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

执教:水果湖高中钱惠敏整理:朱国朝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项羽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陌生。如果老师要大家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介绍项羽的话,你会怎么讲?

生:英雄。

师:一个词,英雄。很好。还有哪个同学来介绍?

生:是一位自负的将军。

师:自负的将军,为什么?

生:因为他刚愎自用。

师:他刚愎自用又怎么讲?

生:在鸿门宴中,项羽请刘邦赴宴的时候,他自己坐了主位,而客人应该坐在主位的,而项羽自己觉得比刘邦强很多,所以他坐了主位。

师:轻敌,自负的这样一位将军。同学们对项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一个人的性格是多面体的,他在不同的事件中,他就有不同的性格展现,今天我来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篇文章——《项羽之死》,进一步地解读这篇文章,来了解项羽这个人物。现在我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看到《项羽之死》。我们知道写人物一定要把这个人物放到场景中去,什么叫场景呢?所谓的场,就是地点,什么叫景呢?也就是这个场面发生事件的描绘。这叫场景。所以我们通过《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来看看,紧扣这一场景中发生的细节,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第二个目标就是通过赏析诗歌,来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让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场景的话,你会怎么去概括,现在就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

生(读文章)

师(巡视)

师:好,哪个同学来概括一下本文写了几个场景?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是第一段的垓下之围,第二个场景是第二、三段的东城快战,第三个场景是最后一段乌江自刎。

比如垓下之围,再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生:第一段垓下之围,共有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四面楚歌,第二个场景是慷慨悲歌。第二个场景东城快战中又有三个场景:直夜溃围、给陷大泽、决意快战。第三个场景自刎乌江中又有四个场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这就是我们三个场景中的具体情节。这篇文章的情节非常清楚。我们要在这些场景中去看一看,都展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形象。因为我们知道这单元的文章就是要创造形象的,所以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怎么样去分析形象,通过评析文章的语言和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神态呀、动作呀、心理呀、对话呀这些细节来解剖这个人物。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整个三个场景,我们分工合作,第一个场景我们就交给第一第二组同学,你们来看第一个场景里头,项羽展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第二个场景我们交给第三、四、五组,东城快战。第三个场景交给第六、七、八组。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比如第一个场景,垓下之围,读了这段文字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一些什么语句。有的同学说是《垓下歌》,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品语言,去分析这样的形象。第二个场景我们知道是东城快战,也就是战斗场面,那么战斗场面就得有些动作呀、神情呀,对不对,也就是说我们可能通过扣动作呀、神情呀这样一些细节来分析形象。第三个场景是乌江自刎,这里出现了第三方,亭长,还有朋友。既然这样,那一定有对话。那我们就通过对话,看人物在交流中展现出怎样的性格。好,现在我们就让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巡回指导)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探讨的结果。第一个场景展现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生:我觉得第一个场景中这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他在垓下之围的时候还想着虞姬呀虞姬呀我该怎样安排你,我觉得他有点优柔寡断,还有点儿女情长。

师: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的项羽,“虞兮虞兮奈若何”,她看到了是这一句,对吧?坐下来,非常好。还有没同学再来补充一下。

生:也是从垓下歌中看出他的深情,多情善感。

师:多愁善感的项羽。那么,这样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屏幕展示《垓下歌》)同学们认为该怎样读这样一首歌。

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无奈的感觉有了,但还是觉得差一点儿什么。仔细品味一下。

师:哪句话上应读出一点气势来。

生:力拔山兮气盖世。

师:好,这样的一句该怎样读?为什么要有气势?就是因为项羽气力大,有抱负。对不对,好。哪个同学再来一下。

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再往后靠一下,老师给你一个小小的建议,整个语速有点小问题,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大家想一下会不会就把这首诗的气势来读出来了?力拔山兮(拖长)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有没有柔情的一面?

生:有。

师:四面楚歌之时,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西楚霸王,穷途末路之际跟美人把酒告别,泪洒疆场,更显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从中反映出项羽多愁善感、铁骨柔情的性格。继续!第二组代表吕俊芳: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问一田父,田父说左,他就往左走,表现了他十分鲁莽。还有,项羽重复两次“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他自负却不自省。项羽在东城三次大战,第一次项王一呼,汉军皆披靡;第二次,项王一叱。结果赤泉侯人马俱惊;第三次项王斩汉都尉,杀数十百人,结果只亡其两骑。从中表现了他英勇善战。

生:项羽迷失道路并不能表现他鲁莽,当时是形势所迫,身后有汉军追他。而且,我认为东城快战,项羽注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重在享受那个过程。

师:咱们同学说的有没有道理?(有,学生回答)那阴陵失道能反映出项羽什么性格特点?

生:不够小心,不够谨慎。

师:对,做事比较粗疏,而这跟他直爽粗犷的性格有关,他不相信别人会骗他。下一组。

生:我们组讲的是最后一段表现了项羽什么形象,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这一段写了三个场面: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马童。我们组认为乌江拒渡体现了项羽有羞耻之心,能伸不能屈的性格;赠马亭长体现了项羽知恩图报的思想,赐头马童体现了项羽大度的性格特点。

师:有问题么?

生:“大度”这个词不合适吧?

师:毫不吝惜自己的头颅,把自己的头拱手与人,说明什么?用哪个词合适?

师:赠马亭长这一场面中,大家想,为什么项羽要把跟自己枪林弹雨五载的战马送给乌江亭长。

生:说明他重义,乌江亭长开始要帮他。

师:对啦。我们进行下一道题,人物评价。首先是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生:杜牧的《题乌江亭》讲的主要是:胜败是兵家的常事并不能预料,只有能忍辱负重的才是真正的男儿。江东的人大多都是青年才俊,卷土重来也不一定会失败。从包羞忍耻是男儿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对项羽讽刺,讽刺他不能忍辱负重。

师:有补充么?

生:还有惋惜吧!

师:对,除了批评项羽不能够包羞忍耻,还表达了对项羽不能过江东的惋惜之情。下一组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

生:《乌江亭》这首诗讲的是:常年征战的疲劳让壮士们都不禁哀叹,中原的败绩已难以挽回。江东弟子们如今及时还在的话,难道还愿与君王卷土重来么?通过大意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对项羽持批判态度,即即使江东子弟还在也不会与项羽卷土重来,说明他民心已失,战败时大势所趋。

师:暗含批评项羽劳师哀兵,不得民心之意。下一组,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生:在这,李清照对项羽是一种赞美与钦佩之情,对项羽作了肯定的评价。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像王安石、杜牧对项羽持否定的看法。

师:那么你认为李清照钦佩他什么?

生:人格,情操,气节,品格……

师:什么气节?

生:不肯过江东

师:对,推崇项羽不肯过江东、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

生:从“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句能看出毛泽东对项羽持批评态度,告诫后人不可效仿。

生:三十六计中,有一计是穷寇莫追,为什么在这还主张宜将剩勇追穷寇?

生:这一段话中,作为项羽对手的刘邦从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评价了项羽,指出了他们两个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也就是项羽的致命的缺点:不会用人。刘邦有三杰:出谋划策有张良,镇国安民有萧何,冲锋陷阵有韩信,刘邦重用这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取得了天下。而项羽有一大谋臣范增却不用,使范增愤怒的说:“竖子不足与谋”。最终葬送了

师:刘邦能唯才是举并能得而用之,慧眼识英雄。而项羽却不能。看来识人、用人,能用人、会用人也是一门最重要的学问。下一题:创作,你是如何看待项羽的,发挥才情写一篇小短文。

生(展示自己的小创作,下面是展示时最精彩的一篇):你孤傲,却掩不住内心的深情与重义;你英勇,却藏不住四面楚歌传来时的惊恐;你蔑视死亡,毅然选择自刎乌江。挥刀天下,用血铸成了你西楚霸王的名号。纵然天下无敌,纵有吞天下之志,又怎抵得住人心尽失。你更适合做一个战者,而不是王者。乌江并不是结束,只是下一程的开始,脱胎换骨,再世为人,仍旧是骁勇如你的自我。他年你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悲剧式的结尾,留给世人的是无限的向往与憧憬。你的血染红了乌江,更染红了后世千万人的心。千年之后,你仍旧是你,我顶礼膜拜的西楚霸王——项羽。(掌声雷动)

(下课铃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执教者:咸宁市通山一中叶爱华整理:潘涛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在今年的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诺贝尔文学奖奖给了莫言。

师:对,今年的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正所谓是:喜闻莫言获诺奖,国人振奋我心扬。这是中国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又一次肯定,早在1983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布了他探索深思数十年而得出的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学习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真的有这样大的魅力吗?今天,就让我们学习选自《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去领悟孔子的智慧。(黑板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老师先为大家诵读全文,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做好字音笔记,并思考这样的问题:全文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分几个步骤展开的?

(教师配音范读全文,学生做笔记)

刚才老师为大家诵读了全文,(指屏幕)同学们,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指名)来,请这个同学试试。

生:全文围绕孔子和他的弟子谈论志向展开的。步骤是: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师:请坐,你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很好,(投影显示)全文围绕一个“志”的话题展开,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人们常说:志当存高远。那么为后人尊称为“圣人”的孔子,他又是如何评志的呢?首先让我们读读孔子评价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的,让我们一起从“三子者出”一直读到文章最后,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三子者出,预备——起!(屏幕显示孔子评志及画面)

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师:好,我想请一个同学将最后一段翻译一下。(指名)

生:孔子说:治国要用礼,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了。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

家大事吗?哪里见他六七十里的,他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吗?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说他只能做小相,谁又能做大事?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她翻译得怎样?

生:很好。

师:比较准确,那么孔子对冉有、公西华这两个弟子用的是反问句,值得我们去揣摩,但是对子路的评价是报之以哂,曾晳问夫子何哂由也?同学们,文章怎么说的?

师生: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师:翻译一下就是用礼治理国家,但是他的话毫不谦让,用一个概括“礼”字,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自己有什么样的志向。又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是否符合孔子的评价标准——礼呢?(屏幕显示A“弟子言志”、B列表展示各弟子志向及孔子评志)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子路之志,来,这个同学你试试。

生(读):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师:老师想问一问,刚才你读子路的时候,你认为子路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呢?

生:子路心怀大国,却只想为大事治理好国家,他是轻率而作,急于出来回答孔子的问题,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轻率而作。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这了性格特点?

生:“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字可以看出。

师:率尔而对曰,“率”字怎么讲?

生:“率”字就是轻率而鲁莽。

师:除了轻率而鲁莽之外,子路还有其他性格特点吗?

生:他还比较自信。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他认为他完全可以消除这些后患,把国家大事处理得很好。

师:好,你认为你刚才分析子路的性格特点与你刚才读子路,你把子路的性格特点读出来了吗?

师:还不够完美,老师来试一试,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老师读。

生(齐鼓掌)

师: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注意重音断句,请你放开,能有动作更好。再来试一试。

生: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师:同学们,这一遍怎么样?

生(齐):好。(鼓掌)

师:请坐。刚才有一地方要稍微注意一下,停顿的地方,由/也为之,读作由也/为之,在意义上停顿一下会更好。那么子路这个人,夫子是笑他,你认为夫子是讥笑他呢?嘲笑他呢?是怎样的一种意思?来,这个同学,你说呢?

生:他可能认为子路说出来是带着可爱的感觉,像长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子路。师:哦,他认为他的性格有些可爱,那么他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生:善意的笑。

师:哦,请坐。有不同于他的意见的吗?(指刚才读子路之志的学生)子路来说一说。生:我觉得,孔子笑他可能是对子路性格的一种不赞同,但是因为孔子崇尚的是以礼乐来治国,子路没有说以礼治国而是说要强军。所以说有点不赞同。

师:好,刚才大家从一个“哂”字了解了孔子对子路的一种态度,那么接下来,我们请大家来看一看公西华、冉有他们的志向以及性格特点,继续探究孔子是如何评价这两位弟子?谁来举手发言来读一读公西华、冉有。

师:好,你来读冉有,你来读公西华。好,你先读。

生():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师:你觉得冉有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一点谦虚。

师:嗯。

生:有点谨慎。

师:那么通过孔子的评价,你能揣摩孔子的态度吗?

生:冉有并没有提到礼乐,孔子应该是不赞成的。

师:不赞同,那你认为还有什么?

师:哦,还鼓励他,继续去……

生:足民。

师:好。来请这个同学来继续读公西华。

生: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师:你觉得公西华具有怎样的性格?

生:我觉得公西华是一个十分谦虚的人。可以从他“愿学焉”和“愿为小相焉”看出。师:嗯,你从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来揣摩人物的性格。你能揣摩孔子对他的态度吗?生:我认为孔子对他是有一种鼓励的态度,他对子路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充分肯定了公西华的才华。鼓励他更放开手脚去干一番大事。

师:好,请坐。这是他对曾晳说的话。那么刚才读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鲁莽轻率自信不谦让的子路,看到了一个言语谨慎,谦卑的冉有,看到了一个言语更谦虚的公西华,三弟子言志,孔子听完后一言不发,怅然若失。曾晳的发言犹如一缕阳光,一丝春风,让孔子的心为之一亮,欲望为之一振。孔子是如何评价曾晳之志的呢?同学们,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吾与点也。

师: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何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让我们接下来看看曾晳之志。

生:曾晳言志之前,文章中对他进行哪些细节的描绘,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来一起读一下第九段。“鼓瑟希”,预备。

生(齐读):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师: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曾皙?

生:情趣高雅。

生:谦虚,从容。

师:哦,情趣高雅。还有谦虚,从容。这些词语都用得比较好。那么,这样的一个曾皙他会有怎样的理想?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曾皙之志。好,这个同学举手。来。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师:浴乎沂,读这儿,不要紧张。

生(再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好,请坐。刚才这个同学在朗读的时候语速把握得怎么样呢?

生:有点快。

一下,冠者/五六人,童子,停顿一下。以及后面的“浴乎沂,风乎舞雩”,我们可以把“浴”和“风”读重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们要注意断句、重音的延长。我们来试一试。莫春者,预备,起!

生(齐读,教师带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这一遍大家读得很动情,但是真正的把曾皙之志读得动情,还得让我们对他的志向作一个深入的理解。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生动的语言和想象,来描绘一下曾皙的志向。好,你来试一试?

生:春风习习,香气袭人,温润的空气包围在身旁,孩子、青年欣赏春景,沂水慢慢没有声响地在这里洗涤着自己的心灵,鸟儿在低语,一阵歌传来,忽隐忽现,我们畅所欲言,在这祥和安静的一隅,尽享欢欣,何其乐哉!

师:请坐,整个描绘语言非常非常精彩,最让我们觉得难忘的地方是你不说在沂中洗澡,而说在沂水中洗涤自己的心灵。太棒了。还有同学来描绘这样的一个曾皙之志吗?来,举手。

生:暮春之时,我和几个朋友到沂水旁沐浴,清水从肌肤上滑过,洗去我心中的烦忧,在舞雩台上感受清风拂面,心中的快乐随风飘扬,踏歌而归,心中是拂去烦杂的舒适,快乐洒满每个角落。

师:很好,很令人神往的画面。请坐。对于曾皙之志,它所描绘的画面,我想把我的理解结合文章,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把这个画面取了个名字,叫“沂水春风”(音乐起,师朗诵)在一个万物复苏、春深似海的季节,我们穿上舒适整洁的春装,邀约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些孩子,大家一起去清澈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净清爽。接着我们来到沂水旁的舞雩台上,沐着春风,将身心融入到这暖人的春风里,这蓬勃的天地中。然后咏唱着歌儿,一群人高高兴兴地回家。同学们,让我们带着音乐,带着想像,纵情诵读曾皙之志。“莫春者”,预备起。

生(配乐师带齐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纵情背诵曾皙之志。莫春者,预备,起。

生(齐背)

师:夫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之志与其他三人之志有何不同?对于这一点有人说曾皙之志是孔子治国理想的体现,有人说是孔子晚年归隐之念的流露,

思想,大家来讨论一下,谈一谈你的看法。我们把大家分成四小组,前后两排和中间为一组,后面的也是一样,这边的依次类推,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

生(讨论)

师(巡回指导)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来交流一下。来,你说。

生:我觉得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他的治国理想是以礼和仁治国,如果我们把曾皙之志当作孔子治国的代表,曾皙治国理想是无为之治,孔子的治国理想也如此,然后根据历史来看,孔子周游列国,在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治国理想,但自己的治国之方却始终得不到赏识,他回去之后,虽被封为“国老”但仍得不到重用,他自己也不再参与政事,不再追求仕途,而是专心修书,整理文献,在与学生谈话的时候,年已六十一岁,经过多年岁月的磨砺,他深感自己的无力,有归隐之心,从整篇文章来看,孔子笑子路,因为子路夸下海口,自己企图在乱世之中治理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从曾皙之志来看,他想在乱世之中治理出一个无为之国,治理出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知道春秋之时有各种战乱,天灾人祸,如果曾皙的志向真能得以实现,那么可能性真的为零。如果曾皙真的是在谈治国理想,那么孔子也不会“喟然叹曰”。在曾皙发表自己的这番言论之前,他先说了一句——他的志向是异乎三子,如果他说的真是治国之道,那么何来“异乎三子”,所以我认为孔子“喟然叹曰”,他其实是赞同曾皙的无为之志。

师:你认为曾皙是无为之治,而且你发言是非常自信的。请坐。(对全班学生)他认为是归隐之念的流露。还有没有同学有不一样的理解。好,请你来。

生:我认为曾皙之志是孔子治国理念的体现。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曾皙之志它是描绘一幅单纯的画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幅怎样的画面,沂水春风图说到底其实是百姓的一种生活图画,这是怎样的生活图画,让我想想了一个词——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那是孔子治国理想的最终体现,如果说曾皙之志与孔子的治国理念如果完全不符的话,那他也说不出这样的画面来。孔子为什么“喟然而叹”,我想这是因为与孔子早年的经历有关,孔子早年周游列国,并没有谁肯接受他的治国理念,而此时孔子已然年迈,他的治国理想至今仍未得到实施,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却还没有实施,而他已年迈,这时他的一个弟子说出了自己曾经的理想,不,这里不能说是“曾经”,因为这也这他现在的理想,他想到自己已经年迈,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想孔子“喟然而叹”,其实带有一些迷惘、失落,

师:我觉得你的分析走入了孔子的内心。请坐。有没有不一样的答案?你想交流一下?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他说的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图,首先,孔子留下的是一些积极的入世思想,所以我觉得他不可能有想要归隐的感觉。第二,就是孔子早期的生活经验,他周游列国,始终得不到重用,他也是晚年回到鲁国之后,他觉得自己仕途不顺才不想再进入仕途,而且他对自己的仕途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此时,他才开始编一些文献。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一幅理想教育图,其实前三个例子都说的是想要治国,但是只有曾皙和他说的一样,关于自发的那种,他“喟然叹曰”,可能是一种赞同。

师:说完,请坐。刚才我们请小组同学分别说了三种观点,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解。三弟子言志,虽然说的是为国之志,但是,就是孔子的这种礼乐治国的理想,体现在他的某些侧面和一定的程度,而曾皙他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处处体现了仁爱与和谐,是孔子希望(板书:孔子以礼治国)来以礼来治国,这就体现了一个大同社会在这里,这个大同社会可能是孔子曾经对子路说的一段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一种大同社会,和谐社会(板书和谐社会)。夫子之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在于曾皙他所描绘的画面生动描绘出了孔子一生追求但未能实现的理想,沂水春风图也是孔子之志。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程,而且在新的时期焕发着勃勃生机,在党的十八大会议当中,所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创建美丽社会,其实从本质上讲,这一理念,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孔子的思想在国际社会也在不断地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同学们一起看这是孔子学院的标志,看出了和平鸽了吗?

生:看出来了。

师:看出来了,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这样一个孔子,有这样一个充满睿智思想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是的,孔子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了,但是他思想的光辉超越国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超越时代,也必将建造今天与未来。同学们,请今后多读些《论语》吧。因为《论语》中还有很多智慧等待我们去挖掘;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经典吧,因为经典中,有很多营养需要我们去汲取。我们是新一代的高中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仅仅是个例子,而这篇文言文所表现的思想也并不是这一节课的课堂所能挖掘出来的,这一切还有待于课后我们去学习。好,下课。

项羽之死

执教:水果湖高中范蕾整理:潘涛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坐下。

师(屏幕显示楚汉双雄图片):这两位是谁?

生:楚汉双雄。

师:项羽、刘邦是也。一个是将门之子,一个是寒门之子,一个是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一个是望风而逃的小亭长。他们都有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野心和魅力,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落得个悲情收场,一个威加海内,开启了大汉伟业。这一样的事业,不一样的结局,这一样的雄心,不一样的选择,鸿门一宴,楚汉之争的门缓缓开启,项王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今一切即将落幕,项王又将如何演绎他的人生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首先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昨天我们要求大家用地点加事件的方式用四个字来概括三个场景,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哪三个场景呢?第一个?

生(齐):垓下之围。

师(板书):继续。第二个?

生:东城快战。

师:第三个?

生:乌江自刎。

师: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向来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经典题材,今天我们也请两个同学来再现一下项王的经典形象,首先有请班长大人为我们营造氛围朗读项王之语,然后请王子语同学朗读叙述之语,走上台前来为我们演绎项王。

生(鼓掌)

两位学生上台朗读:(略)

师:一个问题:表演到位吗?

生(齐):到位。

师:注意上面的要求:结合课文中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进行评价。好,好在哪儿,具体抓住了哪些词句?不好,不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改进?说说看。

生:我觉得好,首先是“项王乃大惊”,王子语同学把“惊”字加以强调,表现项王非

常雄伟,当他发现这些事情,感到非常惊讶。我觉得气质表现得非常好。然后后面的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他在朗读时有意识将语速放缓,更有助于表现他当时的那种悲伤的情绪。

师:很好。这个同学注意到了语速当中放缓的这种情绪。还有同学有意见吗?

生:还有个不好的地方,他把“骓不逝兮可奈何”读成了“骓可逝”,然后他觉得错了改了,但影响了情感。

师:她发现了一个朗读中存在的错误。很好。好,这个学生,能就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作一些评价吗?

生:我觉得悲的感情表现得不够,霸王别姬是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他没有表现得十分悲痛。

师:好,你来读读看。把那种悲痛的感觉读出来。

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师:好,请坐。如何?凄美。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动词上面神态上面提出意见的?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在最后一点他转过身去,我觉得应该是面对观众会更好一些,如果有一些面部表情是背过去的,这样大家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说要有面部表情来表现,那么面部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呢?

生:我觉得是愤怒中带有悲痛,因为他愤怒的是他多年的伟业功亏一匮,悲痛的是自己堂堂一个男子汉在最后关键的时候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坐骑。

师:好,说得非常好。你看这里的“惊”“奇”都告诉我们高傲自恃的项王也有愁肠满怀无力无奈的时候。他的这首垓下歌更是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悲凉。他想到了一些什么呀?想到了曾经的霸气、豪情、辉煌,想到了此刻的无奈、凄怆、悲凉,想到了追随自己多年的名马美人,让我们一如看到那个项王也不由得——哪个字呀?生:泣。师:泣。好,这在表现上还差了一点点。“泣数行下”,这是一种怎样悲怆的心境呀。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从这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当中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无情无欲充满神性的神,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感情丰富的重情重义的人,正是因为他的侠骨且柔肠,才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那么下面让我们看看柔情的项王在战场之上又是何等之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部分(屏幕显示“二、描摹项王神态动作”)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三两段,看一看在这部分文章当中项王共说了几句话,数一数。

生(浏览):三句。

上下文内容,特别是项王所说话的内容,在前面的横线上填上项王的神态动作,并且说明填写的理由是什么。这个任务我想请同学们分组完成,大家六个人一个小组,组长负责收集大家的智慧,凝结成最完美的答案,然后和我们一起讨论。第一、二、三组负责第一题,第四、五、六小组负责第二题,第七、八小组负责第三题,我们刚才四十八人。组长负责组织、归纳。开始。

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回指导参与)

师:好,检测一下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首先看第一题吧。第一、二、三小组抢答,哪个小组先来?

生:我们填的是项王捶胸顿足无奈地摇摇头。

师:项王捶胸顿足无奈地摇摇头?

生:因为后面说了一句话,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所以我们认为他自己的失败不是他自己的原因,而是上天不帮助他,所以他感觉自己一世伟业就这样消散了,他很无奈。他捶胸蹙眉顿足是因为自己一世伟业就这样消散了,自己却因为上天的原因而无可奈何。所以我们就写出了这样的几个

师:好,很好。其他小组有补充吗?

生:我们组写的是“乃上前吁嘘长叹,望汉军”,原因是他当时被汉军几千人团团围住,此时项王忘记了几千人的军队,很悲凉但霸气地说出了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加上这样的神态和动作。

师:这两个同学都是针对很无奈、凄凉的心境,用“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叹息”等词语。

生:我们写的是“感慨万千”“不甘地感叹道”。我们用“感慨万千”这个词是考虑到很多组比如第一组已经考虑到他的失败不是自身的原因,他有些狂妄,但正是因为这种狂妄,使得他成为一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末路英雄,一直以来,被视作为英雄,竟然落得了这样一个下场,他难免感到一种悲愤,不仅是对这个世道的悲愤,更是为对汉军的围攻的一种悲愤。所以我们用“感慨万千”“不甘地感叹道”,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一种总结。

师:好。“感慨万千”“不甘地感叹道”。刚才我们班长英雄所见略同,只不过是表述有所不同。那么同学们认为是“捶胸顿足”好,还是“仰天长叹”好?

生:仰天长叹。

境悲凉,叹这个同学说到的天意弄人,叹自身无可奈何。那么这一句话中只有无奈而已吗?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话朗读一下。来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要补充的。吾起兵至今八岁矣,开始。

生(齐读)

师:读出来没有?

生:有一种逞匹夫之勇的觉在里面。因为开始我们了解了一种英勇善战的形象,而当最后一战他还希望自己是英雄,有一种英雄豪情,只不过他觉得上天不给他机会罢了。所以还应有“豪情壮志”。

师:好,在表现的时候还应注意项羽身处绝境而毫无委靡的绝决。在体现的时候应加上什么动作?

生:挥手。

师:手上也应有点动作。

生:拔剑。

师:很好,第一题前几个组完成的比较好。那么第二个空呢?“吾为公取彼一将。”第四、五、六,哪个组先来。

生:回望汉军,满脸欣悦,拔剑,自信满满。这样填的原因是:一来项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向来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从后面“吾为公取彼一将”可以看出。二来他是为了振奋士气。

师:好,非常好。一个他本来对自己就十分的自信,二来身处绝境要为自己的部下鼓舞决心。

生:生:瞠目,带着一种豪情万丈,神情悲壮,因为他起兵八岁矣,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所以他的一生是相当辉煌的,在战场上杀敌无数,然而今天他被困垓下,自知已不能逃脱,所以在此绝境仍然豪情万丈。

师:绝境之中也要豪情万丈。好,最后一处。“何如?”两个小组哪个小组来?

师:我们小组填的是双眉舒缓,双举宝剑,放声大笑。因为在这里前面项王曾说“吾为公取彼一将。”项王真的斩杀了很多人,而自己仅损伤了两名士兵,所以这里他应该很霸气,应该是放声大笑。

生(补充):豪迈。

师:还有没有?

生:自信、得意。

生:因为他在前面斩杀了敌人几个大将,自己只损失了两名大将,双眉应该稍微舒缓一点。

师:紧蹙的双眉稍微舒缓一点,还有吗?

生:没有。

师:好,很好。请坐。刚才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精彩。言辞之中,项王对自己的武功,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这是一种言辞上的夸耀,还是确有其才?

生:确有其才。

师:我们找找,第三段中找几处侧面描写项王的句子,来进行证明。

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师:很好,你看这两句可以看出项王怎样的形象?

生:他真的表现了一个英雄形象,可以说在气场上就可以压倒别人。

师:很好,气场强大。项王一声喝,汉军皆披靡。确有其才呀,他在这样一场敌众我寡绝境之战,打得是风雨变色,气壮山河。然而我还想问,你觉得此刻的项王还是一个项王吗?像一个帝王吗?他冲锋在前,一马当先,他勇猛难当,无人能敌,他在自己的部下面前得意邀功,看我何能?还像个项王吗?像什么?

生:将军。

生:士兵。

师:将军、士兵。我觉得士兵还不够准确,改一下,他是一个战士。战士还不够准确,再改一下,战神。很好。项王,内心永不败的神话已维系了欲望,使他自己定义在了一个战不败的战神,而非深沉谋划的帝王。这就是所谓的人生错位。正如“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命薄做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咱们的项王也是“做个战神真绝代,可怜命薄为帝王”。那么正是因为对自身定位的错误,也让我们的项王至死不明失败的真正原因,只能反复嗟叹“天之亡我”!那么项王的错位人生又会走到怎样的境地呢?请看最后这个部分——乌江自刎。下面我们来看这一环节的标题是——揣摩项王心理变化。请抓住“变化”二字,既是“变化”,那么大家要弄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来一起配合朗读最后一部分,回答我的问题。我来读叙述人,女同学读亭长和吕马僮的话,八个男生读出项王的气势来。

师: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女生:“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

师:项王笑曰:

男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乃谓亭长曰:

男生:“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师: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

女生:“若非吾故人乎?”

师: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女生:“此项王也。”

师:项王乃曰:

女生:“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师:乃自刎而死。

师:项王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那么我再读一遍第一句,同学们再找一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变化出来了没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因为当时项王处于绝境之中,他已经被敌人包围了,只有渡过乌江才能获得生存,这时一个“欲”就表现了项王想要求生的愿望和想法。

师:很好,抓住了“欲”一词,他想要渡江。结果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选择?由欲渡转为了——

生:拒渡。

师:拒渡。好,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各抒己见,你来谈一谈项王为什么由欲渡转为拒渡?我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看一看项王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他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他认为天要亡他,他没有活下去理由了。师:很好,还有吗?

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当初去的人中剩下不了几个人了,所以他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师:很好,两人理由,一个天要亡我,一个无颜见江东父兄。还有没有同学想说一下这两条理由你认为哪条理由更充分一些?

生:第二条。

师:第二条。为什么呢?

们可以看出就算当时这些人不会怪他,但是这里他一个人回去,他自己也是会有愧疚感的,他只是一个凡人,而不是一个神,对于那些死去的同胞的怀念和愧疚之情,也不时地谴责他的良心。在处于绝境的状况下,他自己内心的感觉也是导致他最终选择的原因。师:好,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觉得项王是一个与自己的敌人不共戴天的人,要么自己独霸天下,要么就失败,与别人共分天下,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师:好,不能够与人分享江山。这个同学抓住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愧,愧疚之情。男同学也抓住了他的霸王之心。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愧疚之心是对他的江东父兄的情感,但是在这一部分中还出现了其他的人和事。他对这些人和事又是怎样的心肠呢?看一看,还出现了哪些人和事呀?

生:亭长。

师:好,亭长,对亭长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生:尊敬。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以赐公。

师:对,赐什么给亭长?

生:马。

师:对,马,乌骓马。送给亭长,从称呼也可以看出来,称对方为什么?

生:公长者。

师:吾知公长者,好。还有其他的事吗?还交待了什么?对马,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怎样的心态?

生:不忍杀之。

师:不忍杀之。还出现了一个人。

生:吕马童。

师: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叛徒。

师:对叛徒怎么做的?

生:吾为若德。

师:吾为若德,给你我的头,我卖你个人情。蝼蚁之微,泰山之高。可以自己选择。但是同学位有没有自己想过,项王做出拒渡、赠马、赐头这一系列举动,都是因为见到

一个关键的人出现,他说出了一个怎样关键的话?

生:亭长。

师:很好,亭长。那么我们要想更深入地了解项王的心理,我们就要看一看原本准备东渡乌江的项王为什么在听完这句话后突然改变了决定?亭长的话是怎样刺痛或者说打动了项王的心呢?下面,我来为大家再次朗诵亭长的话。大家都是项王,你们仔细地体会一下,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师: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们,你们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生:项王听了这番话,他觉得自己是落荒而逃,像个落水狗。因为他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王本来想称霸天下的,但是现在他回去只能统治那么小的一个地方,他并不满足。后面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就觉得自己很苍促,有种落荒而逃的感觉。所以项王肯定会改变他原先想逃回去的想法。

师:说得很好,很有见解。有没有其他同学再说说。

生:我觉得有三点:第一,这么小的一点地方对于想称霸天下的项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他是不会满足的。第二点,他的心理上有关系,他把自己定位弄错了,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帝王,但他只适合做一个战神,如果一个战神作帝王的话,落到如今的下场,他很可能对自己丧失信心,他连自己最珍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这在当时社会对于一个男子来讲是一个莫大的屈辱。最后一点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这表现了亭长对他的忠心,他觉得他没有打下江山给这些人以好的生活,谁知道随他而去的人无一生还,反而落到需要他来救助的地步,他内心的忧伤更是无法言表。

师:好,说得非常好。这时的项王非常无奈,他做出了对他而言最高贵的选择,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个人的争斗,再为枭雄的机会,放弃了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权利和地位。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他死在了自己的宝剑之下,用鲜血淋洗出高贵的灵魂。此刻,让我们再一次齐背《垓下歌》,来体会项王苍凉的一笑,力拔山兮气盖世,起。

师生(齐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师:项王啊,做皇帝,是权谋和欲望催生的蝙蝠。英雄磊落的你,我想对你说,对于你而言,失败和死亡不是一个英雄的毁灭,而是一个英雄的重生。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公开课教案《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林艳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 5 课题:项羽之死 市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 2013 年 授课 时间 授课班级 高二(2)班 11月 19日 教师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 刘熙载《艺概》云: “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 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 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 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 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 《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 文字难度不大, 故事性强, 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 疏通语句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 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 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 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 课文情节简单 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 “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 “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 ”和“如何运用事例 ”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这个表格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三个段落,请同学们细读这些段落,将表格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生细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我们一起看看大家填写的结果。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1:在“垓下之围”这一段,项羽的动作表现有“惊”“夜起”“饮帐中”“歌数阙”“泣数行下”等,这些动作显示了项羽性格中多情善感的一面,作者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

至此,我们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但如果仅止步于此,我认为还有些不够,请同学们分组探讨以下四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项羽的认识,然后选代表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垓下被围之时,项羽为什么“泣数行下”他只心疼宝马美人吗 2、阴陵迷路之时,历经沙场的项羽为什么会相信一个素未相识的田父 而**的田父为何敢于“绐之” 3、如何理解文中项羽反复强调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不肯渡江的项羽为何“笑曰”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回答) 生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项羽作为一名沙场骁将,这时“泣数行下”,说明他真正伤心动情了,除了对虞姬和骏马的难舍依恋之情外,他还有一腔悲愤、英雄末路的无限悲情,有对战死疆场的将士的羞愧之情,有对自己无力挽回败局的无奈之情。师:回答得相当精彩!引用和排比的修辞使你的语言很有文采。 生2: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个耿直的人,他不习惯撒谎,自然就认为别人不会对他说谎,所以轻易就相信了田父的谎言;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田父无名无姓,恰好是千万深陷战火中的老百姓的一个代表,偶然碰到项羽,却不对他说实话,这说明项羽杀不得民心。 师:你的答案很有深度。下面我为同学们朗读一组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摘抄的一组数据——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学们看看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齐)这说明项羽性格残暴,杀人如麻,所以不得民心。 师:是啊,黎民如水,载舟覆舟,项羽动辄大规模杀人,自然不得民心。 再让小组代表回答剩下的两个问题。 生3:我不赞同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我认为项羽所谓的“非战之罪”中的“战”只是战场上的厮杀打**,而不是战略战术意义上的战争,实际上战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在战场上的打**能力。 师:是啊,太史公司马迁对此也有评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也认为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大谬不然。司马迁虽然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作为史学家,他不能感情用事,他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这体现了他高度严谨的治学精神。 请第四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生4:我认为“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决意拒渡,明知必死,项羽反而能“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显示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你通过一个“笑”字,深刻的发掘了项羽的心理。关于项羽之死,有太多的名家给予过评论,最出名的就是李清照的那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请大家一齐背诵—— 生:(齐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是啊,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一代西楚霸王,其视死如归的节气尊严,着实令人敬仰。我们的老校友、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学者易中天也就此写过一段精彩的评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公开课)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刚才屠洪刚演唱的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咏叹了西楚霸王——项羽在人生末路时的悲壮心情。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刻画的最富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却把他写在了《史记》记帝王的“本纪”中,可见,司马迁是“不必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来共同赏析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清代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我们就来看看文中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分别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精神气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场面: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请一个学生(杜涵凝)读课文,找出本段刻画项羽形象的句子。 1、正面描写: (惊—起--饮—歌—泣)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从中可见项羽的形象: 在面对失败命运时英雄气短 怜惜美人的多情之人 “霸王别姬”,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行动描写:(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语言描写:霸王别姬:重情重义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动作描写: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课件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一节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是项羽。 我相信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高一时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 也省称太史公。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 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 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 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 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 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时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 更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其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较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三个经典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并客观评价项羽,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鉴赏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的手法(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以读促写,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品读文本,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基础。 2.师生共同研读,探究项羽性格。 3.学生自主交流,评价主人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评价项羽之死。 2.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四、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并评价其失败原因。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1.探讨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课题:项羽之死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这个表格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三个段落,请同学们细读这些段落,将表格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生细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我们一起看看大家填写的结果。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1:在“垓下之围”这一段,项羽的动作表现有“惊”“夜起”“饮帐中”“歌数阙”“泣数行下”等,这些动作显示了项羽性格中多情善感的一面,作者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 师:说得很好,我们看到,这里的项羽完全不同于鸿门宴会时的那个项羽,在悲歌告别虞姬之时,的确显示了他个性中多情善感、儿女情长的一面,这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的那两句诗:“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在这一段中除了动作及语言描写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写作手法呢? 生2:还有侧面衬托。这一段结尾“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从侧面写出了项羽身处绝境时的凄惨。 师:分析得很细致!这正是侧面映衬。 还是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来填写第二栏? 生(盛宇博):在“东城快战”这一段,项羽冲锋陷阵了三次:第一次“遂斩一汉将”,第二次,叱退赤泉侯,第三次,“复斩一都尉”。这些行为说明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勇猛善战。作者除了使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外,本段和《鸿门宴》一样,还有场面描写,还使用了对比的写法。 师:回答得相当好!我们看到,盛宇博同学已经开始追求语言的整饬之美,大家看他对人物的动作表现的概括,使用了三个比较整齐的动宾短语,而且他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得十分到位,还能够受到学过的《鸿门宴》的启发,真是难能可贵。其中对比的写法,他说得不太具体,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汉军——赤泉侯**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驰复聚其骑,亡两骑耳汉军——一都尉被斩,数十百人被杀这样一显示,楚汉军力及战争结果真是对比鲜明,项羽的勇猛善战也由此淋漓尽致地显现。但是,我觉得项羽的个性特征还是概括得有些不完整,有谁来补充完整? 生:在“东城快战”这一段中,项羽战后向部下显示自己特别能战**,还“谓其骑曰:‘何如?’”说明项羽很自负。 师:是的,项羽对自己的战**能力极端自信,自信到有些自负逞强。

项羽之死公开课得奖教案

《项羽之死》执教案 一、导入 “有一种英雄,疾病、挫折甚至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 于丹所谓的英雄是谁?项羽。稍知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那么,作为败军之将的项羽何以赢得知名学者于丹的一片芳心呢?我们不妨从《项羽之死》一文中去寻找答案。(点击) 二、速读,概括场景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点击)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场景。好,开始。(学生朗读,思考) 文章叙写了哪三个场景?(生答,概括得非常准确)(板书: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 自刎)(点击) 三、品读“东城快战”,感受项王之霸气 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最不缺少的是霸气,在本文中,项羽的霸气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主要体现在哪一情节中?(点击,东城快战) “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酣畅淋漓) 谁能够读出这种酣畅淋漓的气势?吴凌江,请你朗读一下2、3段。同学们思考,(点击)哪些语句最能体现项羽的霸气?勾画出来,品味一下。 (生读,读得真好,不愧是学霸。——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项羽的霸气?)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写出了项羽无人能挡的气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项羽堪称战神。)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必”字可见项羽极度自信。项羽的自信不是自负,也不是狂妄,后来的结果证明项羽所言非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在如此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项羽仍然不慌不忙,排兵布阵,这就是大将风度。)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遂”字可见其轻而易举。项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敌首级,易如反掌。)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是侧面描写,“数里”可见敌将闻风丧胆,反衬项王之神勇。)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伏,是口服,更是心服,也侧面表现项羽之勇。) 尽管敌军围困万千重,战神项羽仍然左冲右杀,顺利完成溃围、斩将、刈旗的战略目标,为战士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勇武秀”。东城快战,集中表现了项羽的勇。(板书:勇)同学们看这两段文字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多用短句)大量运用短句有什么好处?(节奏很快,有气势)好,我们一起齐读第三段,体会这种气势:乃分其骑以为四队,预备——四、品读“垓下被围”,品析项王之悲情 项羽的盖世豪情征服了他手下的兄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但真正打动我心的,却是他的铁血柔情。(板书:情)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案反思 华师一附中郑志雄 时间:年月日 地点:华师一附中高一()班 师:(课前播放歌手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伴随着一曲熟悉的《霸王别姬》,让我们飞越千年,回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去看看一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其实,我们对项羽并不陌生,高一上学期时,我们学过同样选自《项羽本纪》的另外一篇课文《鸿门宴》,从中我们见识了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张良,有老谋深算的范增,有大智大勇的樊哙,有头脑简单的项伯,有机智善变的刘邦,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宴会的主人项羽。项羽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初步印象? 生:(纷纷回答) 师:(板书: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项羽全部的性格特点呢? 生:可能不是。 师:当然不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看课文《项羽之死》,进一步了解项羽的为人,进一步熟悉这个著名的人物形象。 课前我布置了两道预习题,一是同学们结合页下注解,查工具书,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二是用四个字概括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故事情节。现在我来检查第二题,哪些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概括结果? 生:第一段、霸王别姬;第二段、受骗被困;第三段、东城决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生:第一段、四面楚歌;第二段、田父欺骗;第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师:很好,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得十分到位,概括得十分精准。我也试着概括了课文:第一段、垓下被围;第二段、大泽被困;第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乌江自刎。(多媒体展示)大家看看老师的概括和你们自己的概括有什么细微区别? 生:虽然都是四个字,但老师使用的四字短语结构完全一致。 师:是的,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见识了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炼字炼句艺术,受其启发,我在概括各段时均采用“地点行为”的短语模式,所以使用的四个短语显得更加整饬。同学们今后在拟作文标题或概括语段时可以试着这么去做,追求语言文字的结构整齐之美,

语文选修 项羽之死 课后题答案

项羽之死 整体感知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他的性格。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垓下之战,项羽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被汉军两面夹击,死伤惨重,粮草断绝,在汉军的重重围困下只好闭城坚守。这一段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的设计,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项羽听到楚歌之声,“大惊”,他显然受到震动,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了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帐中夜饮,“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地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垓下之围”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写项羽的逃亡过程。项羽带领八百壮士夜间突围成功,出了垓下,一路逃亡,过了淮河之后只剩下一百多人,在阴陵受农夫欺骗误入沼泽,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又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这部分描写简明扼要,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在军事上由优势变为劣势,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战争的成败并不单纯取决于主将作战是否勇武,还需要知人善任、深谋远虑、处事果断,项羽一味强调自己先前的战功,反映了他的寡谋。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同时,他这样做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又暴露出他的“匹夫之勇”。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这一段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行动在突围中斩了一员汉将,第二次行动吓跑了追上来的汉军骑兵将领赤泉侯,第三次行动再次突围,并斩了汉军都尉,杀了数十百人。这三次行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曾经想过东渡乌江,但是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

最新 项羽之死 公开课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如何快战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项羽之死》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公开课教案 《项羽之死》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当年秦始皇到会稽巡视的时候,项羽和他的叔叔项梁一起去观看。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那个人我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当年到咸阳服徭役时,也看到了秦始皇,他非常感慨地叹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应当像这个人一样)。”十几年后,刘邦黄袍加身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那么西楚霸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不是一个大英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项羽之死》的继续学习来对此作详细的了解。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宝典]

《项羽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宝典]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 课题:项羽之死 市级公开课教案 教,,, 案 授课 2013年授课授课班级高二(2)班时间 11月19日教师 一、教材分析 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马迁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立足课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体味司马迁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重点: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五、教学难点: 体味司马迁情感内涵,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以读促写,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六、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一、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如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最出色,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用郑板桥对《项之宴、垓下之会最出色。反复的看、背,你可能一会欣喜,一羽之死》的评价,会悲泣,就在这几段中。)这三个事件不仅是项羽一生事业成败以史入文,引出的关键,同时也是楚汉之际斗争最为激烈影响特别大的事件。垓下之围。

项羽之死公开课教案

一曲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3.感受项羽的人格魅力,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场面,感受项羽的英雄形象及其悲剧色彩。 教学难点: 探究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 一、导入 “有一种英雄,疾病、挫折甚至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 于丹所谓的英雄是谁?项羽。稍知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那么,作为败军之将的项羽何以赢得知名学者于丹的一片芳心呢?我们不妨从《项羽之死》一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速读,概括场景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然后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场景。 三、品读“东城快战”,感受项王之霸气 1.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最不缺少的是霸气,在本文中,项羽的霸气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主要体现在哪一情节中? 2.指明朗读课文2、3两段,思考:哪些语句最能体现项羽的霸气?勾画出来,品味一下。 3.同学们看这两段文字句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多用短句)大量运用短句有什么好处?(节奏很快,有气势) 齐读第三段,体会这种气势。 四、品读“垓下被围”,品析项王之悲情 我们来听一首乐曲。 1.这首歌的名字叫“霸王别姬”,听了这首歌你心情如何?用一个词表达。 2.文中有一首诗,是项羽所作的《垓下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为了很好地表达这种悲情,歌中用了四个语气词“兮”,朗读时应作拖长处理。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学生齐读。 五、品读“乌江自刎”,揣摩项王心理 读文章最后一段,总有些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段首说“于是项王乃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公开课)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刚才屠洪刚演唱的一曲《霸王别姬》荡气回肠,咏叹了西楚霸王——项羽在人生末路时的悲壮心情。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刻画的最富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虽然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却把他写在了《史记》记帝王的“本纪”中,可见,司马迁是“不必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来共同赏析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的形象。 二、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清代的文艺理论家、语言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我们就来看看文中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分别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精神气血”。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场面: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请一个学生(杜涵凝)读课文,找出本段刻画项羽形象的句子。 1、正面描写: (惊—起--饮—歌—泣)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2、从中可见项羽的形象: 在面对失败命运时英雄气短 怜惜美人的多情之人 “霸王别姬”,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行动描写:(惊—起--饮—歌—泣)多愁善感 语言描写:霸王别姬:重情重义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动作描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