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悉中考题型、明确中考阅题标准;2、培养学生准确审题、精确答题的习惯,提高应试水平;3、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回答类似题目的迁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把握标准答题;2、难点:迁移训练;三、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改革一下,我们喊上下课和答问的时候,就不要站起来了,都坐着!好,上课!(可能有少部分同学仍然起立)师:刚才站起来的同学没能获取我刚才讲话中的信息。老师说的“不需要站起来”这个信息,就没有输入到这些同学的大脑里面。——我们今天讲评的内容就是:《中考信息提取与转换》(出示)。什么是信息提取与转换?一般的来讲,信息提取就是概括,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把它说得广泛一点呢,还有很多其它形式,诸如要我们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的内容或文段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或是把图形等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形成结论。中考信息题应该说是这两年的一个热点,因为“课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出示课标要求):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对于下列这两道题做得不够好,错误率较高。其实这几题,有很强的方法性,因此我们将详细讲评。1、第一题题型:信息提取题(1)题干: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新闻的内容。学生答案比较:答案1: 周波,是北京卫区某警卫师直属防化连的一名普通士兵,重庆涪陵人。(中心内容提取错误)答案2: 周波救落入冰水的儿童。(提取不全面)答案3: 一名入伍才11个月的士兵向d组织递交了入d申请书;120多天后,他为救落入冰水的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信息整合不到位)出示参考答案:周波救落入冰水的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比较上面三个答案和标准答案的优劣)做题思路:通读结构提取整合提取信息:1、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可从导语入手,提取关键词2、提取的信息应该是最新鲜、最重要、最本质的总结方法:方法提炼:谁 + 干什么 + 怎么样答题模式:人(物)+ 事件 + 结果(2)题干:请你就英雄周波的事迹作简要评论。典型错误:A、我们长大后也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B、周波的事迹震撼着我们,我们要舍己为人。C、周波救落水儿童的举动,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错误归因:①不扣内容②方向错

误③观点不全展示优秀答案:周波的舍己为人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的解放军战士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最可爱的人。方法归纳:扣新闻内容 + 观点明确 + 表达通顺2、第三题题型:表格信息转换题题干:你从表格中得出了什么结论?典型错误:错误归因:①不看表头②直接转述③结论不全方法归纳:①横向、纵向比较把握出题意图②准确概括、精确表达学生答案评价(随机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四、迁移练习(可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完成)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昨天,为体验生活,西南政法大学的30多位学生在渝中区朝天门体验“棒棒”(力夫)。上午9点,朝天门交易厅附近,手拿扁担的潘匀满头大汗,和同学张杰转悠着揽生意。“大学生当‘棒棒’,挑不挑得动哟?”看着文质彬彬的两人,雇主们连忙摆手拒绝。半小时下来,两人“颗粒无收”。“叔叔,我们只收一元。”无奈下,两人只好狂压价格,终于抢到第一笔生意,忙把50多公斤重的塑料薄膜分成两堆,再用扁担横穿其间,晃晃悠悠地朝前走。每走一小段路,就得停下来休息。20分钟后,汗流浃背的两人终于拿到一元钱。“这一元钱太不易了。”平时每月生活费都在3000元以上。从未吃过苦的潘匀为此感动得泪流满面。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请针对这则新闻内容进行简要评论。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长沙市某中学对该校300名高一学生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就“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超级女声”两大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①请概括说明统计表反映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解答本题,先看调查内容,学会统计,筛选重要信息,并能总结出规律,在语言上要简洁。答案:①两大电视节目比较,学生更喜欢“超级女声”。②对不同电视节目的关注,反映了青少年不同的价值取向。五、总结:其实,信息提取的关键是要有语境意识,同时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文字类材料,如果是单一性的,你要积极走进材料,捕捉重要信息,依据要求作答;如果是复合性的,你要挖掘材料的共性,即交叉点,审视题干要求,提取、筛选符合要求的信息;对于表格类材料,你要纵横观察,比较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作答。对于画面类材料,你要读出画面的内涵,借题发挥进行表述。今天我们主要对于单一性的文字类材料和表格类材料的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一次概括,希望同学们多动

脑,勤思考,善总结。六、课后练习1、《中考作业本》P41第一题。2、《中考总复习》P45第二题中的第二小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习题。新华网北京 2月19日电(陈辉、可儆)“只要d和人民需要,我会奉献一切!请d组织考验我!” 2015年10月12日,一名入伍才11个月的士兵向d组织递交了入d申请书;120多天后,他为救落入冰水的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把青春永远定格在20岁。他叫周波,是北京卫区某警卫师直属防化连的一名普通士兵,重庆涪陵人。2015年2月14日,师直属队在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徐辛庄村部队靶场进行实弹射击,防化连战士周波和刘冰恒两人担任流动哨,负责在靶场周围巡逻,避免射击时有人误入射击区。突然他们听到小孩的呼救声,扭头一看,发现有小孩从冰水中央掉了下去。周波与刘冰恒急忙冲向出事地点,来不及脱棉衣救跳进冰窟,奋力将一个小孩推上冰面。此时周波因呛了水,体力渐渐不支,当他用全力托起另一名儿童,又使劲推了战友一把后救沉了下去。闻讯赶来的人们先后将4人拉到岸边,两名儿童和刘冰恒安然无恙,年仅21岁的周波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日前周波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为中国共-产-dd员。(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2)、请你就英雄周波的事迹作简要评论。2.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3.下面是一份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4.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秀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016-07-12 21:31 | #2楼一、教学内容分析:《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

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二、学生学情分析:《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三、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2.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课前准备:学生: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③

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五、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

力。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2)准备课后练习

一、二。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2)指名朗读课文(3—4段) ,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板书] “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学生与作者对话:(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师生与作者对话:(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3)主题讨论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

之情)的角度来谈;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4)主题探究提示: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2016-07-12 17:24 | #3楼学段:初中年级:初三学科:语文课题:文言文语法复习一、时间:2011年4月14日上午二、地点:胶州市第十一中学三、授课教师:杨志亮四、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运用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并判断文言语段中的语法现象。2、能力目标: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答题的目的性与准确性。

3、德育目标: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六、教学内容分析:语法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文言文语法的体系性不强,需要在大量日常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认识。文言语法内容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古今异义、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明确中考试题中隐含的语法因素并注意运用,可以

帮助提高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准确答题。重点:文言句式、词语活用难点:语法因素的识别与处理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文言文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些词法、句法知识,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七八年级四册教材的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梳理明确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初步学会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方法:讲解、练习、讨论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原因是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发生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文言语法的变化做一些比较系统了解,希望对同学们提过阅读能力能有所帮助。二、考题初探(青岛2015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