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8

毛概8

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及发展

毛泽东思想萌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开始。

(1)萌芽的时间:党的创建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7月——1927.7月)

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表现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a.比较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革命斗争中的敌我友问题;

b.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明确指出区分革命性质的关键是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应当担负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

c.对中国农民阶级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认定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

d.对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特点作了初步分析,开始提出了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2)成熟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a.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科学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动力和前途等根本问题,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深刻地论述了统一战线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的重大意义,正确地制定了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策略,从理论和政策上完善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论述了建设人民军队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总结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d.党的建设的理论,阐明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并创造了整风运动的建党经验;

e.哲学思想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原因:

a.有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实践。

b.有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

c.有了相对安定的翻译、出版、研究马列主义的地理环境和时间条件。

d.有了研究队伍、许多知识分子到延安,有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胡乔木、吴亮平等文艺界人士,还有丁玲、周扬、何其芳、刘白羽、成仿吾、肖军等。当时组织哲学组、历史组、政治组、经济组、军事组、文艺组、国际组等,每周讨论一次。这对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也起了一定的作用。(3)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时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国初期及后来(1945.8月——1976年)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中得到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a.提出了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b.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理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战略进攻学说;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c.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d.党的纪律和党的作风方面的新思想;

e.革命转变论、不断革命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思想有:

a.关于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方针;

b.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c.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c.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e.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f.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g.关于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思想。

二、红色政权及工农武装割据

(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c.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d.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e.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a.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 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a.旧中国外部无民族独立,内部无民主制度,无议会可以利用,要革命,必须拿起枪杆子。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c.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a.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典范,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b.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c.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暴力革命的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革命斗争提供了新鲜经验。

三、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统一战线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旧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绝大多数。(3)中国革命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不但有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列强和顽固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大资产阶级。

(4)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既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又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还有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既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帝国主义之间瓜分中国的矛盾。这种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长期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深重灾难之中,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实践

(1)国民革命联合阵线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灵魂,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个革命阶级的政治联盟。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地附和了反革命,使得革命营垒里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对旧中国的资产阶级作了一系列一分为二的分析

既联合又斗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亲英美派(总体上看作革命的对象)又拉又打(有理、有利、有节)

亲日派——坚决打击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性鼓励其革命性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批评、帮助、引导(总体上看作革命的朋友)

其中突出的贡献:a.把原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象的民族资产阶级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

b.联合英美派大资产阶级蒋介石集团抗日

真是牵着魔鬼的鼻子走

蒋介石到台湾后后悔不该第二次国共合作

7.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a..坚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b.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c.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d.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

四、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1)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a.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b.由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c.由于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2)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条件

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加快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考

国民经济恢复后,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第一,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第二,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时起时伏;第三,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使党和毛泽东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可避免。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讨论“一五”计划的方针和任务的会议上,开始提出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1953年6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9月,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道路。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1953年时,我国不仅有必要全面开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政治保证。第二,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这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第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积累了引导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合作互助道路的经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也积累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改造的经验。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军事上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又很不景气;而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并给予中国的建设事业以援助,促使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迅速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五、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

a.反帝反封建、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b. 解决大资产阶级与官僚资本问题,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实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重要原因如下:

a.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

b.是由民族资本的进步性质决定的。

c.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表现决定的。

d.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a.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b.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c.私人资本主义

d.个体经济

e.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六、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五”计划不仅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加强和巩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第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第三,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生产,降低成本,反对铺张浪费。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割断城市资产阶级与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的联系,推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实现两大改造的相互推动和促进。第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举。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第三,走“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集体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四,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有步骤、分阶段地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第五,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及重要意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第一,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二,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第三,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通过改造,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5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同时,我国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七、中共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用和平赎买手段消灭私有制的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员;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拥有广泛的国内外商贸信息联系。因此,对其进行和平改造有利于发挥其现有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也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从改造的具体实际出发,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其性质和作用完全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条件。其实质是通过和平赎买,而不是没收方式,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具体实现步骤是:第一步,先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国家计划轨道,使之与国营经济发生比较固定的联系,受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制约,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第二步,再把国家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其结果实现双重改造,即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把剥削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主要的特点和经验是:

第一,从理论上,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

第二,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定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改造、教育资本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八、党的错误

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

(1)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由于党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失误,并由此在理论上改变了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和对社会阶级关系状况的分析,使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出现“左”的偏差。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后来党的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屡犯扩大化错误理论根源。(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纠“左”过程中的曲折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

从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客观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主观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最终导致了在经济建设中盲目冒进、急于求成的错误。

(3)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

从1962年下半年起,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从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开始,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但还没有成为支配全局的错误。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趋向协调,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财政收支达到平衡,全国物价稳定,市场繁荣,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把我国建设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不幸的是,随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不断积累和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入歧途。

九、《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及其意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他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避免走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老路。

第二,正确处理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提出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既要经济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也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使我们可以更有力量地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第三,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在加强国防建设的基础上,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加快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关系,不能只顾一头。

第五,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些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避免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都没有,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十分重要。

第六,正确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提出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巩固各民族的团结。

第七,正确处理党和非党的关系。提出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一方针,改善同民主党派的关系,调动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第八,正确处理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提出“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第九,正确处理是与非的关系,提出在处理党内矛盾时,继续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

第十,正确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方针和口号,学习一切民族和国家的优点和长处,反对盲目照搬和一概排斥。

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实际上成为我党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始。

十、中共八大的召开及历史功绩

大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党的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第一,科学分析了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的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实际上确定了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认为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二,制定了“既反保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在会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建议,即以国家和集体经营、国家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为打破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尝试。第三,提出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第四,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任务。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和突出个人。

标志着我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后来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一、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思考

第一,在理论上,马克思恩格斯由于社会实践的局限,不可能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列宁曾敏感地注意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将发生变化,并预计到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及其性质,但由于他的过早去世未能进一步阐述。在此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很长时间中,斯大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犯了肃反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在他逝世后,苏联理论界基于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索,谈天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基本矛盾和主导矛盾,但没有作为现实政治问题提出并深入下去。

第二,在现实中,1956年12月,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及其内容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复杂矛盾,在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第一,关于社会主义上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二,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

第三,强调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边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地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这的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第四,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十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

第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出现过曲折和失误,但它毕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第二,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主要是指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的探索中所取得积极成果。这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三,探索中所提出来的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探索中所出现的曲折和失误,也从反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虽然毛泽东确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努力,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却先后犯了包括“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内的严重错误,使探索走入歧途,未能找到正确答案,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摆脱苏联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如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阶级关系等问题所作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未能坚持,甚至给予完全否定。

第三,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主要是指1957年后发生的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出现这一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着严重弊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遭到破坏;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