖这个假的东西。”可见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表面上看并不怎么受大部分学生青睐,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活在一个没有历史的世界里。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接触到的历史,它到底是真是客观的,还是虚伪主观的呢?其实没有很多人会主动去考究这个问题,大家只是觉得大概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就够了。但也许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整个民族现在依旧在“童年阴影”下反复折腾、反复跌碰。正如作者所说“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就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

我们不仅要舔舐自己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创伤中学习不再受伤。 这些问题,都是我以前不曾考虑过的,因为我并不身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能切身体会到那时的痛苦,而我的眼里,分数和考试的压力反而更加有实感,功利主义使我长期被冲昏了头脑。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去看书,必然会忽略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书中的精彩观点,还包括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思考。现在想想,自己当初的想法确实不妥。过去逝去的生命,受到的屈辱,远比现在考试的一两分有价值,不懂得体会生命与时间的人,永远不能得到完整的灵魂。 我的心已经更加平静了,我抛开强烈的目的和欲望,只想顺其自然地去感受这本书想传达的,以及自己内心能从中领悟到的。 这本书中,我尤为欣赏张鸣教授的立场,本书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几乎不掺杂作者个人任何政治立场、情绪,完全是中立的。这显得非常难能可贵。以往看过不少当代作者的历史书,不是充当现政权的喉舌,就是极力反对现政权。鲜明的政治倾向不可能写出信史,例如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该起义的的来龙去脉,一方面论述了这次起义的某种必然性,但并没有给与过多的正面评价。即使从革命的观点来看,作者并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革命性,相反是封建王权思想的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其次是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地评价。张教授从根本上抛弃了阶级的观点,他总是站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臧否人物。例如林则徐这个中国近代史首先要提到的历史人物,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过高,认为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虎门销烟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