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过万重山漫想》,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一)说教材

《过万重山漫想》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是一篇游记散文。本文重在抒怀,通过记游三峡过程中所想,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二)说学生

中职电子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处于人生重要成长阶段,由于学习上的不足,往往缺乏信心。面对文化学习与技能方面的困难,他们需要的是不断战胜自我。

(三)说目标

设计这个三维目标,重在通过朗读、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领悟文章主旨,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不断战胜自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为:理解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中职学生深入思考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较难准确把握语句的深层意思及作用,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因此确定难点为:理解文中的“第一个”。

(四)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两节课,强调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自学生字词。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1、情境法:播放长江三峡的视频,创设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提高兴趣。

2、点拨法:

以启发性的问题来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讨论法:

教师指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二)、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播放三峡风光视频,学生在欣赏风景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我设计这样一段导语的目的是:配以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各方面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时候,由于影片播放时间较短,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这里,我设计了2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理清文章的思路。

A、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B、根据游踪,理清思路。

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带问题读课文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学生读课文后,自主思考作答,教师总结。

(三)合作探究,领悟文章主旨。

1、这里,我设计了3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握文章的主旨。

问题一:跳读课文6——10段,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会面临哪些困难?

(提示:抓住问句,试用四字词语概括每段内容,思考作答。)

课堂活动1、结合课文第8段,小组试情景模拟,体会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舆论上的重重阻力。

课堂活动2、朗读第10段后,分析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组内交流后分享。

课堂活动3、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问题二、齐读第12段,思考:作者面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紧扣“第一个”,先后想到哪些第一个?

课堂活动4、除了文中所说的第一个,想想还有哪些第一个?

问题三、是什么精神成就了这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个?

三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

设计这些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带问题读课文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口与表达能力。

2、讨论问题,生疑质疑。

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在读文的过程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小组内解决,这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师生交流,解疑

教师先以情景模拟为切入点,对第一个发言的人大力表扬,鼓励同学向他学习,争当第一个,并请同学帮忙补充,这样做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五)课堂检测

两道检测题目,紧扣教学重点,既是对课堂内容的检测,又是对课堂内容的小结。

(六)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发扬知难而进、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发扬首创精神,争当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

(七)课外作业

两个题目的设计,为的是让学生通过摘抄和写作训练,更好的理解“第一个”,进而在学习生活中争当“第一个”。

四、说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穿过三峡

第一个首创精神

穿过“三峡”

板书设计线条分明,突出文章的重点内容。板书文字简练,版面均衡,又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五、说教学反思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一、感受第一个穿过三峡者的英雄气概。 二、学习运用联想、想象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教学重点: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文中的联想和想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二、题解 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三峡”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 三、介绍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正音: 夔门kuí耸峙zhì攲侧qī无恙yàng 篙工gā o 抟tuán 坼chè燧suì翎lí ng 端倪nì 五、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讨论、明确: “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信息技术 - 第八册计算机教育学习学案及教案(全册)-四年级

信息技术-第八册计算机教案(全册) -四年级 教学计划 一、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还原方法;认识常用的图片文件格式;掌握用AcDSee软件浏览图片的操作方法;认识电子邮箱的作用;学会申请电子邮箱;学会收发电子邮件;认识电子邮件的格式;掌握在“outlookExpress”软件中设置电子邮件帐号的操作;学会用“outlookExpress”发送电子邮件;掌握在邮件中插入附件的操作方法;学会绘制简单的图形;掌握自选图形格式的设置;掌握表格的插入方法;会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掌握在表格中插入和删除行列的方法;会简单修饰表格的方法;了解分栏的方法;了解打印预览的功能;学习制作贺年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学期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收发电子邮件;学习用woRD制作表格;页面设置和制作贺卡。 1、文件的删除; 2、图片的浏览; 3、申请电子邮箱; 4、收发电子邮件; 5、学做邮票; 6、制作课程表; 7、表格的修改; 8、页面设置; 9、学做贺卡。 三、对本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的功能及简单操作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已经学会用woRD处理文字的简单操作,对网络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如何上网;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兴趣浓厚,对于进一步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进度 略 第一课文件的删除

教学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和还原方法 教学重点: 文件和文件夹的删除和还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删除文件 1、删除硬盘中的文件 如删除“画1”这个文件的方法是: 选定“画1”这个文件, 单击工具栏中的删除按钮, 弹出“确认删除文件”对话框; 单击“是”。 2、删除软盘上的文件 如删除软盘上图像文件“房子”的方法是: 将软盘插入软盘驱动器中, 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双击软驱图标,打开软盘窗口;右击需要删除的文件“房子”,再单击菜单中的“删除”命令; 在弹出的“确认文件删除”对话框中单击“是”。 二、回收站的操作 1、还原文件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上课非常好用)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作者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2、结合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意思。 教法 点拨式教学 学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并讲授新棵 一、导语: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 快。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 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 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展示《过万重山漫想》课件介绍三峡概况。让学生回忆与三峡有关的诗词。 三、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四、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 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集(必修)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准确领悟主体。 2、突破语言层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深蕴的文化魅力和思维深度。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过万重山”与“第一个”的联系,正确领悟“三峡”的真正涵义,进行生命美育熏陶,提升生命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第一个,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未来”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的。 三、教学步骤 (一)美文诗话导入 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二)专题情境实践 1、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2、“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来作回答。 3、“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的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4、“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主旨讨论。 5、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6、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7、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又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8、为了更好的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9、“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10、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11自然段、男女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治疗“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6.1.2

第六章信息集成与信息交流 6.1 信息集成(上机实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信息集成实践更好的理解信息集成的过程的含义,体验信息集成四个阶段 2.了解常见的信息集成工具的分类及代表性的信息集成工具的工作环境 3.掌握网站制作的过程,并能熟练使用FrontPage2000进行网页制作 4.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感情交流习惯 二、知识要点 FrontPage软件知识介绍:FrontPage是Microsoft公司制作的,很受欢迎的网页制作工具。 1.“FrontPage2000”界面主要有“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视图工具栏”、“编辑区”、“状态栏”等组成。 2. FrontPage2000 中的“编辑区”是我们制作网页的舞台。在这里,网页以三种状态显示: (1)普通视图——显示网页的编辑状态,可以设置文本、插入表格和图像、插入各种网页元素。(2)HTML视图——显示自动生成的HTML语句,此时可以用HTML语言来编辑和修改网页(3)预览视图——模拟显示编辑完的网页,供编写者查看。 3.“菜单栏”——“查看”命令——“视图栏” 视图栏提供了浏览、组织或编辑网页的几种方式: (1)“网页”视图提供编辑网页的方式 (2)“文件夹”视图提供显示和组织站点中文件和文件夹的功能 (3)“报表”视图提供了统计和分析站点中文件和超链接的功能 (4)“导航”视图显示站点中的导航结构,即网页间的链接情况 (5)“超链接”视图显示了各个网页的超链接情况 (6)“任务”视图列出站点中要完成的任务 三、网站制作知识介绍 1.网站也叫做站点,是网页等一组网络资源的集合,我们把制作的所有素材和网页集合成一个网 站,便于维护和管理。新建站点:文件——新建一个站点——只有一个网页的站点 2.利用表格布局网页:表格在网页中有定位和设置网页布局的作用,利用表格可将各块内容分类 列出,使网页清晰美观、富有条理。用表格布局时,表格边框粗细应设置为0。菜单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课《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认知过度句、段及文中丰富的联想,从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结合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3.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贯通、语言连贯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意义含蓄的句子。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读指导] 一、导语(同时出示投影《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散文,谁能解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约束地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越时空的遐想。 三、把握课题思路,整体理解内容 1.放录音。 2.学生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3.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4.学生通读全文,画出“漫想”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紧扣课题,以船出夔门为起点,由万重山(三峡)的奇险,先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再“延展”到“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以及“使用什么交通工具”;然后再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甚至他会“想些什么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的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1.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21.《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 二、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

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 2、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 3、三峡简介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文本研习 (一)注音 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 催山坼地(chè)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 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3.1

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第一节信息加工概述 制作人:马庆辉 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 2.理解手工加工信息和计算机信息加工方式的异同; 3.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的特征。 知识要点: 一、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1.信息加工的概念: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 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原始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2.信息加工的目的:发掘信息的价值、方便用户使用。 3.为什么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呢? 信息加工是信息利用的基础,也是信息成为有用资源的重要条件:(1)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假信息、伪信息,只有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判别,才能避免真假混杂; (2)我们收集来的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乱的、孤立的信息,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有效的使用; (3)通过信息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4.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1)记录信息; (2)加工信息; (3)发布信息; (4)存储信息。 5.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1)人工加工的方式 特点: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 不足:有时不但繁琐、容易出错,而且费时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

(2)计算机加工方式 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1、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1)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 (2)信息录入; (3)信息加工; (4)信息输出; (5)信息存储。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信息的编程加工); 第二种是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第三种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自我评价: 1.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 3.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有三种形态:第一种, 第二种,第三种。 4.信息加工的目的:。 5.信息加工有以下几个环节:A. 加工信息、B.记录信息、C. 存储信息、D. 发布信息; 请你分析以下资料,指出各工作流程分别属于信息加工的哪一个环节。 2006年9月28日下午,我校举行了校教职工男女混合4*400接力赛,参加小组有:高一年级组、高二年级组、高三年级组。裁判员将各小组的比赛成绩记录于规定的参赛项目成绩记录表中,这是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然后裁判员再对这些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排序等工作,排出名次,这又是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裁判员将这比赛的结果抄了一份送到广播员处,广播员播出成绩,这属于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另将各参赛小组比赛成绩的原材料整理成册送到体卫处存根,这又属于信息加工的_____环节。 6、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7、比较人工方式和计算机加工方式的异同。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总体思路、局部思路); 2、体会文章的主旨; 3、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以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为主,通过初步的了解课文,激发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欣赏优美的语言,解毒课文的深刻哲理 第三课时:学生讨论,写作,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有人说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而三峡就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它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文字,其中就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后又被调回京城时的愉快心情的写照。那么,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征同志在经过三峡后,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板书) 二、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可提问)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 三、理清思路: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1)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

(2)“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 提问:漫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时间 工具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听、所想 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个” 千百年后的人们对我们的精神的态度 小结:从全文看,本文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的起点——夔门为起点,由三峡的齐险展开想象,先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是谁”;围绕第一个过三峡展开,想到“他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工具”以及他启程是的“所听”“所想”,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起点。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领会文章的主旨。 (一)提问:第一个过三峡的人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 明确(1)物质方面精神(舆论)方面知识方面 学生回答(2)“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二)阅读第九段 第九段共出现四次的“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九段,其他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是什么? (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刘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全文,掌握“端倪、耸峙、摧山坼地、以敝帚画西施” 等词语的读音及意义 了解作者思路的特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能力目标:找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我们祖先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漫想”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拓展法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古往今来,三峡迭出的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多少文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1980年,作家刘征带着几十年的神往穿越三峡,今天我们也将追随刘征乘船穿越三峡 请同学注意观察和感受,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水有什么特点?穿越三峡,你的感受是什么? 幻灯片:三峡图片 提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别思考回答 山:高、险、奇水:急、暴 感受:惊心动魄、摧山坼地 小结:同学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老师将同学的观察用三个字来概括:险雄奇惊心动魄摧山坼地 2、正是万重山的险雄奇,激发了作者飞扬的神思,连翩的遐想,触动了作者的思绪,于是,作者放开思想的缰绳,以“过万重山”为前提,以“漫想”为线索,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漫想到了哪些内容?

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时间、工具、压力) 历史上无数第一个 未来崇敬第一个 幻灯片:思路结构图 小结:稍加梳理,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是以联想和想象来展开思路的漫想了众多的第一个,其目的就是要赞扬第一个,赞扬第一个的精神 全文以“漫想”为线索展开思路,思路连贯,环环相扣,结构缜密完美文章形散神聚,形(内容)跨越时空,但神即主旨(第一个)却凝聚不变 3、哪些句子表明作者漫想的思路? 幻灯片显示: 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再想下去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提炼关键词(板书):跳出→牵引→延展→飞去 小结:抓住了文中表明作者漫想思路的关键语句,就理清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三、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提炼主旨 1、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用的是简陋的独木船想象一下,他会遇到哪些困难?给你一条简陋的独木船,让你去穿越波涛汹涌,山峦耸峙的三峡,你敢尝试吗?讨论后明确:物质:工具——简陋的独木船 舆论:压力——嘲笑反对阻拦 指示:认识有限,前途未卜 有勇气,有毅力,敢尝试,敢闯敢拼,向未知挑战,有首创精神 2、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正是敢于冒险的人,他“为唯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于是,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想象一下,他这一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他想过吗? 板书:第一个生残死不知道,没有想三峡 大无畏,乐观,进去,冒险,创新 幻灯片:第10段句子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课题:高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四《过万重山漫想》 二、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准确领悟主体。 2、突破语言层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深蕴的文化魅力和思维深度。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过万重山”与“第一个”的联系, 正确领悟“三峡”的真正涵义,进行生命美育熏陶,提升生命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 ——未来”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的。 3、解决重、难点的办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 种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时艺术化的 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 综合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学生 的思维激活文本的语言,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心灵,开放心灵空间,在民主、和谐、亲切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哲理思辨能力及语言交际 能力。 四、学法指导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本文是必选课文,课前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杂志、音像资料或去“三峡文化”有关信息;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动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课时安排:一教时 六、教具:《过万重山漫想》FLASE课件 七、教学步骤 (一)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1、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 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2、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 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3、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 《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二)专题情境实践

教师版《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漫想”的思路。 能力目标: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之一——寻找关键语句。 情感目标:能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能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 首创精神。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解题: 过:穿过。万重山:三峡。漫想:不受拘束的想。(一)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 ⑴夔门(kuí):在奉节县境,扼瞿塘峡,为三峡门户。 ⑵耸峙(zhì):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⑶黯然(àn):阴暗的样子。 ⑷怯弱(qiè):胆小软弱。 ⑸船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条等做成的撑船的工具。 ⑹欹侧(qī):倾斜。 ⑺坐骑(qí):供人骑的马,泛指供人骑的兽类。 ⑻嘁嘁嚓嚓(qī qī chā 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⑼啃噬(shì):一点点地咬、吞。 ⑽摧山坼(chè)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 ⑾胯下(kuà):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⑿抟(tuán):盘旋。 ⒀无恙(yuàn):指没有发生疾病,引申指虽然受到了不良侵害,但是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⒁端睨(ní):事情的头绪。 ⒂追溯(sù):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 ⒃翎毛(líng ):鸟的翅上和尾上的长羽毛。 ⒄燧木(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这里指取火的动作。 ⒅船舷(xián):船两侧的边沿。 ⒆以敝帚画西施:用破旧的扫帚为西施画像,比喻承担难以完成的任务。⒇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到。 二、理清思路: 1、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那么,引起作

最新《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 【教学方法】 启发点拨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 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翟塘峡为长江三峡第一峡,又称夔峡。从奉节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雄伟壮丽著称。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与北岸的赤甲山对峙,岩壁如斧劈刀削,恰似一扇屋门,紧锁长江。江水在峡中咆啸奔腾,旋涡四起,山雄水急,气势磅礴,令人叹为止。 巫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从巫山县大宁河口,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峡长45公里。其特征是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似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巫峡景区由\'三台八景十二峰\'等景点组成。 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自宜昌秭归县香溪河至宜昌市南津关,其特点是滩多水急。其中的泄滩、青滩、崆岭滩,为三峡著名的三大险滩。西陵峡中景观甚多,著名的有黄牛峡、黄陵庙、三峡工程、灯影峡、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屈原祠等等。 自古以来,写三峡的文字就很多,同学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不少。如郦道元《水经注·三峡》,李白的《秋浦歌》、《朝辞白帝城》等等。要在众多的名文俊笔中写出脱俗的文字来,不费踌躇是不行的。正是这样,《过万重山漫想》是独辟蹊径的,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通过\'漫想\',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示了由衷的赞美。 在写作中,作者打开视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自由驰骋,其思路纵贯古今,气势非凡,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驾驭能力。 二、指导阅读

信息技术基础的学案7.1

7.1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制作人:马庆辉 审核人:高峰 【学习目标】 1.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过程,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及其重要意义 2.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3.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知识框架】 管理对象: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设备、资金等) 管理内容: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协调 管理目的:有效的满足社会的各种信息需求 管理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各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从具体需要出发,对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组织和存储,继而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更新与维护。 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一般可以分为:采-分-编-藏-用-剔等几个阶段: 1.采,就是采购。 2.分,就是分类 3.编,就是编目。 4.藏,就是图书的上架管理。 身边的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标准化思想和意义 信 息 资源 管理 概述 【知识要点】 一、 概念介绍 信息资源: 狭义来说,把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即只指信息内容,指导信息本身或信息的集合。广义来说,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本章所述的“信息资源”,指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积累的有具体载体存储的信息,包括文本、图象、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印刷品、计算机文件、光盘产品、或者仅仅是其中的包含有相对完整内容的某个片段而已,也可以是数据库中特定结构的广义数据。 信息资源管理(IRM ):一方面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文献、知识和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则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这个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信息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 2010年10月29日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圭guī⑴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上尖下方⑵古代容量单位 篙gāo 用竹竿或杉木等做成的撑船的器具 欹qī倾斜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喳喳 噬shì咬、吞 坼chè裂开 胯kuà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抟túun 盘旋 睨nì看 翎líng 鸟翅上和尾上的羽毛 燧suì上古时候取火的器具 履lǚ⑴鞋⑵脚步⑶履行 筚bì柴车瞩zhǔ注视 词语注释: *连绵:(山脉、河流、雨雪等)接连不断。 *耸峙:形容山峰耸立对峙。 *啃噬:慢慢地咬、吞。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P79注②*摧山坼地:摧塌山脉,裂开大地。坼:裂开。P78注④ *转瞬即逝:转眼就过去了。 神注: 心里向往。 黯然失色:阴暗失去了色彩。 惊心动魄:形容使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嘁嘁嚓嚓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也作嘁嘁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 2、理解想象与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领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体会文意,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2、学习本文,了解和体会文章结构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长江是条母亲河,它养育了华夏子民;有人说长江是文化长廊,三峡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三峡一直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壮 美的篇章,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的,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诗中提及的“万重山”,实际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三峡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有一位 文人乘船经过了万重山,面对三峡的奇景,作者漫想连连,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他 的这种深刻感受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 二、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北京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诗人、杂文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征是他从事文学活动的专用笔名 2、解题 “万重山”就是三峡,这三字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 “漫想”就是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托物而言他 “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 3、三峡简介 三峡是翟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四、文本研习 (一)注音 夔门(kuí)耸峙(zhì)篙工(gāo)攲侧(qī)啃噬(shì)催山坼地(chè) 端倪(ní)翎毛(líng)抟(tuán)燧(suì)混沌(hùndùn)追溯(sù) (二)解释 唠叨;说起来没完没了 步履:(书)行走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词藻:辞藻,诗文中蓄意加工的华丽辞语 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 耸峙:高耸矗立 追溯: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转瞬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五、理清思路: 浏览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课文中找出写作者游踪的句子 明确:船出夔门——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 2、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另一个天地”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全套教案

信息必修(一) 课题: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 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