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成都市青羊区文翁实验学校陈斌伦

教学设计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新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已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教师、学生本人的经历和知识储备、网络媒体上的各种资源、图片、影视资料、文物、遗址等等,都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多媒体已经成为老师们钟爱的教学媒体。为了更好地、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媒体,为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认为,七、八、九年级的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老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川教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编写,充分遵循了上述基本理念,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其中,《红军长征》一课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历史课程人文教育核心的观点。

《红军长征》是川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内容中的中国近代史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原因、经过、意义。本课教材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内容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因此,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后记,老师都应该倍加重视。

从本课的具体内容上分析,教材首先讲了红军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军事方针、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连续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这就使得红军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之患,接着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党中央执行“左倾”错误、排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导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接着,教材简介了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泛滥,导致红军长征初期受挫,为毛泽东力挽狂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介绍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红军长征进入顺利、走向胜利的轨道。下面按照长征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介绍长征进程,直到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最后分析了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同时,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分析、归纳长征精神,达到读史修德的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爱说、好奇心强的阶段,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极其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比如在小学语文学过课文《金色的鱼钩》,初中学过课文《七根火柴》,还通过影视、文学作品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跟老红军接触听到过许多关于长征的故事。但是,这都是对长征的零星了解,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完整的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因此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学好《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素质化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引下的精神生产活动。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

(1)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比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②指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合作排列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④通过让学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⑤指导学生讨论、提炼长征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学法指导

①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突破教学难点;③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历史材料、想象历史场景等手段加深学生对长征的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乃至中国革命

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红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中体会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2)通过对长征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历史伟人的伟大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八年级学生不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红军长征的全部情况,只需重点掌握中央红军的长征。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点,以点带面,认识30年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进而体会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长征精神。

本课的重点之二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及时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为长征取得胜利、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这一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突破教学难点——讨论法的运用、影视资料的播放等。

教学媒体

电脑及投影仪组成的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制的《红军长征》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展示与红军长征的相关图片和相关的实物资料。

小黑板:板书重要的知识点和板书设计内容。

影视作品:通过电脑播放“遵义会议”和“飞夺泸定桥”等电视和电影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我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剪辑、整合的,能充分为课堂教学服务)。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本着简洁美观、突出重难点、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特点,因此,老师可以在《红军长征》一课的教学中作如下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2课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

二、长征的经过

1、长征初期——受挫

2、遵义会议——转折

3、长征继续——胜利

三、长征的意义

四、长征的精神

设计思想

为了促进各层次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主要在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上下功夫。

教法运用:本课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

现代教育学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课教学,老师在课堂上主要通过“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等影视资料再现历史情景、通过课件演示长征的进程来创设历史情景、通过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想象历史情景,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观看和想象,构建自己心中的“红军长征”,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

现代教育学认为,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本课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老师可以设计通过教材文字、课外积累和相关图片想象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历史、自行绘制长征示意图的个人探究活动,同时设计合作讨论“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什么是长征精神”等集体探究活动,这样,既能展示个人的精辟论述,又能体现集体活动的成果。

学法指导: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使学生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重要地点,了解相应地点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学会分析问题:分析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等,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还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学习方法渗透:比如对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的记忆,内容多,记忆难度大,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抓主干或抓关键词的记忆方法,力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讲,记忆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可以抓住“批判了……肯定了……增选……结束了……确立了……”进行记忆。

教学实施设计

1、教学环节

教 学 过 程

教学流程

时间安排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激 趣 导 入 大约需

要3

分钟

老师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具体操作:首先请同学通过图片认识历史伟人(毛泽东),然后师生齐

声朗诵配乐诗《七律·长征》,接着提问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毛泽东激趣导入 《

七律

·

长征

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学生通过课外知识积累辨别图片中的历史人物。

2、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感情地朗诵配乐诗《七律·长征》 探

究 原 因 大约

3分 钟

指导学生看

教材P70第1、2自然段,用看书归纳、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学生回答后用下图展示长征的原因。

1、学生看书,思考长征的原因。

2、举手回答长征的原因。 主要用多媒体课件活动展示长征的重要经过,并将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影视资料加以重现。 具体操作:首先是了解长征初期的情况,由老师结合课件活动地图简要概述,让学生明白红军长征初期受挫的事实,产生怎么办才能使长征走向胜利的疑问,为遵义会议的

1、看多媒体地图演示,听老师简要介绍,了解红军

一、长征的原因由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

上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第

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红军被

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漫漫的长

征之路。归纳原因

梳 理 过 程 梳 理 过 程 大约需要20分钟 大约需要20分钟

召开作好铺垫。 梳理过程

二、长征的经过

1、长征初期——受挫

赤水

金沙

西

瑞金

西

湖南

建贵

州广

西

西

四川

吴起镇

毛尔盖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黄腊子口

草地雪山

1934.10.

遵义

1935.1.

图说历史

中央革命根据地

彝族区

突破四道封锁线

渡乌江

占遵义

遵义会议

其次是介绍长征的转折——遵义会议。先观看影视资

料,再现《遵义会议》,然后结合课件和教材,让学生归纳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归纳后老师给学生介绍记忆历史的方法:抓主干、抓关键词。接着安排学生活动:讨论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重现历

史2、遵义会议——转折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友情提示:请从遵义会议之前红军面临的处

境、遵义会议的决议、遵义会议之

后战争形势的发展来思考归纳。

老师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探究:会议前红军所面临的局面、会议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何影响、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也就是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从而突出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代

表发言、老师进行补充和归纳的方法从事这一内容的教学。学生回答后,老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解答》,并作适当点评。

背景:战略转移初期,由于实行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中国共产党、红军极度削弱,频临绝境时间:

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

1、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3、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

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问题解答

随后,老师用多媒体地图展示长征继续的情况。

长征初期

受挫的情况。

2、观看通

过影视资料再现的《遵义会议》。

3、结合教材71页相

关文字了解并归纳

遵义会议

的内容和意义。

4、问题探

究:

小组讨论遵义会

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6、聆听老师讲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

理 过 程

大约

需要

20

分钟

过程梳理

3、长征继续——胜利

赤水

渡河

金沙

西

瑞金江

西

湖南

州广

西

西

康四川陕

吴起镇

毛尔盖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雪山

1934.10

遵义1935.1.

图说历史

中央革命根据地彝族区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通过大凉山

飞夺泸定桥

突破四道封锁线渡乌江

占遵义

遵义会议

老师介绍相关历史事件: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

夺泸定桥(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再现历史飞夺泸定桥

)——

翻越夹金山——过雪山、草地(想象历史结合教材和小学学过的相

关课文,谈一谈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所面临的

困难

,从意念中感受困难)——陕北

会师(1935年10月)——会宁、静宁会师(1936年10月)

赤水

大渡

金沙

西

瑞金江

西

湖南

州广

西

西

四川陕

吴起镇

三军会师会宁、

静宁1936.10

毛尔盖泸定桥

安顺场

贵阳

腊子口

草地雪山

1934.10

1935.10.

遵义1935.1.

图说历史

中央革命根据地彝族区

吴起镇会师

翻雪山过草地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通过大凉山飞夺泸定桥

突破四道封锁线渡乌江

占遵义遵义会议

特别说明,视频资料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江、强渡大渡河的历史事件。

7、观看《飞夺泸定桥》的影视资料。 8、根据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想象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并进行交流。

结 历 史

大约需要3钟

理解、归纳长征胜利的意义。引导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一是红军长征对

中共和红军的考验,给后

人留下的光荣的革命传统;二是长征的胜利,推

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开始走上抗日战场。在这里使用音频播放毛泽东的话,加深学生对长征意义的理解。

1、看书分析、归纳长征胜利的意义。

2、听音频文件,加深理解。

升 华 历 史 大约需要4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体会长征精神。 在感知长征的整个过程及艰苦历程的基础上,加上学生的课外积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请学生谈谈他们所理解的长征精神。然后出示老师的归纳,并指出: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

升华历史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同甘共苦,团结奋进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团队协作,艰苦创业乐观豁达,积极上进

1、分组讨论、归纳长征精神。

2、分组派代表交流讨论成果。

3、学生朗读老师归纳的长征精神,加深理解和印象。

史 修 德 大约需要3分钟

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发扬长征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读史修德

小组讨论:

在学习中如何发扬长征精神?友情提示:同学们中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长征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吗?具体来说该怎么做?

1、结合长

征精神,独自思考自己的不足。 2、分组讨论、代表交流“在学习中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课 堂 小 结 大约需要2分钟

老师根据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12课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二、长征的经过

1、长征初期——受挫

2、遵义会议——转折

3、长征继续——胜利

三、长征的意义四、长征的精神

学生跟随老师的小结思路,回顾重要历史事件,理清长征线索,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三、长征的意义

总结历史

巩固练习大

2

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好的课堂练习,最后提出“课后拓展、提升能力”的建议。

巩固练习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什

么?()

2、《长征》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所指的重大

历史事件是什么?()

3、《长征》诗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

指的是哪一支部队?()

一、课堂练习巩固新课

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红一方面军

二、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4、全面了解长征的“长征专题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4945802.html,/jzl/index.htm

1、探索长征胜利的原因

2、结合地图,按先后顺序排列

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利用假期观看电视连续剧《长

征》,全面了解长征的经过

5、部分长征参考书目:《西行漫记》

《说不尽的长征故事》

1、完成课

后练习。

2、完成老

师设计的

“巩固练

习”。

3、按要求

进行课后

拓展训练。

2、学生活动

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而只有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设计为学生设计真正有效的活动环节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活动环节:(1)看书分析、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用时3分钟,个人完成,举手回答。(2)讨论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用时4分钟,4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各组选一名代表介绍探究成果(不可能每一个小组都介绍,老师选有代表性的小组交流)。(3)想象历史活动:通过教材文字、图片、课外积累,想象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情景,选个别学生交流,用时2分钟。(4)学生绘制简略的长征示意图,独自完成,并选一至二名学生交流,用时3分钟。(5)归纳长征精神:学生分4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后由小组代表交流,然后老师归纳,达到升华历史的目的,大约需要5分钟。(6)读史修德,交流如何发扬长征精神:老师提示,独自思考,举手交流,大约需要3分钟。

3、反馈调控预设

学生的活动老师可以安排、设计,但是,学生能不能充分“活”起来、“动”起来,老师也要未雨绸缪。在本课所设计的6个学生学习活动中,有的活动需要老师引导、激发。比如:看书归纳长征的原因时间,老师要提示学生对比前四次反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并思考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然后再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谈论活动很有难度,因此,老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会议前红军所面临的局面、会议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何影响、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胜利情况),这就减轻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活动“归纳长征精神”更是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积累、思考,课堂集体讨论,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及时的点拨。对于“发扬长征精神”的读史修德活动,老师可以设计“同学们中有哪些不好的学习习惯?长征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吗?具体来说该怎么做?”等具体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侃侃而谈了。

教后反思

红军长征是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学习主题中最重要的一课,所以我们很重视这一课的教学,把它列为了我们本月的同课研究课题。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们都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整体教学效果都很不错。

1、成功表现

上完本课,我对学生进行了现场调查,我将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后发现,我上“红军长征”取得了以下成功:

成功之一:导入新课是本课第一成功之处。我利用《毛泽东》的图片和毛泽东的长征诗这些学生熟悉的知识激趣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很快引进到了课堂,产生了极好的导入效果。

成功之二:课堂流程设计新颖。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本课内容,我把本课设计为如下流程:激趣导入——探究原因——梳理过程——图说历史——再现历史——想象历史——总结历史——升华历史——读史修德——学以致用——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过程清晰,线索明晰,对学生掌握、理解历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成功之三:课件设计精美,图、音、象、文并茂,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把学生的心始终留在了课堂上,为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成功之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了重难点。

成功之五:利用课件展示了长征的艰难,学生充分理解了长征的艰辛,在讨论长征的精神时,学生总结合理、完善,完全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成功之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标精神。

2、反思改进

(1)这节课是我在进行准备充分的基础实施教学的,常规课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这是一个问题,今后我应该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2)我在课前设计时,高估了学生的课外积累,所以在学生进行“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想象历史的交流时有冷场的现象。

(3)我还高估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讨论、交流“遵义会议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活动中学生的理解达不到老师所想要的高度。讨论、归纳长征精神的活动也没有展示出学生的理想状态,不能完成高度归纳和概括。

(4)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一定要充分了解我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能力层次、知识储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争取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流程图

探究原因

梳理过程

图说历史

再现历史

想象历史

总结历史

升华历史

读史修德

学以致用

拓展提升

红军长征的原因

红军长征路线图

影视资料:遵义会议 飞夺泸定桥

课堂巩固练习

课外学习建议

归纳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的过程

红军长征的意义

弘扬长征精神

想象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情景

激趣导入

《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专项说明

一、目标陈述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对比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②指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合作排列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④通过让学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⑤指导学生讨论、提炼长征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乃至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红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中体会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进而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通过对长征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历史伟人的伟大人格力量。

二、目标设计的依据

1、新课标精神要求每节课的教学要实现三大教学目标,即识记和理解、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设计《红军长征》也就按这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并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2、三大教学目标的具体依据

(1)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其间的重要时间、史实必须要求学生牢记,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必须理解,再加之红军长征的重点主要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所以,我在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安排了“学生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

时间,简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的识记和理解内容。

(2)能力的培养、正确方法的采用是一堂优质课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因此,为了设计并上好这一课,我结合新课标精神和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确定了学生能力培养的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五能力次反“围剿”胜利、失败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二是让学生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让学生合作阅读长征路线图,概述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四是通过长征精神的提炼,培养学生探究历史、升华历史的能力。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根据现代教育新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情景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所以,我借助多媒体,通过PPT课件、影视资料播放,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学生读图归纳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想象历史情景,使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学习成果。

(3)学习历史不是只要学生记住历史事件,也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红军长征这一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好素材。所以,结合本课内容我设计了前面“目标陈述”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两点内容。

三、目标达成的思路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具体的设想、操作如下:

对于“识记与理解”部分,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利用勾画教材中的重要时间、并在课件中进行重点动画展示、学生快速记忆竞赛等方法,让学生当堂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几个重要时间;利用介绍历史记忆方法、学生课堂实践、快速记忆竞赛等方法,让学生现场记忆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对比,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和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对于“能力和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我的思路和方法是:①通过多媒体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对比表》,引导学生思考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进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引导学生看书,从教材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分析出红军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从而初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分析问题的能力;③通过引导学生参加阅读地图并填写地图的活动,分组合作,排列出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完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从而便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合作能力;④在本课教学的课堂小结环节中,让学生概括本课所学内容,进而培养

学生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⑤在本课的最后环节,再次设计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潮——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提炼长征精神、个别思考如何发扬长征精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运用历史的能力。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主要是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积极有效地设计科学合理的学生活动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主张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不刻意雕琢,不把历史德育渗透政治化,而是情不自禁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受到德育熏陶。具体讲,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实物资料的展示、相关影视资料的播放、相关文字资料的阅读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通过学生活动体会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从而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要珍惜就必须学习红军团结协作、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且要践行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人生中的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同时,我利用遵义会议的重大决策——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毛泽东为长征确立正确的方向、遵义会议前后长征的不同状况等历史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伟人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人格的力量,从而对学生的健康人格形成作好铺垫。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新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

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教学设计教案

11、长征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预习 1、毛泽东有关诗句、故事等 2、长征的路线图、长征的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名人回顾:投影“毛泽东画像” 1、生生交谈,说说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2、过渡:是他们的正确领导,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长正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心潮澎湃,为了讴歌长征的胜利,达到陕北时,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听《长征》诗歌,边听边播放录音,投影红军长征系列片。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诗歌,也目睹了长征的过程,谁能说说毛泽东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长征》这首诗的主题? 4、学生讨论,并半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诗句(略)。 5、从你们归纳出来的词语小结:毛泽东写了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新诗 1、谈话:我们都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板书)学诗的方法(略)。 2、因为《长征》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先来读一读。1)、自由朗读,质疑生字读音。礴bó、丸wán、岷mín 2)、三人小组轮读 3)、个人读 4)、表演读 5)、师生评读 3、好,我们刚才都熟读了这首诗,你们认为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没有?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诗意,所以才没有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4、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长征》歌曲,让学生从总体上体会长征的豪迈气势。 师言述:听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蜂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潜力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 5、检查自学情况,学生发言。 6、生:老师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河,也就是诗人所说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师:但红军他们不怕这千难万险,红军用自己的双脚走过来了,把万水千山只看得很平常。只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表达战士们的什么精神?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板书:只等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七律.长征》教案与教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长征教案

课题《七律?长征》页码136 课型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准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相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预设个性设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过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长征组歌》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 侵qīn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óng重飞渡shì似的zhòng重兵扎zh ā扎营盘乘chéng乘机,乘人之危zā包扎shèng千乘之国行háng 行情,欺行霸市奇qí奇怪xíng行囊,行云流水jī奇数解jiè解送jiě解嘲xiè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炊——烧火煮熟食物。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高于天——于,比。二.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

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三.背景资料: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阳市小语七班王学艺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直观性仍然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 (2)已具备的方法、生活经验等:本文是一首律诗。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 (3)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 3.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所以在有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较利于课堂组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走近长征 1、视频播放长征组歌片段《七律长征》 2、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过渡: 长征的原因:(图片文字资料出示) 创作背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出示图片) 二、放手阅读,出示自学提示,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⑴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红军的长征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够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突破方法:1、对于遵义会议,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引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来加强记忆,掌握会议的内容、意义,教师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2、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通过课件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要求学生记住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来掌握又一重点。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突破方法:对分析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从在遵义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议和通过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来认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 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毛主席照片,知道这是谁吗?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2、师简介背景。。 3、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4、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指导“礴”的书写。 3、范读。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4、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指名读,齐读。 5、了解七律诗的特点。 (1)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成两部分,七律,长征) (2)七律是一种诗的体裁,你对七律有什么了解吗?(每句七言,八句四联,) (3)介绍八句四联,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齐读,感觉整体美。 (4)请同学把诗的最后一个字注注音,你会有什么发现?(偶句必韵) (5)再齐读全诗. 6、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7、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 /8、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比喻、夸张手法的妙处。)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教学设计 【背景知识】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等人创作了气势磅礴的《长征组歌》。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混声合唱),(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3)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与混声合唱),(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5)飞渡大渡河(混声合唱),(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7)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8)祝捷(领唱与合唱),(9)报喜(领唱与合唱),(10)大会师(混声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音乐艺术片。这套作品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 一、学习目标:1.把握歌词的内容,了解歌词所反映的中心思想。2.分析歌词的结构形式,欣赏其艺术特色。3.学习红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 二、学习要点 (一)基础知识:黔(qián):贵州省的简称。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皑皑(ái):洁白的样子,多形容霜雪。毯(tǎn):毯子、毛毯、地毯 毡(zhān):毡子、毡帽 (二)课文评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 1.结构内容:《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2017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新课 1.导入语: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长征,教师介绍长征路线图,三读课题,介绍作者毛泽东。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理解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 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找出全诗中心句。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中心句,总结学习方法。 2.四字学习法:译、连、悟、诵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同学为小学,自己学习这首诗的颔联,并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