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什么启示

由于一位国家领导人的推荐,法国人托克维尔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尽人皆知,成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市面上一下子涌现出十多个新版本,有珍藏版、插图版,还有所谓政务版,此外还有《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之类的导读类图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当然是一本名著,但如此这般的一夜爆红依然是一桩意外事件,也颇耐人寻味。《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老书,今天读它有何意义?

托克维尔名气很大,但写的书不多,现在看来最重要的也就是三部。第一部是《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1840 年出版。然后是《1848 年革命回忆录》,1848 年革命后不久即写就,但直到1893 年才出版,那时他都去世34 年了。为什么当时不能出版?因为他在书里骂了一些人,当时政坛上的一些名人,革命失败了,他觉得这些人有责任。托克维尔其实是个性情中人,情急之下难免要骂人,所以当时不好出版。他的第三部重要著作就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直接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著作。托克维尔终生关注的是法国的问题,当然他也有超出国界的那种世界主义的关怀,但他首先是个爱国者,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总在思考法国的问题。但他觉得光研究法国不行,必须要和其他的国家做比较,主要应和美国、英国和德国作比较。但是无论研究什么,都有一个中心问题意识贯穿在他的思维和作品当中,这就是“如何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社会当中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托克维尔是一个非常坚定的自由主义者。他是贵族出身,因此对个人的独立自由特别关注、特别热爱。但是他也不反对民主,而且对民主持相当肯定的态度,因为他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民主是时代大潮,而且民主的确也比封建时代那种不民主、不平等的情况更好、更符合人性一些,走向民主是一种进步。但是走向民主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民主社会人人平等,这会让个人的自由陷入危险。他从法国大革命中第一次深切地感到了这种危险。他发现,在美国,民主和个人自由好像也有矛盾,但这个矛盾获得了较好的解决,所以他就先去研究美国了。《论美国的民主》指出,美国在建设民主社会方面相当成功,自由与平等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协调,个人自由因而得到了比较有效的保障。但是他也感到新大陆这个经验要在旧大陆推行可能会非常困难。他回国以后亲历了1848 年欧洲革命,这场革命主要就是要推进欧洲社会的民主化,解决法国大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然而这段革命经历证实了他的预感:要在欧洲建立美国式民主非常非常困难。因此他就有点悲观失望,也有点气急败坏,以至于写《回忆录》时,对1848 年的革命者们说了很多尖酸刻薄的话。

最后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托克维尔写出了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本书其实只是他的大革命史研究计划的第一部分,后面他还想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拿破仑帝国垮台,可惜天不假年,后续部分他没能写出来,只留下一些片段性的笔记,后来被人们作为《旧制度与大革命》第二卷编进了他的全集。我想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探讨1848 年法国民主试验失败的历史原因。他觉得1848 年革命失败的根源在1789 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因为这两个革命在政治文化上是非常一致的,其实1848 年革命的政治文化,或者说革命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完全是从1789 年革命继承过来的,而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没能成功地建立现代民主政治,也完全是这种政治文化的罪过。那么大革命政治文化又是怎么来的呢?他觉得还得再往前追溯首先得追溯到大革命前的旧制度去,而所谓“旧制度”,也就是大革命之前法国存在过几百年的一种被称作“绝对君主制”的专制政治体制,以及由这种体制造就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状态。因此,《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特有的那种狂暴性、狂想性的原因。实际上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法国革命的政治文化特别追求的是平等价值的实现,为了追求平等人们不惜牺牲个人自由。这种理念也是卢梭提出过的一种说法,近乎愤激之语。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人特别痛恨不平等,为了消灭不平等哪怕破坏自由都在所不惜,这的确是法国革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托克维尔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法国旧制度政治文

化中蜕变出来的。这样他就首次指出了旧制度和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往人们都觉得法国大革命是和旧制度、旧传统的决裂,和旧制度文明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托克维尔说不是的,这里面有延续性,而且延续性还非常强。这是托克维尔非常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由此开辟了大革命研究的新思路。

这个思路就是要在历史本身和历史哲学或者说事实和思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回答有关法国革命的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所有国家都有旧制度的问题,不光法国才有,那么为什么法国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摧毁这些东西,为什么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第二,路易十六时期是王朝最繁荣的时期,革命一般是在人们穷得活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生,可是法国革命恰恰是在它最繁荣的时候爆发的,这是怎么回事?第三,为什么法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加憎恨封建特权,法国封建特权究竟为什么那么招人愤恨?第四,为什么18世纪法国文人会成为国家主要的政治人物?在启蒙运动时期也是这样,文学家承担政治功能,对社会产生了许多政治上的影响,而文学家既没有政治经验,也没有政治训练,可是他们却偏要去干预政治,结果把法国搞得一团糟,搞得非常激进,非常激越、浪漫,导致法国革命的空想性和严重的破坏性。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更深刻的问题,这里我们暂且不谈。托克维尔能提出这些问题,显示了一种高超的学术洞察力。而一个学者能不能提出好的问题往往是学者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托克维尔能够提出这些问题,决定了托克维尔这本书的不朽性。因为就像这个书的编者梅耶说的:有些书出了不长时间就过时了,但有些书不会过时,它们永垂不朽,像维柯的《新科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些书是会永葆青春的。的确,托克维尔提出的问题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法国,这些事情在哪个国家都可能发生,因为它折射的是人性的某些共同特点,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所以能在今天的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

总而言之,我感到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就在民主化或现代化时代如何避免革命的问题,主要说了这样两点意思:一是特权集团不可刻意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二是中央政府不可肆意压制公民的政治自由。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理解,仅供参考。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40分) 1.根据本讲,法国大革命中,()率先发起的反抗为未来的革命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革命的先声。 A.僧侣 B.资产阶级 C.贵族 D.农民 2. 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 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 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二、多选( 共2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政府改革努力的失败原因是()和()之间的矛盾。 A.利益集团 B.国家的发展逻辑 C.宗教分裂 D.军事叛变 2. 根据本讲,1760—1788年间君主国家一次次进行改革尝试,这些改革的内容包括()。 A.税收 B.官职 C.高等法院 D.行政运作机制 三、判断(共4小题,总分:40 分) 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3.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4. 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是100多年前诞生的一本老书,却在当今的中国朝野间引发了阅读和讨论的热潮。特别是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专家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使得这本书备受关注。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王岐山书记荐书《旧制度与大革命》。 事实上,这本书写的并不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一般的历史叙述史,托克维尔在全书的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地讲道:“我现在发表的这部书绝非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这样的历史已有人绘声绘色地写过,我不想再写。本书是一部关于这场大革命的研究。”托克维尔是法国伟大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出身贵族世家的托克维尔,生活在法国由贵族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这样一个激荡纷乱的历史时期。作为旧制度的获益者、新时代的受害者,“乡愁”萦怀的托克维尔对刚刚到来的民主社会不可能没有抵触,但他还是把这一社会转型看作历史的必然。毕竟在法国社会的阶梯上,贵族地位的下降、平民地位的上升历时已久,两者的平起平坐只是时间问题。托克维尔感受到这一浩荡趋势,认为转型及身份平等是“事所必致,天意使然”。 《旧制度与大革命》主要讨论的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尤其是法国革命那种特殊的暴烈性或狂暴性的原因。实际上托克维尔想说的是,法国大革命的民主政治实践,体现了一种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个人自由的政治文化,而这种政治文化恰恰是从革命前的“旧制度”政治文化中蜕变出来的。由此,托克维尔首次揭露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开辟了大革命研究的一条新的思路:它试图在事实与思想、历史与历史哲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回答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为什么革命在法国比在其他欧洲国家更早发生?为什么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为什么法国人民比其他欧洲国家人民更加憎恨封建特权?为什么在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为什么说中央集权体制并非大革命的创造,而是旧制度的体制?等等。 为什么要强调关注西方国家在早期的转型时代呢?道理很简单,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的急剧转型进程中。中国今天遭遇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很

旧制度与大革命Microsoft Word 文档 (3)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魏炜 前段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著名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经典名著,“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①也许这就是托克维尔当年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的初衷,这也是解读“法国大革命启示录”的关键。 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②”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托克维尔对此的解释是“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只有伟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③”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为何社会财富蓬勃增长的过程中,却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大革命?尤其是当托克维尔观察到: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虽然依旧足够强大,但却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民众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这样的情势下,为什么还会爆发摧毁一切的大革命?托克维尔认为是:“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转换了自己的 ①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②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6页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品味历史的点滴——随托克维尔一起看法国大革命 路尧 社科8B 2008012705

【摘要】本文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文章阐述了作者对托克维尔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理解,并结合中国历史写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读书笔记 引 当研究一部历史时,重要的不是史实,而是对各种社会要素的分析,既这些要素如何作用而使历史成了这般模样?这些要素往往复杂琐碎,它们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把它们理清,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托克维尔正是做了这样一件工作。 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年仅36岁的他就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却倾向于自由主义。《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在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建立第二帝国的动荡时期酝酿并完成写作的。他“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叙述史实”1,并最终出色的实现了这一初衷。 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前后延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中,一边读书,一边对重要内容做笔记,然后再综合几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还有结合书中观点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思考,总共十三篇小文章,按照书中章节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想法,恐怕还有不少问题,请读者多多指正! 文章中所有带引号的部分如无特殊注明,全部摘自《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前言 1.专制与自由对公民思想的影响 在前言中,托克维尔表达了自己对专制的厌恶与对自由的向往。他指出,专制制度有趋利性的本质,在专制制度下,“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成为最普遍的感情”2;而只有自由制度“能够随时以更强烈的、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3。 1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序言ii。 2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35页。

《家》读后感600字《家》读书心得五篇

《家》读后感600字《家》读书心得五篇 读书对人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希望大家在业余时间都能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关于《家》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的《家》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终于读完了《家》的最后一页,心中澎湃的浪花却没有平息。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带给了我欢笑,悲伤,气愤,和失望…… 《家》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的大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样的家庭中,有着不可避免的明争暗斗,纠纷,不公与压迫。但又因为身处于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时期,却也有令人感到惊奇的反抗。在封建社会的残酷迫使下,一群年轻可爱的生命受苦,煎熬,甚至是失去生命,因而故事中带着血和泪,带着控告与悲愤的呼声。把斗争的剑刺向了极度腐朽的封建社会以及害人的封建礼教,并暗示它 ___道路。 我觉得书中最有魅力的东西就是矛盾。主人公中觉慧一群象征着一端,觉新连同老太爷一群象征着另一端。关于觉慧的个性,第三回就已经明显了——幼稚、叛逆、热情。刚在督军暑怀着满腔激情抒发了多时积累下的愤慨,却又在家里和老太爷吵上了一通。于是,觉新的话语在旁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爷爷跟你说什么话,你只要不声不响地听着,让他一个人去说,等他话说够了,气

平了,你答应几个‘是’就走出去不是更简单吗?”好一次矛盾,好一次思想的撞击。 说到觉新,便让我想到了梅:在觉新知道自己的订婚日后,“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苦。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在父亲告诉他要去西蜀实业公司,在他面临着一生的理想被强制剥夺之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子里打转:‘一切都完了。’他的心里藏着不少的话,可是他一句也不说。”又是矛盾,又是思想的撞击。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托克维尔其人。托克维尔(1805(乙丑年)-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代表作有《美国的民主》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第二卷、《旧制度与大革命》。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并逐渐认识到自己“擅长思想胜于行动”。。但是如果让我撰写托克维尔的墓志铭并且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其成绩:一言以蔽之,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的作者。可见这两本书对于作者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这两本书就没有托克维尔。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

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 “我将试图说明:同样是这些法国人,由于哪些事件,哪些错误,哪些失策,终于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拿破仑)的平等的仆役;一个比大革命所推翻的政府更加强大、更加专制的政府,如何重新夺得并集中全部权力,取消了以如此高昂代价换来的一切自由,只留下空洞无物的自由表象;这个政府如何把选举人的普选权标榜为人民主权,而选举人既不明真相,不能共同商议,又不能进行选择;它又如何把议会的屈从和默认吹嘘为表决捐税权,与此同时,它还取消了国民的自治权,取消了权利的种种主要保障,取消了思想、言论、写作自由—这些正是1789年取得的最珍贵、最崇高的成果,而它居然还以这个伟大的名义自诩。” ——这是托克维尔当年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的初衷,也是解读其“法国大革命启示录”的切入点。 一、革命往往会在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托克维尔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时代背景时发现了一个“悖论”: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托克维尔如此解释这一“悖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

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只有伟大天才才能拯救一位着手救济长期受压迫的臣民的君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封建制度在盛期并不比行将灭亡时更激起法国人心中的仇恨。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二、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为何社会财富蓬勃增长的过程中,却爆发了惊世骇俗的大革命?尤其是当托克维尔观察到:革命前夕的法国政府虽然依旧足够强大,但却不再单纯地实行专制,而是在“到处维持秩序”;法国民众则“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发财致富,可保住已取得的财富”。这样的情势下,为什么还会爆发摧毁一切的大革命? 托克维尔给出的答案是:尽管法国政府在大革命爆发前已经部分转换了自己的角色,致力于“促进公共繁荣,发放救济金和奖励,实施公共工程”,但它仍保留着许多专制政府的毛病。在革命爆发前的20年里,政府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 错误 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 错误 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 错误 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 错误 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 错误 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 错误 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 17-18 18-19 19-20 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

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 宗教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农阶级 中产阶级 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 雅克卢梭 涂尔干 托克维尔 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 19世纪 18世纪初 19世纪末 18世纪 18、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在聚焦法国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革命。 叙述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托克维尔。 正确 错误 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 __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 错误 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 __教育。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 错误 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 错误 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

错误 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 错误 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 17-18 18-19 19-20 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 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 宗教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农阶级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后感 《伟大的中国革命》的作者是美国人费正清,正因为他是一个异国的著名学者,因此,对于中国的革命必然有着不同于一般中国学者的看法,因此为我们研究中国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不一样的观点、看法和史料,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本书写中国革命主要是写中国从1800-1985年期间的中国革命。一部跨越了近两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当中有过有和平、有战争、有改革,但我们可以把和平年代看做是一种平和的改革或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没有和平年代的积淀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改革和惨烈的战争。 本书的第一部主要写晚晴帝国的成长与蜕变。满清统治者把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端。但也意味着盛极而衰,必定走下坡路。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以来到清朝继续沿用(内容方面有些变化)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被束缚在儒家经典之中,而不是去创造,不是去用科技去改造世界,甚至是什么是科技都没有这样的概念。学而优则仕,这在中国古代占据了主要地位。我觉得在这一章里面写的最好,也是中国传统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是这一点“因为这个帝国拥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口和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当科技创新的成本远远高于一般劳动力的成本是,又会有什么人愿意去去创新,去做这样的亏本的生意呢?以此我认为中国丰富的廉价的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到这是反而成为了这个集权王朝的阻力。那么这样的一个帝国的瓦解是必然的,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是使这个帝国的瓦解速度加快罢了,正如书中所写道的“国内的发展以使帝国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并总将使中国的生活革命化。随着帝国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再加之八旗制度的衰落,这使得帝国不得不依靠汉人去掌兵,在镇压这些起义的同时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已经意思到自己在器物方面与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李鸿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开始了中国向现代化的努力,但仅仅是在器物方面,事实证明,这个偌大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没有从根本上去变革他是不可能挽救它的。要是从这一方面上来讲,西方的入侵反而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机遇,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可能也不会快速往现代化方向发展。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写晚晴帝国秩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描绘中国的救国存亡运动。第一个是改革,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是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不仅仅在技术、军事上落后于西欧,也比近邻的小小的日本落后,在制度成面上也一样,因此形成了改革的一种潮流,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康有为了。这些学者们提出的治国方略涉及关税、盐税、田赋、行政等等。正如书中所说的“在我们简单的将称为改革是国外刺激的反应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承认中国传统原动力的生命力量,孔教的改革的纪录才刚刚被人研究,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

旧制度与大革命PDF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 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 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 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 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 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 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 托克维尔(1805-1859) 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 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造成社会阶层分化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 从而促成了 自身的毁灭。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了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发生原因的分析。托克维尔个人对大革命的态度并不是负面的,在一定程度上大革命确实让很多启蒙思想得到了传播,以至于几乎重塑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思想基础。然而托克维尔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所以他的评论也不能完全奉为圭臬,还是需要辩证的看待。关于法国大革命还有英国政治家埃德蒙·柏克所著的《法国革命论》,下次拿来读一读做个比较,看看从保守主义者的视角出发怎么批判法国大革命。 这里我接着就上次提出的法国大革命三点诱因来谈谈当下。 第一,权力错配,总督掌权,贵族失权。自从秦始皇改分封为郡县制之后,中国的官僚机构组织形态就一直在发展,可以说曾经一度达到顶峰。在政治层面上玩出了种种权力制衡的套路。比如九品中正制打破察举制被皇亲国戚垄断的选官系统,科举制又打破了九品中正制所确定的世家大族的垄断。中国在很早就已经确定了这种官僚统治的格局,以至于几乎没有欧洲的“贵族阶级”。这也奠定了中国自上而下管理的传统。反观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统一的认同就是宗教——天主教,在政治方面由于东西分裂,西方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每一个封地都有自己的管理者,所谓“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

附庸”这样的分封形态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独大,集中了所有军政大权,“统一”法国。法国后行一步,也算是接受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所以我们在现在的法国也能看到很多自上而下的影子,但是也有很多区域自治的政治遗产。 第二,破窗效应,一旦一部分权力获得解放,剩下的就更加令人无法接受。西方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当过几天总统就让位给了袁世凯,随后是复辟、军阀统治,直到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也依然是军阀统治的背景(蒋介石就是军队系统出身)。到了之后,发动人民群众的党取得了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土地革命,随后而来对资产阶级的清算在几十年之内就没有停止过。我不认为这些都是受某些上层人物蛊惑而导致的,分明可以看到群众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正式来源于“一部分的解放”。 第三,拜金主义,钱是自己的,其他都是政府的。我非常欣赏托克维尔在这里的论述。什么是自由?书中多次提到自由但是我没有看到一个清楚明白的定义,但至少我们直到“这件事情该政府管”不是自由,甚至是放弃了自由。举个例子,在一个班级里班长问:今天谁扫地?同学们说:你来定吧!同学们在此刻放弃了自由。“民主”的做法应该是各抒己见:“我觉得应该让他来扫”,最后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决定谁的意见得到反馈。所以表达是民主的先决条件。拜金主义导致人们不再关心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比如街道的清理,这些小事情变成政府的事情,逐渐一些和赚钱无关的大事情也变成了政府的事情。民主的权力被逐渐放弃。在今天的法国,“不投票党”成为了最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8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法国大革命中,()率先发起的反抗为未来的革命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革命的先声。 A.僧侣 B.资产阶级 C.贵族 D.农民 2. 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 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 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二、多选( 共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根据本讲,政府改革努力的失败原因是()和()之间的矛盾。 A.利益集团 B.国家的发展逻辑 C.宗教分裂 D.军事叛变 2. 根据本讲,1760—1788年间君主国家一次次进行改革尝试,这些改革的内容包括()。 A.税收 B.官职 C.高等法院 D.行政运作机制 三、判断( 共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 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3. 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4. 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xxx 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名称: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作者:托克维尔 译者:冯棠 作者简介: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亲历法国大革命五大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早年热心参政,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并曾出任外交部长。后对政治日益失望,退出政界,潜心写书。主要代表作品有《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和《回忆录》等。--摘自搜狗百科 内容梗概: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不同,但托克维尔揭示的道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摘自搜狗百科 读后感: 这本书是以前很喜欢的一位老师推荐的,而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本身也对法国大革命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本书的深度还是很高的,读了一遍,只是有一些粗略的感想。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第二篇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第三篇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有学习法国大革命了,老师说过,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书上写的只是皮毛;高中的课本讲的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是很表面的分析它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托克维尔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却非常详尽的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颠覆性的,他分析的原因深刻而且令人深思甚至是让我震撼的。 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就提到“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这本书非常深刻。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篇一: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以新能源之光照亮中国未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张璐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

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 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13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总结及心得体会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作者没有对法国大革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而是将重心放在了法国革命爆发之前长期以来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变化上,由此论述法国革命的形成。书中涉及到如下阶级:贵族、教士、资产者、农民、知识分子等。大革命发生之前,这些阶层都有了自身的重大变化。贵族几个世纪来逐渐丧失领地,政治上失去领导权,却依旧享有很多特权,自身的地位实际是下降了,但却遭受到普通人民的记恨。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逐渐壮大,与贵族有了至少是物质上的平等地位,但贵族的出身思想以及资产阶级重富观念使两个阶级不相往来。教士阶层作为特权等级,地位也在不断衰落,日益在精神上脱离民众,却还享受特权,因此遭到了人民的敌视。至于农民阶层,则从很早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小块份地,造就了法国的小土地所有制,因而相较于欧洲其他国家,法国农民具有更独立自主的精神。然而,尽管他们日益摆脱了贵族的控制,但18世纪承受的负担却比以前还要重,例如沉重的军役税。 18世纪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过几代王朝的努力,王权成功削弱了贵族权力,并与教会达成合作,将势力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征税权、公共事业管理、财政权、兵役权尽数收归中央,而且成功废除大部分自由城市。此外,从地域上讲,巴黎成了法国的绝对核心,成为法国一切活动的中心。这一切都有利于专制集权的建立。 还有两股理论思潮是18世纪的重要特征。一是法国启蒙运动,发起者们将民主自由博爱等抽象的自然法概念应用于政治,然而这些人却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缺乏实践经验。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他们却成为了人们的信奉对象,自然权利思想大行其道。另外,重农学派始终推崇建立平等无差别的社会,对于自由和契约却不加重视,他们渴望建立成一个人人平等的,没有任何阶级差别的民主专制社会。该学派主张首先应建立君主专制,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民主专制,这变相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另外一个重要革命因素是18世纪法国的社会实际情况。虽然此时法律严格,但是执行上却开始宽泛。在行政方面,官员开始认真关注民生,施政宽厚了很多。受此影响,法国工商业出现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日益迫切。对于专制王朝的腐败,如卖官鬻爵、滥征捐税日益痛恨。而恰在此时,路易十六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依旧把贵族阶级当作首要敌人,妄图通过增强第三等级的力量来对抗贵族势力,却不想因此使第三等级力量飞速壮大,终于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托克维尔的“革命悖论”,他发现并不是人民处境越糟就越容易发动革命,发动革命的往往是那些相对而言处境不是太糟的地方。对于一个坏政府而言,改革往往就是革命的开始。” 当各阶级开始相互漠视时,各等级相互趋同时,民主的形成便有了基础。但是自由却被人们所放弃。其实在法国专制王权时代,是依旧存在各种自由力量的,比如重出身的高傲贵族、精神独立的教会、拥有独立地产的农民、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独立的司法,这些因素都有利于法国自由制度的建立。然而在革命形势下,人们还是为了利益而放弃了自由。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自由观:对自由真正的热爱是不把它当作任何可以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而是将其本身看作一种幸福。若无自由,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使人宽慰,而有了自由,无论发生什么人们都会宠辱皆忘。以上所述就是本书的基本脉络。 读完书后总结一下写作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问题史学方法,每章节均以设问方式引出具体内容。二是作者并非单纯描述历史,而是将史实与思想相

旧制度与大革命书评

法国大革命的目标及曲折 ——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历经曲折,反复无常,这在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史上都是罕见和特殊的。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法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大革命以来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革命阵营内部矛盾斗争引发的“热月政变”、拿破仑取消民主自由加强中央集权的“雾月政变”、1814年路易十八的复辟王朝、资产阶级推翻查理十世获得政权的“七月革命”、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工人运动狂潮兴起的“二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我们可以了解这场大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本身特点又是什么,为什么它会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以及它完成了什么。同时,托克维尔还通过大量的史学研究和资料收集向读者展示了大革命前后法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和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 革命是在人民对旧制度感受最轻的那些地方爆发的。因此,在这些制度的桎梏实际上不太重的地方,它反而显得最无法忍受。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早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废除了农奴制,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是自耕农,即每个人拥有一小块土地,他们早在两三百年前就已经从大庄园主、大奴隶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当时的法国处于经济的繁荣上升阶段,是封建制,却不是最黑暗、最落后的。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法国却爆发了如此规模浩大的一场革命呢?这就是托克维尔要具体向我们解释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为什么人们对《旧制度与大革命》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仅是有国家领导人的推荐,更重要的是托克维尔书中反映的状况同

我国现阶段社会状况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警醒。 一、何以法国大革命以专制收场,人民又纷纷屈服于专制 对于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我们无需赘述。法国大革命带给了法国什么?在我看来有两个:一是废除了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二是建立了一个更加专制的政府。简单说来,法国大革命最直接的成就就是出现了一个拿破仑。大革命的十年之后,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了一个专制的政府——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51年,拿破仑的侄子拿破仑三世复辟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为何法国人民能够如此轻易地倒向专制?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何10年前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会被拿破仑以更为专制的政府结束,而人民却甘愿抛弃自由,对专制俯首称臣?其实,当时法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心态,就是他们习惯于让国家和政府替他们操心一切,而他们只要过得自在逍遥,就不会去管专制不专制,自由不自由。法国人并非天生奴性或者不善于运用自由,而是长期的旧制度剥夺了他们本应享有的自由,在推翻旧制度之后,这种在长期旧制度下形成的能够适应缺乏自由的生活的潜在心理和意识又死灰复燃。反观当下,我我们也应当思考:中国人有没有奴性?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之后,在封建思想仍旧大量残留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身上还保持着数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和性格特征,我们姑且用老实本分一词来形容,同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人习惯于让国家和政府操心一切,而自己却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去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的心态何其相似? 二、何以专制下的民众彼此失信而产生社会蜕化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民主”与“专政”,真的可以并列在一起,而没有矛盾吗?在专制的社会条件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