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单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

A.改革开放 B.与时俱进 C.科学发展 D.快速发展

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_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3.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 )D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4.改革的性质是( )B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5.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 )A

A.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

6.新时期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是( )A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

B.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确保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中国和平崛起

7.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伟大的“基本制度选择”的话,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一次伟大的( )D

A.路线选择 B.政策选择 C. 方法选择 D.体制选择

8.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 )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C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改革开放 D.科技创新

9.从2003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要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来( )D

A.否定改革 B.修正和补充改革

C.终止改革 D.深化和完善改革

10.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 )C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B.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 D.敌我矛盾理论

11.在全面改革阶段,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B

A.农村 B.城市 c.经济特区 D.国有企业

12.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形成,正式提出是( )C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十二大

C.1992年南方谈话 D.1987年十三大

13.我们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 )D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十二大

C.1987年十三大 D.1992年十四大

14.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又是有重点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 )A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所有制改革 D.分配制度改革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主要结合点是( )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奠定物质基础

C.不断增强发展协调性,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D.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16.毛泽东在对外开放问题上,主要问题是( )A

A.有开放思想,但是条件不具备 B.条件具备,没有开放思想

C.条件不具备,也没有开放思想 D.条件也具备,也有开放思想

17.对外开放的最大开端是( )A

A.设立经济特 B.建设上海宝钢 C.吸收外资 D.设立深圳特区

18.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概念是( )C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79年理论务虚会

C.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 D.1982年十二大

19.邓小平首次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 )A

A.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B.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C.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20.我们党在新时期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是( )B

A.1982年十二大 B.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C.1987 年十三大 D.1992年十四大

21.新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是( )C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结合

22.所谓全方位是指( )B

A.不论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都开放

B.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放

C.不论是政府、政党还是社会团体都开放

D.不论是友好还是非友好国家都开放

23.所谓多层次是指( )D

A.由低级到高级有不同的对外开放程度

B.由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对外开放形式

C.由单一到综合的不同对外开放程度

D.根据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内陆省区等各地区的实际特点,通过具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24.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是在( )D

A.1999年12月 B.2000年1月1日

C.2000年12月 D.2001年12月

25.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是( )D

A.加入八国集团对话 B.加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

C.加入金砖四国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6.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是( )C

A.请进来 B.走出去

C.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D.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27.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D

A.改革 B.阶级斗争

C.思想改造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28.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A

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外部经济条件

B.如何正确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战胜和取代资本主义

29.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 )C

A.技术安全 B.贸易安全 C.金融安全 D.投资安全

30.“走出去”战略的直接含义是( )B

A.到境外去旅游 B.到境外去投资办厂

C.到境外去学习 D.到境外去贸易

3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决定于( )D

A.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C.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D.社会主义本质及其根本任务

32.“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 )C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33. 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是( )B

A.十二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粉碎四人帮 D.十二届三中全会

3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 )D

A.计划经济

B.混合型经济

C.自由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 我国全面改革的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坚持开放

3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

A.改革

B.经济建设

C.阶级斗争

D.对外开放

37.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B

A.各地区都可以搞开放,既可搞经济特区,也可搞沿海开放城市

B.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

C.既开放沿海地区,又开放内陆和沿江沿边地区

D.既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等开放,又在能源、交通、金融等多种产业领域实行开放。

38.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C

A.调整

B.开放

C.改革

D.统筹解决

39.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中最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最富有实践效应的重要内容是( )C

A.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借鉴和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40.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 )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41. 把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的会议是()D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42. 实行对外开放是()A

A. 我国的长期基本国策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C. 实现工业化时期的政策

D. 发达社会主义的政策

4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根本上说是()D

A.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B.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

C.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D.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4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 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45.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C

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B.实用主义的标准

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D. 判断经济工作的标准

46.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依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D.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47.我们国家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A

A.基本制度

B.基本理论

C.基本理想

D.基本原则

48.我国现有五个经济特区,他们是()B

A.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浦东

B.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C.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州

D.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渤海湾

49.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D

A.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B.公平、公正、公开

C.互相平等合作共事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0.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D

A.放权让利,政企分开

B.实行承包制

C.进行企业改制,全面实行私有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B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B.长期的基本国策

C.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策

D. 当前的权宜之计

52.小平曾指出,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D

A.惩治腐败

B.实现四个现代化

C.发展生产力

D.改革开放

5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A

A.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C.维护国家主权和平共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55.我国对外开放的主体是发展()A

A.对外经济关系

B.对外政治关系

C.对外文化关系

D.外交关系

56.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57.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A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58.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

A.完全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完全不适应 D.有点适应有点矛盾

59.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A

A.靠自己的发展 B.靠国际形势的发展

C.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靠世界银行的贷款

60.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中国的最高利益,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D

A.发展 B.创新 C.改革 D.稳定

61.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62.我国经济特区的“特”在于实行特殊的()D

A.政治制度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63.邓小平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C

A.对外开放 B.争取外援 C.争取和平 D.独立自主

6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B.社会主义本质学说

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5.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B

A.是发展的前提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才能使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66.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D

A.和平友好关系放在首位

B.扩大我国的势力和影响放在首位

C.避免战争放在首位

D.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67.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B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68. 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 )B

A.夺取政权

B.解放生产力

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统一的关键环节是( )B

A.社会主义革命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改革开放实践

7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 )B

A.相互分离的两个方面

B.相互贯通和依存的统一体

C.相互对立的一对矛盾

D.不同阶段的不同重点

71中国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口是( )A

A.农村改革 B. 城市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72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 )B

A.推行“三自一包”

B.推行家庭承包经营

C.发展乡镇企业

D.允许农民流动

73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产权清晰的要求,企业应该拥有( )B

A.资产所有权

B.经营自主权

C.法人财产权

D.重大决策权

74.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B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75.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了()D

A.政治保证

B.组织保证

C.思想保证

D.发展动力

76.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77.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 )C

A.知识分子 B.共产党 C.农民 D.解放军

78.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真正的不结盟

C.和谐世界

D.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79.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 )A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对外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理论是邓小平在科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主要方面。关于改革,主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即什么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怎样正确改革的性质,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关于开放,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关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内容结构: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学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展示改革30年成就,导入本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国际背景:新科技革命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2.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照搬苏联的模式带来一系列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邓小平:“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3.理论基础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吗? ◆马克思论述—列宁论述—斯大林论述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论述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 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它可以依靠社 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为什么实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与现实(部分)

背景 经济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虽然在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体上都比1965年有所增长,但是任命依然贫穷,技术落后,而且文革后,中国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计划经济的弊端日渐明显:1、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都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2、生成的商品数量都在计划之内,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 邓小平常识对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内容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进富裕起来,真心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实质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革”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么改变,只有一个答案: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来解放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影响

第七章-改革开放-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 B ),为浙江省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和障碍提供了难得契机,机遇千载难逢,抓住机遇就能赢得战略主动。 A、全面复兴战略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强国战略 D、全面开放战略 2.(C)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解放思想 B、科学发展 C、改革开放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B ) 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 4、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 A ) A、改革开放 B、坚持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依法治国 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 C )旗帜。 A、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C、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D、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共产主义伟大旗帜 6、全面深化改革,应以( B )理论为指导。 A、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C、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D、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 B )。 A、改革开放 B、全面深化改革 C、经济体制改革 D、政治体制改革 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C ) A、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D、加快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9.(A)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艺术学校教学点毕业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2014.12.) 考试科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 试 成 绩 考试形式 闭 卷 考试对象 2013级高职学生 考生姓名 考生学号 一、单选题 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 )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 ( )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 )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 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 ( )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 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B内外互补、互惠互利 C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适应D与国际市场接轨 8、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重大战略判断是(C)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B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D本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是(C) A改革、开放、党的领导B政府、市场、社会 C改革、发展、稳定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立足于(B) A我国处于总体小康社会水平B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阶段D我国属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 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与经验。联系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就与经验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联系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中国人民自己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就是要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经历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赋予中国特色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改革开放是()。C A.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B.对原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2、改革是下列那一项的必然结果()。B A.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运动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 D.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次要方面运动 3、新时期社会主义改革的开端是()。A A.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乡镇企业的诞生 C.城市企业承包制 D.设立经济特区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A )。 A.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B.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集体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D.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C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意义上说的 6、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D A.改革 B.开放 C.现代化 D.改革开放 7、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评价和判断改革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 A.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B.坚持“一大二公”为标准 C.坚持维护人民利益为标准 D.坚持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 8、下列不属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是()。D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9、“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是()。C A.人民生活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生产力标准 D.实践标准 10、我国改革的重点是()。C A.政治体制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C.经济体制 D.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 11、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B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1.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所谓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历史证明了改革开放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是强国之路,也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背景 此时国内情况混乱,由文化大革命产生的错误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国际环境也不容乐观,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的更快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 例如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中国都是采用计划经济,它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4]? 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人民依然贫苦,技术也比较落后,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并且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动力,更关键的是,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想要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教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章分析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本章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坚定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教学方法 采取以教师讲解为主,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辅助教学,另外依靠数据材料等例证采用引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1980年,我国确定了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可是,事实上中国已经实现了三十余年持续高速增长,并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这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中国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呢? 好的,我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中国奇迹是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创造的。可是,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这条路,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什么、党提出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依据又是什么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那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的第一个问题: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的背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抉择 国内背景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

改革开放试题

第七章题库 一、填空题 1.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 2. 社会主义的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3.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具有特点。 5.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 6.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 中国的改革是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9. 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10.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提出了标准。 11.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12. 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和两个重要观点。 13. 我们始终要把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 15. 加入,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6.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

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 17. 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8.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19. 1980 年,在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 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二、单选题 20.“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核心是() A.生产力标准 B.经济发展水平标准 C.综合国力标准 D.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21.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 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 22.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23.扩大对外开放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 A.发展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 24.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 A.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改革开放三大知识点

改革开放三大知识点 考研政治中,“改革开放”是很重要的一个考点,每年的考研政治永远少不了这方面的知识点,因为如今中国能发展得如此繁荣,离不开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策略。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混乱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内部外部条件都已经具备) 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三个面貌大变化) 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事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解决。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缺乏科学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出现偏差等原因,实践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如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等等,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周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把握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理解对外开放理论的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原则和格局。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邓小平的简单介绍。 ●新课讲授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 1. 现实依据 国内背景:文革十年,政治混乱,经济临近崩溃,社会主义建设非常坎坷—国弱民穷 【案例】“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1、城市 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 2、农民“已经饿了十好几年啦!” 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3、沿海逃港潮 新中国从1951年封锁了深圳边界。从1957年起,通过罗湖桥过境耕作的村民发现了两岸的差距,当地居民于是千方百计逃到香港。 在随后的20年里,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共逃出24万5千人。 为什么要外逃呢?下面的事实可以说明: 深圳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罗芳村。不过,深圳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4元,而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人是13000元;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人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两者差距达100倍,如此之悬殊,难怪人心向外了。 逃港的民众用行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两个凡是》《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考制度的恢复》来说明改革的重要性。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幻灯片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回顾与总结(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什么是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 ?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 ?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有制、共同富裕)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主要成果 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认真总结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系统概括中国改革的理论成果,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而且还创造了丰硕的改革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指导,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遇到了空前尖锐的危机与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东欧剧变,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在国内也遇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困难。严峻的形势使中国面临三种选择,即走苏东演变的道路、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把它推向前进。中国选择了第三条道路。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在理论上,这一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最重要的是: (1)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论文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二者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浅析:社会主义改造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早已成为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图景,虽经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场社会变革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依然强劲。一方面,“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所遗存的问题,是新时期全面改革的出发点。 简介: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背景:当年的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 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形成和内容

分析论述我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发展和 主要内容 班级:csdnjava 学号:******** 姓名:李雪文组号:六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个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而是中国共产党经历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教训后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当时的国内形势和时代背景对中国提出的迫切要求。它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值得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形成发展主要内容 理论的形成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理论的提出,是经过多方面考虑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各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严重错这个损失。但是,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困乱状态;经济情况亦是如此,仅仅是缓慢发展甚至出现停滞,国民经济接近崩溃边缘。从国际环境看,当时的国际社会正在大范围的蓬勃兴起新科技革命,整个世界的经济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较之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大,这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学分析,认真讨论,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盲目制定出来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了历史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国情以及国际环境和人民的意愿的基础上提出的。特别是邓小平在 研究过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的。他指出: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会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七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学习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理解我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 3、掌握改革开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重点难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我国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国内国际背景 2、改革开放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开放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2)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进一步认识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任务决定中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D)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3.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概括是从:(A) A.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的 B.对社会各个方面要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意义上说的 C.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经济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D.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的政治体制的意义上说的 4.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D)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公有制为立体,实现共同富裕 5.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是(A) A.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D.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这句话强调的是:(B) A.改革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A)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 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 B 内外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