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市家庭能源需求与氧化碳排放

中国城市家庭能源需求与氧化碳排放

中国城市家庭能源需求与氧化碳排放
中国城市家庭能源需求与氧化碳排放

对我国家庭能源需求与碳排放的研究

关于中国能源的文献中,有很大—部分是专门论述中国高速发展的工业部门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的,因为工业部门的直接能源消费量在各经济部门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这些专论数量众多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现象,即中国生产的任何商品最终都是用于家庭或政府的消费、投资或出口。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全部涉及能源的最终用户。本文专论其中的一类最终用户,即城市家庭,并且基于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此后即称为碳排放)两方面考察了不同的家庭消费模式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根据各生产部门国家级的能源和产出数据以及《城市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调查》(国家统汁局,2005),我们将讨论三个相关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利用国家层级的数据将家庭能源消费的外延拓展至“间接”能源需求——用于家庭消费品生产过程的那些能源投入。如果再考虑到直接能源消费,我们就能获得关于能源需求总量和排放总量的数据,这比仅仅依据直接能源需求计算得出的数据大得多,而这也支持了其他多位研究者的发现。综上表明,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弄清楚家庭消费模式要远比我们过去认识到的重要得多。

第二个问题,我们利用城市家庭调查的数据,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能源需求总量与排放总显的变化程度进行考察,以下结论似乎是很显然的,即较富裕的家庭应该制造更多的排放,原因是他们有更多的钱去消费,并且只要消费就会产生排放。然而,我们关注的是单位人民币的能源需求与排放量,也就是能源与排放强度的家庭变化,这一指标更为重要。假定人均收入水平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消费组合,并且不同的商品显然需要数量不等的能源以获得单位人民币(元)产出,那么能源与排放强度很有可能在不同家庭之间存在变化。按照收入等级对每一类家庭支出和排放份额的差异进行简单考察能使我们确定,尽管富裕家庭的人均排放量确实大一些,可是贫穷家庭却注住有更高的排放强度,即更多的单位人民币(元)的排放显。贫穷家庭把煤炭作为直接能源,对煤炭的严重依赖也使得贫穷家庭的“能源效率”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具有较高的排放/能源比率。

最后一个问题,计量经济分析对能源需求量与排放量的变化程度进行了某种估汁,即这种变化程度可归因于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同和其他多种因家庭而异的特点。除人均收入外,其他重要的变量还包括家庭成员的数量和受教育水平。对类似于电、厨用燃料等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能源使用方面,成员少一些的家庭,其人均排放量或许会大一些、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或许会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人均排放量,尽管这样说可能过于乐观。导致家庭能源需求量差异的其他要素还包括住所面积、家庭成员的年龄结构、家庭所在省份。如此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具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

现在我们有必先要阐明若干关键词。家庭“直接”能源需求是指为了获得能源效用,家庭购买能源载体(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并将其消费,例如室内供暖、自来水加热、采光、家用电器、煮饭和汽车燃料等。“间接”能源需求则指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服务在被使用之前即发生的能源消费。直接能源需求相对容易汁算,比如说石油,只要获悉它的实物消耗量,通过使用合适的转换系数,那些消耗量即可转换成吨“标煤”或克“标煤”。与每一种能源形态相关的碳的排放量都可以较容易地通过“碳系数”获取,这些碳系数为常数,因各种能源形态而异。将以标煤吨数(tce)表示的石油数量乘以合适的碳系数,便可以用来衡量碳排放总量,这一排放总量与石油消耗量相关。而间接能源需求量及与其相关的碳排放量的汁算却要复杂一些,这里具体的计算方法笔者将不再具体介绍。下面笔者开始详细的研究过程。

国家层级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

2005年,中国的直接能源消费量是21.4亿吨标煤(表16—1)。工业(包括采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在这个消费领域占绝大比重,达到69.8%,居民消费占次高份额,为10.9%,其中城乡居民各占6.6%和4.3%。这就使合计的居民直接能源消费量超过了运输、储存、邮电通信服务、农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以及餐饮服务业。就直接能源消费量而言,工业在直接能源消费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解释了为什么大量文献都专注于研究中国高速发展的工业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③然而,这里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中国的家庭最终消费了工业产出的大部分份额以及其他部门的产品。于是“间接”能源消费这一概念便发挥作用了。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每个生产部门(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价值,即各生产部门本身(农业,矿业与采石业,食品业等);城乡和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和存货变更以及净出口。这些价值之和就等于各个生产部门的总产值。部门总产值中用于城乡家庭消费的份额见表16—2。就食品部门显示的数据而言,间接能源消费高达总产值的49.5%,各部门平均为16.8%。还是以食品部门为例,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能源投入为4327.7万吨标煤,家庭食品间接消费了2143.9万吨标煤。因此,就能源总需求来说,除了城乡家庭直接消费的10.9%的能源总量(见表16—1),中国能源总量中另外的16.8%(也就是3.6亿吨标煤)是在其他产品的消费支出中耗费掉的(表16—3),,这表明中国能源总量的27.7%可以溯及家庭消费[非常接近于wei等(2007)分析得出的26%这一数据L对城市家庭来说,接近于2.48亿吨标煤的间接能源需求量具育接能源需求景的1.75倍(rk城市家康能源消费兑量的64%)。而就农村家庭而言,间接能源需求量是直接能源需求量的1.2倍(占农村家庭能源消费总量的55%)。由此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在消费者驱动的排放趋势中,间接能源需求逐渐成为主导因素。

城市家庭能源需求量与碳排放量

这—节所用的数据取白《城市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国家统计局,2005)。尽管调查涉及中国31个省,但我们只得到了16个省的数据资料。,调查中,家庭支出被分为7类:当期消费、建房或购房支出、转移支付(包括交税、捐赠、购买彩票、为非台住家庭成员——父母或子女支付、非储蓄保险费支出、其他转移支付)、仅付利息的按揭供款、社会福利储蓄、储蓄与按揭还款(仅付本金)、期末手头持有的现金。我们把能够转换为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那部分家庭支出归为第一类——当期消费,它一般占家庭总支出的75%(见表A16—1第5列)?就其他各类的能源投入和排放来讲,下面的讨“算可能会低估中国家庭对能源需求的间接影响。该调查还提供了家庭在一系列高度综合分类的商品上的当期消费细节。我们根据表16—4中的部门对这些商品作了归总,因此也就能够计算城市家庭的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通过家庭消费间接发生):,心这是上面提出的间接能源概念,但现在被应用于家庭层面的支出数据了。除了这些间接能源需求量以外,各家各户还以煤炭、天然气、石油和电力等形式直接消费能源。调查数据提供了每一户家庭所消费的这些能源的数量、并且将其换算为吨标煤(比e)以便从中计算出碳排放量。我们还有这些能源被直接消费的支出数据,从中可以获悉能源和排放强度,

为汁算家庭能源消费和碳的排放显,这里作三项重要假设:第一,大部分的家庭食品消费支出g:1因于外出就餐、、我们假定外出就餐成本的1/3为纯食品消费,成本的2/3则为服务费用。间再进一步假定餐馆食品的一半成本源自农产品加工工序,另一半源白食品成品;第二,我们假定25%的公共交通费用支出,诸如乘出租汽车、公共汽车、飞机和火车等的支出与汽油消耗量有关,其余则归因于服务;第三,由于数据限制、假设一切服务费都不包括能源支出。在不包括服务成本条件下,直接和间接能源的当期消费量约为当期消费总量的73%和人均家庭总支出的55%(见表AI 6—1)。与家庭总支出中的省略项一样,分

析小省略的那儿项服务,将使我们低估家庭对中国能源需求量的间接影响。

表16—6为汇总统汁表,列示的项目有:城市家庭的能源总消费量、碳排放总量、直接和间接的排放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以及按各种不同能源计量的直接排放量。该表说明。根据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每年平均消费1.71比e(吨标煤),而这一“消费量导致平均o.9tcae(吨碳排放量)。,每户家庭平均每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o.61tce 和0.32tcae。就能源的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而论,富裕家庭要比贫穷家庭多得多。收入等级排在第1()位的家庭(即最高收入户)平均消费2.48tce,比最贫穷级别的家庭(即最低收入户)高86%左右(该组家庭平均消费1.34tce)。与此相似,平均说夹.最富裕级别的家庭碳排放星要比最贫穷的家庭高66%。

通过把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直接与间接能源两类,我们发现只有32%的家庭能源消费来自直接能源。①然而,就碳排放量来说,间接能源所占比重则要大一些,尤其是对最富裕级别的家庭来说。在这个家庭级别中,接近40%的碳排放量来自间接能源q”,而最贫穷级别家庭的该比例为20%,两者形成鲜明对照(见表A16—3),‘为什么富裕家庭的间接能源需求导致的排放总量要比贫穷家庭多呢?不同收入级别的家庭进行碳排放量比较时,按人均计算,富裕家庭显然要比贫穷家庭排放得多;然而,如果比较直接排放量,贫穷家庭所排放的碳只比富裕家庭稍微少一点。深入调查的结果表明,贫穷家庭较高的直接排放量主要缘于其相对较高的煤炭消费水平——能源排放强度最大的一种形式。收入最低级别家庭的煤炭消费排放量约为收入最高家庭的7倍,而这又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煤炭的价格为天然气价格的1/3,电价的1/9,汽油价格的1/10(如表16—7所示)。

仔细观察数据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家庭单位能耗的碳排放水平的差异。单位能耗的碳排放(排放量/能源)可以作为一个尺度用来衡量能源的碳排放强度或能源效率,比值较低则表明能源利用相对高效。总结表16—6的讨论并考察能源效率,我们提供了一组图表来形象地说明能源利用与排放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图16—1表示不同收入级别(Percen以e)的人均总能耗、人均碳排放和能源效率(排放量/能耗)。该图说明,尽管富裕家庭的人均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都要高—”—些、但是排放量/能耗却比贫穷家庭低,也就是说,富裕家庭的能源效率要相对较高。

接着,我们以图16—2标绘间接能源数量、碳排放量及其比率,以固16—3c1标绘直接能源数量、碳排放量及其比率。两图都表明贫穷家庭能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其直接能源排放量要比富裕家庭的大一些。至于间接能源的消费和排放,各收入群体几乎没有差别。

表16—6所列数据表明,贫穷家庭的直接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煤炭消耗水平高。因此我们在直接能源消费和排放中排除煤炭因素,重新按照收入级别绘制图表(图16—3b)。该新图表明,家庭无论贫富,能源效率几乎相当。实际上,与其他收入级别的群体相比,最高收入级别的群体只存在稍高的排放/S目源比率。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各类家庭的单位(元)碳排放量是否存在差异。图16—4表示单位家庭的平均排放量与支出总额之间的比率。该图最上面的那条实线指单位元的排放总量。该数据表明,最贫穷家庭所花的每1元产生120克碳当量(gcae),而最富裕家庭每1元则只产生20克碳当量。这些排放强度的差异几乎可全部归因于直接能源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单位元的直接排放量曲线是紧随排放总量曲线的,而单位元的间接排放量曲线几乎是平直的。反过来,这又当归因于贫穷家庭的高耗煤(这可从那条不包括煤炭在内的直接排放量曲线看出,该曲线也非常平直)。换句话说,贫富家庭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在于直接煤炭消费的份额的不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排放量的不同。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间接排放之源不因收入等级不同而改变。例如,食物类(加工农产品、制成品和外出就餐) 占最穷家庭排放量的75%,这在最富家庭排放量中仅占48%;最富有家庭的10%的间接排放量源白化工原料的加工,而最穷的家庭的此项比例仅为5%。不过,这几种差别并不能完全解释各收入群体按单位元计算的排放量的重大差别。事实上,这都与直接排放量所占的份额有关,尤其是煤炭耗费所产生的那些排放量更是如此:最贫困家庭的直接排放量中,58%由燃煤引起,而最富裕家庭的这一比例仅为6.5%。。’因此,尽管富裕家庭耗用更多的能源并造成更多的碳排放量,但贫穷家庭的单位能耗排放量以及单位元排放量都要大于富裕家庭的相关数值。

计量经济分析

上述分析完全是根据收入小组的简单平均数进行的,其他因素(例如家庭构成和住宅大小)也可影响能源消费与排放。此外,鉴于天气状况以及地区能源价格不同等因素,居住地理环境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这一节,我们设计简单的能源和排放决定方程,此类方程能使我们找出其他影响因素,并且确定城市家庭能源需求和排放的纯收入效应。

在我们的计量模型中,除了人均收入及其平方项以外,我们还对以下因素加以控制:家庭规模、性别、家长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一组与性别和年龄有关的家庭结构变量、住房面积以及不包括北京在内的15个省的各自虚拟变量。北京是基难省,因此,我们省略了北京的虚拟变量。

表16—8和表16—9分别用来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和人均排放量的决定因素。我们注意到,这两者几乎具有同一类型的决定因素,因此接下来的讨论主要集中于表16—8中的有关能源消费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家庭人口越多,人均能源消费量也就越少,这就证实了规模经济效应。做5个人的饭消耗的能源应该比做1个人的饭所消耗能源的5倍要少。同样,5个人看电视与一个人看电视耗用的能源是等额的。我们得出的结果还表明,家庭成员中的男性以及年龄大一些的家长能源消费量要高一些;一个家庭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则这个家庭的能源消费量越低。不过,后一效应仅适用于能源总量和直接能源消费。‘J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受教育程度高者,能更好地认识到能源消费对排放总量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消费决策。家庭结构变量则说明,相对于省略了的那一类别(年龄为20—65岁的男性和女性),大多数年龄组的儿童能源消费量相对较少,而老年人(65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能源消费量就相对较大,这大概与老人在家的时间更多有关。此外,一个家庭的住房面积越大,能源消费量就越大。按平均计算,每100平方米需消耗相当于44.3千克煤当量。这主要归因于直接的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的消费;不过,住房面积越大也会引起更多的间接能源消费。

表16—8最后一部分所示的是各省的虚拟变量。相对于北京,下列省市能源消费量要大一些(按递降顺序):山西,上海,重庆,四川,黑龙江,河南,辽宁和安徽。就直接能源消费来说,顺序大致一样。就不包括煤炭的直接能耗来说,在消费量的排序上就稍有不同了。例如上海排名第一,山西则位居第二。就间接能源消费量来说,排在北京前的只有广东和上海,其余各省、区、直辖市的直接能源消费量都要比北京少。其余各省、区、直辖市的直接能源消费量都要比北京少。各省、区、直辖市能源消费量上的差距,可能与能源价格以及资源储量的地区差异有关。例如,由于山西盛产煤炭,所以山西省的家庭自然将会消费更多的能源,尤其是煤炭。较富裕的省、区、直辖市似乎是间接能源的最大消费者,最后一栏中上海与广东的那些正系数足以证明这一点。与前面的论点相呼应:随着中国的家庭以及各省、区、直辖市的富裕程度逐步提高,间接能源日趋重要。

在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潜在的递减的边际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我们在回归分析中为后者纳入了一个平方项。所得结果表明:就实质而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中国城市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样本收入范围内是线性的。例如,就人均能源消费总量而论,收入每增加1元,就使能源消费量增加20gce,但是增加比率却只降低了0.00006gce。就间接能源消费来说,除非人均收入达到158000元——这比当前人均收入平均水平的5倍还要多,递减点才会出现。对于整个能源消费来说,边际能源需求量和碳排放量的递减点是在收入水平分别达到174000元和363000元时才会出现。为了使能源消费量/碳排放量与收入之间估计的关系直观化,用医16—5和图16—6来说明之,绘图涉及样本中99%的收入水平范围(100—42100元)。这些数据说明,在我们的样本收入范围内,收入与各类能源/排彤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比较有意思的结果是,收入对非煤炭直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的影响,要比对直接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的影响显著一些,这就再次证实了煤炭主要是穷人的能源。

结束语

本文集中研究了施六下42殿一个栅今结束语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首先,我们利用国家层级的数据确定了这样一个概念:一旦直接能源需求与间接能源消耗加在一起,家庭能源总需求就会大大提高。实际上,计算结果表明这是把中国能源总需求中的又一个16.8%分配给了家庭,而其中的11.2%分配给了城市家庭。假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功实现了消费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在未来,间接能源比重有望不断提高,而了解未来能源需求和消费者导向的排放趋势将变得日趋重要。

其次,我们利用城市家庭的调查数据,就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能源总需求和排放的差异程度作了分析。尽管这种差异可归因于贫富家庭不同的消费群体存在明显不同的间接排放份额,然而,我们还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直接能源消费的排放份额影响最为显著:由于严重依赖煤炭,贫穷家庭排放强度更大。因此,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贫穷家庭的煤炭依存度尚有削减空间。考虑到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家庭越富裕,煤炭消费就越少,也就是说,依存度的削减将会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而发生。因此,保障贫穷家庭收入增长的政策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要在不久的将来确保有充分的资金投向更加清洁的能源替代品,使煤炭成为一种可替代的选择。

依据这项调查所作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城市家庭间接能源的份额为32%,而这正好等于利用国家层级合计数据得出该份额的数值的一半。这种差异是由多方面的问题引起的—

—应该利用人均消费量,而不是利用人均支出;在这种以调查为基础的分析中把服务排除了。此外,在整个分析中,我们忽略了最终货物送货上门的过程:包括货物的储存和分配,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这些不足只不过强化了以下论断:中国家庭的间接能源需求将会使中国给全球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并且这种压力要比许多人认识到的更为严重。因此,对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计量经济分析专注于讨论影响人均能源需求和排放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人均收入与人均能源需求之间的线性关系恰好说明了中国正处于两难困境:在现行多种收入水平上,尚不见递减边际能源需求出现的迹象。这一发现强调决策者有必要设法降低中国家庭以及其他最终用户(就此事而论)所用的各种消费品的排放强度。富裕省份在提高了人均收入以后,其较高的能源需求也还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决策的必要性‘,尽管有证据表明,受教育水平高的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会低一些,然而,这一结果无法阻止利用间接能源产生的倒退现象。因此,未来的教育能否促进更加清洁的消费模式产生依然存在疑问,当然这种努力总是有益的。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现已扩及对于“绿色”消费政策的思考,即“绿色”消费政策能否把中国的排放路径降低至当前轨道之下。

用一个浅显的说明来结束本文的讨论:假设服务是相对能源高效的(与直接煤炭消费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而这一假设可以通过富裕的中国家庭在服务上具有更高的收入支出比重得以证实,那么,如果收入可以全面提高到服务支配着消费模式这一点上,中国的未来将会变得更加洁净。当然,这一远景的实现不会一赋而就。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修改版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海海杰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想弄明白,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低碳经济?它与我们现有的经济形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有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通过保障供应,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以提高能源等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核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被提出来了,来替代传统的经济形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形式走向的必然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 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 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 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第三,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 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甚至高达五成的 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 在这种必然的选择之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又将有什么机遇呢? 在一些传统行业中,我国比一些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而在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和锂电池等行业,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只落后了一两年。因此,在当今传统产业发展受挫、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应该抓住机会,迅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是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国家,如此广阔的国土面积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自然资源。据估计,我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10亿千瓦;在东北、中西部、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地热能方面,全国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当前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为906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那么同时,中国又将面临着怎样的严峻挑战呢?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 第一篇 1海南省2015—2020年能源消费需求量预测 海南省“十二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取 11.5%的年均GDP增长速度作为海南省经济增长的高速增长情景,10% 为中速增长情景,8.5%为低速增长情景。年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为 1.2451%(这是海南省1993—2012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工业比重约 为23%是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目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2%。把不同情景下2015—2020年海南省国民生 产总值GDP,人口总数P,工业比重i代入协整方程,得到能源消费需 求量的预测值,见表5。 2海南省2015—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预测研究 海南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为主要地位,煤 炭消费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28.9%上升到2012年的36.51%,天然气 消费的比例从2002年的18.2%先上升到2004年的33.92%,后下降到2012年的22.74%,总的来说,各个能源消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天然 气和电力清洁能源消费量,与海南省是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相 符合。本文采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预测2015—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 费结构。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预测的基准年;第二计算转移概率矩阵;第三利用模型预测下一个状态的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对预测结构利用有 规划约束条件调整转移概率矩阵。因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期间新 能源替代常规能源达到250万t,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2.5%以上,对 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比重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所以对能源消费结构 发展规划实行必要的修正。本文假设石油的发展趋势没改变,天然气 和电力能源的增加由煤炭减少补充。经过修正后,能源消费结构的概 率转移矩阵中,变化的仅仅是煤炭→电力,煤炭→天然气的转移概率,其他的保留概率不变。以2012年作为基准年,利用Mathlab软件计算 得到约束条件下平均转移概率矩阵为。利用表1的数据和平均转移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30T16:40:07.8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导读]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王璇珍(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选取2004-2007年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烟草加工业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是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而过去一直被认为碳排放大户的采掘业和化学加工业的碳排放量相比却不高。因此,加快食品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减少工业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工业能源面板数据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根据IEA(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据统计,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优化我国工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其中指数分解法包括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拉氏指数法。迪氏指数法的宗旨是把分解出的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对时间进行微分,然后分解出各个因素的变化对被分解变量的影响,随着迪氏指数法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提出,在计算中LMDI可将余项完全分解,不会出现不可解释的余项。国外方面, Ang et al [1]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Liu et al(2007)[2]同样运用此法把对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CO2排放。国内方面,王锋等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2],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得出结论,在1997-1999年间,中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veloment Analysis,SDA)基本思想是把经济变量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和数学规则,将分解的因素再细化,进而拓宽分析的功能,使经济分析更加透彻、方便和系统。梁进灶、郑蔚等(2007)利用结合法研究技术效应、中间需求效应、最终产品结构与中国能源消费的关系[3]。刘启运、夏明等(2006)利用结合法分析了中国能耗阶段性变动的短期和长期原因[4]。本文拟用面板数据将我国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与碳排放量进行回归找出各部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二、模型设计及估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07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增加值及9种能源实际消费量作为原始数据,经处理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1)由于目前无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观测数据,本文将进行估算。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采用9类能源消费总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然后加总即可。目前有部分文献对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了研究,本文借鉴IPCC研究结果来进行估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原始数据中各种能源的消费均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都折算为标准统计量。各种碳排放系数分别如表1所示:表1:各种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和碳排放系数 (2)根据我国工业各部门的行业划分,本文按照部门性质,各部门以及相应行业将我国工业分为5个部门,25个行业。其中,采掘业部门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烟草部门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部门是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医学制造业。机器设备部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供应部门。 2、模型设计与估计 自2004年以来,全国工业各部门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工业普查,因此无法使用较长时期的数据建立模型,面板数据可将样本量扩大十几倍,既可以分析工业一个行业各部门碳排放之间的差异,又可以描述各行业之间碳排放的变化特征,有效解决因观察期较少造成的样本数据偏少的问题。因为要研究分行业的碳排放因素变化,因此建立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为: gdp指各行业工业增加值,co2指碳排放量,由于各行业增加值与碳排放量的数量级差距甚远,为了消除回归值系数相差太大的影响,将数据全部取对数处理。lngdp是工业增加值对数化的表示,lnco2是碳排放量对数化后的变量名称,是常系数,是随机变量然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经Eviews6.0处理可得到2004-2007年4个年份的工业各行业碳排放总量与增加值的回归结果如下:表2:碳排放总量与增加值回归报告

我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而人均排放量远低于美国

我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而人均排放量远低于美国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在线发表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全球碳计划”2012年度研究成果。根据最新年度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将在今年进一步增加,预计较去年增加幅度为2.6%,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 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28%),美国(16%), 欧盟(11%)和印度(7%)。研究发现 ,尽管总量偏高,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6.6吨,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相差甚远。同时,欧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吨,仍高于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专家对世界气候前景表示忧虑 研究指出,森林砍伐和其他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全球排放总量相对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又增加了10%。到2011年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391ppm。 在伦敦主持发布以上数据的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英吉利大学教授科琳乐凯芮表示:“我很担忧,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太高,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减排计划。”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分析结果显示,为保证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全球排放在2020年之前必须大幅削减。 近期,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银行、欧洲环保署等机构也分别发布报告,显示了碳排放情况的紧迫性,这些报告的分析均指出,目前全球的排放趋势已经非常危险,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 如何看待中国碳排放世界第一 英国丁铎尔中心报告发布后,复旦-丁铎尔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认为:“作为制造业 大国,中国接近全球30%的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国家消费的产品有关,所以全球碳排放责任的归属非常复杂。但是,中国在目前治理城市空气污染中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了我们迎接挑战的能力。” 复旦-丁铎尔中心主管主任戴维斯教授指出:“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须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负主要责任。但 是今天的挑战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我们相信,中国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使得其有能力在面对这一全球挑战时起主要的引领作用。”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中国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结构

表1:中国碳排放总量及其行业结构分解(1980—2007)(单位:万吨)年份排放总量第一产业排放第二产业排放第三产业排放1980 40502.99 1502.64 29209.39(72.11)9790.96 1985 51713.34 1805.24 36895.30(71.34)13012.80 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1 69803.64 2018.94 52954.44(75.86)14730.26 1992 72628.48 1833.22 56497.55(77.78)14297.71 1993 77425.51 1737.27 60688.99(78.38)14999.25 1994 81704.41 1854.86 65731.80(80.45)14117.75 1995 87510.87 1989.15 71102.78(81.25)14418.94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1997 91472.85 2070.76 74993.58(81.98)14408.51 1998 86440.26 2100.82 71080.43(82.23)13259.01 1999 85898.42 2107.43 69596.60(81.02)14194.39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表2: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迁(1990—2007)(单位:万吨) 年份消费总量煤碳石油天然气新能源1990 66477.80 1974.31 49848.38(74.98)14655.11 1996 92442.54 2038.42 75031.02(81.16)15391.10 2000 90202.34 2123.15 73604.55(81.59)14474.64 2001 92297.31 2157.33 75327.69(81.61)14812.29 2002 97535.49 2257.77 79792.91(81.80)15484.81 2003 114420.01 2295.97 95197.46(83.19)16926.58 2004 131500.90 2864.21 109713.14(83.43)18923.55 2005 144884.06 2957.90 121661.89(83.97)20264.27 2006 223098.05 3267.56 189832.17(85.08)29998.32 2007 317776.11 4643.38 272343.62(85.78)40789.11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我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一直以来对环境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生

态文明。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引言;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使气候问题变得格外的备受关注。,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变暖这一瓶颈的出路。并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那到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及要怎样才能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一)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 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 c=∑m i×δi(1) 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2、碳排放特征 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22.各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原则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方法 一、新增设施配额核定方法 根据《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本市新增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按所属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先进值进行核定,即单位新增设施配额数量等于新增设施的活动水平与单位所属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乘积。活动水平数据根据行业不同,分别为产品产量、产值或面积。 二、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原则 排放强度先 1.相关性原则。先进值能够反映该行业CO 2 排放进水平,并与本市、国家或国际上制定的相关行业CO 2 强度标准相比具有先进性。 2.完整性原则。先进值是该行业企业/单位生产经营范 排放源产生的排放(直接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围内CO 2 和间接排放)强度先进值。 排放边界的 3.一致性原则。先进值开发中涉及企业CO 2 设定、排放源的确定、排放数据的收集、排放量核算等采用方法和遵守的原则与《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一致。 4.透明性原则。具有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和计算过程,并对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先进值制定所用的活动水平数据和历年CO 排放数据是基于企业报送并经过核查机 2 构核查后的数据。 5.可操作性原则。该先进值适用于北京市参加碳交易企业新增设施排放配额分配。 三、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方法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参照国内外同一行业、同类产品

的先进碳排放水平,结合本市相关行业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以行业内平均碳排放强度前10%数据作为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的上限,以行业内平均碳排放强度前20%数据作为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的下限,经本市最新各行业地方能耗限额先进值,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校验后,最终确定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四、第一批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活动水平 本市第一批共对23个行业的先进值进行研究,其中16个工业行业,7个服务业。 行业名称活动水平 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值 非金属矿物制品产值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产值 金属制品制造产值 农副食品加工产值 汽车、铁路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值 食品制造产值 西药制造产值 中成药生产产值 饮料制造产值 纸制品制造产值 火力发电产量 热力生产和供应产量 整车制造业产量 水泥制造业产量 啤酒制造业产量 物业管理类面积 高校和工程技术研发类面积 银行业面积 大型医院类面积 信息传输业业务总量或面积其他服务业面积 批发零售业面积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将在2013年碳排放报告报送及核查工作完成后另行公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