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讲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

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

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

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

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他们的思想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06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1908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开始在《国粹学报》连载。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

在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上,王国维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显然透露出朴素的唯物因素和辩证法睿智。

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王国维的见解可谓透彻、精辟。

教材中节选的《人间词话》十则,重点是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内容,也谈及了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的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文中事例典型,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特别是关于人生追求三境界的论说,比喻贴切,佳句宛如浑然天成般镶嵌其中,让人称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词以有境界为最高。有境界的词就能形成崇高的格调,

自 有 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 所以 独绝自然能有名句出现。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能独自称绝

者 在 此。的原因就在这里。???

?格:格调。独绝:独自称绝。 有 造 境, 有文学创作有通过艺术虚构而营造艺术境界的“造境”,有通过

写 境, 此理想 与 写实 二派艺术写实而营造艺术境界的“写境”,这就是文学上理想派和写实派

之 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 所造之境,划分的依据。然而二者又很难分别。因为伟大的诗人虚构的“造境”

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 理想故也。必定会合乎自然,所写实的“写境”,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

?造:虚构。所由分:划分的依据。邻:接近、联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文学创作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例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以 我 观物,是“无我之境”的例子。“有我之境”,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景物,

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 物所以景物都染上我的色彩。“无我之境没有我的存在,是以事物

观 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为主体来观察事物,所以不知道哪是我,哪是物。古人创作诗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 豪写“有我之境”的多,然而未曾不能写“无我之境”,这在那些有才

杰 之士能自树立耳。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著:染上。未始:未曾。树立:完成,做到。 无我之境,人惟 于静 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无我之境”,人只有在安静之中得到它。“有我之境”,在由动

之静时 得之。故 一 优美,一 宏壮也。到静的时候得到它。所以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啊。???

?惟:只有。 境 非 独 谓 景 物 也。 喜怒 哀乐,诗词的“境”并非单独指的是景物的描写境界。人的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 故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各种感情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描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 谓之 有 境界。否则谓之无 境界。的作品,都应该说它是有境界。否则就应该说它是无境界。???

?谓:称作。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 “闹” 字,而境界全“红杏枝头春意闹”,选用了一个“闹”字而境界之美就完全

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表现出来了。“云破月来花弄影”,选用了一个“弄”字而境界之美

全出 矣。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著:选用。出:表现出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必定要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界。“众里

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寻他千百度。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界。

此等 语皆非 大词人 不能道。 然遽以此像这样的语言都是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的。然而像我这样

意 解释 诸 词, 恐为晏、欧诸公 所不率然以这种意思解释这几首词,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

许也。允许。???

?阑珊:将尽;衰落。道:说出。遽:匆忙,草率。不许:不会允许。 东坡之词旷, 稼轩 之词豪。 无 二人苏轼的词作旷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没有这两个人的

之胸襟而学其词,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胸怀气度而学习仿效他们的作品,就好像东施学习西施整天捧着胸口。

???

?旷:旷达,超旷。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大诗词人的作品,他的言情一定沁人心脾,他的写景一定

豁人 耳目。其辞 脱口 而出, 无 矫揉妆使人的耳目清醒。他的语言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装扮

束之 态。 以其所 见 者真,所 知者修饰的姿态。这是因为他所见的是真实的,所理解的是

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 以衡古今之作者,深刻的。诗和词都是这样。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今的作者,

可无 大 误矣。是可以没有大错的。???

?然:代词,这样。衡:衡量。 诗人对宇宙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能深入到内部体验,又应该能跳出来思考

入乎 其内, 故 能分析。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

写 之。出 乎 其 外,故 能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

观 之。 入 乎 其内, 故 有 生 气。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入于其内,所以作品才会充满生活气息。

出 乎 其外, 故 有出乎其外,经过客观的观察,然后再描写它时作品才能更真实

高 致。 美 成 能入而不 出。地反映生活,闪烁思想光辉。周邦彦能入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

白石 以 降, 于 此二事皆 未 梦见。姜夔以后的词人,对于这两种情景连做梦也都没有梦见过。???

?生气:生活气息。

对应学生用书P87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格调) (2)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

者在此(称绝) (3)有造.

境,有写境(营造,创造) (4)所写之境,亦必邻.

于理想故也(有联系) (5)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染上) (6)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

尔(完成)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的特点。

(1)“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译文:“秋水荡漾,波澜起伏,白色的鸟儿悠然飘落。”这是“无我之境”的例子。 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

(2)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也必定会与理想有联系啊。

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亦必于理想邻故也”。

(3)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这在有才华的诗人那里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句式:判断句,“耳”,表示肯定的判断语气。

[要义探究]

3.如何理解“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的内在含意?

写境者,即以客观之笔写现实之境。譬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造境者,即以主观之笔写虚拟之境,譬

如“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等。

然而实境、虚境大多数诗作都难以分别。因为写实境中,诗人敏锐的笔触已经将浓浓的情绪融入其中;而写虚境中,又是诗人基于对自然之境的观察揣摩后提炼出来的。

4.怎样理解文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被打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

(2)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不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外物,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惟.于静中得之(只有)

(2)著.一“弄”字(选用)

(3)昨夜西风凋.碧树(使……凋谢)

(4)蓦然

..回首(猛然,不经意地)

(5)灯火阑珊

..处(将尽,衰落)

(6)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说出)

(7)然遽.①以此意解释诸.②词

①(匆忙,草率)②(众,各,这几首)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译文:“人消瘦了,衣带越来越宽松,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这是第二种人生境界。

句式:判断句,以“……也”为判断标志。

(2)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诸位先生允许。

句式:被动句,以“为……所”为被动标志。

[要义探究]

7.请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段文字。

“无我之境”是美的,“有我之境”更是美的。“闹”与“弄”二字都是作者的主观情绪,其二字透出“有我之境”之美。也因其二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因而,词作的“有我”意境美同样值得推崇。这是

王国维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和肯定词作的“有我之境”美。

8.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三种境界”的理解。

第一境界以“西风凋碧树”,比喻恶劣的形势。说明只有下定决心“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排除干扰,持之以恒,才会最终取得成功。第二境界以“衣带渐宽终不悔”,形象描述如何努力奋斗。说明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坚持奋斗,执着追求,永不言悔。第三境界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指出经过多次周折,反复磨炼,终于成功的欣喜。

三个阶段,多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艺、人生等规律性问题。结构巧妙,见解独到,寓意深刻,行文流畅,比喻贴切,引人遐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诗词皆然.(这样)

(2)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衡量)

(3)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生活气息)

(4)白石以降

..,于此二事皆未梦见(以后)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译文:这是因为他所见的是真实的,所理解的是深刻的。

(2)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译文:他的写景也一定使人的耳目清醒。

(3)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译文:深入到生活中去,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掌握丰富的素材,才能进行创作。要从生活中跳出来,进行冷静的分析思考,才能把握生活的本质。

[要义探究]

11.第十则中王国维是怎样论述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乎其外”,超越现实生活,从一定的高度观察分析生活,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提炼和升华,写出深刻独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可见王国维注意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诗人的修养之途。

12.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依托“境界说”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原则,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哪些关系?

(1)“自然”与“理想”的关系。诗有写实派与理想派之分。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着重于虚构主观想象。因此大诗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而又邻于理想。

(2)“有我”与“无我”的关系。“有我”是“以我观物”,给人以“宏壮”的美感;“无我”是“以物

观物”,给人以“优美感”。二者难分高下,多为相融互见。

(3)“入”与“出”的关系。文学也讲究在死吟苦学的基础上,灵活变通地观察事物。要求作家“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对应学生用书P117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遽:立刻

B.然二者颇.难分别颇:很

C.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绝:称绝

D.众里寻他千百度.度:次

解析:遽:匆忙,草率。

答案:A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

..耳

B.大家

..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C.境非独谓景物

..也

D.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

解析:C项,景物:古今同为风景事物。A项,树立,古义:完成;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B 项,大家,古义:有声望的诗人、词人;今义:人称代词,指众人。D项,生气,古义:生活气息;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答案:C

3.下列句子从句式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B.此子书之一变也

C.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解析:C项为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都以“……也”为标志。

答案:C

4.默写名篇名句。

(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

(3)“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

答案:(1)故物皆著我之色彩(2)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衣带渐宽终不悔(4)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苏轼的词作旷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没有这两个人的胸怀气度而学习仿效他们的作品,就好像东施(学习西施整天)捧着胸口。

(2)周邦彦能入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姜夔以后的词人,对于这两种情景连做梦也都没有梦见过。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0题。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____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6.下列境界中,是“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解析:D项,诗人用春雨中的梨花比喻泪眼婆娑的寂寞玉容,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故属于“有我之境”。其余三项属于“无我之境”。

答案:D

7.下列诗句中,不.属于“乐景写哀情”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A项,所写之景均为衰败枯索之景,所抒之情亦为离别悲凉之情。故A项为哀景写哀情。

答案:A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境界”来论词的格调之高下,指出有“境界”则有“高格”,才能产生名句,并论及五代、北宋词高标独绝的缘由。

B.“造境”即是虚构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大派。

C.“写有我之境者为多”,而能达到物我浑然境地的“无我之境”,就较为难得,但都能给人以美感。后者“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D.王国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而崇尚“真”则是他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只有“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解析:D项,分析不全面。原文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答案:D

9.王国维认为做到哪些方面才能使诗词出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②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③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棋鬼

蒲松龄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

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

..,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

“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

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

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

..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

...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B.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C.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D.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解析:“徒”前应断开,排除A、D;“九泉下有长死”句意不通,排除A、C。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为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王、男”五等爵位。

B.日昃,太阳偏西,约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C.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D.异史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的自称。“异史氏曰”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前人的一种模仿,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上“太史公曰”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解析:应为“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答案:A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

①窃引空处,与弈者狎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②④D.③④⑥

解析: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

求饶。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转生的下场。

解析:B项,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成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棋“跪地求饶”。

答案:B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

(2)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

参考译文: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弈,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谦逊。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像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竞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梁公)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使。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呵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

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旧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天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

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三、语言表达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美国《大西洋月报》评选出“50个最伟大发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式。算盘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许多算数家认为,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中国人使用珠算的历史悠久,我们看待珠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①中国珠算选入其中②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③不要只看到其计算功能

16.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必须删除的有哪四个?写出序号即可。

对于“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谚语来说大家

都不陌生。而在日常生活中,苹果更像是一位灰姑娘,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昂贵的身价。就是这样一种普通果实,却默默无闻地被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水果。

美国农业部有机食品专家称,苹果中“酸”和“甜”的来源十分有益。苹果虽酸性高,但无害,其酸源于由90%苹

③④

果酸和10%柠檬酸组成;果实的甜味来自蔗糖和果糖,

两者都是自然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除此之外,成

熟的苹果含有80%的水和零脂肪,非常适合减肥者;一个苹果相当于人体每日所需果蔬的1/4;苹果高钾低钠,可部分中和现代人的高盐饮食。同时,苹果还有牙刷作用,咀嚼它可以清洁牙齿和杀灭口腔细菌。因此,苹果可以堪称全科医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处,句子大意是谚语对大家都不陌生,不合逻辑,正确的句意应是大家对谚语不陌生,应删去“来说”。②处,苹果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水果”不存在被动关系,“被”字应删去。④处,“源于”与“由……组成”杂糅,“源于”应删去。⑦处,“可以”与“堪”意思重复,应删去。

答案:①②④⑦

王国维在现代中国哲学、文学、戏剧史、甲骨金文、历史学、敦煌学以及西北地理、蒙元史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人间词

话》可以看作他的美学代表作,也可以看作现代中国美学的开山之作。虽然《人间词

话》在形式上承袭了中国旧诗话、词话的古老传统,似乎全无理论范式的创新可言,

然而,在内容上,却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现代中国美学,《人间词话》的意义

在于,它实现了从中国古典诗话走向现代中国美学大转折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重

要一步。

第一,在传统诗话的意义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对前人理论的一个超越。“境界”(“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和艺术理论的概念,在唐代就已出现,宋明

以来使用更为广泛。但王国维的“境界”说不仅是对于前人理论的继承,而更是一个

飞跃、创新。叶嘉莹先生把王国维的“境界”与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进

行比较,认为严羽、王士祯所见者较为空灵,静安先生所见者较为质实。这种“质实”

一方面使王国维的理论不像严羽、王士祯所说的那样虚玄、恍惚,所表明的体认和说

明“要明白切实得多”;另一方面“可见静安先生对于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较之以

前的说诗人,确实乃是有着更为真切深入之体认的”。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人间词话》对于古典诗话理论,也是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第二,《人间词话》在中西理论的融合中,远远突破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内涵和视界,达到了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学术层次。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康德美学的“无利害关系”思想,以及叔本华的哲学、美学思想,融入他的理论中,提出了诗歌中的“有我”与“无我”、“隔”与“不隔”、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优美与壮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而且涉及艺术的形象本体、艺术的审美感受特点,以及艺术创造等一般现代美学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人间词话》就已经是一部真正的美学著作了。

第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仅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中国艺术的底蕴和精神,还用“境界”来描述和揭示人类生活的不同精神世界,即他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境界”在这里又指人生的境界,具有生命哲学的内涵和视野。这是王国维对境界论的又一升华。到此,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据国学而熔铸西学,把“境界”这一概念,从古典过渡到现代,由诗歌拓展到人生,经诗学而沟通哲学,从而最后告别传统诗话,提炼为现代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当然,《人间词话》毕竟是现代中国美学的草创之作,它在理论体系的完整、逻辑和叙述的清晰、准确等很多方面,还没有达到现代学术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它用“旧瓶装新酒”的模式,更无法超越其理

论上的局限性,这表明,它仍是不够成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