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

绪论部分

一、本章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者是:( )

A.马克思、恩格斯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阶级斗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罢工

D.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理论显著的特性是: (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剥削

C.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D. 实现公平正义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坚持

B.发展

C. 创新

D. 既坚持又发展

1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A.逻辑学

B.辩证法思想

C.历史哲学

D. 法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19世纪30至40年代的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 法国启蒙思想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休谟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 笛卡尔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 西斯蒙第

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 托马斯·莫尔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C.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 人民性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249页)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辈要多得多。”[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642页)一文中指出:“卡莱尔说的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只要它还在提供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永远不会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空泛的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过程,就毫无价值,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就已经知道了;结论本身若固定不变,若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就比无用更糟糕。……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三、简答题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基本问题是

A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观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

A.正确的原则

B.人们的目的,制定的路线

C.领导者的意图

D.客观存在的事实

11.“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12.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特性的哲学派别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13.我国哲学家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二元论哲学主张世界有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它是( )

A.介乎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蹭派别

B.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C.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

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

14.

16.承认人的观念,情绪等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这是( )

A.符合实际的唯物主义

B.唯意识论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

D.物与物的关系

17.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

A.意识不只是人所特有的

B.电脑将来会代替人脑

C.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

D.人的能动性具有广阔的前景

18.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

A.实物性 B.客观的规律性 C.内部的矛盾性 D.客观实在性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 )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2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是 (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5.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自然界的变化 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 D.脑量的增加

26.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 )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27.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 (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28.意识的本质是指它是 ( )

A.人脑主观自生的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可以脱离被反映者

2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夸大了真正的相对性

D.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30.物质和意识关系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32.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33.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

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说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3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二、多项选择题

1.造大楼先在图纸上设计,然后根据图纸造楼,这说明(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D.意识可以创造世界

E.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

A.是各种物质形态的共性

B.是标志客观实在哲学范畴

C.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E.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物质的可知性

C.坚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克服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E.批判孤立静止的错误观点

4.列宁物质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及其特性看作世界本原,因此它 ( ) A.不能解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C.必然陷入诡辩论 D.必然倒向不可知论

E.采取二元论的基本立场

6.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说明: ( )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 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总和

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

7.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基本观点是 ( )

A.先于自然界而存在 B. 人先天具有的

C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与物质世界同时产生 E.社会的产物

8.意识的本质是 ( )

A.大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 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绝对观念的产物”

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命题所揭示的是 ( )

A.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B.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意识就是物质 D.意识是对客观外界的反映 E.物质是意识的根源10.承认世界统一性的有 ( )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唯心主义一元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不可知论

E.怀疑论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 ( )

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为物质的一般属性C.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是物质的一般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

E.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2.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是 (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C.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在总结具体科学理论成就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D.哲学物质范畴为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E.哲学物质范畴随着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 ( ) 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 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 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出来E.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统一性

1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 )

A.内在统一的

B.解放思想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C.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也是一种盲目蛮干

D.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E.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

15.人的意识的主观方面表现为 (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6.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

学上表达了 ( )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7.在理解世界本原问题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D.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E.世界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18.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三、辨析题

1.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2.唯物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世界统一于存在。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5.无神论都是唯物主义。

6.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7.错误的思想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8.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请回答:

(1) 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 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五、简答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列宁物质观的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4、如何理解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5、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六、论述

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一、单项选择题

35.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的发展

36.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

A.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诡辩论的错误观点

C.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38.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39.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人们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40.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在方法论上应坚持( )

A.均衡论

B.一点论

C.重点论

D.二元论

41.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的方法

B.逻辑推理的方法

C.矛盾分析的方法

D.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43.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原理

4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属于( )

A.矛盾不平衡性的两种形式

B.矛盾普遍性的两种情形

C.矛盾斗争的两种形式

D.矛盾运动的两种形式

45.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7.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

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4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49.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50.“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1.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52.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是说( )

A.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矛盾推动一切事物发展

C.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性质

D.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5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4.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55.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5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

B.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5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58.古人说:“白马非马”,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5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60.“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二、多项选择题

1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矛盾特殊性寓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B.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E.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19.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C.“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D.“光阴一去不复返”

E.“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2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个性与共性,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

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E.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22.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动中有静,静中含动

B.物极必反

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E.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23.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E.因果作用规律

24.“祸福相倚”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表明祸与福的(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包含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E.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2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还是彼此孤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发展变化还是凝固不变

C.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

D.世界是可以认识还是不可以认识

E.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6.在矛盾的同一性的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 )

A.否认同一中包含差别的对立

B.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

C.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

D.否认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性

E.否认要在同一性中看到斗争

27.下列说法体现正确对待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E.退避三舍,声东击西

28.辩证法发展的基本阶段是( )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29.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指()

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E.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30.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B.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C.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E.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1.“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

E.否认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32.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E.思维和存在有统一性,还是没有统一性

33.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A.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B.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C.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D.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E.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

3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相互联结和相互结合的关系

D.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E.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35.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A.只要斗争,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

C.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D.矛盾斗争的存在是无条件的

E.矛盾斗争既受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3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为()

A.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渗透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D.重点论反对不分轻重的均衡论

E.两点论反对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一点论

37.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是根据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E.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都起作用

3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相互联结的关系

E.相互转化的关系

39.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C.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D.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4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三、辨析题

9.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0.时间上晚出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11. 过犹不及。

12.质变优越于量变。

13.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4.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四、材料分析

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 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2) 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

五、简答

5.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抗胜的?

6.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为什么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总规律?

8.简述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9.简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0.为什么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六、论述

2.用原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用原理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17.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C.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9.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论

B. 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论

C. 旧唯心主义实践论

D. 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论

20.实践高于理论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2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

2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3.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2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 )

A.是绝对确定的

B.是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2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

A.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只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进而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7.“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它2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A.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承认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9.认识论就是反映论,这是( )

A.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原则

B.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原则

C.是可知论坚持的原则

D.一切不可知论都坚持的共同原则

30.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是( )

A.承认矛盾还是否认矛盾

B.认识论和反映论的区别

C.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D.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的对立

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32.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论的思想表现

C.根据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34.“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35.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在于( )

A.否认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不同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 D.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36.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的( )

A.一元论

B.多元论

C.主观真理论

D.实用主义真理论

37.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

A.相对性

B.阶级性

C.主观性

D.绝对性

38.“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物主义的观点

3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实用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

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

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4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 )

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它具有形式的多样性

D.它具有社会历史性

4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是因为( )

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它是具有主观性活动

D.它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4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4.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个命题是( )

A.相对主义的

B.折中主义的

C.唯心主义的

D.辩证唯物主义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 )

A.它是否有用

B.在它面前人人是否平等

C.它是否是公认的

D.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E.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2.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 )

A.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D.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终极真理

E.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它( )

A.是多样的

B.是惟一的

C.是绝对的

D.是客观的

E.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C.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8.“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说明( )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E.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9.“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E.有用的就是真理

1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

B.不可知论

C.形而上学

D.绝对主义

E.相对主义11.实践能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因为:( )

A.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只有实践能把理论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C.实践能证明某一认识是否对人有用

D.实践是人有目的的活动

E.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2.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关系是一致的,表现在:( )

A.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化

B.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应用和体现

C.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理论基础

D.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E.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基础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原则

13.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得广泛和深刻。这一哲学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E.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1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15.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

A.理论要指导实践

B.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重要

D.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检验正确与否

E.理性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中包含理性认识的因素

B.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认识的因素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E.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17.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

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

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

A.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科学的认识规律性

E.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未提出的一些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 )

A.随着时间的转移已不具有真理性

B.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D.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

E. 有了新的突破

20.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规律本身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并不否认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D.多数人承认的思想和观点

E.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21.“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

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

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22.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

A.在相对真理中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世界是不可穷尽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E.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

2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指( )

A.相对真理离不开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可以离开相对真理

B.任何真理的发展是绝对性、相对性的统一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渗透

2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

A.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B.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C.相对真理中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

E.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25.有人说:“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还不能证明它是真理,因而不能坚决贯彻执行。”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不承认党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 )

A.是建立在过去实践的基础上的

B.是经过试点证明其正确后制定的

C.只有在执行的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

D.是马列主义指导下对现状经过调查研究制定的

E.都能在马列和毛泽东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26.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有人就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永远是真理。这个观点是( )

A.把多数人的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B.把真理的内容看作是人们的主观意志

C.把对同一对象的认识看作只能有一个真理

D.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E.否认有时真理是在少数人手里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28.真理具有( )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0.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要有明显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E.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

2、如何理解和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

3、如何理解真理的两重性及其辩证关系?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如何理解实践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四、辨析题

1、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客体。

2、有用的就是真理。

3、公认的就是真理。

五、论述:用真理两重性原理分析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2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A.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社会意只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共5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标准答案:A 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标准答案:D 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标准答案:C 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 A.因果联系 B.偶然联系 C.非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标准答案:C 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2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标准答案:B 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标准答案:A 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标准答案:C 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标准答案:C 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标准答案:B 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标准答案:A 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 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作业二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 A.科学性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3、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D )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 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8、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二、辨析题: 1、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答:观点正确。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二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科你学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由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 4.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7.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运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1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6.共产主义: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它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她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知道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性质和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动因与后果?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01 10:1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反映论的观点 ? B. 可知论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辩证法的观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B.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B.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2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展开解析

解析 4. (5分) ? A.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B.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D.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B.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C. 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真理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