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略述《诗经》在西方的传播与研究

杨淑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头,014035

摘要:从16世纪至20世纪,《诗经》向西传播并受到海外研究的重视,《诗经》在西传仅仅三、四百年的时间,经历了创始、成熟、深化三个发展阶段。西方主要以科学、民主思想研究《诗经》的本体、文学特质和巨大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西方诗经研究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也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像西方汉学家们的评价:它与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难以估量的伟大价值。

从16世纪开始,《诗经》就向西传播并受到海外研究的重视。它通过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开始译介给欧洲读者

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向欧洲译介《诗经》,他们的阐释,从总体来看,则充满浓厚的教会学术色彩。在这一点上,与中国传统的《诗经》阐释学之宣扬“圣道王化”,可谓异曲同工。

17世纪西方传教士学《诗》通《诗》,目的是利用儒家五经来弘扬基督教义,所以他们开始的研究具有教会学术的色彩。如利玛窦《天主实文》引用《周颂》、《商颂》和《大雅》的《文王》、《大明》诸篇中的“天”、“帝”等观念,比附基督教的“天主”。如他所说:“我在阅读六经的过程中,注意到许多段文字有利于我们的信仰,例如上帝的统一性,灵魂的不朽,幸福的光荣……”①。他们从《诗经》中努力寻找福音书的“证据”,用来附合基督教义,甚至解说从《诗经》中可以窥见耶稣来华的迹象②,这类教会学术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学的色彩。在17世纪,西方的译介是零散的、简略的,呈现初级的形态。

18世纪资本主义欧洲的注意力移向东方,热烈地要求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兴起了汉学热,从而促进了宗教学术向世俗学术的转型。汉学家杜哈德(L·P·Duhalde)的序文把《诗经》作为文学作品分为五类(人的赞歌、王朝风俗诗、比兴诗、高尚事物颂歌、不合孔子教义的诗)进行了研究。

下半叶巴黎相继出版前期汉学巨著多卷本《北京耶稣会士札记》,收有《诗经》选译,同时收入的法国汉学家希伯神父(Le·P·Fibot)的长论《古代中国文化论》,阐述《诗经》的文化历史价值。他认为《风》诗的收集是为了国王了解民情,如同法国各省的公、侯、伯、子爵将民间歌谣献给皇帝一样;《风》诗

风格、乐调不同,也如同法国里昂人的歌不同于普罗斯旺人的歌。他说:“《诗经》的篇什如此优美和谐,贯串其中的是古老的高尚而亲切的情调,表现的风俗画面是如此纯朴和独特,足可与历史学家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相媲美。”[11]在汉学兴起的欧洲社会历史背景上,汉学家明确了《诗经》的文学性质和文化价值,从而展开的理论性研究,使教会学术黯然失色。当然,18世纪汉学家的论析,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它已经抓住了《诗经》的文学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开拓性地为诗经学的繁荣和深入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的课题。

19世纪兴起的“汉学热”和《诗经》译介的繁盛,推动了学术研究。译介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如关于韵译和散译的讨论,韵律派要求注意《诗经》的文学性而译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诗篇,散译派认为必须贴近原作句意,不增译、不意译。二者固然各有利弊,但共同点都要求尽可能透彻了解原作的内容、语言、艺术风格,并具有广博的学识。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译作才能传达原文原意,因此较高质量译本相继出现,不能不建立在对《诗经》的文学、语言、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西方的译本几乎都附有比较全面的、理论性的评介,有些就是研究论著。如理雅各的散译本,附有二百页之长的“序论”,分为五章分别介绍三百篇的采集、编订、流传、传序、笺注、版本以及基本内容、格律、音韵等诗经学基础知识,其注释中还广泛涉及神话传说、历史地理、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知识;此书还附录了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比奥(M·Edouard Biot)的论文《从诗经看古代中国的风俗民情》(1834),他在此论文中倡导从社会民俗学角度来研究《诗经》。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这些艺术形式保存了它们那个时代的特征”。顾赛芬(Seraphin·Cogverur1835—1919)的法译本,是中文、法文、拉丁文三种文字对照本,他在长篇导论中除了对《诗经》的总体介绍,还把它看作了解古代中国,并作为从中吸取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并对三百篇分列体格、衣着、建筑等20个项目依次作了具体的归纳分析。史陶思的韵译也有六十页之长的的序言,对《诗经》的艺术性作了深刻的探索。圣·德尼侯爵(Saint-Denys,1823—1892)则将《诗经》与荷马史诗进行比较研究。19世纪西方《诗经》的研究在前半期还存在的宗教学术的痕迹,在后半期已被扬弃,欧洲的实证主义阐释学发展成熟,从而进入《诗经》研究领域,推动《诗经》研究完全扬弃了宗教神学的影响,在求真求实的道路上前进,力求展现这部古老诗集及各篇的本来面目。汉学家们对《诗经》的文学性和文化价值达到共识,在《诗经》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开始了《诗经》本体的、文学艺术的、语言的、文化的、社会民俗学的、比较文学的探讨,开拓了诗经学的广阔领域,这些正是西方诗经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20世纪是西方诗经学研究深化的阶段。它的主要特征是艺术分析、思想内涵、文化底蕴的探讨的深化和新方法论的运用,并在下半叶转向以研究为主。

20世纪的《诗经》阐释,比较偏重于《国风》中的情诗恋歌和内容较为明显的民俗歌谣。俄国的形式主义学派认为文学研究应以作品的艺术形式为重心。法国葛兰言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1919)中认为,《诗经》歌谣中最为重要的是情歌,其主题以自然的简单的叙述为特色。”③葛氏认为“兴”与“比”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文学技巧,他还认识到叠字有描绘事物的景状的作用。40-50年代“新批评”学派曾成为欧美文学理论批评的主流,认为研究重心不应是作者传记和时代背景,而应详尽地分析具体作品的艺术技巧,探讨其言外之意和丰富的内涵。此时陆续出现了一批研究《诗经》的诗体、韵律、比兴、隐喻和意象的专论。美国学者金守拙的专论《<诗经>中的失律现象》④认为《诗经》中的杂言诗看来句式参差不齐,但各章间章句对应,字数与结构相等,还是有格律的。瑞典学者高本汉的专著《中国声韵学》(1936)收有《<诗经>研究及<颂>诗的韵律》分别从字词古音的考辨、多样化的格律、章句节拍对应、回环复沓的体式,论证三百篇的韵律诗,而且全是乐歌。美国华裔学者陈士骧高度评价了《诗经》抒情诗的艺术成就,提出《诗经》在世界文学史上与希腊史诗、莎士比亚戏剧鼎足媲美。他的作品《<诗经>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诗学的文类意义》考察“兴”、“诗”二字起源的原始意义。“新批评”派衰落以后,代之而起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自身的经历等的差异,对同一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70年代后,当代接受美学终于发展成熟,他们认为,诗的全部意义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而表述方式上有跳跃性,还运用了象征、隐喻、暗示、含蓄等手法,需要读者发挥联想和想象;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首诗理解不同。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曾提出他的阐释学理论:阐释活动的目的是努力排除自己的主观经验成份,得出作者的本意。1971年英国理雅各的《诗经》全译,介绍三百篇的采编、流传、版本、笺注、传序、格律、音韵以及包括地理、政治、宗教和其他人文环境在内的背景知识。此外,美籍学者王靖献的《钟与鼓》⑤, 首次运用西方的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来研究《诗经》。

综合来看,西方是在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接受《诗经》的,教会学术的影响不长,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诗经》西传仅仅三、四百年的时间,诗经学已经经历创始、成熟、深化三个发展阶段。而我们摆脱传统经学思想的束缚,达到自觉地以科学、民主思想研究《诗经》的本体、文学特质和巨大的文化价值,走了两千年。这是中西诗经学的不同。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现代诗经学曾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而西方诗经学也不断吸取中国学者的观点和方法。俄罗斯著名汉学家费德林院士的专著《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⑥,系统地

阐述了《诗经》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前苏联《诗经》研究的代表作,其中较多地吸取中国现代学者的观点,也吸取了西欧诗经学名著的观点。通过中西文化交流,中西诗经学又有相通相同之处,而中西交流仍在发展之中,彼此将有更多的吸取。

①《利玛窦文集》第2卷134页。

②参见保罗(P·A·Rule)《孔子》(悉尼·1986);又,史井迁(J·Spence)《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中译本(北京,1990)。

③葛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M]:张铭远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杜, 1989,第1页.第27页

④《哈佛亚洲研究》第4卷,1937

⑤王靖献.钟与鼓[M].谢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

⑥见《费德林集》中译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杨淑珍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市大学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联系方式:包头市青山区建华路19号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邮编:014035 E-mail:yszjcb@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3714043.html,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参考答案

2006 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真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 《小雅?\u33410X南山》的作者为(B ) A.尹吉甫 B.家父 C.寺人孟子 D.许穆夫人 2. 段玉裁研究《诗经》的专著是(A) A.《诗经小学》 B.《诗经通论》 C.《诗集传》 D.《诗经韵读》 3. 今存《庄子》共33 篇,其中内篇为(B) A. 15 篇 B.7 篇 C.11 篇 D.13 篇 4. 郭庆藩的《庄子》注本为(B) A.《〈庄子〉今注今译》 B.《〈庄子〉集释》 C.《〈庄子〉集解》 D.《〈庄子〉独见》 5. 《史记》中“表”不含(C) A.月表 B.世表 C.季表 D.年表 6. 《〈史记〉索隐》的作者是(C) A.裴 B.张守节 C.司马贞 D.褚少孙 7. 陶渊明在哪篇作品中陈述了自己弃官的原因(D) A.《感士不遇赋》 B.《闲情赋》 C.《五柳先生传》 D.《归去来兮辞》 8. 《李诗通》的著者是(D) A.王琦 B.萧士赟 C.杨贤齐 D.胡震亨 9.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B) A.《行路难》 B.《南陵别儿童入京》 C.《蜀道难》 D.《庐山谣》 10. 杜甫的“三吏”、“三别”作于(C) A.困食长安时期 B.读书与壮游时期 C.陷贼与为官时期 D.漂泊西南时期 11. 仇兆鳌编注的杜甫诗集是(D) A.《杜臆》 B.《读杜心解》 C.《杜诗镜铨》 D.《杜诗详注》 12. 不属于“苏门四学士”的作家是(A) A.李 B.秦观 C.张耒 D.黄庭坚 13. 最早的苏轼词全集注是(B) A.《东坡乐府笺》 B.《注东坡词》 C.《东坡词编年笺注》 D.《苏词笺注》 14. 《辛弃疾传》的作者是(C) A.孔凡礼 B.吴世昌 C.邓广铭 D.梁启超 15. 今存关汉卿杂剧中有争议的作品是(D) A.《窦娥冤》 B.《蝴蝶梦》 C.《救风尘》 D.《五侯宴》 16. 关汉卿杂剧中塑造的风尘女侠形象是(D)

诗经研究论文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经过了一系列的磕磕绊绊,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社会,幸福的婚姻对于妇女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由于某种原因,一些妇女渴望的自由幸福不仅没有得到,等待她的却是一张寒心的休书!于是,弃妇凄婉便给《诗经》平添了些许的恨与怨。 《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是一首弃妇诗,这首诗通过一个妇女的自述,倾诉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直至被抛弃的全过程。全诗分六章,一、二章,写女子与氓相遇并陷入热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桩婚事本来是由男方主动提出来的,这个男子以“贸丝”为借口,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女子不仅把终身庄严相许,并且出嫁时还带了大量的嫁妆。三、四章,下女子被抛弃后的会很痛苦心情。弃妇以自己沉痛的教训告诫世上的女人,男人们是变化无常的,女人一旦年老色衰,就有被抛弃的可能,因此女人千万不要迷恋男人。这是弃妇由自

诗经研究论文终审稿)

诗经研究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诗经》中的婚恋诗 ——以《卫风·氓》为例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而爱情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婚恋诗也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故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的弃妇诗。本文以《卫风氓》为例,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婚恋诗的特色,从侧面突出诗经中婚恋诗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和奇特风格。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姻家庭,思想内容,修辞手法,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三百零五篇中有很多是反映社会风俗的诗,其中关于婚恋方面的尤多,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特点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人们的婚恋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史料。爱情是诗歌的主体,而在《诗经》中婚恋诗是其精华所在,婚恋诗中反映出周代婚姻缔结虽然受社会的种种制约,但男女交往仍有很大自由。如自由恋爱风气、对爱情的追求与忠贞、美满欢愉的新婚生活、怨哀痛楚的婚变等等,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爱情生活的各个侧面和所有阶段,犹如一幅巨轴画卷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二、《卫风氓》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修辞手法 1、《卫风氓》的思想内容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历代关于《诗经》研究书目(乱序版) 詩序 毛詩正義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毛詩陸疏廣要 毛詩指說 詩本義 蘇氏詩集傳 毛詩名物解 毛詩集解 詩補傳 詩總聞 詩集傳 慈湖詩傳 呂氏家塾讀詩記 續呂氏家塾讀詩記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 毛詩講義 詩童子問 毛詩集解 詩緝

詩傳遺說 詩考 詩地理考 詩集傳名物鈔 詩傳通釋 詩傳旁通 詩經疏義會通 詩疑問 詩纘緒 詩演義 詩解頤 詩傳大全 詩說解頤 讀詩私記 詩故 詩名物疏 重訂詩經疑問 詩經世本古義 待軒詩記 讀詩略記 欽定詩經傳說彙纂御纂詩義折中

田間詩學 詩經稗疏 詩經通義 毛詩稽古編詩所 毛詩寫官記詩札 詩傳詩說駁義續詩傳鳥名卷詩識名解 詩傳名物集覽詩說 詩經劄記 讀詩質疑 毛詩類釋 詩疑辨證 三家詩拾遺詩瀋 詩序補義 虞東學詩 詩外傳

国风诗旨纂解, 郝志达主编, 卢志安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2 韩诗外传(全二册), (汉)韩婴撰, , 古籍出版社, 1957.3 韩诗外传集释, (汉)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 中华书局, 1980.6 韩诗外传选译, , 晨风刘永平编译,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6.3 毛诗传笺通释(十三经清人注疏),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清)马瑞辰撰, 陈金生点校, 中华书局, 1989.3 毛诗品物图考, 冈元凤辑, , 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 1985.3 毛诗郑笺平议, 黄焯撰,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6 毛诗正义(附校勘记),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 毛诗正义(全六册), (汉)毛亨传 (汉)郑玄笺, (唐)孔颖达疏, 中华书局, 1957.12 毛诗正义(三函十八册)(嘉业堂丛书), (汉)毛亨传

北大16网络课程题诗经楚辞研究

1.【教材绪论】“风”“骚”传统 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比喻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后风骚用为诗歌的总代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2.【教材上编第二章】“六诗”说 六诗说”源自《周礼·春官·大师》,《周礼》将《诗经》分为“六诗”(即风、赋、比、兴、雅、颂),但根据什么标准进行的分类,为什么要依此顺序排列,“六诗”之间是什么关系?皆未言明,引发后世学者种种推断,先后出现六诗皆体说、三体三用说、六诗皆用说、教诗方法说、六种作用说、用诗方法说等推断.风、雅、颂是由于用于宗庙、祭祀、朝会燕飨、日常生活之礼而形成的三种音乐风格,再由三种音乐形成三种诗体,赋、比、兴是赋诗言志的方法。 3【教材上编第五章】燕飨诗 燕飨诗指《诗经》中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礼仪诗或宴饮诗。根据内容可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等,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小雅·鹿鸣》是著名的燕飨诗。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4.【教材下编第一章】“楚辞”文体 楚辞体是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由楚国的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楚辞体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5.【教材下编第五章】《九章》 《九章》是诗人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它包括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章》中的各篇作品,实表现了诗人一生中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 简答题 6.【教材上编第三章】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周民族史诗的多重价值: (1)记叙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 (2)反映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 比如,从《生民》这首诗中姜嫄神奇受孕以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故事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周人农业生产的情况;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周人的祭祀礼仪。这些都是研究周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 7.【教材上编第七章】举例说明《诗经》中的“讽喻怨刺诗”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讽喻怨刺诗的内容:一、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讽喻精神的实质: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这一章我们把重点放在讽喻怨刺诗上,这些诗从内容上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如《板》、《桑柔》;二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十月之交》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两类诗表现情感虽有不同,精神实质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讽喻诗人的精神品格:一、忧国忧民的情怀,二、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讽喻怨刺诗的作者被称为讽喻诗人,他们是周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精神品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是守礼修德的自觉意识。《诗经》讽喻怨刺诗所体现的讽喻精神、讽喻诗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对后世的作家、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屈原和杜甫就都继承了这种传统。 8.举例说明如何评价《离骚》的美学内涵?它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段?(10分)(教材下编第三章) 《离骚》的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表现为三个艺术世界,即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离骚》的艺术表现手段具体如下:(1)使我们玄神奇目的是出现在长诗中的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对神话的撷取和运用,是屈原离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诗人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2)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的纷纷出场的舞台。屈原借助历史上的先贤先哲,成了他的观照对象,历代的兴亡之理,成为他对现实进行裁判的尺度。《离骚》中所重现的历史世界,它给了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精神和理性光辉,借咏史抒情,是长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又一特色;(3)在《离骚》中,更令人感到奇异而绚丽多彩的诗人所创造的一个“香草美人”世界,洁与

《诗经》在国外发展状况

简述《诗经》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诗经》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蕴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华彩的文明,也是全世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诗经》不仅在国内被广泛研究,在国外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自流传之日起,关于《诗经》的研究便不绝如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卓著,为《诗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诗经》的流传 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其中有《毛诗郑笺小雅》的残卷,经考古学家研究证实系公元五世纪的遗物,正值“丝绸之路”昌盛的时期,从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在国与国之间的流传。“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到公元五世纪,这其中经过了六百多年时间,在此期间因未发现相关史料记载,《诗经》的流传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诗经》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东地区传播至迟也应该在公元五世纪。 而《诗经》的东传则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据中国《南史·梁武帝纪》记载,公元541年朝鲜百济王朝派遣使者请求梁朝派遣讲授《诗经》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而在此之前,据中国《宋史》记载,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雄略天皇曾向中国刘宋皇帝致表,其中引用了《诗经》的诗句,可见在此之前,《诗经》已经在日本被流传使用。 《诗经》在欧洲的传播,大约开始于17世纪,通过西方来华的

传教士译介给欧洲读者,起初是以法文的形式出现,直到18世纪才有了英译本,此后便不断有不同的版本出现。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向外扩张的愿望要求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入华的传教士为适应这一要求,加大了介绍古老中国文明的力度,不断出现《诗经》译注。 而北美的《诗经》传入时间比较晚一些,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出现《诗经》的译注,最早也是由来中国进行传教活动的传教士进行传播,时间大约在19世纪30年代。虽然传入时间较晚,但由于美国经济的崛起,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加上许多著名学者的加入,使得北美的《诗经》研究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诗经》在俄罗斯的译本最早始于1852年,开始时一些作家、翻译家从法文、英文等文字转译,后来汉学家也加入译介行列。二.《诗经》在国外的研究情况 《诗经》外传之初,大多是以译介的形式在国外呈现,在早期通常被广泛引用,并未进入到深入研究。直到流传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研究性著作。 “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东、罗马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诗经》在中东、罗马地区的传播。公元781年(唐建中二年)所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撰写者景净,叙利亚人,他在碑文中就曾引用《诗经》多处。虽然并没有对《诗经》展开研究,但引用本身就已昭示着对《诗经》理解领悟已经形成。 《诗经》在朝鲜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汉代时《诗经》传入,经

突破《诗经》研究的困境

突破《诗经》研究的困境 当今关于《诗经》的研究迫切需要站在更高、更广泛的视阈,引入最新研究方法,利用当代多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更宏阔、更综合的视角把《诗经》研究提高到新水平。 在当今诗经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诗经学研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回顾当下《诗经》研究的现状,诚如这种观点所言。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一研究领域缺乏更宏观视角和全新研究方法的引入所致。事实上,从《诗经》所具有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根源性特征这一视角审视,那么处于中华元典“五经”之首地位的《诗经》,其中尚未系统深入开发的优秀文化资源仍很丰厚,这些资源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不可缺少的养料。 《诗经》研究的两种偏向: 泛政治化与泛民歌化 众所周知,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史上,虽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但却出现了两个大的偏向: 一种偏向,我们归纳为“泛政治化的诗经研究”。据现有的可信

史料看,这种研究偏向从先秦时代的叔向、季札、孔子、孟子、荀子即已开始形成,中经汉代的大小毛公、郑玄及唐代的孔颖达等人的强化,形成一种解诗用诗主流学派。这一派主要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轴心来研究,以求阐发《诗经》305篇的意蕴、价值特别是政治、伦理意义,而《诗经》中蕴藏的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则几乎被完全忽略不计。 从《左传》中可以看到,在孔子之前,已有像叔向、季札这样一大批熟读并在政治生活中使用《诗经》诗句的政治家和文化学者,可惜他们未留下什么研究著作。史称孔子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研究《诗》的大家,他通过向学生讲《诗》及编《诗》、删《诗》,从而留下了现存的《诗经》。但在《论语》中并没有留下孔子关于《诗经》的全面系统论述,只留下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以及“诵诗三百,不能专对,使于四方不达,奚为”等有名论点。这些并不完整的著名论述,实开儒家后世学者如卜子夏、荀子、大小毛公、郑玄以及刘焯、孔颖达等“泛政治化诗经研究”的先河与主流指向。 另一种偏向,我们归纳为“泛民歌化的诗经研究”。这一流派自宋代郑樵和朱熹始,打出了《诗经》“多里巷歌谣”甚至多率意描写野人情事之“淫诗”的大旗。这是对传统的以“修齐治平”来阐释《诗经》功能价值这一思维视角的颠覆,这种颠覆活动影响极为深广,从而形成了诗经学史上的另一种研究偏向。

诗经研究综述

棘心夭夭 诗经研究综述 摘要:《诗经》不是一部经书,而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选集。它之所以被称为“经”,是由于孔子曾把它和《书》、《易》、《礼》、《乐》、《春秋》一起当做传授弟子的教材,久而久之,儒家便把它们奉为了“六经”。而《诗经》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也不是一时一人所编集,它是在大约五百年长的时期中的集体创作,并在更长的时期中,经过了无数人的采集和不断地加工。但古人对《诗经》的许多注疏又掩埋了诗篇的真正含义,封建社会时期对《诗经》的解读主要是出于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目的,而近现代主要是出于文学的、历史的、经学批判的目的。 关键词:诗经;诗歌选集;解读 1序言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典籍,《诗经》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致力于其中,亦是现代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研究涉及《诗经》的文学、语言学、史学、社会文化学、博物学等方面,而研究《诗经》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时光的洗礼,见证了两千多年世事的变迁,《诗经》研究也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多至汗牛充栋的研究著述,汇聚了各家之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资料中,我所做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一个梳理,将这些研究更加有条理的呈现出来。 2封建时期的解读诗经 2.1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陆续集结和流传的三百多篇诗歌,在历史的年轮转到春秋末期时,它开始了一次至关重要的生命重组,在孔子的不断赋予其历史使命下,开始了它作为经典的辉煌生涯。 春秋末期,孔子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

也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六经”,这也就有了孔子的删诗之说,即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在孔子看来,诗经可谓是一部具有重大教化作用的百科全书,《论语·阳货》中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更是在《论语·季氏》中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论语·为政》中又言:“诗三百篇,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孔子甚至还说:“如其国,共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可见此时的《诗》已经被升华到了一个作为让人顶礼膜拜的“经“的高度,拉开了为封建政教服务的帷幕,在其文学性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2.2汉唐时期 秦代焚书坑儒,颁布焚书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诗》经受了一场几乎毁灭的浩劫,虽然流传下来了一些,但到汉代时,这些流传下来的《诗》已经与先秦的《诗》有所不同,出现了鲁、齐、韩、毛四家诗并传的局面,到东汉的后半期,毛诗兴盛,三家诗衰落,而也就是那个时期,汉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著——郑玄的《毛诗传笺》问世。 郑玄自己阐述了他选取毛亨的《诗故训传》为之作笺注的目的,“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则下己意,使可识别也。”清代学者陈奂的《毛诗传疏序》评论《郑笺》说:“作《笺》问杂鲁诗,并参以己意,不尽同毛义。”可见,《郑笺》以《毛传》为主,综合了鲁、齐、韩、毛四家诗说,并对《毛传》进行了补充和提高。 自汉代以后,经学在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义疏纷纭,出现了很多争议,唐代时唐太宗提倡儒学,为了实现经学的统一,组织撰成了《五经定本》,作为法定的标准本通行全国,而《毛诗正义》正是其中之一,它是在继承毛、郑观点的基础上,集汉魏六朝《诗经》研究成果之大成。 2.3宋代理学时期 历史进入宋代,《诗经》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朱熹的《诗集传》是从南宋至今广泛流传的《诗经》注疏传本,他在《诗集传序》中说,三百篇中“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朱熹曾提出,作为《诗经》主体的《风》“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其大多数诗篇“乃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

《诗经楚辞专题》教学大纲

《诗经楚辞专题》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 课程性质:选修 英文名称:Topics on The Book of Songs and Chu Ci 总学时:32学时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 2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内容是《诗经》的编集、分类、作品解读、研究概况;楚辞的代表作家、作品及其与楚文化的关系、研究概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诗歌在先秦时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诗经》、楚辞的特点及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教学要求:了解《诗经》、楚辞的基本知识,理解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章:《诗经》的编集与流传(2学时) 教学内容: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孔子删诗说;汉代传《诗》者鲁、齐、韩、毛四家。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王官采诗说、公卿献诗说、孔子删诗说;掌握汉代传《诗》情况。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章:《诗经》的内容与表达方式(8学时) 教学内容:传统分类风、雅、颂;祭祀诗与史诗;农事诗;战争诗;怨刺诗;爱情婚姻诗;赋、比、兴、重章叠句。 教学要求:理解、掌握风、雅、颂的概念;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史诗、农事诗、战争诗、怨刺诗、爱情婚姻诗;理解、掌握赋、比、兴的概念,并能够运用;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授课方式:讲授、文本阅读与讨论相结合。 第三章:后代关于《诗经》的评论(4学时) 教学内容: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毛诗序》的论诗观点;介绍新出土的《孔子诗论》。 教学要求:理解、掌握孔子的论诗主张;理解、掌握孟子的论诗观点;理解、掌握《毛诗序》的相关内容;了解、掌握新出土的《孔子诗论》的内容。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第四章:楚辞与楚文化的关系(2学时) 教学内容:楚国的发展历史;楚文化的特点及其与楚辞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楚国发展的历史;了解、掌握楚文化与楚辞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自考《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诗经艺术研究报告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诗经》艺术探究 一、课题组概况 课题名称: 课题组成员: 导师: 二、引入 1.选题理由 台湾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说过的一段话—— 在台湾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他说这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掌声)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 余先生这里说的只是日常用语里的文化传承,其实,文化遗产对我们思想精神层面的影响及作用更不容忽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他成为院士有哪些个人因素时说:“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他的研究生如果不学不背《老子》《论语》,就拿不到学位,戴不成博士帽。在他看来,优秀人文文化的滋养至少是:“一、陶冶与提升了思想感情;二、活跃与完善了思维能力。”(《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可见,对《诗经》《论语》等文化遗产的学习,不仅仅是言语技能的掌握,还涉及到思维品质、文化教养和精神境界的培育。 著名作家王安忆主张,阅读要从《诗经》开始。她认为《诗经》适合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还指出《诗经》是一条文字之河、文化之河。那么,作为高中伊始的学生,探寻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源头,破译我们祖先文字的原创密码,让他们得到的,就不仅是言语技能的提高,更有思维的扩张、文化的厚积以及渐入上古初民生活,重睹旧时家园,感受离合悲欢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2. 确定原作基本篇目 《诗经》305篇,其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其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做好专题学习,选定学习篇目至关重要。从内容上,我们选择了恋歌(爱情诗)、战歌(战争诗)和劳动歌谣(农事诗);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兼顾到史诗、叙事诗和讽刺诗。具体篇目是:《关雎》、《桃夭》、《木瓜》、《采葛》、《静女》、《子衿》、《蒹葭》、《将仲子》、《氓》、《君子于役》、《击鼓》、《伯兮》、《无衣》、《黍离》、《采薇》、《东山》、《芣苢》、《伐檀》、《硕鼠》、《七月》,共二十首。这二十首诗作,无论是言语文字的传承,还是文化信息的含量,堪称精品。 三、研究背景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诗经》虽然是被统治阶级用做宣传礼教的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研究特色 Vol.28 No.5 Journal of Suihu aUniversity Oct .2008 ***第28卷第5期 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呈现出自由、开放、多元的态势,各种近现代思潮几乎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踪影,其中对古典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潮有进化论思潮、科学民主思潮、疑古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思潮带给古典文学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染上了这个时代独有的色彩。在短暂的20年里,《诗经》研究发生了令人瞠目的转变,并以其丰富繁盛的成果,异彩纷呈的方法,宽广博大的视野,学贯中西的大家……显示出现代《诗经》研究模式的优越性,从而开启了现代《诗》学的历程,成为《诗》学链条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当然受时代影响,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文章试从宏观角度,从六个方面来把握这一时期的《诗经》研究特色。 一、反经学,尊文学,探究《诗经》多面价值的研究走向 否定《诗经》的经学性质,肯定其文学价值是这代学人的普遍共识。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胡适,主张最为激烈的是钱玄同。这代学人主要是通过对《毛诗序》的批判和对孔子删诗等问题的探究来实现对《诗经》经学性质的彻底反叛的。这一时期围绕《毛诗序》展开的文章多达18篇,著作4部,从《毛诗序》的内容到作者、时代都进行了旨在推翻其神圣性的研 究,以郑振铎的《读毛诗序》最为代表。郑文从《诗序》内容入手,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诗序》说《诗》美刺成见在先,附会穿凿在后的弊病。同样针对《诗序》说《诗》的弊病,张西堂在《<诗辨妄>序》中开列出《毛诗序》的十大缺点,如附会书史、妄生美刺、自相矛盾、曲解诗意等。《诗序》的时代、作者问题也是这一时期《诗序》研究的热点。仅《诗序》作者问题就出现了一系列专题性著作、文章,如黄节的《诗序非卫宏所作说》、王大韬的《诗序的作者———孟子》、全国斌的《诗序的作者》、黄优仕的《诗序作者考证》、李嘉言的《诗序作者》、李淼的《诗序作者考》等。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看法是《诗序》后出,出于后汉人卫宏之手。解《诗》纰漏的揭发,成书时代的后移及作者身份的平民化,打破了《诗序》的权威性,对《诗经》经学性质的否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孔子删诗问题,这一时期的学者们普遍持否定态度,相关文章达14篇之多,如张寿林在《诗经是孔子删定的吗?》一文中罗列了历史上六种否定孔子删诗的说法,虽未提出新的论证,但也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在推翻《诗经》圣经地位的同时,这代学人充分肯定《诗经》的文学价值,从这一时期部分《诗经》研究文章的篇名如《诗经的文艺观》(谢无量)、《三百篇之文学观》(张寿林)、《诗经的文学价值》(北鸥)、《诗经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吴烈)等上面便可看出。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确立的平民化基调和民俗学运动的影响,大多数学人将《诗经》视为民间歌谣集,并从歌谣 白宪娟 摘要: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 处。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诗经》;《诗经》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8)05-0074-03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收稿日期]2008-06-17 **[作者简介]白宪娟(1981—),女,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 化研究。 74 - -

2000-2010诗经研究综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产生最早的文学作品集,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的源头,在我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诗经》研究史可以说是一部世纪学术史的缩影,由于《诗经》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跨有多个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文学性;而其研究方法及取向更是显示出丰富的多样化色彩。它的研究几乎与各大学术思潮紧密相关。因此,对这10年来的《诗经》研究史作一番回顾与反思,其意义也就格外的不一般。 从2000年到2010年的《诗经》研究,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诗经》中的诗包括农事诗、弃妇诗等等。二是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有水意象,植物意象,婚恋习俗等等。三是《诗经》与周代文化和宗教关系的研究,四是对《诗经》中所反映的不同的文化的研究。当然,《诗经》是一部文化史和学术史,一些学者还从诗经的结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深入严谨的科学探微。 一.对《诗经》中各种类别的诗进行的研究。 1.诗经农事诗研究张春霞2001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 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第一章就农 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 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 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 2.诗经弃妇诗研究2001 陈远丁《诗经》弃妇诗生动再现了先秦时代部分妇女不 幸见弃的社会现实。本文研究古代弃妇现象主要目的在于两点:一是此方面 的研究较为薄弱,现有的不尽如人意的多。二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为当代婚 姻关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诗经采摘兴香本义之探究2003 郑宏本文从《诗经》中的采摘诗出发,根据所 采植物的功用,把它们大致分为思念之物、祈子之物、祭祀之物三种,然后分 别对其进行分析,从巫术、文化、社会、心理等角度对《诗经》采摘兴象之本 义作了探究 4.诗经颂战诗及其遭遇误读的分析2004陈曦《诗经》收录不少讴歌战争英雄、 颂扬武功军容以及鼓励士兵斗志的诗作。这一客观存在,是对《诗经》厌战诗 一枝独秀之看法的瓦解。《诗经》颂战诗主要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商 汤伐桀及武丁伐楚;二、文、武剪灭殷商;三、宣王征伐四夷;四、秦国尚武 图强。在《诗经》研究史上,颂战诗普遍遭到误读。秦人对其尚武习俗的展现, 以及殷周统治者对其武功的夸耀,成为颂战诗遭遇长期误读的主要区域。 5.周代婚俗下的诗经婚恋诗研究黄伦峰《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 源头。研究《诗经》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 《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 二.对《诗经》中所出现的意象和习俗进行的研究 1.诗经水意象综论2002刘雅杰《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 量的水意象。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以水喻人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诗经》中的水意象内涵十分丰富,按其种类划分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单独物象出现,称为单一型水意象;二是和其他物象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型水意象; 三是人和水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

诗经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

《诗经》研究 1. 什么是三家诗?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鲁诗”属于今文经,毛诗与他们一起构成四家诗,毛诗属于古文经。 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又毛亨、毛苌传《毛诗》,是为四家《诗》之传授者。 汉时研究《诗经》的四家是齐派代表齐人辕固,鲁派代表鲁人申培,韩派代表燕人韩婴,以及毛诗学派代表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即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派,在西汉十分盛行,在朝里立有博士,成为官学,属今文经学。这三家诗有共同性,又称三家诗。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2. 什么是毛诗? 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而全书第一篇《关雎》下,除有小序外,另有一篇总序,称为《诗大序》,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东汉经学家郑玄曾为《毛传》作“笺”,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今本《诗经》即由毛诗流传而来。《诗经》作为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经孔子删定,并教习弟子,后大行天下,流传于世。不可否认,《诗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其之所以能够流传今日,毛亨、毛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毛诗创始人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其中鲁、齐、韩三家为今文学家,在汉代立为官学;毛诗晚出,属古文经学。毛诗训诂简明,很少神学迷信内容,未被立为官学,只能在民间传授。东汉时受到重视,允许在朝廷公开传授。东汉末年兼通今古经学的经学大师郑玄,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作《毛诗传笺》,主要为毛氏《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 3. 什么是诗序? (1).《毛诗序》的省称。现存《诗序》有大序、小序之分。列在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为“小序”;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有大段文字概论全经的,为“大序”(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说明,应从“风,风也”句开始)。东汉郑玄《诗谱》,以“大序”为子夏作,“小序”为子夏、毛公作。《后汉书?儒林传》则有卫宏作《诗序》之语。宋代以来学者关于《诗序》作者众说纷纭,郑樵、朱熹等都有自己的说法。 (2).用诗写成的赠序。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方回》:“市井小人求诗序者酬以五钱,必欲得钱入怀,然后漫为数语。”元夏庭芝《青楼集?李芝仪》:“﹝李芝仪,﹞维扬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词。王继学中丞甚爱之,赠以诗序。” 4.什么是正变? 正风(正雅) 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诗·周南·关雎诂训传》“毛诗国风” 唐陆德明释文:“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关雎》至《驺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