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从《罗摩衍那》与《西游记》的比较中看中印关系

摘要:在印度和中国民间都流传着神猴的故事,以他们为主人公的两部著作《罗摩衍那》和《西游记》在两国的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上千年来依旧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来源于《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但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论断进行考据,而是想通过对这两部类似的小说进行比较,探讨中印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这一基础上解析文化和观念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罗摩衍那西游记文化观念中印关系

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最初了解或许都来自《西游记》中唐僧去西天取经,这里的西天指的就是古印度。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可谓最具影响力,可以说西游记既对中国的文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部分反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对于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有了它是本土的还是进口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源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胡适在《考证》中写道:“孙行者,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但是也有部分学者通过考据认为孙悟空和哈奴曼是不相关的。本文并不准备对这一争

论做出判断,无论孙悟空是否是哈奴曼的化身都能说明中印文化之间的相关性。《罗摩衍那》是印度的两大史诗之一,被认为是了解印度古代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两千多年来,对印度的影响依旧深刻。鉴于《西游记》和《罗摩衍那》在中国和印度的类似地位,以及两文中都有神猴助人除魔的故事情节,我们不妨通过对这两本书的比较来解析日益受关注的中印关系,实则是探讨观念和文化对中印关系中的影响。

一、中印关系现状

自上个世纪开始,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在反复强调二十一世纪是亚洲世纪。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超过30%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因此今天的中印关系,比任何时候都为重要。中印之间是合作还是冲突,中印两国是对手还是朋友,不仅对亚洲产生重要影响,也关乎全球的未来与发展。

2005年,印度前商务部长兰密施创造了“Chindia”,华裔印度学者将这个词翻译成了中印大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中印关系虽然日益成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边界问题上也建立了磋商与协调机制,但是横亘在中印之间的西藏问题、边界纠纷、印巴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所谓的大国崛起的潜在冲突,都是中印之间的不定时炸弹,阻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展中印关系,必须清理这些障

碍,而要清理障碍首先就必须寻找问题所在,并找出会对清理障碍有影响的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和观念日益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印共通或者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中印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本文就通过这两部著作比较来进一步解析观念和文化因素对中印

关系影响。

二、《罗摩衍那》与《西游记》中的中印文化观念比较

(一)中印主要文化观念的差异

入世与出世:纵观全书,虽然《西游记》和《罗摩衍那》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改变的神话故事。但是《西游记》的描写更具真实性,而《罗摩衍那》的描述则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例如在《罗摩衍那》第一篇中,众友仙讲了一个故事,国王俱舍那婆将自己受风神凌辱的100个女儿嫁给了离城的国王。同样,在《罗摩衍那》中,罗摩,十车王、诸神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罗摩的父亲十车王,即便听信小皇后的话将王位传给了小皇后的儿子,也被认为是对誓言的遵守,是高尚的行为。而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凡人还是神仙都有七情六欲,孙悟空无组织无纪律,猪八戒好色,其他各路神仙各有各的小心眼,后人认为西游记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从这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印度人是极度迷信神的,他们的精神世界由宗教支撑,而中国人其实没有那么重视鬼神。

虽然佛教也是追求来世的宗教,但是在中国佛教是“儒、释、道”的三位一体,儒家和道教本来就是入世的哲学,强调现世的人生。《西游记》也反映了这一主题,重视人的价值,神并不是唯一的主宰,在西游记中,大量描绘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而不像《罗摩衍那》中,几乎全篇都是皇室、神仙、恶魔。即使说罗摩是凡人,但是这些所谓的凡人要么是神的儿子,要么是神变来的。同时,在印度教中,修行就必须苦行,要摒弃肉体,要放弃一切功名,要抛弃妻子。他们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来世。在中国,我们求神拜佛往往都是求这一世的福报(升官、发财、功名利禄)。这同时也解释了印度社会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印度人为何能忍受的了贫穷他们把这一世的辛苦看做是对自己的磨练,来世就能得到解脱。印度农村至今都及其落后,但是印度的精英们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印度的农村是印度最后一块净土,没有受到西方,受到工业社会的污染。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印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国内现状,我们只有在理解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印关系。

极化与中道:在《罗摩衍那》中,一个婆罗门诉说了他修行的故事,他极端的禁欲苦行,苦行之后又沉醉于肉欲的放纵。通篇中要么就是住茅屋,穿兽皮,吃野果;要么就是金银珠宝,华丽衣着,酒池肉林。而《西游记》中并没有这种极端性的描述。佛教的修行,讲得是“不偏于苦,不偏于

乐的”中道修持。《罗摩衍那》这种两极的变化,这种善变性,反映了印度人矛盾的特点。仔细观察印度社会,一方面他们奉行非暴力不合作,另一方面他们国内政治暴力事件又很多;一方面多种宗教种族可以长期并存,另一方面这些种族和宗教之间冲突不断;一方面软件业服务业的发展已经世界领先,另一方面农村及其贫困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反观中国,我们可以把佛教、道教、儒教融合在一起,我们对神灵的信仰经常是介于信与不信之间。就如中国菜中的调料一样,讲究的是适量,这个适量是多少,需要我们自己把握,灵活机动。因此在国内要通过一个决定,印度政府要比中国政府难办的多,因此在两国关系上,印度政府会更多地受国内因素制约和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们一直在提倡中庸,但是有时候也容易陷入绝对化。绝对主义是东方世界的一大特点,这种观念对国家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两国建国后,都曾经走过片面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且中印关系有很长一段时间就陷入这种“大喜大悲”中,好的时候成亲兄弟,差的时候陷入战争。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印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摘要:中国、印度世界上发展最有潜力和活力的国家,既想相互亲近,又心存 芥蒂。他们有放不下的过去,又有必须面对的现在,还有可以展望的美好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能很好地表达出中印之间的关系!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中,双方都有收获,并找到一种默契,为两个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放下过去,做好现在,憧憬未来,一心一意为本国人民,为亚洲人民,为世界人民,不谋求霸权才是印度的首选,有中国这样的近邻是他的福气!印度真正的对手不是中国,而是自己,如果一味为了迎合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而围堵中国,印度必将自食其果! 关键词:边界问题;中美俄博弈;军事竞赛;政治交流;中印贸易。 正文: 中印关系大致经过这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 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 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 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至现在,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然而中印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总在一些问题上发生分歧,引起纠纷。 一、边界问题 历史上,中印边界原本没有什么争议,有喜马拉雅山作为天然屏障,中印历史上的习惯边界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也没有一块界碑,双方以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两国边界的长度也一直没有准确测量,大约有1700—2000公里。一直到英国占领印度,并不断实施侵占西藏的阴谋,才给日后的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祸根。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 (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 正文] 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

中印关系论文

1 对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的友好时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低潮时期。第三阶段为1976年到1988年,中印关系的缓和时期。第四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印关系的升温时期。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代中后期,中印关系继续发展的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额的年增长率一般均为两位数,1990年贸易额2.6亿多元,增幅近80%以上。 2 中印关系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 中印双边改善关系意义重大第一,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步入21世纪的中国走出与印度这一人口最

多邻邦的“冷和平”状态,符合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推动本地区的一体化,从而实现这一地区各个国家的地区利益。目前,两国人民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抓住机遇进行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致力于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可见,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两国间的合作交往是大势所趋。第二,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是中国国内发展的要求。当前,中国要发展,有两个紧迫的任务:一是完善自身;二是稳定周边。稳定周边是完善自身所需的外在保障。不难看出,突破中印关系发展的瓶颈有诸多效用,直接可以作用到中亚地区、中国的新疆和西藏两地,从而缓解周边安全和内部稳定的压力,有助于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第三,改善中印双边关系有助于实现两国各自战略目标。中国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广交朋友,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印度为了实现经济振兴、国家稳定和大国抱负,也需要中国、南亚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第四,两国关系的改善对中国崛起和大国外交作用重大。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三个区域性的“热点群”之一,人口密集,社会问题突出,具有潜在的“爆炸性”。中国外交遵循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也向世人宣告了“安邻、睦邻、富邻”的外交方针。中国能否在改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有所作为,能否给世界上近1/3的人口营造和平交往的环境,能否对这一地区的发展稳定起到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应有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国上述外交政策的考验。如果做得好,会令世人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浅谈中印两国的经济合作——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不断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两国的经贸易总额显得较小。鉴于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中印经济合作,本文特对中印经济合作的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印经济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印经济合作制约对策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总体发展 在最近二十年里,中印的贸易额一直在快速的上升,这成为了中印之间贸易合作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在近十年之内,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40%的速度在增长。在这期间两国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在提高,并且贸易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印的贸易额虽然在增长,但是那个时候两国的贸易的产品还主要是集中在初级的产品上。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双边的贸易的结构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额的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如软件,生物技术,能源,药品、环保产品,汽车配件和纺织品等,这也成为今后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中印合作的推动因素分析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高速增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主要归因于两国的改革开放。在双方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全球化也推动着两国经济的合作。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中印两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的速度,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保持在8%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也维持在5.8%左右。两国改革开放政策为各自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而经济的增长为双方的

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斯瓦兰·辛格,刘卫东(译) 2012-8-13 16:08:59 来源:《美国研究》(京)2006年1期第113~119页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h):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中国、美国和印度之间的三边关系近来比较引人注目。冷战期间三方中的两方经常联合起来反对第三方,中印在经历短期的友好以后,也曾相互开战,之后美国因素逐步变得重要。随着国际格局的演变,中国和印度都在积极与美国发展关系,同时中印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当前在恐怖主义的共同威胁和全球化的推动下,过去那种对抗和遏制的模式将不会再现,三个国家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尽管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依然重要,但在现实中其作用正在降低。 【关键词】美国军事与外交战略/美印关系/中美关系/九一一后/中印关系/美国因素 最近美印关系的积极举动引起了中国官员和学术界的注意。这并不奇怪,实际上印度对于不久以前中美之间的接近同样关注。美国因素已经并且会继续成为塑造中印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尽管中印关系从来就摆脱不了美国因素的制约,不过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和力量使这种关系更加自主独立。尽管有着诸多局限,然而正在崛起的中国也许已经成为塑造21世纪迅速变化的景象中唯一重要的因素,印度和美国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①

美国政府无疑经常被看作对中国和印度持一种攻击性的政策立场,其言辞甚于政策,而政策所追寻的不是(民主或不扩散的)理想,而是国家利益。②特别是从全球化的新的力量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视角来看,美国的国家利益迫使其逐渐采取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不断崛起的力量,如中国和印度,美国近来的一些行动可以因此得到解释。因而,印美之间加强了技术和外交合作,美国支持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担任领导角色也证明了中美联系的密切程度。这是美国第一次把对全球防扩散的关注寄托在中国领导身上,即使他们目前还没有成功地解决问题。看来这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中国从美国主导的防扩散体系所针对的目标转变为一个伙伴和美国核不扩散旗下的支柱。美印之间的积极举动也几乎肯定会带来一个类似的结构性转变。 此外,最近中印交往模式的巨大变化,对它们各自的对美政策产生了影响。印度和中国都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中国加入了许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从1993年的《核不扩散条约》,到2005年的核供应者小组(nuclear suppliers group),中国现在尝试加入《导弹技术控制框架》,同时也增加了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贡献。③印度在试图打破南亚模式,与东亚国家广泛接触。在这一阶段,特别有趣的是,在印度和中国双边关系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中国欢迎印度加入没有美国参加的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首脑峰会,印度分别于2005年7月和11月加入。同时从2000年1月中国作为观察员进入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后,印度也开始逐步接纳中国进入包括南亚地区合作组织在内的南亚论坛,这为中国参加其他的地区活动打开了大门。 这是否意味着中印关系越来越独立于传统的美国因素?还是美国因素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有力?美国是否对正在崛起的中印越来越友善?或者这意味着在

中印关系论文

随着近年中国与印度在亚洲的双双崛起,中印关系也自然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可以说,当前的中印关系仍属高层推动型,政治与战略互信不足,以及民众支持基础缺失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第一,高层互访和接触比较频繁。2000年五六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转上正确的轨道。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成功访华,两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2006年两国部长级互访持续不断,2006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成功的访问。 第二,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4—2006年,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持续突破1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大关。2007年双边贸易额为3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2010年1月19日,“中国—印度经贸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最近两年,中印两国双边贸易额翻一番,突破了500亿美元,双向投资增长了10倍。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 第三,多边合作与协调明显加强。中印在当前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似或相同的立场,双方都主张多极世界,反对单极霸权,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在多哈回合谈判中,中印与其他一些国家一道,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际上面临着一种发展困惑。一方面,两国领导人乃至广大有知之士均认识到发展中印“伙伴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与全球意义,也是两国实现战略崛起的必需;但另一方面,中印“伙伴关系”却长期面临着战略互信赤字的困扰,深化乏力 边界问题 这是两国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1962年边界冲突给两国人留下的心结还没有完全打开。两国民众对边界冲突没有得到充分、真实的了解,客观、全面的理解,或有理、有力的解释,对边界都抱有过高的期待。由于中印之间从来没有过明确的边界,在一些边界地带两国民族混居、宗教交织,这都给边界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的难度 信任赤字 一方面,中印领导人和高层在许多重大的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另一方面,民间交流和互信仍严重不足,两国交往水平仍相对滞后。据统计,2007年两国互访仅57万人次,仅占两国总人数的0.02%。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品种少、领域窄,中国对印投资更是位居第63位,仅占印度利用外资总额的0.01%。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深入的交流,相互依存度低,各种曲解和误解难免产生,很难形成真正的互信。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新形势下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摘要]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关键词]中印关系;问题;原因;前景 中印作为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4月中印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中印关系已经走过了60年,在这60多年中,中印两国一路风雨走来,有过共同抵抗霸权主义的黄金时期,也有相互仇视甚至发生军事摩擦的紧张时期,从总体来看,中印关系一直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之中,但是近来中印关系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 1 当前中印关系面临的问题 2010年以来,我国和一些周边国家之间摩擦和矛盾上升,特别是2010年9月7日,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撞击我国渔船并非法扣押我国渔民之后,两国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外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系列矛盾,亚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开始望风而动。而10月24日至27日,印度总理辛格对日本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积极与日本联合构筑反华阵线,此举得到一些印度媒体与官员的支持。10月25日印度的官方喉舌《印度时报》在报道中说道:“现在是印度将东京建成防止中国扩张堤防的最有利时机。”另外,印度前外交秘书希巴尔称,“印度应趁目前的‘最好时机’与日本共筑一道障壁,以制约中国的发展,把中国‘将死’”。印度在中日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候与日本共同联手遏制中国,严重地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 近年来,印度国内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以来借以遏制中国发展的论调,它们便不厌其烦地大肆热炒,过分强调中国崛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印度则一直是“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近来印度的很多官方人员极力鼓吹中国要入侵印度。印度的前国防部长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宣称确信中国很快进攻印度,并警告印度政府不要轻视中国的威胁。据2010年11月11日环球时报报道,在亚达夫等人的推动下11月9日召开的印度议会中“印度人民院同意就中国入侵话题展开讨论”。印度的议会作为印度的立法机构,做如此毫无根据的讨论是对中国赤裸裸的挑衅。 印度还以中国的威胁为借口加大军备投入,对中国的安全形成威胁。据2010

中印关系浅谈

中印关系浅谈 学院:资源环境 班级:生物10-1 学号:311003050114 姓名:代玉龙

中印关系浅谈 摘要:今年是中印建交63周年。中国和印度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印两国在西藏解放、领土划分、经贸往来等多个问题上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一度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的正常往来。印度以中国为假想敌制定的大国战略也愈演愈烈。但是,中印关系在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有着稳定和改善的条件,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基础。 一、中印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印度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一样都经过了漫长的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交后,中印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49 年12 月致电周恩来总理,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代表中国人民的合法政府,并宣布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1950 年4 月,中印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但中、印历史遗留问题的存在给中印关系的友好发展造成了重大挫。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首先,1959 年中印边界爆发了第一次武装斗争; 其次,1962 年至 1963 年,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冲突不断。在中印领土的东段、西段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中印两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交流几乎全部停滞,中印关系从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中印两国关系逐步趋于正常化。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对峙的情况有所缓和,这给中印关系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近年来更迈上一个新的 台阶。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既有国际关系理念上的共识和经贸、科技合作上的互补需求等有利条件,也有在两国边界划定、双方缺乏足够的战略互信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总的趋势是,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得到加强,中印的共同繁荣将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中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的中印关系看,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是互信不足的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最大的障碍。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 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形式作业

浅谈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是在1951年中国拿下西藏后才开始成为邻邦,交往经验并不丰富,虽然1962年中印战争的阴影犹存,但两国目前都以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为重,维持和平的外交环境是当务之急。展望未来,中印仍将维持复杂的关系型态:合作与竞争并存。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对中国而言,强调和平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轴,该战略隐含着中国成为强国是不可挡的趋势,各国均需接受并调适接受“中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界问题等。 关键字:边界问题、竞争与合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象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北京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许会提早好多年。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从1962年战争以来,领土争议的阴影一直存在,虽然持续谈判,双方均期盼能发展出一套和解架构,印度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一度占领中国的旅顺、大连。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教导中国人民,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中国人民应该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周恩来总理不辞辛劳,亲自同日本各界广交朋友。两国社会名流和广大民间人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1972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恢复了邦交。中日关系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1978年,我们两国又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着重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我们应该沿着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方向,发展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邓小平先生曾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团结,中日两国亲密合作,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日两千多年交往的进程,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真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进行,才会对他们的共同发展和整个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任何以武力侵略、奴役别国人民,或者把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民族,都必然带来浩劫和灾难,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个人类曾经付出惨痛代价才得到的基本教训,值得我们的今人和后人格外珍重。在当今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平等互利,友好相处,以促进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在丰富多彩的发展中不断地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地理的优势,又有历史的渊源,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认识。

论中印关系(形势政策论文)

中印关系 随着中国、印度这两个新兴亚洲国家的崛起,中国有着引领亚洲的趋势,而印度已经基本奠定其南亚霸主的地位。中印关系已经成为亚洲最受瞩目的国际关系之一。 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印两国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基本成为世界大国,两国的关系已经具备大国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军事力量而言,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从今年的中印关系来看,友好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互信不足问题仍不时浮现,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中印互信不足主要的表现是:在印度,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又有所抬头。 中印互信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也有某些现实的因素,比较复杂。 首先是中印边界问题未能取得突破。自2003年以来,中印两国政府的特别代表已举行了多轮谈判,两国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签订了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从而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实现最终解决还有相当的难度。温家宝总理在最近访印期间的讲话中指出:“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只有真诚互信、锲而不舍,才能最终找出公平、合理、为双方所接受的方案。”由于中印边界问题在短期内尚难于解决,而在印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存有较大的疑虑。 其次是中印经济差距有所扩大。近年来,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都较快,但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印度,使中印两国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印度一向具有较强烈的同中国竞争的心理,这种形势使印度有些忧虑,对中国产生些许排斥。 再者是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印关系的发展,地缘政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已逐步减少,但这方面的因素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印度对中国同巴基斯坦等印度邻国关系的某些方面仍有疑虑。从中国来看,它对印度同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也有其关切。 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解决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并应防止对中印关系的全局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双方对互信不足这一问题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为增进互信做出更大的努力。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关于《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二十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下载论文网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

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到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一马六甲海峡一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到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

从地缘性看中印关系

从地缘性看中印关系 摘要: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安全里第一位的是传统安全,传统安全里面第一 位的是领土安全,任何国家的外交都应基于本民族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近期印度针对对我国所谓的“日印”联合军演、“印越”联合开发南海油田等,直接危害了我 国领海和领土安全。究其原因,印度无非就是想在中印边境纠纷、西藏问题、印度“联合国入常”问题、所谓中国周边“珍珠链”式外交、印度洋等问题上捞取砝码,遏制中国日益扩大的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以上问题里最核心,对印度最直接最具有威慑力的是中印边界问题,而边界问题里面最核心的是西部边界也就是“克什米尔”问题。 关键字:国家安全地缘战略领土争议中印关系传统安全核心利益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是亚洲两个相邻的大国,两国山水两联,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经济、军事、科技软实力持续上升。在两国整体实力上升的同时,两国周边都存在着一些地区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共同的领土纠纷问题,即中印边界问题、和克什米尔问题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下面从地缘战略方面对影响中印关系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印边界问题——历史问题,领土争端问题双方对峙仍十分尖锐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双方争议地区面积共约1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东段约90,000平方公里,中段约2,000平方公里,西段约33,000平方公里。1 (一)中印边境争议地区情况及实际控制现状。东段(藏南地区)的9万平方公里,东临缅甸,北面中国,南面印度,西临不丹,在中国地图上标明为中国领土,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之下。中段2000平方公里,位于尼泊尔和克什米尔之间,被印度实际控制。西段33000平方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分别属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管辖,即著名的阿克赛钦地区,边境对面是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实际控制区)。这里也曾经是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的战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这里的形势最为复杂包括阿克赛钦、喀喇昆仑走廊、巴里加斯、班公错四个地区,对于中印两国的战略意义都非常重要。以上三段合计,我国领土成为中印争议区的总面积为125000平方公里,我方控制其中27%,印度非法侵占73%,约91000多平方公里。 (二)中印边界争端的起源。1913年11月,在英国的策划下,英属印度当局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私自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于1914年3月24日,就中印边界问题在德里炮制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境东段历来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给了印度。这一地区居民全都是藏族或者和藏族有密切血缘关系的民族,从人种、文化、宗教和生活习俗上看,同西藏社会密不可分,而与印度民族毫无共同之处。历届中国政府都未承认过这条线,因此,它是非法的、无效的。 中印边境争议领土自古是我国领土。西线边界:克什米尔东半部(含拉达克地区),7世纪时东半部开始属于吐蕃(今天中国西藏)版图,1242年吐蕃全境 1中国青年出版社.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139页。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目录 绪论 (2) 一、中印边界战争过程 (3) 二、中印边界战争起因 (3) (一)历史余毒:英国殖民者的卑劣勾当 (3) (二)根本原因:尼赫鲁政府奉行扩张主义政策,妄图称霸南亚次大陆 (4) (三)外部动因:美苏大国的支持和默许 (5) (四)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一再忍让和无果的和平努力 (6) 三、结语 (7) 参考文献 (7)

浅析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起因 **,历史与社会学院 摘要: 1962年,中印两国发生了一场边境战争,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中印 友好关系不复存在,这种敌对的双边关系直到80年代末才有所改善,两国爆发战争的原因备受国内外关注。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复杂的背景,印度尼赫鲁政府的扩张野心以及对中国领土的步步蚕食是根本原因,同时战争与美苏两大国的支持和默许也密不可分,中国政府的一再退让更是战争发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中印边境战争;尼赫鲁;起因 Analysis of Sino-Indian border war causes Wei Qia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ology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India has never been officially demarcated country boundary line, but a from both sides has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formed by the traditional line, divided into the western, middle and Eastern, full-length 2000 kilometers.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is not accidental, it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complex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 era left this world in India history, Nehru's expansionist ambitions this fundamental reas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wo big country support and the acquiescence of the external reasons, Chinese government not in th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four aspects to analyze the Sino-Indian border war. Key word:Sino-Indian border war Nehru caus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