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笔记刘晓云

第一部分概论

新闻在哪里?

通过这门课得到什么?

得到优秀职业记者应有的素质——对新闻事业充满激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巧的写作能力。

怎样去学习这门课?

新闻学是高实践学科,不是学习空洞无物的概念和僵化的教条理念。

我们课堂是怎样的课堂?

新闻的基本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公正原则,是新闻工作者从业的基础。

第一章关于记者

采诗采风史官邸报

记者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化的职业,在近代资本主义报刊形成之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正式诞生。

广义的新闻记者,泛指新闻工作者,即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

狭义的新闻记者,是指直接从事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专职人员。

第一节记者的综合素质

一、人格要求:俯仰天地的境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大彻大悟的智慧。

新闻业要求新闻人对其承担的社会角色及履行的历史使命要有一种充分的自觉。

传媒的社会形象实际上是新闻人的人格化体现。因此,优秀新闻人的第一特质是境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追求。

二、专业自觉:“话语权”的使用

在社会话语权的自觉使用方面,立场和价值归依是最为重要的。

在终极目标的关怀下为公众提供新闻事实,这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宿命。它需要我们有真知灼见,更需要我们有冲破利益羁绊的勇气。

三、基本风格:理性、建设性

有责任感的新闻人应当有的基本风格:理性的观察、建设性的出发点。它意味着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

第二节记者的职业素养

一、新闻敏感

(一)什么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二)如何培养的新闻敏感

1、博学善学,积累经验

2、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政治敏感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它是新闻敏感的核心。一个新闻敏感性强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政治敏感。

3、深入生活,奔赴现场

二、调查采访能力

1st

三、广博的知识

第二章什么是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一、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

“已经发生”是已经结束了的事件,“正在发生”是正在发展变动尚未出现结局的事件。

“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指早已发生的事件,但当时不为人们所知,一旦发现仍然具有报道价值。二、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值得报道,新闻报道的事件必须是有价值的。

三、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事件本身天然并不是新闻,有价值的事件,必须通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

第二节新闻的深层本质和功能

一、“人”是新闻力量的源泉

1,优秀的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

2,在报道中,无论何种体裁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

3,“人”是任何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因素。

二、新闻是心灵沟通的有效手段

人与人之间有着潜在的心灵交换、比较和相互评价的愿望。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这种愿望更多地依赖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来实现。

三、新闻是一种社会批判工具

所有的新闻都有参与社会批判的功能,但新闻参与社会批判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议论,而是陈述事实。

第三节新闻价值

一、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

1、时新性

时新性包括两层含义,即时间新、内容新。

时间新即事实应当是“新近发生的”。

内容新即事实应当有新意。

2、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特质。

一个事实所具有的重要性,同它发生作用的范围是大是小,产生影响的程度是深是浅成正比。

3、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人物或事件越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新闻价值就越大。平常人+平常事=0

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

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4、接近性

它表现的是新闻与读者在地理上、心理上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越紧密,读者对此越关注,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即通常所讲的趣闻奇事。换言之,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使读者有普遍兴趣,能引人入胜。

2nd

构成人情味的新闻价值因素有:

同情、悬念、人物、动物

二、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1、新闻价值取向,是指实践主体在进行新闻的采访、制作、编辑等活动中遵循的以相应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判断和决策方向。即对新闻价值因素之间的侧重与取舍。

2、新闻价值取向的确立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同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而深刻的内在依据。

三、新闻价值取向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新闻的新奇性,导致不良社会影响。

过度报道和渲染新奇性,容易误导读者,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误区二:过分强调新闻的接近性,导致全局观的忽视。

过于关注本地新闻,容易让人习惯于生活在媒体所关注的当下的狭窄世界,而对全局性、重大性事件趋于淡漠。对于记者而言,也容易陷入细节的繁琐之中,久而久之,失去对全局的把握与自我意识。

误区三:过分强调新闻的及时性,导致表象新闻的泛滥。

一味强调及时性,会使记者热衷于容易获取的表面性新闻,而对于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深层报道弃之不顾。

盲目追求及时性,会使记者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材料和数据,形成不认真核实的风气。

第二部分新闻采访

第三章寻找新闻线索

第一节发现新闻线索

一、什么是新闻线索

概念:新闻线索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寻找新闻线索是采访的第一步。

新闻线索有哪些特点?

1)片段性:新闻线索所提供的信息比较简略,完整性差,没有过程,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段。

启示:对片段新闻,不能轻易放弃,需要进一步去发现。

2)梗概性:新闻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十分粗糙,只是事实的大概,并不具体。

启示:仅凭一条新闻线索无法写出新闻报道,必须通过深入采访才能得到新闻的具体的生动的细节。

3)不确定性:新闻线索所提供的信息真假未定,价值未定。

启示:对待新闻线索,既要积极主动接受,绝不轻易放过,同时更应认真仔细,绝不轻易上当。

“独家新闻”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独报道的新闻,具有特殊的新闻价值和一定的权威性。

二、寻找新闻线索注意哪些信号

1、寻找新闻线索要抓“第一”

2、抓苗头性的事物,预测新闻的发生。

预测新闻不仅需要记者用眼寻找,还要运用前瞻性理念进行判断、思考。

3、发现旧闻中的新意

背景新闻:就是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

4、变换报道角度

关注别人没有关注的问题,寻找别人没有采访过的人采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元素,从而得到新的事实和故事。

三、寻找新闻线索通过哪些渠道

3rd

1、来自发布新闻的政府有关机关或者编辑部提供。

2、来自基层通讯员和读者提供。

3、来自记者发现、寻找、挖掘。

四、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常用的有几种:

1、守住网络,寻找线索。

2、读报、听广播。

3、广交朋友

4、重视热线电话

5、制作特殊日历

第二节训练记者的发现力

一、注意在闲谈中捕捉信息

通过与读者、亲朋戚友的接触、交往中获取新闻线索。这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和永不枯竭的源泉。

记者应该养成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在采访的习惯。

二、善于在采访中联想发现

采访不能拘泥常规,更不能只为完成规定的采访任务。一切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都要抓住。

三、懂得在对比中温故知新

新闻是来自新与旧的对比中。培养新闻的发现力必须从研究原有事实开始。

四、从细节中抓到新闻线索

新闻细节或明示或隐藏或关联着新闻失实。在开掘新闻事实过程中,记者抓住了细节,就可以更好地发现新闻,认识事实。

第四章接近采访对象

善于寻找和接近采访对象,赢得面谈的机会,是记者采访的先决条件。

第一节赢得采访机会

一、现场抢问

记者在特殊场合赢得采访机会没有成规可寻,全靠记者随机应变。但“抢”一定是每位成功记者必须追求的。

1、抢问新闻人物

1)在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中,摄影记者抢拍照片,文字记者要赢得采访机会则要抢问问题。

2)赢得采访机会有时需要抢,更多的时候需要耐心等待。

2、抢问事件知情人

如果记者要报道新闻人物,赢得采访机会就得找到他本人。如果记者报道一个新闻事件,赢得采访机会就要争取亲自到现场采访,采访新闻事件的知情人,通过他们的描述,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

1)抓住最有发言权的人

2)在特殊场合赢得采访机会没有规律可寻,完全看记者的应变能力。

二、遭拒对策

1、打消对方顾虑

赢得对方信任,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找到采访对象拒绝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以巧妙的引导打消采访对象的思想顾虑。

2、坚持再坚持

耐心是赢得采访机会重要的技巧。

研究采访对象不愿意接受采访的真实心理,从中寻求规律性。

坚持是记者赢得采访机会的关键。

3、选择合适的采访场合

在面对面的现场采访中,采访的地点和时间以及进行采访时周围的环境等因素会影响被采访者的心理,甚至

影响采访的成败。

第二节采访准备

采访前的案头准备有两种:

经常性准备工作 ;理论政策上的准备

资料上的准备

临时性准备工作;确定报道目的 ;设计采访方案 ;设备和物质的准备

一、熟悉采访对象

1、从材料中熟悉用已知的信息接近和获取未知的信息

搜集个人资料从三方面着手:

采访对象的简介;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等;采访对象的特点

2、从交谈中熟悉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不要等采访时才开始,如果有条件,在采访前就不断的接触了解,然后在采访的对话中进一步彼此加深了解。

二、准备采访问题

1、为什么要准备采访问题?

1)采访是一种受时间限制的谈话,在有限的时间里,记者事先有无准备,收获是不同的。

2)有些采访活动中,记者用来提问的时间很短,如果事先没有准备,采访会不到位,写报道的素材也会不够。3)即使采访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记者也不宜采访用时过长。

2、从什么角度准备采访问题?

1)准备采访问题最好是换位思考,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检验一下记者准备的问题。

2)要验证记者准备的问题好不好,就要看采访对象回答的好不好。

3、什么才是好问题?

1)好问题从研究采访对象本人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对所有采访对象都适用的问题。

2)好问题必须有新闻价值,有高瞻远瞩的超前性、预见性。

3)好问题是事先设计的,让采访对象围绕问题回答是最有效率的。

三、搜集采访资料

1、突发新闻的采访准备

1)由于没有时间进行临时准备,突发新闻的采访前准备全靠平时积累。

2)记者只有不断积累,在突发新闻事件来临时,才能形成联想,把看似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才能迅速从事件的表面现象进入实质性的采访。

2、预知新闻的资料准备

1)采访前尽可能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相关报道,明确采访目的、采访思路。寻找知情人的线索,以便到新闻现场迅速找到采访对象。

2)准备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可以帮助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扩大采访思路,切中采访要害,选择更有独家见解的报道角度,使采访更深入。

四、设计采访方案

1、配置采访资源

1)对于各类型新闻媒体来说,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派往现场的人力物力是不一样的。

2)在采访中媒体要在难以预知、变化无常的情境下迅速配置报道资源,并且进行动态性的报道调整。

2、调整采访方案

3、保证设备运转

4、装备携带方便

第五章采访提问

第一节提问方式

一、陈述引题

是记者通过陈述已经掌握的材料作铺垫,然后引出问题的提问方式。

陈述的内容:

1)记者提问的原因

2)新闻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

3)采访对象曾经说过的话,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陈述的目的:

1)让对方更清楚记者提问的理由

2)使采访对象有一个思考线索

3)限定对方回答问题的范围和角度

4)提示对方回忆记忆模糊的事情

5)让对方证实记者掌握的材料的可信度

陈述提问的优点:

1)便于采访对象弄清楚记者的采访目的

2)可避免直接提问的唐突和生硬

3)会让对方知道记者的采访是有准备的

4)限制对方回答的范围和角度,使对方回答更集中,更得要领

二、直接提问

不作陈述直接提出问题的提问方式。是最省时、最简单的提问方式。

直接提问的优点:

1)问题明确、提问方简单。

2)问题目的性强,不做修饰对方也容易理解。

三、追问

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的一种提问方式。提问时所用句子一般较短 , 甚至不完整。

什么情况下追问?

1)记者感兴趣的问题,或者需要对方谈得更详细、更具体、更有细节的问题 , 应该追问。

2)采访对象没有回答清楚问题, 或一些关键的数据和专业术语记者没听清楚或不懂,也要追问。

3)在批评性新闻报道的采访中 , 采访对象故意回避问题, 也需要不断追问逼迫对方说实话。

第二节提问类型

一、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问题提的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是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开放式提问的特点:

1)给对方以更多的自由

2)但是双方联结比较松散

3)气氛比较轻松自如

4)但是比较难以挖掘地很深

5)记者提问比较省力

6)但是采访对象要认真回答就比较困难

二、闭合式提问

所谓闭合式提问,就是问题提的比较具体,单纯,范围限制严格,给对方自由发挥的余地比较小,对方一般要作比较直接的回答。

闭合式提问的特点:

1)留给对方的自由余地比较小

2)但是双方联结比较紧密具体

3)问题具体,范围严格,可能因为选择不当而丢掉更好的提问点

4)但若问题得当,利于深入情况和获得对每个问题的明确回答

5)提闭合式问题要花较多精力

6)但是采访对象在回答问题时较为方便

三、两类提问的运用

1、两类问题优劣互补

开放式提问用于:新闻人物叙述自己的经历,新闻事件的知情人叙述事件经过。适用于调节谈话气氛,发现遗漏,缓解记者压力,也可以在进人或转移某个话题时使用。

封闭式提问一般用于:核对记者已经掌握的事实,请专家就某几个问题答疑,深入挖掘材料、突破谈话僵局、追问某些细节。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

2、开放和闭合是相对而言的

划分提问类型只能就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相对区分为“封闭”和“开放”

3、尽可能把问题化小

好记者总是尽可能地设计封闭式提问,使提问有个性,即使不得不用开放式提问,也要将开放度缩小,方便采访对象回答。

职业记者切忌用大而空的提问。

第三节提问技巧

一、提问——方式灵活

1)对不能集中注意力的采访对象 , 可以用笼统的提问开头,让采访对象慢慢进入状态。一些比较激烈话题的采访, 也可以用含义广泛的问题开头,然后缩小话题,最后进入正题。

2)对熟悉的采访对象 , 或者工作繁忙的采访对象宜用封闭式提问直接进入采访主题。

3)采访的第一个提问可以用开放式提问来投石问路 , 也可以用封闭式提问来抛砖引玉 , 目的都是为了使谈话顺利进行下去。

二、追问——穷追不舍

1)追问时要等对方把话说完,不能打断对方的谈话。追问的技巧以不妨碍对方谈话为原则。

2)记者在采访人物时,要注意大量运用追问。在人物采访中最需要追问的是细节。

3)追问在新闻事件的采访中也可以帮助记者问清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 , 过程中的细节 , 帮助记者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

4)对比较难对付的谈话对手 ,追问也是记者强有力的问话工具。

三、设问——巧妙设疑

1)为采访不被拒绝,记者故意隐蔽语言动机,借别人的话剌激采访对象,引发他急于“释疑”、“解惑”的愿望。

2)话中有话,设置悬念,勾起采访对象强烈的好奇心、解谜欲。

四、提问,把握心理

采访中的提问实际上是包含着心理较量的过程,而记者制胜的关键在于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性格的揣摩和准确把握。

五、提问禁忌

1、忌主观诱导

1)主观色彩的提问方式 , 对采访对象会产生诱导 , 很容易使采访对象掌握记者意图。其后果是新闻失实。

2)记者不应该刻意将采访对象放在对立面上 , 这样会造成心理不平等 , 影响谈话效果。

3)“反问 " 的运用要十分小心。

2、忌伤害对方

提问要顾及对方的感受,不能用提问刺伤对方

3、忌揭人隐私

提问也要注意对方感受,不要过于深入地刺探对方隐私。

第三部分新闻写作

第六章新闻写作的原则和要求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原则——用事实说话

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

指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作者的倾向性通过事实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而不是特意将它指出来。

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观点,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

1、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是一种必然的存在

1)任何媒体都要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而记者则是媒体的具体言说者。

2)与任何文章写作一样,新闻记者的思想观点难免会流诸于笔端。

主观用意客观效果

2、“用事实说话”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

“事实”是客观存在,“说话”是主观意图;事实是无法更改的,而说话的方式却可以不同,说得好,说得妙,就可以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观点。

二、为何要用事实说话?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新闻的指导性、政治性都是由事实派生出来的。

2、事实胜于雄辩

1)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新闻坚持用事实说话,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

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1)受众通过媒体最需要了解的就是新闻事实

2)从受众的心里分析,在阅读选择时,大多数人愿意接受记者提供的事实,相信通过自己的头脑对事实所作出的判断,而不是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

二、如何用事实说话?

1、纯客观式. 不必解释或评论;不便或还不能解释或评论;要善于将判断作为报道

2、选择式. 新闻是从选择开始的—从一般的事实中选择出新闻事实;从新闻事实中选择出合乎一定传播原则的新闻事实。

1)选择角度 2) 选择事实 3) 选择时机

3、引述式. 引用他人的话来表明、证明自己的观点。

4、化名式. 化用他人的名义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第二节新闻写作的要求

一、真实是新闻写作的底线

1、对真实性的理解

1)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依据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

○2真实性是从事实到新闻的必然要求,是新闻报道中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特定标志。

○3真实性表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和要求,没有真实性,新闻就丧失了存在的依据。

2、新闻要求生活真实和本质真实同时具备。

1)从生活真实角度,新闻写作要求。

○1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2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3引语必须照引原话

○4事实的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5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2)从本质真实角度,新闻写作的要求:摒弃虚假现象和表面现象。透过现象洞察事物深层本质和内在规律。

3、在新闻中真实能否真正实现

如果把新闻真实绝对化,它的实现就是不可能的。如果认为新闻的真实是相对的,那么新闻真实的实现并不困难。

4、新闻失实的表现

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夸大事实;疏于审慎,细节多舛;推理判断,合理想象;现象虽有,本质失实

二、新闻贵在精练

1、新闻为何要短?

1)从新闻传播特点来看,新闻的传播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完全传达,决定新闻篇幅不宜太长。

2)新闻媒体的版面和时间有限,读者要求新闻提供足够的信息量。

3)从新闻受众角度看,受众获取信息的阅读心理,现代社会快节奏和高效率,要求新闻篇幅简短,信息量大2、怎样才能写短

一事一报;提取精华;巧取一隅;选材典型;跳跃组合

三、快速

新闻怎样才能快?

事前准备;采访及时;出手成章;迅速传递

四、鲜活

抓好细节;写出人情;扣人心弦;跌宕起伏

第七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新闻的语体

新闻语言就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

一、语言的不同功能

日常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科学语言发挥的是语言的表意功能;文学语言发挥的主要是语言的表象和表情功能;新闻语言是对上述功能恰到好处的综合运用。

二、新闻语言是一种综合功能语言

新闻报道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宽适应性的要求使得新闻语言最终定位于综合功能语言。第二节新闻语言的特点

一、准确性

1)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语言的指向与客观事物之间的高度吻合。

2)对事物属性、特征——也就是“质”的判断尽可能没有偏差。

3)对事物的数量、程度——也就是“量”的把握精确无误。

排除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

4)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

二、白描性

这种表现手法,有时也借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实、形象、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豪华毕落见真谛,从平丽中见到深刻,在沉静中见到热烈;尽量做到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三、简洁性

1)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

2)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

3)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

4)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态;

5)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

四、大众性

1、方便大众阅读

新闻是写给民众看的,语言不能追求深奥、典雅和华丽,而要追求通俗化和朴素性。

避免使用术语和行话;使用日常用语;使用常用的字,短词语。不仅如此,在一些新闻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记者们还被要求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副词,以保证语言的通俗、朴素和客观。

2、吸收大众语言的精华

第三节新闻语言的禁忌

1、忌空洞

2、忌混乱

3、忌语病

4、忌含糊,

5、忌堆砌

6、忌矫饰

7、忌用生僻字词

8、忌用公文语言

第九章新闻的体裁

第一节新闻体的分类

一、消息

1)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的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篇幅短小,特别讲求时效。

消息的五要素——五个“W”:何时,何人,何事,何地,何因

五个W是检验消息是否写的完整的标准。

2)消息的组成:标题,信息头,导语,主体,结尾

3)消息分类: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

二、通讯

1)通讯是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2)通讯的作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新闻特写

1、特写是运用描写的手法报道一个特定场合中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特别讲究形象性和趣味性,并以局部强调为羡慕特色的一种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的特点

1)特定场合和局部强调:瞬间性和场面感;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抓住新闻的片段“局部强调”。

2)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是,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它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消息往往选择性地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多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浓笔展开。

3)特写和通讯的共同点是,都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都重视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它和通讯的差异在于,特写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新闻性。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向读者展示其纵断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而特写则集中笔力,着重展示新闻事实的某一个断面,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情节。

3、运用描写手法

特写有着消息的快捷和通讯的生动,快捷是得力于选材集中,生动则主要依靠描写。

4、灵活性,趣味性和幽默性

(作业:特写改为消息P178)

——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3、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四、华尔街日报体

1、什么是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是在报道的开头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的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在一个更新的层次上揭示人物与新闻主题的关系。

2、华尔街日报体的特点

1)以人物开篇,用故事组织报道

2)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

3、华尔街日报体的采写技巧

1)用整个感官现场采访

华尔街日报体强调视觉新闻。新闻要有细节,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段。采写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要深入采访,细致观察。

细节不能由记者口中“讲”出,而应让读者“看”到。

细节要有典型性,要选择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来表现典型细节。

2)寻找报道的最佳切入点

只有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最好具有一定的戏剧性或悬念性的人或事切入,才能既自然过渡到新闻主题,又能引发受众的兴趣。

3)用直接引语去说话

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是“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的一条重要准则。

直接引语用引号至鸡肉引述消息来源的话语,使读者产生真实感。

第十章消息导语

第一节导语概述

一、导语的含义

导语是一篇消息在开头位置用来提示新闻要点和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

1)导语是位于“消息头”之后的第一句话或者第一段文字。

2)导语是消息的精华,表达消息中最为新鲜最为重要的内容。

3)导语短小精悍,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二、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1、导语的诞生诞生于1865年的美国

2、导语的发展

第一代导语——五个“W”俱全

第二代导语——突出两三个要素

第三代导语——简短精悍,非一律化

第四代导语——自由化,吸引力

三、导语的意义和作用

(1)开启全篇,吸引读者

第一,要吸引读者,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

第二,手法上不拘一格,努力把导语写得生动活泼。

第三,语言表达应努力做到明晰易懂。

(2)包含并突出了新闻最有价值的内容

首先要考虑导语中是否包含了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其次,有些导语其中虽包含了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但并没有将它放在突出的位置。

要做到既“包含”又突出,在写作时就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用比较的办法确定新闻六要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

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什么要素是读者最为关心的。

第三,在表达上应做到开门见山,力避空泛。

第二节导语的类型

一、直接导语

直接导语就是直接叙述新闻事实的导语。

1、直接导语的特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直接导语也可以将两个新闻事实合并在一起叙述,但这两个事实必须有紧密的关联。

2、直接导语的写作

增强提炼和概括能力

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来概括

二、延缓性导语

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描绘场面、渲染气氛、解释概念、介绍背景、引用典故等方法,先作铺垫,然后再说出新闻事实来。

目的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

延缓性导语所描绘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而不可游离于主题之外。

三、两类导语的使用范围

首先,直接导语适用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和硬新闻,延缓性导语适用于时效性较弱的新闻和软新闻。

其次,直接导语适用于广播、日报等快捷的媒体,延缓性导语适用于周刊、杂志等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

第三节导语写作手法

一、略作描写有形有神

用三言两语或者一两个生动传神的词汇略作勾勒,达到生动传神的目的。

二、提出问题,启发引导

在导语中提出问题,可以对新闻事实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启发受众思维并调动阅读兴趣;可以促使记者自己抓住要害,明确消息主体的写作方向

提问方式:1)先用问题引起读者兴趣,接着叙述新闻事实

三、运用对比,突出价值

把有明显差异的事物行为或评价组织在一个导语之中,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比的手法,有助于揭示事物的特点,阐明新闻主题。

四、引用原话,真实可信

所引的原话,或是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介绍,或者是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或者是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富有个性的情感流露。

五、巧借典故,引出事实

巧借一段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典故或传说故事,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四节导语写作误区

一、会议型导语

1、会议只是新闻的由头,是新闻发布的时间要素,而不是新闻本身

2、永远把会议中最有意义的新闻放在导语中。导语中只包含和强调突出一件事情。

3、要善用新闻动词,即要由非行动性导语变成行动性导语,通过运用新闻动词传达会议新闻。

行动性导语:包含表达新闻事实动词的导语

行动性导语中的主要动词必须是新闻动词,是新闻中的主要事件。如:

非行动性导语:

北京市政府今天就城市规划和外来流动人口召开会议。

行动性导语:

北京市政府今天决定把外来人口就业数量限制在100万。

运用“新闻动词”不仅是修辞问题也是一种新闻思维方式的变革,训练并养成运用新闻动词去挖掘新闻的习惯,就会发现新闻并能抓出新闻。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始终装着“会议决定了什么”、“会议解决了什么”、“会议达成了什么”、“会议透露了什么”(“决定”“解决”达成“透露”就是新闻动词本身所包含并要回答的问题),就能抓出有价值的新闻。

4、尽量杜绝写会议程序性新闻,而要发掘新闻和寻找新闻来源

把会议程序放在最次要的位置,而主要精力用在发掘和寻找新闻来源上。

二、概括型和概念型导语

新闻导语是全篇稿件的目的和故事发展方向。写导语的目的是把新闻关注集中在一个点上。

1)坚持用形象的细节,具体感人的事实说话。

2)要坚持一事一报。

3)少一些总述,多一些新闻事实。

在动笔写导语前,要给自己提三个问题:

1)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2)我在稿件中应该报道哪些素材?

3)如何突出新闻价值和意义?

三、埋葬新闻型导语

无新闻导语埋葬的不仅是新闻事实本身,它埋葬的是读者的阅读兴趣,最终埋葬的是中国主流的声音。

第十章消息的主体,背景和结尾

第一节消息的主体

一、主体的功能

1、为导语展开丰富的材料

补足导语中尚未出现的新闻要素;将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化

2、解释证明导语中提出的观点

导语中提出来的观点要在主体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导语中可能引起疑问的地方,在主体中要有充分的解释。

3、满足读者为了解对新闻详情的欲求

读者如果对某一新闻感兴趣,就不会满足于导语所提供的简单介绍,记者又责任在主体中向读者提供详细内容。

二、主体的写作要求

1、与导语相辅相成

导语和主体必须相互支持,相互扶持,相互印证,相互参照,主体要按照导语规定的方向行文

2、主题集中明确

集中就是要围绕一个主题写,要围绕这个主题选择和使用材料;明确就是消息的主题要一目了然。

3、材料典型充分

典型材料就是有广泛代表性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4、结构层次分明

5、写法善于创新

第二节消息的背景

一、背景的概述

1、新闻背景的概念

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相关条件和有关知识所形成的必要地交代和介绍文字。

2、背景的作用

眼神思路,深化主题;注释解说,帮助理解;丰富内容,增加趣味

二,消息的类型

1、对比性背景材料

1)与新闻事实形成明显对照和衬托的材料

2)通过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的对比,深刻的思想意义就自然地显现出来了

2、说明性背景材料

对新闻事实产生的相关条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明等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交代,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出陈述的文字。

三、背景写作要求

1、紧扣主题背景必须紧扣主题,起到衬托、突出、深化主题的作用。

2、言简意赅不能讲得过多,要精炼

3、位置灵活无固定位置,可以灵活地穿插在稿件的任何一个合理位置

第三节消息的结尾

一、消息结尾的意义

1、多数消息没有形式上的结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没有结尾就是一种特殊的结尾方式。

2、结尾是跟读者告别的地方,如果草草结束,不了了之,会影响新闻的品质

3、也许结尾并不意味着提供重要的新闻事实,但是如果写好了,可以给前文锦上添花,写不好,对前文的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消息结尾的常见形式

1、评论式在消息结尾的地方对所报道的事实加以评论。具体表达时,可以借别人之口进行议论或转述有关的评价

2、总结式内容较为复杂的消息可以在结尾处来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使全文的内容归纳在一个点上

3、启发式在新闻事实已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再引导人们进一步联系现实,认清责任

4、展望式在新闻事实表达完毕后,对其发展方向和结果作出预测,通常都是描绘乐观的前景

5、引用式在消息的结尾用相关人物的话来作收束

6、背景式如果新闻背景出现在消息的最后,就是背景式的结尾

7、数字式在结尾的地方列举一些数字,有时可能使新闻事实更丰富、清晰

8、补充式在将要收结的时候,对新闻事实做适当的补充

补充的内容,一般不是核心新闻事件,但必须跟核心新闻事件有紧密联系

第十一章消息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倒金字塔结构

一、倒金字塔结构的含义

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后主次地安排新闻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态

二、倒金字塔结构分析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就提供了清楚的主次秩序,就按事情主次顺序组织结构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确定的主次秩序,就要靠记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分出主次,然后再组织结构

三、倒金字塔结构的意义

便于阅读

便于编辑

便于写稿

第二节时间顺序结构(编年体结构)

一、时间顺序结构的含义和特点

1、时间顺序结构的含义

以时间的延续为基本线索,发生在前的事实表述在前,发生在后的事实表述在后的结构形态

2、时间顺序结构的特点

更接近事物的原始形态

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

容易出现平铺直叙和拖沓的弊病

二、时间顺序结构形态分析

1、按照时间自身发展顺序组织结构

依照事件本身发生、发展运动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2、按照采访调查过程安排结构

按照记者采访或调查的顺序逐步展开

第三节并列式结构

一、并列式结构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

在综合消息和经验消息中,报道的具体事实不止一个,需要并列地叙述若干个新闻事实,这样就形成了并列式结构

2、特点

层次清楚,且层次与层次的关系是彼此平行的。

各层次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必须是围绕一个更大的核心事件而存在,共同证明着一个主题思想。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 绪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访有很强的依赖性 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①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②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③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围绕事实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前者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功能又有着明显区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有着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有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 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3、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①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 ②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③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2)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唯一方法就是提倡新闻创新思维。 ①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 ②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 ③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3)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 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 ②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③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①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②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③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5)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笔记 一.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 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 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 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 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三.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二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四.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一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二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五.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六.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七.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 1. 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 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3.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八.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及答案

新闻采访写作 一、名词解释:(共15分,每小题5 1、新闻采访 2、采访的“心理控制” 3、新闻线索 二、判断题:(共5分,每小题1分) 1、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2、新闻敏感是一种灵感思维,它是一种天赋。() 3、采访观察可以分为事前观察和事后观察两种。() 4、新闻的价值是在新闻线索发现以后的判断,它是对新闻事实价值的判断。() 5、采访前情况准备的综合分析环节,是把死材料转化成活材料的环节,也是显示情况准备成果的环节。() 三、简答题:(共32分,每小题8分) 1、简述可以避免的新闻失实原因。 2、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使用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手段可能造成什么弊端? 3、记者的采访笔记需要重点记些什么内容? 4、采访中的形态语言可以产生哪些作用? 四、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试论记者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五、拟定采访提纲:(共28分) 丈夫拒签字导致孕妇难产而亡事件 结合所给出的新闻背景,试拟一个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应包括: 1、采访目的(5分) 2、采访对象(8分) 3、问题设计(15分) 新闻背景: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四时许,孕妇李丽云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肖志军(后证明双方未缔结婚姻)送至北京朝阳医院京西分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同来的丈夫却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

救无效死亡。在长达3个小时的僵持过程中,该男子一直对包括主治郭大夫在内的众多医生的苦苦劝告置之不理。该医院副院长赵立强亲自到场劝说,110支队的警察也来到医院。为了让该男子签署同意手术单,甚至医院的许多病人及家属都出来相劝,当时在医院安胎的《检察日报》记者吕卫红在病房劝说病友给肖志军捐钱,并当场表示:如果肖签字,则立即奖励他一万元钱。但肖志军仍然拒绝,在手术通知单上写上:“坚持用药治疗,坚持不做剖腹手术,后果自负。”为确认其精神没有异常,医院紧急调来已经下班的神经科主任刘大夫,经过询问,其精神毫无异常。医院方面上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的各级领导,得到的指示为:如果家属不签字,不得进行手术。最终,李丽云死亡。李丽云死后,肖志军称,他不签字是因为医院要谋害李丽云,他不信医院,认为医院治疗手法不当。后又称自己不签字是因为两人未婚,怕签字担责任,同时觉得妻子只是感冒,不会有生命危险,现在已经十分后悔。现场医生则表示,肖志军拒绝签字,是怕剖腹产影响妻子生二胎。11月28日,北京市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宣布,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对孕妇李丽云之死进行评审认定,结果为:孕妇就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依法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医院的特殊干预权受到了患者家属明确阻碍,导致手术无法实施,最终死亡不可避免,医院并无过失。但李丽云父母李旭光、李小娥及其代表律师王良斌认为北京市卫生局为“此事利害关系人”,不服认定,遂决定状告肖志军和朝阳医院京西分院。 对于此事,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家和普通民众议论纷纷,有人谴责肖志军愚不可及、荒唐之至,涉嫌间接杀人;有人认为,医院做法不妥,漠视了患者的生命权;有人责怪“官僚主义”滋生袖手旁观;有人质疑,现有医疗法律法规不完善,建议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出台一种紧急救助制度;有人表示,医生只能做知识和权力容许做的事,不能把无限的社会责任都让医院来承担;有人惊呼,此事暴露的是医患不信任的社会问题;有人倡导,要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身素质;有人呼吁,现有法律不存在漏洞,患者知情权和决定权应该予以坚持,不要对一些特殊个案进行无限发挥;有人反思,在为死者惋叹,欲为她讨还公道的同时,也该为生者考虑一些。当我们以人道的名义谴责肖志军和医院的时候,又为满足自己的窥探欲而不断消费别人的痛苦,这是否同样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呢? 假设你是某家报社的记者,想要就此事件进行深入采访,请首先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明确你的此次采访目的,然后作出一份具体的采访提纲。 相关新闻链接: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不畏艰辛:具有战胜困难的能力。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 现有的新闻采访定义:素材搜集说;调查研究说;互动行为说。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二.特点: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关注事实的新闻价值。 第二节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丁柏铨 绪论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新闻传播是指新闻传媒对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其对象是有需求的受众,内容是各类新闻信息。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必须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必须是传播者对经过调查采访和仔细核实的事实所作的负责任的报道。新闻传播所传播的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而发现发掘事实的新闻价值,离不开调查采访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2.使新闻写作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调查采访的目的是获得关于报道对象的真实的、丰富的素材。 3.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记者的职责在于发现新闻线索,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并制成新闻作品在媒体上刊播。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来说是新闻记者为了准确认识客观世界所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关注的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事实,最后形成的成果是新闻作品用于新闻媒体刊播。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新闻写作的过程就是精心选择并表现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对采访所得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写作需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新闻采访为新闻写作提供原材料,是后者的认识基础。两者又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联系十分紧密的段落。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正确认识报道对象,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采访:掌握有新闻价值的素材,获得对报道对象的正确认识;写作:依据采访材料客观叙述事实,向受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满足其新闻需求,实现新闻作品的兼职。认识论角度上的一致性:为了使采访主体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在真实性、深刻性和丰富性方面制约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要写得好,唯一可取的办法是:通过深入采访,掌握丰富的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素材。 三. 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一是对通过采访所得的材料进行整理加过,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对采访材料进行整体把握,做到对其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三是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耐人寻味、意蕴丰富之处。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一.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敏锐发现生活中的异常;对异常现象进行价值判断(新闻价值衡量的是有关事实的信息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程度,社会价值则是有关事实的信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有益程度。);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异猎奇。 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解决新鲜的报道内容和模式化的报道方式形成的矛盾。求异、求新、求变,特立独行,另辟蹊径;发挥想象能力,进行积极有效地联想;不断探索新方式、方法。 三.长于沟通:具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精于表达: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大纲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黑体三号) 课程中文名称: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英文名称:News reporting and writing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 4 课程学时数: 72 授课对象:播音与主持专业2010 级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高级新闻写作、新闻评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黑体五号)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教学课程。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全面讲授采访的基础知识及技巧、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及规律,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等)都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坚持“学生中心论”和人文主义精神,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训练、课后实践,教育学生如何准确快捷进行新闻采访、精确有力地写作新闻。这种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采访写作核心原理,使学生们在走进复杂的社会从事新闻报道前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 二、教学要求(黑体五号) 熟悉“*******”,掌握“*******”,重点掌握“*******” 熟悉新闻,掌握常用新闻评论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重点掌握如何运用新闻评论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概括和解决新闻评论问题;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具体写作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新闻评论写作能力和较高的新闻评论工作者职业个人格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黑体五号) 主要内容:(宋体五号) 第一章绪论:理解新闻 第一节变化中的新闻特性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活动的起点和媒介产品生产的龙头 第三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和不变,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在新闻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重点总结---------------编导102班杨洪江-------------------- 一、1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①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②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③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④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2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3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1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2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①在真实性②在深刻性③在丰富性 3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整体把握、科学认识③理性认识、深刻发掘 三、新闻采写对记者素质的要求: 1敏于发现,具有察觉异常的能力 2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 3长与沟通,具有广交善结的能力:①善于和各色人物沟通交流,推心置腹,促膝长谈②善于从沟通中发现线索③善于与被访者撞出思想火花 4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的能力:简洁、准确、生动 四、新闻采访的涵义: 1采访是信息搜索活动 2搜集的对象是可能收到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件 3目的是出于大众传播 4手段有观察和访谈等 五、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 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 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上和情感层面上的平等的相互沟通 六、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1信息符号互动包含三个方面:采访对象、大众传播、反馈 2确保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①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语言符号如:同志、老实等词汇的含义。非语言符号如:表情、苦笑所代表的含义②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③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写出深刻感人的报道 3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七、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1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①社会守望者(监督政府)。它的主要职能是要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②信息传播的角色③文化传承的角色★必备素养:①政治②法律道德③科学精神④专业素养 2采访对象: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八、新闻线索与报道策划 1获得新闻线索是采访的起点:①新闻线索的含义:新近发生事实的简要信息②新闻线索的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 2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①记者招待会:早到,根据规模确定早到时间,两会提前2个小时,衣着注意②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③企事业单位④重大文体活动⑤社会网络⑥其他媒

2011-2012第二学期《新闻采访与写作》结课作业1

“南广有爱,友爱南广” 院(系)别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新媒体与信息网络 指导教师刘晓来 姓名张美玲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结课作业 姓名:张美玲学号:201202201 班级:新媒体与信息网络 注意:1、所有问题的回答采用宋体五号字,行间距设置为1.5倍。 2、提交纸质版,用A4纸双面打印。 一、实践(60分) 假设你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报的记者,请在校园或周边寻找一个新闻线索,分析其新闻价值所在,拟定一个采访提纲(包括采访目的、采访内容、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方式等),然后就采访内容写一篇消息,消息的结构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要包含标题和消息头,字数不少于400字。 采访主题:关注大学生四六级考试 采访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考试动态,掌握最新情况,也变相告诉学生不要作弊采访时间:2012年12月22日星期六 采访地点:学校食堂 采访对象:刚考完四级的学生 采访方式:就是很随意的交谈,大家交流心得 首次实施“多题多卷”模式 南广学院新媒体2012年12月22日电上午9点,2012年下半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拉开帷幕。本次考试,采用“多题多卷”模式实施考试,前后左右考生的试卷都将不一样。考生需特别注意的是,采用“多题多卷”模式后,考生在正式开始作答前,除按以往要求正确填写(涂)答题卡1和答题卡2上的准考证号、姓名等信息外,还须将试题册背面的条形码粘贴条揭下后粘贴至答题卡2左上角的条形码粘贴框内,并正确填写试题册背面的准考证号和姓名。否则,将被视作违规,考试成绩无效。 同一考场使用多套试卷,每套试卷题目难度相同,但卷面格式不统一。这跟以往采用改变试题顺序来实现“一题多卷”的考试有本质上的不同,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卷”。此举旨在防止考试作弊行为,尤其是通过无线通讯工具在考试过程中传送答案的不法行为。学生都说在每次考试前在每个角落都能看到那种四级号码什么的,这就是很常见的一种作弊,所以这种考试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 一、新闻采访的定义 1.素材收集说 2.互动行为说 3.调查研究说 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新闻采访的特点 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二、记者的职责 1.采写新闻、 2.反映情况、 3.做群众工作记者的职责和道义之间的矛盾 三、记者的职业要求 1.正义感、 2.使命感、 3.责任心 四、什么是新闻发现能力 发现力就是经过深入研究和观察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新鲜事物,揭示前人尚未揭示的内在规律的能力。 五、新闻敏感的定义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A/确有其事 B/构成新闻的要素准确无误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5W(WHEN WHERE WHO WHAT WHY)加上HO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因。 C/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D/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E/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回答知识点,然后论述) 新闻语言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就叫做新闻语言。本质上应该是传播信息、报道事实、解释问题、快速交流的语言,以“白描”为主要特征。 特征: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不要打“新闻腔”,即党八股式的公文语言或者是官方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反映。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总结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于2003年设立,新闻采写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到目前为止已有8年的授课历史。 在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的4年间,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课程是分别设立的。现在在校报工作的胡忠青、任自玲老师、新闻教研室的高常老师、涂涓老师、邹华华老师、叶艳芳老师、赵铭义老师先后担任过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戴文雄老师负责中文系网站的新闻编辑工作,对学生网络新闻的采写给予了悉心指导,实际上也是本课程的实习实训教师。 从2007年9月起,根据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内在联系紧密且实践性强的特点,中文系决定将两门课程合并为新闻采访与写作一门课程,并由赵铭义老师和叶艳芳老师分别担任两个新闻班的主讲教师,以不同的授课方式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使该课程初步形成了本校特色。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工学结合是本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胡忠青老师负责编辑的《郧阳师专报》、校广播站及电视台是本专业学生长期、稳定的实践实训舞台;中文系的三刊一报及中文系网站的编采任务,主要由本专业学生承担。在校外,丹江口市电视台、十堰日报社、十堰晚报社、十堰电视台、东风汽车报、东风电视台、汉江电视台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实训机会。5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已超过1000篇(件),充分展示了我们的教学实绩。 现在,2003级-2005级两届学生已经毕业,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走上新闻传播或信息服务工作岗位。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的岗位适应性良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转化为他们从事业务工作的核心技能。 二、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教学目标 本专业所面向的市场,是大众传播的中低端市场。所培养的学生,少数能进入地市级以下大众传媒,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内宣、公关及营销工作。不论是哪一类工作岗位,新闻采写都是工作中所必需的核心技能。本专业学生的生源以省内为主,外省市生源约占一半左右,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全国来看,处于中下水平。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须学习新闻理论、传播学及基础写作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新闻编辑学及其他实践课程。因此,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各文体写作的要领与技巧,形成新闻采写的实操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共分为6大模块。第一模块:新闻选材及新闻价值理论。它解决采什么、写作什么的问题,是新闻采写的入门问题,18学时;第二模块,消息写作。它是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40学时。第三模块,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修养。讲授职业修养及职业道德,12学时;第四模块,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讲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3版笔记名师丁柏铨典型题详 解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的特点 (1)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情势下,新的舆论格局逐渐形成。在这种舆论格局中,不仅会较多触及利益集团,还会多次引发公众舆论的强烈关注。

(2)自媒体的发展是新的舆论格局形成的条件之一。在新的舆论格局中,自媒体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与披露掌握的信息,自由发表评论,表达看法,并广为传播。 (3)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媒体很难像以前一样引领公众舆论。这是因为新的舆论格局具有“去中心化”、信息及意见“碎片化”等特点,传统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下降,主流媒体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舆论中心与舆论的引导者。 2新的舆论格局对新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舆论格局在相当程度上促使人们对新闻传播的认知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拥有自媒体的公众可以成为社会舆论的始发者和传播者,这也就造成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的现象。新闻媒体需要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且引导公众舆论,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只有服务于广大公众,得到广大受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掌握话语权和话语主导权。 (2)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意见领袖的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大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意见领袖的发言可以迅速获得许多粉丝的响应,其意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量公众,因此会产生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可能是正向或者负向的、程度不等的。可以说,意见领袖是新闻传媒在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与引导公众舆论过程中的竞争对手。 (3)新的舆论格局促使新闻传播的话语系统发生改变 在新的舆论格局中,体现了公众智慧的网络用语以及以生动的群众语言的身份成为生命力强劲的流行语,成为社会语言以及新闻语言的重要来源与构成部分。因此,新闻传媒若想赢得受众并牢牢掌握引领公众舆论的主动权,需要对话语系统与话语方式进行较大改变,积极创新。 考点二: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自学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自学考试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二) 31.评论式导语写的好坏,是与记者的目光是不尖锐,分析问题是否深入,见解是否深刻中肯息息相关的。 32.评论式导语缺点 ①可能使新闻拉长 ②稍不注意,容易掩饰报道中事实的不足 ③过分着眼于抓结论 33.提问式导语 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然后用事实加以回答,这实际上是设问手法,在叙述性写导语作中的运用。 34.设问是为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用提问或反问方式把确定的思想表达出来一种积极修辞手法。 35.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提问 ①抓住读者关心或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提问 ②抓住读者未知而欲的新鲜事来设问 ③提问时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未知的,从读者熟悉的事物引出他陌生的新闻事物来,这更会激起他了解新闻的兴趣。 36.提问式导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的问题别太多 ②回答问题时别拖泥带水,经干脆利索为好 ③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内容不空洞,应具体 ④别不问场合的应用 37.对比方式导语具有什么效果 ①使事实的变动显得更加鲜明 ②显示新闻事实的意义 ③突出矛盾,产生悬念 ④京戏平板为跌宕有势 38.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 ①党的文件 ②各种重要会议 ③报纸 ④读者采访,电,稿 ⑤记者招待会 ⑥自己细心观察 ⑦广播,电视,互联网 ⑧领导人讲话 ⑨专业消息来源 ⑩广交朋友,建立关系网 39.怎样培养新闻的敏感 ①新闻敏感来自熟悉,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两头,上头方针政策 ②来自熟悉掌握各方面情况 ③来自研究,分析,连贯对比的思索 ④来自于政治责任感,探索精神,勤奋精神 ⑤来自于记者磨炼,刻苦,认真探索本身的精神

⑥来自于记者敢于破除陈旧的框框 ⑦来自于记者善于积累材料 40.准备工作有临时常性和经常性两种相辅相成 41.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①明确采访目的 ②熟悉采访对象 A. 对象大致经历 B. 主要成就 C. 性格,爱好 D.情绪,亲友关系 ③学习有关政策 ④知识方面准备 ⑤准备一些问题 ⑥设计作战方案 42.什么是访问 是记者通过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向客观事实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①从形式上分为:现场访问,正式、非正式访问 ②从内容上分为:因人访问,因事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 43.如何选择被采访对象 ①唱主角的,他本人是新闻中的主角,或者是他虽不是新闻的中心主角,但他提供的材料将构成新闻主要事实 ②唱配角的,他本人在新闻中处于次要地位,或他提供的材料只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首先,先把唱主角的访问对象选择好,也不能忽视选择唱配角访问对象。 44.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性质 ①繁杂性 ②双向性 ③对等性 45.愿意接受采访的种类 ①社会代言人 ②团体或个人利益出发,希望大众媒介为其主持公道 ③交往的应用 46.怎样使采访融洽 ①选好适当的采访时间与地点 ②注意第一印象 ③自尊自信 ④寻找媒介,消除隔合 ⑤态度热情,诚肯 47.提问的艺术 ①因人而异 ②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③抓住要害,提出对方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④提问具体 ⑤两面性 ⑥提问讲方式:正问,反问,追问,侧面提问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讲课稿) 小溪/文 讲课现场设计: 1、把200多名营员分成A、B、C、D,4个小组,进行课堂PK。 每个小组推选2名小组长做统计员,两个小组之间相互统计监督。小组成员每回答一次问题,统计一次,(以提问先举手的同学为原则)最后按统计的数量,发白小葱粘贴作为奖励。 锻炼小组的团结协作能力。 PK结果,看哪个小组累计回答的问题最多,为获胜方。冠军队的组长最后发言,讲述互动或者听课心得。 2、模拟采访,小记者相互采访,5分钟内采访身边的同学。每个小组推选名2名同学发言,口述采访内容,每位同学限时 2分钟。(以介绍采访对象为主)。 此环节用时是20分钟左右,锻炼小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爱的小记者和准小记者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你们相聚在美丽的山青世界,今天小溪姐姐浅谈一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讲课之前,先说明一下,上课的安排——PK的方式) 鼓励一下:随堂会有很多问题,只要大家的思维跟上讲课的节奏,每个人都可以回答问题,只要举手回答,无论回答正确与否,你的名字都会被小组长记下来,为你的小组争光。 ●首先我们先了解两个概念和一个关系

1、第一个概念是——什么是采访 提到采访,同学们会想到什 么提问① 关键词:记者(身份)提问(采访)照相机(设 备)…… 概念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用眼睛观察用嘴巴问用耳朵听用笔记录借助音像设备 2、第二个概念是——什么是新闻报道(写作)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3、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此处的写作不同于语文课堂上的习作,它是指新闻写作。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报道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洁的特点。 2 新闻笔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新闻作品中基本的笔法。其他的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2.粗细互补生动真切。 3 纵横捭阖,开合自如:主要有三种笔法:(1)合笔(2)跳笔(3)跨笔 3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 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新闻角度:所谓新闻角度,即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也即指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新闻 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新闻角度的选择和体现贯穿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在选择和体现新闻角度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下述三个字下功夫:(1)比(2)小(3)异。 5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它要求“一语点破”,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一件什么事情;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 6 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消息区别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是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议论组成新闻开头的段落。 7 新闻主体:即新闻导语和结尾中间的那一部分。新闻主体具有具体解释、展开新闻导语中的事实,补充导语中没有突出的新闻事实的作用。 8新闻背景:指那些用来解释与新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事实材料。(1)从内容来看:它是新闻中的新闻,或新闻背后的新闻;(2)从功能来看:它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历史和环境、原因与时间、空间条件以及对有关方面所作出的说明、解释;(3)从功能和内容的新旧来看,它是用来解释新事实的旧事实,或者说是对新闻本体作出解释、说明的附属事实。 9 新闻结尾:新闻结尾,是消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表示一则消息的完结。新闻结尾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然收束,水到渠成。收束的那一段或那一句就是结尾。另一种情况是:视表达需要专门设段或句,以收束全文。也就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还需着力写好结尾。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新闻线索的特点 简略:没有过程、没有细节 零碎:只是信息碎片 稍纵即逝:有时效性,像新闻一样 偶然性: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家乡与真相混杂:有时可能是虚假的信号 二、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a、跳出会议程式,找出群众感兴趣的事A、会议 b、体会报道插话,注意即兴发言 c、会议材料是线索库 B、其他的媒体的报道 (1)与其他媒体向比较 (2)捕捉报道相关联的因素 (3)留意通话不经意之处 C、聚焦“工作热点” D、留意生活小事 E、社会网络 要求记者多交朋友,搞好自己的网络、朋友圈 三、采访准备 1、平时的积累准备: 政策上的准备 知识上的准备 业务技能上的准备 情况上的准备 2、临时准备: A、进一步学习同这次采访相关的政策 B、尽快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 ①基本情况 ②分析采访对象已有的报道材料

C、努力寻找并分析已有的报道资料 D、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访计划 采访的范围和对象 采访的时期和步骤 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急问题 E、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如介绍信、稿纸、采访笔等 四、善“问”的要求 要问得自然:指提问的态度和气氛,注意态度要诚恳亲切,切忌高人一等,问题应在脚套中自然而然地提出 要问得合适:指问题的目标导向,注意记者提出的问题应是只有采访对象本人回答才合适的问题 要问得有策略:指提问的战略战术,既要将先准备好的问题以逻辑顺序提出,又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尤其对敏感棘手的问题必须掌握原则,注意分寸 要问得简明:指提问的表达形式,要明白无误,让人容易理解,又要注意简练、切忌啰嗦五、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现场观察: 对事物的基本情况和现场的情景,气氛灯要观察清楚 对事物的“动态”和细节要注意观察 要注意学会“透视”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 人物观察: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人物的有个性特征的动作和语言 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六、事件性新闻采访 是指报道那些有一个明显的起止时间,有一个有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界限的相对独立的时间所进行的的采访活动 事件性新闻采访的类型 突发性事件采访:是指事前没有任何预告,突然发生的时间的采访,如飞机失事、货车相撞、地震、台风等。具有急、乱、快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最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标准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教务处 2012年03月30日 专业领域: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代码 : 0531029 课程名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所属系部: 新闻传播系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 (3)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设计 (4) 1.教学设计 (4)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5) 3.考核方法 (5) 4.教学环境 (5) 5.师资队伍 (5) 6.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5) 表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6) 四、实施建议 (9)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熟悉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新闻采访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新闻现象的能力,进行简单的新闻题材的写作。 1.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含义及意义。 2.了解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如何发现新闻。 4.了解新闻媒采访的基本知识。 5.了解新闻写作的原则与要求。 6.了解各种新闻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有效手段进行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查询等工作。 2.能够对人物进行采访活动。 3.能够写出新闻稿件。 3.素质目标 1.具备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 2.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倡导项目教学法,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个人采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过程中关注学生解决实训项目等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其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应对能力。 1. 教学设计 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训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涉及到基础写作等课程,而学生实际新闻方面的知识甚少。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必须有的放矢的编制教学计划。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重点放在采写方面。对理论性质的内容尽量进行删减、压缩,突出采写方面的实训。在实训方面则是放在课后学生对项目的采写上,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采访技巧和写作能力。 实训项目设计以若干具体活动为线索进行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校外基地等多种途径,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学生的采写能力方面。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大纲

P12-27新闻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的要求素质 一、能敏感地觉察生活中的异常 (一)能在别人发现不了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 (二)对异常现象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 (三)发现异常并不是一味搜寻猎奇 二、能活跃地进行创新思维 三、能富于成效地与人交流 (一)善于和各类人交流沟通 (二)善于从交流沟通中发现线索 (三)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火花 四、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语言 (一)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 (二)用准确的语言叙事、抒情和评论 (三)用生动的语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能不畏艰辛地战胜困难 P71-75新闻策划报道的组成内容以及意义 组成内容: 它要根据新闻线索的核心内容明确报道的主要目的; 它要预先决定报道的执行者或者执行小组,决定动用的物质资源和媒体内外各种可以整合的资源; 它要决定报道进行的时间和程序,决定报道所涉及的空间; 它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采访计划、拍摄方法和注意事项,采访和写作的形式以及版面的安排; 它还要根据预定的目标制定报道的预算,确定报道的预期效果,力求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意义: 首先,好的选题往往来自精心的策划。 其次,策划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再次,策划为新闻采写提供了充足的背景和其他准备,从而可以帮助记者充分地利用新闻线索,写出高质量的报道。 最后,策划能为报道提供强有力的团队。 P184-188新闻真实性对写作的要求 (一)从诸多方面确保新闻真实性 1.新闻五要素真实准确 2.对现场的描写务求真实 3.追求细节的真实 4.使用真实可靠的数据 5.确保引语的真实准确 (二)杜绝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 杜绝失实新闻和虚假新闻,需要记者在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在认识上划清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在行动上体现一丝不苟的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