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比较文学例子整理

第二章第二讲译介学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一)、文学变异现象研究

对“归化”、“异化”、“误译”、“过滤”等翻译现象的研究。

原因:语言不只是字、词、句问题,更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模式问题。

1、误译、误读、误释现象研究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

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

白:惊沙乱海日

2、文化信息的减损、增值

Walk to the place where the water has its source;and,seated,await the birth of the cloud。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3、归化、异化现象

林纾译哈德小说23部,中有16部加上“史”、“传”、“录”、“志”、“记”为书名。

Joan Haste 《迦茵小传》

She 《三千年艳尸记》

Black Heart and White Heart,and Other Stories 《蛮荒志异》

林纾有意用中国传统诗文的词汇译外国小说。

The World Desire 《金梭神女再生缘》

王子——太子东宫

卫士——羽林蛇冠——龙冠

埃及宫殿——藻井、铜鼎、觞

(二)翻译文学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把翻译文学作为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三)翻译文学史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描述翻译事件,记述翻译家活动,梳理翻译思想、理论等。

比较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史: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文学影响史。

文学交流史:翻译文学是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与其他语种文学间进行交流的载体。

文学关系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产生联系的媒介。

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是一国文学在他国的传播、影响、变形和接受。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一)翻译观念转变

原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容,注重形式忠实。

后来: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注重文化涵的准确转达,甚至于以本土文化视角重释。

(二)翻译重心转移

原来:字面翻译,注重翻译过程。

后来:文化翻译,注重翻译结果。

?译入语的语言、文学、文化环境给翻译造成了什么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翻译是对他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是一种文化现象。

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逵负荆》译文对比

原文:可正是清明时候

J?I?Crump(克伦普):But this is the time of Ch’ing-ming.

James Liu(若愚):It is jist

The time of the Clear and Bright Festival.

2、渊明《责子》

阿舒已二八:A-shu is eighteen.

懒惰故无匹:For laziness there is none like him.

阿宣行志学:A-hsuan does his best,

而不爱文术:But really loathes the Fine Arts.

周煦良译A·E·霍思曼《希罗普郡少年》Loveliest of trees,the cherry now,

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

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 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 樱桃树树中最娇,

日来正花压枝条,

林地驰道夹立,

佳节近素衣似雪。

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将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翻译为“Drawing sword,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Raise up,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请结合此例及类似现象简述你对“误译”(“误读”)的认识。问题:诗翻译有误的地方在哪里?

第二章第三讲形象学

注视者研究

“异国形象”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构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变化

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形象”不是通常所谓物质世界或艺术世界的“形象”,实指人们对异国的印象、感受和认识。有称“对异国的描述/塑造”、“对异国的想像/幻想”、“对异国的认识/看法”、“对异国的话语/表述”等等。

“异国形象”以具体的人民、事物、环境、事件、风尚等形式存在,也以抽象的、概括的形式存在。比如异国人的形象、异国人的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习俗等。

“异国形象”是客观的、具体的描述与主观的、抽象的看法的结合体。

巴黎形象研究示例

1、“走一百步路到卢森堡花园里,坐在音乐亭下去看那微带着死叶的枯林中的雪景,可多么有趣。那般写生画家必不肯失了这样一个机会,一定是瑟缩在油布伞下,凌着寒威调他们的顔色。有幽情的巴黎太太们一定也戴着毛冠,披着大毛外套,携着毛绒手筒,娉娉婷婷地在那不曾被雪盖尽的青草径上徘徊,我只替她们那双露在裙外尺许长,仍旧只穿一层隐约露出白肌的薄丝袜子的脚叫屈,何以通身都保护严密,只这一双脚——照例不穿长靿靴,再冷还是穿一双露出脚背的浅帮漆皮鞋的脚,独让它去受寒呢?”

劼人的巴黎书写不仅透露了巴黎冬景之美和巴黎人之浪漫,而且反映了劼人与相异的文化接触时困惑、爱怜的心状态。

2、“整个的巴黎就象是一床野鸭绒的垫褥,衬得你通体舒泰,硬骨头都给薰酥了的”;“香草在你的脚下,春风在你的脸上,微笑在你的周遭。不拘束你,不责备你,不督饬你,不窘你,不恼你,不揉你。它搂着你,可不缚住你:是一条温存的臂膀”;“巴黎的好处就在处处近人情;爱慕的自由是永远容许的。你见谁爱慕谁想接近谁,决不是犯罪”。

徐志摩流连于赛因河的柔波和罗浮宫的倩影,醉心于“肉艳的巴黎”和“九小

时的萍水缘”。

3、“整个儿巴黎是一座艺术城。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你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水,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朱自清更看重巴黎的艺术氛围。与劼人相比,后去巴黎的徐志摩、朱自清,极尽巴黎之美丽、自由与浪漫。巴黎,在“五四”时代,是令人艳羡的“花都”。

4、巴黎是“患了歇斯底里的美丽的妓女”,“淫荡的/淫荡的/妖艳的姑娘”,“解散了绯红的衣裤/赤裸着一片鲜美的肉/任性的淫荡……”

在1930年代社会政治意识的支配下,艾青诗歌中的巴黎变得丑陋、腐朽。

第三章平行研究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针对这首诗华罗庚写了一首“质疑诗”:“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针对这种质疑,论者又找出几首类似的诗,:高适《别董大》,白居易《村雪夜坐》“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天狗》

现代天文学、现代物理学、现代医学的知识转化为诗的意象,传播科学原理:宇宙间的事物都具有光和热,能和力,这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在动力。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

《序诗》黑的海湾,停泊着的轮船,进行着的轮船,数不尽的轮船,/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笔立山头展望》哦哦,摩托车前的明灯!

你二十世纪底亚坡罗!

你也改乘了摩托车吗?

我想做个你的助手,你肯同意吗?

《日出》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意象,讴歌了机械科学成果摩托车和电气科学成果车灯,表现了对现代文明的无限向往之情。

空中的太阳,胸中的灯亮,同是一座公司底电灯一样:太阳万烛光,我是五烛光,

烛光虽有多少,亮时同时亮。

(《心灯》)

太阳之光、心中之光与电灯之光同样灿烂,“亮时同时亮”的电灯属性被凸现出来。这是对电气科学成果电灯的礼赞。

太阳游历了地球东半,又要去游历地球西半,

地球上的天工人美怕全盘都已被你看完!

否,否,不然!是地球在自转,公转,

就好象一个跳着的女郎将就你看。(《金字塔》)

描述天文现象,传播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科学原理。天文现象、科学原理与文学想象沟通,天文学知识拓宽了艺术想象的空间。

《凤凰涅槃》之思

宇宙呀,宇宙,

你为什么存在?

你自从哪儿来?

你坐在哪儿在?

你是个有限大的空球?你是个无限大的整块?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那拥抱着你的空间他从哪儿来?

你的外边还有些什么存在?

你若是无限大的整块,

这被你拥抱着的空间

他从哪儿来?

你的当中为什么又有生命存在?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

《凤凰涅槃》:一与一切

严家炎:“一”是泛神论哲学中单一的本体;“一切”是泛神论哲学中的宇宙万物;“一切的一”即指表现为万物的本体;“一的一切”即指由本体演化的万物。

我的观点:“一切的一”、“一的一切”实际上是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郭沫若认为周之际的末年,大部分的学者都带有几分自然科学家的色彩,而其中以惠施尤为杰出。“大体上惠施的理解,有些和近代的微分、积分、量子、电子、天文年、地质年等那样的观念相近”。

惠施继承着老聃的“大一”的思想似乎把它扩展到了无神,他是把本体来代替了天的。但他的思想比老聃更进了一步是提出了“小一”来。这个观念颇如今之原子电子,他是说万物有其“大一”的本体,而万物之实现是由“小一”所积成的。无论由“大一”言或由“小一”言,天地万物都是一体。故尔他能够说“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时间空间都不是绝对的,故尔他能够说“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

电视片《追寻永乐大钟》介绍觉生寺(大钟寺)的大钟,就其铸造、铸字、音响、悬挂等方面凝聚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娓娓道来,讲的是技术层面的事,字里行间则充满艺术品评的韵味和对历史的追思。

第三章第二讲主题学

一、主题研究与主题学

1、主题研究

主题研究是探讨某一作品或某一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涵。

2、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是探讨跨时代、跨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的不同处理。老子形象研究示例

探讨老子的性格、思想,揭示老子所体现的思想涵,探讨作品的主题。

探讨老子形象的演变轨迹,老子被赋予的不同个性、寓意,揭示作家的风格、成就,各自的特点,产生差异的原因,相互的交往、影响。

中德文学作品中的老子形象

1919年克拉朋德《老子》:

以老子降生为题材,流露出对人类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的颂扬,对中国道家以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为重要特征的理想化王国的向往。

1923年郭沫若《函谷关》:

虚构老子入关的故事,老子是一个利已的伪善者,西出函谷关后颓然思返。

中德文学作品中的老子形象

1935年鲁迅《出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