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

耗散结构理论内容总结.txt

1 系统的分类:

a 孤立系统:与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b 封闭系统:与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c 开放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也有物质交换

因为自然界中,真正的孤立系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将孤立系统

与封闭系统两个概念混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孤立系统都会因为热量的散失,而与环境达到热平衡而失去做功能

的能力。物理学将散失的热量称为“熵”,这样,热力学第二定律又可表述为:一个孤立系统

最终都将达到一个最大熵的热平衡状态。(宇宙热死)

3 研究发现对于复杂系统物质来讲,虽然也存在热的散失,但系统并未走向与环境达到热平

衡的状态,相反,复杂系统可以处在远离热平衡的状态不变。

4 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复杂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除了向环境排出

物质及耗散能量之外,还能不断地从外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的补充。

5 负熵:物理学将从环境得到的物质和能量称为“负熵”。因此,物理学给生命下的定义是:

生命以负熵为生。

6 这样得出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一条内容:

开放系统:系统要想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状态,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不断从环境获

取物质和能量的补充。

7 以第一条内容为基础,得出第二条内容:

远离平衡态: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能维持。当系统接近平衡态时,

功能状态逐渐降低,达到平衡态时系统彻底死亡。

8 耗散结构理论的第三条内容:

耗散结构中有正反馈存在。耗散结构的系统,要想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存在,必须允许系

统内子系统之间有正反馈相互作用存在。正是这些正反馈的存在,才引起系统内各种非线性

的相互作用,并通过涨落形成稳定的结构。

9 耗散结构为系统发生质变、飞跃,即一系统向另一系统转化,新系统、新结构的产生打下

基础:子系统不断接收外来的物质和能量后,不断加强的正反馈运动,最终会突破系统调节

中枢的负反馈控制,这时,这些子系统会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这时原系统也就转化

成新的系统,新结构也就诞生了。

小结:

耗散结构理论,是系统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理论主要是对系统作动态描述。

即研究系统是如何维持存在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研究为人类

认识系统功能,并最终介入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为人类利益服务打下基础。

《一个比喻:钱对人的作用》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熵和有序行为之间的关系也许我们可以用一位打算省钱的先生可取的选择作比喻。如果他是一文不名,那么他在消费上的改变,相当于平衡态时,熵的变化:是零。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完全没钱的人,也不存在对钱的支配的问题。这样根本不存在与钱有关的任何问题。这就叫做“平衡”。实际上是一种无生命的状态。然而真实的世界不是处于平衡态。所以我们这位希望省钱的先生,其实有少量的钱。在这种情况下,他能做的是,除必须花费一些饮食上以外,他要把他的开销降低到能使他活下来的最低水平。这时这位先生离开平衡态有了一段距离。因为他有了一点线,因此,也就有了一些较低水平的少量的活动。这里,这位先生,有生命活动,但不多,因为钱少。距离平衡点的距离太近。现在让我们来看远离平衡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即,如果这位先生有许多钱,那么他除了可以尽量吃好外,要买一所房子,房子要装修,要娶老婆,维持一个家。要把一部分钱存在银行里,更重要的是,要拿一部分钱办一个实业,以便资本升值,不至于坐吃山空。等到实业办好了,又想到通过实业使资本升值周期太慢,最快的方法是投资金融业,以钱变钱。如此这般,这里这位先生不仅每天要跑工厂,跑银行,跑交易所,还要乘飞机到处跑。以便节省时间。手里拿着手机,不停地与名方面通话,这叫做信息,甚至夜里也不能安眠——这就是说,当他有很多钱,远离了平衡态时,他就表现出充分的生命力,可以干许多事情。反过来,也可以说,正是这些钱使这位先生远离了平衡态。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标题: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 论文作者吴彤 论文关键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特征概念/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论文来源科学技术 与辩证法,论文单位太原,点击次数452,论文页数19~24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3746652.html,/paper_90071101/ 本文研究和区分了耗散结构创始人创立耗散结构的方法与研究耗散结构的方法:建立了耗散结构概念方法论的方法程序。 普里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今天看来,这个理论在解决什么情况或条件下可以、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宽泛地说,该理论在运用何种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体系可以从无序的状态自发地、自主地演化成为有序结构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献。 以往,在研究自组织方法论本来不多的国内文献中,常常把两个方面的东西混同起来。即,第一,把自组织的方法与它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混同起来,用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代替对自组织的方法的分析;第二,把自组织理论创始人建立理论的方法与理论寻找和发现自组织系统建立、发展的方法混同起来。例如有的同志在文中,仅仅讨论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与作用,而没有讨论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似乎什么是自组织方法论已经被确切了解和掌握,不用讨论。然而他们关于自组织方法论的意义讨论却很泛泛,只是在那里谈自组织方法对唯物辩证法有何意义之纭纭。(注:见艾众:“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天府新论》,1991年第6期。)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耗散结构理论的“发现”(其实是研究什么条件下可以出现)、“耗散结构”方法和该方法论的意义做出明确区分,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讨论。 一耗散结构创始人建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与思想 1.从可逆到不可逆:反常问题、哲学启迪和范式影响(注:见普里戈金的自传“我的科学生活”,《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按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普里戈金从事科学事业的时段已经是物理学的范式从牛顿转变到了爱因斯坦以后的时代。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这个转变却远远没有完成。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人们还习惯于把 可逆问题的研究当作“库恩范式”下的常规科学问题研究,而把不可逆问题当作“干扰”和令人厌恶的有害因素对待。克劳修斯与达尔文的矛盾,对十九世纪的以平衡态热力学和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常规科学,虽然一直就是一个演化方向的矛盾,是一个库恩意义上的反常,但是由于它们是在两个不同领域出现的,因而一直被科学家们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同时也存在

《汽车理论》知识点最新全总结

《汽车理论》知识点全总结 第一部分:填空题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发,汽车的动力性指标主要是:(1)汽车的最高车速Umax(2)汽车的加速时间t(3)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max。 2.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性能。 3.汽车在良好路面的行驶阻力有: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道阻力,加速阻力。 4.汽车的驱动力系数是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5.汽车动力因数D=Ψ+δdu/g dt。 6.汽车行驶的总阻力可表示为:∑F=Ff+Fw+Fj+Fi 。其中,主要由轮胎变形所产生的阻力称:滚动阻力。 7.汽车加速时产生的惯性阻力是由:平移质量和旋转质量对应的惯性力组成。 8.附着率是指:汽车直线行驶状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作用时要求的最低地面附着系数。 9.汽车行驶时,地面对驱动轮的切向反作用力不应小于滚动阻力、加速阻力与坡道阻力之和,同时也不可能大于驱动轮法向反作用力与附着系数的乘积。 10.车速达到某一临界车速时,滚动阻力迅速增长,此时轮胎发生驻波现象。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1.国际上常用的燃油经济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以欧洲为代表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每加仑燃油所行驶的距离。 2.评价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循环工况一般包括:等速行驶,加速、减速和怠速停车多种情况。 3.货车采用拖挂运输可以降低燃油消耗量,主要原因有两个:(1)带挂车后阻力增加,发动机的负荷率增加,使燃油消耗率b下降(2)汽车列车的质量利用系数(即装载质量与整车整备质量之比)较大。 4.从结构方面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有:缩减轿车尺寸和减轻质量、提高发动机经济性、适当增加传动系传动比和改善汽车外形与轮胎。 5.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一方面取决于发动机的种类、设计制造水品;另一方面又与汽车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有关。 6.等速百公里油耗正比于等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与燃油消耗率,反比于传动效率。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系指:发动机的功率和传动系的传动比;它们对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影响。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三方面的问题: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 3.确定最小传动比时,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充分发挥、足够的后备功率储备、受驾驶性能限制和综合考虑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4.某厂生产的货车有两种主传动比供用户选择,对山区使用的汽车,应选择传动比大的主传动比,为的是增大车轮转矩,使爬坡能力有所提高。但在空载行驶时,由于后备功率大,故其燃油经济性较差。 5.在同一道路条件与车速下,虽然发动机发出的功率相同,但变速器使用的档位越低,后备功率越大,发动机的负荷率越低,燃油消耗率越高。 6.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称为比功率,发动机提供的行驶功率与需要的行驶功率之差称为后备功率。7.变速器各相邻档位速比理论上应按等比分配,为的是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8.增加挡位数会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这是因为:就动力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发挥最大功率附近高功率的机会,提高了汽车的加速和爬坡能力。就燃油经济性而言,挡位数多,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率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了油耗。 9.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的动力装置参数有两个,即最小传动比和传动系挡位数。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1.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是:(1)制动效能,即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即抗热衰退性能(3)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

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 人地关系的重新认识 蓝文亮(学号54)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01级地本,福州 350007) 摘要:人地关系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类日益重视这 个问题,本文回顾了人地关系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并且用耗散结构理论对在人地关系第三第四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作出了解释。然后用该理论结合一些实例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人地关系、阶段、耗散结构理论、解释、措施 对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前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研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重要和有实际意义。研究人地关系的实质是正确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人类应该如何协调和自然的关系。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前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用的是石刀、石斧等来维持生计;劳动者智力水平也很低下;他们也只能靠采集、狩猎等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物质,因此他们的生活半径是很小的。这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很微弱,没有什么改造自然的能力,反而,他们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并且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这一时期,人类只能依附自然。第二阶段:农业阶段,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农业被人类发现,改变了人类的农业前阶段的单纯依靠自然的历史,人类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不再是无能为力的角色,可以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的生长规律为己所用。这一阶段是人类顺应自然阶段。总的来说,人类在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很低的,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也是很微弱的。第三阶段:人类文明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阶段,从事工业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原料,工业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物质原料基础上的产业。如:炼铁业需要有铁矿石、冶炼过程中的动力源。动力源的最初是燃木头,在工业化初期,技术较低、设备较落后,他们要获得较高产量的铁产品只有依靠多炼铁矿石,随之必然要有大量的木头作为动力源来支持。这时,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在所难免,森林资源遭到人类的破坏,从而引起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就产生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过量开采,开采量超过了森林自身的修复能力。这是在人类改造自然阶段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人类遭到了自身行为的报应,这在十七世纪中业的欧洲出现了这一问题[1]。第四个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人类的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是这些改善人类付出了代价,这一代价并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记的。在人类对不可更新的又不能重复利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使用感到有危机的时候,人类寻找了可替代的核动力资源,无可否认的这是人类使用能源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事物都有二面性,核能利用带来高能的同时,丢弃的环境中的核废料有相当长的衰变期(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在漫长的核衰变过程中的核辐射对周围环境中的生物有着致命性的伤害,还有核裂变所释放的巨大的核热能破坏了地球本身的热平衡[2]。因此,在这个阶段人类认识到了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 在当今,人口、环境、资源已为全球所关注的问题。在1987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其《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对“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可持性发展战略”日益得到广泛的认可!我国在1994年3月发表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的白皮书)也对“可持性发展”作出了明确的定义[3]。可见人类已认识到自觉的和自然和平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总结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四个阶段过程,人类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后阶段都产生了环境问题。我们从深层次并且用布鲁塞尔学派的普利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解释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的实质。整个自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过程中,其自身的混乱程度也要随之变动,即系统的总熵值ds要发生变动,其值最终取决于熵流(des)与熵产生(dis)的对比状况,在人类的自然地理系统中,当熵产生的数量积累超过了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系统就破坏了,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当熵产生的积累等于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自然地理系统不退化,也不进化,处于非平衡态的稳定状态,此时环境问题不会产生;当熵产生的积累小于熵流的积累的时候,整个自然地理系统已经良性发展

耗散结构简介

耗散结构简介 1自组织现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自然过程有方向性: 有序→ 无序(退化,克劳修斯提出) 自然界实际上也存在许多相反的过程: 无序→ 有序(进化,达尔文提出) 一个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组织现象。 例1:生命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 (1)蛋白质大分子链由几十种类型的成千上万个氨基酸分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组成。大脑是150 亿个神经细胞有规律排列组成的极精密极有序的系统,是一切计算机所替代不了的。——如看一张相片,分辨男?女?大约年龄?对带有输入“器官——眼睛”的大脑是很简单的事情,对计算机来说就非常复杂了。 假定蛋白质是随机形成的,而且每一种排列有相等的概率,那么即使每秒进行100 次排列,也要经过10109亿年才能出现一次特殊的排列。 这种有组织的排列决不是随机形成的 (2)树叶有规则的形状;动物毛皮有花纹,蜜蜂窝;龟背(空间有序)(3)候鸟的迁移;中华鲟的徊游(时间有序) 例2、无生命世界的自组织现象 (1)六角形的雪花; (2)鱼鳞状的云; (3)激光 (4)贝纳特现象(Benard) 当ΔT = T2 - T1 = 0 时平衡态 当ΔT > 0 但不太大时,稳定的非平衡态——单纯热传导 当ΔT> T c时,出现有序的宏观对流。千千万万的分子被组织起来,参加一定方式的宏观定向运动,能量得以更有效的传递。

自组织现象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有序 → 无序 时间箭头相矛盾的!要将它们用物理学规律统一起来,必须抓住孤立系统与开放系统的区别。 2、开放系统的熵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发生的过程 ΔS > 0;但对一个开放系统,熵有可能减少! 开放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通过作功、传热)或物质交换的系统。 2、1 理论上的可逆过程 状态 1 到状态 2 熵的增量 ()()21dQ S T ?=? (可逆) 对孤立系统:因绝热 ΔS = 0,熵不变 对开放系统:若单调吸热 d Q > 0,ΔS > 0 熵增加;若单调放热 d Q < 0, ΔS < 0 熵减少。 2、2 对实际的不可逆过程(上式不能用!) 利用卡诺定理可以证明 ()()()()2211dQ dQ T T >?? 或 ()()21dQ S T ?>? (可逆) (不可逆) (不可逆) 证明:

37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第三代生命科学论》之 ——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作者:颜丙强张涛 人是典型的耗散结构,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理解人的开放、非平衡、负熵、物质与能量的耗散,会看到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许多纵深层面,大大地加深对于健康与疾病的深层本质的认知。 一、人具备耗散结构的严格条件 18世纪的“机器医学模式”,强调人是机器。而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越来注意到人不是机器。为什么? 人不同于机器的最为深刻的本质是,人是耗散结构,而机器不是耗散结构。 机器远离耗散结构的三个基本条件: 1、它是封闭系统,不是开放系统,机器不能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交换,否则就会瓦解; 2、它是平衡系统,必须保持热力学的平衡条件,不然,机器内部和机器外部就不平衡,就发生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交换的结果就是机器的瓦解; 3、不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不能从环境输入物质和能量转化组织为机体自身,没有负熵产生,不能自己升高有序度。 人是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 1、人体是开放系统,与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一旦这些交换失常或终止,人体就失常或瓦解; 2、人体是远离热平衡的,无论在机体内部之间,还是机体与环境之间,都是非平衡的,因此才有强烈的物质、能量交换。 3、人体存在极其大量、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把从环境输入的物质、能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化,形成负熵产生过程,一方面建设自身、升高和保持机体的有序度,另一方面储存自由能,为生命活动提供有效能量。 二、人的生命的非平衡有序稳定 人作为典型的耗散结构,需要特别注意人的耗散结构的以下特点。 1、人的机体的稳定是高有序度的稳定。 虽然孤立地从稳定性上看,人与机器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在稳定的有序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人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整体水平,其有序化、组织化程度之高,是迄今世界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人的稳定性是建立在高度有序的水平上的。 2、人的机体的有序稳定是靠耗散物质、能量建立和维持的。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

汽车理论超级总结(考研笔记)

备注:各课次内容中:用红色字标记的是重点,加粗且斜体标记的是难点,既用红色标记又加粗斜体标记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课次1: 内容: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 §1-1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2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一、汽车驱的驱动力:发动机的外特性,传动系的机械效率,车轮半径,汽车的驱动力图。 课次2: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滚动阻力及滚动阻力系数,空气阻力及空气阻力系数,上坡阻力,加速阻力。 课次3: 三、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1-3 汽车行驶的驱动与附着条件,附着力与附着利用率 课次4: §1-4 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利用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5 汽车的动力因数与动力特性图:利用动力特性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课次5: §1-6 汽车的功率平衡:利用功率平衡图分析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课后习题:汽车动力性习题 试验1:汽车动力性路上试验 课次6: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2-1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发动机的负荷特性与万有特性,汽车稳定行驶时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课次7: §2-2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的加速、减速与停车怠速的耗油量计算。§2-3 影响汽车燃没油经济性的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使用因素,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结构因素,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 试验2:汽车燃油经济性实验 课次8: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功率与传动系传动比的选择 §3-1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3-2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确定 课次9: §3-3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确定 §3-4 传动系档数与各档传动比的确定 课后习题:汽车燃油经济性及传动系统参数选择习题 课次10: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 §4-1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4-2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关系,滑动率与附着系数的关系。 课次11: §4-3 汽车的制动效能:汽车的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 汽车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4-4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制动跑偏,制动侧滑。 课次12: §4-5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一、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理想分配曲线, 二、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实际分配线,同步附着系数及其选择,制动过程分析 课次13: 三、在附着系数不同的道路上的制动过程分析、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 §4-6 制动力调节:制动力调节原理,制动系限压阀、比例阀,防抱制动系统。 课次14: 第七章汽车的通过性 §7-1 汽车通过性概述 §7-2 汽车间隙失效、通过性的几何参数 §7-3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课后习题:汽车制动性和通过性习题 课次15: 第五章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1概述:操纵稳定性概念,车辆坐标系,刚体运动微分方程。 §5-2轮胎的侧偏特性:轮胎坐标系,轮胎侧偏现象与侧偏特性,

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第25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n.2011 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1-011-04 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巩芳1,2,常青2,郝晓燕2,文宗川2 (1.内蒙古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呼和浩特010018;2.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提要: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用熵作为度量标准,从草原生态系统的冲击力、复合承载力和反馈力三个角度分析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并提出了通过 构建完善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增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负熵流,通过转变牧区经济的发展方式,完善保护草 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政策减少正熵的流入,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耗散结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熵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既是自组织的,也是他组织的,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文中着重研究它的自组织方面,通过分析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来探索实现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由普里高津(I.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达到某阈值时,量变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会自动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互相协同的作用,从而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一种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结构"。一个系统要处于耗散结构,即动态有序,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系统必须开放;2)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4)涨落现象[1]。上述条件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把耗散结构概括为:在非平衡条件下产生的,依靠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和输出条件来维持其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序系统。一个系统达到生态产出最大、功能稳定和生态平衡状况时,就是该系统最高级的生态环境耗散结构。 2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特性。首先,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牧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向草原生态系统输入正或负熵流,正熵流输入导致草原生态恶化,如,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垦等;负熵流输入时草原生态得以恢复,如退耕还林(还草)等。第二,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气候形成的春生夏长,秋收冬眠,花开花落,四季循环,正是非平衡系统中的时、空有序态。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受当地人口、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随机的突变可能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第三,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草原生态系统包含多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 *收稿日期:2009-11-0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项目《制度创新视角下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08B02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生态资本化理论的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NJsy08062)资助。 作者简介:巩芳(1972-),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牧区经济。 Email:gongfang110@sina.com

车辆工程 汽车理论 余志生 重要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的动力性系指汽车在良好的路面上直线行驶时由汽车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 3.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在保证动力性的条件下,汽车以尽量少的燃油消耗量经济行驶的能力,称作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4. 汽车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在一定运行工况下汽车每行驶一百公里所消耗燃油的升数Qs(L/100km)。 5. 汽车的制动性: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 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成为汽车的制动性。(还包括对已停驶的汽车,特别是在坡道上已停驶的汽车,特别是在坡道上已停驶的汽车,可使其可靠地驻留原地不动的驻车制动性能)。 6.汽车曲线行驶的时域响应:汽车曲线行驶的时域响应系指汽车在转向盘输入或外界侧向干扰输入下的侧向运动响应。 7.地面制动力:汽车制动时受到与行驶方向相反、由地面提供的外力,称为地面制动力。 8. 轮胎的侧偏现象:有侧向弹性的车轮,在侧偏力的作用下滚动时,即使侧偏 力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亦将偏离车轮平面,这就是弹性轮胎的测偏现象。 9.转向盘力特性:转向盘力随汽车运动状况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转向盘力特性。 10. 汽车曲线运动引起的侧翻:指汽车在道路(包括侧向坡道)上行驶时,由 于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超过一定限值,使得汽车内侧车轮的垂直反力为零而引起的侧翻。 11.车辆的挂钩牵引力:车辆的土壤推力Fx与土壤阻力Fr之差,称为挂钩牵引力,是表征汽车通过性的主要参数。 12.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与间隙失效有关的汽车整车几何尺寸,称为汽车通过性的几何参数。这些参数包括最小离地间隙、纵向通过角、接近角、离去角、最小转弯直径等。 13.汽车侧翻:汽车侧翻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绕其纵轴线转动90度或更大的 角度,以至车身与地面相接触的一种极其危险的侧向运动。 9.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汽车的通过性(越野性)是指它能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和无路地带(如松软地面、凹凸不平地面等)及各种障碍(如陡坡、侧坡、壕沟、台阶、灌木丛、水障等)的能力。 10.土壤推力:在驱动力作用下,由地面剪切变形而产生的反力作用在车轮上,称为土壤推力。 1.汽车的后备功率:汽车在良好水平路面上以某一速度等速行驶时,发动机能发出的最大功率与汽车的阻力功率之差,成为汽车在该车速时的后备功率。 3.无级变速器的调节特性:在同一Ψ的道路上,不同车速时,无级变速器应有的ⅰ值连成曲线便得无级变速器的调节特性。 4. 汽车多工况百公里燃油消耗量:(1)循环行驶试验工况,模拟实际汽车运行 状况的试验工况,它规定了车速-时间行驶规范。(2)多工况百公里燃油消耗量,在规定的循环行驶试验工况下,测得的汽车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23.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是一个两轮摩托车模型。由前后两个有侧向弹性的轮胎支撑于地面、具有侧向及横摆运动二自由度。 24.转向灵敏度:(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稳态的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

耗散结构理论-科学观,哲学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利高津 (I.Prigogine)教授1969年在一次“理论物理与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针对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学的发展提出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系统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普利高津把在远离平衡态情况下所形成的有序结构命名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就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以及它的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开放系统。宇宙中的系统无一不是和周围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不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是如此。因此,这一理论涉及的面之广,在科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理论从诞生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在各方面的应用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在自然界、科学实验、乃至社会现象中,从宏观上看,都有必要、也必须区分平衡结构(平衡状态下的稳定化有序结构)和耗散结构(耗散状态下的稳定化有序结构)。这里所讲的平衡结构,是指热力学意义上的平衡,即在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条件下,宏观系统的各部分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而耗散结构是指宏观系统在非平衡条件下,通过和外界不断地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并维持的一种稳定化了的有序结构,即在非平衡态下

宏观体系的自组织现象。通俗一点讲,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的有序化结构,而耗散结构则是一种“活”的有序结构。我们熟知的晶体和液体是比较典型的平衡态下的稳定化有序结构。连续介质力学中的“贝纳特不稳流”则是布鲁塞尔学派最早用来说明耗散结构物理图象的一个例子。这个实例说,加热一个液体系统,液体内会产生一个温度梯度。温度梯度较小时,热量通过传导在液体中传递,不存在一种有序的自组织现象。但如果继续加热,当温度梯度达到一定的特征值时,一种有序的对流元胞会自动呈现,整个体系则由无数个这种对流元胞组成,它对应于一种高度有序化的分子组织,此时热量是通过宏观对流来传递的。这种图象就称为“贝纳特花样”,如右图所示。这种产生在不稳定之上,当体系达到某一特征值时稳定化的宏观有序的新组织、新结构,就是所谓的耗散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熵是无序度的一种量度。熵增加原理又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它终究要达到一个极大值,此时对应于一个热力学的平衡态。因此高熵对应于平衡态,低熵对应于非平衡态。而对于布鲁塞尔学派来说,耗散结构是“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这一基本出发点的必然结果。对于一个和外界可以交换能量或物质的开放系统,在时间dt内,体系熵的增加量ds,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于体系和外界交换能量及物质而引起的熵增,称为熵流,用 d e s表示。另一部分称为“熵源”,顾名思义,它是由于体系内部的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用d i s表示。ds可表示为ds=d e s+d i s。熵增加原理告诉我们d i s≥O。而对于一个开放系统来说,只要满足d e s<-d i s,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指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方法,研究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机理和规律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的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普里戈金的早期工作在化学热力学领域,1945年得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此原理和翁萨格倒易关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里戈金以多年的努力,试图把最小熵产生原理延拓到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去,但以失败告终,在研究了诸多远离平衡现象后,使他认识到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其热力学性质可能与平衡态、近平衡态有重大原则差别。以普里戈金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又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起一种新的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于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评价普里戈金的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 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 (1)远离平衡态 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的。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的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E=dQ-pdV,即系统内能的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S/dt>=0,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和波尔兹曼有序性原理:pi=e-Ei/kT,即温度为T的系统中内能为Ei的子系统的比率为pi. 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的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前者可表述为:Lij=Lji,即只要和不可逆过程i相应的流Ji受到不可逆过程j的力Xj的影响,那么,流Ji也会通过相等的系数Lij受到力Xi的影响。后者意味着,当给定的边界条件阻止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即零熵产生)时,系统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的态。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2)非线性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3)开放系统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学研合作 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金高云 [摘要]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具有各自的优势,发挥不同的作用。产学研合作通过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使合作创新组织能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使合作组织具有创新动力。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说明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的系统,具有自组织的某些特征,产学研之间进行各种要素的流动是促使合作进行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产学研;耗散结构;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13)01-0032-05 [作者简介]金高云,天津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创业管理。(天津300222)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unifications,different subject has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plays different roles.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nnovative bodies and the orderly flow of innovation factors,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ensures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exchanges betwee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and the outside world.In this way,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on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and tries to prove that the system of cooperativ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of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i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which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The flow of various elements in the enterprise,university and institute unification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s promoting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industry-university-institute unification;dissipative structure;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技术创新的要素构成 技术创新要素主要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以及信息等因素,实验设备、土地等物质要素由技术、资金等要素表示,这些要素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知识是技术创新的智力保证。Webster词典(1997年)关于知识的定义为: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和调查,对事物的实施和状态认识的集合,是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认识的总和。[1]伴随着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拥有、配置、产生和使用为最重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型态”。“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2]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土地、资金、设备等原本企业赖以竞争的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一个组织的优劣依赖知识的储存、扩散、创新能力。[3]创新本质上是知识再创造的动态过程。知识既是创新不可缺少的投入要素,又是创新的结果和产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它是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组成规则形成的有序集合,同时知识通过与人或组织交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因此,各种知识必须协同发展并在使用、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各创新主体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合作,协同发展,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使产学研合作内部各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在流动和扩散的过程中不断增值,从而产生新的知识。[4]新技术的构想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是建立在大量占有已有企业战略|Enterprise Strategy 32E nterprise E conomy 2013年第1期(总第389期)

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一)

耗散结构理论、时间和认识论(一) 摘要:本文讨论了普里戈金创立耗散结构理论、对不可逆时间探讨引起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观测者;动力学描述和热力学描述,不可逆与可观测;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共鸣与涨落放大;以及自然观和科学认识论的关系。 关键词:耗散结构时间认识论自然观 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建者普里戈金对时间的新探索,不仅具有自然观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科学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 一、时间对称破缺:认识与生命特征相联系 时间,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范畴。它与科学思想的演进密切相联系,也与认识论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在经典科学的可逆的钟表时间观支配下,自然界被描述成一个量的世界、几何的世界,自然界是钟表,动物是机器,人只不过是更精妙的高级的会学习的机器。那时代的一部分思想家提出,学习是从感觉经验中来的,除了感觉经验之外,一切都不可知。另一部分时代思想家则认为,这台机器中已先天地装有某种概念程序,从而可以接纳跟这种内存程序相容的东西。康德则明确提出了“先验时间”是认识得以发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 进入19世纪,终于出现一系列关于自然演化的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把不可逆的演化、时间之矢问题提到了醒目地位。在普里戈金看来,20世纪以来的一系列科学进展,特别是基本粒子的不稳定性的发现,现代宇宙学演化观念的发展,以及非平衡成为有序性的基本因素的发现,都标志着时间的再发现。所谓的时间的再发现即时间对称破缺、不可逆性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建设性因素的发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科学认识论观点的产生。 在对时间的新探索中,普里戈金导出了一个内部时间。一个系统的内部时间本质上不同于从钟表上读出的外部时间,但其与某个态相联系的平均“年龄”与钟表上读出的时间的数量相同。一旦得到了内部时间,就有一个时间对称破缺变换,从而把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 当普里戈金以“更带有认识论色彩的说明”来阐述上述科学发现的意义时,他认为:“测量过程相应于人与其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要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活的系统,包括人,有一个破缺的时间对称性。”“时间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经验的一个基本的成分和理解人类历史(无论是在个别人,还是在社会的水平上)的关键,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自然的关键。”(〔1〕,pp.209—214)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恢复主观主义的科学观;而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把认识与生命联系起来。”(〔1〕,p.5) 从相对论、控制论到宇宙学,都接触到了时间的对称破缺,不可逆性对于科学认识和认识论的意义。相对论中,时间与认识有关;爱因斯坦还注意到:如同拍电报那样,“这里重要的是,发送信号在热力学意义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是一个同熵的增大有关的过程(然而,按照我们现在的知识,一切基元过程都是可逆的)。”2]维纳写道:“能够和我们通信的任何世界,其时间方向和我们相同。”(〔3〕,p.35)霍金试图论证热力学时间箭头、心理学时间箭头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的一致性,他写道:“我们必须按熵增加的次序记住事物。”4] 普里戈金通过耗散结构理论的新成就,比较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他认为,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述为一个选择原则表明,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存在着一个熵垒,即存在不允许时间反演不变的态。如同相对论中光垒限制了信号的传播速度一样,熵垒的存在则是通信有意义所必需的。无限大的熵垒保证了时间方向的唯一性,即保证了生命与自然的一致性,使认识成为可能。换言之,人之所以能认识世界,是因为天人相通、人跟世界的时间之矢一致。 生命系统是耗散自组织系统,是有内在生命节律的过程系统。生命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也正是借助这种内在的生命节律机制,从而内在的对时间有方向性感觉。对时间方向性的理解,随着生物组织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很可能是在人的意识中达到最高点。而且,耗散

汽车理论作业汇总(复习资料)

汽车理论 Editor by D_san 第一章汽车动力性 一名词解释: 1、发动机的使用外特性曲线: 带上全部附件设备,将发动机节气门全开(或高压油泵在最大供油位置),测试发动机转矩,油耗率b和转速n之间的关系。 2、滚动阻力系数:是车轮在一定条件下滚动时所需推力与车轮负荷之比。 3、附着率:驱动轮所受的地面切向力Fx与地面法向反作用力Fz的比值Cφ,它是指汽车直线行驶工况下,充分发挥驱动力所需求的最低的附着系数。 4、动力因数:D=Ft-Fw/G 5、汽车的功率平衡图:若以纵坐标表示功率,横坐标表示车速,将发动机功率Pe,汽车经常遇到的阻力功率对车速的关系曲线绘在坐标图上。 二填空题: 1、地面对轮胎切向反作用力的极限值,称为附着力。 2、驱动力系数为驱动力与径向载荷之比。 3、汽车的加速时间表示汽车的加速能力,它对平均行驶车速有着很大影响。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汽车的加速能力。 4、汽车的驱动力是驱动汽车的外力,即地面对驱动轮的纵向反作用力。 5、车速达到某一临界车速时,滚动阻力迅速增长,此时轮胎发生驻波现象。 6、汽车直线行驶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分为压力阻力与摩擦阻力两部分。压力阻力分为: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和诱导阻力四部分。形状阻力占压力阻力的大部分。 7、汽车的动力性能不只受驱动力的制约,它还受到轮胎与地面间附着条件的限制。 三问答题: 1.如何用弹性轮胎的弹性迟滞现象,分析弹性轮胎在硬路上滚动时,滚动阻力偶矩产生的机理? P8,一二段,图1-9,1-10. 2.影响汽车动力性的因素有哪些?

发动机发出的扭矩F tq ,变速器的传动比ig ,主减速器传动比i 0,传动系的传动效率ηT ,空气阻力系数C D ,迎风面积A ,活动阻力系数f ,汽车总质量G 等。 四 计算题: 1、后轴驱动的双轴汽车在滚动阻力系数f=0.03的道路上能克服道路的上升坡度角为20度。汽车数据:轴距L=4.2m ,重心至前轴距离a=3.2m ,重心高度hg=1.1m ,车轮滚动半径r=0.46m 。问:此时路面的附着系数值最小应为多少? 解:Fz 1=G (b/Lcos α-h g /Lsin α)-G ·rf/L`cos α Fz 2= G (a/Lcos α-h g /Lsin α)+G ·rf/L`cos α φ min =C φ2=Fx 2/Fz 2=F f1+Fw+Fi+Fj/Fz 2=(F z1·f+G ·sin α+m ·du/dt )/Fz 2=(Fz 1·f+G ·sin α)/Fz 2 2、汽车用某一挡位在f =0.03的道路上能克服的最大坡度Imax =20%,若用同一挡位在f =0.02的水平道路上行驶,求此时汽车可能达到的加速度的最大值是多少?(δ=1.15 且忽略空气阻力) 解:α=artan0.2, 汽车能产生的最大驱动力:Ft max =G ·f 1·cos α1+G ·sin α1=G ·f 2+δ·G/g ·du/dt max 上式移项: (du/dt )max = (f1?cos α1+ ?sin α1-f2)·g/δ=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1.汽车比功率:是单位汽车总质量所具有的发动机功率。 2.确定最大传动比时,要考虑最大爬坡度、附着率及汽车最低稳定车速三方面的问题。 3.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常用一定运行工况下汽车行驶百公里的燃油消耗量或一定燃油量能使汽车行驶的里程来衡量。等速行驶工况没有全面反映汽车的实际运行情况,各国都制定了一些典型的循环行驶试验工况来模拟实际汽车运行状况。 4.试分析主传动比i0的大小对汽车后备功率及燃油经济性能的影响? 根据公式u a =0.377·r n /i o i g 知不同i o 时的汽车功率平衡图中的3条线,i o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