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化战争 小论文

信息化战争 小论文

【信息化战争小论文】

学号:1551432 专业:工科试验班(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姓名:周明达

中国与印度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分析

摘要:中印两国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两股重要的力量,两国之间未来是否存在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本文从利益冲突、国家战略、军事实力对比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给出了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中方如何在未来这场可能的战争充分发挥信息作战的特点从中取得优势从而取胜的战略部署。

关键词:中印关系信息化战争信息作战

一.中印之间发生战争可能性探讨

中国与印度自古以来就是接壤的比邻大国,在两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交集中,二者都成为了区域性的大国,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在其中两国既有文化经济的交流,也不乏局部的冲突与战争。走进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两国在亚太和南亚次大陆地区以至全世界的地位都有了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是否有可能再次发生冲突甚至战争?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将从中印利益冲突现状、印度国家战略、两国军事实力对比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印度与中国的利益冲突:

1.1中印领土争端:

众所周知,目前中印利益争端的中心环节即是领土争端。整个中印边界全长约3000多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为印度控制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藏南地区,现全部被印度控制。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中印最近的一次军事冲突是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战争起因就是领土争端。可以预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要两国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土争端得不到解决,领土就很有可能成为两国战争的导火索。

1.2中印经济竞争:

毋庸置疑,目前的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印度也凭借巨大的区位、资源、人口优势展现出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由于两国非常相似的国情与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应的竞争。信息化时代,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印度的软件开发业,领先中国3—5年。而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基础得到了较大发展,两国的成就恰恰正是双方追赶的对象,不可避免会带来两国的竞争。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安全上的担忧,印度对中国大型企业在印度国内的业务拓展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障碍。印度一方面对中国提出的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倡议态度消极,另一方面又努力引导自己的地区经济合作集团试图把中国排除在外。这表明,中印对立的观念仍主导着印度对跨地区经济合作行动的看法。

1.3中印政治态度的矛盾:

简单说来,藏独问题是这个方面的核心与焦点,目前象征着藏独势力的达赖依旧处于印度政府的庇护之下,印度对于藏独问题的暧昧态度也一直是阻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甚至是引起冲突的重要一环。

2.印度独立以来的国家战略:

印度独立后,英属印度的身份给印度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印度要继承大英帝国留下的衣钵,印度要成为世界大国。依据实力和地位,印度无疑是南亚次大陆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世界海洋交通运输线上,印度洋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交通枢纽,位于扼守印度洋的战略要冲,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印度始终欲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大国理念始终是印度国家战略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所以中国作为横亘在印度面前的大国,很有可能印度扩张战略的目标。

3.中印两国军事实力对比

信息化战争时代的一大显著特征是非对称,两国的军力在某些方面也呈现出了非对称的特征:以下是中印两国军力简要对比

中国:

*年度国防预算:1140亿美元

*可携带大型核弹头的导弹库,公路机动的DF-31A导弹可以打击11200公里远的目标,JL-2潜射导弹拥有7400公里的射程;

*武装部队:220万人;

*潜艇:55艘(至少5艘是核攻击潜艇);

*主要战舰:75艘(其中一艘是航母);

*战机:超过1700架;

主战坦克:超过7000辆

印度:

*年度国防预算:390亿美元;

*有限的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库,烈火I(700公里)、烈火II(2500公里)、烈火III(3000公里)已经服役。烈火IV(3500公里)和烈火V(5000公里)正在试验;

*武装部队:130万人;

*潜艇:15艘(其中一艘是核动力潜艇,但没有装备战略导弹);

*主要战舰:超过30艘(其中一艘是航母);

*战机:超过550架;

*主战坦克:超过3200辆

可以看出,总体来看,中国的军事实力明显强于印度,但考虑到:

1.中国广阔的国土面积,在大型战争爆发时,中国不可能在所有作战区域形成

绝对优势,所以不排除局部战争两国形成对峙态势。

2.印度在信息技术方面领先于中国,并且已经具有很高的军事化程度,符合信

息化战争时代精确打击的要求,在网络战以及信息战上可能占据上风。

综上所述,中印之间存在多种引发战争的因素,中国与印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发生战争的可能,中国有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找到完整的应对措施,以打赢这场新时代的信息化战争。

二、简论中国与印度发展战争的战略布局

对印的军事布局需要统筹兼顾,总体原则是减少己方代价换取最大的作战成果。

1.充分发挥信息化作战的优势

毋庸置疑,倘若中印之间有战争,必是一场信息化战争,所以谁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赢下这场战争,关键就看谁更能充分利用信息化作战的优势,所以我将从信息化武器装备、非接触与非线性作战、多种军事作战手段运用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如何取得对印的战略优势:

1.1部署信息化武器装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较量就是科技水平的较量,中印双方目前都非常重视军事系统的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印度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方面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人才众多,技术先进,初步打造了立体化的预警监视系统。印度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建设技术基础雄厚,初步建成了C4ISR系统,印度三军还建立了各自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军、师之间已建立了自动化数据网,各级指挥所和连队都配置了与上级联网的计算机系统,营以上战术指挥所装备了机动指挥车。但我们注意到目前印度三军间仍缺乏横向联络,并且在一些预警的关键技术上仍没有完全掌握,加之军费投入不足,所以总体上,在陆海空三军基本完成了信息化装备部署的中国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要高于印度。但是信息技术换代日新月异,继续推动我军电子化、小型化、隐形化、快速化的武器装备发展与应用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1.2 非接触非线性作战

中国虽然与印度接壤,但我们依然不希望战火发生在我国的国土上,造成民众伤亡与经济损失,考虑到中印边界以喜马拉雅山脉作为显著分界线,高原阻隔对传统军用作战设备的运输造成不便,所以无人化、自动化的设备将在这场非接触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应该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设法使山南一侧的印度处于我军海拔较高的山北一侧火力覆盖范围内,实现精确化的打击。并且拓展非线性作战的优势,机动化作战,不在一点上穷追猛打导致位置以及力量的暴露,凭借雷达定位仪等信息化设备的辅助,高空火力形成良好的掩护效果,从而减少人员伤亡。

1.3多种军事作战手段的运用

网络战、太空战、特种战、情报战将成为未来这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双方都非常重视网络与空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印度也已经从中印、印巴战争情报工作的失败中汲取了教训并且双方目前都有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特种部队。所以中国应继续培养专业化精英化的网络作战兵种,加紧部署高空航天作战力量,以期能在战争爆发时第一时间摧毁对方的导航通信卫星、破坏敌方的联络渠道、干扰敌方信息化武器的正常工作,陷敌方于被动局面,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考虑到目前印度的特种部队并未听命于统一

的特种部队司令部而是分别由四个军种管辖,难以形成立体化的作战力量,同时由于印度热带雨林自然条件提供了良好的掩蔽,配合情报部门通过综合手段获取的精确情报,我军特种部队可以主动出击印军驻地,准确打击敌方软硬件目标,达到使敌方指挥系统瘫痪的目的。

2.保证国际局势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中印如果发生战争,因为总体上中国占据优势,中国应尽力维持两国对峙的局面,努力在外交层面排除干扰,阻止其他外部力量(美日俄)的干涉甚至敌对。一方面防止“后院起火”导致战线过长造成长期的损耗而破坏国民经济,增大战争的未知风险,另一方面防止印度获得技术资金的支持而改变战争的走向。另外应努力获得东南亚国家的信任,提出互惠条件,允许我军取道运输物资军力,为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3. 其他非军事手段的运用

对印的信息化战争的另一个侧面还存在心理战,经济打击等要素的综合运用,设法封锁压制印度经济难以继续支持军事行动,激发印度国民的反战情绪,诱发下级有生力量的畏敌心理,分化印度军方的力量、制造印军内部的信任危机等手段都有利于战争天平向我方倾斜。

三、结语

中印两国未来必将成为影响亚太乃至世界格局的两股重要力量,我国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考虑到存在两国利益冲突激化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我军也应做好战争准备,全方位部署,打赢这场信息化战争,从而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

参考文献:

[1]师学伟.21世纪初印度亚太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2013

[2]张贵洪.竞争与合作:地区视角下的中印关系[M].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06

[3]张冬青,王蕾.从伊拉克战争看信息化战争及信息战[J].航天电子对抗,第21卷第1期

[4]刘华.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的战略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