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工作导论 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导论 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导论  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导论  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1社会工作领域也称为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照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是由于社会问题的出现,对其认识,进行干预。分为理想和实际)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就是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的和由于某种原因尚未涉入的。后者可称为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

2、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有关:①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非纯生理性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即由社会因素引起的或是需要用社会性手段解决的)②社会工作队社会问题的看法并不看重受影响的人群范围

3、社会工作领域随社会进步而扩大:①社会进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②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社会领域

二、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1、主体说:这是根据社会工作的主体作为划分依据,分别与社会工作的发展三个阶段相适应。第一类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个人慈善事业;第二类定义:是由政府或私人团体所举办的以解决经济困难所引起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第三类定义:是由政府或私人团体所举办的服务事业2、科学艺术说:强调社会公作在知识上是一门科学,在方法上是一种艺术3、助人说:(我们所推崇的)从社会工作的目标、性质下定义4、资源潜能说:从社会工作的活动、功能下定义5、综合服务说6、政府组织说

三、1、广义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困难,协调人际关系,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专门工作。

要点:①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团体②对象是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增强信心③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不仅仅是少数的贫困者、残弱者④社会工作采用一套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不用于个别人发善心、做慈善⑤功能是协调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⑥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分类1、按照社会工作的方法: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

2、按照社会工作的功能:治疗性、预防性

3、按照工作的服务层次:直接(微观)、间接(宏观)

4、按照主持机构和经费来源:政府、民间

5、按照对象和内容分。

五、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一招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2、异同:同:都是对社会上处于困难境地的人们提供帮助;异:①范畴不同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范畴,社工是具体实施②方法不同社保是收入、物质帮助,社工不仅提供物质帮助,还提供精神帮助③目的任务不同社保是维持有困难的人不发生危险,社工还要发展其能力,提倡救人自助④对象不同社保是对个人家庭而言,社工除此之外还有社区工作⑤责任主体不同社保是国家、政府,社工师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两者是合作平等关系。

㈡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1、社会救助:国家或社会对贫困者提供最低生活水准的物质援助2、异同:同:是对弱者的帮助,都是免费的。异:①社会救助的对象是贫困线以下的个人或家庭,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不适应社会者”。②社会救助目的是保障生存,社会工作的目的: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③社会救助多以物质形式实现,社会工作多以服务形式实现㈢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是社保的最高层次,与社保是包含与同行的关系)1、社会福利:广义:改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狭义:对社会弱者提供的福利服务2、异同:同:①对象重合(全体社会成员)②社会工作为现代福利之一部分异:社会福利是社会政策(宏观)社会工作是具体服务,是实现社会福利嘚手段㈣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1、社会服务: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他人或社会需求的活动或行为。广义:生活福利性服务,生产性服务。狭义:生活福利性服务2、异同:同:社工=狭义的社会服务。异:①社会服务是一般性概念,社会工作是特殊型概念。

②社会服务的工作(操作)对象是全体成员;社工对象是弱势群体。③社会服务是全面的服务(对正常人也适用);社工师福利服务。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①社会工作者(主导者)②受助者③社会工作价值观(灵魂)④助人活动(关键)

二、社会工作构成要件

㈠社会工作主体:社会工作者。最早提出:西蒙·帕顿1900年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专业理论,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Ⅰ、一般特征:①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为人民服务、利他行为)②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非政府官僚(在法律范围内,却不受政府管理,从受助者利益出发)③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Ⅱ、社会工作者作用:社会工作者助人过程的特征:①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②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③是不对称的主动过程:a信息占有不对称b主动效果不对称c合作促成力量。作用:居于主动、支配地位,是活动的发动者、推进者、控制者。

Ⅲ、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服务提供者、行动者、经纪人、倡导者、调解者、管理者、教育者、研究者

Ⅳ、社会工作者的品质:关怀人群、乐观进取、温暖友善、分享快乐、包容差异、真诚可靠、自我肯定、成熟敏锐、理想务实、巧思不匠气。

Ⅴ、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了解)①通识基础知识: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②人类行为的知识:包括人的情感、认知、行为、发展的知识③实施理论:策略、技巧、实施领域等④特殊的人口知识:针对不同的服务领域与对策

Ⅵ社会工作者的技巧:①倾听②设法列出资讯③创造并维持专业关系④观察与解释语言或非语言行为⑤为案主努力解决问题与取得信任⑥讨论敏感的情绪问题

Ⅶ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能力是更具体细微的心理技巧:包括:①能支持的反映情绪苦恼或危机情境②能示范专业关系的角色类型③能够解释复杂的心理社会现象④能认定与得到助人资源⑤能参与和带领团队⑥能评估个人的成就与感受⑦能够应用社会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到实务工作者情境中⑧能够执行研究计划⑨能清楚的说与写

㈡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弱势群体

1、弱势群体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是指一个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较,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群体。

特殊弱势群体:由于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身心功能未发育完善或功能出现衰退等原因所导致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的特殊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特征:①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②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改变现状(个人原因、社会原因、个人与社会原因)③需要外力帮助

㈢社会工作的过程

⑴建立专业关系:专业关系与一般人际关系的比较:①前提不同专:不考虑社会工作者自身利益。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②目标不同专:为目标、为改变、为专业目的。人:为自身满足③主观意愿不同专:摒弃个人爱好和观念。人:凭借主观情绪与爱好

⑵社会工作的基本过程社会干预行动:是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工作者针对案主需求或问题所采取的一切服务过程。阶段划分:预估:接案、诊断过程。计划:确定治疗方案、设定目标。干预:(关键)按计划实施治疗方案过程。评估:科学评估结果,可增强案主信心,强化效果、可使社工者丰富经验,完善方法。

三、社会工作的价值体态和价值冲突

㈠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含义

1、价值观是指对食物的欲求和偏好,它是由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一套行为偏好的准则包括对目的、手段、生活状况等产生的强烈情感

2、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价值观是与个人价值观相对应而言的,它是指一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知道其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重要的专业价值: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自我决定、知会同意、诚信等

㈡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人有获得资源以结局问题并发展潜能的权利: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运用社会资源的知识和技巧。其次,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价值观的时候会受到相互冲突的信念和个人偏见的影响,使得自己的信念的重要性超越了协助案主的认知(不加以道德判断的)

2、社会工作者相信人是生来就有价值和尊严的。面对案主的时候,不是评断案主行为是好是坏,罪恶或高尚,而是尝试了解案主和他们的困难,进行协助案主寻求解决的办法,以处在情境中的人来看待案主,而不是以一些固定的标签贴在案主身上。(换位思考)

3、案主自决(自我决定)⑴定义:案主有权利和需要在社会工作中自由的进行选择与抉择。社会工作者以协助的方式和案主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仔细思考每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可能的结果。尝试各种改变的策略,帮助案主更加了解别人和自己,并实现自己潜在的能力和成长机会,以克服各种障碍,告知后同意。⑵理由:第一,西方民主社会的人权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对影响其生活的拾物进行决定和选择。第二,效用主义的实施工具,自决可以帮助减少或消除案主的依赖,帮助案主主动理解问题、发现资源、增加权利(3)以下几种情况社会工作者的干涉是必要的:○1案主是儿童,以至于缺乏做出适当选择的能力时。○2案主有心智障碍,以至于无法了解自己的决定可能带来的结果。○3当暂时性的限制案主的自由。○4工作者根据其判断,认定案主的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严重的错误或是立即性危机。

4、为案主保密⑴保密理由:一是为了取得案主的信任,二是社会工作助人情景是一种不对等的沟通⑵为案主保密的含义:绝对保密、相对保密

5、人人平等(小组内成员都应得到平等关注;与案主的平等)

6、维护人权和社会公正

7、赋权(提升案主能力,有自我对抗,调动资源的能力)社会工作者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皆在减少其基于负面评价

㈢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两难境地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2、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之争。3、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4、价值以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⑴工作者的价值观与案主的价值观相冲突⑵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的冲突

㈣处理价值困境的对照比较原则1、伤害到维持人类生命、健康、尊严时,优于伤害到其他如诚实、保密(两害相权取其轻)2、他人基本幸福权利优于案主的自决权。3、个人的自我决定权优于其自身的基本幸福(生命、健康、教育、事业)。4、当个人的基本幸福权利与规范、规定相冲突时,个人的基本幸福优先考虑

四、社会工作道德守则:对案主而言,每个专业工作道德守则都要求专业人员必须保持心不在情感上的中立。社会工作者之间:行为必须互相合作、平等相待、相互支援、社会工作伦理原则等级次第。保护生命→平等与差别→自由与民主→最小伤害→生命质量→隐私保密→真诚毫无保留的公开信息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广义的行为也包括心理活动1、行为的狭义:行为是个体根据其价值观、态度而产生的以适应环境、满足需求的反映。2、行为的特征:①适应性②复杂性能需求,即③变化性④多样性⑤积累性

3、正常行为与非正常行为:人类行为有正常与异常之分,体现在生理、心理、认知、社会、精神等多方面。(我们要注意异常行为研究,加以改正,非正常行为不一定是坏的。正常行为的三个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符合发展规律;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是平等的、和谐的)

二、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是人类个体生息于其中的,与生物(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系统构成。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学习、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等,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互异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社会期望、角色期盼。个人必须适应,倘若在不良的环境,或是个人适应不良,都会发生失调的行为,此外,遗传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

2、不同学者的看法:美国:杰美因、布鲁姆:物理环境、社会设置、文化;

社会工作者:①微观系统(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直接接触的,最核心、最重要的影响)②中介系统(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连接和中介作用)③外生系统(个人与之很少接触,但其却可以直接影响其生活)④宏观系统(能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如制度,政策、法令)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㈠考察的3个角度1、结构角度:人与环境关系和谐与否(契合度)【结构优度号,表示人具有较好的联结能力】2、发展角度:个人的生长发展与环境的关系3、运行角度:人反映环境的过程

㈡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总结)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2、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3、个人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4、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是不对等的,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更大。社会工作者要科学的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的困境来源于个人和环境,不恰当的互动,而不是其中一个方面。

四、人类行为的评估框架1横向的:生理—心理—社会维度①生理层面:人的行为受生理因素制约:A遗传决定人的基本生物性状B个人体质影响其社会发展C生物钟规定着人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②心理层面: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A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无意识动机和生物本能的冲动以及六岁以前某些心理性事件来决定的。B行为主义心理学:人类行为的S—R模式;学习与观察学习(通过改变刺激或反应,改变人的行为)C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天生的“基模”结构,即认知能力受四个条件影响: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认知或思考过程是导致行为的原因,将认知理论运用于行为修正上。D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在我实现)③社会层面:外部环境A社会系统的结构:时间:自然时间节奏;社会时间安排。空间:物理空间、社会文化空间。B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角色学习和领悟;角色扮演;影响内部环境的形成。2、纵向的:人类生命周期维度①胎儿期(~出生)②婴幼儿期(0~3)③儿童期(3~6~12)④青少年期(11、12~21、22)⑤成年早期(22~35)⑥中年期(35~60)⑦老年期(60~死亡)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涵义1、功能用来表示一个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的概念。2、类型:①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②功能与反功能③显功能与潜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1、复员功能:恢复受到损害的社会功能2、提供与配置资源的功能①社会工作设置本身是一种社会资源②社会工作资源分配,使之服务与弱势群体3、预防的功能:预警与应变4、发展的功能:①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②人的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的潜能的发展。③发展的功能:体现在获取生存资源5、稳定社会的功能:疏导。社会稳定:社会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固定状态社会工作:用疏导的方式处理矛盾

三、社会工作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处理1、助人与维持社会工作的一致性与相悖性2、社会工作在二者冲突中的价值选择:助人为第一目标。

第三章社会个案工作

第一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概念和历史

一、社会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的理论方法,帮助个人和其家庭更有效的处理他们在社会适应中遇到问题,使个人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进而促进社会福利的达成。3、李迎生的定义: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以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的服务。以协助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4、社会个案工作的组成要素①是一种助人的方法②是一对一的工作关系③协助个人与其环境的相互调适④达到问题的解决以及福利得分享。5、社会个案工作的基本特点:①以专业知识和技巧为基础②注重个人或假体的独特性③同时注重内、外因④注重调动社会资源⑤注重建立专业关系⑥强调案主自决⑦目的是达到与社会的良好适应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本质:目标是协助个人和家庭①有效的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②预防原有困难或问题的再发生③预防新的困难或问题的产生④增加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⑤发挥潜在能力和充实其社会生活的功能

三、社会个案工作的功能(促进个人和家庭)①改善生活环境②改变生活状态④改变行为形态④改变心理动机⑤强化生活适应能力⑥发挥潜在能力

四、社会个案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优势:①一对一,关系专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②涉及问题简单,易于协调解决③成果明显,便于总结改善;不足:①只涉及微观层次的社会问题②只能解决简单社会问题

五、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1、19世纪至20世纪初,个案工作起源(宗教源头)(英国牧师查莫斯)1809年在牧师亨利索里的倡议下,慈善组织协会成立,其采用个别化的援助方法成为社会个案工作的最早起源。特点:强调个人的道德因素2、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个案工作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注重个人外资的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特点:关注社会因素3、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精神医学介入一战创伤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盛行,是社会个案工作开始重视个人问题的心理因素。特点:注重心理因素的影响4、40年代以后至60年代个

案工作的多元化个案社会工作发展兼顾社会—心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特点:强调综合因素的影响5、60年代至今,社会个案工作的新发展包含更广,社会责任感增强

第二节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

一、功能派的社会个案工作:20世纪30年代美国宾州大学塔夫特罗宾逊首创。1、主张:社工的目的不在于治疗,而是在于达到机构的社会目标,提倡全面性服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帮助个人达成需求,此需求无法靠个人力量达到。

2、实施原则:○1要求案主参与,以了解并诊断案主的问题,然后有计划的不断加以修正。○2通过对服务阶段的设计和控制,使案主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3在工作过程中机构功能的运用与专业角色应当兼顾○4注重服务结构的设计,以提高服务的效率。○5在工作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运用专业关系协助案主改变,帮助案主做决定,引导案主通过对其本身生活情境的感受和经验以重建自我。

二、心理社会派:20世纪30年代汉密尔顿1、主张:人在情景中,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占优势,就有可能产生不正常的功能(本我:生物的我、享乐;超我:道德理性中的我;自我:介入本我与超我之间,现实的我)

㈠强调个别化治疗:改变心理、改变环境

㈡危机介入模式:①危机:是认得自动平衡状态被破坏或被打乱的情况,是问题与希望并存。②危机的要素:a影响个人的突发性事件或情境b有明显的严重的情绪苦恼c此时个人不能有系统的解决问题③危机的分类:a发展性危机:人生过程中所面对的各个转折阶段。b意外性危机:指无法预料的危机。C存在性危机:个人面对的人生重要问题而产生的严重困扰。④危机介入的意义:指对处于生活危机状况的人施与短期性救助的方法,通过提供个人急需的帮助,以协调它能够克服危机状况,重回身心平衡。因此,危机介入是通过教育训练,资源的提供等方法。⑤危机干预的原则:a及时结案与处理(个体所能忍受的最大危机期间是六周)b有限的时间c有限的目标d开发潜能,提供支持:善于运用案主个人与环境资源来处理问题⑥危机介入的过程与步骤:第一阶段:开始阶段。步骤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步骤二、评估案主危机状态和安全性需求。第二阶段:危机问题的确认与处理。步骤三、指出主要问题:找出引发危机状态的主要情境以及相关因素。步骤四、处理感受与提供协助。步骤五、探讨可能的各种选择。步骤六、协助列出处理目标和行动计划书并实施与跟进。第三阶段:结束与追踪。步骤七:结案,到达期限,检查整个服务过程。步骤八,追踪的处理方式,约定特定的时间会面或电话联系。

三、问题解决派:20世纪50年代帕尔曼1、假设:人类生活是一连串问题解决的过程,个人不能顺利解决问题是由于个体及社会的多种原因。2、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协助案主有效及满意的解决问题○1引导并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2演练并发挥案主解决问题的心理、行动能力。○3寻找可以解决案主问题的资源和机会。○4鼓励案主改变看法。

四、行为修正派:50年代至60年代斯金纳托马斯等1、假设:○1重点在人的外显行为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2要注意区分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3行为持续的必要条件:引发行为的前因,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4重视与问题有关的当前行为特别是偏差行为,但不否认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或学习的影响。2、技巧:行为修正派以削弱不适应行为,增强适应行为为主要目的,注重修正行为的技巧:正增强、负增强、角色扮演、榜样。

五、任务中心模式(最早由芝加哥大学学者倡导,整合了心理分析,行为学派,问题解决和实证研究结果等知识和技巧而演化而来的。)1、理论特征:重要目的是由系统的、有明确时限的短期的计划和治疗取代长期的治疗,把力量集中在处理外显问题而不是内在问题,协助案主界定当前想要的和可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案主问题性质:问题:人际冲突,社会关系中的不满,与组织有关的问题,角色执行困难,决策问题,反应性情绪压力,资源不足的问题。3、任务中心取向的基本工作步骤:①工作规划阶段:指认标的问题。标的问题必须是案主确认的,并表示愿意处理的问题。②确定任务。③任务执行:工作的重点是提供机会模拟如何解决问题,以增加共同面对问题与解决的能力,并分析达到目标的障碍以及如何解决它。④结束

第三节社会个案工作实施的原则

一、社会个案工作实施的原则㈠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1、满足案主需求2、激发案主改变的内在力量3、是互动且互补的4、是真诚的㈡社会个案工作的原则:1、接纳的原则。2、沟通的原则。3、个别化的原则。4、参与及自决的原则。

5、遵守隐私保密的原则。

6、个案工作者自我认识的原则

二、社会个案工作的程序

㈠申请和接案1、程序:案主申请—机构委派社工—会谈—社工评估—确定是否接受。2、初步会谈的主要内容:首先了解案主救助的过程和心理状态。其次,了解案主寻求帮助的动机、主要问题,问题的原因和案主对问题的看法。最后,个人的生活状况、家庭背景。3、接案时注意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对于没有接受的个案,应当向其他机构转案。

(二)案情调查——收集资料1、收集资料的方法:○1与案主本人会谈——获得资料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2家庭访问、学校访问○3邻里访问、案主工作单位访问○4相关人员的访问:亲戚、朋友、师长、同事等○5查阅相关资料;2、收集资料的内容:问题的性质;问题的意义;问题的成因;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情况。

㈢诊断和服务计划1、诊断的步骤:诊断是以客观的态度,确定案主的问题所在与问题的成因,寻找问题的病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识案主的行为方式、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发现案主解决问题的阻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2、诊断的分类:包括动力诊断、临床诊断、病理诊断①动力诊断:信息、知识缺乏;自主性不足;不良情绪;生活方式不良;社会支持不足。②临床诊断:精神失常;精神功能症性格异常;情感失常;气质性精神病患身体症状。

③病理诊断:受助者为什么这样?受助者的人格及其内在动力;社会环境的动力;受助者的内外压力和交互影响。

㈣服务计划的选择:主要考虑三个因素:1、谁是案主。2、案主问题性质和改变目标。3、案主的学习偏好。Ⅰ、治疗目标:近期目标:针对案主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远期目标:针对案主能力的提高,提出协助方案。Ⅱ、治疗内容:支持和鼓励;信息和意见的提供;情绪的疏导;观念的澄清;行为的改变;环境的改善;直接的干预

㈤结案与追踪

第四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技巧

一、治疗性沟通1、沟通,又称为人际沟通,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彼此相互交换观念、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信息的发出者、信息的接收者、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传递的过程、传递信息的结果。·人际沟通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人际沟通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治疗性沟通或具有治疗效果的沟通是指这样一种人际沟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标。2、治疗性沟通的一般功能有:①支持一些需要帮助的人。②使他人减轻内心的焦虑。③协助旁人建立正确的想法。④促成人们采取行动。

二、会谈的动力分析

㈠会谈的特征:1、社会工作会谈是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一种面对面的讨论问题的过程。2、会谈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方式,藉比会谈我们交换经验,表达我们的态度和看法。3会谈有一既定的目标,所以会谈的内容的选择注重目标的达成。4、会谈时为了要达成目标,有人必须负起责任,引导互动以朝向目标,因此,参与者有不同的角色分配。5、会谈的结构式为了案主的利益而设计的。6、会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人际互动。

㈡个案会谈中社会工作者的职责1、会谈者必须善于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要兼顾满足案主的需求和达成会谈的目的。2、会谈者必须充任一种动力和催化作用者,以有效地协助案主选择和表明真感受、态度和提供客观事实和资料。

3、会谈者必须运用技巧以消除案主内心的焦虑、自责、疑心和感受与表现

4、会谈者要能使案主感受到放松和舒适,并获得心理支持,尤其当案主感受到特别困难时,宜善加鼓励。

㈢个案会谈的阶段与技巧1、会谈的技术包括会谈的准备,工作者的基本态度,会谈中的表达技巧,以及结束会谈的技术。(敏感性问题留到最后,去敏感性)2、会谈中表达技巧包括非语言技巧和语言技巧:①开始:争取接纳,获取信任。②进行:关键在于引导。③结束:帮助案主情绪恢复

㈣会谈中常见的问题1、案主拖延会谈时间。2.案主迟到。3、案主向工作者询问私人性质的问题。4、案主说谎。5、案主哭泣。

三、家庭访谈:家庭访谈是社会工作会谈的前身,可以当做社会工作者增加对案主情况了解的一般方法,它是有一种专业性的登门拜访。㈠作用:1、验证案主讲述的真伪。2、了解案主的环境。㈡访谈技巧:1、早期进行:家庭访谈应在工作者与案主建立关系的早期进行。2、目的明确:明确访谈的目的。3、准备充分:访谈前进行充分的准备。4、控制时间:时间的选择要恰当,并控制访谈时间的长短,40分钟至一小时40分钟最佳5、态度严谨,举止得体,认真但力求放松

四、个案工作记录的撰写㈠重要性表现在:1、提供服务的证明。2、持续服务工作。3、服务质量的掌握。4、督导员的查阅。5、法律行动中的机构自卫工具㈡记录方式:录像记录,录音记录和文字记录,其中文字记录是最常见的。文字记录的形式主要有:管理式:管理性记录。临床服务方面:①摘要式②过程记录③目标完成进度,记录和时间序列记录;专业沟通式记录㈢个案记录的要点与类型1、要有完整的案主基本资料2、服务内容的记录方式必须适合机构和案主的需要3、记录内容最重要的应该是服务计划4、服务内容的记录以简明扼要为原则5、将每次接触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均记录下来6、根据需要及时记录会谈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社会团体工作(小组工作或群体工作)

一、团体工作的涵义

㈢团体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协助和引导团体中的个人开展各种团体活动,以促进个人行为改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㈠有代表性的概念1、以群体工作对人的发展来下定义;2、以群体工作对人的治疗来下定义;3、以群体工作的功能和目标来下定义

㈡团体社会工作的要点:意义:是一种工作方法;对象:团体和社会机构的组成分子,包括个人、团体、社会机构、社区;方法:工作成员的协助、接纳和活动中工作成员、领导下的互动;进程:根据个人需要和有能力和他人互动并获得团体生活的经验;目标:个人、团体和社区的发展

二、团体工作的起源和发展⑴起源:最早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和美国,1844年英国威廉首先在伦敦创立了世界第一个青年会⑵形成:1946年,团体工作被正式确立为社会工作方法之一,同年,美国团体工作者协会成立,标志着团体工作的正式形成。⑶发展: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在医院中开展团体治疗工作;60年代的运用领域扩展到学校教育,社区建设和发展,成人教育,老人休闲与服务等

三、团体的特征:1、存在于一人以上。2、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3、成员对团体特有的认同感。4、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5、团体中有进行社会控制的方式。6、形成特定的团体文化和氛围

四、社会团体工作的功能1、影响个人发生转变2、通过个人之间的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实现自我价值3、传授知识4、学习正确扮演社会角色5、宣泄情绪6、发展涉及技巧

五、社会团体工作的优点1、提供一种归属感2、提供验证事实的机会3、得到互助合作的资源4、群体是赋予成员能

力的工具

六、团体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和应用领域⑴构成要素:团体——主要工具;工作者——团体社会工作的中心(协助者和引导者)团体中的个人、机构、活动节目⑵应用领域:医疗和心理卫生、越轨和偏差行为群体、教育领域、社会弱势群体、城市社区、特别性质的群体

八、团体类型:根据群体的目标不同,分为:朋辈小组;教育小组;服务和自愿小组;兴趣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自助或互助小组

第二节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前三种是基础)

一、社会目标模式:(重视社会,强调能力提升)1、理论基础:系统论和社会学。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的途径来实现。2、模式的特点: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影响和改变社会。

二、治疗模式(重视个人问题的解决)1、理论基础:行为修正理论和社会化理论2、模式特点:群体是一种手段或媒介,关注个人心理或行为问题的纠正,而非社会,重点是为个人提供一个群体的治疗环境,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三、互动模式(强调过程,注重群体)1、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和场论2、模式特点:工作者与成员一起行动,关注子系统的关系,群体被看做互助系统资源

四、折中模式:既关注社会目标的实现,又关注个人行为的改变,同时采用互动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在互动中引导

五、整合模式:不再只注重某一方面,而是首先对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作出评估,进而规划群体目标,注重保持三者平衡。社会工作者:组织者、治疗者、干预者。

第三节团体工作的程序与原则

一、团体工作的程序㈠基本程序1、前期准备:首先,明确团体目标(机构目标、成员目标及工作者目标的综合)其次,分析团体工作对象的状况(人数、年龄、性别)2、团体形成:首先,确定团体的规模。其次,团体成员:①选择团体成员的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成员间关系②成员的需求性质。再次,成员的初步聚合和沟通。应做到:努力消除成员的不安和紧张,详细介绍团体的目标和程序;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征询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团体的确立。3、沟通协调:标准:有一致的共同目标;有明确的活动方案;团体规范和制度;成员清楚个人在团体中的角色和职责4、目标设计与达成:原则和内容:团体目标,团体阶段性目标,团体大小,聚会时间,工具准备,环境安排,过程协调,弹性原则,职责认定5、团体活动的评估,结束工作

㈡社会工作团体的发展阶段:1、团体前期2、团体开始3、团体形成4、团体冲突5、团体维持6、团体结束

二、团体工作的实施原则:明确目标;建立专业关系;计划性;群与群体互动;接纳;群体自决;个别化;循序渐进第四节团体工作实施的技巧

一、群体组织的技巧:1、前期准备2、确定目标、3、成员选择4、群体规模、5聚会方式、地点、频度6、持续期限

二、沟通技巧

1、沟通与互动。沟通:是一个人利用符合将意思传达给另一个人的过程

2、沟通的方式:①偏听偏信②少数成员被发动③有了信任者④关系融洽

3、有效促进沟通的技巧:①注意信息传递的外部环境②注意语言的选择③提供合作性的目标④关注和调整小组中的互动模式

4、社会控制:是一个描述群体取得其成员的一致性和依从的过程。①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①群体成员自发形成的规范,即内生规范②由社会工作者发展起来的,及外生规范)②恰当的利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③提高群体凝聚力和小组目标

三、群体会议中小组工作的角色:①示范者②促进者③调解人④支持者

第五章社区工作

第一节

一、社区工作的历史发展1、社区工作的缘起。2、社区工作的发展。

二、社区工作的定义

1、社区工作的定义:社区工作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开展及社区方案的制定

2、社区工作与个案、团体工作的区别

首先,对象不同:个案、团体社会工作对象是个人、家庭或社会团体,服务面小。社区工作则是以整个社区或者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面广。其次,内容不同:个案、团体社会工作重视改变或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条件。社区工作对问题采取宏观的角度,致力于改善环境,改革不合理制度及政策,从而最终使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再次,工作方法不同:个案、团体工作看重补救性的危机介入。社区工作强调要跳出微观层面,重视运用地区资源。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1、不同学者的意见:①罗斯曼: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②托马斯:分配资源和发动居民

2、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最终目标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透过社区居民及团体的参与合作和互助,满足社区需要,促进居民福利,增进社会稳定。特定目标:①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居民的社区意识。②发掘社会资源,寻求社区需要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社区服务,提高效率,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③追求权利和资源的公平分配,以协调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④培养居民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增强社区的凝聚力⑤改善社区环境,

改革不良制度

四、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组织促进者、咨询服务者、调查设计者、牵线搭桥者、权益保护者、宣传鼓动者

第二节

一、社区组织的理论模式

1、地区发展模式:工作重点是重视发掘地方资源,强调民主参与,自愿性合作,居民自助与教育。社工:发动,鼓励居民思考问题,适用社区:简单、稳定。居民:主动参与(主体),适用问题:简单、生活化

2、社会计划模式:强调专业人员的参与,通过专家分析有过社区问题的资料,决定最有效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社工:组织实施,适用社区:变迁、剧烈。居民:被动参与,适用问题:复杂问题。

3、社会行动模式:组织受到忽视,压迫或受政策不合理对待的低下层群体,通过集体行动,采取冲突对峙的策略以获得权益资源,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工:动员、组织、主导,适应社区:复杂、矛盾、官僚主义严重。居民:决策者,适应问题:社会不公,剥削

二、社区发展理论模式

1、创新改革模式

2、改变风俗模式

3、行为改变模式

4、过程取向模式(强调社工与居民的沟通)

第三节

一、社区工作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2、居民参与的原则

3、社区自决的原则

4、协调发展的原则

5、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社区工作的一般程序与技巧

1、建立关系:对象:居民、机构、社会团体、领袖、权威、名人。目标:寻求了解与支持。心理准备认识到社区工作的困难,具备高度的沟通技巧和耐心。实际准备:了解自己所在的机构,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了解同仁

2、收集资料:内容:⑴地区背景。具体内容有:社区的基本资料、社区资源⑵社区需要和社区问题⑶社区动力,建立社区关系方法:社会调查作用:指导工作

3、制定计划:

整体计划:对社区现在和将来进行规划,涉及到社区的组织和发展全局。具体规划:即对社区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定出具体方案。计划必须目标明确,具有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和整体性。4、社区行动:社工者激发社区居民行动起来,将制定的计划付诸实施。激发的方法:①宣传教育:动员社区居民。②设立机构:建立社区组织。③筹措经费:发掘社区资源(筹资、经费预算、支出管理、财务审计)。④沟通协调:推进社区工作。

5、成效评估:包括成效、效率、人员配置、财务状况。

作用:①肯定成绩,增强信心。②发现错误,修正方案,察觉变化,修正方案③总结经验,丰富理论与技巧。

三、我国社区工作运行机制(以政府推动为主)

长处与不足:1、政府统揽而缺乏团体中介。2、社区高度组织化而自治性不够3、行政作用突出而法制配套不完善。4、财力有所保障

第六章家庭社会工作

第一节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以家庭为主的社会工作介入,动员社会及家庭成员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和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1、家庭社会工作的三要素:①家庭社会工作者②家庭③家庭社会工作价值观

2、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①信息来源个人化②个人问题家庭化③工作关系平等化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动

1、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与多样化:①小型化②多样化

2、家庭功能重心的转移

3、家庭关系感情化、平等化。传统:等级制度森严、亲子关系第一;现代:人格地位平等,夫妻关系第一。

4、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

5、社会转型期的婚姻家庭问题:①离婚率上升②婚姻质量不高③代沟问题严重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

1、物质服务。

2、法律及心理援助。

3、教育及培训服务

四、中国大陆的家庭社会工作1、主要内容①家庭生活服务:保姆服务、居委会服务。②面对家庭的教育与培训。③家庭救助。④家庭心理辅导A家庭心理辅导的特点:Ⅰ工作双方关系平等。Ⅱ助人自助。Ⅲ提倡互助。Ⅳ专职、兼职、志愿者;B家庭心理辅导与存在的问题:Ⅰ各自为政、无统一管理。Ⅱ辅导水平低,带有行政教育色彩。Ⅲ专业化有待发展(系统专业化)

2、我国当今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①参与机构多样,价值观念多样、方法多样。②服务领域广泛③专业与非专业并存

④社区服务旺盛

第三节家庭社会工作

一、有关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1、系统理论:①家庭系统的构成要素:子系统构成;个人组成。②家庭系统的两种机制:改变机制;平衡机制。③家庭系统的运作程序:个人行为?家庭规则。④家庭系统的类型: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2、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亦称为家庭生活历程,即家庭自成立之日起,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并分裂出新

家庭,最终本家庭灭亡的全过程。①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②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a新婚期:夫妻角色认定。b 育儿期:父母角色认定。c教育期:亲子关系的调整。d 向老期:接受子女的事实,生活重心再转移回夫妻两人。e孤老期:面对配偶死亡,独自死亡

3、家庭沟通理论①家庭角色:与个人在家庭中的身份相关的,被规定了的行为规范就叫做家庭角色。

②性别角色:指社会及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角色承担者所设定的态度及行为规范。(性别趋同:角色期待、角色扮演、角色实现③家庭沟通:家庭沟通不良;家庭沟通的影响因素;五种常见的家庭沟通形态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方法——家庭治疗

1、家庭治疗的概念: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着重的重点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问题,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

2、家庭治疗的用途:①各种精神异常;②家庭遭遇重大挫折困难;③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产生的问题。

3、家庭治疗的目标:解决家庭与个人的矛盾,促进家庭成员成功扮演角色。

4、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①中立的原则②循环提问的原则③积极附义的原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一)选择题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Hg c)Pb d)As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Hg c)Pb d)As 3、黄河含沙量达______kg/m3,为世界之最。 a) 13 b)73 c)27 d)37 4、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____定为“世界水日”,提醒人们注意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 a) 4.22 b)3.28 c)3.22d)6.22 (二)填空题 1、世界环境日为__6月5日______。 2、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污染源_、_农业污染源_、___交通运输污染源__、和__生活污染源__。 3、Cu、Zn共存时,往往能产生____________作用。 4、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 5、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富集、分散和消失三种方式。 6一般情况下Se对Hg2+能产生作用。 (三)问答题 1、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二、大气污染化学 (一)选择题 1、酸雨是指pH ______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 <6.0 b) <7.0 c) <5.6 d) <5.0 2、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______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 b) NO2c) 碳氢化合物d) SO2 3、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______。 a) 寒冷的夜间 b) 多云的冬季 c) 寒冷而晴朗的冬天d) 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4、大气中微粒浓度为50 μg/m3时,大气能见度约为_____Km。 a) 15 b) 12 c) 24 d)40 5、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______氧化。 a) O2b) OH c) O3d)高价金属离子 6、当天顶角Z______为时,到达地面的太阳光最强。 a) 90o b) 0o c) 45o d) 180o 7、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_____u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 0.05 b) 0.1 c) 1 d) 2 8、SO2的液相氧化有多种途径,其中______的效果最好。 a) O3氧化b) 催化氧化c) H2O2氧化d) 非催化氧化 9、催化剂对SO2氧化有影响,下列四种物质中______的催化效果最好。 a) NaCl b) CuSO4c) MnCl2d) MnSO4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详细笔记)

第一章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个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遭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核心是个别化一对一专业服务。 (3)服务目标:协调个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三.个案工作的本质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症状,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服务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①人的成长与发展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 面相互作用,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问题与其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及问 题处理三方面压力有关,使其出现心理困扰,人及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 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暂时是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 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治疗技巧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的治疗的具体方法。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相互沟通,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方法。 特点: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①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图式。(2)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的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的时间大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一、绪论: 1.什么是环境化学 (1)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 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2)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 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内容 查明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来源,浓度水平和形态分布;对这些潜在有害物质溯本 求源,并查明它们在环境介质中和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 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发生作用的途径、方式、程度和风险;探索缓解或消除这些有害 物质已造成的影响或防止它们可能造成影响的方法和途径。 3、环境污染物: 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 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环境学或毒理学意义的重金属: Hg、Cd、Pb、Zn、Cu、Co、Ni、Ba(钡)、Sn(锡)、Sb(锑)等,从毒性角度讲还包括:As、Be、 Li、Se、B、Al 等。 5、BTEX: 苯、甲苯、乙基苯和三个二甲基苯的异构体。是汽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用作溶剂。这 些化合物是土壤和地下水的常见污染物。 6、PAHs:多环芳烃 7、有机卤化合物: ①氟氯烃(CFCs)②有机溶剂③有机氯农药④PCB 多氯联苯,有209 个同系物和PCT 多氯三 联苯,有8149 个同类物。 8、POPs 名单: 滴滴涕(DDT) 六氯苯二恶英呋喃 9、环境效应: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发生变化。 10、环境本底:

个案面谈技巧小笔记

个案面谈技巧小笔记 ①支持性的技巧(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的一系列技术): 专注--专注是个案工作者借助自然的目光、开放的姿势以及专心的态度聆听案主表达的过程。 倾听--倾听是社会个案工作者用心聆听服务对象传达的信息,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鼓励--鼓励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的方式去肯定服务对象的某些积极表现。 ②引领性的技巧(引导服务对象探索自己过往经验的一系列技巧): 澄清--澄清是指引导案主对模糊的陈述、意思不明确的或隐含而又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作进一步的说明、解释和补充。 聚集/对焦--聚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过大的讨论范围,或同时出现的多个话题收窄,找出重心,并顺其讨论。 摘要--摘要是指工作者把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简要重点的摘述。 ③影响性的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或者建议,让服务对象采取不同的理解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系列技巧): 提供信息--提供信息是指工作者给予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自我披露--自我披露是指工作者选择性地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

建议--建议是指工作者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评估后,提出客观、中肯、具建设性和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 忠告--忠告是指工作者向案主指出案主行为的危害性或案主必须采取的行动。 对质--对质是指工作者发现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 提供信息与建议的区别: 建议是给案主推荐或策划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法或行动途径,并让他照着去做;提供信息是呈现与主题或问题有关的信息,由案主自己决定最后的行动途径。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环境化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2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3吸附等温线(adsorption isotherms):吸附等温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4生物富集(biological concentration):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5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附、吸收和吞食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入污染物并滞留体内,当摄入量超过消除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浓度会高于水体浓度;包括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7共代谢(cometabolism):指微生物从其他底物获取大部分或全部碳源和能源后将同一介质中有机化合物降解的过程。 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9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指用最新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之分,人为源主要是燃煤、燃油、工业生产过程等人为活动排放出来的;自然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沙尘经风力的作用输送到空气中而形成的。 10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死亡所需的毒物剂量。 11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死亡所需的毒物浓度。12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13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浓度 14大气稳定度(atmosphere stability):叠加在大气背景场上的扰动能否随时间增强的量度。也指空中某大气团由于与周围空气存在密度、温度和流速等的强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下降的程度。15生物浓缩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FC):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定义为生物浓缩因子。 16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的概念由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c40y-50y提出,个案工作中危机是指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不一定非要是灾难性时间,可以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是有开头结尾的持续性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的并存。危机与压力不同,危机是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压力的概念则含有长期压迫的感觉,但危机和压力又是有联系的,处于危机的征兆则有可能是人们的抱怨和忧伤。 危机介入术:1.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然后要弄清其最大问题是什

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问题。2.中间阶段—工作者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当前发生的事件与过去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因后果的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3.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如何,提醒案主结束的时候到了,并与案主一同回顾已经取得的进步。 危机介入模式的有关理论:人格理论,自我心理学,观察学习理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者原因具体化,清晰化,为危机作出迅速判断,工作者要担当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积极并系统化的介入个案的角色。要限定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案主,又要节约时间和金钱。该模式应用于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八类。步骤: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 2.阐述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 3.在快结束时与案主回顾重要的进步并鼓励案主,帮他确定进一步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个案工作。 该模式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针对案主也是对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该模式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该模式要求的能力:倾听、抓住问题核心、达成协议、沟通与回应的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班级与班主任笔记整理

第一章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莫斯,借用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学生呈阶梯状围坐在圆形教室了学习。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设想。学生按照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置合适的教科书和专门的教学方法。 19世纪初,英国出现“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够。 3.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解决方法:将群体教学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小班化”教改实验正在一些地方实施。 三、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目标——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个案工作方法)【圣才出品】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2010年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个案工作方法 4.1复习笔记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a.在成长的早期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解决而形成的压力; b.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过大,导致成长早期形成的问题表现出来; c.对外部环境的理性处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欠佳而导致无法有效应付外部环境的要求。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 a.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服从位置的各种辅导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一描述一宣泄。 b.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②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间接治疗技巧。 a.间接治疗技巧虽然没有直接影响服务对象,但对服务对象的影响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 b.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这就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从第一次与服务对象接触到完成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一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研究阶段。 (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对服务对象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服务对象问题产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这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阶段。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资料

《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戴树桂《环境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环境化学 1.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的过程。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为主要因素。 2.环境化学 环境科学是指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它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 环境化学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化学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绪论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 ①环境化学的学科定义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 a.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 b.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 c.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 d.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③环境化学的特点 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2)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质循环可分为内生的循环和外生的循环。物质循环常基于元素的循环,包括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①环境分析化学; ②各圈层环境化学; ③污染控制化学。 二、环境污染物

个案工作重点笔记

个案社会工作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的社会任务要完成。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个人能力或者资源不足,需要获得帮助)(学生举例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些障碍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的帮助来完成。(上学期我们学习的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格拉德 四级助人者——朋友、同学、同事、陌生人三级助人者——上司、领导、老师、父母二级助人者——牧师、神父 一级助人者——社工、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这种助人级别的划分的依据??)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 个人成长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教者与学者互动适当进行技巧训练以内化价值观为核心 第一章导论 关于个人成长的一点解释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和背景如何,都有生存、成长、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个人要有能力作到: 1、为自己的需要提出要求;(发展目标制定,成长目标的选择) 2、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自我了解缺乏) 3、与别人发展相互依赖的关系。(人际关系困扰) 如果缺乏这个能力,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就可能发生。 (实际上,可能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有限的几种)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概念分析定义介绍定义选择含义归纳概念分析 Social Case Work——个案社会工作 Social—社会。个案工作是以机构为依托的 组织行为;是一项社会职业;体社会对个人的关怀。(并不是个人的善举)(来自社会专业工作者的帮助) Case—事例、事件、案例。针对单个案例进行的工作。 Work—劳动、工作。工作员体力和脑力的付 出;工作员将价值、知识和技术整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北京地区试题广东地区试题江苏地区试题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环境化学复习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 80%~90% 环境问题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污染物排放和过度开发资源; 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 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 3、在大气对流层中污染物易随空气发生垂直对流运动,在平流层中污染物易随地 球自转发生水平运动; 4、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传输。 5、当Γ<Γd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6、大气中重要自由基产生于光离解。 7、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 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 、链终止; 8、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从而保护生物,维持生态平衡; 9、洛杉矶烟雾也称为光化学烟雾。10、伦敦烟雾也称为硫酸型烟雾。 11、当降水的pH值 5.0 时,称为酸雨。 12、可吸入粒子是指粒径﹤10um 的颗粒物; 13、PAN是指大气中的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物; 14、水中异养生物利用自养生物产生的有机物为能源及材料构成生命体; 15、导致痛痛病的污染物是 Cd ;16、导致水俣病的污染物是甲基汞。 17、腐殖质分子中含有多元环状结构,其上联接有 -OH -COOH -CHO 等官能团; 18、非离子型有机物可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 19、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 CO2、 H2CO3、 HCO3-; 20、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21、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分配、水解、光解、挥发、生物降解 22、次生矿物由物理分化和化学分化而成; 23、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 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24、能引起温室气体效应的气体主要有 CO2、 CH4、 CO 、 CFCs 。 25、腐殖质中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称为腐黑物,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称 为腐殖酸,既溶于碱又溶于酸的的部分称为富黑酸。 2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 ,两者占土壤总量的 90%以上。 27、土壤及沉积物(底泥)对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作用(sorption)包括表面吸附和 分配作用 28、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 SO42-、 NO3-、 Cl-、 HCO3-。 29、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三种方式。 30、天然水中的总酸度= [HCO3-] +2 [H2CO3*] + [H+] - [HO-]。 31、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湍流和浓度梯度的影响。 32、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 80%~90% ,而干沉降 只有 10%~20 。 33、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 专属吸附。

许莉娅《个案工作》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个案介入模式)【圣才出品】

第七章 个案介入模式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 基本理论假设 内容 直接治疗技巧 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间接治疗技巧 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特点 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基本理论假设 内容 三种学习理论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治疗技巧 特点 理论基础 内容 对心理失调机制的理解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治疗技巧 特点 理论基本假设 内容 两个要素:有系统、有反应 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治疗技巧 五种功能 特点 危机介入理论 内容 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 特点 个 案介入 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和具体的治疗技巧。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假设 它的理论假设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要求社会工作者运用“人在情境中”这个系统理论的概念,把服务对象放到他所生活的日常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 服务对象的压力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a.过去的压力。它是指服务对象在成长早期感受到的因愿望没有获得满足或者情绪冲突没有消除而产生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会干扰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妨碍服务对象适应新的环境。 b.现在的压力。它是指服务对象感受到的来自当前社会环境的压力。 c.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服务对象在应对外部环境要求时因理性处理能力和对自己情绪控制能力欠佳所导致的。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基本条件。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尤为重要,对人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即使是暂时面临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 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 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 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环境化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5*3’) 1.环境污染:(PPT)人类活动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干扰和侵害,如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具体地说:环境污染就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和动植物污染并达到有害的程度。 (课本)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SO2 、NO等。 6.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O3)、硫酸盐颗粒物等。 7.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有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8.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的影响。 9.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为成对电子的碎片。 大气中常见的自由基如HO.,HO2.,RO.,RO2.,RC(O)O2. 10.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或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的现象。 12.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 14.干沉降:是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15.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使颗粒物从大气中除去的过程。 16.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Dp≤2.5μm的颗粒物 17.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8.凝聚:由电介质促成的聚集 19.絮凝: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 20.电子活度:电极上电子有效浓度 21.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 层。它是由岩石风化和母质的成土两种过程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产 物。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由固、液、气三相组成。 22.腐殖酸:可溶于稀碱溶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相对分子质量由数千到数万 23.富里酸: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相对分子质量由数百到数千。 24.腐黑物: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