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预习案、课课练

《小说家谈小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3)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4)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之间的区别。

【重点】(1)通过学习《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理解茅盾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难点】能比较出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百合花》中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分析小说中感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

多媒体展示百合花图片。梁朝萧察曾经写过这样的一首诗“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百合常是诗人墨客和歌者吟咏的对象,大多数人都对它喜爱有加。无论是栽植于庭园或瓶插于室内,它都与众不同的散发出一股清纯高雅的气息。在西方,也有许多关于百合的传说,圣经里记载百合花是由夏娃的眼泪所变成,为纯洁的礼物。因此百合花常被认为是纯洁、清新、高雅的代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有关百合花的美丽故事。

二、自学成果展示

1.字音、字形、字义。

(1)给加点的字正音

撂.(liào) 讷.讷(nana) 忸怩

..(gāngà)

..(ni?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 髻.(ji) 尴尬

瞅.(ch?u) 讪讪

..(shànshàn) 嬷嬷.(mómó) 挟.(xi?) 虔.诚(qián) 砦.(zhài) 磕.磕绊绊(kē) (2)解释下列词语

俊逸:俊秀洒脱,不同凡响。

跌宕:文章富于变化。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3)小说知识盘点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的有关知识。

2.文学常识。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倡导现实主义,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深远影响。1927年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它与《动摇》、《追求》合为总名《蚀》的三部曲。中篇小说《虹》发表于1930年,1933年的长篇小说《子夜》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1979年2月)等等。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

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教师活动预设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开端——(1—4段) 带路 发展——(5—23段) 借被 高潮——(24—45段) 献被 结局——(46—62段) 盖被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并尝试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理清文章结构。

六、板书设计

新 媳 妇 一枝鲜艳美丽的百合花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人情美

小通讯员一枝洁白高尚的百合花

(憨厚朴实拘谨腼腆质朴纯洁)人性美

“我”一枝深切怀念的百合花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五、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同时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教师活动预设

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过去了,回首这段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字数不少于600字。

八、板书设计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述《百合花》的故事,小组交流、讨论。 1、课文中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身份?分别是什么性格?起到了什么作用?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茅盾是如何评价这篇小说的。

细 节 描 写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同时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认真阅读茅盾先生的评论,试着运用他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篇文章,写一段欣赏的话。

八、板书设计

语文自主预习提纲编号

课题:《小说家谈小说1》班级:姓名:时间:命题人:做题人:审核人:编号:一、熟读课文两遍。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教学案《课前预习单》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预习单 ★1 古诗二首 第一步:朗读古诗,识记作者(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第二步:再读古诗,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1.《咏柳》的作者是,诗人用独特的手法描写了,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2.《村居》的作者是,诗人描写了早春二月,儿童们兴致勃勃地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 第六步:我的疑问:

★2 找春天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把春天比作。她,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 第六步:我的疑问:

★3 开满鲜花的小路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邮:左右结构,右边的“阝”不要写成“卩”。 递:半包围结构,书写时注意“辶”的写法。 原:半包围结构,由“厂”+“白”+“小”组成。 第五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故事,它运用的手法,讲述了长颈鹿大叔寄来包裹,鼹鼠先生不小心把包裹里的小颗粒漏在路上,春天的时候,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上开满了鲜花的故事。

第六步:我的疑问: ★4 邓小平爷爷植树 第一步:朗读课文,标自然段(本课共有自然段) 第二步:再读课文,标画字词(听范读,朗读,圈出生字,画出新词) 第三步:查字典,认生字(查字典,学习课后“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学习“会写字” 本文写的是1987年4月5日,83岁高龄的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柏树的经过。如今,这棵柏树已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第六步:我的疑问:

7—9个月试听课教案

7 — 9个月亲子试听课 1 课前律动:《碰碰舞》 教学准备:音乐光盘 教学目标:通过亲子活动感知音乐的节奏,促进宝宝的的社会交往能力,消除紧张情绪。 教学内容:家长一只手从宝宝的腋下穿过护住宝宝的上肢,另一只手托起宝宝的小屁股。,所有家长顺时针朝一个方向围 圈站好,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踏步围圈向前走,当音乐发 生变化时。所有家长向中间进行举高冲浪的动作。 2 相识礼仪问好歌《宝宝好》 教学准备:音乐光盘 教学目标:增强宝宝的本体意识,了解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尊重和被尊重。 教学内容:家长依次帮宝宝做介绍,并对每一个宝宝鼓掌表示欢迎,随后将宝宝侧抱在怀里随着音乐家长和宝宝对视问好 歌词:宝宝好宝宝好我们握握手问声好 3 音乐环节《亲亲手》《熊宝宝够蜂蜜》 教学准备:手腕铃和脚腕铃音乐光盘 教学目标:感受音乐的节奏,增强亲子依恋关系以及空间感知觉和上下的落差感

教学内容:《亲亲手》 歌词:亲亲手呦亲亲手呦妈妈亲亲小手呦 亲亲手呦亲亲手呦妈妈多么爱你呦 玩法:宝宝面冲外坐在妈妈腿窝里,随着音乐颤动双腿,并亲亲宝宝的手,最后亲亲宝宝的小脸蛋 《熊宝宝够蜂蜜》 歌词:熊宝宝够蜂蜜拿着小棍儿费力气上上上下下下怎么么还没下来蜜?呀!小蜜蜂来了这到了小熊的小屁屁玩法:宝宝面冲外做到妈妈膝盖上随着儿歌节奏坐上下颤膝动作。上上上(屈膝是宝宝位置增高)下下下(宝宝的位置 下降)蛰到小熊的小屁屁(家长拍拍宝宝小屁屁) 4手指儿歌:《贪吃的小猪》 教学准备:儿歌音乐 教学目标:增强宝宝的手部和脚步的触觉刺激和神经刺激,辅助宝宝进行手指的五指分化以及渡过脚趾的蜷缩状态时期。教学内容:宝宝面对外坐在家长的腿窝里,从手指开始进行依次按摩,逐渐在过渡到脚趾 儿歌:这只小猪爱吃鱼这只小猪爱吃肉这只小猪爱你青菜这只小猪爱喝汤这只小猪把它们都吃光。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小说家谈小说》教案 主备:王冲 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思想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阅读茅盾的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学习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交流学案“预习导学”第1~4题, 听写词语。 二、结合学案预习导学4感知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展示的方式) (1)小说《百合花》写了哪几个人物?围绕这些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我”、小通讯员、新媳妇;小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救人牺牲,新媳妇缝衣服、献被子。 (2)“我”是小说中事件的见证人,“我”对小通讯员的态度一直在变化,请用准确的词语填空。 在刚刚接触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送走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 (3)找出《百合花》一文中前后呼应的几处细节描写,试分析文中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特征。 明确:细节描写: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野菊花和树枝,两次写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四次写衣服上门钩撕破的衣洞,三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 形象特征:小通讯员:腼腆、纯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新媳妇:腼腆、羞涩、拘谨;热爱战士、心灵纯洁美好。 (4)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用什么样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深刻主题?而反映这一深刻庄严主题,在当时最常见的笔调是什么? 明确:用清新、俊逸的风格反映了庄严的主题。当时最常见的是慷慨激昂的笔调。 (5)茅盾认为小说《百合花》在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有何特点? 明确:作者把这两者结合更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 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 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 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 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 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 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 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 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 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 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 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 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 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初三语文小说家谈小说作业题及答案

初三语文小说家谈小说作业题及答案 课题: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颤()动②点缀()③忸怩()()④踌躇()()⑤执拗()⑥bào()歉⑦宽shù()⑧尴尬()()⑨qián()诚⑩安xiáng () 2、茅盾(189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3、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 4、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 5、阅读小说,完成1~8题。(22分) 我们一样爱他们张春风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

课前预习:《穷人》预习教案

课前预习:《穷人》预习教案 课前预习:《穷人》预习教案 我们已经把第二单元的课文全部学习完了,现在,我就来预习预习第九课——《穷人》吧! 预习前の小问题: 1.“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认真读课文,各个主人公的本性是什么? 3.整篇课文是不是都是在写“穷人”的“穷”呢?如果不是,还写了什么? 4.课文教给了我们什么? 预习小方法: 1.认真、大声朗读课文。 2.划重点词句。 3.品味终点语句。 我朗读几遍课文后,先前迷惑的问题在心中有了答案: 1.答:“穷人”指的是桑娜、西蒙、还

有渔夫。课文用“穷人”做题目,因为桑娜和渔夫吃得差、住的差、条件差,然而他们还要坚持收留那两个孩子,这样更突出了他们的善良。 2.答:桑娜——善良、舍己为人、富有同情心。西蒙——爱孩子,保护孩子,就算自己快死了,也要让孩子们温暖。渔夫——乐于助人、心地善良、坚强。 3.答:不是。课文里的桑娜、渔夫,他们虽然人穷,但他们在精神上是非常富有的,他们非常善良,只要一个人还能去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人就是富有的! 4.答:课文教给我们:做人要善良,不管自己多么贫穷,只要自己可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那么自己就不会是贫穷的。 解决了预习前的小问题,我们再来分析分析课文吧!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的风暴除去大雨,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都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

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这句话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困,为下文桑娜冒着挨骂的风险、冒着没饭吃的风险救了两个孩子做了铺垫。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仅仅是一个不经意间想到的事情,就可以突出桑娜闪亮的本质,她骨子里的善良让她去看望西蒙,还让她把那两个孩子抱回去。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是说:自己必须这样做,否则可能吃不下,睡不下。桑娜这样想是因为看到这么可爱的两个孩子没人抚养,缺少父爱就很可怜了,现在居然连母亲也没有了,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肯定会将这两个孩子带回家。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

6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前预习教案

6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前预习教案 六年级的语文第五单元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想要跟上教师的进度,应该进行提前预习。下面是由整理的6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前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6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前预习教案第一课时一、交流赏析,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梅花吗?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梅花! (学生们交流整理的有关梅花的资料。) 同学们说得很对,梅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高贵的品质。请看! (教师课件展示梅花配诗图片,师生一起赏析。) 二、出示课题,讲解词牌。 赏析结束后,课件出示课题《卜算子咏梅》,简单讲解词牌名。 三、借助工具书,读懂梅之意。 1.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咏梅》,大家有没有信心? 2.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大意。 3.教师启发学生说出两首词的大意,对讲错的地方,师生互相补充修正。 四、整体感知,找出梅之异。

1.同学们真了不起,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想一想,究竟毛泽东和陆游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笔下的梅花分别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抓住关键词理解,如陆游词中的寂寞独自愁香如故,毛泽东词中的俏笑等。) 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板书:孤独、悲观、孤芳自赏,顽强、大度、默默无闻等词语。学生在说出这些特点时,教师应让他们联系具体词句来谈。) 6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前预习教案第二课时五、知人论世,了解梅之魂。 1.上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读和思,看出了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的不同点,非常不简单。古人说诗言志,如果我们能了解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两首词的,那么就更能明白词的真正寓意。 (大屏幕出示背景资料)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坚决主张抗金,受到投降派打击,也得不到皇帝信任,他陷于孤立,感到悲凉、寂寞,所以作词。 毛泽东写这首词时,可以说是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美帝鼓吹反华,苏联背信弃义。这时党内很多人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毛主席写此词鼓励全党。 2.学生齐读后,教师点拨。作者仅仅是在写梅花吗?他们分别是要告诉读者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明白了陆游其实是在写自己的落寞、凄凉和坚

《小说家谈小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小说家谈小说》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 1、给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颤动②点缀③忸怩 ④踌躇⑤执拗⑥bào 歉⑦宽shù⑧尴尬⑨qián 诚⑩安xiáng 2、茅盾18961981原名字浙江桐乡人。 3、将你读《百合花》的感受与茅盾的文章进行比较看看有 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并找一找原因以提高自己的 欣赏水平。 --------------------------------------------------- --------------------------------------------------- --------------------------------------------------- --------------------------------------------------- --------------------------------------------------- --------------------. 4、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 --------------------------------------------------- ----------------------------------- 5、阅读小说完成18题。22分我们一样爱他们张春风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 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

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 抬客人上山。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 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 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 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 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 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 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年轻人慌乱地 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方子儒愣了愣以为 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 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年轻人沉 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当然” 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 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年轻 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方子儒 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 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 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 一个盘子里。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

【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初一语文第一课是在山的那边,那么在山的另一边到底有什么呢?同学们跟着作者看看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吧。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初一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精读品味 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什么知识点,作为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篇一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三年级课前预习好处多(3)

《课前预习好处多》教学设计 桃园石庄小学任爱芝 【设计理念】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三年级学生处于一个爬坡期,学习内容明显增加,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处于萌芽状态,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正确学习习惯。这将逐渐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甚至阻碍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好处,加强预习,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初步了解预习的含义,掌握预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阶段:“大风吹”游戏。 (指令,老师说大风吹,学生问吹什么,教师说出特某一位同学的特征,具有那一特征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喊“到”) 大风吹,吹向喜欢读书的同学 大风吹,吹向课堂上能积极发言的同学 大风吹,吹向本节课能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 大风吹,吹向课前预习的同学

大风吹,吹向有预习方法的同学 师:不知道同学们听过没有“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些上新课能积极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人,肯定是准备了,同学们想成为被老师喜欢的人吗? 生:想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课前预习的好处啊。板书:课前预习好处多 (设计意图:通过大风吹的活动,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也通过活动引出今天的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 1.角色扮演 师:语文课上,老师要检查新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我们一起看看小美和小伟的表现吧!(老师提前安排两位同学来扮演小美和小伟) 小美踊跃举手,生字词都会读,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小伟没预习,很担心被叫到,表现的战战兢兢。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位小朋友的状态,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你是小美(小伟),你的心里是怎么想呢?你当时是什么感受?你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 生全班讨论。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预习课教案.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单元整合备课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昌邑市北孟小学 单元解读 一、教材分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二年级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系列微课--认识图形 数角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2--6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体会。 2、借助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图形认识的活动经验,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通过数角活动,学生理解数角的有序性,并能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角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引言:同学们,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图形,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图形里面有几个角相信同学们也都数的比较清楚,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数角就成了一个难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2、师:角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师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所示图形。 师:在这个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呢?你 是怎样数的?

3、师:同学们很聪明,接下来大家看看在这个图形中有几个角呢?(课件图形1、2、3。学生数完后教师课件演示,图形3不演示,学生数完教师确认后在括号里出示正确答案) 4、师:怎样数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回答。 师小结数角的方法:注意数的有序性,先数出基础角,再数出由2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再数由3个基础角合起来的角,依次类推。 5、练习。 课件出示图形:图形发生了变化,让它复杂一些,你还能快速数出它的个数吗?(学生数角并汇报) 6、总结回顾:数角的个数一定要注意数的有序性,这样不仅快速而且准确。

数图形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激发对图形研究的 好奇心。 2、通过数图形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 展学生的智力。 3、能够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图形中各种图形的个数。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师:假如你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你怎样向大家来介绍你自己! 师:同学们对图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根据图形的基本特征来做游戏,看谁最会动脑。 课件出示图形:在这样的图形中有你认识的图形吗?分别有几个?(学生数图形并汇报) 课件演示数图形的过程。(师讲解数的方法:有序性) 课件出示第二个图形(着重讲解) 师:在这个图形中又有一些有长方形,看似简单的图形,你们能数出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吗?(学生数图形)学生汇报后师讲解并演示方法:这个图形的组成有一定的规

小度写范文[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模板

[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初二语文第三课是我的母亲,那么作者利用什么手法塑造母亲的形象的呢?又表达了其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初二语文第三课预习教案 一、导入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

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课预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课预习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课是最后的姿势,那么这个最后的姿势是谁留下来的呢?这个姿势又对作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是由的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六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用。 同学们,你们一定都还记得,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吧,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 __,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最后的姿势。(板书课题) 谁能用文中的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谭老师正是用他这最后的姿势拯救了四个年轻的生命,用他这最后的姿势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你能选用出示的词语来简单说说谭老师的故事吗? 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谭老师在危难之际的抉择并非偶然,因为在他的人生信念中始终闪现着这样一句话:(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齐读)在地震发生的前一秒,谭老师还在给学生们传授着这句话(齐读) 一、你眼中的谭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A、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吗?(来不及多想) 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模版

名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内容多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自主、和谐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 重点难点长方形框架、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尺、剪刀、多媒体及课件。教学策略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1.游戏:小小魔术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往外拉。) 2.(课件出示两个花坛)我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如果要比较这两个花坛的大小,怎么办,谁有办法? 探究新知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用课件演示:先出示一个画有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 米)的长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图上面,用数方格(不满 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回答问题。 2.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验证猜想推出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公式。 (1)提问:不数方格,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它们面积相等吗? 利 用学具想办法验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一把三角尺和一把剪 刀。) 5分钟 .

(2)提示: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这其 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3)教师演示把平行四边形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的方 法变成长方形的过程。 (4)小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巩固练习 (1-2题) 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2.求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学生学会用公式S=ah来列式计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分钟归纳小结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宽 用字母表示:S=ah 30秒 课后练习(2-3题) 1.计算下面各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2.5cm,高=3.2cm。(2)底=6.4dm,高=7.5dm。 参考答案:(1)8 cm2(2)48 cm2 2.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参考答案:6米 教学反思 1.通过图文并茂,把静止的问题活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造出和谐的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本课是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入,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更易于接受,,从而喜欢上数学。

高一语文课程荷花淀预习教案.doc

高一语文课程荷花淀预习教案 课文荷花淀是高一语文课本上要学习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到底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呢?同学们不妨预习一下。下面是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情节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孙犁的材料和对他诗体小说特征的评价的相关资料,如有可能可作成简单的POEERPOINT课件,便于课堂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在优美的《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徐徐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的境界,使学生进入审美享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02年7月,正是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孙犁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去了,享年90岁。巨星虽然陨落了,但白洋淀里的荷花依然开得姹紫嫣红,他的代表作《白洋淀》也象那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白洋淀,感受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生在白洋淀里感人故事,学习白洋淀人民优秀的品质,品味孙犁小说的独特魅力。

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文章情节发展可以分成三大部分,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A、(1—31) 夫妻话别(开端) B、(32—61)探夫遇敌(发展) C、(62—84)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D、(85) 学夫卫国(尾声)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主要刻画的是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白洋淀妇女。 2、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是刻画人物形象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人物的对话描写。 3、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A、分析"夫妻话别"的对话 1)、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