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浦 简体字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浦 简体字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浦 简体字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浦 简体字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

张真人传

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元元,号三丰。史称宋末

时人,生有异质。龟型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

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所啖升斗辄尽,或避毂数月自若。书过目不忘,游历无恒。或云一日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孜孜不倦。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

注目下睹,地下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倾,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採

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燥,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身闪过,

仍作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

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北

平白云观,现存有真人圣像,可供瞻仰云。

郑序

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

疑之。宋末有张真人三丰者,创为太极柔拳之术,所谓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异哉言乎?以视老氏之说,其理更不同,余尤惑焉。何则,不用力固已柔矣,未闻有不用气也。若不用气,何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乎?癸亥,岳任北京

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有同事刘庸臣者,擅斯术,以岳体羸弱,勉之学习。甫逾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

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不一月,病霍然,而身体遂日

见强健。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始信柔之足以胜刚,然未知有不用气之妙也。壬申正月,岳在濮公秋丞家,得晤杨师澄甫。秋翁介岳,执赘于门。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

气之义矣。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

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骤者易见,故易败,渐者难觉,故常胜。不用气者,柔

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余至是遂恍然大悟,于真人与老氏之说,大易摩

荡之训,乃与同门匡克明。共请于澄师曰,曩者师法相承,悉凭口授指示,未

有专书。与其怀实以秘其传,何如笔之于书以后传世。澄师曰然,爰将体用之

妙法,尽启其橐錀,摄图列说,缕析条分。拜及剑法枪法等,各有运斤成风之妙。编述成书,分为二集,世之欲摄生养性者,手各一编,了如指掌。非仅可

以释疑解惑而已。自强强国之术,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癸酉闰端阳永嘉郑岳

谨序

自序

余幼时,见先大父禄禅公,率诸父及诸徒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或单练,或对习,昕夕不辍,心窃疑之。以为是一人敌,项籍所不屑学者,余他日当学

万人敌。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于是向之所疑者,不复能隐,则直

陈之,先大夫健侯公怒斥之曰:恶,是何言?汝大父以此世吾家,若乃欲坠箕

裘欤?先大父亟止之日,此不能折服孺子也,以手抚余曰:居,吾语汝,吾之

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只知

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在弱也。是故谋国是者,竞教救贫之策,未闻有振

衰起颓之图。惟其通国皆病夫,谁复胜此重任?积弱斯贫,贫实原于弱也。考

各国之致强,莫不强民为初步,欧美之雄伟英挺无论矣。即岛国侏儒,亦孰非

短小而精悍,以吾国人之鸠形鹄面当之,胜负之决,庸待著龟。然则救国之道,自当以救弱为急务,舍此不图,抑亦末矣。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卖解者,其精神体魄,固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术,秘不见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而一弱至此,岂无故哉?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

内家拳之名,蹑跷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墙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

许窥堂奥。忍心耐守,凡十余年,师悯余诚,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

以授余。学成来京师,誓本素志,广授于人。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羸

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愿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则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诸若

父叔辈。暨诸徒游者,若志在用世,宁鄙视救世之术,而不学乎?余于是,始

恍然于先大父之孳孳斯术。且以世吾家者,盖有在也。遂欣然请受教。先大父

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

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十三。而运用靡穷。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故非习之既久,骤难得其

奥妙。从吾学者,不乏其人,而炉火纯青之候,虽班侯犹未易言也。然就强身

而论,则一日有一日之益,一年有一年之效。孺子知之,其有以宏吾志,余谨

识之不敢忘,自是而后,锲而不舍,关二十寒暑。而先大父,先伯父,及先大夫,先后捐馆。余始则授徒旧都,嗣以局促一隅,为效偏颇,更南走江淮闽浙间。复嘱陈生微明,以余口授者,刊为一书,历十年余。而太极拳之风行,自

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粤水之滨。习之者亦大有其人矣,顾陈子之书,仅

述单人练习之程序,且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

止境也,今因诸生之请。复继续将体用之全法,编次成集,基本练法,及推手

大捋,一一俯以最近图影,付诸梨生,以全于世。并及剑法及枪戟刀等,拟为

第二集续刻,非敢以术自鸣,窃欲宏先人振人救世之志云而。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平澄甫杨兆

例言

本书编著之要旨,在乎体用兼备。世之学太极拳者,日见繁多,未明体用

之法,舒鲜心身之益。故特不珍弊带以千金,冀得造极登峰之多士,自强之旨,窃愿与国人共勉之。

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

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所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

不易,以穷其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

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左右上下,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

有常度。不可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轻忽重,忽伸忽缩,忽宏忽细,忽左右

上下俯仰之不匀也。惟步之高低,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则亦不必拘其高

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则也。

太极拳要点,凡十有三,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领顶劲,

松腰胯,分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意气相运,动中求静,

动静合一,式式均匀。此十三要点之观念,缺一不可,学者希留意参合也。

本书之用法,为已熟练太极拳者,进一步而言也。故方向不必拘定,则四

正四隅皆可试用。如未熟练拳法者,不可劣等而习用法,恐素无根底,终少成效。初学者,希细阅上图之单人功架,久娴体法,则用法不难而得也。

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

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

鸟待我辈乎?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貌,而为内之是求。欲进精纯,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

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太极拳,非专为与有力者阚狠而作。盖三丰真人,创造柔拳,以资助道体

之用。世之有愿卫身养性,却病延年者,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老弱

闲人,皆可学习。有恒者,三载有成,弱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袭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

卫身养性之要,亦曰顺而守其弱也可,不然虽有勇力者,亦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初学此拳式者,万不可贪多,每日仅熟练一二式,则易窥其底蕴,多者仅

得其皮毛耳。练毕不宜即坐,须稍散步数圈,以调畅其气血。

炎夏练毕,弗用凉水盥手,恐其鬱火。严冬练罢,宜速着衣,以免受凉。

功夫宜寒暑增加,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比春秋日胜。晨甫起床,及夜就睡,两时不可间断,则功夫易见有成也。

太极剑及枪刀戟等,当陆续刊行,以供同好。

身法

提起精神,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练法

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重刊太极拳体用全书序

此书为余父留粤时所著,徇同志之请求,阐述太极拳之体用,经八卦,由

理气象以演成。学者须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悟其理。故详载各式姿势,以便有所揣摩。庶几明体辨用,以达豁然贯通之境,学者诚未可忽视之矣。初

版刊于民国二十三年,去年而余父弃养,今又十余年矣。中经抗战,散佚者多,守中愚鲁,又无以发扬先绪。言念昔者,凄然雪涕。兹以铜板尚存,因谋重刊,幸承友好赞助,得以面世。全书均照原本印制,未敢有所增删。至于拳之要理,诸先达言之已详,亦未敢加阐述,海内贤达,如能循此求之,身心之益,家国

之幸,窃愿共勉焉。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杨守中敬序于羊石

学拳谏言

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神规矩,不离规矩。初学要慢,逐渐要匀,极

熟后,从心所欲。动静虚实,阴阳开合,各种神气姿态要表现出,圆中有方,

方中求圆。动若断而意实不断也。灵动神妙,造极登峰。学拳至此,不可思议矣。

第一节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

胸拔背,沉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两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掤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粘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

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掤捋挤按。掤法,由起势,设敌人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间略坠,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

则彼之力既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

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左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

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

上时,速将我右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

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内向胸前,右

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法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屈右膝,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

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用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

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

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第六节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

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做吊字式。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

吊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

心朝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前往,俱要

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第七节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右自侧来击,我即将身由左向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动,

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胸含背拔,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

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

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

有相通处。

第八节白鹤晾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

同时合于右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

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

数而不整矣。

第九节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

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

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

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朝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

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亦扬长前往,便为得力。

第十节手挥琵琶式

由前势,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胸部,我即含胸,屈右膝坐实,左脚随稍往后提,脚跟着地,收蓄其气势,右手同时往后收合,缘彼腕下绕过,即以我之腕粘贴

彼之腕,随用右手拢合其腕内部,往右侧下採捺之,左手亦同时由左前上收合,以我之掌腕,粘贴彼之肘部作抱琵琶状。此时能立定重心,左挒右採,蓄我之势,以观其变,谓之手挥琵琶也。

第十一节左搂膝拗步

此式与上第九节用法说明同。

第十二节右搂膝拗步

此式亦与上第九节动作用法说明同,惟将左右动作一更易便是,故不赘。可参阅上节自能领会。

第十三节左搂膝拗步

用法与说明同上

第十四节手挥琵琶式

同上第十节

第十五节左搂膝拗步

用法说明同上

第十六节进步搬拦捶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即将左足微向左侧分开,腰随往左拗转,左手

即往后翻转至左耳边,手心向下,右手俯腕,随转至左胁间,握拳,翻腕向右

转腰,右拳随之旋转至右胁下,此谓之搬。同时提起右脚侧右踏实,松腰胯沉下,左手即从左额角旁侧掌平向前击,谓之拦。左足同时提起踏出一步,坐实,右足伸直,右手拳即随腰腿一致向前打出,然此拳之妙用,全在化人击来之右拳,先以我之右手腕,粘彼之右手腕,从左胁上搬至右胁下。其时,恐敌人抽

臂换步,即将左手直前随步追去,寓有开劲。拦其右手时,即速将我右拳,向

敌胸前击去,则敌不遑避,必为我所中,此拳之妙用,所以全在搬拦之合法也。

第十七节如封似闭

由前式,设敌人以左手握我右拳,我即仰左手穿过右肘下,以手心缘肘护臂,向敌左手腕格去,如敌欲换手按来,我即将右拳伸开,向怀内抽柝,至两手心朝里斜交,如成一斜交十字封条形,使敌手不得进,犹如盗来即闭户,此所谓之如封之意也。同时含胸坐胯,随即分开,变为两手心向敌肘腕按住,使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此谓之似闭,似闭其门不得开也。随意用长劲,照按式按去,眼前看,腰进攻,左腿屈膝坐实,右腿随胯伸直,合一劲,敌向击去,此为合法。

第十八节十字手

由前式,设有敌人,由右侧自上打下,我急将右臂,自右向上大展分开,身亦同时向右转。左脚与右脚合,两手由上分开,复从下相合,结成一十字形,全身坐在左脚,右脚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两脚直踏,如起式。此一开一合劲也。际我用开劲分敌之手时,正恐敌先乘虚由我胸部袭击,故我即结两手成一合劲,其时手心朝里,将敌之臂部掤住,如敌变双手按来,我即用双手将敌手由内往左右分开,手心朝上,或向下均可,惟结成十字手时,同时腰膝稍松,往下一沉,则敌所向之力,即自散失不整矣。

第十九节抱虎归山

由前式,设敌人向我右侧,后身迫近击来,未遑辨别其用手,或用脚时,急转

腰分开两手,踏出右步,屈膝做事,左腿伸直,右手随腰向后方敌人腰间搂去,复抱回,左手亦急随之往前按。故右手先用覆腕搂去,旋用仰掌收回,故作抱

虎式。倘敌人手脚甚快,未能为我抱住,但仅为我搂开,或按出,则彼复换左

手击来,我即用捋式捋回,故下俯揽雀尾三式捋挤按同上。

一抱虎归山捋式

二抱虎归山挤式

三抱虎归山按式

第二十节肘底看捶

由前势,如敌人自后方来击,我即转身,其动作如上单鞭转身式,可参用,迨

身将翻转正面时,左脚直向正面踏实,右脚即偏向右前,踏出半步,坐实时,

则左脚提起,脚尖翘起,两手平肩,同时随身向左转,此时即用左手腕外平接

敌人右手腕,向右推开,至

其失却中定时,即将左手指下垂,缘彼腕间,向内缠绕一小圈,右手同时向左,与其左手相接,自上粘合,则彼之左右手都处背境,而失其所向。我即将左腕,抑其右腕,右手急握拳,转至左肘底,虎口朝上,以蓄其势,向机而发,未有

不应声而倒,此之谓肘底看捶也。

第二十一节倒撵猴

由前式,设有敌人用右手,紧握我手左腕,或小臂间,倘又以左手托住我肘底拳,则我先受其制,不得施展时,即翻仰左掌,用沉劲松腰胯,向左后缩回,

左脚亦退后一步,屈膝坐实,右脚变虚,则敌之握力顿失,右手同时向后分开,至其失却握力时,急向前按去,此式虽然倒退一步,仍可撵去敌劲,故谓此倒

撵猴,其要尤在松肩沉气也。

附左右倒撵猴同一意,其身法步法,及姿势皆相似。练法退三步、五步、七步

均可,但以右手在前为止。

第二十三节斜飞式

由前式,如敌人自右侧,向我上部打来,或用力压我右臂腕,我即乘势往下沉,含蓄劲,随即将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同时踏出右步,屈膝坐实,

似成一斜飞式,其用意亦须称其势也。

第二十四节提手同上第七节

第二十五节白鹤晾翅

同上第八节

第二十六节搂膝拗步同上第九节

第二十七式海底针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右腕,我即屈右肘坐右脚,转腰提回,手心向左,脚亦随之收回。胸尖点地,如敌仍为撒手,更欲乘势袭我,我即将右腕顺势松动,折腰往下一沉,眼神前看,指尖下垂,其意如探海底之针。此时虽欲採欲战,皆往复成一直力,不意为我一挫,则其根力自断,便可乘虚进击也。

第二十八式扇通背

由前势,设敌人又用右手来击,我急将右手由前往上提起,至右额角旁,随将手心向外翻,以托敌右手之劲,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冲开,直劲向敌胁部冲去,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左脚同时向前踏出,屈膝坐实,脚尖朝前,眼神随左手前看,右腿随腰胯伸劲送去,其劲正由背发,两臂展开,欲扇通其背,则所向无敌矣。

第二十九节撇身捶

由前式,设敌人自身脊背,或胁间用手打来,我即将左足向右偏移转坐实,右足变虚,腰随转向正面,右手同时握拳,暂于左胁腋间一驻,左手心朝上合护左额角,即时右拳由上圆转撇去,交敌之手由右胁侧间用沉劲叠住,同时左手由左侧,急向敌人面部击去,则敌必眼花失措矣。

撇身捶之二

第三十节进步搬拦捶用法

同上第十六节

第三十一节上步揽雀尾

捋挤按,参阅第三节第四节及第五节

第三十二节单鞭

同上第六节

第三十三节云手

由前势,设敌人自前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即以我之腕上侧,与敌之腕下相接。由左而上,往右旋转,复翻下向左行,划一大圆圈,如云行空绵绵不绝,左手同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下向上翻出,与右手用意同,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随手腕看去,旋转照应,右足往右侧

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骑马式,此时两手上下正行

至胸脐相对,则右脚又变虚,向左移入半步,则续行第二式。惟变化虚实交互

旋转时,万不可露有凹凸断续之意,此式之妙用,全在转腰胯,然后可以牵动

敌之根力,应手翻出,学者其细悟之。

第三十四节单鞭

同上第六节

第三十五节高探马

由单鞭式,设敌用左手,自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拨,我随将左手腕略松动,

手心朝上,将敌腕叠住,往怀内採回,如上图。左脚同时提回,脚尖着地,松

腰含胸,右膝稍屈坐实,同时急将右手由后而上圆转向前,往敌人面部,用掌

探去,眼前看,脊背略耸有探拔前进之意。

第三十六节右分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接我探出之右腕,我用右手腕,压住敌之左肘,垂肘

沉肩,即将敌左臂向左侧捋回,同时左手粘住敌人左腕,手心向下暗施採劲,

左脚同时向前左侧迈去半步,坐实,腰向左斜倚,随将右脚提起,脚尖与脚背,平直向敌人左胁踢去,同时两手掌侧立,向左右平肩分开,以称分脚之势,眼

亦随右手看去,含胸拔背,定力自足,则敌势不能自支矣。

右分脚捋式

第三十七节左分脚

左分脚捋式

与上右式同一用法,惟左右稍自移易便是

第三十八节转身蹬脚

由左分脚式,设敌人自身后用右手打来,我即将身向左正方转动,含胸拔背,

松腰尤须虚灵顶劲,左腿悬提,随腰转时,脚尖垂下,右脚立定时,左脚即向

敌腹部用脚跟蹬去,脚趾朝上,两手随腰转动时,由外往内合,随左脚蹬出时,掌即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眼神随左脚尖望去,立定根力,则敌必应腿自仰矣。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法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太极拳运用离不开脚步的方向和方位,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根,“丢根”就失去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差之不得。 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共有十八种: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钓步、副步、倒插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敛步、追步、冲步。步法歌诀为:“坐曲步撤碾钓副插,连仙分翻坫塌绞,斜敛追冲十八步,轻灵转动捕鼠猫。”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屈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当年我师金锡武说: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卖碾)。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时,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重心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击运用时,可发现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蹿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屈、碾、弧、伸、抓”。歌诀为“屈腿碾步体侧移,弧行屈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要求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两脚跟相距长度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步时,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幅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直线步。不少初学者,走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时,容易犯两脚站在一条横线上的错误,产生重心不稳现象。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即当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时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时要求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这样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2)使习练者旋转踝、膝,旋转腰脊,同时使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形成螺旋运动。因为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可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析《太极拳论》(上)

析《太极拳论》(上) ——关与《太极拳论》的抄化痕迹及其正误 《太极拳论》在后陈家沟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界影响甚大,流俗也较广,被许多人捧为太极拳经典,流习百年之久,至今仍然流播盛行。然而探究其所论错误之处与行文素质之差,实难得以称道。之所以能得以流俗百多年之久者,无非是钻了武术界的一个缺乏理论的空子而已。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在低、假的基础上建立的低、假、抄化堆砌的不类之文而已。大多陈家沟的人们至今对之不肖一顾,既是明显的例证。之所以称其为低,是因为后陈家十三式的所有“太极拳”,均为武术的大退化。不论从技术招势的结构上,还是从技术招势的运作方法、运化机势上,或是从套路技术的巧妙程度上讲,都是不能与陈家十三式相提并论的;或者说,退化得几乎不能称其为武术了。就从一篇被许多人推崇毕至的《太极拳论》来说,也是难以经得起推敲究查的。一经推敲究审之后,便会漏洞百出;一经考核旁证相对,更见毫厘千里之别。 所以称之为假,是因为所谓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文章,根本就不是甚么王宗岳的(见拙著《拳经洞微·王宗岳太极拳论质疑》)。王宗岳充其量也只不过就一小片《阴符枪谱》而已。而武禹襄也恰恰就借了其“序”中:“盖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阴阳之义以名”的启示下,便假借王宗岳之名而编造了所谓的王宗岳《太极拳谱》。但由

于其对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所编造出来的“太极拳”严格地说,根本就不能称其为“拳”。虽然前扯后拉的硬把张三丰推为祖师,借尸还魂的拉起了王宗岳,但也丝毫掩盖不了其文章的粗劣堆砌痕迹;虽然把陈家沟十三式强拖硬拽进了“太极拳”之厅堂,但其粗劣编制的纸葫芦也是终会被捅破的。 武禹襄虽然巧妙地缝合了与陈家沟十三式的关系,但其所假造的《太极拳释名》等篇章,却也由于无知的原因而暴露了造假的蛛丝马迹。这篇《太极拳论》亦不例外,也只不过是抄改旧有文句地堆砌品而已。而出于武禹襄自己的语句中,不是前不顾后,就是后不记前,要不然就是说法不当。就其抄化改用之文句中,不是改不得当,要不就是衔接欠妥,突兀于起句、唐突于转换,使人难以理解。无怪乎姚馥春、姜容樵等要慨叹:难以理解呢。这里不妨把旧有文句列照其间,以供参考之?《太极拳论》(以下简称《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周子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无极而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全书》:“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宋)朱熹解曰(以下简称解或辩曰):“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又曰:“推之於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於後,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1. 陈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3.武式太极拳 4.吴式太极拳 5.孙式太极拳 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 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 1.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经掌柜陈德瑚推荐, 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 ,现称之为“太极拳”。 40 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年返乡,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闫门寨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 杨班侯 杨班侯(1837 -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3. 杨健侯 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影响后世,尤为深远。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4. 杨澄甫 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 年7 月11 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幼承家学,早悟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日语中有简体与敬体两种说法

日语中有简体与敬体两种说法,简体是普通说法,可用于会话,也可以用于写文章。如报纸、杂志上的文章皆是。说话时对很熟悉的、有亲切关系的人可用简体。敬体是说话者对听话者表示敬意的一种客气的说法,而且是标准的说法。一般用于会话和讲演,但也可以用于写文章。 (1) 判断句 现在过去 简体肯定 -だ -だった 否定 -ではない -ではなかった 敬体肯定 -です -でした 否定 -ではありません -ではあませんでした 例如:あの人は日本人(にほんじん)だ。(简体) あの人は日本人(にほんじん)です。(敬体) 判断句中的推测语气 现在过去 简体肯定 -だろう -だっただろう 否定 -ではなかろう -ではなかった 敬体肯定 -でしょう -だったでしょう 否定 -ではなかったでしょう -ではなかったでしょう 例如:明日(あす)の天気(てんき)は暑(あつ)いだろう。(简体) 明日(あす)の天気(てんき)は暑(あつ)いでしょう。(敬体)

(2)叙述句 现在过去 简体肯定 -いる -いた 否定 -いない -いなかった 敬体肯定 -います -いました 否定 -いません -いませんでした 例如:中村さんは家(いえ)にいる。(简体) 中村さんは家(いえ)にいます。(敬体) 叙述句中的推測语气 现在过去 简体肯定 -いるだろう -いただろう 否定 -いないだろう -いなかっただろう 敬体肯定 -いますでしょう -いましたでしょう否定 -いませんでしょう -いませんでしたでしょう例如:田中さんは会社(かいしゃ)にいるだろう。(简体) 田中さんは会社(かいしゃ)にいますでしょう。(敬体) い型形容词的简体与敬体 现在过去 简体肯定美しい美しかった 否定美しくない美しくなかった

太极拳论白话文解

【太极拳论】白话解析 【太极拳论】是我国太极拳经典理论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篇理论专著,作者王宗岳。 王宗岳清代山西人,乾隆年间在世(公元1736---1795年)。据传,王宗岳是继宋末张三丰创造太极拳之后一位最重要的传承者。杨澄浦(杨氏太极拳传人)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写道:“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张松溪,蒋发诸人相传不绝。陈长兴师(陈氏太极拳第十四代传人),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王宗岳精通拳、剑、枪法,而“少时自经史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言无书不读”。同时著有【打手歌】、【十三势行功解】、【太极拳释名】等经典之著。其【太极拳论】集古代哲学、阴阳学、中医养生、儒道文化、古代兵法之大成。唯精品之极,最为著名。 【太极拳论】自出世百余年来,为世代太极拳家所推崇并为必修之作,其所论原理以至成为后来各名家著书立说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既有拳经之美誉,对后世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欣赏这篇名作并解真髓,从而知行合一,指导实践,将更快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拳艺水平,本人对此文进行了详细解译,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

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译文 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澄甫 第一部 分第二部 分 第三部 分 第四部 分 第五部 分 第六部 分 第七部 分 第一节、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第六节、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第七节、提手上势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次说明。 (一)手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 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 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 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底 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 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

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 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贯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二)眼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从杨少侯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练习眼法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

太极拳 85式 口令

太极拳85式口令22:41 付清泉杨氏太极拳85式口令.mp4_标清guiyou2678 12,630 07:04 简化太极拳_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archer 200 02:18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dempsey 51 21:16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cornelius 43 20:4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 阳阳看股 707 20:57 乔振兴正宗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标清 文竹 1,069 20:4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 nancy 52,238

00:30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音乐)(nancy)[2013]_剪切片段-12537 阳阳看股 221 21:30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 太极高11 23,864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taoyuanhongmei 64,408 22:45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288,368 23:22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180,985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口令)赵幼斌 道法自然 106,167 28:34 李正清带口令带字幕演练杨式85式太极拳(新编)老来乐 257 22:29

杨式太极拳85式配乐带口令4(赵幼斌22:30) 清远 210 22:44 杨式太极拳85式配乐带口令演示 钟伟 378 22:47 杨式太极拳85式有口令及字幕标清 土老帽 3,198 07:18 太极拳-85式杨式太极拳(口令版)(流畅)larry 116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总结

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总结 一、起势实战用法(口诀: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在凝) 1、杨澄甫: 此为预备动作之姿势,……尤要精神内因。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 2、牛春明: 预备动作,灵活运用。两臂上提是掤劲,即用掤劲接住(粘住)以待势反击,下落是采劲,采敌来力,化力借用,有四两拨千斤之用。 3、李雅轩传授陈龙骧 李敏弟: 起势以安静心神,养其虚灵之气,以备对方不测之来手,周身各部都可相机而动,切勿轻视之。 4、崔毅士传授崔仲三:

用法(1):对方双手死握我双腕下压,我顺势向下沉肩,缷对方之力。趁着对方回抽瞬间,我力发于肢,提髋紧腰,双臂向前提起送出,破坏对方重心,使之向后倾倒。 用法(2):再如对方双掌向我迎面扑来,或如对方双掌抓我双肩,我以双肩虎口向上接应对方双肘或双臂下侧,将对方向后掀起, 随之用双掌攻击对方胸部。 用法(3):对方正手或反手握我双腕,我松腰沉髋,沉肩垂肘,以挑掌动作结合弧形路线,赂内引进化解;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脚跟拔起,力量落空。 用法(4):结合上势动作,我虽已破坏对方重心,但未解脱,此时,我即刻向下、向两侧分掌,使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在对方想撤手变化之时,我随之放长击远,双掌向对方胸部推按,以脚、脚、腰之力将对方推出。 用法(5):我双手进攻对方胸部,对方处于被动局面,对方由内外分拨我双掌时,我即时松肩肘,双手拿住对方双腕,迅速下落使之身体重心前倾,趁对方身体前倾时,起腿以膝关节顶撞对方。 二、揽雀尾(掤、捋、挤、按)实战用法(口诀:掤捋挤按雀尾生) (一)左掤右掤实战用法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日语的敬体与敬语详解

敬体与敬语 敬体与敬语的使用场合 1.对上级,长辈使用敬语。 2.由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自己小圈子外的陌生人、外来人 使用。 3.在正式场合使用敬语,如广播、演讲、上课、公司等。 敬体 1.敬体是直接向受话者或读者表达敬意的一种文体,严格的说来他 是表达的是一种郑重的语气。 2.です、ます体(敬体) 主要用于书信,日常会话,公开演讲和广播等。 だ、である体(简体)常用于小说,日记,书面报告,论述文章,或关系亲密的人日常会话。 2.通常一片文章中,要求文体一致,不能混用。

敬语 尊敬语 尊敬语是对话语中出现的人物表示尊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通过某种形式对该人物的动作,状态以及所拥有的事物表示尊敬,以此来表达对该人物的敬意。 (1)表示尊敬的名词 包括对话语中出现的人物本身表示尊敬和通过对属于该人物的事物表达尊敬从而间接的尊重该人物两种表达形式。(不同于美化语) 直接表达:こちら、そちら、あちら、どちら、どなた ~さん、~様、~氏、~方(がた)、~殿(どの) 间接表达: お+和語お電話、お時間、お名前、お宅、お仕事、お部屋、お食事など ご+漢語ご住所、ご両親、ご家族、ご主人など (2)表示尊敬的形容词 当话题中出现表示所尊敬人物状态的形容词时,通过(お+和語,

ご+漢語)的形式表达对该人物的敬意。 お忙しい、お寂しい、お早いなど ご心配、ご不満、ご満足、ご立派など (3)敬语动词 ①特殊的敬语动词 普通动词敬语动词 来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いでになる、見えるい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いでになる 食べる、飲む召し上がる 寝るお休みになる 死ぬお亡くなりになる 言うおっしゃる 見るご覧になる 着るお召しになる するなさる 知っているご存知だ くれるくださ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