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之中国古代史通史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之中国古代史通史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之中国古代史通史
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之中国古代史通史

合肥一中历史组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1: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人民分别授

色彩;文化上是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内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历史通史复习_先秦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 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 史观专题: 一、文明史观(核心) 1、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 2、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 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 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 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容: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①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 1、政治上——化、法制化角度 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 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 ①背景: 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 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内容: 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④瓦解: 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⑤影响: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高中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间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前221——前202——220年220年——581年581年——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368年——1644年——1840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 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奴隶社会时期。政治 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 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 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 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 体耕作;文化上是青铜文 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 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 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 变法;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 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 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 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 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 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 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 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期。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 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 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文学艺术繁荣, 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 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 面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繁荣局面;思想、科技、文 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 并蓄,领先世界。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 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上,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市坊界限 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上,科 技文化艺术出现高峰,儒家思想(理学) 体系化和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 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 存。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并得到缓慢发展;在传统科技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 色彩。 政治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 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分封制(内容、 特点、作用)和宗法制(内 容、作用); 三大特征:王位世袭,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分封等 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 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 制破坏;井田制瓦解,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 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 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西 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 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 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 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 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互相制约,三分相权,强化 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代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 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 区设宣慰司。 明朝中央:废丞相(明太祖);设内 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 宗)。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社 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 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 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 协作;(1)农业:实行井 田制;耕作方式:以石器 锄耕为主;(2)手工业: (3)商业:职业商人和 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 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 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垄作 法;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 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 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都 江堰、郑国渠;商业:私商出 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西汉耦犁(犁壁)(二牛抬杠);东汉一人 一牛。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制瓷:东汉烧出成熟青瓷。 丝织: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 商业: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 专职管理贸易活动。专卖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农业:《齐民要术》;翻 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 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 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出现草市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手工业:已形成南(越窑)青北 (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 瓷器远销海外。 商业:商业繁荣;长安城设东西 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问世;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 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 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宋朝时,五大名窑,景德镇著 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专 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 化;明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 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 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 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 文;《诗经》;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 历法《夏小正》。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 论武器; 私学兴起;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 南;《楚辞》;大篆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 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西汉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汉赋;秦统一文字(小篆)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科技文艺: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 段;绘画理论精辟,顾 恺之“以形写神”,士大 夫画家活跃;出现了《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教并行”;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应用 于军事; 文艺:唐诗发展繁荣;通俗文学 体裁——“传奇”出现。书法;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 风格。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 成新儒学即理学。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王祯的《农 书》 文艺:宋词、元散曲、元杂剧 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 图》。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 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 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 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文艺: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 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平民化 和世俗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隋唐时期

第四讲【隋唐时期】 隋(581-618);唐(618-907) ※阶段特征 1、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使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2、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建经济呈现前所未有 的繁荣景象;均田制逐渐瓦解,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快速发展;赋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宏大;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对外贸易发达;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上: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释道“三教合一”的 趋势加强;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并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4、对外关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唐朝还加强了和周边各国及欧亚各国 的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和文化交流,并加强了各国间的政治往来,扩大了唐朝的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 政治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2)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 ①在当时的作用: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历史的作用:是我国官制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2、唐朝: (1)唐初: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 (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①概况:安史之乱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原本用于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制度(军镇制度)被广泛用于全国。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节度使不仅领兵,还兼任州刺史,同时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于是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诸权于一身,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过这时候的道不是唐初那种单纯的监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中国古代史通史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间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前221——前202——220年220年——581年581年——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368年——1644年——1840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 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奴隶社会时期。政治 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 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 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 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 体耕作;文化上是青铜文 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 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 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 变法;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 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 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 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 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 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 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 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期。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 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 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文学艺术繁荣, 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 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 面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繁荣局面;思想、科技、文 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 并蓄,领先世界。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 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上,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市坊界限 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上,科 技文化艺术出现高峰,儒家思想(理学) 体系化和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 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 存。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并得到缓慢发展;在传统科技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 色彩。 政治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 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分封制(内容、 特点、作用)和宗法制(内 容、作用); 三大特征:王位世袭,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分封等 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 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 制破坏;井田制瓦解,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 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 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西 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 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 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 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 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互相制约,三分相权,强化 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代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 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 区设宣慰司。 明朝中央:废丞相(明太祖);设内 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 宗)。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 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 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 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 协作;(1)农业:实行井 田制;耕作方式:以石器 锄耕为主;(2)手工业: (3)商业:职业商人和 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 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 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垄作 法;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 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 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都 江堰、郑国渠;商业:私商出 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西汉耦犁(犁壁)(二牛抬杠);东汉一人 一牛。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制瓷:东汉烧出成熟青瓷。 丝织: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 商业: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 专职管理贸易活动。专卖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农业:《齐民要术》;翻 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 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 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出现草市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手工业:已形成南(越窑)青北 (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 瓷器远销海外。 商业:商业繁荣;长安城设东西 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问世;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 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 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宋朝时,五大名窑,景德镇著 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专 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 化;明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 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 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 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 文;《诗经》;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 历法《夏小正》。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 论武器; 私学兴起;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 南;《楚辞》;大篆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 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西汉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汉赋;秦统一文字(小篆)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科技文艺: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 段;绘画理论精辟,顾 恺之“以形写神”,士大 夫画家活跃;出现了《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教并行”;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应用 于军事; 文艺:唐诗发展繁荣;通俗文学 体裁——“传奇”出现。书法;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 风格。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 成新儒学即理学。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王祯的《农 书》 文艺:宋词、元散曲、元杂剧 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 图》。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 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 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 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文艺: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 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平民化 和世俗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