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1970 年由Waughan Williams 提出,1983 年又经过Harrison 改良的分类法将抗心律失常药按其对心肌细胞电生理作用不同分为四类,而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不同。

【一】Ⅰ类抗心律失常药:Ⅰ类药阻滞钠通道,分为Ⅰa 、Ⅰb、Ⅰc 三类,某些Ⅰ类药兼阻断其他通道,对心电图的影响复杂。

1、Ⅰa 类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吡美诺、阿义吗林、常咯林等。

⑴作用特性:适度抑制钠内流,也抑制钾外流,降低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减慢心房、心室及蒲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抑制快速除极,延缓复极、延长动作电位时限。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以奎尼丁为代表,奎尼丁对心电图的作用是:QRS 波增宽,QT、QTc延长,QTcD 增加,PR 间期则不变或缩短。②若QRS 波较服药前延长35%~60%,通常提示毒性反映。可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心室复极明显异常,严重者(QT 间期延长)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TdP)、室颤,窦性停搏。③奎尼丁因具有拮抗迷走神经作用,加快房室结的传导,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率加快,房颤、房扑时心室率提高。

⑶用途: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室上速及室速等,因其严重副作用,现已少用,仅偶用与其他药物无效的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

2、Ⅰb 类药:利多卡因、美西律、妥卡胺、苯妥英钠、茚丙胺等。

⑴作用特性:轻度抑制钠内流,减慢除极,加快复极,缩短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利多卡因对正常人心电图的影响不明显,对于有严重希氏-蒲肯野系统病变者,可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②美西律对PR间期、QRS、QT 间期无明显影响,但可选择性阻滞LQT3 型钠通道,使其QT 间期恢复正常。③苯妥英钠用于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④妥卡胺静息时对窦性频率、PR、QRS 间期影响较小,QT 间期轻度缩短。⑤剂量过大(如利多卡因)或(和)注射速度过快(如苯妥英钠)可出现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等。

⑶用途:重要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3、Ⅰc 类药:普罗帕酮(心律平)、氟卡尼、恩卡尼、氯卡尼、莫雷西嗪等

⑴作用特性:明显抑制钠内流, 对钾无影响, 降低自律性, 可明显抑制传导,以减慢除极为主,对复极电流影响较小。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有研究结果提示普罗帕酮可延长PR、QRS 和QT 间期,但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应用治疗量(450 mg/d)普罗帕酮只表现QRS 间期增宽而QT 间期无变化。(普罗帕酮是广谱心脏通道阻滞剂,兼有Ⅰ、Ⅱ、Ⅲ类药的作用。)②氟卡尼(治疗量200 mg/d) 在正常结构心脏的心电图上表现为PR、QRS、QT间期延长,T 波低平。QTcD 增加但不影响JT 间期和JTc ,说明其对心脏复极影响不大。③低剂量口服氟卡尼可使LQT3型患者QTc 和T 波异常得到改善。恩卡尼与氯卡尼作用与氟卡尼相似,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④莫雷西嗪(口服300 mg/d )可见心电图上PR 和QRS 时限延长,但QT间期不变;但有窦房结功能障碍者,静脉应用(2mg/Kg)能延长窦房结恢复时间,造成Ⅱ度窦房阻滞。

⑶用途:主要用于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二】Ⅱ类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主要有β1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艾司洛尔、醋丁洛尔、西利洛尔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 、索他洛尔、钠多洛尔、噻吗洛尔、等。α+β阻滞剂:卡维地洛。

⑴作用特性:通过抑制β受体,拮抗儿茶酚胺,间接影响膜离子流。对慢反应细胞可抑制钙内流,从而降低传导和自律性。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视患者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背景而定,与用药时心脏β受体密度是否下调(如慢性心衰时) 有关。②可使窦性心率减慢、延长PR 间期,但对P 波、QRS、T 或U 波无显著影响,可缩短QTc 间期。可减慢房颤和房扑时的心室率。③对于患有传导系统疾病或服用洋地黄和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房室阻滞。④有报道发现,静脉应用普萘洛尔可导致房室阻滞、窦房阻滞,缩短QTc 间期,偶尔使T 波高尖并增加其振幅。艾斯洛尔(超短效)作用于房室结而减慢心室率,但对ECG 无显著影响。

⑶用途:主要用于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以胺碘酮为代表,其他包括索他洛尔、溴苄胺、伊布替赖特等。

⑴作用特性:阻滞心脏延迟外向钾电流,选择性延长复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终止折返。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主要是QT 间期延长,对自律性细胞影响较小,一般不影响心肌传导。②胺碘酮兼有Ⅰ~Ⅳ类药的特性。胺碘酮对心电图的影响是窦性心率减慢,PR 和QT间期延长,QRS 波增宽在心率快时更明显。慢性用药可明显延长QT 间期和QTc 而不影响QTcD,极少引起TdP。③索他洛尔(兼有β受体阻滞剂和Ⅲ类)减慢心率,延长PR 间期、QT 间期和QTc,但不影响QRS时程,剂量较大、低钾和肾功不全时有诱发TdP 的危险。④伊布替赖特亦可延长QT和QTc,不影响心率、PR 间期和QRS 波。⑤其他Ⅲ类药对心电图的影响都以延长QT间期为主。

⑶用途:主要用于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四】Ⅳ类抗心律失常药: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是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苄普地尔、替阿帕米等。(二氢吡啶类没有抗心律失常作用,XX地平等)。

⑴作用特性:抑制慢反应细胞的除极和自律性, 延缓房室结传导,抑制触发活动, 减轻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减慢,PR间期延长,而QRS 波及QT间期无明显改变。②维拉帕米能降低窦房结功能,减慢房扑或房颤而房室结功能正常者的心室率,对于房颤伴房室旁路者,反而增加心室率(房室旁路作用增加所致)。③地尔硫卓还能抑制窦房结功能。④硝苯吡啶的心电图只表现为反射

性心率加速。

⑶用途: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

【五】其他(未分类):

1、腺苷或ATP:

⑴作用特性:抑制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超极化,对窦房结和房室结有负性传导和负性频率作用,仅对儿茶酚胺增高引起的心室自律性增加有抑制。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窦性节律减慢和PR间期延长。有造成严重心动过缓、房室结阻滞或房颤可能。

⑶用途:主要对房室结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2、洋地黄:

⑴作用特性:减慢心房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直接对心肌细胞作用),而延长房室结和蒲肯野纤维的有效不应期(间接的拟迷走神经作用)。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PR间期延长,ST段和T波改变,典型表现为ST段呈鱼钩样压低。②心脏毒性: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其他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速和加速性结性心律等。

⑶用途:主要用于控制房颤的心室率。

3、镁离子(硫酸镁):

⑴作用特性: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延长心房、房室结和心室的有效不应期。抑制心肌细胞膜摄取钙而抑制心肌兴奋性(间接作用)。

⑵对心电图的作用:①PR间期和QRS 波时程延长,QT 间期缩短。过高还可以引起T波高耸。②镁离子缺乏时会有ST段和T波异常,偶尔也有QT 间期缩短和U波。

⑶用途:主要用于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对缺镁所致的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和TdP对镁有特异的反应性。

【小结】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除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有关外,还与其用药时患者的心脏状态、全身的病理状况以及是否合用其他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有关,因而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时,要考虑病人的综合因素。

【参考文献】

[1] 浦介麟.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医师进修杂志,2004,01:16-18.

[2] 威廉姆.H.弗莱什曼,埃德蒙.H.桑恩布兰科主编,郭静宣主译.心血管药物治疗学.江西科学出版社,2002年,252-297.

[3] 杨藻宸主编.医用药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97-408.

[4]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209-212.

[5] 赵志刚,史卫忠,王孝蓉.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进展及安全应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05:5-9.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心电传导过程: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 P波:代表左右心房的激动 QRS波:代表心室肌的除极过程 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 一、正常心电图特征:1、P波为窦性(ⅠⅡ avL导联为直立,avR导联倒立) 2、P-R间期在 3、心率每分钟60-100次 4、P-P间距相差不超过 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1、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 共同点:1)P波有规律的发生 2)P-R间期> 3)每个P波后有QRS波群 2、房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P波不同 2)QRS波群正常 3)代偿间歇不完全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连续出现迅速的QRS波群,QRS波形态基本正常 4、心房扑动:1)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的锯齿状的F波(扑动波) 2)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不能全部下传,常以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 规则 3)QRS波一般不增宽 5心房颤动: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纤颤波) 2)心室律(R-R间期)绝对不规则 3)QRS波一般不增宽 6、室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 2)T波方向与主波相反 3)代偿间歇完全 7、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以上快速的室性早搏,QRS波群宽大畸形 8、心室颤动:P-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均匀的颤动波 9、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但无QRS波脱落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 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QRS波群,周而复始,称文氏现象 Ⅱ型 QRS有规律或不定时的脱落,能传下的P-R间期固定不变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P波与QRS波群毫无相关性,各有各的节律 2)P波频率明显高于QRS波频率 3)QRS波群形态不定,可以正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年历史。60年代,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年代,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 90年代初,CAST结果公布,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 的患者中,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 (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 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还能阻滞α、β受体;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 ,在19 91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称为“西西里岛分类”(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根据心 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 1。 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不同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联合用药容易产生相互作用,如果用药不当可产生相互拮抗或产生严重毒性反应,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通过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消除折返来降低异位起搏点的活动性,降低除极化组织的传导性、兴奋性,延长有效不应期。药物治疗主要是为预防和逆转心律失常引起的严重不良后果,如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晕厥、心悸、濒死感、脑缺血及猝死等。因此,不需药物治疗的心律失常尽量不用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四大类 1.1钠通道阻滞药(Ⅰ类)通过阻滞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APD)0相上升速率,降低自律性,不同程度抑制心肌细胞膜对Ca2+、K+的通透性,此外,也可延长快反应细胞的有效不应期(ERP)。 1.2β-受体阻滞药(Ⅱ类)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导致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减慢,降低起搏点的自律性,此外,也可降低APD0相的上升速率,从而减慢心脏的传导性。 1.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Ⅲ类)抑制钾通道,降低钾电流,延长心肌细胞APD时程及快反应细胞的ERP,但对心肌细胞APD幅度和去极化速率影响小。 1.4钙通道阻滞药(Ⅳ类)抑制L-型钙电流,提高APD的阈值,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房室结的传导性。 2常用药物分析 2.1Ⅰ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2.1.1奎尼丁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电转复前的准备及预防复发,可减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室性期前收缩。ⅠA类药。注意事项:①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金鸡纳反应;心血管方面主要为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心室停搏;特异反应为呼吸困难,发绀等,与剂量无关;②服药期间检查:血压、心电图、血钾浓度、血小板计数等;③小剂量奎尼丁可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且可使不良反应减少;④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易发生地高辛中毒,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⑤避免夜间给药;⑥静脉注射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1]。 2.1.2利多卡因主要作用于蒲氏纤维和心室肌,抑制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及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ⅠB类药。注意事项:老年人及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肝功不良、心功能不全、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开始用时应减量,最好不应超过常用剂量的1/2~2/3,并严密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倦怠、嗜睡、恶心、肌肉颤动、惊厥、神志不清、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等。大剂量可致严重窦缓、传导阻滞、惊厥及心脏停搏,意识丧失。过敏反应可致皮疹、水肿及呼吸停止。肝、肾功能障碍,肝血流量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肌受损,低血容量及休克等患者慎用。 2.1.3苯妥英钠作用于利多卡因相似,尚有抑制钙离子内流的作用。用于洋地黄毒苷引起的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及对利多卡因无效的心律失常。ⅠB类药。注意事项:苯妥英钠针剂有强碱性,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不宜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皮疹、眼球震颤、精神异常,静脉注射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 (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钟以下), (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3)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 (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5)在没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6)房室交界性逸搏或逸搏性心律。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 2.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 (3)PR间期及QT时限都相应缩短。 (4)可伴有继发性ST段压低和T波振幅偏低。 3.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点 (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3)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秒。 4.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称为被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性期前收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5.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1)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频率约350~600次/min; (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min之间。宽QRS波群伴极快速的心室率(大于200次/min)提示存在房室旁道。儿茶酚胺类药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不应期,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 (3)QRS波群通常形态正常,但振幅并不一致;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增宽、畸形。 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 (1)心率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2)QRS波群形态与时限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形可不正常; (3)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导联倒置),并与QRS波保持恒定关系; (4)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其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7.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 (1)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版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 【药品名称】 通用名:酒石酸美托洛尔胶囊 英文名:Metoprolol Tartrate Capsules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1-异丙氨基-3-[对-(2-甲氧乙基)苯氧基]-2-丙醇L(+)-酒石酸盐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 15H 25 NO 3 ) 2 ·C 4 H 6 O 6 分子量: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 【药物别名】倍他乐克,美多心安,美多洛尔Betaloc,lopressor, 【药理毒理】本药属于2A类即无部分激动活性的β 1 -受体阻断药(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它对β 1 -受体有选择性阻断作用,无PAA(部分激动活性),无膜稳定作用。其阻断β-受体的作用约与普萘洛尔 (PP)相等,对β 1

-受体的选择性稍逊于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对心脏的作用如减慢心率、抑制心收缩力、降低自律性和延缓房室传导时间等与普萘洛尔、阿替洛尔(AT)相似,其降低运动试验时升高的血压和心率的作用也与PP、AT相似。其对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较PP为弱,因此对呼吸道的影响也较小,但仍强于AT。美托洛尔也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本品无致突变作用;对胎儿无影响;大鼠服用本品2 年,800mg/天未发现良性及恶性新生物。 【药代动力学】美托洛尔的脂溶性介于普萘洛尔(PP)与阿替洛尔(AT)之间。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吸收率大于90%,但肝脏代谢率达95%,首过效应为25~60%,故生物利用度仅为40~75%,与AT相近。口服血浆浓度高峰时间一般在小时,最大作用时间为1~2小时。血压的降低与血药浓度不平行,而心率的降低则与血药浓度呈直线关系。主要在肝脏中被代谢为羟基美托洛尔,其在体内的代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白种人中90%为快代谢型,t 1/2为3~4小时;10%为慢代谢型,t 1/2 可达小时。血浆 高峰浓度的个体差异可达20倍。肾功能不全时无明显改变。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尿内以代谢物为主,仅少量(<5%)为原形物。不能经透析排出。缓释片峰浓度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长,谷峰变化小。口服1~2小时达有效血浓度,3~4天后达稳态,生物利用度为普通片的96%。 与普萘洛尔(PP)相似,食物可增加口服本品的血药浓度达空腹时的一倍。体内分布容积为kg,血浆蛋白结合率约12%,可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也可从乳汁分泌。美托洛尔口服200mg/日,脑中浓度为βg/g,比PP略低,比AT高10倍。仅 3~10%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适应症】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心脏神经官能症等。近年来尚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此时应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用法用量】 治疗高血压100~200mg/次,一日两次的疗效相当于阿替洛尔100mg/次,一日一次,在血液动力学稳定后立即使用。 急性心肌梗死:主张在早期,即最初的几小时内使用,因为即刻使用在未能溶栓的病人中可减小梗塞范围、降低短期(15天)死亡率(此作用在用药后24小时既出

药理-抗心律失常药习题集 附答案(优.选)

第十五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D) A.减慢心律 B.减慢房室传导 C.提到呼吸道阻力 D.提高基础代谢率 2.普萘洛尔禁用与(A) A.支气管哮喘 B.典型心绞痛 C.甲亢 D.心律失常 3.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之一是(D) A.延长APD和ERP B.仅缩短APD B.仅缩短ERP D.相对延长ERP 4.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哪一药物(C)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5.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D) A.维拉帕米 B.胺碘酮 C.奎尼丁 D.苯妥英钠 6.治疗窦性心律过缓的首选药是(B) A.奎尼丁 B.阿托品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7.奎尼丁对下列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C) A.心房颤动 B.心房扑动 C.室性期前收缩 D.房性期前收缩 8.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 A.抑制窦房结,减缓传导并延长其有效不应期

B.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C.在高浓度时,能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浦肯野纤维的反应性 D.加快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 9.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B) A.苯妥英钠 B.普萘洛尔 C.氟卡尼 D.利多卡因 10.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D) A.苯妥英钠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维拉帕米 11.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是(C)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苯妥英钠 D.普鲁卡因胺 12.心室纤颤选用(A)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13.下列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B) A.普罗帕酮 B.奎尼丁 C.苯妥英钠 D.维拉帕米 14.治疗心房颤动选用(D)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15.起效慢,作用时间最长的药物(D) A.奎尼丁 B.利多卡因 C.维拉帕米 D.胺碘酮 (二)多项选择题 1.降低心肌异常自律性的方式有(ACD) A.提高阀电位水平 B.降低阀电位水平 C.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D.减慢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

最新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 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一)异位心搏和异常传导的基本特点 房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不同的P‘波,P’-R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交界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相反的P-波,位于QRS波前或后,前部的P——R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室性异位搏动:搏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畸形,其前无相关P 波,其后T波相反。 异常传导:主要指激动沿正常途径下传中发生传导延迟或中断,心电图在相应的部位会出现传导时间的延长或后续传导波形的缺失。 异常通路传导:主要位于房室间,在QRS波起始部出现P-R间期变化。 (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60次/分 3.窦性停搏:符合窦性心律特点,较长时间内无窦性搏动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的窦性节律或缓慢的窦性节律基础上有快速室上性节律的发作 (三)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提早的房性搏动 2.房颤: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不整 3.房扑: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整或不整 (四)交界性心律失常 1. 交界性早搏:提早的交界性搏动 2.阵发性室上速:连续出现的快速房性或交界性搏动

(五)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提早的室性搏动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出现的快速室性搏动 (六)心脏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延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室上性搏动脱漏(P波后无QRS) 3.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搏动完全脱漏+缓慢的逸搏心律(七)预激综合征: 1.短P-R+δ波+宽QRS 2.常伴发宽QRS房室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分类及用法

(一) I类药物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 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 最为显著。 1. 奎尼丁(Ia):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症:口服适用于房性早搏、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肌注及静注已不用。 用法用量:1、口服:第1天,每次0.2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如无效而又无明显毒性反应,第2天增至每次0.3g、第3天每次0.4g,每2小时1次,连续5次。每日总量一般不宜超过2g。恢复正常心律后,改给维持量,每日0.2~0.4g。若连服3~4日无效或有毒性反应者,应停药。2、静注:在十分必要时采用,并须在心电图观察下进行。每次0.25g,以5%葡萄糖液稀释至50ml缓慢静注。小儿每次2mg/kg。

注意事项:1、用于纠正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时,应先给洋地黄饱和量,以免心律转变后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2、奎尼丁与地高辛联合应用时,由于奎尼丁可减少地高辛的经肾排泄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浓度,故联合应用时应减少地高辛的用量。3、每次给药前应仔细观察心律和血压改变,并避免夜间给药。在白天给药量较大时,夜间也应注意心律及血压。4、患心房颤动的病人,用药过程中,当心律转至正常时,可能诱发心房内血栓脱落,产生栓塞性病变,如脑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等,应严密观察。5、对于有应用奎尼丁的指征,但血压偏低或处于休克状态的病人,应先提高血压、纠正休克,然后再用。如血压偏低是由于心动过速、心脏排血量小所造成,则应一面提高血压,一面使用奎尼丁。6、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人和孕妇忌用。7、静注常引起严重的低血压,有较大的危险性,须注意。禁用于有严重心肌病变。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洋地黄中毒、原有Q-T间期延长、妊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及对本品有过敏反应者,慎用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低血压、重症肌无力者。每次服药前要检查血压、心率和心律,并记录心电图,避免低血钾。 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本品有促心律失常作用,产生心脏停搏及传导阻滞,较多见于原有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可反复自发自停,发作时伴晕厥现象,此作用与剂量无关,可发生于血药浓度尚在治疗范围内或以下时。本品可使血管扩张产生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2:01.9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黄素英[导读] 临床上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多应用药物治疗,且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理想药物,即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不会增加死亡率。 绵阳市游仙区石马中心卫生院四川绵阳621000 临床上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多应用药物治疗,且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理想药物,即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不会增加死亡率。为此,在应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抗心率失常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使用,确保将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致力于不良反应的显著降低。 1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 1.1临床症状明显需药物治疗 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气短、头晕、头痛或暂时性意识丧失。 1.2症状明显且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正常心脏”仅在少数可见,关于器质性心脏病“正常心脏”并不存在,定义:各种心脏检查结果正常,且心脏异常的情况未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经开展一系列检查可判断是否为正常心脏。 (1)必检项目: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12导体表心电图、生化与血液检查等。 (2)尽量需要做的项目: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室与左右心室造影、心脏电生理检查等。 (3)考虑做的项目主要为心脏活体检查。 关于上述各种检查,有时需定期复查,如6-12个月,因早期扩张型心肌病缺乏典型性,会逐渐向伴心律失常的右室发育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等方向发展,极有可能误诊为“正常心脏”。因发作期不存在反复性发作性心动过速、束支阻滞型室速等情况,也会造成漏诊而产生错误的诊断。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定期做好复查工作,并做好严密观察,是可以在认真随访中发现而进行确诊的。2选择危险/效益比最小的药物 现如今,医生多结合自身经验与临床试验结果来判断使用哪种药物。按照CAST-1和-2地试验结果,在器质性心脏病种可更好地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更好地认识该药物的作用,特别是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即其效益可有效避免室性心律失常,但是本身所具有的危险会导致病死率不断增加,因此放弃了这类药物的使用,如氟卡因、英卡因等。同时,针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以应用普罗帕酮、美西律等药物时,但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需要格外小心、谨慎的使用,尽可能的以短期少量用药为主,对患者心脏进行有效监护,对于QT间期延长等信息需要有效的捕捉,针对新近心律失常,需对低钾血症进行有效的预防与纠正,对心肌缺血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对所合并的严重高血压进行控制,防止严重副作用的出现。药物应用后导致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会造成心律失常作用,若QT间期为0·155s、 QNJ为120%,则需要减量或停用。 3首选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如果症状比较明显,则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需要选择开展非药物治疗,或者说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使用非药物治疗。 3.1伴有休克、低血压、急性心力衰竭等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情况。 3.2存在快速心室率,对于房颤、房扑等经药物治疗无法控制,如近期不存在动脉栓塞史、血钾较高,存在心力衰竭即刻电击复律,针对病情渐趋稳定的患者,可择期开展电击复律操作。 3.3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者,合并存在室颤或休克的情况,经过电击复律后可采用ICD起博器。4遵循原则 4.1单独用药后开展联合用药; 4.2选择药物的最小剂量,以此来增强临床疗效; 4.2先致力于危险性的降低,后考虑如何对临床症状进行缓解; 4.4关于药物本身所具有的毒副作用与心律失常作用进行密切留意。 临床上关于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已经超过百年,近20年来开展以抑制试验为代表的循证医学研究,人们对于抗心律失常药逐渐有了更新的认识,其应用基础也逐渐从之前的经验与推理,发展为证据,治疗效果的评价也更加重视死亡率等。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人表现出心慌的情况,偶尔一两次可不用紧张,但是若经常发生且已经对正常的工作与生活造成影响就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由于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具有多种种类,治疗作用特殊,服用必须有医师的专业指导,过程中对用药时间与剂量进行严格遵守,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心电图表现 [一]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窦房结心律失常 正常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窦房结冲动引起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其正常频率为60~100次/分。心电图示窦性P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s。 ⑴窦性心动过速 当窦性心律的心率超过10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与情绪激动;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 ⑵窦性心动过缓 当窦性心律的心率低于60次/分,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亦可见于颅内高压、甲状腺功能低下、阻塞性黄疸、服用洋地黄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器质性心脏病中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窦性心动过缓多无自觉症状,当心率过分缓慢,出现心排血量不足,病人可有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⑶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或称窦性静止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电冲动,心脏的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由低位起搏点发放的冲动来控制。心电图特征:为比正常PP间期显著长的时间内无P波发生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长的PP间期与基本的窦性PP间期无倍数关系。窦性停搏一般属病理性,各种病因所致的窦房结功能低下是其主要原因,除常见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以外,还可见于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中毒,钾盐和β受体阻滞剂过量等。一旦窦性停搏时间过长而又不能及时出现逸搏时,病人常可发生头晕、晕厥甚至抽搐。 ⑷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适应证与不良应

心律失常即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包括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I 类—钠通道阻滞 Ia 类 适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作用原理是减慢心率,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 奎尼丁 奎尼丁属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是最早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临床上主要用于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经电转复律后的维持治疗,常用量一次0.2-0.3 g,一次 3-4 次。 但是本药治疗指数低,约 1/3 的患者可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虽然本药有作用,但由于其安全范围小,用量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已较少用。肌内注射及静脉注射已不再使用。 小贴士:应用奎尼丁转复房颤或房扑时,首先给 0.1 g 试服剂量,观察 2 h 有无过敏及特异质反应。 如无不良反应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复律:0.2 g,q8 h,连服 3d 左右。 转复房扑和房颤时,为防止房室间隐匿性传导减轻而导致 1:1 下传,应先给予地高辛或β-受体阻断药,以免心室率过快。 普鲁卡因胺 普鲁卡因胺也属 Ia 类抗心律失常药,本药曾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因其促心律失常作用、以及长期使用可引起抗核抗体滴度升高,甚至出现狼疮样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现仅推荐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注射液适用于利多卡因无效而又不宜电转复律的室性心动过速。 用药期间一旦心室率明显减低,应立即停药,如出现发热、寒战、皮疹、胸腔或心包积液等,也应立即停药。 Ib 类 轻度阻滞钠通道,属此类的有利多卡因、美西律、苯妥英钠等药。作用原理是不减慢心率,缩短 APD。 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中效酰胺类局麻药,也是 Ib 类抗心律失常药,但其对短动作电位时程的心房肌无效,因此仅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用法:可按 1-1.5 mg/kg 作为首次负荷量静脉注射 2-3 分钟,必要时每 5 分钟重复 1-2 次,用负荷量后,可以 1-4 mg/min 的滴速静脉滴注。 小贴士:在低心排血量状态,70 岁以上高龄和肝功能障碍者,可接受正常的负荷量,但维持量为正常的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作者:廖德宁杨志健 单位:入站时间:2009-09-07 11:04:00 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AAD)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但近20年来以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CAST)为代表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对AAD的认识,使AAD的临床应用从以经验和推理为基础转为以证据为基础,使对AAD疗效的评价从以单纯使用早搏减少等临床替代终点转为以强调与重视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等硬终点。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尚未找到一个既能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又能明显降低死亡率的理想药物,故有人提出负责任的心内科医生不只是会开AAD处方,而是要理解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选择使用AAD。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再认识 1.1 I类AAD I类AAD根据其对心脏传导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分为IA、IB、IC 等3个亚类。IA类AAD主要包括奎宁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等,对Na通道的阻滞作用随心率的增快而增强,具有明显的频率依赖性,可以有效终止房性和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但因其具有致心律失常和负性肌力作用,可引起心肌梗死后及心功能不全患者死亡率升高,故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已不作为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AFL)或其它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然而近年发现,心室内、中、外膜复极电流中,快钾复极电流(Ikr)强度相似,而中膜慢钾复极电流(Iks)强度不及内、外膜的二分之一[1]。由于小剂量奎尼丁(血药浓度3~5 μmol/L)只阻滞INa、Ikr,对Iks无明显阻滞作用,故对心中膜复极时间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内、外膜复极时间的影响,造成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而易致尖端扭转性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但大剂量奎尼丁可同时阻滞Iks,使三层心肌复极时间延长趋于一致,此时虽然QT间期延长,但跨壁复极离散却缩小,TdP发生率反而下降。因此,奎尼丁诱发TdP 多出现在治疗初始3天内或小剂量时,加强用药初期的监测可以减少TdP的发生,这一特点使奎尼丁在治疗AF或某些难治性VT时仍有一定地位。IB类AAD主要包括利多卡因、美西律等,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较小,但在(心肌缺血所致的)心肌组织pH值下降、细胞外K增多、膜电位减低时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2018年2月,欧洲心律学会(EHRA)、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血管药理学工作组共同发布了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临床使用及临床决策共识。内容主要包括决定启动AAD 治疗和随访、AAD分类和药理学、药物监测、个体化用药建议、AAD预防高危患者心源性猝死、AAD作为辅助治疗以及安全性问题等。 本文对指南中的要点进行了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表1 推荐的科学依据 决定启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随访 1. 启动治疗时的决策:疾病、患者、药物、剂量 表2

2. 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的随访 表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AAD可分为4类:钠通道阻滞剂(Ⅰ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Ⅱ类)、阻断钾通道并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Ⅲ类)和钙通道阻滞剂(Ⅳ类),其中Ⅰ类AAD又可分为Ⅰ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和Ⅰ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监测

图1 导致致死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潜在机制和鉴别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检查。框下是可用于心律失常危险分层的不同诊断工具举例。 ECG,心电图;Echo,超声心动图;EP,电生理学检查;ETT,运动平板试验;MRI,核磁共振成像;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VF,室颤;VT,室性心动过速。

图2 心律失常患者管理的简化策略 AF,房颤;AFlutter,房扑;AT,房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VF,室颤;VT,室性心动过速。 表4 需要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药代动力学的情况 表5

基于患者特征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建议1. 性别和年龄 表6 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改变 2. 潜在心脏病 表7

抗心律失常药试题1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 A.减慢心律 B.减慢房室传导 C.提到呼吸道阻力 D.提高基础代谢率 2.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之一是( ) A.延长APD和ERP B.仅缩短APD B.仅缩短ERP D.相对延长ERP 2.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哪一药物( )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3.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D) A.维拉帕米 B.胺碘酮 C.奎尼丁 D.苯妥英钠 4.治疗窦性心律过缓的首选药是( ) A.奎尼丁 B.阿托品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5.奎尼丁对下列哪一种心律失常无效() A.心房颤动 B.心房扑动 C.室性期前收缩 D.房性期前收缩 6.关于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作用,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抑制窦房结,减缓传导并延长其有效不应期 B.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C.在高浓度时,能抑制钠离子内流,降低浦肯野纤维的反应性 D.加快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 7.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 B.普萘洛尔 C.氟卡尼 D.利多卡因 8.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 B.利多卡因 C.普罗帕酮 D.维拉帕米 9.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苯妥英钠 D.普鲁卡因胺 10.心室纤颤选用() A.利多卡因 B.维拉帕米 C.普萘洛尔 D.奎尼丁 (二)多项选择题 1.降低心肌异常自律性的方式有( ) A.提高阀电位水平 B.降低阀电位水平 C.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D.减慢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 E.增加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 2.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包括( ) A.降低浦肯野纤维及工作肌细胞的自律性 B.减慢传导 C.抑制钾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D.加快传导 E.加快钾外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二.简答题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何分类?请每类列举一个药名。 答: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一、最佳选择题 1、普萘洛尔的作用不包括 A、减慢心率 B、减慢房室传导 C、提高呼吸道阻力 D、提高基础代谢率 E、降低基础代谢率 2、哪种药物对房室结折返所致的室上性心律失常最有效 A、利多卡因 B、普鲁卡因胺 C、苯妥英钠 D、维拉帕米 E、妥卡尼 3、普萘洛尔禁用于 A、支气管哮喘 B、典型心绞痛 C、甲亢 D、高血压 E、心率失常 4、治疗窦性心动过速首选下列哪种药物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5、属于ⅠA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 A、奎尼丁 B、苯妥英钠 C、胺碘酮 D、普萘洛尔 E、普罗帕酮 6、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7、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是 A、奎尼丁 B、胺碘酮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维拉帕米

8、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首选药物是 A、胺碘酮 B、阿托品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9、作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维拉帕米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10、具有抗癫痫作用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11、心室纤颤宜选用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12、下列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是 A、普罗帕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13、心房颤动的转复宜选用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14、起效慢,作用时间最长的药物是 A、胺碘酮 B、苯妥英钠 C、普萘洛尔 D、利多卡因 E、奎尼丁 15、关于胺碘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用法 药物一直是防治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奎尼丁应用已近百年, 普鲁卡因胺应用也有50 年历史。60年代, 利多卡因在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到80 年代, 普罗帕酮、氟卡尼等药物的应用, 使Ⅰ类药物发展到了顶峰。90 年代初, CAST结果公布, 人们注意到在心肌梗死后伴室性期前收缩 的患者中, 应用Ⅰ类药物虽可使室性期前收缩减少, 但总死亡率上升。由此引起了人们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 并开始注意Ⅲ类药物的发展。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现在广泛使用的是改良的VaughanWilams分类, 根据药物不同的电生理作用分为四类(表1)。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可能不是单一的, 如索他洛尔既有β受体阻滞(Ⅱ)作用,又有延长QT间期(Ⅲ类)作用; 胺碘酮同时表现Ⅰ、Ⅱ、Ⅲ、Ⅳ类的作用, 还能阻滞α、β 受体; 普鲁卡因胺属Ⅰa类但它的活性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NAPA)具Ⅲ类作用;奎尼丁同时兼具Ⅰ、Ⅲ类的作用。可见以上的分类显得过于简单,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未能包括在内。因此, 在19 91 年国外心律失常专家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制定了一个新的分类, 称为“西西里岛分类” (Siciliangambit)。该分类突破传统分类, 纳入对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与心律失常机制相关的新概念。“西西里岛分类”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表述了每个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和离子泵, 根据心律失常不同的离子流基础、形成的易损环节, 便于选用相应的药物。在此分类中对一些未能归类的药物也找到了相应的位置. 该分类有助于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机理, 但由于心律失常机制的复杂性,因此西西里岛分类难于在实际中应用, 临床上仍习惯地使用VaughanWilams分类。药物作用的通道、受体及主要电生理作用见表1 。 表 1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物

第二十二章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B.奎尼丁C.普萘洛尔 D.氟卡尼 E. 利多卡因 2.强心苷类药物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最好选用: A.苯妥英钠B.普萘洛尔 C. 氟卡尼 D.维拉帕米 E. 普鲁卡因胺 3.奎尼丁的错误叙述是: A.适度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 B.兼有α、M受体阻断作用 C.心肌中药物浓度为血浓度的10倍 D.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 E.为奎宁的右旋体 4.对利多卡因叙述错误的是: A.可作为局麻药使用B.可降低自律性 C.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D.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E.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5.奎尼丁的电生理作用有: A.抑制0相除极,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 B.加快0相除极,加快传导,延长不应期

C.抑制0相除极,减慢传导,缩短不应期 D.加快0相除极,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 E.抑制0相除极,对传导和不应期无影响’ 6.利多卡因不宜用于哪种心律失常: A.室性早搏B.室性纤颤C.室上性心动过速 D.强心苷所致室性心律失常E.心肌梗塞所致室性心律失常7.下列哪项不属于奎尼丁的禁忌证: A.严重低血压B.心力衰竭C.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D.心房纤颤E.地高辛中毒 8.能加速奎尼丁代谢,使血药浓度降低的抗心律失常药是:A.普鲁卡因胺B.苯妥英钠C.普萘洛尔 D.维拉帕米E.以上都不是 9.对普鲁卡因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作用与奎尼丁相似但较弱B.能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C.减慢传导速度D.延长有效不应期 E.较强的抗α受体和抗胆碱作用 10.具有明显促进K’外流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利多卡因B.维拉帕米C.胺碘酮 D.普萘洛尔E.氟卡尼 11.能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的抗心律失常药是:A.苯妥英钠B.地尔硫卓C.普萘洛尔 D.普罗帕酮E.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药考试试题

抗心律失常药考试试题 一、A1型题(本大题26小题.每题1.0分,共26.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对地高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和轻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好选用 A 阿托品 B 异丙肾上腺素 C 苯妥英钠 D 肾上腺素 E 氯化钾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对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提高心肌自律性 B β受体阻断作用 C 促进N+内流 D 抑制K+外流 E 缩短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关于维拉帕米药理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 能促进Ca2+内流 B 增加心肌收缩力

C 对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好 D 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 E 口服不吸收,不利于发挥作用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可抑制0相Na+内流,促进复极过程和4相K+外流,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改善传导,而消除单向阻滞和折返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普罗帕酮 D 普萘洛尔 E 奎尼丁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胺碘酮可减慢房室结及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 B 维拉帕米是抗心律失常药中的Ⅳ类药 C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是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D 利多卡因可治疗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E 普鲁卡因胺是Ⅱ类抗心律失常药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抗心律失常谱广而t1/2长的药物是 A 奎尼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