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你会了吗

基因是许许多多的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受基因控制。高考中经常出现通过亲代基因判断子代性状或通过子代性状判断亲代基因类型的题目,要判断基因呈显性还是隐性,首先应该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否为伴性遗传),即弄清是在常染色体上、在上、在上,还是位于X-Y同源区段上。在Y染色体上的情况最容易辨识,即遵循纯粹的父子遗传(如常见的控制男性第二性征的大量基因),此种情况相信都在同学们的掌控范围之内,故不再深入讨论,仅以下列几种情况作为参考。

基因的显隐性未知

用相对性状的个体(纯合体)做正交、反交实验。

(1)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2)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

结论:

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结果不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基因的显隐性已知

显性的雄性(纯合子)×隐性的雌性

(1)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2)若基因在X染色体上

结论:

若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则基因在X染色体上。

显性的雄(纯合子)×隐性的雌的其他用途

1用于区分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X-Y的同源区段

结论:

若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基因位于X-Y同源区段

若后代有两种表现型,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典例

果蝇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态、大小却不完全相同。下图为果蝇X、同源区段的比较图解,其中A与C为同源区段。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已知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H、h分别控制的性状是腿部有斑纹和腿部无斑纹。现有纯种果蝇若干,请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H、h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是A段还是B 段。

实验步骤:

①选用纯种果蝇做亲本,其中雌性亲本表现型为:腿部无斑纹。

②用亲本果蝇进行杂交。

③观察子代果蝇的性状并统计记录结果。

结果分析:

若子代雄果蝇变现为腿部有斑纹,则此对基因位于A段。

若子代雄果蝇表现为腿部无斑纹,则此对基因位于B段。

2用于根据后代性状区分性别

典例

果蝇的红眼为伴性显性,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B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根据子代性状的数量比

(1)若子代中某性状在雌雄中比例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若子代中某性状在雌雄中比例不同,则基因位于上。

典例

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为A、a,控制翅长的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是( B )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习目标] 1.理解类比推理方法的含义。2.掌握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过程。3.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一、萨顿的假说 1.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2.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 项目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 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存在方 式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 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 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 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 个来自母方 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 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自由组合 3.结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例1下列不属于萨顿假说中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描述的是()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C.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形成配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D.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答案 A 解析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是由摩尔根提出的。 例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关于该果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基因

B.果蝇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基因 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于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于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答案 D 解析由于精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中的基因均不成对,A错误;果蝇的体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基因都是成对的,且种类也很多,B错误;同源染色体只能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不会同时来自母方或父方,C错误。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材料——果蝇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相对性状多且明显;②培养周期短;③成本低;④容易饲养;⑤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雌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是XY。 2.观察现象 P红眼(♀)×白眼(♂) ↓ F1红眼(♀、♂) ↓雌雄交配 F23 4红眼(♂、♀)、 1 4白眼(♂) (1)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2)F1全为红眼,红眼是显性性状。 (3)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分离定律,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4)F2中只有雄果蝇出现白眼性状,说明果蝇眼色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3.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联系? 4.作出假设,解释现象 (1)假设:白眼基因(用w表示)、红眼基因(用W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 (2)解释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的判断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基因在染色体位置的判断练习题及答案详解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所有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2.摩尔根用一只白眼突变体的雄性果蝇进行一系列杂交实验后,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一系列杂交实验过程中,最早获得白眼雌果蝇的途径是() A.亲本白眼雄果蝇×亲本雌果蝇 B.亲本白眼雄果蝇×F1雌果蝇 C. F2白眼雄果蝇×F1雌果蝇 D. F2白眼雄果蝇×F3雌果蝇 3.外耳道多毛症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若父亲是患者,则儿子全是患者,女儿均正常。控制此遗传病的基因是( ) A.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C.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 D.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4.下列论述不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是() A.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和成对的基因均是一个来自于父方,一个来自于母方 B.雌雄配子结合后染色体恢复为成对状态,基因恢复为成对状态 C.减数分裂后每一个配子得到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和每对基因中的一个 D.在各种细胞中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同源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 5.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若统计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发现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则该病的致病基因() A.位于Ⅰ区段上,为隐性基因 B.位于Ⅰ区段上,为显性基因 C.位于Ⅱ区段上,为显性基因 D.位于Ⅲ区段上,为隐性基因 6.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现用一只表现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现型是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下列根据子代的性状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重要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第一章《孟德尔的杂家实验一二》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对染色体和基因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染色体和基因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一些遗传学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缺乏自主的进行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本节时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本节处于这一章节的中间部分,不仅综合前面学习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伴性遗传和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的年龄在15—16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处于最敏感的时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药充分的抓住学习的这些心理特征,实施各种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层面上,处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生的能力,对常用的一些探究遗传学的方法也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这些方法还是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能力目标 ①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生能够认同用科学是需要不断的提出质疑,不断的探索的过程。 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重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五.教具 PPT,挂图 六教学策略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 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 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而且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萨顿的假说:? 1 ?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指出:该假说是1903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来的,介绍类比推理,并举例说明类比推理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学生由老师介绍发现萨顿假说需要实验验证。

基因在染色体位置上的实验设计

1.(2016·北京丰台区二模)某养殖场饲养的栗羽鹌鹑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羽个体,长大后发现是雌性(ZW)。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用栗羽雄性(ZZ)个体与之交配,F 1 均为栗羽,雌雄比例1∶ 1。F 1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 2 中出现白羽个体,且均为雌性。 (1)白羽为性性状,判断依据是 。 (2)若要获得能够稳定的白羽群体,必须得到个体,获得的方法是 。 (3)控制白羽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 。 (4)设计实验证明上述(3)的推测成立,写出遗传图解(相关基因用A、a表示),并用文字说明对实验结果的预期。 解析:(1)因为栗羽雄性个体与之交配,F 1都为栗羽,雌雄比例1∶1。F 1 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 2 中出现 白羽个体且都为雌性,说明白羽为隐性性状且位于Z染色体上。 (2)若要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白羽群体,必须得到白羽的雄性个体,该雄性的获得是白羽雌性个体与F 1栗羽雄性交配,后代中才会出现白羽雄性。 (3)控制白羽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因为F 1雌雄个体均为栗羽,F 1 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F 2 中白羽都是 雌性,说明性状与性别有关。 (4)遗传图解应写明基因型、表现型、配子、子代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验证应用测交,即用隐性的雄性和显性的雌性,预期结果应是后代中栗羽均为雄性,白羽均为雌性,且比例为1∶1。 答案:(1)隐栗羽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白羽个体(栗羽雄性与白羽雌性个体交配后代均为栗羽) (2)白羽雄性 用白羽雌性个体与F 1栗羽雄性交配,后代中出现雄性白羽个体(3)Z F 1 雌雄个体均为栗羽,F 2 中白 羽个体均为雌性 (4) 结果预期:后代中栗羽均为雄性,白羽均为雌性,且比例为1∶1

最新整理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一轮复习教学案(教师版)知识讲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知识点1: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 1、萨顿的假说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从而大胆地提出假设。) 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类比推理法 2、摩尔根果蝇实验(实验证据)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测交。(请在右边方框内写出遗传图解) 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通过荧光染色证明)。 【典题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在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C) A.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B.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②类比推理③假说—演绎法D.①类比推理②假说—演绎法③类比推理 【典题2】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C)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C.抗V 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若干个基因 【典题3】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且雌雄果蝇均有红眼和白眼类

高考生物总复习练习专项突破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与探究

专项突破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判断与探 究 1.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1)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则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即: 正反交实验??????①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型相同?常染色 体上②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型不同?X 染色 体上 (2)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只需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基因的位置,则用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纯合个体杂交方法。即: 隐性雌×纯合显性雄?????①若子代中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 在X 染色体上②若子代中雌性有隐性,雄性中有显性?在常 染色体上 2.基因是伴X 染色体遗传还是X 、Y 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1)基本思路一:用“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 1的性状。即: 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①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显性性状? 位于同源区段上②若子代所有雄性均为隐性性状? 仅位于X 染色体上

(2)基本思路二: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 1的性状。即: 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①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 状?位于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②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 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 性状?仅位于X 染色体上 3.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 、Y 染色体同源区段 (1)设计思路:隐性的纯合雌性个体与显性的纯合雄性个体杂交,获得的F 1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再选子代中的雌雄个体杂交获得F 2,观察F 2表现型情况。即: (2)结果推断???? ?①若F 2雌雄个体中都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 状出现,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②若F 2中雄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雌 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 该基因位于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4.数据信息分析法确认基因位置 除了上述所列的实验法外,还可依据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分析确认基因位置: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无关,则可确定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若后代中两种表现型在雌雄个体中比例不一致,说明遗传与性别有关,则可确定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分析如下: (1)根据表格信息中子代性别、性状的数量比分析推断。

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而其中不断贯穿着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有关知识,及时有效的帮学生复习巩固了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终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也为后面的章节研究“基因的本质”做了铺垫。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普通全日制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PPT课件橡皮泥 教学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_教学设计公开课用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二章第二节,其根本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好本节课是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情感目标: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 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二.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探究式学习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完整版)基因在染色体上练习题

基因在染色体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人类性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女性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相同的性染色体(XX) B.女性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不同的性染色体(XY) C.男性体细胞中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不同的性染色体(XY) D.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是XY型 2.下列关于人类男女性别比例的不正确叙述是() A.从理论上讲,人类男女比例应为1:1 B.从理论上讲,人类男女比例应有一定差别 C.在不同地区,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类男女比例往往有一定差别 D.人们的生育观念也能影响男女人口的比例 3.关于生物的染色体组型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是指某个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B.是指某种生物生殖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C.是指某一个生物染色体组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D.是指某种生物的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4.做“人类染色体的组型分析”实验的正确步骤是() A.计数、配对、调整、分组、粘贴 B.计数、配对、配对、粘贴、分组 C.计数、配对、分组、调整、粘贴 D.计数、分组、配对、调整、粘贴 5.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B.性染色体仅存在于性细胞中 C.雌雄体细胞中相同的染色体 D.其基因可表现为交叉遗传 6.正常非白化(A)对白化病(a)是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觉正常(B)对色盲(b)是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正常非白化色盲女人(其母亲是白化病患者)与白化病色觉正常的男人结婚,其后代中白化病和色盲患者的概率分别是() A.0 B.l/2 C.l/4 D.3/4 7.下列遗传系谱中,不可能是由性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遗传是() 8.某红绿色盲男孩的父母色觉均正常,他的舅父是色盲,该男孩的色盲基因的来源顺序是()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专题--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复习过程

专题--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 授课人:彭正涛时间:4月9日地点:三(15)班 一、基础梳理 1、一个基因控制的性状 类型主要遗传特点 细胞质遗传①母系遗传:Fl性状总是受母本控制;②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伴Y染色体遗传男不传女 2、一对基因控制的性状(A 、a)(如:单基因遗传病) 类型常染色体上X(或Z)染色体上X、Y(或Z、W)染色体同源区 段上 所有可能杂交方式 主要遗传特点在一个自然群体中,显 隐性且基因型未知时: 1、多个相同表现性个 体杂交,不出现性状分 离的为隐形,否则为显 性;2、多个相对形状 个体杂交,后代占多数 的性状为显性 ★与在常染色体上的不同: Y上无相关基因,导致X a在 雄性(XY)中的表现几率大 于雌性(XX):1、伴X隐 性:雄隐多于雌隐;伴X显 性:雌显多于雄显;2、特 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 ×X A Y X A X a×X A Y ★与伴X的共同点:性状仍与性别相关联 ★区别于伴X:Y上存在等位基因且只传给雄 性后代,特征最明显的杂交组合:X a X a× X a Y A 3、两对基因(A、a、B、b)控制的性状 类型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一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 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情形 主要遗传特点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自 由组合 灵活应用杂合子自交 后代9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比例及测交 后代4种基因型4 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 律 分析时性别分开、性状分 种表现型比例开 二、方法汇总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得出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控制果蝇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萨顿提出 的的假说 三、题型展示 类型一:系谱、数据分析类 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左图为该遗传 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思路整理:充分应用假说演绎法 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 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 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蝇表现型比例及雄蝇表现型 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程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基础知识 1、萨顿的假说 (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 的形态结构 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 (3)实验过程及现象: P红眼(雌)×白眼(雄) ↓ F1红眼(雌、雄) ↓ F2红眼(雌、雄)白眼(雄) 3/41/4 (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 (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专题 如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专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定 授课人:彭正涛时间:4月9日地点:三(15)班 一、基础梳理 二、方法汇总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发现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从而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控制果蝇颜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萨顿提出的的假说三、题型展示 类型一:系谱、数据分析类 1、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左图为该遗传 病的系谱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 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 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 思路整理:充分应用假说演绎法 2.已知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代中雌蝇表现型比例及雄蝇表现型比例如图所示。请回答: (1)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_;控制直 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BbX F X f BbX F Y。 思路整理在同一性别下分析不同性状的分离比, 再将不同性别的同一性状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类型二、实验设计探究类 1、自然界的大麻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在研究中发现,大麻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个体存在,已知该抗病性状受隐性基因b控制。 (1)若想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探究该抗病性状的遗传属于伴X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那么应选的杂交亲本性状为:父本不抗病,母本抗病。 (2)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_若后代雌株全为不抗病,雄株全为抗病,则抗病性状为伴X遗传_。 ②_若后代雌雄中均有抗病与不抗病植株,则抗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 思路整理充分利用伴X遗传的特点 2、科学家研究黑腹果蝇时发现,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完全显性。现有各种纯种果蝇若干只,请利用一次杂交实验来推断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请写出遗传图解,并用文字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说明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萨顿的假说和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对摩尔根实验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学习”,我对此的理解是,并非所有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去做实验探究,也并非普通的课就不需要探究,这个理念是希望让我们和学生都形成一种习惯,即对我们发现的问题首先可以提出假设,然后实验证明,最后得出结论,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这堂课我就准备按这样一个思路来讲授,因为这节内容刚好符合这样一个特点,首先是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这样一个现象,于是就提出了假设(萨顿假说),然后是摩尔根的实验……,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运用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培养学生主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阳泉一中----郝健健 一、教材分析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内容。该学说由萨顿提出,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加以证明并发展成为遗传学理论,它是经典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维,运用类比推理、实验论证等方法,推测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体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建立过程,有利于深刻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证明了基因的存在位置和传递载体,该学说是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基础,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孟德尔定律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得到染色体学说的基本论点.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究遗传的本质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摩尔根的著名果蝇杂交实验.揭示了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现象,第1次把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萨顿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学生在学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证据时.由于缺少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分析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现象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探究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概述假说的主要内容及证据。 ②运用染色体学说揭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2、能力目标 ①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揭示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分析果蝇眼色的遗传现象并推导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增强逻辑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摩尔根由质疑孟德尔遗传定律转变成坚定的支持者的科学史实,认同科学研究需要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布置绘图任务: ①绘制基因为AaBb的杂合子形成4种类型配子的示意图; ②绘制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产生4种类型精细胞的示意图 教师用绘图方法检测学生前面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将图片用于新课学习,让学生通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武平二中生物组钟大雄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因此,可利用假说——演绎法的再现,巩固学生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对前面一章及本章第一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这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很多方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没有很完全,比如假说——演绎法,因此在本章,可利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假说——演绎法的再现,再次强调、巩固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本节提到类比推理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推理方法,学生虽然没有成型的理论,但是鉴于生活中常无形之中会应用到,因此课堂上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但是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方面,学生会比较困难,这里,可以由师生一起进行收集,降低难度。新的课程标准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杜绝填鸭式的学习,因此实际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性目标,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此外,还应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三、教学设计思路: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习教学设计.doc

2.2.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 2 章第 2 节的内容。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将两者联系到一起,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 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重走摩尔根的科学研究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学习生物的积极性高。而且学生对于孟 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的非常到位,为学习这节内容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学生学习难点在于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探究过 程,由于课本只介绍了核心内容,学生对于控制果蝇的颜色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存在困惑,所以我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领悟、运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重演萨顿、摩尔根当年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课件呈现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过程图。让学生观察对比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变化,并总结规律。板书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萨顿的假说: 1.假说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二者在哪些方面存在怎样的平行关系?学生的思路可能很乱, 或不全,可以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上填表来系统。然后课件呈现表格答案。 2.提出假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到子代。引导学生推断二者位置关系。学生重新认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介绍类比推理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与实验设计教学教材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与实验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判断与实验设计 Ⅰ、判断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97页)1.若已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且双亲是纯合体,实验设计方案:让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分别记录每一对杂交组合产生子代的性状表现(1)若后代雌、雄全为显性,则为常染色体遗传。 (2)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为伴X遗传。 2.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进行判断。 (1)若正、反交,后代的结果相同(F1代中的雌雄个体表现型一致),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表现的性状则为显性性状。 (2)若正交实验中,F1代中雌雄个体全为甲性状,反交实验中,F1代中雌性个体表现为甲性状,雄性个体表现为乙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且为伴X遗传。 3.某一基因型个体在雌、雄(男、女)个体中的表现型不同

例1。.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若双亲无角,子代全无角 B.若双亲有角,子代全有角 C.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无角比为1:1 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 根据题意,杂合子(Hh)在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型不同,解答的关键是找雌、雄个体中表现型对应只有一种基因型为突破口。 无角(hh)公羊和无角(Hh)母羊杂交,后代中Hh的公羊有角,A错;有角(Hh)公羊和有角(HH)母羊杂交,后代中Hh的母羊无角,B错;有角、无角受因为一对等位基因来控制,尽管雌、雄个体中的杂合子表现型不同,但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D错; 后代中公羊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公羊:母羊=1:1;所以有角:无角=1:1,正确答案选C。 练1.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不含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公开课】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学生整体生物学知识基础较弱,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空间想象、分类类比、数理演算、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都不强。本节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了解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基础上展开的。要求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假说,这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实验证据的收集与分析。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并取得好成绩是一个艰巨长期的任务。新的课程实际教学中掌握好知识性目标,同时兼顾体现新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方法和体验科学过程,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往往难以同时做到,常常顾此失彼。摸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针对我校的

学生实际,现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三、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回顾豌豆杂交实验中基因的行为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特 点, 尝试提出问题和猜想,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 引导学生活动:完成P28的“思考与讨论”(染色体上标注基因)。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 教师介绍摩尔根实验,引导学生就实验提出问题并解答,从而认同基因在 染色体上。 通过“问题探讨2”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并最终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学生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和完善孟德尔遗传规律。 总结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第二章第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理解类比推理方法,并尝试运用它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在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预习】 一.萨顿的假说 (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________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_______ 的分离极为相似。 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 生殖过程中在杂交过程中保持 和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 相对稳定 存在体细胞k_______ _________ 配子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体细胞中来源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 一条来自_____,一条来自____ 形成配子时____________分离 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_____________分离_____________自由组合 (2)推论:基因位于_______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_____________(3)科学研究方法——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设计: (1)实验者:。(2)实验材料:,尝试说出这种实验材料的优点 。 2.实验现象 P:红眼(雌)×白眼(雄) ↓ F1: (雌、雄) ↓ F1雌雄交配 F2 : 红眼(雌雄)(雄) 1/4 3/4 3.实验结果解释: 实验表明果蝇的眼色为显性性状,F2中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为,表明眼色的遗传符合,并且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摩尔根的假说: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P 红眼(雌)×白眼(雄) ↓ 配子 ↓ F1(雌)(雄) F2 利用测交实验验证,让白眼雌果蝇与F1中的红眼雄果蝇交配,证明了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尝试写出测交实验遗传图解: F1雌配子 F1雄配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