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难设想会取得计划生育工作举世瞩目的成效。这就充分证明了理论在指导实践方面的巨大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工业化进程加速、乡镇企业得到更快发展,以及农业中的不合理开发等,导致了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开始关心起环境质量的问题。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出《21世纪议程》之后,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更是高度重视,很快就制定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并从1997年开始,将自1991年开始的每年在"两会"期间召开的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加进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改为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这一举措对理论界已经开始的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鼓舞,大大促进了人口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

我国对资源问题可以说早就有所认识,例如,20世纪50年代时,孙本文教授就根据我国的耕地和粮食状况,提出了8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规模的观点;70年代时,宋健等人根据对我国资源状况的综合考察,得出了100年后我国的理想人口数为6.8亿的结论;七八十年代我们在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时,经常使用算账对比的方法,将人口增长与土地和矿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比较,以说明我国资源的紧张程度,从而论证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醒人们:必须十分注意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人口与资源关系方面的理论。直到1999年,中央在"两会"期间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又加进了资源的内容,即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后,人们才开始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综合研究。

由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特征,因此,以往那种就人口过多谈控制人口、就资源短缺谈节约资源、就环境恶化谈保护环境的做法,就难以收到综合解决发展问题的效果,甚至连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的解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相当突出。"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环境形势仍相当严峻,环境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在1999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2000年的座谈会上他说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年3月11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仍将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国策。为解决这些问题,并解决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待于理论上的指导,这个理论便是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存联系的理论。因此,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非常紧迫。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近几年学术界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所作的研究年,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如对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但却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社会效果方面,通过理论上的研究和宣传,大大强化了人们的人口控制意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意识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基本上形成了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特点出发,从宏观上和总体上系统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共识。

然而,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目前并未形成比较一致和比较成熟的意见,尤其是还没有摆脱"块块式"的研究框架,基本上还是把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来谈,而且很少有经济学的味道。在我所看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科书和有关著作中,基本上都是把这个本应有其统一而独特的研究对象的学科分成了三个部分: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有的又加进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部分,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3个因子。"三分说"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一个统一的学科割裂了开来,然后又硬性把三个独立的学科捏合在一起,使人一看就觉得不像一

个学科,而是拼凑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虽然把人口、资源、环境作为分析因子,放在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但因其更多地是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选择的角度考虑的,缺少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因而也就不能归入经济学科。有的虽然将书名冠之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但由于通篇没有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而是简单地分别谈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容,缺乏必要的基本概念将这三者联结起来,因而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充其量只能说是3个学科的介绍,根本不能算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严格说来,既然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划入经济学科,那就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按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且,作为一个学科,只能有一个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的确定,首先需要一个抽象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要从所要研究的人口、资源、环境3个不同的领域,抽象出一个能够通用的概念,然后以此为基础,用一条线索将整个研究贯通起来。尽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对象确定上的困难性,因为要把这3个不同领域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并组成一个整体,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这是任何一个新学科建立时所必然遇到的共同性难题,当然也是必须首先解决的基本问题,而并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所独有。只有学术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圆满地解决好这一问题,使这个"学科"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并很好地发挥下去。

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经有一个学者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最近,郭志刚教授撰文提出,我们将在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并且认为研究对象概念化是理论研究的必要。应该说,这种提法是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很有见地。因为如果没有研究对象的概念化,便无法确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窨是什么,进而也就难以进行理论上的演绎。如果不是从概念开始,并按科学的程序进行演绎,又怎么可能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呢?

那么,如何才能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概念化呢?我认为,首先需要在人口、资源、环境这三者之间找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知道,人口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最低的经济低价保护环境。如果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统一于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就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这三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在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却存在一种错误的做法,即直接把这三者联系起来,而主要是分别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时再加上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种做法错就错在把经济过程排队在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的分析框架之外,从而也就无法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清楚。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经济学的范畴,因而也就不能归属于经济学科了。

一般说来,人们在认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总是要与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失调等问题的客观需要,才是认识这些总是的实践基础,是社会实践呼唤着理论的产生。从理论上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能通过经济过程来实现,因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一种经济现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具体说来,它是在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这三个学科中的有关内容抽出来结合而成的新学科。

根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从它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来说,似乎可以把它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它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

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个研究对象的确定包含了以下要点:(1)强调了该学科的经济学性质,是以经济发展和经济过程的分析为框架的,要求在分析和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不能离开这一点,从而也就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两张皮"的弊端,即先谈人口问题,然后再谈资源和环境问题,两个方面的问题并无实质上的联系,真正将人口、资源、环境统一在了经济学的框架之下,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统一的学科体系。(2)强调了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体,这就要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并且要结合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别加以研究。(3)强调了该学科的文理交叉特征,既涉及到一般的文科知识,也涉及到一些理工科知识,要求把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融合起来,解决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模式选择问题。

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难看出,它的学科特点主要体现为综合性和应用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综合性是由于这一学科既涉及文科知识,也涉及理工科知识,既包含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经济学科,也包含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它指要对以上诸学科按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研究目的进行提炼和综合,使这一学科既要反映各个"分子学科"的精华,又不同于原来的"分子学科";既有原来各个"分子学科"之上的印迹,又远远超出了原来的"分子学科"的范畴。从而形成一个基于以上诸"分子学科"之上的新学科。应该说,在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上都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和学科体系,但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决不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综合之后形成的一个全新的学科,是由以上诸学科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性主要是由这一学科的产生背景和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大家知道,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适应于综合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总是等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反映了研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就在于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问题。而之所以称人口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到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程度,人口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人口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视,也是由于资源短缺与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存条件构成了一定威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视野也明显开阔,不再就人口问题谈控制人口、就资源短缺谈节约和保护资源、就环境恶化谈保护环境,而是将这些问题置于发展问题的大框架下,并服务于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出现后,人们对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了,各国政府也纷纷把解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看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其实,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若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就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了,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要研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出理论上的论证,以求得最大的经济合理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就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其主要研究任务的。此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应用性还体现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可选方案,并对之进行科学论证方面,

从而使理论研究走出理论家的殿堂,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对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统计调查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等,但由这一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最重要的莫过于系统论的方法。我们已经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定们为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是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所以,只用研究单个学科的那些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而必须用更加宏观的研究方法和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确立系统论的思想,分析人口问题要结合资源和环境,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也不能脱离人口,要通盘考虑,在经济过程与经济发展的大框架内,对这些总是进行综合分析,以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发生作用的机制、路径及程度,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顾此失彼。

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关键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特殊性。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由于受该学科形成时间短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欠成熟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这种做法,也就难以避免整个体系上不严谨、漏洞较多的问题。(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即不同部分的独立性太强,互相调换位置并不影响其整体结构(实际上是整体结构不成熟所使然)。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内容等,并不存在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的问题,互相调换位置完全不影响其分析结构。而一个学科在体系上成熟的标志之一应当是其体系的严谨性,各个部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决定了各个部分在这个体系中的应有位置,不可以互相调换。(3)没有按照经常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虽然也以经济学冠名,实则不是经济学的内容;也有一些研究,在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个部分各自的内部关系时采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但在整体把握上没有经济学主线的主宰,因而也难以形成严谨的体系。我们之所以归纳出以上问题,目的不是批评,而是为了建设。因为只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有可能有所进步,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我们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从逻辑结构上作出如下安排:

(1)导言

在导言部分,需要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以及它与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使人一看导言就能清楚地知道这门学科的轮廓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应当在导言中加以明确的。(2)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

这一部分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体。在这一部分中,应侧重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把人口、资源、环境置于经济学的框架之下,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

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从大的方面说,其内容应当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在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分析,这里既包括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理论源于实践,但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因此说,这一部分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或落脚点。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之中,研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尤其是注重可选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对各种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可选方案的制定依据和经济合理性。从而使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应当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增强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及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1份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练习题

练习1 必修二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 B .是因为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C .国际环境相对动荡 D .科技进步 读右图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2-3题。 2.与当前德国人口再生产状况相符的类型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的正确叙述是 ( ) A .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多 B .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 .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 .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4. 欧洲不少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带来的后果是 ( ) ①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世代交替减缓 ②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交替加快 ③ 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劳动力不足 ④ 人口年龄结构呈青年型,劳动力就业困难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回答5-6题 5.其中处于人口高增长阶段的国家是( )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6.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类型类似于( ) A ③ B ② C ① D ④ 下表是X 、Y 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7-8题。 7.具有X 国人口状况特征最多的国家分布于( ) A .欧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北美洲 8.Y 国最有可能分布在( ) A .欧洲 B .大洋洲 C .非洲 D .北美洲 9.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B.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不足 C.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D.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可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 影响 读右图“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10题: 10.图中A 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是( ) A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1.右图表示四个国家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 A . A B . B C . C D . D 12.目前欧洲的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连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很少 B .人口老龄化严重,青壮劳力缺乏 C .政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D .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3—14题 13.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 ( ) A .1 B .2 C .3 D .4 43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是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市场地位的提高,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通过完善内部各要素系统,并兼顾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目标,可持续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各利益相关者都至关重要: 1.股东:衡量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程度,为采取下一步战略行动提供依据。 2.潜在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成长性,选择合适目标,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经营者:发现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财务策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债权人:判断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 三、分析内容 1.分析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企业负债变化的趋势 3.正确预测企业未来发展速度和企业对策 4.分析企业的资源情况 页脚内容1

页脚内容2 四、影响因素 1.营业收入:只有营业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为企业不断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2.资产规模:资产是企业经营的前提,是取得收入的保证。 3.净利润:净利润的增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且形成留存收益,保证扩大再生产,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 4.财务杠杆系数:适度的利用财务杠杆,满足发展所需资金。 5.股利分配: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即重视股东需求,有留存部分进行累积,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五、指标分析 一、股东权益增长率分析 股东权益增长率是本期股东权益增加额与股东权益期初余额之比,也叫做资本积累率。 1.计算公式 %100-?= 期初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期末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增长率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境况,成为自然的主宰。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连串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接踵而至。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四日市哮喘病等一系列公害事件,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大气变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和生态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检讨过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工业文明受到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总的来看,20世纪之前的相关论述不但极其凌乱,而且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认识。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证了生物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指出人的思考和行动应从地球的角度出发(注1)。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则在他的《生存之路》一书中,论证了人口与资源平衡的极端重要关系。他提出人类必须采取的两个步骤,一是控制人口,二是恢复资源,并警告说:如果不立即坚决果断地加以实行,就应该放弃过文明生活的一切希望,准备陷入战争的深渊,回到野蛮时代(注2)。 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1972年6月,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著名文件,即《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后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类面临的危机,指出“人类继承的生物圈和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潜在的深刻矛盾之中”(注3)。在这个时期,另一份重要的文件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81年发表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该文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第三阶段是确立时期(1987-1992)。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以三大事件为标志。一是1987年4月,由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900天的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这篇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经典性的界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注4)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199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编著出版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该书认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人类必须在地球承受能力范围内生活,舍此没有第二种合理的选择。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这两份文件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阐发。“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关键字:生态平衡、和谐、生态环境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新思想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类片面追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从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三、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 资源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煤,化石燃料,木材,森林,水,空气,土地,金属和稀土金属,各种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 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改变环境使他为我们人类服务,不过那些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还原,19世纪中期以后人的开发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报复,近几年的地震、海啸、火山、洪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 ※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简而言之为大学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是指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人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思,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启发而提出来的。这些现实问题是:第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用来学习,其目的是为后一个阶段做好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后一个阶段从事工作,并且工作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实现和表达自身价值的手段。如此以来,人的内在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局限在了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二个阶段就很少发展或没有发展甚至是倒退了。第二,有些人把人的发展仅仅定位于对外在功

利目标的追求上,一味只求物质享受,就会使人异化为动物或工具,就会使人个性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第三,有些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后续的发展为代价的,以透支脑力和体力为条件的,他们尽管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和较快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却不是可持续的。第四,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发展”,把别人当成跳板,这些人的发展是以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代价的,消耗了自己的人际关系资源,损害了自己人际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他们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制约着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第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修养和政治文明程度,制约着一个人政治鉴别力的提高。各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提高其政治鉴别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但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作用,大学生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奢侈浪费、沉迷酒色等违法乱纪的腐败现象,尽管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不但思想受到侵蚀,有的甚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去刻意模仿,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对培养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为不利。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对矛盾直接

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瓮安县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724137 杨涛 摘要:瓮安县位于贵州省中部,直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面积1973平方千米。2012年统计人口48万,同比2010年增长2.12%,同比2000年人口增长12.10%。瓮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县境植被分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有林地面积达到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2.15%。木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46.6万立方米。原生植被朱家山林区保存较为完好,其余多是次生的各类暖性针叶林、灌木林、灌草丛。有以斑竹、水竹、慈竹、刺竹和极少数的罗汉竹等禾本科竹亚科成片竹子或竹类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所混生。但是人口的增长给森林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据瓮安县林业局统计,2000年瓮安县森林覆盖面积48.98%,2010年森林覆盖面积下降到43.53%,而2012年则进一步下降。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的因素,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也是衡量地方生态系统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何协调好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的微妙关系,将关系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瓮安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字】瓮安县、森林资源、人口增长、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意义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生物多样化的基础,它不仅能够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多种宝贵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够为人类经济生活提供多种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和减轻旱涝、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还有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时森林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哺育着各种飞禽走兽和生长着多种珍贵林木和药材。森林可以更新,属于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环境资源和潜在的“绿色能源”。反映森林资源数量的主要指标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 世界森林资源 20世纪中叶,全球森林面积约为40亿公顷,而在此3000年前的森林面积大约有70一80亿公顷。20世纪中叶以来,森林资源锐减。据美国政府特别调查报告《公元200。年的地球》称,世界森林面积每年1800~20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以1950年全球森林面积40亿公顷为基数,1980年减少至26亿公顷。而2000年大约只剩下原有数的一半,即21亿公顷。据统计分析,森林资源的减少与人口增长关系密切。 中国森林资源 中国森林面积共11528万公顷,立木总蓄积量102.6亿立方米(包括零星树木),其中森林蓄积量90.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5.8;人均森林蓄积量9.1立方米,与世界人均量之比为1:8.2。据森林资源1977~1981年清查资料与1973~1976年清查资料相比,森林覆盖率从12.7%降低到12%,森林面积有所减少,主要林区森林过伐。全国森林资源年消耗量约29410万立方米,而立木总生长量为27532万立方米,年赤字为1878万立方米。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显示,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其中天然林面积为1.16亿公顷,人工林面积为5326万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发生不久前的紫金矿业污染案进行简要陈述,剖析紫金矿业案背后的利益驱动与幕后黑手。当今许多企业和公司以利益为追求,以环境和社会利益为代价,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这两个全新的理念颠覆了以前只以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生存法则,本文重点介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阐述二者关系。现代公司法与经济法也对这两个学理理念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旨在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怎样将这些理念切实执行,引入实际,本文也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完美的发展理念横空出世之际,怎样执行才是现代企业生存的王道。 论文关键词紫金矿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 一、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回顾 在过去的2010年里,福建的紫金矿业公司由于一件污染事故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 7月3日,福建省上杭县紫金(金)铜矿,因为连续降雨,导致厂区溶液池区底部黏土层掏空,污水池防渗膜多处开裂,渗漏事故由此发生。污染事件后果严重,造成了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此次污染事件,无论是对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居民的健康来说,都是大灾难。 回顾整个事件,紫金矿业在事故发生之前早有多次污染源渗漏事件,厂方也多次爆出向媒体部门给“封口费”的丑闻,在汀江,附近居民对紫金矿业的污水处理方式不当早有意见,“死鱼”事件早在2010年初就发生。只是状告无门,百姓们只能忍气吞声。事故已经爆出,上杭县公安局就于去年7月15日对紫金矿业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案立案侦查。整个侦查诉讼过程长达大半年,终于在今年1月,新罗区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结果是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直到5月4日,紫金矿业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福建省龙岩市中级法院刑事判决书,维持新罗区法院对紫金矿业集团的一审判决: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铜矿犯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人民币3000万元。 紫金矿业素有“中国第一大金矿”之称,它采矿成本低在行业中是出了名的。国际金价节节攀升,在诱人的利益面前,紫金矿业不顾自身对冶炼技术的不成熟运用而贸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物氧化技术里提取矿物中的铜金属。这次悲剧的发生,正是紫金矿业忽视企业应当承担的对周边社区,对环境应尽的社会责任,低估了自己生产造成的环保代价,不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剖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紫金矿业的丑闻爆出,也立刻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激烈争论,企业作为社会团体,不应该只以单纯的股东经济利益为追求,在利益背后,更有高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运营的约束。这里有必要先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做一下简要概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我想很多人还觉得很陌生,可是这一理念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是企业生存必须遵循的法则。这里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 涵义做一下简单的论述。所谓“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社会合乎道德的行为。即: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等。”又有学者认为,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主体,对社会承担的“最有”责任“范围”,具体责任是博弈参与方之间侧率互动的博弈结果。同时,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三个方面:(1)企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20120207085306312

杨集中学高一地理(下)教学案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ZZm)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②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③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2)重点与难点分析: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习内容】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的___________增长和____________增长。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人类社会初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业革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原因分析)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又称人口在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从_________的下降开始的) 2、人口增长阶段划 分及模式类型 人口增长阶段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年龄 结构 分布 原始低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都较 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 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状态 ________型 (高高低) 热带原始森林 深处的土著居 民 高增长阶段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迅 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 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________型 (高低高) 年轻型 非洲东部的坦 桑尼亚、肯尼亚 等国家 增长减缓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________型成年型大多数发展中

最新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 人口规模和数量的大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多年以来成为人们讨论人口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而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用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本来解释经济增长已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较大而人口质量偏低的现状,指出人口由外延式的数量增长向内涵式的人口质量转变是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 人口发展人口质量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不与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历来是人们瞩目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建国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转变,走了“先盲目生育后计划生育”的发展道路。从1971年推行“晚稀少”政策和1980年进一步推行“一胎化”政策后,特别是党的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

13年,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增长型人口”已转化为“缩减型人口”,从五、六十年代的6%生育率,直至现在仅略高于1%。人口政策的有效性,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见表1),增强了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但是在人口政策取得成效的同时,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尖锐矛盾,即我国出现了发达国家高收入时期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2004年60岁以上人口高达12.4%,已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低收入水平下过度人口老龄化将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是否继续推行人口的“一胎化”政策,如何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界争议的一个焦点。 资料来源:蔡:《中国人口与劳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P9 二、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和人口老化的速度不是同步发生的,前者先于后者发生,前者与后者也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从而形成年龄结构变化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具有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抚养比的特征。一般来说,当人口的结构由高劳动年龄组成的情况下,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人口供给充分,储蓄率较高,社会保障支出负担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3环境工程 50号任涌溢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世界年人口增长数为9300万,年增长率为1.7%。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不到0.5%,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1%。1950年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目前这一比例已降为20%,预计到2050年时将进一步降为12%,届时有77.54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0-09-28T15:19:21.2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1期供稿作者:郭景春 [导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 郭景春(安图县石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指导站,吉林安图 133600)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012-01 人口文明素质反映出社会进步的状态和程度,人口文明素质,他包括总体人口具有的道德水准,法治观念、文化素养等,但它是通过社会进步文明程度表现出来的,是可以度量的。譬如,社会成员仁爱之心、助人为乐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捐助、义卖、亲情关怀等形式表现出来;遵守公德、环保意识文明程度怎样,可以通过排队候车、是否随意丢弃废物等表现出来;社会是否和谐、法治观念怎样,可以通过社会犯罪率、恶性案件发生率的变动表现出来等。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人口文明素质,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五个领域。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和调节器。人口文明素质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它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以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第一,生态环境意识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一般地讲,科学文化知识素质高,则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会相应增强。反之,与科学文化素质低相伴随的必是对资源的浪费和利用率的降低以及经济效益的低下,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要付出更多的资源代价,产生更重的污染。 第二,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对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说来,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则生育率愈低,反之,生育率则愈高。此外,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文化素质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的人口结构,较高的人口素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口就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沉重阻力。 第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可持续生产体系的形成。传统的生产模式单一追求工农业总产值,速度型粗放发展,并以利用大量自然资源或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目标向产业结构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集约效益型方向发展,生产方式由高能耗、高消耗资源、重污染向低能耗、轻污染和无污染方面转变。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建立资源有偿的观念和制度等,都必须以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为基础,以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 第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在生活与消费上,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从实效出发强调产品质量,从保护环境出发,强调减少污染。合理的消费模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会减缓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们赖于生存的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这就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人们的消费应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逐步减少无意义消费和有害的消费。倡导消费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消费不仅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还要以保护地球环境为准则。 第五,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人力资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素质的人口是国家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但低素质的人口就成了人口包袱,只有将人口转变为高素质以后,才能成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成为人才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 由此可见,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保证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共兰山区委党校尤洪军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要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如何推进绿色文明建设,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 【要解决的问题】了解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解决现阶段有些人“社会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为代价”的错误认识,形成“环境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意识;了解一些政策法规,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导语正文】 今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一)科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现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新飞跃,引起社会产业结构、生产组织、劳动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新的重大变化,是人类进步史上特别值得骄傲的篇章。 但是当人们高歌自己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界的胜利时,自然界却呈现出一种永不屈服的姿态向人类挑战了。工业化时代的所谓“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病痛和灾难。首先,大量矿藏开发和利用,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和气圈;再者,工业产生的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等等。于是,环境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酸雨肆虐、气候异常、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日益威胁著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与此相联系的人口爆炸、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并超形成了全球性的危机,即所谓全球问题。人类终于警觉到,如任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发展,必将危及人类的前途、地球的命运,于是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个给人类敲响警钟的是美国卡逊写的《静寂的春天》一书,说明了滥施化肥、农药导致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标志着人类关心环境问题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环境问题已被提高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考虑。以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为标志,认识到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环境污染和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各国必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l987年,联金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提出的报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12级工商管理 2012070136 谢金平一、概述 人口发展主要包括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口质量的提高,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了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注重提高人口的素质。 二、背景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使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继续增长,人口素质低下,就业负担重,年龄结构迅速老化;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有些资源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因此,要实施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缓和与解决过剩人口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使总体人口与生活资料增长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要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而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不仅要强调人口文化智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口资源环境素质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中国人口的现代化。 三、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人口现状 1、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 万。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 2、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3、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题) 一、单选题 1.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环境(B)而承担的责任 A.关系 B.影响 C.价值 D.贡献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是(C) A.利润最大化 B.竞争力提升 C.可持续发展 D.社会福利最大化 3.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理论是对传统的(D)理论的扩展和革新 A.关系 B.影响 C.价值 D.贡献 4.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是哪位著名学者提出的(A)

A.迈克尔‘波特 B.卡罗尔 C.弗里德曼 D.埃尔金顿 5.共享价值理论提出企业的本质责任是企业用(B)来解决社会/环境问题 A.收益 B.战略和业务 C.产品 D.服务 6.以下哪项不属于当前我国社会责任发展中的重大社会责任议题(D) A.精准扶贫 B.生态环境保护 C.海外社会责任 D.工作与生活平衡 7.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与(C)沟通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A.股东 B.政府 C.利益相关方 D.社区 8.2017年度,中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大约有多

少份(A) A.2000 B.1000 C.500 D.100 9.以下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中,哪一项是针对报告的生命周期管理过程(C) A.可持续性 B.可比性 C.过程性 D.完整性 10. 以下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中,哪一项是针对报告的数据披露(B) A.可持续性 B.可比性 C.过程性 D.完整性 二、多选题 11.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包含哪些方面(ABCD) A.人权 B.劳工 C.环境

D.反贪污 12.企业社会责任的三重战线理论认为,社会责任包含哪些方面的责任(ACD) A.经济责任 B.道德责任 C.社会责任 D.环境责任 13.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包含哪些(ABCD) A.员工 B.客户 C.供应商 D.股东 14.当我们观察到企业的以下经营行为时,可以用什么理论去判断该行为是否时对社会负责的行为(BC) A.金字塔理论 B.功利主义理论 C.道德主义理论 D.相关利益方理论 15.中国社会责任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ACD) A.企业办社会 B.企业关注法律责任 C.企业专注经济责任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深刻反思传统 发展模式后,为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而作出的共同选择。 2000年,当人类迈入一个新的千年之际,联合国召开世界可持续发 展首脑会议,各国领导在可持续发展的旗帜下聚集一堂,发出了向 贫困、落后和饥饿宣战的誓言,共同确定了影响深远的千年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普及教育、保障妇女儿童权益、预防艾滋病、保 护环境和全球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庄严承诺。5年来,国际社会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了积极努力,在推进经济、社会与环境 协调发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为千年发展目标而努力已成为各 国的共识,成为国际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也看到,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实现千年发展 目标进展缓慢,消除贫困、改善环境等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南北 差距继续扩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加剧,贫穷和疾病等大大降 低了发展的活力;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援助资金、转让技术的进程步履维艰;一些国家不可持续的 生产和过度消费还在继续,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 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全球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恶化,

恐怖主义等各种形式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不断冲击和威胁着世界和平 与发展的进程,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主要进展及面临的环境形势 作为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6年来,GDP年均增长9.4%,2004年达到1.65万亿美元,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 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实现了千年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加强了公共卫生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在对艾滋病关键问题的认识、提供免费治疗、关怀和救助等方面取 得显着进展;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产妇 和儿童死亡率逐步下降。2003年全国共扫除文盲204.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提前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千年目标。 中国政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地理专题讲座(八)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纲要求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 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分析 一、学习本节要理解关于人口的几个问题: 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 2.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 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过度老化会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占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老年人本身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人口老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及经济停滞。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鲁教版必修二教案

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基础知识梳理: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 区、、和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和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3.目前一般将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定为老龄化的开始,比重达到定为严重老龄化。

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世界人口增长最迅猛的时期是() A.产业革命后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C.20世纪70年代后 D.20世纪80年代后 2.右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 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的国家是() A.①B.② C.③D.④ 3.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规模总是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成正比 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C.粮食供应、医疗卫生水平是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D.生产力的发展是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4.为了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图 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 5.上图四类国家中,D国面临的人口问 题主要是 ( )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 6.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D.两次社会大分工 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右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读图完成 7—8题。 7.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与我国现阶段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下表,完成9~10题。 年份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出生率(%)3.95 3.98 3.60 3.79 3.64 2.30 1.82 1.10 0.67 0.65 0.63 0.64 死亡率(%)1.70 1.08 1.00 0.95 0.76 0.73 0.68 0.63 0.67 0.66 0.65 0.65 9.该地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年份为 ( ) A.1950年 B.1955年 C.1965年 D.1970年 10.21世纪以来,该地人口( ) A.出生率下降B.死亡率上升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数量减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