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课题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课题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课题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课题教案

课题

物质的分类 总课时

1 第 1课时 授课时间 2015.11.11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这些物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照分析、微观模拟,认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比较全面认识物质。

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难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方法

启发式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如果你是书店的老板,为了方便顾客,你要求店员如何摆放书? 学生:将图书分类摆放。

教师: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混合物的是( ):

石灰水【 Ca (OH)2 和 H 2O 】、氯化钠【NaCl 】 、氧气【O 2】、水【H 2O 】、氢氧化铜 【Cu (OH )2】 、硫酸铜【CuSO 4】、高锰酸钾【KMnO 4】、碳 【C 】、空气、

氧化铜【 CuO 】、铁【Fe 】 教师: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学生:氧气【O 2】、碳 【C 】、铁【Fe 】 教师: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氯化钠【NaCl 】 、水【H 2O 】、 氢氧化铜 【Cu (OH )2】 、硫酸铜【CuSO 4】、高锰酸钾【KMnO 4】、 氧化铜【 CuO 】、

教师:我们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由不同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教师:在上述化合物中,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学生:水【H 2O 】、 氧化铜【 CuO 】

教师:我们将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教师:板书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的定义

学生:记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的定义的笔记。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出氧气、氖气、碳、碳酸、二氧化碳、甲烷、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的微观模拟图,请同学们指出都是什么物质(写化学式),并指出纯净物和混合物有哪些?从纯净物中再指出单质和化合物来,进而再找出氧化物来。

学生:根据上述问题依依作答,从而分清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师:物质按照什么标准,将物质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生:有的答成了由几种元素组成的、有的答成了几种分子构成

的、有的答成了几种物质构成的。

教师:针对答成了由几种元素组成的、有的答成了几种分子构成

的说法给微观模拟图加以说明。

学生:物质按照由几种物质组成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师:纯净物按照什么标准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学生:纯净物按照由几种元素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教师:单质按照什么标准分成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链接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图片。

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 教师:展示物质间的关系。 教师:试试看

根据你所认识的物质分类的简单知识,对下列几种常见的物质,试着按要求给它们归

类:氧气(O2)、矿泉水、二氧化碳(CO2)、蒸馏水、氮气(N2)、氯化钾(KCl)、空气、硫粉(S)混合物:______ 化合物:______ 单质:______

学生:解答混合物:矿泉水、空气化合物:二氧化碳、氯化钾、蒸馏水单质:氧气、氮气、硫粉

教师:比比看

1.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是( B )

A.氧气(O2)B.水(H2O)

C.乙醇(C2H6O)D.氯化钴(CoCl2)

2.我们身边的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D )

A、新鲜洁净的空气

B、格瓦斯

C、白酒

D、水银

3. 在①MgO、CuO、CaO、河水②C、Fe、S、P ③海水、加碘食盐、金、空气,三组

物质中各有一种物质在分类上与组内其他物质不同,这三种物质分别是( B )

A. CuO、Fe、空气

B. 河水、Fe、金

C. CaO、C、海水

D. SO2、S、加碘食盐

4.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

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C )

5.指出下列物质所属类别:

例如:氧化铜—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水(H2O)海水高锰酸钾(KMnO4) 氯化钠(NaCl)

氧化镁(MgO)臭氧(O3)五氧化二磷(P2O5)氢氧化钙(Ca(OH)2)过氧化氢溶液(H2O和H2O2)水银

教师:链接中考请指出下图所示物质属于___(填写物质的类别),其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

从微观角度说出理由:

教师:研究物质时常对物质进行分类,以便对同类物质的组成、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请从下列物质中选出一种物质,写出该物质与其他物质不同的理由(一种物质可选用一次,

也可选用多次)。

物质组选出物质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1.右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

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A .①单质、③氧化物

B .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C .①单质、③化合物

D .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教师:利用请你来分类习题结尾

板书:

教师:作业:练习册 水的组成第二课时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多媒体的重要性,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的从

全方位认识事物、提高教学效率。

① ②

③ ④

课题水的组成1总课时 3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

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

的态度。

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1、复习旧知

空气的组成如何?

2、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

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

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3、讲授新课:

讨论:地球上哪里有水?水有什么用途?

多媒体:水的用途

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各种生物体内都含有水;地层、

大气中也含有水;

总量很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

分布很广,但不均匀。

资料:生物体内含水量情况

成年人鱼类水母、藻类香蕉、生菜等

65%~70% 70%~80% 90%以上90%以上

用途: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

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

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引入:水的物理性质

解释:冰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色、态、味无色、无味、液体,度

熔沸点沸点100摄氏度。熔点0摄氏

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

故冰浮于水面(有什么好处?)

重要性能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等

[实验4-1]:水的电解

现象:

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

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 2O ??

→?通电

H 2 +O 2 分解反应 注意: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少量酸或碱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反应速率。

思考:为什么实验中,正极气体体积与负极气体体积比小于1:2? 解释: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于氢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可能与电极发生反应而被消耗 总结:电解水实验的出了哪些结论?

1: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交流与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分析归纳:水、氢气、氧气的组成情况 概括出物质的分类

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课堂测试:测试卷 板 书 设 计

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H 2O=== 2H 2↑ +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_______ 质量比 _______

F.检验: O 2---出气口置一根__----现象:木条复燃

H 2---出气口置______------现象:气体燃烧,产生____ (2)结论: ①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2化学变化中,______________。

学 后 记

课题水的组成2总课时 1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对氢气的这些性质进行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思维联想

1.我们都拿过或看过氢气吹的彩球,松开绑线向上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们除了这个现象,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氢气的这一性质?

3.氢气除了这种性质,还具有什么其他性质?

回忆前面所学的水的电解,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

质?

1阅读P64第一自然段,填写下表:

状态颜色气味密度熔点沸点

2做实验3-6:氢气的燃烧。

3实验室通常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液体)来制取氢气。想一想,可

以用什么装置来制取氢气?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用烧杯罩住,观察火焰的颜色以及

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

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做实验3-7:氢气的爆炸。

以上我们点燃的是纯净的氢气,如果不纯的话会怎么样?

取一个去盖、底部钻有小孔的塑料杯,用纸团堵住小孔,用排水法集满

一杯氢气,倒置是杯下垫木条是下边缘一端稍稍抬起,拿掉堵小孔的纸

条,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阅读P65,讨论氢气的用途。

介绍氢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验纯方法:如图所示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和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会引起爆炸。。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讨论:氢气H2氧气 O2水H2O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归纳分类:空气、氮气、水、汤水、五氧化二磷、高锰酸钾、铜绿、碳、过氧化氢、二氧化碳、氯酸钾

板书设计

氢气的这些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课后反思

课题

水的组成3

总课时 1 第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水的组成,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物质的

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和归纳对水的组成和氢气的这些性质进行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重点 1. 水的组成实验 物质的分类 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 物质的分类、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归纳类比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设 计 知识归纳: 一、水的性质: 1. 水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 无色、无味、液体,度 熔沸点 沸点100摄氏度。熔点0摄氏

密度 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故冰浮于水面(有什么好处?) 重要性能

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等

水的化学性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 装置图: 实验现象:

1. 通电后电极上都出现气泡

2. 最终正极和负极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反应表达式:水???

→直流电

氢气+氧气 H 2O ??

→?通电

H 2 +O 2 分解反应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氢气性质与用途

1.氢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最小

2.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验纯方法:如图所示

3. 氢气的用途

填充气球、作燃料、冶炼金属

分析:氢气做高能燃料的优点有哪些? 三.物质的分类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分类 单 质

化 合 物 概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元素组成纯净物 举例 氧气、氢气、铁、铜

氧化铝、二氧化硫、过氧化氢

联系 它们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

巩固练习:1.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水固态时的体积 液态时的体积;水在 ℃时密度最大;纯水极难导电,在水中加入硫酸或 ,可增强水的

导电性;电解水时应通电;若在正极得到l0mL 气,同时可在负极得到mL 气。

2.(08年昆明)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右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

根据此图,试分别从物质组成、分子构成的角度各说出一种观点:

a. ;

b.

3.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化合物的是,纯净物的是,混合物的是,氧化物的是。(均填容器下的代号)

4.氢气作为新能源普遍被人们看好。它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而氢气可以用水做原料来制取。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气和汽油,前者放出的热量约是后者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一种——水,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短文的内容,请归纳总结出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课题水的组成4总课时 1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水的组成,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物质的分类。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和归纳对水的组成和氢气的这些性质进行了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新能源的认识。

教学重点 2.水的组成实验

3.物质的分类

4.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类比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水电解可产生两种气体

B.水在结冰后体积变大

C.水不能燃烧

D.水在100℃时,可能不会沸腾

2..如图所示是水在101kPa时的温度与密度图像,正确的是()

3.水有下述性质其中属于水的化学性质是()。

A.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B.水通电会有氢气、氧气放出;

C.加热至100℃水会变成水蒸气;

D.一种氧化物能溶于水生成酸或碱等物质。

4.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

A.2︰1B.1︰2C.8︰1D.1︰8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冰比水轻,能浮在水面上B.电解水是分解反应

C.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是100℃D.通常状况下,纯水是无色透明

的液体

6.下列物质中,不含水的是()

A.人体B.冰C.铁水D.苹果

7.电解水时,一般都要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原因是( )

A.它是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B.可以增加水的导电性

C.可以生成更多的氢气和氧气 D.可以除去水的有害物质

8.水是()

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9.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

10.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L气体,那

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是()

A.a L B.1.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11.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味B.能够燃烧C.难溶于水D.密度很小

12..下列用途中利用氢气物理性质的是( )

A.氢氧焰焊接或切割金属

B.冶炼金属

C.充灌探空气球

D.合成盐酸 13.鉴别H 2、O 2、N 2、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 )

A .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 .嗅其气味

C .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14.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玉玲同学做了一些分子、原子的模型,其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 ( )

A 、

B 、

C 、 D

二.非选择题

1.根据右图所示电解水装置中的现象,判断所接电源的正负极,

图中A 点表示 极,B 点表示 极。

2.做电解水的实验时,要给水通___电。正极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___,验证方法是___ ;负极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____,验证的方法是

_____ 。电解水反应的化学反应表达式是_____ ,反应类型属于_____反应。此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下列各题的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所以水是混合物。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3)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所以水生动植物能在水中获得呼吸所需的氧气。

4.下图是甲醇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结构模型:

请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甲醇分子和乙醇分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分子中都含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2) ; (3) (4) 。

5.硝酸铵是一种含氮量较高的氮肥,通常盛装在丝袋中。—辆运输硝酸铵的大货车在行驶途中,因违章驾车而发生车祸,导致车上的硝酸铵分解而发生爆炸,生成空气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氧化物。根据以上信息,请回答、(1)硝酸铵的性质 ;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H

H H O O O H H O H

课题水的净化总课时 3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总结知识点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水的净化

教学难点水的净化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水的净化

1.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_________分

离开。

⑴过滤操作中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______漏斗内壁,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a.漏斗内滤纸边缘_____漏斗口边缘

b.漏斗内液面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靠:a.倾倒液体时,烧杯与_______接触

b.玻璃棒末端与漏斗内______滤纸处接触

c.漏斗下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_____接触

⑵通过过滤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下列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如砂石

过滤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活性炭既能_____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____掉一些溶解的杂质,

有色的物质和有味的物质。

3.净化水的方法有:等方

法。

若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4.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

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水。

⑴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①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是水。

②向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水是水,有大量泡沫出现的水是

水。

⑵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会使衣物变硬。

②烧锅炉,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仅___________,严重时可能引起

___。

⑶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通过将水煮沸或暴晒。

②实验室里用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是哪种方法?

水的净化方法,硬水软水的鉴别和转化

板书设计

水的净化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过滤时的注意事项:

课后反思

课题水的净化总课时 3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总结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过滤

教学难点过滤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18.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泥沙、悬

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因此必须要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可用次氯酸来杀死细菌,

即将漂白粉(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投入水中以产生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

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

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

(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填“纯净

物”或者“混合物”)。其原因

是。

19.“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定范围内

再次使用的非饮用水。根据你了解的水的净化方法,写出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成“中水”的过程中,常采用的两种方法:、。利用“中

水”的实际意义是。

20.陈纬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

一会后,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明矾一种是剂,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其作用

是。

(2)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有(至少写两种):

(3)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的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净

水了!对此,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理由是,若要制得纯净水,还需要采取

的净化方法是。

20. 蒸馏是分离________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除去水中的杂

质,制取_________。操作时(1)温度计水银球在蒸馏烧瓶___________,它

测得的是_______的温度;

(2)烧瓶中加入几粒_____或___________,以防加热时出现__________;

(3)冷凝管水流方向应___________进____________出,以提高__________。

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它起着___________的作用。

21. 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还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

水成分较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他成分做了“简化”),将其经过去

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洁用水。问:(1)采用什么操作,可除去污

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中的臭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

课题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总课时 1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除去杂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和图片了解自来水的生产流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自然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教学难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个性设

教师:拿来一杯液体你就能喝吗?

教师: 水是生命之源,

人们每天都要喝约两升的水,水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但是人口密度大,工业发展迅速,影响了水的质量。这就需要改善水的质量了,那么水净化处理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教师:从外观上看纯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

教师:从外观上看河水、江水、湖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而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板书设计自来水的生产流程

取水、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课题氢气总课时 1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标知识与技能巩固氢气和氧气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照来总结氢气和氧气的性质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氢气和氧气

教学难点氢气和氧气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个性设计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在______条件下是一种无色____、无臭、溶于水、密度__气体。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发出______色的火焰。

符号表达式:

利用该性质的氢气用途:

2.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时_____会发生爆炸。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前一定要。

检验氢气纯度的办法是: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试管口朝___,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___;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___。

氢气和氧气的知识比较

氧气氢气

化学式O2H2

分类非金属气体单质非金属气体单质相对分子质量32 2

制法

工业

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

物理变化

以天然气或水煤气{一氧化碳

(CO)和氢气(H2)的混合

气体}为原料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高锰酸钾

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向下排空气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中,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

口,若复燃证明已满

物理性质1.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 密度比空气略大

3. 不易溶于水

4. 固态、液态为淡蓝色

1. 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2. 密度比空气小

3. 难溶于水

4. 固态、液态为无色

化学性质1. 碳+氧气→二氧化碳

2. 硫+氧气→二氧化硫

3.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4.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5. 镁+氧气→氧化镁

6. 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1. 可燃性

氢气+氧气→水

2. 还原性

氢气+氧化铜→水+铜

登山、潜水、医疗、航空等探空气球、高能燃料、冶炼金属等

板书设计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化学性质:氢气的用途:

课题水氢的复习总课时 3 第 1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有关水的性质、用途、分布、净化、防止水体污染的有关知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水的净化和防止水体污染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水的净化和防止水体污染

教学重点水的净化和防止水体污染教学难点水的净化和防止水体污染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四、教学活动:

五、板书设计:

2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五、教学活动: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 (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 (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板书?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撐率倚в 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摽斩磾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第一节空气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摽床坏接臵 蛔艛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重要内容。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标准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学习和研究转入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图片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言]“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杨振宁语)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奥秘无穷。下面我们一些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教材的几幅图片。 [板书]一、物质的分类 [师]化学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要应用,在你的生活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请各位同学在纸上写出一些实例,再进行小组交流。 自己完成实例后,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水、氧气、金属、碳、塑料、二氧化碳、汽油、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 [师]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为了获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并更好地利用这些物质为人类服务,化学家们需要将众多的物质进行分类研究,需要探索物质转化的条件和转

化时所遵循的规律。如何来分类呢?

[师]给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食盐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给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生1]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有:空气和食盐水;纯净物为:乙醇、硫酸铵、铜、、碘、氢气、石墨。 [生2]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有:铜、、碘、氢气、石墨;化合物有:乙醇、硫酸铵。空气和食盐水是混合物。 [生3]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气态、液态和固态。 气态为:空气、氢气;液态为:乙醇、食盐水;固态为:硫酸铵、铜、碘和石墨 [生4]我们小组将物质分成了易溶、微溶、难溶。 易溶为:乙醇、食盐水、硫酸铵;微溶为:碘;难溶为:空气、氢气、铜、石墨 [师]以上同学提出的分类形式都非常好。有从组成、导电性、状态、溶解能力等依据来分析的,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在不同的角度思维,就会“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说明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止一个。 [板书]物质分类标准的不同,分类形式的结果各不相同。 [展示]老师在此也提出一种分类方式与同学们一起共享。 [问题解决]根据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Ca) 氯气(Cl2) 氯化钙(CaCl2)溶液硫酸(H2SO4) 碳酸钙(CaCO3)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 B. 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 C.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反应进行完成.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s) Fe2O3FeCl3(aq) B.CuO Cu(NO3)2(aq) Cu(NO3)2(s) C.SiO2(s) H2SiO3(s) Na2SiO3(aq) D.N2(g) NH3(g) NO(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 2SO 4 ③向Ba(NO 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 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 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O 2+H 2O=2NaHCO 3,NaHCO 3比Na 2CO 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 2O ,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 2SO 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 2SO 4过量,Fe(OH)3与H 2SO 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 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SO 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可获得3Fe(OH)胶体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 正确;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 错误;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获得3Fe(OH)沉淀,制备3Fe(OH)胶体应将饱和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人教版初中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胜利学校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7年秋第一学期定稿 学科:化学; 任课班级:九年级; 任课教师:陈兴洪; 2017年 9 月 1 日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意识到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科学等之间的联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3)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熟悉化学的重要价值 二、考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化学发展史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化学发展史 2、化学研究的对象

六、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考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学困点和易错点: 1、物理变化和物理性质 2、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 3、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2课时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教学过程点评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912年,英国斯科特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采撷短小、精致的历史故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现在,你最想知道哪些关于金属材料的知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及时整理。 活动探究 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金属和非

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吗? 知识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用到哪些金属材料?你能设计出更别致的用途吗?有兴趣的同学,请你走上讲台,为我们做一次精彩的演说!现在,你知道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哪些关系了吗?变讲台为师生共同拥有的活动舞台。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师生交流 要把“神舟”5号飞船(如图)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飞行速度达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这样快的速度下,火箭外壳与大气摩擦将会产生上千度的高温。与此同时,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还要喷出几千度的高温气流,这样一来,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摄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温。适时应用STS渗透教育。 结合教材表8-1,谈谈你的想法。 事实上,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 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 自然过渡。 活动探究 合金材料与纯金属材料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小组协商选择你认为有价值的合金材料 与纯金属材料,自己确定研究方案,从光泽、颜色、硬度、熔点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现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优良的物理性能了吗? 归纳整合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全新的体验?请同学们说说。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 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 的思路和方法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用发展的观点, 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2O3+3CO? ?高温2Fe+3CO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 ?→ 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 ?高温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 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所学的定义有局限性。 我们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了氧化还原反应,我们继续讨论其反应的特征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物质的分类 (最新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绪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极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不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4.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 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三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的石灰水,水。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课本[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学生观察实验并按教师要求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提问: (1)实验1、2的共同特征? (2)实验3、4的共同特征?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区别? 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本质区别。 [目的: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写出几种描述,由学生讨论而得出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目的: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应用。] 4.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 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目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知欲。] 5.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讨论: 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祖国的四个现代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案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 (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 F2,O2,H2,Cl2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二、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 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 姓名 教学课题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备注:请用课标原话,而不是教参的话,没有的项目不填) 了解 理解 应用 能力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见课标) 情感 ( ) (括号内填哪个层次) 知识点1 (以教材蓝色 标题字为主) ∨ 知识点2 ∨ 目标设计 (针对各知识点分着列出,一般要求写出: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即什么学习行为如用学具模拟等。行为动词:即课标上各层次使用的具体的动词如概述、说明等,而不是理解、应用抽象的不可测量的词。达成度: 即达到什么要求。行为主体也可省略) 如1、学生通过用学具模拟能说明减数分裂的对象、过程、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知识点 情境设计 问题设计 知 识 点 1 (以下 知识点 要具体 列出) 情境一 (具体)******* 情景二 例如资料 对应问题1 例如:复习旧知: 上一章所学的******* 对应问题2 知 识 点 2 情境三 例如演示实验:***** 情境四 例如动画: 对应问题3、 对应问题4、 或许还有对应问题5、 (问题设计中可以有阶段小结或师生概括知识框图及例题讲 解及提问,可简要概括教学活动如自读教材回答:.........,小 组讨论........等) 课堂 小结 主要设计谁小结,师、生?师生共同?小结什么? 课堂习题设计 知识点 层次

对应 知识点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具体) 1、 2、 知识点2 1、 2、 说明:本节教学设计由**** 整理撰写,其中*****(写出具体哪部分)参考了 ***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未参考可不写)。由***、***老师修订(如未修订可不写)。参加本节教学设计研讨的还有: 学校 老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一定要写明)。 其它说明: 1、页面设置:A4,页边距左2cm ,右1.8cm 。教学课题:小四宋体加粗。问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五号宋体加粗,课本上没有的问题五号楷体加粗。其他都用五号宋体。“目标设计、情境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要加粗。 2、每一章第一节都有章题引入,每一节第一节都有节题引入。 3、习题设计:每个知识点一般1个小题,最多2个。 4、情境设计:用下标数字对应光盘中的本课时文件如图片,动画或课件。 5、每节设计要有相应的打包课件,文本设计与课件文件名均用本节课题名称。 6、3月15日前传至学科牵头人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