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瘫课件

脑瘫课件

脑瘫课件
脑瘫课件

●什么是脑瘫?

●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一月内,小儿脑组织在发育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造成

一种非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病变,从而形成以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病因

①出生前因素: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胎儿期的外因导致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②围生期因素:胎龄<32周、出生体重<2000g、胎龄>42周、出生体重>4000g、异常产、产程过长或急产、臀位分娩、双胎或多胎、窒息、胎位异常、脐带过短、产伤等。

③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惊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败血症、缺血缺氧性脑病、婴幼儿期的脑部感染等。

●病理特点

①先天畸形:神经管闭合不全(多种畸形)、脑泡演化发育障碍(脑分化障碍)、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皮层及脑回)、中线结构异常(胼胝体、透明隔)。

②先天感染:先天弓形虫病,大脑损伤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坏死,脑室及中脑水管阻塞(脑积水);先天性疱疹病毒,脑发育不良、脑积水、坏死性脑炎等;其他感染。

③颅脑损伤:颅脑产伤,(主要引起脑瘫的因素为硬膜下血肿及脑缺血性坏死);颅脑外伤,(各种类型包括脑出血)。

④核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所致胆红素脑病,部分可变为手足徐动型脑瘫。

⑤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缺氧缺血是构成围产期胎儿或婴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基本病变为,脑水肿、脑组织坏死、颅内出血等。

●一、脑瘫的分类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三、脑瘫的并发障碍

●四、脑瘫的诊断

●一、脑瘫的分类

1.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

痉挛型;

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

共济失调型;

强直型;

肌张力低下型;

混合型。

●一、脑瘫的分类

2.根据肢体障碍部位分为:

四肢瘫

双瘫

截瘫

偏瘫

重复偏瘫

三肢瘫

单瘫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体束受损的体征。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2.手足徐动型此型脑瘫患儿占20%~25%。主要损伤部位为锥体外系或基底神经节。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颜面肌肉、发音及构音器官均受累,因此常伴有流涎、咀嚼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病因主要为窒息、缺氧及新生儿黄疸。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3.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表现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小脑症状。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4.强直型

症状类似痉挛型,但程度更重。全身肌张力增加,呈强直状,肢体僵直,运动严重障碍,常伴有角弓反张状态。检查时可见铅管样或齿轮样抵抗。患儿可出现扭转痉挛或强直。肢体无随意运动。常伴有智力低下。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5.肌张力低下型

临床以肌张力低下为显著特征,患儿肢体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度比正常儿大,抬头无力,坐或站立困难。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

②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③抗重力运动困难;

④分离运动困难;

⑤发育不均衡;

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

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三、脑瘫的并发障碍

●生长发育障碍

●智能、情绪问题

●癫痫

●语言障碍

●视、听觉障碍

●行为障碍

●四、脑瘫的诊断

●高危因素

●运动发育落后

●姿势异常

●肌张力异常

●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

●小儿脑瘫的评定

●评定的目的

●评定的原则

●评定的内容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评定。

●三、评定的内容

●运动发育的评定

●姿势的评价

●反射发育评定

●肌张力的评价

●作业疗法的评价

●语言的评价

●功能独立性评定

●感知认知评定

●其他方面的评价

●三、评定的内容

1.运动发育的评定

●三、评定的内容

2.姿势的评价

(1)仰卧位

(2)俯卧位

(3)坐位

(4)四爬位

(5)膝立位

(6)单膝立位

(7)立位与步行

●三、评定的内容

3.反射发育评定

(1)原始反射

1)觅食反射和吸吮反射

2) 握持反射

3)拥抱反射

4) 放置反射

5) 踏步反射

6) 侧弯反射

7)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8)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9) 紧张性迷路反射

(2)生理反射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三、评定的内容

4.肌张力的评价

●静止性肌张力:观察肌肉形态、肌肉硬度、肢体活动度等。

●姿势性肌张力:利用姿势转换,观察四肢肌张力的变化。

●运动性肌张力:锥体系损伤时,被动运动各关节,开始抵抗增强然后突然减弱,称

为折刀现象。锥体外系损伤时,被动运动时的抵抗始终增强且均一,称为铅管样现象。

●三、评定的内容

异常肌张力的几种主要表现:

●肌张力低下时易出现蛙位姿势、W字姿势、对折姿势、倒U字姿势、外翻或内翻扁

平足,站立时腰椎前弯,骨盆稳定性差而导致走路左右摇摆似鸭步,翼状肩,膝反张等;

●肌张力增高时的异常姿势头背屈,角弓反张,下肢交叉,尖足,特殊的坐位姿势,

非对称性姿势等。

●三、评定的内容

5.作业疗法评价

评估内容包括:

(1)运动方面:①上肢运动年龄评定;②手粗大抓握功能评顶定;③手精细动作评定:④轻移物品功能评定;⑤双手协调性的评定;⑥手眼协调性的评定。

(2)感知方面:①视觉评定;②听觉评定。

(3)认知方面:①认知发育;②智能评定

●三、评定的内容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包括9个部分:①个人卫生动作;②进食动作;③更衣动作;④排便动作;⑤器具使用;⑥认识交流动作;⑦床上动作;⑧移动动作;⑨步行动作(包括辅助器具)。

●三、评定的内容

6.语言的评价

(1)了解婴儿语言发育的规律

(2)脑瘫患儿常见的语言问题:

1)痉挛型

2)手足徐动型

3)共济失调型

4)其他型

●三、评定的内容

7.功能独立性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FIM的内容有两大类,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2~6项,总共18项。两大类是指躯体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其中躯体运动功能包括自我照料、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四个方面13个项目;认知功能包括交流和社会认知两个方面5个项目。

8.感知认知评定

9.其他方面的评定

●语言障碍

●听力障碍

●视觉障碍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9)小儿脑瘫的心理康复;

(2)作业疗法;(10)小儿脑瘫的教育康复;

(3)言语治疗;(11)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12)小儿脑瘫的社会康复。

(5)药物治疗;

(6)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7)手术治疗;

(8)辅助器具及矫形器;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根据运动学、神经发育学的理论,借助器具或徒手的方法,对脑瘫患儿实施运动疗法治疗。其目的是改善运动功能,尽可能使其正常化,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一、运动疗法

●原则:

①由头向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②抑制异常运动模式,诱导正常运动模式;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⑥康复训练的方法要因人而异。

●一、运动疗法

●目标:①促进运动功能发育;②抑制异常姿势;③改善和缓解肌紧张;④提高日常

生活活动能力;⑤改善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促进情绪、社会性的发育。

●一、运动疗法

●种类:

Bobath疗法、Vojta疗法、Temple Fay法、上田法、引导式教育、感觉整合治疗等。

●一、运动疗法

●Bobath疗法:是神经发育学疗法之一(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NDT),是由

英国物理治疗师Bert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建的治疗脑性瘫痪的理论与方法,是当代治疗小儿脑瘫康复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Vojta疗法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创建的,是小儿脑瘫运动疗法之一。此方法是通过

对身体一定部位(诱发带)的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促进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因此又称为诱导疗法。

●引导式教育

引导式教育(Pet?疗法)

引导式教育的概念体系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和实现预先所设定的目标,达到学习、掌握、主动完成机能动作的目的。

1.引导式教育的原则:

①以儿童需要为中心;②疗育促通,创建有效功能;③诱发学习动力,激发主动意识;

④整体意识,全面发展;⑤循序渐进,融会贯通;⑥极端负责,团队精神。

引导式教育的适应证:

①脑性瘫痪不同年龄的脑性瘫痪;

②某些神经遗传和心理障碍性疾病;

③其他。

集体训练即达到功能训练目的,又有助于性格的发展。此方法非常重视机能障碍者人格的形成、认知能力、日常生活动作、人际交往等能力的提高。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并发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的康复治疗。

●二、作业疗法

●目的

●评估内容

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 OT)是应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动、认知等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儿进行训练,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的一种方法。

作业疗法的重点为:

①保持正常姿势;

②促进上肢功能的发育;

③促进感觉、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

④促进日常生活动作及运动发育;

⑤促进情绪的稳定和社会适应性。

●(一)目的

1.增大患儿关节活动范围,掌握实用性动作,促进运动功能发育(主要是促进上肢功能发育)。

2.改善及促进感知觉及认知功能的发育。

3.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改善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促进情绪、社会性的发育。

●(二)评估

1.运动方面;

2.感知方面;

3.认知方面;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言语障碍的矫治

●原则

●主要内容

●训练方法

● 1.语言障碍矫治的原则

①最大程度降低导致障碍的原因;

②确定目标,制定系统训练方案;

③采用多种训练方法;

④强调正确发音,使用规范语言;

⑤语言训练结合实际,具有实用性;

⑥采用简捷方法进行训练;

⑦个别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

⑧早期治疗;

⑨家庭成员参与;

⑩辅助或替代语言交流工具的使用。

●2、语言障碍矫治的主要内容

①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训练;

②进食训练;

③构音障碍训练,包括抑制异常姿势反射训练,构音器官运动训练,构音训练;

④语言发育迟缓训练;

⑤利用语言交流辅助器具进行交流的能力训练等。

● 3.训练方法

①发音训练,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

②训练患儿的听力、视力、感觉等器官,使之接受来自各方的刺激。

●四、物理因子疗法

1.水疗

2.传导热疗

3.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等

●五、药物治疗

1.常用的药物有

①脑神经营养药;

②痉挛性脑瘫采用肌肉松驰剂;

③手足徐动型脑瘫多配合多巴胺类药物;

④合并癫痫患儿,治疗主要采用抗癫痫药

物。

●六、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1.针刺疗法包括:①头针法;②体针法;

③耳针法。

2.按摩疗法

主要有:弹拨法、一指点穴法、诊锤叩击法、节段性按摩法、掌滚法、搓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等操作方法。

●七、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改善功能,矫正畸形和挛缩,重建肢体的运动功能,为日后的生活自理奠定基础。包括:

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整体解除痉挛的手术。

2.矫形手术是对肢体局部畸形的矫正包括:①肌肉、肌腱切断手术,②肌腱延长术如跟腱延长术,腓肠肌肌腱延长术等。

●八、辅助器具及矫形器

应用辅助器具及矫形器目的:①促进和辅助康复治疗和训练;②预防或减轻畸形与挛缩;③抑制异常姿势和不随意运动,有利于正确运动模式的保持;④肢体负重,有利于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性作用;⑤代偿已经丧失的功能,使患儿能够充分应用残存机能,实现自身难以实现的功能。

●八、辅助器具及矫形器

1.矫形器又可分为手部的各类矫形器、矫形鞋、短下肢、长下肢、膝关节、髋关节、骨盆、脊柱等矫形器。

2.辅助器具包括坐位、立位、步行、移动、日常生活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因此,辅助器具和矫形器的配备要根据不同类型、年龄、瘫痪部位、目的等进行配备。

●九、小儿脑瘫的心理康复

1.心理康复对脑瘫患儿尤为重要,不仅帮助患儿尽快地树立起信心,更能促进他们在躯体功能、认知智力上、言语表达等方面的恢复。

2.通过各种方法,纠正患儿的异常心理发育,促进正常的心理发育。

3.注意培养患儿的自信心和自立、自理能力。

●十、小儿脑瘫的教育康复

脑瘫儿与健康儿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应尽量和健康儿一起进行教育。提倡早期进行。根据不同年龄组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脑瘫儿童的教育在我国可以选择以下几种:①残健结合的一体化教育;②特殊教育;③康复机构的教育;④社区教育;⑤其他形式的教育等,对脑瘫儿童进行教育。医护人员应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为。

●十一、小儿脑瘫的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为脑瘫患儿提供了利用简单、通俗易懂的康复技术,低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患儿自己的积极性,家庭成员的参与等多项优越条件,使患儿得到连续不断、持久的康复训练,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

●十二、小儿脑瘫的社会康复

●小儿脑瘫的社会康复是其全面康复的一部分,是指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措施,为

脑瘫患儿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享受同等权利,达到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在训练脑瘫患儿生活自理的同时为脑瘫患儿创造走向社会的条件。

●脑性瘫痪的康复结局

正确认识小儿脑瘫的康复结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小儿脑瘫的预防,将小儿脑瘫的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社会康复相结合,才能对小儿脑瘫进行全面康复,达到最佳康复治疗效果。

小儿脑瘫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的训练方法(原则) 缓解肌肉张力,增强肌力是训练之本。具体办法是牵伸肌腱,疏松肌肉,活动关节,用生物力学的方法矫正畸形的肢体,使其达到功能位置,然后协调运动功能,使患儿得以全面康复。 (一)剪刀步态和训练 1.患儿仰卧位,采用牵拉手法被动屈曲患儿双腿,做髋关节屈伸动作:采用摇髋法、分髋法对内收肌群进行牵伸,降低张力,保持片刻(这一点很重要),反复操作。 2.采用直腿加压坐位训练,固定双下肢外展位约60°(如果内收肌张力高还可以扩大到75度,但切忌度数不可过大,正常人股角也就150--160度,小月龄儿童更小),以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肌张力,此为静态训练。 3.重锤式髋关节训练椅,将患儿双下肢做外展—内收—外展的训练,在运动的同时达到牵拉肌肉,活动髋关节的目的,此为动态训练。 4.“骑马”训练,(用滚桶、木马、木椅等均可)牵拉痉挛的肌肉,降低张力,恢复功能。 5.“爬高”及“爬行”训练,(采用蛙式即双腿尽量外迈)。 6.患儿扶杠侧行,以其主动运动逐渐缓解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下肢分合动作的熟练和矫正剪刀步态的目的。 7.患儿休息时双腿间放一枕头或其它柔软的物体,双脚尖尽量朝向外侧,鼓励患儿双腿分开。 (二)缓解下肢屈膝站立、行走的训练 1.采用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或直腿抬高的方法,牵拉挛缩的肌腱,缓解痉挛的肌肉。 2.站立弯腰拾物训练,牵拉痉挛的国绳肌群,缓解张力,同时增强腰肌力量。 3.弓箭步下压,膝关节伸展,股四头肌训练椅的应用,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拮抗痉挛的腘绳肌群,提高膝关节自主控制能力。 4.双杠一阶梯及站立挺膝训练,提高膝关节自主屈伸的能力,协调四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5.功率车,学步车训练,提高下肢主动运动的功能,增大关节运动范围。 (三)膝反张的训练 “膝反张”原因有三:(1)膝关节本身骨性变化,致膝关节位置不正常;(2)负重情况下,膝关节控制能力较差,表现为膝关节本体感觉消失,关节周围韧带松弛,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较弱或不呈正常比值收缩;(3)底屈肌挛缩或肌张力较高时也可导致膝关节过度伸展。脑瘫患儿膝反张的主因是肌张力不全。 1.压膝整足法,牵踝法,摇踝法,底屈肌牵拉训练。 2.膝关节屈伸,足背屈的训练,提高伸肌力量,协调拮抗肌张力。 3.爬行训练,膝关节屈曲位,有利于纠正反张,同时增加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协调其运动功能。 4.提高国绳肌肌力降低伸肌张力,协调关节屈伸功能。 5.上、下阶梯训练,对于纠正膝反张及协调步态有较大的作用。矫正“膝反张”,主要的控制下肢伸肌运动,一般轻症以运动训练矫正,方法如下:患手膝跪位支撑在床垫上,患侧膝关节做屈伸训练,为配合协调运动,两膝交替屈伸进行训练,随着症状的好转,变为仰卧位或站立位进行,严重者下肢矫正或手术矫正。 (四)尖足,足内、外翻的训练 1.自我牵拉法—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 (一)痉挛型:此型约占2^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o四肢瘫者上肢关节均呈屈曲性痉挛1肩关节内收L内旋「肘?腕?指关节屈曲□腕?臂内旋|手指屈曲呈紧握拳状|拇指内收1紧握于掌心中:两上肢动作笨拙丨订僵硬□不协调□两下肢僵直卜|内收呈交叉状匚]髋关节内旋踝关节跖屈I:扶站时1双足下垂1内翻1足尖着地「I足跟不能踩平$ I走路时呈踮足□剪刀样步态有些患儿伴腰背肌痉挛而呈弓状反张的过度伸展状态O痉挛症状常在患儿用力O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 减轻:由于关节痉挛1自主运动十分困难:严重者岀现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此型患儿的深腱反射亢进: 根据患儿受累部位不同J痉挛型又分下列数种: [?双侧瘫:四肢受累J双下肢较双上肢受累更严重|0| I;.四肢瘫:双侧上下肢的受累程度相仿: 匚双重偏瘫:四肢受累丨「但上肢较下肢严重巨有些学者认为“双重(侧)偏瘫”的概念较模糊O 不必另列为一类匚可归入四肢瘫中□ 偏瘫:指同一侧上下肢受累1上肢常较下肢严重丨;| 5 ?截瘫:仅为双下肢受累0 〔?单肢瘫匚I T.三肢瘫4 (二)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岀现缓慢的-蠕动样' 无规律-不能自控的 '无目的?不协调的动 作]通常累及全身1头控能力差1面部常有怪异表情1有时反复岀现舌尖节律性伸岀与缩回动作1躯干和上肢的不自主动作较为突岀:入睡后异常动作消失1此型可分为】;类: -1高张力型:患儿肌张力增高十分明显-因此'肌张力波动幅度较小1不自主动作相对不太明显1常发生在身体的

远端: ■低张力型:患儿的肌张力很低1因此'患儿肌张力高■■低之间的波动幅度大1关节活动过度1不自 主动作也较突岀: A「舞蹈型:患儿的肌张力一般较低I时而波动的肌张力使患儿不易取得肢体的稳定性'因而似呈舞蹈 样动作【 (三)肌张力低下型:此型患儿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1肌肉松软无力'自主动作极少「仰卧时' 四肢均外展I外旋'似呈仰翻的青蛙:俯卧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1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1此型常为婴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二?[岁后大多转变为其他类型1如手足徐动型痉挛型等一 (四)强直型:此型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1身体异常僵硬1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1检查者可感觉其主动肌和拮抗肌有持续的阻力 '强度可随时变化'如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腱反射正常'常有严重智能低下: (五)共济失调型:此型也少见 :主要表现为稳定性I协调性差'步态蹒跚'辨距不良'平衡能力差: 走路时两足间距加宽1四肢动作不协调1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六)震颤型:此型最少见1多为静止性震颤1常有不随意的节律性交互活动 : (七)混合型:患儿同时兼有以上某两种类型的症状1以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的表现并存为多见

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临床分型有哪些 小儿脑瘫指的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 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症是一个总的概念,不是某一个单独的疾病,是一个综合征,诊断脑瘫时需符合以下一些条件: (一)瘫痪为中枢性 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 所致的瘫痪,且病变部位在脑部。任何前角细胞及前角细胞以下的损害都不属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瘫,如脊髓灰质炎、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脑瘫的范畴。脊髓高位(如颈髓或胸髓)损害对脊髓腰膨大的脊髓前角细胞来说,虽然也是在前角细胞以上的损害,但因病变部位不在脑部,也不诊断脑瘫,只诊断为脊髓疾患。 (二)病因出现在脑生长发育时期 本定义具体指出在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成人脑血管意外造成的偏瘫,虽然也是中枢性运动障碍,但不是出现在脑生长发育阶段,所以也不诊断为脑瘫。国外有些地区和学者把生后2岁(或其他年龄段)以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也诊断为脑瘫并称为获得性脑瘫,虽然这个年龄段脑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将会把一大批脑

外伤、脑炎、脑膜炎病人包括在内,我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并末采用此概念。 (三)各种病因造成的损伤为非进行性 一些代谢病(如脂类代谢异常)或变性病(如脑白质营养不良),虽然病变在脑部,也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但因病变逐渐加重,也不属脑瘫的诊断范围。 (四)症状在婴儿时期出现 由于病因发生在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以内,所以症状出现都比较早,往往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如果婴儿时期运动发育正常,以后出现运动障碍。不应诊断为脑瘫。 脑瘫小儿可合并或不合并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不能根据有无这些并发症来确诊或否定脑瘫的诊断。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15个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由于小儿脑瘫患儿病情轻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区别,但运动发育迟缓、肢体功能障碍是共同的症状。部分患儿可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视觉、听觉、感觉、行为、言语、咀嚼、吞咽和智力等多种复合功能障碍。 1、听觉障碍。部分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2、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反应迟钝。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无名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智力低下。据报道,约有2/3以上患儿智力落后,其中约50%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低下,约25%为重度智力低下。 5、语言障碍。脑瘫患儿由于发声、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和四肢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能和生长环境等原因导致语言障碍。 6、其他感觉和认知异常。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

7、健康和体力的障碍。脑瘫患儿一般身长较正常儿童矮,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 8、口面、牙功能障碍。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牙病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9、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10、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11、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言行一致提示椎体外系损伤。 12、情绪、行为障碍。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大脑功能受损有关。患儿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脆弱、易激动等。 13、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4、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的诊疗规范 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是现在很多家长非常重视的一种疗育方法,由于现在脑瘫发病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并且孩子的成长及家庭幸福有极大影响。因此人们对小儿脑瘫基本作业疗法也更加关注,脑瘫作业训练,针对每个不同表现的患儿,制定个体方案,一对一进行训练,使脑瘫患儿随著成长,理解自己的障碍和能力,养成自己对自身问题处理的能力,使之能回归到主流社会,与正常儿童一起成长。 一、流程 1、作业疗法的基本元素是病人、作业治疗师、作业内容和环境。作业内容是指治疗师根据病人的功能状况及个人兴趣等选择相关的作业训练内容。环境则是实施作业活动的场所。 2、作业疗法的流程从采取分析病人资料起(或接受康复医师的处方)一初期作业、活动的评定一制定治疗目标(康复评定会)一制定作业训练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作业训练)一中期评定会一作业修改(调整)治疗计划一实施治疗计划一后期评定会(决定今后的治疗方针)。 二、小儿脑瘫作业治疗的评定内容 (一)、收集资料发育史、个人史、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情况等(病历). 在病房中的日常生活活动、交往及家人情况等(病房); 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掌握的小儿脑瘫患儿资料; 家庭及周边环境、房屋构造、幼儿园及学校情况; 主要看护人、母亲的养育态度;康复训练经历、作业疗法治疗目的等; 小儿脑瘫患儿家长对康复治疗的要求、希望; 小儿脑瘫患儿家庭经济状况。 (二)、一般发育 身高、体重及头围等一般发育指标。 (三)、运动功能 上肢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徒手肌力、握力、捏力)、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协调性、灵巧性、眼球运动、眼手协

调)、肌张力、姿势控制及反射等。 (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食、更衣、洗漱、如厕、洗 浴、移动、其他。 (五)、感知觉、认知及行为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行为评定、学习障碍评定及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主要对理解力、注意力、判断力、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形成、时间管理、情绪、自制力、自我概念等进行评定。 (六)、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技能两人之间的关系、集体中的人际关系、规则的遵守等,适应行为评定。 (七)、游戏日常游戏的方法与种类以及感兴趣的游戏。 (八)、辅助器具的使用情况采用矫形器的种类,使用矫形器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助具的使用情况与种类。 三、确定小儿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 (一)、促进运动发育 1、保持正常姿势,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2) 促进上肢功能发育1{ 上肢粗大运动功能②手的精细运动功能} (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 1、进食训练 2、更衣训练 3、如厕训练 4、沐浴训练 5、交流等 (三)、促进感知觉认知功能。 (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五)、情绪的稳定和促通社会性 四、作业疗法的基础功能训练: 1. ROM 训练。 2、头部控制能力训练。 3.翻身能力训练。 4、坐位保持及平衡训练。 5.爬行能力训练。 6、手功能训练。 7、手眼协调性训练。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症状分型

小儿脑瘫有哪些最新症状分型 小儿脑瘫会出现很多异常的姿势,屈曲痉挛、伸展痉挛、舞蹈样、击剑样、挎筐样、等等,这些运动障碍的特点,可分为许多类型。 1. 小儿脑瘫按临床表现分型: (1) 痉挛型:这一类型最常见,主要损伤部位是椎体系,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样改变。关节运动运动范围变窄,运动障碍,姿势异常,由于屈肌张力升高,多数表现为各大关节的屈曲、内收、内旋模式。可见上肢屈曲,手握拳,拇指内收,前臂内收旋前,肘关节屈曲。也有少数是上肢伸展痉挛。下肢紧夹交叉呈剪刀姿势,下肢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过伸,踝关节内翻,足内翻(少数外翻),神经系统检查可见椎体束征,腱反射亢进,骨膜反射增强,踝阵挛阳性,2岁后巴彬斯基仍阳性。 (2) 手足徐动型:这一类型主要损伤部位的是椎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全身性不自主运动,动作不稳定,走路时摇晃不定,颈歪伸舌,手往后旋。当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运动时,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和无效的运动增多,呈非对称性姿势,与意图相反的不随意运动扩展到全身,肌张力可变化,安静时不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恢复到运动前状况。 (3) 强制型:这一类型较为少见,由椎体外系损伤所致。肢体僵硬,活动减少。做被动运动时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 (4) 共济失调型:主要损伤部位为小脑,因此表现以平衡为主的小脑症状。可有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醉酒步态。也可有轻度震颤。 (5) 震颤型: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某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 (6) 肌张力低下型:也叫软瘫型,这一类型自主运动减少,仰卧位时呈外展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抱起身体时类似面条状。本型常为脑瘫儿早期症状,以后多转为其它型。 (7) 混合型:这一类型具有两种类型以上同时存在,以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型同时存在多见。 (8) 无法分类型:有少数患儿表现复杂,难以用上述分型来分型。 2.按瘫痪部位分型:

小儿脑瘫的类型

在日常生活当中脑瘫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疾病了,会有很多的新生儿出现脑瘫的症状,从 而危害到了他们的健康,大家应当将脑瘫的类型关注起来才可以,提防自己宝宝的健康状况,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脑瘫的类型有哪些呢。 郑州金水中医院儿科专家讲解关于小儿脑瘫的类型: 一、功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病变在小脑或其通路上,有时大脑也有损害。婴儿脑 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婴儿期首先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不易引出。一般到第二年逐渐出现意向性震颤、步态不稳等小脑受损症状,但眼球震颤常不明显,智能可有轻度障碍。 二、锥体外系型(强直型):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不自主、无规则、不能控制 和无目的的运动,睡眠时消失。婴儿时期肌张力较低,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儿童时期表现为手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肌肉震颤或强直,多为核黄疸的后遗症。 三、手足徐动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手足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1/5,主要 病变也有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或有意识运动时,不自 主的运动增多。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发音器官肌肉多受累,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 徐动型患儿腱反射不亢进,巴氏征不表现阳性。 四、痉挛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2/3。 主要病变在大脑破质运动区和锥体束。其特点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震挛和巴杉 斯基征阳性。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上肢症状较轻,两肘关节屈曲内收于胸前,腕和 手指关节也屈曲,两手动作笨拙。 脑瘫的危害性是相当严重的,特别多的宝宝会出现脑瘫的症状,危害到了患儿的健康,希望父母可以重视脑瘫的出现,应当将此病的类型认识透彻,特别是要进行脑瘫的预防才行。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分类

小儿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分类 以下内容由成都脑瘫康复治疗中心提供对于脑瘫预防的内容来说,人们始终给最关键的重点放在脑瘫的孕检方面,那么现在来说究竟孕检能检查脑瘫么,其实针对于这方面的说明是从很多的方面来进行介绍的,一般来说现在的孕检能检查脑瘫的,可是对于脑瘫的检查方法是有很多的,要有效的对于脑瘫进行检查,我们的孕检方式当前最好了,不过有关于现在脑瘫的检查,现在我们就进行一个介绍。 对于孕检能检查脑瘫么,其实可以去做个脑部的ct检查看看。然后在进行调理。 脑瘫患儿的表现多样,十分复杂,难以涵盖。临床医师们为了说明不同的障碍的差别、轻重程度及脑损伤的部位等,对脑瘫的表现加以分类,以不同的分型对脑瘫的临床症状加以描述。迄今为止,我们将目前较为一致的分类介绍如下: 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类: ⑴痉挛型:此型在脑瘫患者中最为常见,约占65%。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四肢肌肉明显僵硬,即肌张力增高。下肢可以呈交叉状态,走路时成为

剪刀样步态。双足明显下垂,犹如芭蕾舞演员的尖足。上肢握拳且手心向下。受累肢体关节活动度减低,且在被动活动关节时,可感觉到明显的抵抗,犹如打开一把折刀---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了一定角度后阻力突然减低。这些现象在睡眠时可以消失。 ⑵手足徐动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的15-20%。以出现四肢、躯体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点。即出现面部作怪样,颈部出现不能控制的扭转。四肢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活动,且这些活动不规律、不协调,越要主动控制这些运动,上述现象越加重。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患者不能稳定的坐、站及行走。睡眠时以上现象可消失。 ⑶共济失调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主要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即患者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站立时,必须不停的调整身体,以维持站立的姿势。行走时,两腿分开,迈步行走,如同跨过门槛。且足的落地方向缺乏准确性。动作呆板、缓慢如同机器人。 ⑷强直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是脑瘫患者中最严重的一型。患者四肢及躯干的肌肉严重痉挛,以至于被动活动度非常小,阻力巨大。多和并有智力低下。

儿童脑瘫的分类

儿童脑瘫的分类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 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脑细胞渗透修复后能把神经元补充缺损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为脑瘫患者儿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年龄越小,再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症状在婴儿期内出现,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发病率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低,发达国家新生儿的发病率在2‰~3‰,亚太地区国家约1‰~2.5‰。美国估计每年有25000例脑瘫发生,全美脑瘫不少于40万。我国局部资料表明:脑瘫就诊比例中农村患儿占70%以上,预期(20年)生存率在86.9~89.3%。目前,国外报道脑瘫在基本生活需要支持方面列第三位;在残疾原因方面列第五位。由此可见,它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以及经济上和精神心理上都产生很大影响。 脑瘫的病因 脑性瘫痪的直接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很多原因都可以构成高危因素,简单的可将其分为先天因素和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的伤害因素。大致归纳如下: 1.遗传因素 受精卵含有父母双方的DNA遗传物质,它们组成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当染色体出现数目畸变或结构畸变、基因突变或先天性代谢缺陷时就可产生先天性畸形,表现出个体的发育异常。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大。某些患儿可追溯出家族遗传病史,在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 2.妊娠期因素 (1)母体遭受感染:母体在胚儿期遭受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病、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通过胎盘侵及胎儿产生先天性感染与畸形。 (2)妊娠时的环境因素: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的影响,尤其对8周以内的胚胎更为敏感,引起胚胎的分化发育障碍,产生先天性畸形。 a.物理因素最常见的物理性致畸因子有射线、机械因素、高温、严寒、微波、缺氧等。 1)射线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的α、β、γ射线对人胚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当小于3个月的胎儿受辐照的剂量超过25cGy时,可增加胎儿畸形或死亡的危险。 2)高温高温对早期胚胎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当受精后20~28天期间,孕妇如发烧至39℃以上时,胎儿容易出现后头部脑疝畸形,而在妊娠4~14周时孕妇接触高温后,胎儿出生后可出现精神呆滞,肌张力低下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