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5)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5)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5)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专项复习(粤教版):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5)

专项知能检测(15)(见学生用书第239页)

一、(2012·东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更.家江陵。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

众属目,命作《莲华赋》,文成,合台嗟赏,遂得直。

性沉敏,有姿仪,善文辞,多所贯综。郡举秀才,不应。萧铣僭号,召为中书侍郎,主文记。

河间王孝恭平荆州,其下欲掠夺,文本说孝恭曰:“自隋无道,四海救死,延颈以.望真主。萧氏君臣决策归命者,意欲去危就安。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

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麇惊。不如厚抚荆州,劝未附,陈天子厚惠,谁非王人?”孝恭善之.,遽下令止侵略,署文本别驾。从击辅公岋,典檄符。进署行台考功郎

中。

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注],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

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温彦博为请帝曰:“师古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曰:“朕自举一人,公毋忧。”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封江陵县子。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文本上疏,劝崇节俭,陈嫡庶分,宜有抑损。帝善之,赐帛三百段。逾年为.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至粮漕最目、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由是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帝忧曰:“文本今与我同行,恐不与同返矣!”至幽州暴病,帝临视流涕。卒,年五十一。是夕,帝闻夜严,曰:“文本死,所不忍闻。”命罢之.。赠侍中、广州都督,谥曰宪,陪葬昭陵。

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选自《新唐书》) 【注】藉田:古时帝王于春耕前亲耕农田的活动,以示鼓励农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更.家江陵更:调换

B.辨对哀畅无所诎.诎:屈服

C.文致华赡.赡:简短

D.师古练.时事练:处理

【解析】A.更:迁移;C.赡:富丽、丰满;D.熟悉。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时颜师古为.侍郎逾年为.令

B.李靖复荐于.帝长于.文诰

C.孝恭善之.命罢之.

D.延颈以.望真主师古以.谴罢

【解析】A.都是动词,担任。B.介词,向/介词,在;C.代词,指岑文本/代词,指戒严令。D.连词,表修饰/连词,因为。

【答案】 A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岑文本“善文辞”的一组是()

①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

②长于文诰,人少逮者

③命作《莲华赋》,文成,合台嗟赏

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

⑤从伐辽东,事一委倚

⑥朕自举一人,公毋忧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⑤⑥D.①③④

【解析】②表现的是颜师古;⑤表现的是太宗信任岑文本,让他管理后勤事宜。

【答案】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文本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岑之象受冤无法申诉,十四岁的他为父亲申冤当场作赋,令人赞叹不已,他父亲的冤屈也得以洗雪。

B.岑文本少年时代即聪颖明理,博览经史,虽没有接受举荐去获取秀才名号,却在萧铣割据政权中出任中书侍郎,主管文书。

C.唐李孝恭平定荆州时,其部下打算掠夺百姓财物,岑文本劝说李孝恭严申军令,禁止掳掠。李孝恭接受了他的意见。

D.在对辽东的战争中,岑文本主管后勤事宜总是筹算不离手。因心血损耗,精力枯竭,操劳过度,染病在身,岑文本在幽州病故。

【解析】文中没有表明岑文本少年时代就博览经史。

【答案】 B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

【答案】始/文本贵/常自以兴孤生/居处卑/室无茵褥帏帟/事母以孝显/抚弟侄笃恩义/生平故人/虽羁贱必钧礼/帝每称其忠谨/吾亲之信之。(“始文本贵”中间不断开亦可)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时,魏王泰有宠,侈第舍,冠诸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

②这时,魏王李泰得宠,宅第非常豪华,在诸王中居第一。

【参考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父岑善方,在后梁任吏部尚书,他把家迁到了江陵。父亲岑之象,在隋做官,任邯郸令,因事被人告了一状,无法申冤。岑文本十四岁那年,到司隶官处申理冤屈,辩论和答对的言辞悲伤流利而又无所屈服,为众人所注目,司隶叫他作《莲华赋》,做成之后,整个官署的人都赞叹不已,他父亲的冤屈最终也得以洗雪。

岑文本性情沉稳聪敏,仪表美好,擅长作文章,见多识广融会贯通。本郡推荐他为秀才,岑文本没有应召。萧铣越分自称帝号,召他任中书侍郎,主管文书。

河间王李孝恭平定荆州,他部下打算掠夺百姓,岑文本劝说李孝恭道:“自从隋室无道,海内百姓为了活命都伸长脖子盼望真命君主。萧氏君臣之所以决心归顺,是为了远离危亡而寻求安定。大王您如果纵兵剽掠,恐怕江、岭以南,人们的归顺之心受阻,从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如好好安顿荆州,以此来劝勉还未归附的人,陈说天子的大恩大德,那么谁不愿意成为我朝的百姓呢?”李孝恭认为他说的对,立即下令制止侵扰掠夺,任用岑文本为别驾。后跟随李孝恭攻打辅公岋,主管文案印信。升任行台考功郎中。

贞观元年,岑文本被授任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任职。太宗在举行完藉田礼之后,又在元日召见群臣,岑文本奏上《藉田》《三元颂》两篇,辞藻与情致华丽丰富。李靖又把他推荐给皇上,他被提升为中书舍人。这时颜师古担任侍郎,自从武德年以来,诏书文诰或大事都由颜师古起草制定。等到岑文本任职后,大

家都评说他称职,而且反应敏捷超过了颜师古。有时诏令繁多时间紧急,他便叫属吏六七人蘸笔等待,分别进行口授,草成之后一看意思也没有遗漏的。颜师古因过错被免职,温彦博替他向皇上求情说:“颜师古熟悉时事,擅长草拟文诰,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希望能重新任用。”皇上说:“朕亲自举荐一人,您不要担忧了。”于是授任岑文本为侍郎,专门掌管机要事务,封江陵县子。这时,魏王李泰得宠,宅第非常豪华,在诸王中居第一。岑文本上疏给皇上,劝勉皇上崇尚节俭,陈述了嫡与庶的本分,认为应当对魏王有所限制。皇上认为他的建议很好,赐给他布帛三百段。过了一年岑文本任中书令,跟随太宗征伐辽东,太宗把事情全部交付给他,关于粮食运输的目次、兵器甲胄的总目、物资配给的等级都要办理,岑文本总是筹算不离手,因而心力交瘁,形貌举止不同于平常。皇上担忧地说:“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返回了!”走到幽州突然发病,皇上亲自去看望,流下了眼泪。岑文本病死,终年五十一岁。当天傍晚,皇帝听见夜间戒严的声音,说:“岑文本去世了,我不忍心再听见这种声音。”于是下令停止。皇上追赠他为侍中、广州都督,谥号宪,陪葬昭陵。

起初,岑文本显贵后,常自以为起家书生,因而保持本色,住处简陋,室内也没有茵褥帏帟一类装饰。他侍奉母亲以孝著称,抚养弟侄很有恩义。平生的故人,即使是漂泊贫贱之人也一定以礼平等相待。皇上常常称赞他忠诚谨慎,并说:“我喜欢和信任他。”

二、(2012·江门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

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

..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

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

‘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

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

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其言,约.而尽约:简明

B.稼.而生者也稼:种植

C.非所谓食焉怠.其事怠:松懈

D.吾之心悯.焉悯:忧患

【解析】悯:怜悯。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圬之为.技②发人为.兵

B.①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②其它所以.养生之具

C.①弃之.来归②舍于市之.主人

D.①粟,稼而.生者也②必蚕绩而.后成者也

【解析】A.都是动词,作为/当。B.都是介词,拿,把/用来。C. ①代词,指官勋/ ②助词,的。D.都是连词,均表承接。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承福以泥瓦匠“自得”的一组是()

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②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③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④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⑤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

⑥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

A.①②④B.③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③是王承福自叙经历,⑤是作者对他的指责,⑥评其言的警示作用。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可以获得官职的人,却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操镘做工谋生,租住在雇佣他的人家中。

B.王承福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王承福一直都是在富贵人家干活,见证了许多富贵人家由盛而衰的变化,借此劝告人们不可“食焉怠其事”。

D.选文记叙了王承福的事迹和言行,对王承福所言,世人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解析】原文体现不出“一直都在”。

【答案】 C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答案】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②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占据高位的结果吗?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认可的功勋。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食物价钱的高低,来增加或降低他粉刷墙壁的工价,(然后)交给房主约定的租金。有钱剩余,就把它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泥镘子去游戏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用力使它拥有智慧。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啊!”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占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韩愈最初听了感到迷惑,然后又按照他的说法想一想,才明白他是个贤能的人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独善其身”的人啊。但是我还是有指责的话要说,就是说他为自己考虑太多了,为别人考虑太少了,他效仿的是杨朱的那一套吗?杨朱的哲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毛而利天下。而做为人因为有家而劳心,不愿意劳心来生养他的妻子儿女,他肯劳心来为他人吗?虽然如此,(但是)他比世上那些担心得不到好处,(得到好处)又担心失去,来满足自己生活的欲望,贪婪邪恶而忘记道义从而丧命的人,好的多得多啊!还有他的话有可以警示我的地方,所以我为他作传,来给自己做为借鉴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博览众书。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策且.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

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

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何.以对天下?”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乃.以此惭君。”昭虽

谏争,常笑而不答。

初,权当臵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僚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且.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圣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肆.匹夫之情哉肆:铺子,店肆

B.权谢.昭曰谢:道歉

C.将军何有当.尔当:妥当

D.孤岂为子布有爱.乎爱:偏心

【解析】“肆”在文中的意思是“放纵”。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一以.委昭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

B.策且.亡,以弟权托昭所言不从,怨咎且.兴

C.乃.用顾雍年少虑事不远,乃.以此惭君

D.孝廉何.得寝伏哀戚何.以对天下

【解析】A.第一个是介词,把;第二个是介词,来。B.均为副词,将。C.第一个为连词,于是;第二个为副词,竟然。D.第一个是副词,怎么;第二个是疑问代词,什么。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张昭“耿介忠正”的一组是()

①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②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③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且兴,非所以益之也

④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

⑤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⑥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A.①②④B.③④⑤

C.①④⑤D.③④⑥

【解析】②孙权不同意张昭担任丞相一职的借口;③⑥都是孙权评价张昭的话,不是直接表现其“耿介忠正”。

【答案】 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辅佐了孙策之后,又能忠心耿耿地辅佐孙权;时时以国家事业为重来开导孙权。

B.张昭对孙权的缺点和错误,能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孙权只承认而不加改正。

C.丞相孙邵死后,百官都举荐张昭当丞相,孙权担心张昭说的话别人不听从。

D.孙权面对蜀国使者来吴,无人能对付,孙权想到了张昭,但张昭不愿进殿相见。

【解析】张昭没有真正辅佐过孙策,文中没有这一意思。

【答案】 A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

【答案】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当今是多事之秋,统率百官之职的人责任重大,不是用来优待谁的。

②假使张昭在座,蜀国使者不被折服也会感到沮丧,哪里还能自吹自擂呢?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小时候就爱好学习,博览群书。孙策创立大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大事,全部把它们交付给张昭处理。孙策将死的时候,把弟弟孙权委托给张昭,张昭率领其他官员立孙权为君并辅佐他。张昭上奏章给汉王室,(向孙权)移交下属各城,对朝廷内外的将校官员,都命令他们要忠于职守。孙权因伤感还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人君的后代,贵在能担负先辈交付的重任,完成其父兄的遗业,来成就不朽的功业。当今天下动乱,郡盗满山,你怎么能一直沉溺于伤心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就亲自扶孙权上马,率兵出战,这以后众人的心里知道有所归属。张昭又担任孙权的长史,像以前一样接受重任。

孙权每次打猎,常常乘坐战马射杀老虎,虎曾经冲上前来攀住马鞍。张昭脸色严肃地上前说:“将军这样做妥当吗?作为一个君主,就是说能够统率英雄豪杰,统领各位贤才,难道是所谓在野外追逐野兽,同凶猛的野兽较量勇武吗?如果一旦发生灾患,用什么来面对天下?”孙权向张昭表示歉意说:“我年纪轻,做事不能深谋远虑,竟然因此愧对先生。”但(孙权)还是不能就此罢休。张昭虽然直言规劝,孙权常常笑而不答。

起初,孙权打算设立丞相一职,众人商议应由张昭担任。孙权说:“当今是多事之秋,统率百官之职的人责任重大,不是用来优待谁的。”后来孙邵死了,百

官又推荐张昭,孙权说:“我哪里是对子布有偏心呢?担任丞相事情烦琐,而他性格刚烈,(如果)他说的话别人不听从,怨恨将会产生,不能给他增加权力。”于是任用雍担任了丞相。

张昭每次朝见,言辞慷慨,脸上充满正气,他曾经因直言违背了皇帝的旨意,皇上不再召见他。后来蜀国使者来,称赞蜀国人的美德,而群臣没有人能应对的,孙权感叹道:“假使张昭在座,蜀国使者不被折服也会感到沮丧,哪里还能自吹自擂呢?”第二天,孙权派遣使者慰问他,就请求拜见张昭。张昭离席谢罪,孙权跪下阻止他。张昭坐定后,仰头说:“过去太后、桓王不把老臣嘱托给陛下,而把陛下嘱托给老臣,因此我想竭尽做臣子的忠节,来报答他们的厚恩,也考虑如果我死了之后,有值得称道的了。而自己考虑事情目光短浅,违背皇上的旨意,料想定会深自沉没,必死无疑,没有料想又被皇上召见,能够在皇上身边侍奉。然而我内心用来报效国家,志在忠心,完成自己的使命罢了。如果自己竟然改变志向,来讨取别人的欢心,这是我不能做到的。”孙权就告辞了。

张昭容貌端庄严肃,有威风。孙权经常说:“我与张昭说话,不敢随便。”整个吴国人都敬畏他。张昭活了八十一岁,嘉禾五年去世。死前叮嘱用帛素棺,入殓就穿平时的服装。孙权身穿素服亲临凭吊,追赠他“文侯”的谥号。

四、(2012·广州测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访.于众僧访:拜访

B.舆者坦步.里许步:步行

C.蔓草被.径被:覆盖

D.委.舆于地委:丢弃

【解析】访:咨询,询问。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按图记以.求名迹或摽田宅以.便其私

B.舆者安坐于.草间委舆于.地

C.至崖而.反者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D.则芜没者十之.七矣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

【解析】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连词,表目的,来。

B.介词,在。

C.连词,表转折,却。

【答案】 D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③④⑥D.①④⑤

【解析】①是众僧所讲的事实;③是“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答案】 B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他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三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解析】这不是作者的观点而是众僧的观点。

【答案】 B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答案】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暂且前往吧,等到实在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经过华严寺,鲍甥率领大家登山去找石龙鼻流淌之处,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说:“龙湫或许还能找到。”于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轿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路途险峻遥远作借口推辞。我说:“暂且前往吧,等到实在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我们沿着溪涧走了三里就接近了龙湫庵,完全没有一点危险艰难的。到龙湫庵,僧人到别处去了。打柴的人为我们指明了通向龙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杂草遮盖了道路,抬轿的人说:“这里面都是毒蛇害虫,遇到它们,情况严重的就死亡,轻的受伤。”我们很不如意地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老和尚在门前。他问我们回来的原因,知道缘故后笑着说:“哪里有走了二千里,距离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边却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领路。”老和尚拿着小竹竿,仆人李吉跟着他,

经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就用手分开用脚踩下。抬轿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变窄,就把轿子丢在地上,说:“过了这里山势就会变得陡峭逼仄,绝对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说:“您不要怀疑,只要跟着我的脚印走就可以了。”鲍甥在前面一边拉着我一边带路,走过了几十步,就发现杂草慢慢的变稀疏了,道路变平坦了,远远地看见瀑布。又往前走,我们并排坐在岩石下,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去。轿夫在草丛中很舒适地坐着,并用一些俚俗的话抱怨和谩骂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唉!先王之道被废弃已经很久了啊。大家都把探寻路途遥远的胜迹看作是一件艰难的事,却不知道如果有认识道路的人替我们在前面领路,实际上是很近并且很容易的事。孔、孟、程、朱的学问都因为仆役一类的人,而让今时的君子不理解,难道不令人痛惜吗?那些轿夫骗人,即使对别人施加恶行,也不能赶走呵斥他们,然而他们竟然还像这样满怀怒气和怨恨;小人怨恶正道,仇视君子的正道,认为对自己不利。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五、(2012·湛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注]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生活,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

..,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

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注】王氏:王安石。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一扣.之扣:求教

B.问菜把直几何

..几何:多少

C.俟.卖菜者过门俟:等待

D.县尉谢生遗.以袭衣遗:遗失

【解析】遗:赠送。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蕲人之.知久之.人皆信服

B.公亦拳拳于.彼尤邃于.《周易》

C.与所.缺而未知者为邑人所.敬

D.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

【解析】B.两个“于”都是介词,“对,对于”的意思。A.代词,代他;音节助词,不译。C.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表反问语气;代词,他的。

【答案】 B

3.以下各项中都属于直接表现“贤士隐居者”的“贤”的一项是()

①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②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③廉介有常,安于贫贱④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⑤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⑥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绝不取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⑥D.③④⑥

【解析】①②句主要表现蒋季庄、王茂刚的“隐”;⑤是侧面表现其贤。

【答案】 D

4.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

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解析】“从来不与外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答案】 A

5.翻译和断句。

(1)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答案】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

②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

【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别人知道,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造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二人相得甚欢。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自己所缺少而不知道的,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造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生活,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造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他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周日章,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人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袭衣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2017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十五)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十五)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题。(11分) 水龙吟西湖怀古 南宋·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①,天吴移水②,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力士推山:传说中古时巴蜀五丁力士推山的故事。 ②天吴移水:“天吴”,海神名。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前句为“果”,后句为“因”,引出怀古思绪。 B.“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句用铺叙手法展开对西湖景致的描写。 C.“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句作者斥责豪杰们都忘却了当年收复中原的决心,表达他一人孤独奋战的无奈之情。 D.“可惜”是承上启下之语,“藉何人”是亟盼有人出来扭转乾坤。反问句增加痛苦之沉重。 E.全词运用了衬托、反问的手法。词的上阕以美景衬哀情,抒兴亡之思。下阕由怀古转入伤今,直抒胸臆。2.有人评论此词“达情曲而蕴蓄”,请结合下阕内容加以赏析。(6分) 二、(2016·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11分) 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3.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4.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11分) 巴西①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杜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 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 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击之声。 5.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6.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四、(2016·广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 唐·岑参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限时:60分钟总分:63分 一、(2019四川成都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注]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五、六句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B “景象凄凉残败”错,从全诗来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之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 2.答案①对比:第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第五、六句描写二月新柳、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触动诗人的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第七、八句化用《击壤歌》,表现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恬淡,赞叹其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8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八) 高考第10~13题 文言文阅读(二) 一、(2016·东北三省四市模拟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9分)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氏人也。逊少学,常为兄仲优饶。既而自责曰:“名为人弟,独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业。母冯氏谓之曰:“汝欲谨小行耶?”逊感母言,遂专心典籍,恒书壁作“见贤思齐”以自劝勉。属本州沦陷,寓居邺中,为临漳小史。县令裴鉴莅官清苦,致白雀等瑞,逊上《清德颂》十首。鉴大加赏重,擢为主簿,仍欲命府僚暹指逊曰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荐之于右仆射崔暹,为暹宾客。天保元年,”家无荫第,不敢当此。“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本州复召举秀才。五年正月制诏问求才审官,逊对曰:“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高悬王爵,唯能是与。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真人去而复归,从此而言,可以无愧。”又问刑罚宽猛,逊王者之治,务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陛下.. 伏惟“对曰: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七年,诏令校定群书,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 上,辄言:臣向书、太史公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校,然后杀青.. 。向之故事,见存府阁,即欲刊定,必藉众本。邢子才、巍收等并是多。八年,诏 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尚书开东西二省官选,所司策问,逊为当时第一。 (节选自《北齐书·樊逊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 B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C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目之曰/岂能就耶/ D .后崔暹大会/宾客大司马元旭时亦在坐/论欲命府僚/暹指逊曰/此人学富/才高佳行参军也/旭日之曰/岂能就耶/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把握四个选项中的不同停顿点,根据句意等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比如第一处断句,从主语“崔暹”分析,其谓语是“会”,宾语应该是“宾客”,由此判断“宾客”后要停顿,排除A 、D 。再看B 、C 断句的不同,从词语、句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此人学富才高”结构完整。故选C 。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5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意境

难点 52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及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景象(如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感情,这里的“客 观景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它们经过叠加组合就会形成整体情境,这样就构成了意境。意 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诗歌的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而意境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 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衬托人物气节、 品质或性格,奠定情感基调,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一般来说,诗歌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若具有鲜活、 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情感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阴暗、凄冷、色调低沉的,其内 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但也有些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如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往往是思乡念亲的标 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梅、菊多代表高洁、坚贞之志;梧桐、浮萍、芭蕉则常常与孤 独、忧愁、凄苦相联系……把握这些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对考生答题十分有利。
3.注意提问方式,掌握解题思路。通常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有:(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 围)?(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中所用的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为:审清题意→筛 选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诗歌原文,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 思考(要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切忌空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古代诗 歌中常见的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 题练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①一点萤。 微微风簇②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①孤光:孤零零的灯光。②簇:拥起。 1.本诗把“渔灯”比作“”,突出了环境的“”。(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请分别概括“静”和“动”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江村即事 [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乙】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池塘的岸。②寒漪(yī):水上波纹。③腔:曲调。 1.请指出这两首诗描写的内容在地点、时间上的相似之处。 2.两首诗分别通过哪些不同的人物行为,刻画出怎样一种共同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①高田②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③未明。 【注释】①雨足:雨十分大,充足。②高田:山上的旱田。③殊:尤,还,简直。 1.诗中农民的辛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这首诗的主旨和下面哪篇作品最接近( ) A.《十五从军征》(古乐府) B.《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C.《过零丁洋》(文天祥)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①,犹陪落日泛秋声②。 世间无限丹青手③,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①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②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③丹青手:指画师。 1.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诗中“”“”和“”等词,既是对金陵的描写,也是对晚唐的隐喻。(用诗中词句作答) 2.本诗第四句的“伤心”,有哪两层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偶成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一寸光阴不可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第二个是“”。本诗后两句与第一个原因相对应。(用诗中词句作答) 2.这首诗包含作者对“少年”怎样的建议?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甲】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②,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③,纷纷射杀五单于。 【乙】蚕谷行 [唐]杜甫 天下郡国向④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注释】①擘:张,分开。②雕弧:饰有雕画的良弓。③白羽: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④向:差不多。 1.两首诗都包含作者的想象,《少年行》想象出少年的英姿和“”的丰功伟绩,《蚕谷行》则构想了“”这一理想的和乐画面。(用诗中词句作答) 2.同样描写战争,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区别?

(完整版)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 (1 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 (1 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 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 (2 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 分) 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每点 1分。答出四点给5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0.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1点3分,任意两点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9. (5分)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以壮景写袁情。(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共5分) 10. (6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每点2分,共6分)11. (8 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三 古代诗歌阅读检测

古代诗歌阅读 (时间:60分钟分值:88分) 1.(2015吉林长春一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11分)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 解析: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体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两首诗歌中“须惜少年时”“直须折”“空折枝”“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醉”“明日愁”等关键词句均表现了要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分析二者不同之处,前者可抓住“莫惜金”“惜少年时”,从不负青春、惜时进取的积极角度作答;后者可抓住“今朝醉”,从放纵自己、失意颓废的消极角度作答。 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 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叠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可从情感的重叠和字词的重叠中选取一种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抓住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句进行分析,如选取字词的重叠变化,可从诗句中找出相同的字词进行分析;在变化上,也可从词性的角度分析。 答案:(示例一)情感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四句“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 (示例二)字词上重叠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叠;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叠形成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叠;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叠,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重叠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答出诗歌重叠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 2.(2015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 除夜宿石头驿

古代诗文阅读复习教案1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了解一下通假规律。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A 项接近,到。C 项即使。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 .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答案】D 【解析】D项对“著”的解释有误,在这里应是“登记、记载”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

古诗词阅读专项练习+答案

古诗词专项练习 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3.写法。 解题思路: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一)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5、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6、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2分) (二)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6.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景抒情,极具情致,请你试作赏析。(3分) (三)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6.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7.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四)[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7.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8.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五)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达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六)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七)晚春江晴寄友人唐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6.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八)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九) [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6.曲中写了哪些秋景?(2分) 7.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3分 (十)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6.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2分) 7.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5.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6.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四 古代诗歌阅读

高中语文专项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别王百谷 袁宏道 河上清霜雁字斜,西风匹马又天涯。 锦帆泾②绕郎官舍,冠子桥③通处士家。 好事每供挥林下塵④,清斋长谷前茶。 东邻不是无姝子,眼底何人解浣纱。 【注】①本诗为作者将要离开苏州时所作。②锦帆泾:苏州城内的河名。③冠子桥:苏州城内的桥名。④塵: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指拂尘。魏晋清谈名士多执此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的“清霜”、“雁”、“西风”等意象点明送别季节为秋季。 B.颔联的“郎官”和“处士”点明诗人和王百谷的身份,二人同为官场之人。 C.“好事”句写诗人和王百谷经常在一起像魏晋名士一样挥塵清谈。 D.“谷前茶”是指谷雨前的茶。诗中以清斋品茶来体现王百谷的清疏绝尘、情趣高雅。 E.“浣纱”本义是洗衣衣服,常用来代指西施。诗人以西施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愁。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 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1)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诗句,“翰林”原指李白。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天;“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诗人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对星邀月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15.请具体分析词中几处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届高三语文古代诗歌意象最全归纳知识讲解

古代诗歌意象 一、草木类 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2)凌寒不屈的顽强(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练习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章台①夜思 【唐】韦庄 清瑟②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③,残月下章台。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注释】①章台: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诗人此时正避战乱,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于是写下此诗。②瑟:古代弦乐器。③楚角:楚地的号角。 A.长夜漫漫,诗人谛听着凄神寒骨的弦音,恰似凄风苦雨,怎能不倍感哀怨呢? B.“孤灯”“楚角”“残月”“章台”等意象层层渲染,突出了“夜思”之苦。 C.夜思的原因是“芳草已云暮”,表达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人已暮年的惆怅。 D.“秋雁又南回”点出清秋时节,故人不能来,乡书又不能寄,抒发思乡之苦。 7. C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①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②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②冷露:秋天的露水。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是“望月”,但诗人开头并不直接描写天上圆月,而是描写庭院中地白如霜,树上栖鸦停止聒噪的赏月环境。 B.“冷露无声湿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丝丝寒意中不觉浮想联翩。“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诗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抒发了家乡亲人入骨的相思之情。 D.这首诗以两句为一层,分别描写中秋月色和抒发望月怀人的心情。中秋之夜普天下的人都在望着明月思亲,以写景起,以抒情结,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十分动人。 7、C中的作者从他人的思念想到自己,其实应该是推己及人,而且是他自己在思念。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4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 7 题。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史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7.B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