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经济地理

1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研究经济-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与规律的科学研究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 条件,结构,区域, 潜力,方向:

3 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 人地关系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4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国土与区位条件。

1 )区位(Location):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的西岸优势:兼具海陆之便为对外交通、对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2 )国土(Territory):疆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3 )海运条件:沿海有面积大于10km2的海湾160多个;宜建海港,海洋运输

5简述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领海:从基线垂直向海外延伸12海里的海域为领海。

毗连区: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6.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条件。

1)光热条件——比较优越,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主 ,垂直气候分异由于我国多山,海拔高差大,利于发展立体农业,实行多种耕作制度和广泛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特色农业。

2)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不均,变率大:地处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季风特别强烈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季风对中国十分有利,避免沙漠出现;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在北回归线附近避免了沙漠的出现。(2)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我国人口、农业生产等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3)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夏季多雨,故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组合好,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由于降水变率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因此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7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地形与地貌条件。

1 )地势呈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A有利于东南部海洋上暖湿气流毫无阻拦地深入内地,给广大内陆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改善了内地的水分条件,也利于东南半壁的植被、土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B多阶梯地势的存在,使得同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具有了较大的落差,蕴藏着可供多级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3)广阔的浅海大陆架,形成资源丰富的海洋渔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元化发展 ,高原、平原、盆地、山地。

3 )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山地、高原、丘陵。A;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作物生长期短,坡度大,土地侵蚀B;崎岖的山区地势不利于发展交通运输业C;东西向纵横交错的山脉局地小气候东西向山脉的的阻挡,削弱了北方寒潮的冻害影响,扩大了某些作物的种植范围。 D;山区、山地形成了丰富的山岳型旅游景观 (6)我国东部、南部的山地和丘陵,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 (7)分布在西干旱区发展绿洲农业。6 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矿产资源。

1)矿种齐全,储量总规模大,人均储量少

2)大宗矿产以贫矿居多,富矿少:

3)共生矿多,单一矿少:我国矿产资源多数是多种矿物组合在一起,共生、伴生。据统计,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开采浪费很大污染环境4)中小型矿多,大型、特大型矿少:

5)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大矿集中,小矿分散

【弊端】交通运输压力 Eg. 北煤南运

【利处】大矿相对集中,对于大规模开采、开发,形成大型基地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规模经济效应)。

7 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指经过加工或利用后能够产生动力的煤、石油、天然气、地热、水力、风力、太阳能等。

A; 能源资源总量大,人均可采储量小

B;能源资源结构落后——富煤、贫油、少气,

C;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与经济格局错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能源主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D;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对经济、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影响。

8 人类遗产类资源有哪几种类型?遗产资源分四个类型: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口头与非物资文化遗产涵盖五类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

9 我国人类遗产类资源的特点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着什么问题?特点: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项目,涵盖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时期,反映了中国从帝王文化到士大夫文化到乡土文化的多层次文化 ,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反映了我国瑰丽、多彩的自然面貌面临问题: 1 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洪水、海啸、台风、山崩、地震、火灾、火山爆发、自然的风蚀、水蚀等。 2 非法开采和狩猎:生物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10 我国旅游业的空间布局特点是什么?

A;中国旅游业空间布局的重心: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态势:“东重西轻”B东部地区:起步早;区位佳;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外汇收入的最大基地:

C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

1 简述旧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1)人口增长缓慢 , 从夏到新中国成立前

(2)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巨大 , 皇朝兴衰

(3)人口分布格局的凝固和突变 ,个体小农生产方式战乱强灾害

2简述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A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1949-1957)低谷期(1958-1961)

B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1962-1973)

C计划生育控制期(1973年至今)

3 简述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重大转变。

1 由旧中国的“原始型”转变为50-6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主要原因: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

2 由50-6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转变为现在“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

11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

5 简述我国人口的民族结构与特征。

【民族结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特征】 (1)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2)国土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 (3) 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

7 简述我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1 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 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3 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迅速降低

8 简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积极意义。

1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 (1)人口迁移规模显著增大 (2) 发达地区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吸收区,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主要输送区 (3)流动人口中民工数量猛增 (4) 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乡村到城镇 (5)家庭化趋势是中国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2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积极意义 (1)推动了产业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2)满足了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3)为内地疏解过重的人口压力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有效途径 (4)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素质。

9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启动阶段(1949-1957年)波动与徘徊阶段(1958-1964年) 、

停滞阶段(1965-1978年)恢复阶段(1979-1984年)

增长阶段(1985-1991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我国开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7 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框架有哪几种模型?

1 “弓箭”型或“T”型总体空间布局以沿海地区和长江干流地区为重点的地区倾斜发展战略。

2 “π”型总体空间布局将陇海线沿线地区作为另一条重点开发轴线, 形成“∏”形空间开发结构。

3 “干”型或“开”型总体空间布局在“T”形或“∏”形布局框架的基础上, 增加一条南北走向的重点轴线, 即京广线(包括京九线)—京哈线沿线地区, 由此构成新的“干”字形, 或“开”字形空间布局结构。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2)农村经济虽有快速发展,但总体水平低下: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低,优势资源非农化:农业用地倾向于转为非农化土地利用类型;农业人力资源以老龄人口、低文化人口为主。(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6)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经营规模小,土地规模小,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市场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3 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产粮区在哪里?

特点:(1)粮食总产及单产呈波动性增长(2)粮食作物生产结构精细化; (3) 农业人力资源以老龄人口、低文化人口为主。

(4)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率低:(6)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不相适应:农民的高度分散,导致:经营规模小,土地规模小,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市场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与产业化发展不适应。

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7 经济作物具有怎样的特点?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是怎样的?

特点,商品率高:投入多、收益高、风险大,种植经济作物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强:

我国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为主,且品种繁多;棉花生产占其次,近年来所占比重缓慢下降;糖料作物和烟草种植面积年际波动较大。蔬菜播种面积持续大幅增加。其他各种经济作物的总播种面积有所增加,但比重相对稳定。

9 我国的三大棉区是指哪里? A 黄河中下游棉区。 B 长江流域棉区秦岭 C 西北内陆棉区

11 简述我国的三大林业地区及我国林业生产的未来格局。

(1)东北林业地区 ,森林资源大都集中连片,谷宽坡缓,有利于机械作业,林区距铁路干线较近,大小河流多,冬季还可利用冰道运输。我国林业企业最多,采伐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高,林区运材道路最长的林区,木材产量居各大林区之首,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

(2)西南林业地区西南林业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西藏交界的横断山地林区和藏东南林区,以及滇南热带阔叶林区。西南林业地区分布于边远地带,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不利于开发。总的开发经营面积不大,(3)南方林业地区南方林业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快,树木种类多,境内又多山地丘陵,河湖水系发育良好,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优良环境。南方各省因人口稠密,山地丘陵的相对高差不大,林木采伐较为方便。本区只有少量原始林,绝大部分是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南方林业地区林业经营较分散,点多面广,采伐营林企业规模较小。但生产上易于管理、更新,且接近消费区。随着南方速生用材林基地的建设发展,该区在我国林业生产中的地位将逐渐加强。

我国林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格局;在全国形成“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基本格局。

(1)东扩 ,在沿海地区和东部、中部平原,大力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预防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的不良影响;建立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适度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并促进林业向农区、城区和下游产业延伸,扩展林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2)西治在“三北”、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风沙源区、大江大河源区和高寒地区的生态治理,增加林草植被,(3)南用 ,在南方集体林区,发挥地域和机制的优势,推进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

建设,发展林纸一体、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业产业。

(4)北休在东北林区,加强天然林保育,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纵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