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等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其目的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简称改剂型,下同)的研究。

药品上市销售后,随着药品生产与临床使用,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质量可控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药品生产技术的提高,为研制、生产更具临床应用优势的药物剂型提供了可能。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改剂型的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及改剂型研究所涉及的药学、非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试验等方面的要求。申请人应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原剂型与新剂型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剂型改变后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

二、基本原则

(一)客观认识原剂型

改剂型研究是在原剂型基础上的再研究。改剂型研究应充分了解原剂型选择的科学合理性,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等临床应用情况,针对原剂型的缺陷与不足,明确改剂型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赋予新剂型更丰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内涵,彰显新剂型的优势。

(二)必要、科学、合理

剂型的改变应符合剂型选择的要求,体现剂型改变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申请人应结合临床应用及药物性质,与原剂型比较,开展工艺、质量、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新剂型的优势与特点。

(三)提高、创新

改剂型应当是在原剂型基础上的提高与创新,通过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此处的新技术是指适合于药物性质,而原剂型不曾采用或较原剂型所用技术有所改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四)临床应用优势

改剂型研究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新剂型与原剂型比较应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临床有效性:新剂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原剂型,并且其受益/风险比不得降低。

2.提高临床安全性:新剂型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其有效性不能降低。如某些外用制剂存在一定的皮肤刺激或者过敏反应,改剂型后,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3.提高临床顺应性:原剂型顺应性差,以致患者难以使用或不愿坚持使用,而且原剂型不能通过改变工艺、规格、辅料等措施解决顺应性差的问题,新剂型在有效性、安全性不降低的情况下,能使其顺应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其他:新剂型与原剂型相比,在有效性、安全性不降低的前提下,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该优势是原剂型通过改变工艺等不能达到的。

三、立题依据

改剂型的申报应提供体现临床应用方面优势的立题依据。立题依据的提出应基于原剂型与新剂型的比较,应符合上述基本原则。立题依据应从临床用药、药物性质等角度,对改变剂型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引发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全面评价,提供改变剂型合理性的充分依据。试验数据或相关依据与改剂型的目的之间应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缓释、控释制剂应根据普通制剂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及临床实际需要作为其立题依据。

四、剂型选择

新剂型的选择应在深入了解原剂型的临床使用情况及有效性、安全性、药物成分、作用等的基础上进行,并符合《中药、天然药物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有关剂型选择的要求。

剂型选择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一)临床应用优势:新剂型的选择和确定,应围绕临床应用优势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临床治疗需要、患者用药的顺应

性等方面考虑。应充分考虑原剂型在临床应用上的缺陷与不足,并注意加以改进,通过研究,证明与已有制剂相比新剂型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制剂原料的性质与用量:在选择剂型时,应考虑制剂原料的性质是否符合所选剂型的特点,了解其与辅料的相互作用,必要时还应了解其生物学性质,综合考虑不同剂型的载药量、需要加入的辅料种类与用量、临床用药剂量、患者的顺应性等来选用适宜的剂型。

五、药学研究

改剂型的药学研究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并结合改剂型研究的特点开展研究工作。基于中药制剂的特点,改剂型药学研究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原辅料

1.处方药味应与原剂型一致,应根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完善其质量标准,必要时增加相关质量控制项目。所用药材一般应固定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期及详细的加工炮制方法。无法定标准的原料,应研究建立质量标准,附于制剂质量标准后,并应提供确证资料说明与原剂型所用原料的一致性。

2.所用辅料应符合药用辅料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一般应具有法定药用辅料标准。如使用新辅料应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并按新辅料申报要求,随制剂一起申请注册。

(二)制备工艺

选择的制备工艺应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并考虑工艺对药品安全

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的影响。制备工艺步骤及条件均应明确,并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及工艺验证资料,说明其合理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改剂型的工艺研究中,对于可能导致物质基础较原剂型发生改变的工艺,需要进一步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角度,阐述工艺选择的合理性。

2.对所用原料或中间体的理化性质应进行充分的研究,为制剂处方设计提供依据。所用辅料的种类、规格及用量等的确定应有充分的合理性。制剂处方设计还应结合制备工艺、稳定性影响因素等研究,对制剂处方进行优选。

3.应进行合适的中试以上规模的工艺验证研究,以保证确定的工艺与实际大生产的工艺相一致。

(三)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研究

1.质量研究工作中,应进行新剂型与原剂型的质量比较研究。对于可能发生药物成分变化的,应进行药物成分方面的比较研究,为工艺评价与工艺控制、制定质量标准、临床用药评价提供参考。

2.质量标准应符合新剂型的特点,并能体现控制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方面的要求。质量标准应达到目前中药新药质量控制要求。

(四)稳定性研究

稳定性研究应根据处方、工艺及其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剂型的特点和质量控制的要求等选择能灵敏反映药品稳定性的指标进行,必要时应进行新剂型与原剂型的稳定性比较研究。

六、非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试验研究

应根据药学研究结果,依据相关法规要求,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改剂型的非临床试验研究。

改剂型的非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试验应根据立题依据进行合理的设计。如果是通过剂型因素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则应采用制剂选择合适的动物进行相关的试验,以说明立题依据是否合理。如果是通过改剂型达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则应通过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说明是否初步达到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试验项目及检测指标,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原剂型及新剂型均应选择合适的剂量组进行比较。最终应根据非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试验结果,综合判断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七、临床试验研究

改剂型的临床试验研究应在药学研究与非临床有效性、安全性试验研究后,并初步评估了剂型改变对药物成分及其吸收利用与有效性、安全性的影响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参照相关技术指导原

则,开展临床试验研究,以证明改剂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优势。

具体临床试验研究的设计应根据改剂型的立题目的和依据进行,如定位于提高临床疗效,临床试验研究应采用优效性设计,临床试验研究的病例数应同时符合统计学要求和法规规定最低病例数要求。

新剂型的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原则上应与原剂型相同,其中无法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的,应提供相应的资料。

临床试验需根据试验目的、科学合理性、可行性等原则选择对照药物,改剂型研究一般需选择原剂型作为对照药。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

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 二OO八年一月

目录 一、概述 (2) 二、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 (3) 三、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 (7) 四、变更药品制剂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 (15) 五、变更药品制剂的生产工艺 (24) 六、变更药品规格和包装规格 (31) 七、变更药品注册标准 (37) 八、变更药品有效期和/或贮藏条件 (41) 九、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 (44) 十、改变进口药品制剂的产地 (50) 十一、变更进口药品制剂所用原料药的产地以及单独改变 进口的原料药的产地 (54) 十二、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制剂的原料药产地 (58) 附录一、药物溶出/释放比较研究基本方法 (63) 附录二、免除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的一般考虑 (72) 附录三、属于治疗窗窄的部分药物目录 (75) 参考文献 (77) 名词解释 (80) 著者 (81)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药品生产企业开展已上市化学药品的变更研究。变更是指对已获准上市化学药品在生产、质控、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变更研究是针对拟进行的变化所开展的研究验证工作。 目前本指导原则涵盖的变更及变更研究包括以下项目: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药品制剂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和制备工艺变更、注册标准变更、规格变更、有效期和贮藏条件变更、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进口药品产地变更、进口原料药产地和进口药品所用原料药产地变更、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制剂的原料药产地等研究。 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角度阐述对产品进行变更时,应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药品生产企业需按照本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变更研究验证工作,在完成相关工作后,应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要求,向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提出补充申请。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II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III类变更属于较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变更类别划分考虑了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

中药新剂型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随着制药工业和新药开发的不断进展,我国中药制剂水平已从传统经验型逐步上升到科学制药水平,现代制药设备的引进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一批现代中药新剂型显现。 1 滴丸剂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是在中药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如天津天士力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已为人们所熟悉,该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复方丹参滴丸中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目前已达到分子水平,减少了冰片用量,并由口服改为舌下含服,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因为滴丸是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以极微小的晶粒存在,因而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的特点。复方丹参滴丸舌下含服经舌粘膜吸收,直接进入血循环,3分钟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临床资料表明,在冠心病的长期治疗中,复方丹参滴丸可更有效地减少缺血发生次数,尤其是缩短心电图ST段下移的持续时间.且无头痛、头胀等副作用,为一种治疗冠心病ST段改变的有效药物。 2 膜剂 膜剂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进展很快的剂型,临床很受欢迎,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创伤科、烧伤科、皮肤科及妇科等,—些膜剂尤其是鼻腔、皮肤用药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故在临床应用上有取代部分片剂、软膏剂和栓剂等的趋势。黎国梓等研制了复方养阴生肌双层膜.底层(缓释层)以PV A(聚乙烯醇类)为成膜材料,因其融化慢,作用时间长,具长效作用;面层(速释层)以白及胶为成膜材料,因其在体液中熔化快,具速效作用,将二者制成双层膜,分别加入止痛消炎药物,经两年多的临床应用,治疗口腔溃疡362例,有效率100%,疗效较好,深受欢迎。贵州六枝大华制药厂生产的中药博性康速溶膜可有效杀灭常见性病及引起妇科疾病的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强的特点,能有效防治各种阴道炎、宫颈炎。由于膜剂本身体积小,重量轻,随身携带极为方便。 3 软胶囊 软胶囊剂型具有杂质少,有效成分多,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等优势。鉴于传统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存在的缺点,近年来软胶囊剂型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研制开发正方兴未艾。软胶囊是—种较新的剂型,它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多的中药。如以大蒜、王浆等中药为原料组成的复方大蒜软胶囊.临床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能使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能明显延长出血时间,缩短凝血时间,提示能防止血栓形成,并具有一定的抗疲劳及抗衰老作用,同时掩盖了大蒜的不良气味。 软胶囊剂型的特点是:(1)纯中药制剂,不含糖,便于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服用。(2)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了挥发性有效成分。(3)内容物为高科技萃取精华,杂质含量低,不含生药粉,更易符合卫生学指标。(4)进入胃肠迅速崩解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显效,生物利用度高。(5)由压制法或滴制法制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次成型,且全封闭剂型,稳定性好,避免药物分解失效。(6)掩盖了药物中挥发性成分的不良气味,口感好,便于服用。(7)服用量少,携带方便。 目前我国已上市的中药软胶囊制剂品种有十多个,其中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的利鼻软胶囊,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有限的四季三黄软软胶囊,北京中药二厂的香砂养胃软胶囊和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麻仁软胶囊、感冒软胶囊、龙胆泻肝软胶囊、清开灵软胶囊及藿香正气软胶囊等已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品种,并越来越受到患者青睐。 4 气雾剂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知识点! 中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不够方便,每次服用的时候都需要用水煎煮,这对治疗疾病造成一定的烦恼。但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中药制作成药剂使用就完全解决了这一点,让中药更加的完美。那么中药制剂的类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下中药制剂的相关知识吧! 中药制剂 中药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通过不断的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并且积累了非常方法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今天中药剂型种类繁多的结果。通常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丹、酒、茶、锭、丸、散已经膏等,并且各自的特点各不相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整理和提高,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新的剂型不断出现,现代剂型如: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等。 现将中成药的常见、常用剂型简要介绍如下: 1.丸剂 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的应用 作者:潘洁,王远光,韩晓翌,王蓓 【摘要】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靶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方法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靶向制剂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中药靶向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结果靶向制剂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合作,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和优势。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靶向制剂 目前中药制剂的研究与生产已形成四大释药系统同时发展的格局,这四类释药系统是:普通给药系统、缓释给药系统、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中药靶向制剂是中药制剂的新型给药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新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 靶向制剂的概念是Ehrlichp于1906年提出的。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有选择地定位于靶区(靶组织、靶器官、

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他正常组织,达到提高疗效、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给药系统[1]。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与持效性、药物类型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材料学及分子生物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中药靶向制剂的发展,突显出中药制剂在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就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的进展作一综述。 1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特点 1.1 靶向制剂的分类靶向制剂按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①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制剂。载药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摄取,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等器官,使药物在这些器官浓集而发挥作用。其中包括:脂质体(liposome)、乳剂、微球(mircosphere)、还有随着高分子材料发展起来的纳米囊(nankcapsule)、纳米球(nanosphere)。②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preparation)是在被动靶向制剂的基础上将修饰的药物载体定向的运送到靶区。其中包括:经修饰的载体药物、配体-受体系统、连接单克隆抗体后的免疫微粒、前体药物等。③物理化学靶向制剂(physical and chem ical targeting preparation),其中包括:磁感应制剂、pH敏感制剂、热敏感制剂、栓塞药物等。

中药各剂型优点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膏方能补什么 补虚扶弱 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应冬令进补膏方,能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 抗衰延年 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进补膏滋药,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于机体各脏器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出现头晕目眩、腰疼腿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记忆减退等,进补膏方可以增强体质,防止早衰。 纠正亚健康状态 膏方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的作用较为显着、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不少年轻人因精力透支,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亚健康状态,膏方可使他们恢复常态。 防病治病 针对患者不同病症开列的膏方确能防病治病,尤其对于康复期的癌症病人,易反复感冒的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药,不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体内贮存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来年防复发,抗转移,防感冒,增强抵抗力。 适用对象 编辑

⒈慢性病人的进补:原来患有慢性疾病,冬令季节,可以结合它的病症,一边施补,一边治病,这样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作用更大。从目前临床应用膏方的情况来看,不但内科病人可以服用膏方,妇科、儿科、外科、伤骨科、五官科的病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药,气血阴阳津液虚弱的病人也都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达到除病强身的目的。 ⒉亚健康者的进补:现代社会中青年工作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很大(主要为精神紧张,脑力透支),同时众多的应酬,无度的烟酒嗜好,长期不足的睡眠及休息,均可造成人体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化,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就非常需要适时进行全面整体的调理,膏方疗法就是最佳的选择。 ⒊老年人的进补:老年人,由于它的生理特性,人体的各种机能,都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衰退,而冬令进补,则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⒋女性的进补:对于女性来说,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的衰老;若脾胃能吸收饮食中的营养,充分滋养全身脏器及皮肤腠理,当脾胃正常运转时,全身的营养不断得到补充,人的抗衰老能力、生命力随之增强,脸部就会红润,皮肤就会充满光泽和弹性。 ⒌儿童的进补: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可以适当进补,尤其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久咳不愈,厌食、贫血等体虚的患儿宜于调补。 服用季节 编辑 一、冬令进补 膏方,又有人习惯称其为冬令膏方。顾名思义是在冬令季节里服用。为什么要在冬令时节服用膏方呢?这要从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气候环境息息相关说起。 自然界气候环境的运动变化,无时无刻不对人体产生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谨慎地起居饮食、衣着行走是十分重要的。秋冬季节是收获的重要季节,人体为适应外界渐冷的气候会作出相应的调整,血液在消化道为多,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消化机能增强,食欲旺盛,体内高热量食品需求增多,容易吸收,并把营养藏于体内,同

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H4-1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ΟΟ四年三月十八日

目录 一、概述 (3) 二、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 (3) 三、剂型的选择 (5) 四、处方研究 (7) (一)、原料药 (7) (二)、辅料 (7) (三)、处方设计 (10) (四)、处方筛选和优化 (11) (五)、处方的确定 (13) 五、制备工艺研究 (14) (一)、工艺设计 (14) (二)、工艺研究 (14) (三)、工艺放大 (16) 六、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 (17) 七、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 (19) 【附录】 (20) 【参考文献】 (22) 【起草说明】 (23) 【著者】 (28)

一、概述 药物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才能用于临床。制剂研发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药物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临床使用的顺应性。如果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工艺设计不合理,对产品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产品疗效及安全性。因此,制剂研究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指导原则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制剂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品研究开发的自身规律,结合国内药物研发实际状况,并考虑到目前制剂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影响制剂质量、有效性、安全性的重点问题进行制订的。 由于制剂的剂型及生产工艺纷繁复杂,且各种新剂型和新工艺也在不断出现,制剂研究中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制剂研究提供基本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关于各种剂型研究的详细技术要求,不在本指导原则中详述,药物研发者可参照本指导原则阐述的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二、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 制剂的剂型种类繁多,生产工艺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研究中会面临许多具体情况和特殊问题。但制剂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保证制剂剂型选择依据充分,处方合理,工艺稳定,生产过程得到有效控制,适合工业化生产。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以下方面: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药物新剂型发展概况

药物新剂型发展概况 药剂学界习惯把剂型划分为传统剂型(第一代) 、常规剂型(第二代) 、缓控释剂型(第三代) 、靶向剂型(第四代) 、时间脉冲释药剂型(第五代) 。正在孕育的随症调控式个体化给药剂型可谓之第六代。第三至第六代剂型是药物新剂型的主要内容,也可统称为控制给药系统。其中可分为速度性控释、方向性控释[1 ]、时间性控释和随症调控式个体化给药系统系统。 1.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 速度性控释剂型是指用任何的化学、物理或机械等可能的方法,控制药物进入体内中央室或直接进入有关组织速度的给药系统。这是发展最快的日趋成熟的给药系统,这类给药系统的上市产品数量每年几乎以指数速度递增,它包括速释性剂型和缓控速释性剂型。 2.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 方向性控释剂型又称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与载体结合或被载体包埋,形成可在体内可动性地指向靶组织释药的给药体系。Widder (1979)提出靶向含义有 3 级:1 级是制剂特异性地分布于特定的器官;2 级是选择性地指向器官的特殊(病变)部位;3 级是指向病变细胞内输送药物。目前正在开始研究的指向细胞核修复缺损或异常基因的靶向基因治疗系统可称为4 级。根据系统的靶向作用可分为:局部靶向、物理机械靶向、生物物理靶向、生物化学靶向、生物特异性

靶向和复合型靶向。 微粒体系等。 3 .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 速度性和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的设计主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只与血中或靶位药物浓度有关,而与时间无关。但时辰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心率、体温、血流量和内源性物质的分泌等都存在明显的日内节律变化,导致一些疾病(如哮喘、心绞痛、高血压)节律性发作,按照生理和病理节律的需要设计的释药方式符合节律变化的药物制剂,以适应生理和治疗的要求。这种药物制剂称为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又 称时间脉冲给药系统。一般分外调式和自调式控制脉冲,又可分单次脉冲、多次脉冲、自调式脉冲。 4.口服缓释和控释系统 由于制剂技术的进步,许多对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药物的选择限制已被打破。①首次作用强的药物中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如普奈洛尔、美多洛尔、普罗帕酮等。②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也被制备成缓释或控释制剂。③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为减少癌症患者的痛苦,吗啡、可待因等麻醉药物将被制成缓释的单方或复方品种,如吗啡控释片。一般认为,该系统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制剂释放速率与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有一定相关。目前已上市和正口服缓释和控释系统的优势5.口服定速释放给药系统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 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 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 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中药生物黏附制剂 中药散剂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见类型,但易随唾液流散,在病灶部位滞留时间短,影响疗效又污染口腔,在口腔散中引入生物黏附技术可明显延长并提高疗效,且药物容量大,可减少用药次数。 中药新制剂的基础--中药标准提取物 中药标准提取物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中药材进行提取加工而得到的一种具有明确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严格质量标准的一种中药产品,可作为中药制剂的原料药。其化学成分,是多种药理活性物质按特定比例组成的集合,继承了中药多成分的特点,体现着原中药材特定的中医功效,无论作为单味药,还是组成复方,完全可以替代原生药使用,并且在质量控制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相对明确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药理活性,可以说是现代中药制剂的基础。 中药制剂新技术工艺 现代中药制剂学已发展为多学科交汇的系统学科,最新的工艺技术不断应用于此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草稿) 二OO 五年三月 1 目录 一、前言 (2) 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基本原则 (2) (一)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 (2) (二)等同性原则 (3) (三)仿品种而不是仿标准原则 (5) 三、质量控制研究 (7) (一)制备工艺研究 (8) (二)结构确证研究 (9) (三)制剂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 (10) (四)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13) (五)稳定性研究 (18) 四、安全性、有效性研究 (20) (一)口服给药制剂 (22) (二)注射给药制剂 (25) (三)局部给药制剂 (27)

五、参考文献 (29) 六、已有国家标准化学药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30) 七、著者 (35) 2 一、前言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申请是指境内注册申请人提出的生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颁布正式标准的药品的注册申请。 我国已经颁布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涵盖了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一般性技术要求。本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已有国 家标准药品研制的现状,针对其不同于新药的特点,较为系统地提出了 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过程中有关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研究的一 般性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制中相关技术要求之间 的内在联系及其科学内涵,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在研制已有国家标准药 品时,能够科学、合理地运用已有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达到 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申请中的化学药品。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发和评价中,需要在本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为根本,对 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研究的基本原则 在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究中应注意遵循如下原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一)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 无论创新药还是已有国家标准药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3 控性的要求是一致的,研发的根本原则都是要围绕安全、有效和质量可 控进行充分的研究。而已有国家标准药品的研究有别于创新药之处在于, 可以利用已上市产品的可获得资料,因此有可能减少相应部分的研究工 作。 如果研制的已有国家标准药品与已上市产品的药学基础相同,即原料药的合成路线、工艺条件以及所用原材料、试剂和溶剂的来源、规格 等均一致;制剂的处方工艺相同,包括其中所用原料药、辅料的来源、规格等一致;并经验证研制产品与已上市产品质量一致、生物等效,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一、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1.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 (1)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 (2)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 (1)生物半衰期(t 1/2)很短(小于1h)或很长(大于24h)的药物。 (2)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 (3)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4)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子交换机制。 4.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 按照给药途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主要有以口服给药为主的缓释、控释制剂,同时也包括眼用、鼻腔、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及皮下植入等缓释、控释制剂。 根据延缓、控制药物释放原理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又可分为骨架分散型、膜控包衣型、乳剂分散型、注射用油溶液或混悬液以及缓释膜剂等。 常见的缓释制剂类型有: (1)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水溶性骨架、脂溶性骨架、不溶性骨架。 (2)膜控型缓释制剂:薄膜包衣缓释制剂、缓释微囊剂。 (3)缓释乳剂: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可达到缓释目的。 (4)注射用缓释制剂: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剂。 (5)缓释膜剂 常见的控释制剂类型有:(1)渗透泵式控释制剂(2)膜控释制剂(3)胃驻留控释制剂最佳选择题 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 A.被动靶向制剂 B.前体药物制剂 C.磁性微球制剂 D.渗透泵控释片 E.膜控缓释胶囊 『正确答案』D 二、靶向制剂 (一)靶向制剂特点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二)靶向制剂类型 1.根据靶向制剂释药情况分类 (1)一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毛细血管床释药。 (2)二级靶向制剂:系指进入靶部位的特殊细胞(如肿瘤细胞)释药,而不作用于正常细胞。 (3)三级靶向制剂:系指作用于细胞内的一定部位释药。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改变剂型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等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导原则,其目的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开展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简称改剂型,下同)的研究。 药品上市销售后,随着药品生产与临床使用,对其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质量可控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药品生产技术的提高,为研制、生产更具临床应用优势的药物剂型提供了可能。 本指导原则主要阐述改剂型的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及改剂型研究所涉及的药学、非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试验等方面的要求。申请人应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对原剂型与新剂型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剂型改变后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 二、基本原则 (一)客观认识原剂型 改剂型研究是在原剂型基础上的再研究。改剂型研究应充分了解原剂型选择的科学合理性,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等临床应用情况,针对原剂型的缺陷与不足,明确改剂型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赋予新剂型更丰富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内涵,彰显新剂型的优势。 (二)必要、科学、合理

剂型的改变应符合剂型选择的要求,体现剂型改变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申请人应结合临床应用及药物性质,与原剂型比较,开展工艺、质量、稳定性、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新剂型的优势与特点。 (三)提高、创新 改剂型应当是在原剂型基础上的提高与创新,通过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此处的新技术是指适合于药物性质,而原剂型不曾采用或较原剂型所用技术有所改进的生产工艺技术。 (四)临床应用优势 改剂型研究应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新剂型与原剂型比较应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临床有效性:新剂型的临床疗效优于原剂型,并且其受益/风险比不得降低。 2.提高临床安全性:新剂型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其有效性不能降低。如某些外用制剂存在一定的皮肤刺激或者过敏反应,改剂型后,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3.提高临床顺应性:原剂型顺应性差,以致患者难以使用或不愿坚持使用,而且原剂型不能通过改变工艺、规格、辅料等措施解决顺应性差的问题,新剂型在有效性、安全性不降低的情况下,能使其顺应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

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开题报告

目录 1、选题依据 (3) 1.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3) 1.1.1论文题目 (3) 1.1.2研究领域 (3) 2、论文调查的意义 (3) 3、论文调查研究的内容 (3) 3.1调查我国目前中药剂型的现状 (3) 3.2调查我国人民群众常用中药剂型 (3) 3.3中药剂型的开发重点 (3) 3.4我国中药剂型存在的不足 (3) 4、调查方法及步骤 (3) 4. 1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对中药剂型的间接调查 (4) 4.2通实地调查和询问 (4) 4.3记录查阅的资料和访问的资料,分别进行归类 (4) 4.4资料整理 (4) 4.5 撰写调查报告 (4) 5、论文进度计划 (4) 5.1选题 (4) 5.2查阅资料 (4) 5.3统计分析资料 (4) 5.4论文撰写 (4) 6、文献查阅及文献综述 (4) 7、参考文献 (9)

1、选题依据 1.1 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1.1 论文题目:中药剂型改进的调查报告 1.1.2 研究领域:现代中药制剂 2、调查的意义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近几十年来中药剂型的研究,大量吸收了现代药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开发出许多中药新剂型,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多种给药途径和有效的防治药物。然而目前中药剂型研究尚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原有的药物剂型就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用于急症救治的汤剂、散剂、丸剂 等都是属于口服给药剂型。因此,服用后须经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产生药物效应。因而在药物产生效应之前将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1)胃的排空速率;(2)胃内容物;(3)胃肠分泌物及粘膜内的代谢;(4)血液循环一一肝脏的药理作用:(5)药物的溶出速率等,因而产生的药物效应缓慢,对处于昏迷状态,饮食不进的危重病人,还存在着服用不便等问题[1]。由于急症患者处于高度危急状

第十九章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第十九章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学习要点 1、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其释药基本原理。 2、熟悉包合技术、微型包囊及固体分散技术的含义、特点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3、了解脂质体和磁性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4、了解毫微囊、靶向给药乳剂及前体药物制剂的概念与应用。 A型题 1.影响渗透泵式控释制剂的释药速度的因素不包括() A膜的厚度 B释药小孔的直径 CPH值 D片心的处方 E膜的孔率 2.不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是() A磁性制剂 BPH敏感的靶向制剂 C靶向给药乳剂 D栓塞靶向制剂 E热敏靶向制剂 3.下列哪种方法不宜作为环糊精的包合方法() A饱和水溶液法 B重结晶法 C沸腾干燥法 D冷冻干燥法 E喷雾干燥法 4.固体分散技术中药物的存在状态不包括() A分子 B离子 C胶态 D微晶 E无定形 5.制备固体分散体时液体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所占比例不宜超过() A1:5 B1:6 C1:7 D1:8 E1:10 6.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液体药物粉末化B释药迅速 C无蓄积、无毒D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E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7.下列关于微囊特点的叙述错误的为() A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 B提高稳定性 C掩盖不良气味D加快药物的释放 E降低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 8.可作为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囊材为() A阿拉伯胶-海藻酸钠 B阿拉伯胶-桃胶 C桃胶-海藻酸钠D明胶-阿拉伯胶 E果胶-CMC 9.单相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不包括() A熔融法 B注入法 C超声波分散法 D薄膜分散法 E冷冻干燥法

10.按分散系统分类,脂质体属于() A乳浊液 B、混悬液 C固体剂型 D、胶体微粒体系 E真溶液剂 11.关于控释制剂特点中,错误的论述是() A释药速度接近一级速度 B、可使药物释药速度平稳 C可减少给药次数 D、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E称为控释给药体系 12.聚乙二醇在固体分散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A增塑剂 B、促进其溶化 C载体 D、粘合剂 E润滑剂 13.采用单凝聚法,以明胶做囊材制备微囊时可采用作凝聚剂的是() A石油醚 B、乙醚 C甲醛 D、丙酮 E甲酸 14.用明胶与阿拉伯胶作囊材以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应将PH调到() A4-4.5 B5-5.5 C6-6.5 D7-7.5 E8-9 15.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加入硫酸铵的作用是() A作固化剂 B调节PH C增加胶体的溶解度 D作凝聚剂 E降低溶液的粘性 B型题 (1-4) A速效制剂 B缓释制剂 C控释制剂 D靶向制剂 E前体药物制剂 1.在人体中经生物转化,释放出母体药物的制剂属() 2.水溶性骨架片剂属() 3.胃内漂浮片剂属() 4.渗透泵型片剂属() (5-8) A熔融法 B超声波分散法 C天然高分子法 D离子交换法 E一步乳化法 5.单相脂质体用() 6.多相脂质体用() 7.毫微囊用() 8.复乳用() (9-12) A将药物分散于囊材的水溶液中,以电解质或强亲水性非电解质为凝聚剂,使囊材凝聚包封于药物表面而形成微囊

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 Z H 】 G P T 1 - 1 指导原则编号: 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第二稿) 二○○六年一月 目录 一、概述 (3) 二、基本原则 (3) (一)实验管理 (3)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三)随机、对照、重复 (4) 三、基本内容 (4) (一)总体考虑 (4) 1、受试物 (4) 2、受试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5) 3、试验系统 (5) 3.1 试验动物 (5) 3.2 其他试验系统 (6) 4、给药 (6) 4.1 剂量选择 (6) 4.2 给药途径 (7) 4.3 给药频率 (7) 4.4对照组 (7)

(二)试验方案 (7) 1、试验方案选择的一般考虑 (7) 2、常用的试验方案 (8) 2.1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I段) (8) 2.1.1试验目的 (8) 2.1.2动物选择 (9) 2.1.3 给药期 (9) 2.1.4 动物处理 (9) 2.1.5 观察指标 (9) 2.2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 (10) 2.2.1试验目的 (10) 2.2.2动物选择 (10) 2.2.3 给药期 (10) 2.2.4 动物处理 (11) 2.2.5 观察指标 (11) 2.3 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 (12) 2.3.1试验目的 (12) 2.3.2动物选择 (12) 2.3.3 给药期 (12) 2.3.4 动物处理 (12) 2.3.5 观察指标 (12) 3、其他试验方案 (13) 3.1 单一(全程)试验设计(啮齿类动物) (14) 3.2 两段试验设计(啮齿类动物) (14) (三)毒代动力学 (14)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15) (一)统计分析 (15) (二)数据报告 (16) (三)结果分析 (16) 1、生殖毒性 (16) 2、发育毒性 (17) 3、其他 (17)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生物技术(本科) 河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一、题目: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 二、本环节自2008年4月25日起至2009年3月28日 三、进行地点:河南科技大学 四、内容要求: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合理,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备、整洁、正确;论文结果有应用价值。

摘要: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发挥重要作用以及将中医药推广至全世界的直截了当载体, 中药新剂型又必须符合中药用药的特点,新剂型是中药进展的以后,促进重要被人们更好的利用,因此新剂型的进展将是不可停止的.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应用;进展;研究

Abstract:Biotechnology has an in-depth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fields of medicine in high-quality raw materials, natur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plays a great rol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mported into today's high-tech and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bound to rise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revolution. It will promote the wh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ok place on the use of a new breakthrough in a new leap forward.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new medicine; appli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