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概述

第三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概述

第三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概述
第三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概述

第三十三章抗微生物药概述

一、A,型题

1.下列有关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对机体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 机体对病原体有抵抗能力

C.机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D.药物对病原体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E.病原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2.化学治疗药的概念是()

A.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B.治疗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C.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

D.防治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化学药物

E.防治细菌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药物

3.化疗指数是指()

A.ED50/LD50

B.ED90/LD10

C.LD50/ED50

D. LD90/ ED10

E.ED95/LD5

4.下列何种抗菌药物属于抑菌药()

A.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 C.多黏菌素萎

D.氨基苷类 E.青霉素类

5.对细菌耐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毒性大

B.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c.细菌与药物一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D.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

E.是药物对细菌缺乏选择性

6.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在于()

A.提高疗效,扩大抗菌谱 B.防止或延缓产生耐药性 C.减少药物剂量 D.降低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E.以上都包括

7.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A.提高疗效B.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

C.减少药物剂量D.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E.扩大抗菌谱

二、X型题

8.下列何种情况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A.感冒患者 B.病毒感染者 C.昏迷者

D.胸腹部手术后 E.休克患者

9.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包括()

A.产生灭活酶B.降低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C细菌改变周围环境的pH

D.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E.细菌改变自

10.通过影响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抗菌作用的药物有() A.喹诺酮类&磺胺类 C.甲氧苄啶

D.利福霉素类 E.多黏菌素

参考答案

1.C 2.E 3.C 4.A 5.B 6.E 7.B 8.ABCE 9.ABDE 10.AD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欧阳光明(2021.03.07)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

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是在研究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药物联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 基本要求 第一节 磺胺类药 物及抗菌增 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 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 酶,使二氢叶酸还 原为四氢叶酸的过 程受阻, 影响辅酶 F 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 DNA 、RNA 及 蛋白质的合成,使其 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 ,使细菌代谢受到 双重阻断 ,从而使其抗菌作 用增强数倍至数十 倍, 同时 , 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 氧苄氨嘧啶的 4- 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 抗菌活性。 通过对大量磺胺类药物的结 构与活性的研究, 总结出其活性与结 构关系: 1. 氨基与磺酰氨基在苯环上必 须互为对位,邻位 及间位异构体均无 抑菌作用。 2. 苯环被其 它环替代 时或在 苯环上 引入其它 基团时 将都使 抑菌作用 降低或 完全失 去抗 菌活性。 3. 以其它与 磺酰氨基 类似的 电子等 排体替代 磺酰氨 基时, 多数情况 下均使 抗菌作 用基 本减弱。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 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 了化学治疗的新纪 元,从发现、应用到 作用机制学说的建 立, 作用机制的阐明, 开辟从代谢拮抗寻 找新药的途径,推 动药物化 的研究,又发现了 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 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 目 前 临 床 上 使 用 频 率 对 高 的 磺 胺 药 物 是 磺 胺 嘧 啶 (Sulfadiazine) 和 磺 胺 甲 噁 唑 (Sulfamethoxazol ),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 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 需的对氨基苯甲酸 (PABA )产生 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 菌的酶系统 PABA 利用, 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 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 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 ,也是构成体内叶 酸酯及谷氨酸或二 酶的作用下还原成 酸辅酶的基本原料 PABA 是叶酸 的组成部分,叶 。 PABA 在二氢叶 酸合成酶 氢蝶啶焦磷酸酯与 四氢叶酸,为细菌 对氨基苯甲酰谷氨 酸合成二 合成核酸提供叶酸 辅酶。由 于磺胺类 药物和 PABA PABA 位置,生成无功能的 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 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 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 这 种类似性 ,使得 在二氢 叶酸的 生物合 化合物,妨碍了二 步合成辅酶 氢叶酸的生物合成 F 。辅酶 F 为 DNA 成中, 磺胺类 药物可 以取代 。二氢 叶酸经二氢 叶酸还原 合成中所必 需的嘌呤、嘧啶 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 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 。人体作为微生物 代谢,而微生物靠 胺类 药物都敏感。 的结构有某种程度 的宿主,可以从食 自身合成四氢叶酸 物中摄取四氢叶酸 ,一旦叶酸代谢受 谢学说,所谓代谢 与基本代谢物竞争 ,因此, 阻,生命 拮抗就是 性或干扰 本机理开辟了抗代 相似的化合物,使 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 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 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 , ( Lethal Synthesis ), 从 而 影 响 细 胞 的 生 长 。 抗 代 谢 物 的 设 计 多 采 用 生 物 电 子 等 排 原 理 ( Bioisosterism )。代谢拮 抗概念已广泛应用 于抗菌、抗疟及抗 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 Trimethoprim ) 是在研究 5-取代苄基 -2 , 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 酸 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 广谱抗菌药。它对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 兰氏阴性菌具有广 泛的抑制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1—首选(29,TANG) 口诀1-TANG.青霉素首选 废草溶了长葡萄,白炭破气也能好。勾搭梅毒回归热,青霉素都能治疗。 口诀2-TANG. 红霉素作用百支空军都选红,衣服淋湿也勇猛。 139

口诀3-TANG.抗真菌药名称和首选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首选: 念珠菌首选氟康唑:打坐念佛。 曲霉菌首选伏立康唑:屈服。 隐球菌病:隐藏两胞胎,然后氟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两面性,伊曲防复发。 口诀4-TANG.抗疟药——乙胺预防伯氨传,氯喹青青发作管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2 ——典型不良反应(29,TANG) 口诀5-TANG.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耳毒肾毒肌肉毒,过敏仅次青霉素。 140 [口诀TANG——硝基咪唑呋喃唑,双双把头都染绿。 口诀6-TANG.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红霉素类伤胃肠,心肝儿中毒耳受伤。

口诀7-TANG. 四环素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环素,治四体,衣支螺立最好记。 普通细菌不能用,霍乱布鲁鼠和兔。 胃肠反应肝受伤,二重感染牙齿黄。 前庭反应光过敏,孕妇儿童徒悲伤。口诀8-TANG. 多肽类药名及不良反应 万古去甲来替考, 杆菌肽多黏菌素。 多黏阴杆余阳性, 140 脖子红了耳肾毒。

口诀9-TANG.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沙星会把跟腱伤,不满十八不要尝。 血糖乱了心中毒,精神失常怕见光! 口诀10-TANG.氯霉素类不良反应 绿骨灰,多恐怖! 口诀11-TANG.磺胺类不良反应 磺胺最爱跟甲氧,双剑合璧作用大。141 过敏反应最常见,伤肾喝水碱来帮。 抑制骨髓肝中毒,光敏反应切莫忘。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答案)

远程药学专升本药物化学平时作业(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参考答案 、写出下列药物的化学结构或名称、结构类型及其临床用途 1磺胺甲恶唑 3诺氟沙星 ^rx^CONHNH ? 「¥ 吡啶类 抗结核病药物 5盐酸乙胺丁醇 CH 2OH CH 2OH CH 3CH 2CHNHCH 2CH 2NHCHCH 2CH 3 2 HCl 6咪康唑 喹啉羧酸类 抗菌药 姓名 ---------- 学号 ----------------- 成绩 ------- 磺胺类 抗菌作用 H 3C0 NH 2 嘧啶类 磺胺类药物抗菌增效剂 合成类抗结核病药物 H 3C0

Cl 7氟康唑 N 1N N H Cl Cl OH COOH 咪唑类抗真菌药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 N NH- \ N 磺胺嘧啶磺胺类抗菌药 环丙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写出下列药物的结构通式 1磺胺类抗菌药 R 三、 名词解释: 1. 抗菌药:是一类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 类药 物。 2 ?抗结核药:是指对结核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结核 病的 化合物,分抗生素类与合成类,如异烟肼。 四、 选择题: 1、 磺胺类药物从作用机理而言,与叶酸合成中的哪个物质结构类似 (C ) A ?对羟基苯甲酸 B.对羟基苯甲酸钠 C.对氨基苯甲酸 D 、对氨基水杨酸 2、 以下哪个不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C ) A ?诺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西诺沙星 D 、左氟沙星 3、 诺氟沙星的母核称为:(D ) A 、萘啶 B.吡啶并嘧啶 C.噌啉 D.喹啉 4、 以下哪个叙述不符合异烟肼 (C ) A 中国药典规定检查有毒杂质游离肼 B 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 C 可以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呈紫色 D 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 5、 以下属于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的是 (D ) A 克霉唑 B 酮康唑 C 两性霉素B D 氟康唑 6 以下哪个是深部抗真菌的首选药物 (C ) A 磺胺嘧啶 B 酮康唑 C 氟康唑 D 硫康唑 F O CH 3 COOH 左氟沙星喹啉羧酸类抗菌药 R 2NH SO 2NH — R i COOH N 2喹诺酮类抗菌药 O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七篇化学治疗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 抗肠道蠕虫病药 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 ED50或 LD5/ 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性的一种。 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 ①细菌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 ②加强主动排出系统 ——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3.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产生灭活酶) 4.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五、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 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是在研究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氧苄氨嘧啶的4-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菌活性。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

(整理)抗菌药和抗真菌药测试题

SO 2NH N H 2N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测试题 一、 A 型选择题 1. 最早发现的磺胺类抗菌药为 A. 百浪多息 B. 可溶性百浪多息 C. 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 D. 对氨基苯磺酰胺 E. 苯磺酰胺 2. 复方新诺明是由 A. 磺胺醋酰与甲氧苄啶组成 B. 磺胺嘧啶与甲氧苄啶组成 C. 磺胺甲噁唑与甲氧苄啶组成 D. 磺胺噻唑与甲氧苄啶组成 E. 对氨基苯磺酰胺与甲氧苄啶组成 3. 能进入脑脊液的磺胺类药物是 A. 磺胺醋酰 B. 磺胺嘧啶 C. 磺胺甲噁唑 D. 磺胺噻唑嘧啶 E. 对氨基苯磺酰胺 4. 磺胺嘧啶的那种碱金属盐可用于治疗绿脓杆菌 A. 钠盐 B. 钙盐 C. 钾盐 D. 铜盐 E. 银盐 5. 甲氧苄啶的化学名为 A. 5-[[3,4,5- trimethoxyphenyl]methyl]-2,6-pyrimidinediamine B. 5-[[3,4,5- trimethoxyphenyl]methyl]-4,6-pyrimidinediamine C. 5-[[3,4,5- trimethoxyphenyl]methyl]-2,4-pyrimidinediamine D. 5-[[3,4,5- trimethoxyphenyl] ethyl]-2,4-pyrimidinediamine E. 5-[[3,4,5- trimethyphenyl]methyl]-2,4-pyrimidinediamine 6. 磺胺嘧啶的化学名为 A.5-Amino-N-2-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B. 4-Amino-N-4-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C. 3-Amino-N-2-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D. 4-Amino-N-2-pyrim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E. 4-Amino-N-2-pyridinylbenzenesulfonamide 7. 的名称为 A. Sulfadiazine B. Sulfsmethoxazole C. Sulfathiazole D. Sulfacetamide E. sulfamethoxypyridazine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15777680.html,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作者:吴佳新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1期 摘要在临床上,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在抗感染、抗肿瘤、血糖调 节、降血脂及器官移植等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特点、资源研究及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药物;微生物;放线菌;基因组学;研究;研发 中图分类号 Q93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84-02 在临床药物学研发中,针对中药、化学药物及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较多,而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随着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增多,有关微生物新药的开发也越来越多,而且微生物药物还具有条件温和、易工业化生产及污染小等优点,加强微生物类药物研究和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1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悠久,但研究微生物药物的历史并不长,尤其是对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药物研究历史更短,至今不过70年。微生物药物中的青霉素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在1929年发现的,20世纪40年代初学者Chain与Florey将青霉素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随后,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庆大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药物。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分子基础与药物作用机制越来越了解,还能在体外构建各类药物筛选的模型,极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药物研制。微生物所筛选的生理活性物质中,除了抗生素外,在抗肿瘤用药、免疫抑制剂及酶抑制剂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药物开发价值。在近70年的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科学家从土壤、动物、植物、海洋中获取微生物,还有些微生物来自高寒、高温及高压等极端环境,而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仍然较少,还不到3%,在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当中,还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药物,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2 微生物药物的特点 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近些年,随着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微生物中靶位确切的多糖及蛋白分子等活性物质被发现[1-2]。次级代谢产物难以用化学法进行合成,即使能合成也无法有效实现工业生产,若把小分子的物质进行化学修饰之后,可获得含有使用价值更高的微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微生物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生物的生长周期较短,易选育菌种,易控制,可经大规模发酵进行工业化生产;二是微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筛选时不用特别考虑先导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的概念 微生物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形微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一大类微小生物。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 1、种类多、分布广:现在已经知道的微生物有十万种左右;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最多,据统计,一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到几百亿的微生物。 2、个体小、胃口大:每毫克大肠杆菌细胞的表面积比每毫克人细胞的表面积大30万被左右;积极活动 的大肠杆菌,每小时能消耗它体重2000倍的乳糖; 3、繁殖速、转化快:细菌一般每20~30分钟既可分裂一次;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在52小时内细 胞数目增加了32亿倍;乳酸菌每小时可产生为其体重1000~10000倍的乳酸;一种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000倍; 4、适应强、变异易:一九四三年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在每毫升发酵液中只能分泌20单位左右的青 霉素,通过60多年来的不断育种,加上其他条件的改进,目前每毫升已经超过10万单位。 (三)微生物的分类: 1、按微生物的作用分:有用的(污水外理)、无害的(肠道菌丛)、有害的(引起腐烂)、危 险的(致病菌)。 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 3、按温度分:嗜冷菌、嗜温菌(金葡球菌)、嗜热菌(芽孢杆菌) 4、按PH分:嗜酸菌(乳酸杆菌)、嗜中性菌(芽孢杆菌)、嗜硷菌(弧菌) 5、按食物来源分:自养型和异养型 6、按对氧气的需求分类:需氧菌和厌氧菌 7、按形态人结构分:主要分细菌、真菌、病毒。人们研究得最多、也较深入的主要有细菌、放线 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现择要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及其产物 各类微生物简介 (一)细菌: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2、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 央部位颜色一致等。细菌的菌落特征因种而异。可作为鉴定细菌种的依据。 (二)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1、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 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2、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链霉菌属是 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形态如下图所示。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 )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和磺胺甲噁唑 ( Sulfamethoxazol ),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 基苯甲酸 (PABA )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 细菌的酶系统 PABA 利用, PABA 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 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 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 PABA 在二氢叶酸合成酶 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 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 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 于磺胺类药物和 PABA 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 代 PABA 位置,生成无功能 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 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 。辅酶 F 为 DNA 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 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 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 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 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 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 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 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 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 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 Lethal Synthesis ),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 排原理 ( Bioisosterism )。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是在研究5- 取代苄基-2 ,4- 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 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 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 影响辅酶 F 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 、 RNA 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 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氧苄氨嘧啶的4- 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菌活性。 通过对大量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研究,总结出其活性与结构关系:

第三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概述

第三十三章抗微生物药概述 一、A,型题 1.下列有关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对机体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 机体对病原体有抵抗能力 C.机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D.药物对病原体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E.病原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2.化学治疗药的概念是() A.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B.治疗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C.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 D.防治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化学药物 E.防治细菌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药物 3.化疗指数是指() A.ED50/LD50 B.ED90/LD10 C.LD50/ED50 D. LD90/ ED10 E.ED95/LD5 4.下列何种抗菌药物属于抑菌药() A.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 C.多黏菌素萎 D.氨基苷类 E.青霉素类 5.对细菌耐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毒性大 B.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c.细菌与药物一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D.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 E.是药物对细菌缺乏选择性 6.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在于() A.提高疗效,扩大抗菌谱 B.防止或延缓产生耐药性 C.减少药物剂量 D.降低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E.以上都包括 7.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A.提高疗效B.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 C.减少药物剂量D.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E.扩大抗菌谱 二、X型题 8.下列何种情况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A.感冒患者 B.病毒感染者 C.昏迷者 D.胸腹部手术后 E.休克患者 9.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包括() A.产生灭活酶B.降低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C细菌改变周围环境的pH D.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E.细菌改变自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抗菌药和抗真菌药 (Antimicrobial and Antifungal Agents) 基本要求 第一节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Antimicrobial Sulfonamides and Antibacterial Synerists)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从发现、应用到作用机制学说的建立,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作用机制的阐明,开辟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通过对其副作用的研究,又发现了利尿药和降血糖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对高的磺胺药物是磺胺嘧啶(Sulfadiazine)和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关于其作用机理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PABA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与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这种类似性,使得在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二氢叶酸的生物合成。二氢叶酸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

合成中所必需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四氢叶酸,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四氢叶酸,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本机理开辟了抗代谢学说,所谓代谢拮抗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性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与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Lethal Synthesis),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物的设计多采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Bioisosterism)。代谢拮抗概念已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疟及抗癌药物等设计中。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是在研究5-取代苄基-2,4-二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时发现的广谱抗菌药。它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与磺胺类药物联用,使细菌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使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甲氧苄氨嘧啶的4-位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也具有抗菌活性。 通过对大量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活性的研究,总结出其活性与结构关系:

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三大类。抗细菌药,按其来源主要有三种:①抗生素;②半合成抗生素;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微生物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不成为抗生素,主要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 一、作用机制 各个类别的抗细菌药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如下表: 主要抗细菌药的类别与作用机制

二、用药原则 合理应用抗生素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症,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不同的生理情况,不同的感染部位等,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 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是根据临床和细菌学可确定的细菌感染。以下几种情况不提倡使用抗生素:①无明显感染证的发热者。②确定病毒性感染,未发生继发性或混合性细菌感染者。③昏迷、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肿瘤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非污染侵入性操作术者,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自身免疫病人不宜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抗结核药,以免引起基础病症状的加重。 (二)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目前临床上对抗细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往往缺乏指征,有些预防性用药适得其反,如用抗生素来预防昏迷、休克病人的肺部感染,应用后,不仅肺炎发生率为降低,相反肺炎发生时常可因致病菌高度耐药而不易被控制。所以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应充分权衡利弊,严格控制。下列预防应用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①对已被确认,但尚处于潜伏期的感染。②防止某些感染的复发。③防止某些不可避免的继发性感染或并发症。 (三)合理选用药物 一,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合理选用药物。 抗生素最终是作用于病原体而产生疗效的,因此医生应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情况有充分的分析,并根据其敏感程度选药,尽量避免盲目用药。通常在有条件的地区,对怀疑感染的病人应尽快采集标本,送培养并作涂片、革兰染色找菌,必要时做细菌敏感实验。根据所得信息,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在乡村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这就需要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耐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未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二,根据病人不同的生理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三,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选用药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不同部位的感染通常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通过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初步估计致病菌有利于选用有效的抗细菌药物;另一方面应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在感染部位能否达到有效浓度。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难穿透血-肺或血-支气管屏障,在治疗肺部感染时,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在病灶达到有效浓度。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 于常见不 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本品消除半衰期为6h,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药物以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从尿液排出。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疗隐球菌属、曲霉属及念珠菌属、对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无效的曲霉菌感染和对两性霉素B耐药的土霉菌感染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真菌感染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视觉障碍(12%~30%),也可见发热、皮疹(6%)、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腹痛、外周水肿、转氨酶升高(13.4%)等。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视觉功能,监测肝肾功能。 其他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拉夫康唑、泊沙康唑,尚未在我国上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