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册 第二单元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鲁教版(1)

最新

考纲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

解读

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

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

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

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考点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2

时间数量规模功能

工业革命前少小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工业革命后增加扩大扩展

“二战”以后继续增加

继续

扩大

继续扩展,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

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特点

(1)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后果

发达国家18世纪中叶趋缓高出现郊区化和逆

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快速增长低

大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剧增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作用

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用“推力”与“拉力”理论分析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进程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如下图所示: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

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目前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快

城市

人口

比重

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起步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起步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

城市

化表

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现及

原因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

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安徽文综)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

解析由图可知,2005以来,安徽省城市化水平大约从35%到45%快速增加,说明城市化推进很快,应处于中期阶段。

(2)(2013·四川文综)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统计表。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逐渐减少,1985年以

(×)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说明城市人口

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城市人口数量在增加,城市用地在增加,故农业用地有所减少。

(3)(2013·广东文综)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广州。( √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解析根据题中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城市首位度数值越小,说明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越弱。与2008年相比,2011年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下降最多,说明广州的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

(2012·福建文综)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A.甲B.乙C.丙D.丁

3.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答案 2.D 3.A

解析第2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对应着图中甲折线;我国城市化具有起步晚、速

度快的特点,对应着图中的丁折线;世界平均水平应介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对应着图中的乙折线,余下的丙折线则对应发展中国家。第3题,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停滞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减少,环境有所改善。

相对应的发达国家的产业构成特征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高,而工业产值比重相对下降。

(2012·浙江文综)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5.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答案 4.A 5.B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第4题,A项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项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表明中心城区人口减少。C 项Ⅳ阶段后,费城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是增大了。D项Ⅳ阶段到Ⅴ阶段,巴尔的摩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是负值,中心城区人口仍然在减少。第5题,以巴尔的摩、费城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心,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中心城区人口持续负增长。纽约、波士顿由于制造业的外迁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大幅减少,以后由于以金融、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增长。6.(2012·山东文综)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柱状图的读法、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与发展条件。(1)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2)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1.解读图表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2.方法技巧

(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要注意根据转折

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示例1】试题调研2~3题,从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两方面入手,注意特殊“折点”

的指示意义: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发达国家,我国城市化起步晚,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快,丁线符合。

(2)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与市中

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判读要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图乙中

①~④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

规模扩大。

【示例2】试题调研4~5题,该图表达的是波士华城市带五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变化,按时间序列分为五个阶段,结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各阶段人口增长率的变化作出分析解释,注意整体与局部相互印证:图示信息显示了波士华城市带各城市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的过程,但各城市的发展过程并不一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

(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要

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有序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

2.不利影响:城市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交通问题、居住问题和社会问题。

3.城市热岛

(1)概念:近地面等温线图上,郊区气温低,市区形成高温区。

(2)影响:近地面形成由郊区吹向城区的热岛环流;市区降水比郊区多。

(3)应用:为减少大气污染,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卫星城建设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

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

的相对位置;治理城市环境,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3.城市的“五岛”效应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

(1)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2)热岛——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3)干岛——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4)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5)雨岛——市区局地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于郊区。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11·江苏地理)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其中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是①,完善排水系统是防治城市内涝的有效措施。( √ )

解析城市化后,硬化面积扩大,地表径流加剧,因此降水后洪峰提前,在三种情况中峰值最大,因此①是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完善排水系统可以提高城市地表水的排泄速度,是防治城市内涝的重要措施。

(2010·北京文综)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2~3题。

2.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3.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2.C 3.A

解析第2题,此题适用排除法。A项,从题干中知该城市为平原城市,气温分布、变化与地表起伏状况关系不大;B项,气候变暖是全球性问题;D项,受城市热力环流影响,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C项,城区低温区一般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第3题,据图可看出该城区7月地表平均气温高值区域面积增大且趋于分散,说明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人口集中的商业区向城区外围分散。

4.(2009·广东地理)孟买和洛杉矶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随着城市的发展,孟买市在老城区之外建了一个新城区。主要是为了缓解哪些城市

问题?

(2)洛杉矶市城区分散,占地面积广,“空心化”现象突出。分析其今后发展应注意哪些

问题?

答案(1)建设卫星城主要是缓解城市化不合理发展带来的系列城市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拥挤、用地紧缺、治安恶化等其他问题。

(2)应对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的“空心化问题”,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布局(城市功能

合理分区);改造老城区;优化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通过有效措施,在经济发展同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吸引人们向城区回迁。

解析第(1)题,孟买建立新城区,是为了缓解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2)题,城市“空心化”现象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城市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合理规划、改造老城区、优化美化环境等措施来改变这一用地不合理的现状。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乡村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中信息可知() A.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

B.1950~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出生率一直大于乡村地区

C.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同

D.房地产开发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

2.关于我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10年后,城市化发展趋缓主要受逆城市化的影响

B.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C.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部将会大量涌现城市群和城市带

D.积极促进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快乡村城镇化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可知:1980~201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由图中看不出人口出生率变化。在甲时间点,我国城市、乡村人口数量相等。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是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直接原因。第2题,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城市化应该加快乡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城镇人口率的变迁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人口比重一直上升

B.城镇化水平非常高

C.2011年城镇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

D.1950年~2000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4.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是()

①工业已转向资本密集型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三产业较快发展④行政区划调整及户籍改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3.C 4.D

解析第3题,由图知:我国城镇人口比重1960年后有一个下降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仍较低;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接近50%,故2011年城镇人口可能超过农村人口。第4题,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是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回答5~6题。

5.该图反映() A.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负相关

B.亚、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C.亚、非洲总体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D.欧洲、北美洲呈现逆城市化

6.新兴国家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在城市中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描述与实际最不相符的是

() A.无序扩张、环境质量下降

B.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C.教育配套滞后,学位不足

D.劳力紧缺,退休年龄推迟

答案 5.B 6.D

解析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城市化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亚、非洲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超过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图示信息无法显示欧洲、北美洲呈现逆城市化。第6题,新兴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劳动力充足。

下图为“我国某工业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城市市区年降水量大于郊区的原因是() A.海拔高,多地形雨

B.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C.受台风影响大,多台风雨

D.受冷锋影响大,多锋面雨

8.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可能表示重化工业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7.B8.C

解析第7题,市区比郊区气温高,对流旺盛,且烟尘物质多,因此城区比郊区降水多。

第8题,图中③地气温最高,热岛效应最强,由此推断该地最可能为重化工业区。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答案9.B10.C

解析第9题,可先判断乙代表的内容,其他一一对应即可找出。第10题,各类产业迁出市区,城市离心力导致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形成卫星城。

下图为“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1982~2007年,我国()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12.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11.D12.C

解析第11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均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总体上,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12题,城市土地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20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材料二北京城市空间变化图(图甲)和北京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乙)。

(1)依据图甲,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2)说出图甲、图乙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3)1949~1958年和1998~2008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

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第Ⅲ阶段: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1949~1958年:政治中心的确立;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

量大。1998~2008年: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4)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等。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以看出,第Ⅱ阶段主要向北(或西北)发展,第Ⅲ阶段主要向东发展。第(2)题,图中直接反映出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规模的扩大。第(3)题,1949~1958年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北京作为首都,随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较快;1998~2008年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

第(4)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

14.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大城市1949~2004年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

(1)据材料一描述该城市的发展特征。

(2)据材料一中图2,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

(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

(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等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

(3)问题: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措施: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解析第(1)题,从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等角度说明城市的发展特征。第(2)题,城市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加剧农业用地紧张。第(3)题,城市化改变了地表环境,影响了水循环的正常进行,可能会加剧城市内涝的形成;该问题可以结合生物和工程措施加以解决。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论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二者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二者有着本质区别,但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并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互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开放经济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为推动市场的不断扩大,通过弱化国界的限制,各国共享信息、资金、技术等资源,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全面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其本质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使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自由流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地理位置上邻近的国家为了维 护他们之间共同的经济或政治利益,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条约或规定,即超越国界的经济协调制度,或建立其共同的机构,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最终实现经济及政治上的合作与

联盟。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因邻近国家文化接近、市场结构互补,可有效的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过渡,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高阶段。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它混淆了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一)二者的发起主体不同 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自发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国家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并不是由社会制度所决定,它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并不含政治因素。经济全球化是通过市场机制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的干预程度较低。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是一种制度安排。经济结构相近的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规避风险,选择签订协议达成共识,这是建立在经济上的政治合作。 (二)二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然而风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的。经济全

(完整版)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城市与城市化 (2019 ·全国Ⅱ卷)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 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 1 为 2001 年至 2016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 图 2 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 2001 年相比, 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答案】 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 题详解】 读左图,2016 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 城市为上海、 南京、合肥(注意常州 2001 年属于Ⅰ型, 但 2016 年已经下降为Ⅱ型) ;读右图, 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 南京、 合肥没 有临海也没有海港, A 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 B 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 C 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 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 【2 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 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 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 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 A 、C 、 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 【3 题详解】 读左图, 2016 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 型变为Ⅱ型) 、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 比,邻近上海, 与上海距离都较近, A 对;上海 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 因此职能、 城市性质不同, C 错;城市级别不同、 规模不同, 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 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 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 劳动力资源、 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 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 B 、D 错。 D 对。 池州、宣城、舟 西部,舟山位 不同方向, B 对。 由Ⅱ型变为 图可知这些城 等城市,其中盐城和 上海的东南部,以上 总体分布为西部多、 为核心的长 、扬州、嘉兴( 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 2019 ·北京卷)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河流的形状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根据下题中指出的甲乙均为特大城市,可以判断甲为成都,乙为重庆。该区域位于同一纬度,气候类型相同,而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可以判断①③不符合,图中显示人口密度的区域多位于河流沿岸,加之四川西部为横断山区,人口明显减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2.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解析】乙为重庆,其形成区域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重庆地形崎岖,选项A 错;两地都有充足的水源,选项B错;重庆和成都目前都有方便的陆路交通,选项C错误。【答案】:D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3~5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答案】D 【解析】宁喜欢在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北部城市较多,南部城市较少,因此B项错;逆城市化是当今发达国家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别较小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化现象,该省的城市化仍以农村变城市为主,因此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城市及铁路都主要沿河谷分布,因此D项正确。 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影响快寄货物集散中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选项中交通最发达的是银川,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5.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6.图2是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2020届高考地理训练:第九单元 城市与城市化

第九单元城市与城市化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20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图,图中数码分别表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和商业区。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重工业区、轻工业区 B.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商业区 C.商业区、轻工业区、重工业区 D.轻工业区、商业区、重工业区 2.②功能区布局的环境优势是() A.对水环境影响小 B.对住宅区影响小 C.环境承载力较强 D.交通运输方便 [2020河北邢台三测]下图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合类型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核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辐射功能由大到小的是() A.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 B.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C.多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单中心组合城市群 D.单中心组合城市群、双中心组合城市群、多中心组合城市群 4.下列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等级最高的是() A.京津冀城市群 B.山东半岛城市群 C.辽中南城市群 D.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9福建第三次质量检测]土地城镇化表现为城镇的建成以及城镇面积的扩大。县域(县级区域)土地城镇化水平划分为低(≤10%)、中低(10%—30%)、中(30%—50%)、中高(50%—70%)、高(>70%)五种类型。下图是2000年和2015年我国县域土地城镇化水平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5.2000年我国县域土地城镇化() A.低水平和中低水平的区县数量相当 B.中等水平的区县数量占比约为65% C.中高水平区县数量占比高于70% D.高水平区县数量占比最大 6.据图推测2000—2015年我国() A.县域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增大 B.(特)大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加快 C.中小城市用地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D.县域土地利用向更加集约化发展 [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完成7—9题。 7.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8.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轻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9.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绿地公园 B.交通枢纽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2019黑龙江大庆一中三模](新角度)近年来,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通过开发社区农业和城郊农业等方式,使农田散布于城市用地中,创造出一个清洁高效的城市。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农田”与“城市公园”比较,突出的优势是() A.景观丰富,可吸引附近居民到访 B.水域广阔,能有效减轻城市内涝 C.污染较小,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D.居民参与,维护成本低 11.农田融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教学总结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 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城市化》

第2课时城市化 课时训练融知识提能力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城市化及进程1、2、3、4、6、7、1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8、9、10、11、12、1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3江南十校联考)不同时期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美国地理学家J.S.Adams按照交通发展的特点,把北美城市形态的演变划分为如图中A、B、C、D四个时期,分别对应的是步行——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游憩型汽车时代(1920~1945年)、小汽车和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至今)。其中部分城市经过四个时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成为大都市。据此回答1~3题: 1.不同交通时代的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呈现为( ) A.A时期城市空间形态呈集中紧凑的星状

B.自然条件决定了B时期城市形态呈同心圆状 C.C时期城市沿放射状交通轴线向郊区外围拓展,形成星状 D.D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立体化特征不明显 2.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 ) A.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B.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绝大多数城市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城市带 D.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都市 3.D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为( ) A.人口增长模式总体上为传统型 B.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人口主要从自然资源短缺区向自然资源丰富区迁移 D.部分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出现外迁的趋势 解析:1.C 2.D 3.D 第1题,C时期是游憩型汽车时代。该时代私人汽车被广泛接受,开始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拓展,市区急剧向外蔓延,形成星状。第2题,进入D时期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中期加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大都市。第3题,D时期,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出现向外迁移的趋势。 (2013衡水六模)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下面表示某城市局部区域剖面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水平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动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 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 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2020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本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卷

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2小题) 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如图示意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1.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经济快速发展B.自然灾害频发C.城市化问题突出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 A.环境质量较差B.金融机构较多C.流通人口较多D.商品流通量较大 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六大洲城市化水平变化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三题。 3.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甲、乙D.乙、丙、甲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4.对②功能区布局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 . 地租水平 B . 交通运输 C . 人口数量 D . 生态环境 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为“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据此完成下列两题。 5.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 ) A . 方便居民出行 B . 减轻城市内涝 C . 减轻大气污染 D . 改善建筑通风采光 上海佘山世茂酒店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废石坑里的五星级酒店“深坑酒店”,其本身是废弃的采石场(下左图),现将它改造成酒店(下右图)。根据材料完成下列两题。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柏兰芝老师 提纲4. 9/25/02 IV. 需求拉动的区域增长理论( Demand-based theory) 1. Export-base theory (North) 2.Tiebout’s response 3.Economic base theory 经济基础理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9147156.html,pared to Jane Jacobs’ “supply region” 1.Export-base Theory Context: 战后关心工业化和增长 2) 区域发展必须放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利润极大化,可流动的生产要素) 以美国大西北出口历史为例。 麦/面粉 1868开始到英国/ 1857到日本/亚洲/澳洲 19世纪:一半以上出口 伐木业(Douglas fir):联系加州的gold rush 1860-1920, flour and lumber accounted for 40-60% of the value of the region’s manufacturing output

不是线性地从subsistence--------------------------- 集中 reduced transport rates 3) 定义export base: collectively exportable commodity of a region. In the US, many regions stated from 1 or 2 exportable commodities, And, export base often widened after transport costs has been reduced --bring income back to the region --develop diversity --develop residentiary industry --external econom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apital: invest in existing export industry reinforce existing export base, create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4) 增长的机制 增长一定要工业化 The case of Oregon:农业带动的出口也能带动增长 5) So, a region is defined by its development around a common export base. This makes it economically unified and ties the region’s fortunes together. 6) What will influence the decline of a region Transportation/Technology/Government 2.Tiebout’s response: 1956 1) export base 对小区域比对大区域有用—decided by the scale of a region. --How to define a region --Not by export base. --Size matters. The larger a region is, the more it has internal trade. . export only accounts for a very small portion of US economy 2)short-term . long-run other sources of regional growth (of income and employment): business investment, government spending,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non-economic migration 3)factor endowment: . New Jersey’s coal—有煤不见得就有出口,还要看成本 4)stage theory counts—. America as a colony 5)export base is better to be applied to satellite cities in the suburban fringe 6) a region must divide its energies between residentiary and export activities North: Reply 1)long run 2) a region’s significance lies in its being a specialized part of the whole so, export base is useful to define a region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区域吗有export base 可用来定义吗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14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练14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狂刷小题夯基础]——— 练基础小题 上海市某区原大菜市场建设于1991年,蔬菜年交易量约40万吨、肉类产品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以上,以批零同售、价格优惠著称。2013年3月1日,该大菜市场关闭,原商户大都分散到该大菜市场周边的7个标准化菜市场。如图为原大菜市场及周边地区简图,图中数据为各标准化菜市场与附近小区的距离(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工业用地D.绿化用地 2.原大菜市场关闭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营不善,亏损较严重 B.基础设施简陋,影响生活环境 C.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 D.建设标准市场,增加市政收入 3.标准化菜市场分散经营最主要的好处是() A.更接近消费者B.降低运输成本 C.降低商品价格D.增加销售收入 如图为纽约市曼哈顿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图。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通勤交通发展②高层建筑出现③追求生活质量④互联网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休憩区B.乙为住宅区 C.丙为商业区D.丁为工业区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 7.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专题五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考纲要求】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课程标准】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发展迅速。 3、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知识整合】 一、背景:1、“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大大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吸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教训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 书》及附件,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该组织规定了美元与黄金 直接挂钩的原则,使美元得到了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3、世界银行——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成立,世界银行最初主要 向西欧国家贷款,后来也面向亚非拉国家 4、布雷顿森林体系 形成: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内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和比价; 作用: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 立,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 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原因:①、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②、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③、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 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④、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 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 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㈠、欧洲联盟 1、成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