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造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行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又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在农业的改造中,以粮食的增长和不死牲口为检验合作社的标准。实际上,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也逐年发展。在手工业合作化过程中,国家一方面大力支援手工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注意保护手工业中的许多好的东西,保护优良的传统工艺品及民间老艺人。原有私营企业在接受改造过程中,生产增长和效益提高也十分明显。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党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

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可以增加生产,有利于克服困难,抵抗灾害,防止出现两极分化,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的由于富农反抗,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

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动摇农民对土地、耕畜的深厚的私有观念和各家各户自主经营的习惯,自然会引起相当大的抵触,但是党和政府坚持和平的方法和自愿的原则不动摇,并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可以使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在生产条件方面还有各种困难的贫农和下中农得到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他们对合作化是拥护的或者是比较拥护的。比较富裕的农民面对大势所趋,也是可以拥护或者随大流的。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要复杂得多。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但采取的方式是暴力剥夺还是和平赎买,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结合我国实际,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不仅没有采取斗争地主的办法对待民族资本家,而且还继续支付定息,安排工作,因此总体上也可以使他们接受改造。党和政府除了通过经济赎买的办法团结资本家外,还十分重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使他们自愿接受和平改造。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得到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初步成就的同时,在若干理论问题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偏差: 第一,在我国制定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方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存在误解。主要表现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工业化加生产资料公有制--私营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而对这样两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又更多地强调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党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表明,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已经反映出把社会主义社会误解成就是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公有制社会。 第二,国家在制订对农民的个体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时,曾正确地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以后表现出了两种生产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但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践中,党内对农民这两个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和估计。即:一方面把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等同起来,看成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现实危险。早在1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就把农村经济在初步恢复和发展以后,农民不满足原有的劳动互助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要求单干和致富,简单地看成是自发资本主义倾向。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对中央农村工作部为稳定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政策措施作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是有利于富农和富裕中农的资产阶级观念。1955年,更把土地改革以后,已经受到了极大限制,一般来说已经处于下降态势的富农经济作了夸大,认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因而,急于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另一方面,又夸大了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认为中国的农民是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批评党内认为农业合作化只能稳步前进的同志,看不到“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认为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可以无条件地拥护社会主义公有化。由于对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作了错误的判断,没有看到,在我国的具体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发展生产的一种动力,误以为农业合作化的速度搞得越快越好,似乎这是符合农民要求的。当农民不愿意接受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而希望有一点小自由及谋一点小家庭的利益的时候,就认为这是小生产者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给予批判和打击。 第三,我国确定把个体农民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这个总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增产能力作了片面的估计。在1954年到1955年的党内报告和文件中,一般都认为:“现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其初建的一、二年,一般可增产20-30%,往后还可每年保持一定的增产比例,比互助组高,比小农经济的增产率更高出很多。”由于误认为即使技术条件没有任何改进,只要实行集体所有制和简单的协作劳动,就一定优越于个体经济,所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就出现越快越好的倾向,期望以此解决农业发展速度

社会主义改造案例

案例1 我们能造什么 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700亿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 美元的人均收入。 对此,毛泽东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建国后,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怎样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件大事。 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致博古的信中,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业化道路,也不能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后的三年过渡期,中国共产党按照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政权。 1953年,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从一开始就一边倒,选择了苏联模式。为编制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2年秋,周恩来就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友好互助同盟国——苏联。在莫斯科,中苏两国政府代表团,举行了多轮会谈。苏联专家专门为中国官员上课,讲解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斯大林也两次会见了中国政府代表团。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雄心勃勃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在计划中,中国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一个刚刚恢复元气的国家,拿出这样大一笔资金投入国家建设,这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根本无法想象的举动,它反映了人民政府的迅速实现富强的强烈愿望。 1953年7月,一群人迎着初生的朝阳,在东北的一片荒原上,举行意义重大的奠基仪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诞生了!这片荒地后来成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除此之外,其它的150多个重点工程也都相继开工: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使中国拥有了可观的工业规模,现代化工业体系初具雏形,为以后新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1953年9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与评价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

1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作用和不足。 答: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使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步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高潮中,也存在着过急过快和过粗的问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党和毛泽东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三种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然而,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1955年以后,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 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绝不能急于求成,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免急于求成,大起大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三步走战略的关系。 答: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实际上,这个历史进程与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体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作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是全面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摘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同一历史过程中彼此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全面 进步的决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 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 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过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就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那就是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是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善,由贫穷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或最大限度的发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他对人们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 副本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曾经造成严重的失误,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失误,总的说来,是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基本情况的深刻了解,没有提出一套为全党所接受的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而在一连串胜利面前又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国内外形势的不利影响。 2、客观条件的限制。 3、对基本国情和时代主题的判断出现偏差。 4、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定位失误。 5、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出现动摇。 6、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7、主要领导人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8、党的自身建设和党内民主生活长期不正常。 另外,由于毛泽东在党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并被中央赋予最后决定权,从而使他能够比较容易地否定中央的集体决定。他的个人认识失误也会比较容易地转变为中央的错误决策,而且在错误出现后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另外还有,传统观念和苏联模式的束缚,以及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等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严重失误,其主要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毛泽东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在探索中能够取得重要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已实属不易。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在那样的历史时代,达到我们今天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结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 ( )。 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政策是()。 A.和平赎买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企业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7.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土地和财产 8.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的革命 B.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 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9.1953年9月,毛泽东在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讲话时指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 A.剥夺资本家的财产 B.排挤私营工商业 C.国家资本主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10.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它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合作社集体所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国营企业所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构成的经济成分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中,要清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分别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2.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改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把这里的“革命”用引号引起来,是为了区别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推翻原来的社会制度;而革命性质的改革,是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于原来制度的创新、完善和提高。 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

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两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其中,“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化”和“改”,都规定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规定必须逐步进行和逐步实现。这是考虑到我国原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改造亿万的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能实现。当时估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时间,加上三年恢复时期,共18年。这是较为稳重的估计。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际执行时,在具体步骤和方法上,同原先所设想的先进行15年或20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然后进一步实行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变化,而预计要用的时间仍大体相同。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 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 )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 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定息 B.和平赎买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 A. 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 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 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 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不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

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

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是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比起以往的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公平得多的社会。但社会主义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它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离人类最终要实现的共产主义还相当遥远,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既面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要为消除旧社会残留的以及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产生的不公平现象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对于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许多不公平现象,特别是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种最大的不公平现象的社会,但又是一个仍有一些不公平现象有待克服和消除的社会。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问题放到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加以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公平现象这一现实,不等于对这种现实听之任之。消除社会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个概括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物质前提,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必由途径,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只有这三个方面的任务全面实现了,社会公平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现阶

段维护社会公平任务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为我们进一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的社会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其中应当引起我们特别重视的是,少数高收入者和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高收入群体中,有些人是在市场竞争中合理合法致富的,他们在率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对于这样的较高收入既要鼓励,又要通过完善税收征管加以适当调节。但也要看到,有些人是利用体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而获得高收入的,如一些腐败分子、不法商人等非法攫取了大量财富。对于这些通过不合理、不合法手段获取高收入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体制和加强法制加以解决。在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中,农民是主体,我国几千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这是一个数量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农民工的状况也不容忽视,他们普遍存在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城市贫困人口、工人中的低收入者,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高度,采取切实措施改善这些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不断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而造成的不公平也应引起重视。以教育为例,一些地方招收择校生的体制就不合理。在这种体制下,交得起赞助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