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观舌看病

观舌看病

观舌看病
观舌看病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在望诊中,看舌象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舌头是身体的一面镜子,能反应五脏六腑的问题。掌握简单的看舌象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前发现疾病,防止疾病进一步的恶化。本期节目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研究所研究员韩学杰教授教大家如何从舌质、舌苔和舌头的灵活度等方面来观察舌头的变化。韩教授告诉大家健康的舌象,舌色应该是淡红色,舌苔薄、白。如果舌头的颜色变化则说明出现问题。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绛红舌是一种危险的舌象,心梗、脑梗、糖尿病晚期的病人通常都会出现这种舌象。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舌象的变化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舌色由稍红逐渐变为绛红,病情也在逐渐加深。

针对初上火、舌色稍红的观众,韩教授推荐大家用“三鲜饮”清热祛火,防止更严重情况的发生。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2012年8月31日播出

《观手辨舌识健康-2》

除了绛红舌,青紫舌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舌象,它通常是肿瘤病人的舌象。韩教授说青代表寒、代表瘀,而紫则为青之极,所以舌色变青紫一定要注意检查体内是否有血管堵塞、肿瘤、结节等情况。舌上的小瘀点是青紫舌最初期的表现,出现瘀点需要及时化瘀,否则当瘀点连接成片时,多半体内就出现了问题。针对舌头出现小瘀点的情况,韩教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化瘀代茶饮。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除了舌质,舌苔的变化也代表着不同的问题。健康的舌苔应该是薄、白的,薄是指透过舌苔能够看到舌质本来的颜色,韩教授说舌苔代表着胃气强弱,代表着正邪的强弱。如果舌苔厚、腻,则体内有湿邪,而舌苔剥落也是非常危险的,代表着胃气的虚弱。韩教授特别提醒大家,一些老年人或者生病的患者,如果突然出现舌苔全部剥落变为镜面舌的话,是一种凶险的表示,表明胃气将绝,一定要特别注意。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此外,舌头的灵活度跟心脑血管是否健康息息相关,如果舌头出现僵直、萎软、颤抖、偏斜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有可能是心梗、脑梗、脑中风等的先兆。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舌面上出现小瘀点是身体内有血瘀的表现。等到瘀点、瘀斑连接成片通常预示着体内出现了肿瘤、结节、增生、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的出现。所以,当发现自己舌面出现瘀点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查查血液运行情况以及有没有肿瘤等,同时也要适当调理。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舌头的不同区域对应着不同的脏器,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分别对应着心肺、脾胃、肝胆和肾脏。根据这个分区,大家能更好的判断自己到底是哪个脏器出现了问题。

2012年8月31日播出《观手辨舌识健康-2》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

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 人体和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和气候不能分开,必须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和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和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和治疗等方法。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是有利的,称为“正气”。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和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和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 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和,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此外,对一般病的治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中医治疗的整体观 摘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中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串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而不是单从局部的变化着眼,。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早在2500年前,《内经》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协调论点,由此产生把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以及人体内脏之间的关系当做整体看待。 《内经》曾从天地人一体的角度这样定义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由于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四合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环境指自然环境 GAGGAGAGGAFFFFAFAF

和社会环境。因此,在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一系列临床活动时,必须把人置于自然、社会环境之中,以结合环境变化的诸因素来分析考虑其机能状态。 (1)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中医称之为“天人相应”,就是指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相呼应。《内经》把宇宙空间的气流现象说是“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升于天,升降会合,称为气交”。人体就是生活在宇宙大气流中。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直接参与生命机体的气体代谢,物质代谢和体温调节活动。一个人每天必须吸入大约1000多升的空气,才能保证人体吐故纳新过程的正常运行。中医把这种天空之气和水谷之气并称“真气”。《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意思是说,人体各个脏器都有着气体的升降出入活动,没有气体功能运行,人体便不能适应自然变化规律而生存下去。“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环境与人的交换联系一旦中断,即意味着死亡。现代科学也逐步揭示和证实着这一点:生理学研究 GAGGAGAGGAFFFFAFAF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 看症状宋柏杉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2016-03-07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原创2016-03-07宋柏杉今天想给大家讲点什么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真正的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整体观包括这两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为数不多。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就连这一点恐怕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我说:宋老师,你给我一个治柯兴氏综合症的那个方子,我这有一个什么什么柯兴氏综合症,有一个阿茨海默氏症的人,赶紧给我一个秘方。这种问题我已经不再回答了。如果你单纯的给我一个西医的病名就让我处方,这确实是强人所难的事情。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中医,我想将来前途会很暗淡的。 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西医学习。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中医的病历:写了几个症状甚至连十问歌的问都没有写全,然后底下就出了个方子,说治好了什么什么样的病,然后就觉得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说一摸哪儿怎么样就开出什么方子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合中医的常理。

我们现在来看看人家西医写的病历,人家还写体貌,什么发热体貌、强迫体位、自主体位等等还写了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回过头来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医院分科分的越来越详细,居然把中医也分成了脾胃科、肝胆病科、肾病科、眼科等等的。这种分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可取之处。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跟过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一天门诊,内、外、妇、儿无所不及,包括眼科或者耳鼻喉科,我们的患者都会要看的,你不可能只看一个专门的疾病。为什么我们又有所侧重,在哪个方面做的更好、更突出呢?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具有双向选择性,当你治好了某个病,这个患者就会给你宣传。比如昨天讲课的赵老师,他在当地就擅治脾胃病,你治好了一个,很多的脾胃病人就找你,长此以往,你治的这个病就比较多,对这个病研究的也相对透彻一些。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还是那句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你将是一个全科大夫。 群里有好多同学问我学习方法。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不仅仅是熟读,而且要反复的读。我的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伤寒》、《内经》、《金匮》、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 2016-03-07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原创2016-03-07宋柏杉 今天想给大家讲点什么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真正的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整体观包括这两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为数不多。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就连这一点恐怕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我说:宋老师,你给我一个治柯兴氏综合症的那个方子,我这有一个什么什么柯兴氏综合症,有一个阿茨海默氏症的人,赶紧给我一个秘方。这种问题我已经不再回答了。如果你单纯的给我一个西医的病名就让我处方,这确实是强人所难的事情。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中医,我想将来前途会很暗淡的。 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西医学习。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中医的病历:写了几个症状甚至连十问歌的问都没有写全,然后底下就出了个方子,说治好了什么什么样的病,然后就觉得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说一摸哪儿怎么样就开出什么方

子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合中医的常理。 我们现在来看看人家西医写的病历,人家还写体貌,什么发热体貌、强迫体位、自主体位等等还写了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回过头来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医院分科分的越来越详细,居然把中医也分成了脾胃科、肝胆病科、肾病科、眼科等等的。这种分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可取之处。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跟过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一天门诊,内、外、妇、儿无所不及,包括眼科或者耳鼻喉科,我们的患者都会要看的,你不可能只看一个专门的疾病。为什么我们又有所侧重,在哪个方面做的更好、更突出呢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具有双向选择性,当你治好了某个病,这个患者就会给你宣传。比如昨天讲课的赵老师,他在当地就擅治脾胃病,你治好了一个,很多的脾胃病人就找你,长此以往,你治的这个病就比较多,对这个病研究的也相对透彻一些。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还是那句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你将是一个全科大夫。 群里有好多同学问我学习方法。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不仅仅是熟读,而且要反复的读。我的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伤寒》、《内经》、《金匮》、王孟英的《温

关于中医与整体观的对话

关于中医与整体观的对话 关于中医与整体观的对话以下内容编摘自去年我在西西河论坛发的一组帖子,帖子谈及中医与整体观的关系。老平:依我看中医的前途有点渺茫,因为丢了整体观看了几组帖子,有点手痒,我也说几句。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自《黄帝内经》后就没啥大突破呢?难道它真像佛经那样只能诠释不能发展?当代的中医界人士好像没认真 想过这个问题,他们不是把精力放在中医经典的注解上,就是埋头于临床经验的积累,或者干脆援引西医理法,搞中西医结合。这样走下走,中医的前途就有点渺茫了。教科书上说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辩证论治,依我看根本的东西就是整体观,辩证论治只是整体观在诊疗技术上的一种体现。整体观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古人认为一个人整体观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通过内求修养才行,即通过“修此”以达“知彼”,从而形成“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整体观认知模式,这是一种主客统一的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用在人体生命的研究,就形成了中医和气功(泛指修炼)两个领域,中医重治疗和养生,气功重挖潜和更新(治病只是它的预备阶段)。现在搞中医的有几个会注重内在的修养?都搞外求去了,而仅靠外求建立不了主客统一的整体观,因为外

求强调客观性,是在主客对立的情况下来认知事物的。 主客对立与主客统一是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前者是近代科学得以立足的根本,后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整体观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近代中医的衰落其重要原因是受到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把主客统一的整体观扔掉了。当然,这种衰落并不始于近代,自汉朝以降,中国古典整体观的内核就逐渐蒙上尘埃,儒教的独尊,佛教的东传以及道教的形成,使得内求修养从先秦时期作为修身治学、认知事物的根本方法,逐渐褪变成当官升迁之术或成佛成仙之道。这也是后人无法突破《黄帝内经》的原因所在,因为内求修养高的人大都进入到了宗教和仕官领域,中医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不是不想创新,而是能力不足。从上述可见,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一方面它的自我创新能力从汉朝后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写在书本上的整体观是摆设的,连中医学院的教授对整体观都不甚了了,学生也就只能鹦鹉学舌了。另一方面这种整体观与近代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对立的,而这种对立容易使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谁会有兴趣去为了钻研一门伪科学而自觉修养呢?再说古典整体观经过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 已经正误参杂,这就增添了后人学习握掌整体观的难度。总之,中医的振兴是很难的,这跟复兴中华古典文化是一样的,因为根本点已经丢失,这不是背几本经典,演几出古装电视

中医药的特色_整体观

学术探讨 中医药的特色)))整体观 邱咏薇杨怀瑾 (江西中医学院中药系南昌330006) =关键词>辨证论治;中医学 =中图分类号>R22;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04)12-945-02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医学的理论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基础。其中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对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医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并指导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这就是古老的中医学虽然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并且越来越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的主要原因所在。其中中医药研究中渗透的整体观就是其理论体系的体现。 1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 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可归纳为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与有关形体、色脉等组织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天人相应0,人体的生理、病理、病机、病因和治疗等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1.1/天人相应0的整体观/天人相应0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天人相应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以及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众所周知,5内经6中就渗透着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整体观。另外,金元四大家创造的独特学术理论的基本观点仍是/天人相应0学说。刘元素研究五运六气,归为五运主病,六气为病说;李东垣法自然四时升降浮沉,论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出于5脾胃论6;张从正观察天、地、人,创三邪理论;朱丹溪以日月盈亏阐述阳有余阴不足。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也需保持人体自身的稳定状态,各脏腑只有在整体稳定状态下,才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人体稳态的实现是人体自我调控体系不断调整的结果,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相对恒定。 1.2临床诊断疾病的整体辨证中医诊断疾病也是判断人体机能状态是否与天地自然变化相应的一种途径,并以色、脉作为判断脏腑功能的基本特征。色、脉与四时变化一致则脏腑功能正常,人体健康无病;当色、脉与四时变化不一致就是疾病状态。中医临床治疗则是调节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协调状态,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因此,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时候都遵循/因时制宜0和/因地制宜0的整体原则。例如,春夏用药不宜过于温热,秋冬用药不宜过于寒凉。又如同一感冒,南方的人只宜轻宣发散,而北方的人可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药物;某些高寒山区的人患感冒,一般发散之药不能取汗,常常需用发汗峻烈的麻黄,且用量较大,才能收到治疗效果。现代临床继承了这一整体辨证的思路,并且结合微观辨证,从更深层次)))组织、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整体调控出发,使诊病治病的整体观得到发展。 2中药及复方中的整体观 2.1中药复方中的/整体综合调节作用0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其组方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运用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方法的研究及实践证明复方整体的作用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而显示其疗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应用,其整体疗效的作用机制亦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复方产生药物效应明显大于方中任何一味药或一组药,如生脉散全方的强心作用大于方中的人参,单纯麦门冬或五味子则没有强心作用。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以减少方中药物的偏性和毒性,如四逆汤中干姜、甘草均可影响附子生物碱而大大降低其毒性,附子配干姜、甘草不仅毒性下降,而且强心作用增强。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环节的综合治疗作用体现出了中医药的整体观。 2.2单味中药中的/整体协调调和作用0单味中药也是一个小整体,其所体现的整体观就在于其中成分之间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的作用。例如,单味中药及其成分之间的毒性大小问题。国外有人提到植物中确实存在一种/副反应消除物质0(side effect eliminati on substance,SES)的作用。举洋地黄毒甙(Di gi to xin)为例,这是毒性大的有效物质,但在植物中存在着渥诺多甙Verodoxin的无效物质,可减低前者的毒性,用Di gi to xin6份加Verodoxin4份,不但毒性弱了,且植物增强至相当于Digito xin10份的作用。又以萝芙木为例,认为含利血平(Reserpine)仅0.1%,即250mg萝芙木中仅含利血平0.25mg,但如应用250mg萝芙木总碱的药效却相当于1mg利血平的作用。以上两点就是由SE S物质的作用结果[1]。单味中药的药效往往也是多靶点、多环节的,不只局限于单一靶点和单一环节,只是有些还没有被我们所认知,例如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0之理论。又如,中药麻黄是我国特产的一种药材,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是6种生物碱,其中最重要的是麻黄碱,现已能被人工合成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生药麻黄的药理作用并不完全等同于各生物碱药理作用的总和。实验表明,麻黄的水提物比相当用量的各种麻黄生物碱的毒性小得多,可见在麻黄中还有尚未被认识的因素在发挥着协同作用。另外,中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

中医治疗耳鸣的经验方剂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耳鸣的病因病机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为特点的诊疗方法。诸如耳鸣辨证须分清虚实,认为耳鸣声大,呈低音调者多为实证,而高音调如蝉鸣者多为虚证;暴鸣新鸣声大者多实,鸣声细久者多虚;日夜双侧耳鸣多实,夜静鸣甚者多虚;声短急促者多实,声长不间断者多虚;手按之鸣声加重者为实,按之减退或停止者为虚。 同时,还须根据耳鸣的伴随症状,来判断与该病相关的脏腑。如伴心悸怔忡病多属心,伴目眩面赤病多属肝,伴纳少腹胀病多属脾,伴鼻塞流涕病多属肺,伴腰膝酸软病多属肾等。 临床上,根据耳鸣的病因病机一般分十个证型进行治疗。(一)风热犯肺型 症见耳鸣如刮风样,耳内闷胀或有堵塞感,伴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如下: 银花1 5 克,连翘1 5克,牛蒡子1 2 克,薄荷5 克(后下),淡竹叶1 2 克,桔梗6 克,桑叶1 0 克,生甘草3 克。(二)痰火郁结型 症见耳鸣如蝉,耳闷胀,听音不清,常见耳痛,流脓,头重如裹,眩晕,胸闷脘满,痰黄粘稠,二便不畅,舌红,苔黄

腻。治宜清火化痰。方药如下: 黄芩1 0 克,浙贝母10 克,陈皮1 0 克,炒苍术1 0 克,茯苓1 2 克,姜半夏1 0 克,杏仁1 0克,栝楼1 0 克,炒枳实1 0 克,炒厚朴6 克。 (三)肝火上扰型 症见耳鸣如潮或风雷声,鸣声大,常突然发作,伴听力减退,耳痛流脓,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治宜清肝泻火。方药如下: 龙胆草1 0 克,黄芩10 克,栀子1 0 克,泽泻1 0 克,木通6 克,车前子1 2 克(包煎),当归10 克,生地1 2 克,柴胡1 0 克,石菖蒲1 2 克,生甘草3 克。 (四)肝阳上亢型 鸣声多为双侧,呈脉管搏动声,伴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咽干口燥,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治宜滋阴潜阳。方药如下:制天麻5 克,钩藤1 5 克(后下),生石决明3 0 克(生煎),生栀仁1 0 克,黄芩1 0 克,炒杜仲1 0 克,桑寄生12 克,益母草1 2 克,川牛膝1 0 克,夜交藤1 5 克,茯神1 2 克。(五)气滞血淤型 症见耳鸣尖细如机械声,常突然发生,鸣声不止,或时止时发,夜间尤甚,耳内刺痛或胀痛,听力减退,头痛头晕,心烦易躁,胸胁胀满,舌质暗或有淤斑。治宜活血化淤。方药如下:

中医的整体观

中医的整体观 发表时间:2018-12-04T12:59:47.7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2期作者:所向惠[导读]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将气、形、神相统一,讲求天人相应,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北京 100089 1 引言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中医将气、形、神相统一,讲求天人相应,尊重个人差异,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继承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健康观、防治观,完美地融合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整体观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论,早在《易经》中已有所论及,它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二是人体与自然界“天人合一”的相互协调。 2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通过经脉中的气液阴阳息息相通,周而不息。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同样相互影响。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之法,中医治疗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而西医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 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虽然人类在主观能动性下,可以改造世界,但人终归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 3.1人体运行规律与宇宙四季运行规律相统一 四季运行,按照自然规律依次更替,阴阳此消彼长,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四季更迭,四时节气,周而复始,是相互关联、制约的不可分割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记述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此认识来探讨生命活动规律,则不难发现,人类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也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春季阳气生发,宜养肝抒情;夏季气温炎热,昼长夜短,宜养心清火;秋季天干气躁,宜滋阴滋肺;冬季天寒地冻,草木凋谢,宜补肾收藏。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3.2 人的形体、精神与天地自然相统一 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相互对应,中医擅长取象比类,将所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进行类比,从中找出它们共同特征、近似特性,如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比拟为大自然中的木火土金水。这也正是“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和映射。人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自然界的诸多变化都与人体心理生理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人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即所谓的“形神兼备”。《黄帝内经》中有“司外揣内,司内揣外”,就是以整体观为依据,通过外部的体征可以了解内部脏腑的变化规律,见微知著,从而为医生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中华民族世代生生不息,古代中医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精密仪器为其提供内脏的微观变化,解剖学与生物医学基础也十分薄弱,但医者却可通过外部症状和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辨别脏腑的生理、病理状态。医者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探求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判断邪正消长,使用针药、推拿、敷贴、拔罐、气功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来治疗疾病。 4 结语 整体观作为指导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问题的重要思想,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体现了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原则,强调人体是一个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充分地体现着中医整体观的思想。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

整体观在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体现 中医整体观认为一个人机体自身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而人体自身内在则又是一个巨大体系的缩影,即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消渴病是由饮食、情志、劳欲等因素引起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入络,变生他病等阴阳失衡的一种疾病。 标签:整体观;中医;消渴病 1从整体观理解为何发病 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对人体、事物现象和本质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理解,是中医在观察、分析、认识、研究及治疗疾病时所独有的。整体观认为:首先,人体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适应且内外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体结构的完整性:人体虽有五官九窍,但每个结构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五脏一体观”;生理上的整体性:精神情志活动由五脏精气产生,由五脏共同主持,如“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认为内脏有病可反应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如”有诸内,必形诸外”;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五官九窍是相互联系、影响的,因此可通过分析形体、官窍的表现推测出内脏的病变,如”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之所病矣”。其次,人与自然環境的整体性:人类生活在大自然当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它的变化反过来又可以影响人体,人体则相应地出现生理或病理的反应,如”天人相应”;再次,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人不是生物个体,而是社会一员,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生命活动必然会受到其影响,如”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总之,正常人体是一个阴平阳秘的个体生活在一个稳定的阴阳调和的外界环境之中。 从整体观概念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人体为何发病:首先,人体自身整体性被打破:临床常见的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肝肾精血亏虚而导致人体发病,如”相生”之中的”母病及子”;其次,人与自然整体性被打破:一年四季各有其特点,每一季节除一般性疾病外,常可发生时令性流行病或多发病,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再次,人与社会完整性被打破:人是社会中的群体生物,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流通而发病,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中说:”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1]。因此,当人体及外界环境中的这些整体性、统一性被破坏或者打乱之后,疾病就随之发生。 2消渴病的发生机制 消渴病是由饮食、情志、劳欲等因素引起的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入络,变生他病等阴阳失衡的一种疾病。由于慢性疾病的情志刺激,患者久病郁久化火,耗伤肺津,肺之阴阳失衡;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是促进其加速发病的因素,此时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治病,就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与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瞧作就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与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就是,在临床上总就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与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与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就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就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瞧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就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与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就是说明脏腑的功能与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与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著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

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此外,如皮肤病、肿疡、溃疡等外症,中医大多用内服药来消散或排脓、收口。 2、人体与气候:大自然的一切,特别就是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医十分重视这个关系,认为人体健康与气候不能分开,必须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才能无病与长寿。因而,从一年中找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四季的特性,以及四季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不同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指出应该怎样适应客观环境的方法与违背气候变化后可能招致的疾病。还根据这些原则,分析演绎出诊断与治疗等方法。例如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或热,就就是不正之气,称做“虚邪贼风”。这些不正之气,必须及时回避。至于四时气候有规律的变化,这对人体就是有利的,称为“正气”。因此,常常利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正常转变来调养与治疗疾病。举个浅显的病例来说,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就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症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这种症状的发生就是与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理解到中医对于养生与治病,密切注意内外环境的相互适应。 3、人体与地土方宜: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我国幅员广阔,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地高多燥,东南气候温与,地卑多湿。因而不同地区常有不同的病症。此外,对一般病的治法与用药及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完整版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宋柏杉原创2016-03-07现代中医整体观:从无字处看症状原创2016-03-07宋柏杉今天想给大家讲点什么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真正的中医的整体观。 我们在课本上曾经学过,整体观包括这两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与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呢?可以说为数不多。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就连这一点恐怕能够做到的人都不是很多。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我说:宋老师,你给我一个治柯兴氏综合症的那个方子,我这有一个什么什么柯兴氏综合症,有一个阿茨海默氏症的人,赶紧给我一个秘方。这种问题我已经不再回答了。如果你单纯的给我一个西医的病名就让我处方,这确实是强人所难的事情。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学习中医,我想将来前途会很暗淡的。 现在有些方面我们也应该向西医学习。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中医的病历:写了几个症状甚至连十问歌的问都没有写全,然后底下就出了个方子,说治好了什么什么样的病,然后就觉得沾沾自喜。更有甚者,说一摸哪儿怎么样就开出什么方子来,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符合中医的常理。

我们现在来看看人家西医写的病历,人家还写体貌,什么发热体貌、强迫体位、自主体位等等还写了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回过头来再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做的又如何呢?现在的医院分科分的越来越详细,居然把中医也分成了脾胃科、肝胆病科、肾病科、眼科等等的。这种分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可取之处。一个优秀的中医,他只要把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内经的理论、伤寒的理论、后世脾胃医家的理论学得透彻了,一个优秀的中医人就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医院。 跟过我的同学都知道,我的一天门诊,内、外、妇、儿无所不及,包括眼科或者耳鼻喉科,我们的患者都会要看的,你不可能只看一个专门的疾病。为什么我们又有所侧重,在哪个方面做的更好、更突出呢?是因为医生和患者具有双向选择性,当你治好了某个病,这个患者就会给你宣传。比如昨天讲课的赵老师,他在当地就擅治脾胃病,你治好了一个,很多的脾胃病人就找你,长此以往,你治的这个病就比较多,对这个病研究的也相对透彻一些。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还是那句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你将是一个全科大夫。 群里有好多同学问我学习方法。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的:经典一定要熟读。不仅仅是熟读,而且要反复的读。我的个人的情况是这样的,《伤寒》、《内经》、《金匮》、

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念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治病,是从整体着眼的。首先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认为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于是,在临床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病的基本观念,现在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1.人体的整体性:中医认为人体各部都是有机联系着的。首先把十二内脏看成十二种功能,称做“十二官”;又分为六脏、六腑,从作用上把一脏一腑分别结合,称做“表里”。这种内脏的归纳划分,不等于各自为政,恰恰相反,而是把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理解作相互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脏腑,同时表现在脏腑和形体的各组织各器官方面。例如: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等等,都是说明脏腑的功能和脏腑与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通过经络有系统的分布全身,循环往复,成为体内和体表的联络路线,这样,使人体在功能保持内外相关的整体。正因为如此,治疗上关于内脏的病,不单治一脏甚至不医治有病的一脏,而从其它内脏进行治疗得到痊愈,如胃病兼治脾脏,肺病可以从治脾胃着手,以间接增强肺脏的抵抗力。尤其显着的,形体局部的病症,往往采取治内脏的办法来治愈,如风火红眼,有清肝方法,虚火牙痛,用温肾方法;又如脱疽(能使十个足指零落),现代医学多用截除手术,中医用活血温经

2020年耳鸣的中医治疗(课件)

2020年耳鸣的中医治疗(课 件) 耳鸣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耳鸣的病因病机有不少独到的认识,并形成以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为特点的诊疗方法.诸如耳鸣辨证须分清虚实,认为耳鸣声大,呈低音调者多为实证,而高音调如蝉鸣者多为虚证;暴鸣新鸣声大者多实,鸣声细久者多虚;日夜双侧耳鸣多实,夜静鸣甚者多虚;声短急促者多实,声长不间断者多虚;手按之鸣声加重者为实,按之减退或停止者为虚. 同时,还须根据耳鸣的伴随症状,来判断与该病相关的脏腑。如伴心悸怔忡病多属心,伴目眩面赤病多属肝,伴纳少腹胀病多属脾,伴鼻塞流涕病多属肺,伴腰膝酸软病多属肾等。 临床上,根据耳鸣的病因病机一般分十个证型进行治疗。(一)风热犯肺型 症见耳鸣如刮风样,耳内闷胀或有堵塞感,伴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如下: 银花1 5 克,连翘1 5克,牛蒡子1 2克,薄荷5 克(后下),淡竹叶12克,桔梗6 克,桑叶1 0 克,生甘草3 克。

(二)痰火郁结型 症见耳鸣如蝉,耳闷胀,听音不清,常见耳痛,流脓,头重如裹,眩晕,胸闷脘满,痰黄粘稠,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治宜清火化痰。方药如下: 黄芩1 0 克,浙贝母10 克,陈皮1 0 克,炒苍术1 0 克,茯苓1 2 克,姜半夏1 0克,杏仁1 0克,栝楼1 0克,炒枳实1 0 克,炒厚朴6 克。 (三)肝火上扰型 症见耳鸣如潮或风雷声,鸣声大,常突然发作,伴听力减退,耳痛流脓,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胁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治宜清肝泻火。方药如下: 龙胆草1 0 克,黄芩10 克,栀子1 0 克,泽泻1 0 克,木通6 克,车前子1 2克(包煎),当归10 克,生地1 2 克,柴胡1 0 克,石菖蒲1 2 克,生甘草3 克。 (四)肝阳上亢型 鸣声多为双侧,呈脉管搏动声,伴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咽干口燥,失眠健忘,腰膝酸软。治宜滋阴潜阳。方药如下: 制天麻5 克,钩藤1 5 克(后下),生石决明3 0 克(生煎),生栀仁10克,黄芩1 0 克,炒杜仲1 0 克,桑寄生12 克,益母草1 2 克,川牛膝1 0 克,夜交藤1 5 克,茯神1 2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