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貌学期末考试答案

地貌学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

1.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下列对澳大利亚归属正确表达的是( D )

A、属于太平洋板块

B、属于南极洲板块

C、属于欧亚板块

D、属于印度洋板块

2.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 C )

A、火山海岭

B、陆壳海台

C、大洋中脊

D、断裂海岭

3.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下列属于稳定型的大陆边缘是(A)

A、大西洋型

B、安第斯型

C、东亚型

D、东印度洋边缘型

4.影响化学风化的因素很多,化学作用的方式也很多,下列不属于化学风化作用的是(B)

A、溶解作用

B、盐分结晶挤压

C、碳酸盐化作用

D、水解作用

5.气候是控制岩石化学风化作用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下列最有利风化壳发育的是( B )

A、雨量适中

B、植被较好

C、湿度愈高

D、气压愈高

6.风化壳的形成和保存受地貌条件影响,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主要发育在( D )

A、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山区

B、地形低洼的地方

C、地面起伏较大地区

D、分水岭的鞍部及平坦地区

7.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很多,下列不属于触发因素的是( B )

A、人工开挖的坡地下部

B、人工开挖的坡地上部

C、爆破或地震

D、暴雨或融水

8.滑坡体上部,在蠕动变形阶段后期出现( B )

A、拉张裂隙

B、挤压鼓丘

C、剪切裂隙

D、鼓张裂隙

9.某沟谷宽、深为数十米,长数十km,横剖面呈V形,纵剖面与沟身一致,这是指( C )

A、浅沟

B、切沟

C、冲沟

D、坳沟

10.沙波是冲积性河床上常见且变化迅速的微地貌,其形成与水流脉动或河床表面有关,逆行沙波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C )

A、急流

B、缓流

C、河床凹凸不平

D、床底平坦

11.老、新阶地均由沉积物组成,且都下切至基岩,并依次从河床排列,这种组合称为( B )

A、上叠阶地

B、内叠阶地

C、基座阶地

D、埋藏阶地

12.下列不是波浪型三角洲有其相关的微地貌组合特征的是( D )

A、三角洲前缘有平行岸线的沙坝

B、三角洲向海突出呈弓形

C、河口附近沙体堆积较多

D、出海口有一系列平行潮流方向的沙脊

13.在被大河深切的喀斯特地块中,其地下水可分为若干带,位于丰水期与洪水期的潜水面之间的是( B )

A、垂直渗透

B、季节变动

C、水平流动

D、深部滞流

14.不能反映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远比其他气候带好的具体表现是( D )

A、峰林发育特别好

B、地面漏陷地貌发育

C、地下喀斯特发达

D、地面有大小不一的圆洼地和小干谷

15.影响沙丘移动的因素相当复杂,下述对沙丘移动速度影响最小的是( C )

A、风力

B、沙丘高度

C、沙粒大小

D、水分植被状况

16.黄土沟间地貌,继承了各种埋藏古地貌形态,下列不属于黄土沟间地貌的是( D )

A、黄土塬

B、黄土梁

C、黄土峁

D、黄土碟

17.冰碛物有其固有的特征,下列错误的一条是( C )

A、砾石磨圆度较差

B、矿物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

C、不稳定矿物含量少

D、缺乏层理构造

18.海岸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部分,自海向陆,四个区域的正确排序应是( A )

A、滨外、临滨、前滨、后滨

B、后滨、前滨、临滨、滨外

C、前滨、后滨、临滨、滨外

D、滨外、临滨、后滨、前滨

19.“醉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C )

A、蠕动引起的

B、崩塌引起的

C、滑坡引起的

D、泥石流引起的

20.高于平水位,低于洪水位,具有“二元结构”的谷底部分称为( A )

A、河漫滩

B、心滩

C、边滩

D、离堆山

21.下列不属于地质构造地貌的是( D )

A、断层崖

B、断层线崖

C、岳麓山弧形褶皱

D、海岭

22.洋底是指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下述对洋底地壳表述正确的是( D )

A、洋底地壳很薄,一般仅4.5km

B、洋底地壳是花岗岩质的

C、洋底表层的深海沉积物很少超过10m

D、有些地方花岗岩直接出露海底

23.为了解释地壳发展历史过程,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的学者是( A )

A、赫斯(Hess)

B、凡因(Vine)

C、马修斯(Matthews)

D、魏格纳(Wegener)

24.东亚型大陆边缘,有多种弧型构造,下列错误的是( D )

A、陆缘弧

B、岛缘弧

C、边缘弧

D、洋内弧

25.在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Ka、Na 、Ca 、Mg大部分迁移,这是指化学风化的( B )

A、早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富钙阶段

D、晚期阶段

26.风化壳具有水平地带性,在温带草原气候带主要发育( B )

A、碎屑型风化壳

B、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C、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D、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

27.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明显,一般来说,下述可产生崩塌的是( C )

A、松散碎屑物坡度接近休止角

B、坚硬岩石坡地达过到40—450

C、坚硬岩石坡地要达到500—600

D、基底面不平的岩屑要达到止角

28.滑坡体未迅速滑动前,会在其后壁部位出现许多(A)

A、环状裂隙

B、剪切裂隙

C、鼓张裂隙

D、扇形裂隙

29.坡面径流在坡地的不同部位形成不同的作用带,冲刷带位于( B )

A、坡地上部

B、坡地中部

C、坡地下部

D、坡麓

30.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大量砾石、泥沙伴随洪水在沟口形成半圆状堆积体,即( C )

A、坡积裙

B、泥石流

C、洪积扇

D、岩屑堆

31.一条直接入海的河流,由于冰期、间冰期的交替,使其自上游至下游整体形成( D )

A、弦状阶地

B、埋藏阶地

C、侵蚀阶地

D、交叉阶地

32.某直接入海河流的河口区,因河口受潮汐顶托而表现为有一定涨落的潮差,该河段称为

( D )

A、河口段

B、近口段

C、口门段

D、口外海滨段

33.在褶皱山区或单斜山区往往形成水系型式是( C )

A、树枝状

B、平行状

C、格子状

D、放射状

34.前方被陡崖所阻,河流由落水洞转入地下,这种河谷称为( B )

A、干谷

B、盲谷

C、悬谷

D、溺谷

35.单向风所形成的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是( D )

A、金字塔形沙丘

B、新月形沙丘链

C、梁窝状沙丘

D、纵向沙垄

36.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地区是(C)

A、北美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37.地貌对雪线的高低有明显影响,下列表述有误的是(C)

A、陡峭山地雪线较高

B、阴蔽的凹地雪线较低

C、北半球东坡、南坡雪线较高

D、北半球的西坡、南坡雪线较高

38.我国黄土分别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地质时期,从老到新,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

A、午城、离石、马兰黄土

B、马兰、离石、午城黄土

C、马兰、午城、离石黄土

D、离石、午城、马兰黄土

39.陆地占地球总面积的29%,下列对陆地地壳表述正确的是( A )

A、平原区的厚度约在35km左右

B、大型山脉高原可达75km

C、基础是玄武岩

D、密度只有2.9

40.根据古地磁多次倒转现象,来对比检验证实赫斯提出海底扩张假说的学者是( C )

A、魏格纳

B、许靖华

C、凡因

D、密特曼

41.地貌的发育受到各种要素影响,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B )

A、内、外力相互作用

B、作用强度

C、地质构造和岩性

D、作用时间

42.下列不属于大地构造地貌等级的是( C )

A、天山山脉

B、青藏高原

C、大同火山

D、深海平原

43.魏格纳作为德国的气象学家,却对地壳演化提出了( A )

A、海底扩张假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大陆漂移学说

D、古地磁极倒转假说

44.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下列不属于活动型的是( D )

A、安第斯型

B、东亚型

C、东印度洋边缘型

D、大西洋型

45.在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Cl、S大部分迁移,这是化学风化的( D )

A、早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富铝铁阶段

D、晚期阶段

46.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在温带森林气候带主要发育( B )

A、碎屑型风化壳

B、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C、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D、铁铝—砖红壤型风化壳

47.坡脚出现倒石堆或岩屑堆,表明这是一种( A )

A、崩塌现象

B、蠕动现象

C、滑坡现象

D、洪积扇堆积

48.“醉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C )

A、蠕动引起的

B、崩塌引起的

C、滑坡引起的

D、泥石流引起的

49.地形与坡面径流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坡长愈长、沿程流量增加,冲刷能力相应增强

B、随坡长增长、挟带泥沙增多,冲刷能力变小

C、坡度愈大,流速加快,冲刷能力增强

D、坡度愈大,单位面积上的冲刷量也愈大

50.某沟谷不再加深沟底,纵剖面相当平缓,沟缘不明显,这是指( D )

A、浅沟

B、切沟

C、冲沟

D、坳沟

51.高于平水位,低于洪水位,具有“二元结构”的谷底部分称为( A )

A、河漫滩

B、心滩

C、边滩

D、离堆山

52.某直接入海河流的河口地区,其中一段具有双向水流,既有河川径流的下泄,又有潮流

的上溯,这是指( B )

A、近口段

B、河口段

C、潮区段

D、口外海滨段

53.在掀斜式构造上升区域,如云南西部横断山区常形成的水系为(D)

A、格子状

B、放射状

C、树枝状

D、平行状

54.在Karst地区常可见到长10km左右,宽逾1km、底部有河流穿越的负地貌,该种地貌是( C )

A、漏斗

B、竖井

C、坡立谷

D、溶蚀洼地

55.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的长期吹蚀,可形成大小不同的( C )

A、风蚀残丘

B、风蚀雅丹

C、风蚀洼地

D、风蚀壁龛

56.干旱荒漠按照地貌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下述不属荒漠类型的是( D )

A、岩漠

B、戈壁

C、沙漠

D、泥炭

57.在雪线附近,年降雪与年消融量的比例关系是( C )

A、年降雪量大于或等于年消融量

B、年降雪量小于或等于年消融量

C、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D、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58.第四纪大冰期时,下述不属北半球三个大陆冰川中心之一的是( B )

A、斯堪的纳维亚冰盖

B、阿尔卑斯冰盖

C、格陵兰与北美冰盖

D、亚洲北部冰盖

59.下例为发育于古代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的风蚀土壤和风蚀沟谷地貌组合的是(D)

A、风蚀洼地

B、风蚀残丘

C、风蚀壁龛

D、风蚀雅丹

60.流水沿着黄土中的裂隙和孔隙下渗,会形成特有的潜蚀地貌,下列不属该类地貌的是(B)

A、黄土碟

B、黄土土间

C、黄土陷穴

D、黄土柱

二、填空题

1.重力地貌是指坡面上的风化碎屑、不稳定岩体、土体主要()并常有()参与作用下,以()或

()沿坡向运动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

2.按水质点运动的状态,水流运动可分为()与

()二种不同形式,天然河道的水流一般均属

()。

3.根据阶地间接触关系以及河流下切深度的不同,沉积阶地又可分为

()、()、()、()。

4.河流袭夺的地貌组合有()、()、

()、()及()等为基本标志。

5.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它具有()、()、()、

()及湿陷性等特性。

6.地貌的发育受到()、

()、以及()三方面的影响。

7.沟谷水流形成的地貌,垂直分带比较明显,自上而下一般由()、

()、()等三部分组成。

8.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

()、()、()等四种类型。

9.按照三角洲发育因素、沉积相和沙体分布特征,可把三角洲分

为()和

()等两类三角洲。

10.一般,海岸带自海向陆可分为()、

()、()、

()等四部分。

11.近岸流包括与岸线平行的()和近岸的()。

12.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成作用性质,可将阶地分为()和()。

13.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以将其划分为()地

貌、()地貌、

()地貌等三个等级。

14.海岭的成因类型多样,有()、

()、和()等。

15.滑坡的地面裂缝,按其受力状况可以分为()裂

缝、()裂缝、()裂缝、()裂缝等四种。

16.洪积扇组成物质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从扇顶到扇缘,可分为

()、()、()

等三个相带。

17.三角洲的沉积结构自陆向海一般可分为()、

()和()。18.黄土沟间地貌形态往往继承了古地貌形态,通常可划分出()、

()、()、()

等四种基本类型。

三、判断题

1.河曲阶地是河流横向摆荡所形成的宽广河漫滩,然后地壳急速指升、河流下切所形成的阶地。()

2.河口段,是指潮区界到潮流界间的河段,具有双向水流特征。( 1 )

3.喀斯特水运动分带中的深部滞流带在最低潜水面以下,水流极为缓慢,甚至停滞,喀斯特作用不明显。()

4.平行于风向的纵向沙丘形态主要是新月形沙垄和复合型沙垄等。()

5.黄土中含有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这是黄土为风积形成的重要证据之一。()

6.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冰雪的积累及冰川的形成。()

7.冰川对地表具有很大的侵蚀破坏能力,估计为河流的几倍至十几倍。()

8.蛇行丘是一种狭长、弯曲如蛇行的高地,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砂砾堆积物组成。()

9.习惯上把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称为潮流,把海水周期的水平运动称为潮汐。()

10.海岸带中破浪带内波能强烈作用于海底,其海底沉积物是近岸沉积中最粗的。()

11.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流型三角洲,平面形态常呈尖头形。()

12.与洋壳相比,陆壳密度小,二氧化硅含量大,厚度大,质轻。()

13.如果组成单斜山的岩层较缓(接近400时),这种山地称为猪背山。()

14.滑坡是指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15.河流侵蚀基准面是指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不再下切侵蚀的水平面。()

16.初始海岸平原因地壳运动抬升后的地貌演化大致经过幼年、壮年、老年三个发育阶段。

()

17.溶蚀洼地是一种宽阔而平坦的谷地,通常长可达10km以上,并有河流从中穿过。()

18.涌浪是在无风作用下继续传播的变形波。()

19.波峰线若以一定的夹角向岸推进时,形成同向沿岸流,当流经一定距离后,也可因水体汇聚造成壅水而产生裂流。()

20.阶地级序,通常由上至下标记,这是为区别不同级别的阶地形成时间不同。()

21.在地球表面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无论在数量上或强度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22.全球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完全属于洋壳构成。()

23.断层线崖是沿古老断层线位置发展起来的崖壁,近代并无断层活动。()

24.岩石上覆的岩层逐步被蚀去,因这种卸荷释重也可引起表层岩石的剥离。()

25.在地形低洼的地方最利于风化壳的形成与保存。()

26.切沟横剖面呈V形,长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其沟身坡面与沟谷纵剖面不一致。()

27.流速与床沙运动有紧密的联系,急流状态下会形成沙垅。()

28.高度建设性的三角洲在河流作用强于海洋作用的环境下形成,外形呈尖头形。()

29.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

30.亚洲中部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戈壁和沙漠。()

四、名词解释

1.逆地形: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地形倒置是软硬地层相同的褶皱构造地区常见的构造地貌现象。

2.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3.埋藏阶地:埋藏在地下的阶地称为埋藏阶地

4.季节变动带:即季节变动带,位于地下水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5.山麓冰川:由山谷冰川超越山地范围,流出山口,在山前平地汇合而成。

6.断层线崖:当断层稳定相当一段时间时,由于断层两盘抗侵蚀能力的差异,造成上盘低,下盘高的倒置地貌,称为断层线崖。它是由剥蚀作用形成的,不是断层直接形成,仅受断层控制。

7.上叠阶地(P71)

8.波浪折射:概念:当波浪传播进入浅水区,如果波向线与等深线斜交(不垂直),随波浪向岸传递,波向逐渐朝着与等深线(与岸线平行)和岸线垂直的方向偏转。成因:因波速随深度变浅而下降,位于较浅一端的传播速度小于较深一端的波速,导致波峰线发生偏转。

9.悬冰川 (P128)

10.单面山:单面山一般形成于岩层倾斜不大的单斜地层地区,一般较缓,它与岩层的倾斜方向一致,称为构造坡。另一坡较陡,与岩层的构造面不一致,称为剥蚀坡。

11.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为黄土峁,呈圆穹状,峁坡为凸形坡,坡度20度左右,两个峁之

间的鞍形地面称墕;

12.海蚀平台:它是向海微斜的平坦台地。

13.海岸地貌: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14.大陆架:大陆架又称大陆棚、大陆浅滩、大陆裙、大陆平台,是大陆边缘的水下平台,

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大陆的自然延伸部分,第四纪低海面时曾成为陆地的组成部分,大陆

架上的许多海底地貌与现代陆地地貌有类似的成因和形体特征。它是大陆边缘在海洋水面

以下的延续部分,在形态和地质构造上仍属于大陆的一部分。水深一般为-200-0 米,平均

坡度约 30'~ 10,坡降不超过 1.5‰。大陆浅滩表面平缓,逐渐地向海洋深处倾斜。

15.尾碛堤:尾碛堤又称为终碛垅(堤),形态非常特殊,呈一条向下游突出的弧形堤坝,很易识别。冰川舌尾端在某高度停顿较长时间,冰川搬运来的冰碛物在尾端堆积,就可能形成一条横拦谷地的向地势低处突出的弧形丘陵(自然堤坝),其内侧往往积水形成湖泊,称其为尾碛湖。冰川尾端在某一海拔高度的停顿决不意味冰川停止运动。从积累与消融的关系来说,它是冰川积累与消融处于平衡状态的反映,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冰川冰不断从粒雪盆(冰盆)输送到冰川舌,而在冰川舌部分,冰川冰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在不断消融,冰川冰的供给量与消融量在数量上达到平衡,这时从冰川舌尾端的位置来看,在某高度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实际上,冰川体内部的冰川冰一刻也没有停止向冰川尾部运动。只有当冰川舌在某处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冰碛被运送到冰舌尾端聚集才能形成尾碛丘陵。

16、河漫滩:河床两侧高出平均水位之上而又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洪积扇:由暂时性的沟谷水流搬运的大量碎屑物质在沟谷出山口后,由于坡度的变化,水流的挟沙力降低而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物称为洪积物。形成的地貌多呈扇型,称为冲出堆和洪积扇。冲出堆和洪积扇在成因上没有什么重要差异,仅仅在规模和大小上有差异,小型的沟谷谷口堆积地貌体称为冲出堆,较大的称洪积扇。

17.河流均衡剖面与海积均衡剖面

18、冰丘:在冻土地区,由于冻结膨胀作用使土层产生局部隆起形成的丘状地形称为冰丘。

羊背岩:在冰川槽谷的底部,常分布着成群由比较坚硬均一的岩石组成的像羊群一样的微微

突起的基岩小石,称为羊背石。

19.准平原与山足面

20.泥质多边形土与石环

21.石林: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石芽的高度可在10m以上,这种比较高的石芽称石林。

石笋:它是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钙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等。

22、砾漠:砾漠指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石海:基岩经剧烈的冻融风化破坏产生大量的巨石、角砾,它们就地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所

形成的满布石块的地形。富有节理、硬度较大的块状基岩是形成石海的物质基础。严寒而温

差较大是其形成的气候条件。石海形成后,很少移动。有人认为石海是多年冻土的村志。

23.峰林:它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分离或微微相连。蜂林是在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后所成的山峰。

石钟乳:它是悬垂与洞顶的碳溶钙堆积,称倒锥状。

24.沟-弧-盆(东亚型)大陆边缘: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三位一体海沟很深, 一般5000~8000

米,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深11000多米,宽40~70公里,长达1000公里以上。靠陆一侧陡

(大于10度),靠海一侧缓(3~8度)。岛弧比较长,绵延数千公里, 火山活动强烈,高度可达3000~4000米。弧后盆地一般比较浅,很少超过1000米。

不活动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有比较宽的大陆架;大陆架一般水深小于200米,平均60米,世界大陆架平均宽度70公里。非常平坦,坡度不超过1~2度。遭受过陆面

过程的作用,有大量陆地沉积。以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相过度,水深在200~2000米之间;坡

度较大,一般在3度以上,最大35~45度(斯里兰卡岸外大陆坡);宽度在20~100公里;表

面崎岖不平,发育滑坡和浊流沉积。

25.冷黄土:从冰水沉积物中吹送而来的黄土。

暖黄土:从荒漠中吹送而来的黄土。

26.裂点:截弯取直:当弯曲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弯按某个固定点,呈S 形向两侧扩张。

壶穴P63

27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

古土壤:指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28黄土: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

上沙质黄土层

29断层崖:由断层错动直接形成的陡崖,它不一定就是断层面,断层崖的高度基本代表了断层垂直错动的距离。

断层线崖:当断层稳定相当一段时间时,由于断层两盘抗侵蚀能力的差异,造成上盘低,下盘高的倒置地貌,称为断层线崖。它是由剥蚀作用形成的,不是断层直接形成,仅受断层控制。

30.地貌基本形态: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称为地貌基本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例如,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

地貌组合形态: 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例如,一个河谷形态,他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31.岩石圈与软流圈

32崩塌:陡坡上(大于50°)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称为崩塌。

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和水的参予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做整体下滑的现象。又称为地滑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33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34.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的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35.雪线:多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是纯物质的平衡线,在雪线上雪的积累量与消耗量相等,所以有人有成雪线为零物质平衡线。只有在雪线以上,雪的积累量大于消耗量,雪才能积累形成冰川,因此雪线是冰川的生命线。

成冰作用:刚从空气中降下的雪称为新雪,具棱角状。新雪降到地面以后在自动圆化作用下,由棱角状转变为圆球状,这种圆球状的雪我们称为粒雪。粒雪形成以后,由于雪越积越厚,粒雪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空气被排走,粒雪发生重结晶作用,聚集变大,便形成了重结晶冰型的冰川冰。这种作用一般发生在十分寒冷的两极地区,所以称为冷型成冰作用。在较为暖的中纬地区,当温度很高时,表层雪冰融水活跃,融水沿孔隙下渗,这时雪层内部的低温使下渗水以粒雪为核心冻结成冰,形成渗浸-冻结型冰川的冰川冰。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气温较高的中纬度高山地区,故又称暖型成冰作用。

36.残积物:岩石经风化后,部分物质和元素被迁移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称残积物。风化壳:由残积物组成的风化岩石的表层称为风化壳

37.层流:所谓层流就是流动的水质点彼此平行的匀速运动,上下层水质点之间保持着恒定的

流动方向,相互不发生干扰,即上下层水质点没有交换,不存在垂直于水流方向的作用力,故它很难对地面的泥沙进行侵蚀。

紊流:所谓紊流就是流动的水质点做不规则的漩涡运动,上下层水质点存在交换,相互发生

交换,相互发生干扰。紊流漩涡的产生是因为上下各层水流流速的不同引起。一般说来表面

水流受到的摩擦阻力较小,流速快。下层特别是地层水流所受的摩擦阻力较大,流速小。

38洪积扇:由于山麓带地形坡度急剧变缓,山地河流流速迅速减慢,其带来的大量砾石和

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在平面上呈扇形,称为洪(冲)积扇。泥石流:洪水夹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

39.沙波:在河床上由于河床泥沙颗粒的不均一性与水流的不稳定性综合产生的起伏不平的

由沙组成的波状地形。

40.三角洲:在河流与海洋(或湖泊)的汇合处沉积形成的平面上呈三角形的堆积体

五、简答题

1.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貌条件:坡度对崩塌的影响最为明显,崩塌只能发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崩

塌作用主要发生在河流强烈切割、地势高差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峻的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河流的上游、河流强烈侧蚀的凹岸,以及海蚀崖、湖蚀崖和水库的库岸等处。

(2)地质条件: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

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3)气候条件:崩塌是和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密切相关的,因而,在一些日温差、

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

(4)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开挖坡脚等是引起崩塌

的触发因素。

2.画示意图并说明沟谷水流的地貌组合。(见55页)

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

3.简述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主要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4.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并举例说明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的区域类型?(P9-P11)

自己总结

5.简述坡度、坡长与地面径流作用强度的关系?

一般坡长越长,沿程流量不断增加,冲刷能力相应增强,但随着坡长的增长,水流搬运的泥沙量随之增多,水流应耗能而可能使冲刷能力变小,甚至产生泥沙的堆积。对于坡度而言,坡度越大,流速越快,冲刷能力越强,但坡度加大却使坡地单位面积上的受雨量减少我,造成冲刷能力因径流的减少而减弱。(详见P53)

6.珊瑚礁常见的有哪几种类型?它们之间可能有何种成生联系?(详见172到173页)

有岸礁,堡礁,环礁。

7.简析地貌对雪线影响的主要表现。

山势:陡峻的山地,雪线位置较高;隐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雪线位置低。坡向:在

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地区,南北坡降水量变化不大的山地,南坡、西坡雪线比北坡、东坡雪

线高;在地形通过气候对雪线分布起作用时,可出现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的情况。

8.何谓侵蚀基准面?结合实际概述侵蚀基准面的常见类型。

下切侵蚀(简称为下蚀)是指流水在自身重力、携运物质的重力、动力下对谷地垂直向下的切割(下切)侵蚀,其结果是加深谷地,因而又称为深向侵蚀。流水下蚀的强度决定于水流

的流量、流速以及挟带物质的含量。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流水的下蚀深度会受到某个基面的控制。在这个基面上,它的下蚀强度十分微弱,把这一基面称为侵蚀基准面。由于地球上大多数河流流向海洋,所以海洋水面是河流的共同侵蚀基准面——终极基面。湖面、水库面、主支流汇合处的主流水面就成为该河流或支流的侵蚀基准面。就一条河流各段而言,造成急流或瀑布的坚硬岩石形成的陡坎可作为其上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这些可以称为地方性或者区域性侵蚀基准面。

9.简述滑坡裂缝的类型、特征及分布部位。

详见47页

10.简述地貌的构成要素。

地貌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几何形态要素和组成物质要素。

①几何形态要素地貌的几何要素主要分为三种: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

②组成物质要素: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貌的形成演化信息隐藏在构成地貌的要素中间,分析地貌的要素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

化的基础。

11.地貌形态测量与描述。

1、面积

2、高度和深度

3、垂直切割深度

4、地面坡度

5、水平切割密度

12.简述地貌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定年方法。

C-14法古地磁法岩石地层法(地层层序、构造层次、沉积纹层);生物法(化石、孢子

花粉、树木年轮、地衣生长法);考古法(文化古迹、历史文献);放射性定年法(放射性同

位素法、宇宙成因核素、核辐射效应);其他测年方法(岩石漆法、氨基酸消旋法)。

13.简述河流阶地的主要成因。

由河流阶地的形态要素可以看出,它最主要的是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两个地貌面构成,两个地貌面指示出河流阶地的形成必须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河流拓宽谷底,形成宽阔河漫

滩的时期。另一个是河流强烈下切,使原来的河漫滩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成为阶地的时期。引起河流下蚀作用加强的原因主要有:

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形成阶地主要是通过构造抬升或下降改变河流比降来完成的。

2、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造成河流相对负载的变化形成的阶地称气候阶地。

3、基准面的变化当河流基准面下降,新出露的部分坡度大于河流比降时,河流要发生

溯源侵蚀。

4、河流系统的复杂响应根据河流阶地形成过程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认为基面的一次

下降可以形成两级阶地。

14.简述多边形构造土和石环的形成过程。

详见P145。

15.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态,简述主要河流阶地类型的特征。

详见P71.

16.简述地表岩溶地貌和地下岩溶地貌的类型和特征。

详见P95-101.

17.简述冰川的类型和成因。

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⑴山岳冰川。呈线状,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⑵山麓冰川。由山谷冰川超越山地范围,流出山口,在山前平地汇合而成。

⑶大陆冰川。规模最大的一类冰川,面积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⑷高原冰川。一般发育在中低纬地区的高原上,是大陆冰川和山地冰川的过渡类型。

成因:详见126页。

18.简述冻土地貌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详见144页到146。

19.简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新月形沙丘主要是在单风向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状如新月,弧形突向主风向,迎风坡缓而成凸形,坡度10—20°,背风坡陡而微凹,坡度为28—33°,相当于沙子的最大休止角。新月形沙丘最初形态是一种较小的盾状沙堆。盾状沙堆一经形成,就成为风沙流运行的更大障碍,贴地层气流在沙堆的背风坡会发生分离,形成具有水平轴的涡旋,速度减弱,使气流搬运的沙粒过丘顶后,在背风坡的涡旋区沉积下来。随着沙子不断沉积,盾形沙堆尺寸的增长,北风坡沉积量相对最大位置愈来愈接近顶部,遂使背风坡的坡度不断加陡,当坡度达到沙子的最大休止角(34°)时,沙体发生剪切运动,部分沙粒崩坠,形成小落沙坡,发育为雏形新月形沙丘。此后,随着沙丘的不断堆积增高,气流分离愈来愈厉害,涡流的尺度和强度都不断加大,小落沙坡进一步扩大。在同一发展过程中,沿沙堆两侧绕过的气流,把沙子搬运到两侧的前方堆积(由于两侧较顶部低矮,移动就快),在沙丘的两翼逐渐形成了两个顺着风向前伸的兽角。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沙丘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输沙量,沙丘移动速度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而输沙量与起沙风速的三次方成反比。(2)沙丘高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成反比。(3)沙丘移动速度还受植被、沙丘水分及下伏地面因素影响。植被能减小风速,沙粒湿润需要更高的起沙风速,下伏地面粗糙可阻碍沙粒起动

20.简述在两个锐角的起沙风作用下纵向沙垄的形成过程。

详见111页。

21.河口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详见73页第五节河口地貌。

22.简述W.Penck坡地发育理论的内容。

W.Penck的坡地发育模式是以构造活动和外力侵蚀之间关系的对比为出发点的。在他看来构造活动和外力侵蚀的关系可分为三种:①构造抬升小于外力侵蚀,即构造相对稳定条件下,行成凹形坡②构造上升与外力侵蚀相等,并且上升是均速的,形成直形坡③构造上升大于外力侵蚀速度,并且上升是加速的,形成凸形坡在陆地加速隆起期间,河流推行着强大的下切作用,地表的起伏因而加大。这时河谷边坡的形状将趋向凸形坡发育。如果下切的速率减低,河流搬运坡脚崩积物质的能力将会逐渐衰落,于是堆积作用开始。这时的河谷边坡首先趋向均匀的直形坡,然后发育成凹形坡。如果河流的侵蚀作用保持一定,那么就会出现均衡的状况,河谷边坡也就保持着均匀直形坡的状况。因此W.Penck的地貌发育观念与地貌侵蚀循环无关;相反,受控于与陆地隆起有关的河流侵蚀能力。河流侵蚀能力的大小,受到众多因子的控制,如陆地隆升速率的变化、侵蚀基准面的改变、径流量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或者上述诸因子的综合影响等。

23.风化阶段与风化类型。

风化阶段:物理风化阶段(有机质少,岩屑型风化壳);

化学风化阶段(以地表湿热能彻底风化的花岗岩地区为例)

类型:早期(硅铝—硫酸盐型及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富钙阶段中期(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富硅铝阶段晚期(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富铝阶段。

风化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24.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物理风化影响因素:岩石卸荷释重,外来晶体的挤压,温度,生物活动;化学风化影响因素:水,大气,温度;生物风化影响因素:微生物的活动。

25.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的越高,插入地幔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下部越浅。这就是地壳均衡。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了这种地壳均衡,设计了不同模式来解释。总起来有两种观点:①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面,且这个面是一个平面。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②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起伏的。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为了平衡,地势高的地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深,而地势低的地方,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26.崩塌的形成条件与触发因素。

27.滑坡的类型、发生过程与影响因素。

滑坡的类型

按组成物质分类: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碎屑层滑坡、基岩滑坡

按滑层厚度分类:浅层滑坡(<10米)、中层滑坡(10-20米)、深层滑坡(>20米)按滑动面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类:构造面滑坡、顺层面滑坡、不整合面滑坡

按滑动年代分类: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阶段及特点:

蠕动变形阶段:斜坡后壁开始形成拉张裂缝,地表水下渗加强,两侧出现剪切裂缝,滑动面逐渐形成。

剧烈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坡体与滑床完全分离;各种裂缝相继出现,裂缝错距加大;滑坡后壁出露面积越来越大;滑坡体前缘形成滑坡舌与滑坡鼓丘;坡脚渗出大股浑浊泉水。此时预示滑坡即将滑动。在其他触发因素的诱发下将产生剧烈滑动。

渐趋稳定阶段:经剧滑之后滑坡体重心降低,能量消失于克服前进阻力和土体变形中,位移速度越来越慢并趋于稳定。土体压实,裂缝逐渐闭合,滑坡壁变缓形成马刀树。

影响因素:

(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2)斜坡的组成物质与地质结构:滑坡主要发生在由松散堆积层构成的较陡斜坡上。松散地层中的滑坡,多与粘土夹层有关;基岩滑坡较少见。基岩中的滑坡,多发生在页岩、泥质灰岩以及千枚岩、片岩等岩层分布区。斜坡内的各种地质软弱面常构成滑动带的软弱面。

(3)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可使土(岩)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失去稳定,从而产生滑坡,地下水丰富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8.简述河漫滩的结构

河床两侧高出平均水位之上而又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河漫滩的结构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一般由粒径较粗大的砾石或砂组成,是河床水流冲积而成的称为河床相物质。上部一般粒径较细,多由粉沙,亚粘土组成,是洪水期流速较慢的水流沉积形成的,称为河漫滩相物质。河床相与河漫滩相物质共同构成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29.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

详见84页。

30.岩溶地貌的地带性。

岩溶作用是发生在可容性岩石地区的一类地貌过程。但是岩溶作用的强度特征深受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气候条件的差异,岩溶作用的特征、强度及形成的地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岩溶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现将几个主要地带的岩溶作用特征和形成地貌的特点简述如下:

(1)、热带,亚热带季风型岩溶(以溶蚀作用为主):降水多,高温,繁茂的植被,溶蚀作

用十分旺盛,形成十分发育的Karst地貌。这不仅表现在地表岩溶上,也表现在地下岩溶上。十分发育的Karst地貌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峰林发育的最好、漏陷地貌和谷主坡发育、石芽和溶沟十分显著,石芽高大、地下溶穴发达。

(2)、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岩溶:以南斯拉夫Karst高原为代表,该带夏季干热,冬季冷湿,水热条件不如热带。故Karst地貌不如热带典型。但地表及地下Karst仍是相当发育的。地表多见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干谷与盲谷等,缺乏发育完美的峰林。

(3)、温带湿润气候的岩溶:雨量及热量条件均较上述二带差,故岩溶作用不强烈,地貌不明显,地表Karst以干谷为主,石芽,溶沟,落水洞及溶蚀谷地不发育。地下Karst以溶孔、溶隙和小型溶洞为主。缺乏大型溶洞。

(4)、寒热及高山型岩溶:气温低,水多以常年冻结和季节冻结的冰的形式存在,因此岩溶作用微弱。因此存在少数圆形洼地和小型漏斗。地下Karst主要是蜂窝状溶孔及小型溶洞,但是在高山地区由于融冻风化强烈,崩解作用常沿断裂、节理和层理面进行。也常形成类似于热带的峰林地貌,但规模很小,并主要分布在断层面附近。

(5)、干燥地带的岩溶:气候干旱少雨,故岩溶作用不强烈,地貌不明显

31.荒漠的类型。(详见P116)

岩漠、泥漠、砾漠、沙漠

32.黄土地层的划分。

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33.冰期与间冰期的划分。(见P139)

贡兹、民德、里斯、玉木

34.水系与水系的类型。

详见82页。

六、论述与作图分析题

1.试以板块学说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地貌的形成。

2.根据河道水流的原理,画示意图并论述湘江长沙河段中桔子洲的成因。

3.试论戴维斯“地理循环”学说对地貌学发展的功绩与缺陷。(P3)

4.画图并分析说明波峰线与岸线平行时的近岸循环流系统的形成。

5.离堆山在什么地貌条件下产生?试析其一般的发展形成过程。

6.作图并说明海面上升与下降对海岸剖面的影响。

7.沙漠化与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8.黄土的成因。(P120)

9.地貌侵蚀循环理论(W.Davis学说)的基本内容。

在戴维斯看来,坡地地貌的发育是从一个比较平坦的地面开始的,这个初始的平坦地面称为始准平原。始准平原由于地壳的加速抬升,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抬升到一个较高的高度,这时原来始准平原上的河流开始强烈下切,形成河流沟谷,沟谷的斜坡与始准平原平面有一个明显的坡折,坡地的发育既是从沟谷的斜坡开始的。在沟谷和河流的斜坡上,由于风化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在坡面片状水流的作用下,坡地上部成凸形,坡面下部成凹形,整个坡地剖面是凸凹形坡。如在构造稳定的条件下,这种坡度剖面的演化将主要在风化和片流侵蚀作用下,使坡地上部的凸形坡不断降低,最终形成准平原,在准平原上残留的一些较缓山丘称残丘。因为该理论是以坡地被侵蚀变低为特征的,故又被称为蚀低理论。

10.地貌年龄与年代确定方法。

11.坡地发育的理论模型。

12.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13.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详见第4页

14.河流阶地形成年代确定与研究意义。

河流阶地的测年法:主要有两大类相对年龄判断和绝对年龄测定。

相对年龄主要是指在时间序列上的早晚关系。主要的测定方法有古生物法、孢粉分析法、考古学方法、土壤分析法、地貌风化圈厚度推算法、气候构造旋回法等。这些方法主要是确定阶地的形成顺序其意义也仅限于此。

绝对年龄测定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以获取阶地的比较精确的形成年代。绝对年龄的测年方法主要有同位素测年法、古地磁极性倒转法、电子自旋共振、裂变径迹、砾石钙膜断代、铀系法、树木年轮法、热释光 光释光钾一氩法断代等等。

研究意义:详见72页最后一段

15.地貌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及其评论。

16.地貌调查的基本程序。(P178)

17.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分布。

18.地貌在自然综合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9.地貌学在环境决策中作用。

20.我国江河洪涝灾害的成因与减灾对策的探讨。

成因: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剧,入河泥沙增多;

2、围湖造田,与河争地,河湖泄蓄洪能力降低;

3、防洪工程标准低,病险多,抗洪能力弱;

4、非工程防洪措施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期防洪减灾的需求;

5、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不能满定需要,运用难度大;

对策:

1、治水必须先治沙,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河;

2、退田还湖,还滩于河,逐步恢复洪水的天然蓄泄空间;

3、防洪工程要除险加固,提高其实际防洪标准与抗洪能力;

4、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研究与建设,适应新时期防洪减灾的发展;

5、蓍滞洪区安全建设要立足长远,加大力度,落到实处。

21.人类活动中地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

1、是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

2、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3、是直接形成人工地貌

22.论述地貌在旅游开发、旅游风景区规划中的作用和影响。

1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

2 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

3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