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总第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三、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目标引学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前置先学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2、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四、释疑导学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第二课时

一:目标引学

由复习旧识引入

二、前置先学:

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三、释疑导学

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

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

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1)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

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2)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

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

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2. 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1、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2、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四、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五、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教后记:

14《驿路梨花》总第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学习字词,指名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订正后,学生每词齐读两遍。

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

三、前置先学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二者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释疑导学

学生自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思考题第l、2题。

1、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可列表说明)

人物事情目的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五、复述课文内容。(可用投影片)

1.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

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3.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六、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这节课所学的字词。

2.熟读文中描写梨花的句子,并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前置先学: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几次误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带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二释疑导学

(一)学习第1-8段。解决第①问。

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课文紧接着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学生齐读有关词句。

明确: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那么,这位热心助人的屋主人是谁呢?为了找这位古道热肠的小屋主人,还发生几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指定学生读9----36段。

围绕“小茅屋主人是谁”的问题,文章叙写了两次误会。

第一次误会:

“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屋主人,于是“我”和老金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而是过路人。但瑶族老人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都得到了小茅屋主人的帮助,因此决定为小茅屋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便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这正是在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感染下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茸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的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

面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于是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她也不是小屋主人,小姑娘还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原来是十几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修建了小茅屋,小姑娘的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

这两次误会的描写,给读者设置了强烈的悬念,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学生讨论后发言)

明确:应该是小茅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的照料者。

(三)课文标题是“驿路梨花”,文章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照应题目,喻意深刻。

思考: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思考:如何理解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引用陆游的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明:作者一语双关,主要是为了歌颂雷锋精神到处发扬光大。

二、课堂讨论。

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在现在也被人们提倡。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见仁见智,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本课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的!日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四、运用活学

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人物片段。

教后记:

知识目标: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目标: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目标引学

1、导语:请学生谈谈初中生活的苦与乐的感受。

师: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师: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安排这一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契.约(qì)包揽.(lǎn)悲天悯.人(mǐn)

词语积累:

失意:不得志(指抱负志向没办法得到施展。)。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四、前置先学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而不能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五、释疑导学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运用活学:

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代人提出应该在学校实行“快乐教育”。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用一百左右的文字将自己的观点阐述明白。

16.陋室铭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学生合作翻译。

2、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

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

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

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

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

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

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

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

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

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

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

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后记:

16.爱莲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

莲君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植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花象征感情作用

莲花花之君子者赞美主旨

(周敦颐)

菊花花之隐逸者惋惜正衬

(陶渊明)

牡丹花之富贵者讽刺反衬

(世人)

托物言志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拓展延伸:

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 ,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例句:

1、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2、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教后记:

16.爱莲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2、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6、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作者借花喻人,揭示了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

莲君子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植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花象征感情作用

莲花花之君子者赞美主旨

(周敦颐)

菊花花之隐逸者惋惜正衬

(陶渊明)

牡丹花之富贵者讽刺反衬

(世人)

托物言志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拓展延伸:

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 ,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例句:

1、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2、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教后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己现实生活中做得不孝的地方,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

2、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3、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以实际的行动孝敬父母,即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孝敬父母。

活动重点:感受父母之爱,理解儿女之孝

活动难点:践行儿女之孝

活动方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讲故事法。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感受父母之爱

当我们还没有出生时

母亲就为我们出生后的一切做准备了

甚至在吃东西时都要考虑日后是否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十月怀胎

一朝分娩

母亲忍受剧痛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出生啦!

生子忘忧,如获至宝

孩子啊!快长大吧~

我要你健康、平安,

我要你幸福、快乐,

……

一岁之前我们需要每两三个小时吃一次奶并要更换尿布

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在我们三岁前母亲都不能在夜里睡一个安稳觉

父母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教我们学走路学说话

陪我们玩耍

教我们读书写字

学习做人的道理

二、理解儿女之孝

扇枕温衾

黄香九岁就失去了母亲。他思慕母亲极其哀切,乡人都称赞他的孝心。他年纪虽小,却做事不顾劳苦,服侍父亲竭尽孝顺。夏天酷暑炎热,黄香就挥扇而使父亲的枕席子凉快。冬天天寒地冻,黄香就以自己的身体去温暖父亲的被席。

晋朝人吴猛,幼年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家贫买不起蚊帐,每到夏夜,吴父常常因蚊虫叮咬而睡不好觉,吴猛年纪虽小,但非常有孝心,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竟赤裸上身,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吴父去世后,吴猛为父亲守丧三年,三年里他烧纸供奉,早晚祭奠,从不间断,受到后人的赞誉。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三、践行儿女之孝

图片展示

感恩的心

感谢父母赐予我们心脏跳动的节奏。感谢您,亲爱的爸爸,妈妈!

四、为了更好的报答父母,我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上课认真听讲。珍惜父母提供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

2、节约零花钱,不乱买零食。

3、按时完成作业。

4、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规定,不给父母添麻烦。

5、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

爸爸妈妈,请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五、寄语

今天,我为有您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

明天,您一定会为有我这样的儿女而感到自豪。

教后记:

作文怎样选材总第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文在选材方面的具体要求。

2.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

3.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2. 掌握作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

分析作文选材常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选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结合实际,分析问题

链接中考作文:

开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爱在哪里?我仰望苍天,大声询问;我踏遍大地,到处寻觅。

镜头一、老师送我就医

中间镜头二、老师教我解题

镜头三、老师挑灯备课

结尾:问世间情为何物?苍天告诉我,情在师生间;爱在哪里?大地告诉我,爱在老师的心田里。

点评:该文采用镜头式的结构,条理分明,结构完整,首尾呼应。遗憾的是:所选的材料陈旧,缺乏新颖。

选材误区一:材料陈旧,“撞车”现象屡见。

前车之鉴:08年中考作文,一个考场30份作文,竟有18篇写汶川地震!

这些你写过吗:

写父母:送衣送伞送饭、半夜生病送医、考得差来安慰、煮早餐煮中饭煮夜宵等

写老师:带病上课、深夜改作业、加班为我补习等

写同学:借学具给我、教我解不会的题目、误会对方偷我东西后被原谅等

小提示:

大多时候,接到题目后想到的前两个题材不选,选第三个。

误区之二:幼稚可笑,格调低俗。

你长大了吗?

1.让座、捡到钱包还失主、扶盲人/老人家过马路

2.学会钓鱼/煮饭/包饺子/骑自行车/游泳

3.过生日家人或朋友准备了“蛋糕、蜡烛、生日歌”

4. 抱怨父母限制自己自由

5.爱用“太阳公公”、“月亮姑娘”、“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之类的称呼

质疑:以“尝试”为题,你觉得写尝试初恋、舞弊、打架、恶作剧、偷东西等题材好吗?误区三:弄虚作假,矫情造作。

你知道吗?

根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凡抄套范文的中考作文,均打入五类卷,最多只能得9分。

提示:要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

三、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1)选材的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选择取舍。

2.选用最有代表性。

3.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

4.选用真实具体的材料。

(2)积累素材的方法:

1)从“自我生活经历”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2)从课本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3)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4)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独特的素材。

四、技法升华:

(1)紧抓生活中的“闪光点”。

(2)故意制造“误会”与“矛盾”。

例:我将妈妈给我买资料的钱,捐给了班上一位同学。当我再次向妈妈要钱时,妈妈误认为我进网吧花掉了买资料的钱而担忧心伤。最后妈知道真相后笑了。

亮点:就误写误,先不露真相;最后点出真相。

(3)不畏“丑事”。

作文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禁区,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也许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题材。

五、拓展练习

请以“牛人”为题选材并列出提纲。

六、作业

请以“我的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部编七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教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1.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感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 2.通过招牌中的语文、广告词中的语文、寻找最美对联等几项活动来学习语文。 3.激发关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导入新课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无论是读书看报与人聊天,还是听相声看电视 逛商场,只要留心观察,随时注意语言现象,总会遇到与语文有关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理,生活中也从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发现语文的眼睛。下面就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走进《我的语文生活》,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学习语文的途径 (一)大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是从哪里学到的?(意图:引出学习语文的途径不 要局限在课堂上,走出校园,离开书本,我们学习语文的途径是多样的。) 从媒体学语文——网络用语、手机短信、流行歌词;从名字中学语文——人名、地名;向群众学语文——俗语、谚语、歇后语;从 传统文化中学语文——对联;从广告中学语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 教师总结:语文不要局限于课堂与书本,生活处处有语文。 (二)怎样对待网络流行语?(意图:网络流行语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 人类语言发展长河中一道奇异的风景,你们是怎么看待网络流行语的? 优点:①方便,提高交流速度,节省输入时间和上网的花费;②时髦,有新鲜感; ③有娱乐性,增强交流时的乐趣…… 缺点:①语言不规范,对语文学习不扎 实的人或小孩子学习语文产生误导;②有些网络流行语不够文明,粗俗;③怪字、错字层出不穷…… 学生发表看法,正反双方简单辩论 教师总结:这种语言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在平时生活中或上网时偶尔用用可以,但在作文里尽量避免使用。 三、活动开展 (一)正眼看招牌 商店的招牌是街市的“眼睛”。好的招牌能吸引人的注意,还能引起人们购物的兴趣。到街上走走,会看到有的招牌设计考究,风格独特,有浓浓的文化感;而有的招牌设 计粗糙,没有特色,还存在用字用词不规范、错别字或汉语拼音错漏等毛病。 (二)我来写广告词 提起广告,你首先想到什么?或许是看 电视节目时被广告打断的懊恼,或许是某个印象深刻、夸张搞笑的画面。相信也有很多人会因某句别出心裁的广告词而将一个广告 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仔细回想一下,哪些广告词让你印象深刻?它们的独特之处在哪 里? 示例:①闻香知好茶。 ②一杯茶,一份情,一生缘。 ③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④有了喧哗,自己无法心静;有了打闹,别人无法凝思。 广告词赏析:第一则广告词不仅告诉了 我们识别好茶的方法,还告诉人们这个品牌 的茶叶品质好,味道也香。第二则广告词巧 妙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道出了一杯好茶会让茶商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浓浓的 感情,成就彼此一生的茶缘,由茶到情再到缘,内涵逐渐扩大。第三则广告词巧妙地引 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委婉含蓄地告诉到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人,要放轻脚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15.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严密论证的方法。 (二)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作品介绍(画面呈现作者、作品背景资料)。(约2分钟)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著有《饮冰室全集》。 三、配画课文朗读,预习指导。 (插入录音7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再加8分钟:请学生边听录音,边把第1、2、题的答案记在笔记本上,第3题可以再让学生核对一下课文,第4题可以查字典。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些点评,共约17分钟。 ) ⒈根据朗读,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契.( )约②揽.( ) ③悲天悯.( )人 qìlǎn mǐn ⒉根据朗读,填空: ①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知足、安分、达观、责任 ⒊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练习: ①用文中相关语句填空: 对人的责任: 对事的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②什么事最快乐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 第一单元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关于作者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杨振宁与邓稼先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两人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下语文教案大全

部编初中语文七下教学设计大全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七年级下语文教案部编人教版

1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 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 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 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 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点) 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难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文章速读,整体感知 1. 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部编七下语文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一、导入新课 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些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 哈尔滨呼兰区)的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 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3)写作背景。 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明朗的笑;2.走路的姿态;3.深夜送客;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的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

部编七下语文教案大全

部编七下教学设计大全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鞠j 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案

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大全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大全 1.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 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 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 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 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 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6短文两篇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设计: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

部编版2020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 2.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了解邓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 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教案全集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