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探析申采浩的小说《龙与龙的大激战》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探析申采浩的小说《龙与龙的大激战》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探析申采浩的小说《龙与龙的大激战》
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探析申采浩的小说《龙与龙的大激战》

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地文学 实际上涵概了除去几个发达国家外的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学,“非洲国家的文学,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加勒比国家、印度、马来西亚、马耳他、新西兰、巴基斯坦、新加坡、南太平洋岛屿各国以及斯里兰卡的文学,都属于后殖民地文学。 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及其内涵 继承并强化了以往的旧殖民体系的一种“新殖民主义”之内部的批判。 理由恰在于,挑起后殖民主义讨论的一些批评家并非真的来自西方列强的“前”殖民地国家或称“后殖民地”(post一colonial)国家,而是一些虽有着第三世界血统但实际上却在第一世界的话语圈内身居高位并在逐步向其中心运动的知识分子精神贵族.因此他/她们本身就有着明显的“文化优越感”,或者说,他/她们处于一种难以摆脱的两难:一方面,作为有着东方或第三世界民族血统的知识分子精英,他/她们与真正的主流理论家格格不人,因而无时无刻不试图向居于“中心”地位的西方主流文化发起进攻·以寻找契机步人“中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她们操持着纯正的第一世界“英语”〔English),有着收入丰厚的第一世界的薪棒,因而难免不流露出某种优越感,而与其相比较,那些真正的“第三世界”批评家或“后殖民地”批评家,则使用的是带有当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enghsh)。 这样的批评应该说仍然是一种第一世界内部的话语主导权的争夺,与真正的后殖民地批评相去甚远,因而自然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然,按照赛义德的定义,“东方主义”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一种基于对“东方”(()rient)与“西方”(()ccident)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在这方面,东西方在地理上分别居于地球的东西半球,在其他诸方面也处于长期的对立状态,其原因不外乎双方在政治上、经济上、乃至语言文化上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巨大差异。第二层含义则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压迫的方式,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与与接受的关系。因此,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东方主义”便成了西方人出于对广大东方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但赛义德同时又指出·东方主义可以在三个领域里重合:长达四千年之久的欧亚文化关系史;自十九世纪以来不断培养造就东方语言文化专家的学科;一代又一代的西方学者所形成的“东方”的‘’他者”的形象。Ll由于习来已久的这种对东方的偏见.因而,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人一方面有着“懒惰”、.‘愚昧”的习性,另一方面,东方本身又不无某种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说到底,东方主义在本质上是西方试图制约东方而制造的一种政治教义,它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支柱。 东方学的定义: 萨义德给东方学这样定义: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 定义具体解释说/东方学0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0,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0o,这是最表层的一层的含义,是学术层面上的含义,即作为一门学科和话语文本的界定" 第二层含义即西方建构的一种西方对东方的认识判断的定势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以/东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曾 艳 兵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小说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写什么;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怎么写;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写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语言游戏。后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且也意味着创作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关键词:后现代小说;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语言游戏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2)03-0059-10 后现代主义小说自然是相对于现代主义小说而言的,如果不同现代主义小说进行比较,我们简直无从论及和把握后现代主义小说。当然,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关系也并非泾渭分明、清晰可辨。就二者的关系而言,目前至少存在着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抛弃和否定,是一种新型小说对旧小说的取代,并且,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基本特证是断裂、摧毁和颠覆;第二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无论将二者等同起来或对立起来,都是简单片面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难以分辨;第三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小说这一概念过于空泛、模糊,并没有概括出当今世界某些小说的共同倾向和共同特点,所谓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多只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延续,因此,他们对后现代主义小说这一提法提出质疑。总之,如何理解和界定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后”,一直是世人关注的问题。它究竟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即它仅仅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小说呢?还是一个本质性或是理论性概念,即它是对现代主义小说的超越和扬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主义小说的新小说?抑或它只是一个权宜性概念,即它并没有明确的所指,只不过是将某些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概念来加以概括的小说统统纳入它的名下?对这些问题,人们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和轰动效应,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地谈论起后现代主义小说了。因此,尽管以上分歧仍然存在,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后现代主义小说。 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小说创作。后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是指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种主要的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和文学现象。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它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其鼎盛时期是70年代和80年代,到了90年代其声势大减,并渐渐分化、沉寂。后现代主义至今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学流派和思潮,仍有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在继续进行创作。后现代主义小说不是一个内涵确定、清晰的概念,它还包括许多不同的小说流派,诸如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元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等。 关于现代主义小说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从下面的列表中我们大致可以获得一个粗略的认识: 95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印度裔美国学者伽亚特里·斯皮瓦克的论文《殖民地民族也能讲话吗?》成为后殖民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其著作中,斯皮瓦克认为,在修辞和逻辑之间获得认知的条件和效应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关系,这种关系为能动者构建世界的关系,如此能动者才可有伦理的行为、政治的行为并有可能在世界上以人的方式生存。不为另一种语言构建这样的一个模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处理这种模式的方式在殖民者语言和前殖民地语言中是不同的,从英语到第三世界语言和从第三世界语言到英语的翻译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活动,在前者的活动中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殖民者的态度,而在后者的活动中民主法则往往会变为强权法则。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 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揭示了文学与权力的同谋关系。他在其著作《东方学》中指出“如果我们同意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像历史本身一样,都是人所创造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对许多物体、地点或时代而言,人们赋予它的角色和意义,为什么只有在其被赋予之后才可能获得客观有效性”。赛义德在一系列后殖民理论中坚持了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及对于文化霸权的揭露。意识形态总是与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意识形态之所以为“颠倒意识”、“虚假意识”,根本原因在于特殊利益被当做普遍的痛惜加以辩护。无疑,西方作家在描绘涉及东方的文学文本中存在着民族阶级意识的偏见。 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著有《民族和叙述》《文化的定位》和《全球的尺度》等后殖民主义研究著作。其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巴巴的批评理论的建树主要体现在:(1)将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糅为一体,发展了一种颇具挑战性和解构性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风格;(2)他的混杂理论影响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文化身份认同和少数族裔的研

后现代主义文学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 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②不再追求终极价值,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产物,不值 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它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不再试图给世界意义 ③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解 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④视世界为碎片,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 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难知究竟,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⑤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 ⑥写作原则和风格显现出两种十分不同的趋向,一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的文学 实验,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吸取养料,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间的鸿沟,另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超越它 ⑦冷漠性 2.存在主义流派的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代表:阿尔贝·加缪《局外人》、《鼠疫》 ①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但不管怎样,它总表现出对人地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②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地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③抽出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对它们做架空的、抽象的、超历史的推论,他们还把人地自由绝对化,否定人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性的支配与制约,这正是历史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④反对宿命论,并不只是要人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精神的绝境,还试图以自我选择给在荒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住处一条出路 3.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戏剧流派,它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喜剧形式荒诞化,代表:让·热奈《女仆》,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①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②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 4.新小说 5年代形成于法国,并不具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它只是有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它的成员对很多问题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小说和小说技巧的看法,激烈反传统,要彻底打破传统小说模式,全面革新小说艺术,心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 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2、后殖民主义的发展 后殖民主义兴起的时间一般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萌发,其理论自觉和成熟是以赛义德的《东方学》(1978)出版为标志。在他之后,出现了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重要理论家。斯皮瓦克将女权主义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合为一体,并以自己的边缘境地出发,探讨“属下”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身份书写问题、第三世界妇女命运、文化霸权与帝国主义批判等问题,体现了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和富有批判性的批评实践。霍米巴巴则从法农的理论出发,以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武器,对“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存在差异和文化殖民的权力运作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话语的文化研究方式,重视文本、他者形象、文化身份的“含混”性,对当代文艺理论产生一定影响。 其后,英格兰的约翰汤林森和其《文化帝国主义》,开始了对后殖民的媒体帝国主义、民族国家话语、全球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话语的批判,从多维文化权利层面,分析揭示出文化殖民主义的内涵和历史走向。近年来,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汇入后殖民批评思潮中,如英国的伊格尔顿,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杰姆逊(詹明信),尤其是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化研究,为后殖民批评注入了活力。此外,文化殖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等问题,在罗伯特杨的《白色神话:写作史与西方》、特里的《妇女、本土、他者》、莫汉蒂等编的《第三世界妇女与妇女主权政治》都以自己独到的简介使后殖民主义理论具有更全面的理论形态。同时,非洲、印度、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有一大批从事文化、文学、哲学研究的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述评

第29卷 第5期2010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 V ol.29N o.5 O ct.2010 文章编号:1001 4373(2010)05 0031 03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述评 任红红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国外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地研究起步较早,是伴随 后现代主义概念及其特征辨析与界定开始地。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地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与现代主义小说地译介与研究如影相伴,如 新小说和 黑色幽默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和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一起被引进。纵观近二十多年以来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总体特征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模式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化层面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现状;总体特征;写作模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国外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地研究起步较早,是伴随 后现代主义概念与特征辨析与界定开始地。国内对后现代主义小说地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与现代主义小说地译介与研究如影相伴,如 新小说和 黑色幽默等后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和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一起被引进。 国内最早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介绍和传播得益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985年在北大做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讲座。80年代后期在国内外国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是最早向学界和国人大力推介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学者。1991年王宁等翻译出版了荷兰人佛克马和伯顿斯编选的?走向后现代主义#,1992年王岳川等人编译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美学#出版,1993年刘象愚等翻译出版了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的转折#一书,1994年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一书出版,书中辑录了一些中国学者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和作品进行研究系列论文。1997年盛宁著?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一书,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的著作还有很多,陈晓明在其?后现代主义#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一书的导言中进行了详细梳理。 国外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在这借用苏珊!桑塔格的一句话来概括: 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是一个研究得非常深入的领域,人们密切关注的几大语种里似乎不太可能还有什么杰作有待人们去发现了(见??巴登夏日%的序言#,?外国文学研究#,2006.3)。国外的研究史料集1994年以前的可参阅Contempo rar y L iterar y Criticism(Gale Gro up 1994)。柳鸣九编选的?新小说派研究#中也译介了一些国外评论家对 新小说的研究成果。近几年的研究史料,国内译介进来的很多,可谓是数不胜数。如在?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的2006年第3期,就有4篇国外学者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文章:苏珊!桑塔格的??巴登夏日%的序言#,希利斯!米勒写的?文学中的后现代伦理:晚期德里达、莫里森及其他#。还有两篇都是研究拉美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分别是凯!巴赫的?巴尔加斯!略萨谈他的?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芭!穆希卡写的?对?天堂在另一个街角%的评论#。 在国内,经过了80年代的理论论争,许多学者经历了质疑和批判&&&接受&&&理性批评等几个阶段。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学者越来越多,2002-2008年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的顶峰,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多部专著和上千篇论文问世。专著如下:王钦峰著?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陈世丹著?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曾艳兵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等。单篇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各级各类期刊,对此笔者做了粗略统计,从1994&2008年共有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一千多篇,其中:08年140多篇,07年近200篇, 06年150多篇,05年120多篇。以下将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总体特征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写作模式地研究、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化层面研究三个方面对前人的成果进行梳理: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小说总体特征的研究 1.传统文学类别完整性的复杂化。这种观点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的最早认定,代表学者是莱斯利!菲德勒。菲德勒在其文章?超越界限,弥补鸿沟#(1969)中以?尤利西斯# *收稿日期:2010 06 10 基金项目:2009年甘肃省社科规划课题: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任红红(1978 ),女,甘肃临洮人,文学硕士,教师,主要研究西方当代文学、文论。

后殖民主义

Much valuable work has been done in terms of theme study.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cholars have given out insightful explanations such as the contrasts between love and hatred,humanity and inhumanity, the inevitable death, and anti-heroism proposed by Marek Vit; other themes such as anti-war, illogicality of human beings, fatalism, alienation and desolation, destructiveness of war, etc. have been carefully studied, presented by several literary websites such a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280091.html, an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4280091.html,. Besides, in “Thoughts in Slaughterhouse-Five” written by Wu Congju, the author reveals one of the themes-war. Zhao Xiulan digs into the text and gives a systematic research to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erms of the novel?s structure, many efforts have been given to the fragmentary and circular structures represented by the scholars such as Jason Dowley and Wayne McGinnis. Except all these, the postmodern techniques employed in the novel also have been heavily explored. Black humor,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novel structure and reconstruction of a new one have been analyzed by many scholars, both internationally and domestically. Professor Yang Renjing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set us an good example in their book “ The American Postmodern Fiction”. However, I do not think they have covered all the critical perspectives concentrating the study of Slaughterhouse-Five. And there is still much to be explored. After a hard reading and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Slaughterhouse-Five, I have developed a position which enables me to approach the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ragedy.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dig into the text and find the tragic elements. Besides, the creation of those tragic elements will also b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efore the argumentation, the views of modern tragedy are to be carefully analyzed. It is just according to the views of modern tragedy that we can prove that there do be tragic elements in the novel and gives a reasonable study of those tragic elements. Conclusion From the discussions above, we know that tragedies have gone through profound changes with the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Entering the modern period, thematically, the tragedies of lofty heroes are changed into the living tragedies of small figures; the expressions of the tragic meanings changes from internal conflict to the tragic feeling of the subject to the living alienation; irony is changed into the theme. The carrying of this modern concept of tragedies makes the whole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tragic. The tragic elements are aesthetic qualities in all literary forms. The tragic atmosphere can also permeate in novels. Vonnegut?s novel Slaughterhouse-Five is just a good example of modern tragedy. As a novel finished in 1960s, it deeply exposes the tragic essenc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Vonnegut, a veteran from World War II, fully discloses the destructive forces of war caused by the inhumanity among human beings. He worries about man?s alienation and desolation. Moral decline and spiritual crisis are t he tragic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estern world. Man?s life is absurd. In order to expose all these, Vonnegut combines two kinds of nonlinear structures to stress the tragic elements. His use of two metaphors for death strengthens the tragic atmosphere. Besides, two analogies with The Children’s Crusade and The Pilgrim’s Progress deepen the tragic themes of the novel. As a postmodern fiction, Slaughterhouse-Five is not only an antiwar novel but also a tragedy in which moral decline, spiritual crises, inhumanity, destruction of the war,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re deeply revealed. 当代文化研究 1970年代之后,西方的“文化研究”从早期对工人阶级及其亚文化的关注扩展开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性别、种族、阶级等文化领域中复杂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上,关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以及媒体在个人、国家、民族、种族、阶级、性别意识中的文化生产和建构作用,运用社会学、文学理论、美学、影像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方法论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 2.后殖民主义概述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特质可以归纳为: 3.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 西方特权视角下的世界

第十八章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社会学

第十八章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社会学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思潮 一、后现代主义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包含各种理论,它们彼此竞争而且意见相左。因此,得出一个确切的关于后现代理论主义的定义是徒劳的,这里也仅仅是列举一二。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有人提出,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在1870年前后,一个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的画作被描述为“后现代的”绘画。国内有研究者提出,“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菲德里柯德奥尼斯1934年编选的《1882一1923年西班牙及拉美诗选》一书,最初它是一个文学术语,指的是在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内部发生的一种运动。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巴尔特等所谓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的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服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因而后结构主义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形式。在美国,奎因、罗蒂等从分析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所谓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则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和超越近现代西方的哲学传统,他们的哲学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形态。格里芬认为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超越现代的情绪。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人笼统地称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人的反叛情绪的符号化。 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含义虽然广泛,但也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共同的理论倾向。为了更好得理解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有人认为可以从三个向度上理解后现代主义: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 1、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内在联系的实在性。 2、整体有机论。它超越机械主义和二元论,是后现代有机论和后现代整体论的结合。反对现代主义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强调生命的平等性。反对人类中心论。 3、强调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一种新的时间联系。 4、它的创造性和多元论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理论具有如下基本的特质: 1、后现代是一个人们用以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代。原有的决定论、稳定性、有序、均衡性、渐进性和线性关系等失去了往日的效用,而各种不稳定、不确定、非连续无序与断裂等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2、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统一性的时代,新的范畴如开放性、多义性、无把握性、可能性、不可预测性等等,已进入后现代的语言; 3、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观念的历史时期,这种多元化强调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各种范式并行不悖、相互竞争; 4、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便是真理、正义、人性、理性也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原则的直接结论是: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维护事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反对试图将自己的选择强加于别人,使异己的事物屈服于自己意志的霸权野心。它尊重并承认各种关于社会构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形态的选择。 三、后现代主义的形态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后殖民主义:历史与理论 万雪飞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具有异质性、浮动性、杂糅性和迁徙性等特征的概念。从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来看,它先后被用做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分期的术语;指称殖民地社会文化互动的后殖民文学;殖民话语分析的后殖民理论;描述殖民主义时期之后全球状况的一种话语;以及反对全球化时代下不平等的激进主义的政治和哲学。其研究领域也从最初的政治学领域转向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并经发展具有了广泛的跨学科性质。后殖民主义作为一个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其特质就在于它对殖民主义的检讨深入到了“文化的层面”。它既要对殖民主义赖以运作和发挥效力的意识形态机制加以分析和批判;又要将这一批判性视域引入现时代全球权力的结构中,以质疑全球化时代下新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并从文化和知识层面探寻对抗的可能。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殖民主义;全球化;话语政治 “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自产生以来,因其汇聚了众多的思想理论资源与历史时空经验而被学界普泛地使用。与后殖民主义相关的术语层出不穷,相互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脉络,以至于“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作为概念自身和所要揭示的话题反倒变得模糊不清。英国学者巴特·穆尔–吉尔伯特(Bart Moore-Gilbert)就曾提到,“后殖民”这一概念内涵极不稳定且自身意义不断发展变化,“可能有内变为一个被任意切割的分析结构的危险”,它被经常变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和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1赵稀方先生指出:“谈论后殖民主义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将其看做一个单质的同一体。事实上,与其它理论一样,后殖民主义的构成是历史的、异质的,某些事后的归纳和概括只能是大致的。”○2为了对“异质”的后殖民主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的出现和演变历程入手,梳理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流脉,以期对这一“克里奥尔化”○3的理论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同时发掘这一话语综合体内部所蕴积的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价值。 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建构的历史流变 谈论后殖民主义的历史,笔者所指涉的意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二是指后殖民主义本身的历史性问题。后殖民主义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将在本文第三部分的探讨中指明,本文第一部分将对后殖民主义本身的历史性问题予以说明,即在对“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本身进行考古式的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帝国主义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按照A.德里克等人的解释,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 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在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所以,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 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注: Edward Said, "Third WorldIntellectuals and Mctropolitan Culture," Raritan 23.3 (1990), p.31.)严格地说,后殖民主义是个含混的概念,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指一种理论思潮,其次才是一种有别于殖民地宗主国正统文文学的写作。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实就是指萨伊德、斯匹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其理论根源主要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一些批评概念; 所谓后殖民地文学也就是欧洲殖民地诸国的文学,用以区别其与“主流文学”的不同。后殖民地文学内蕴复杂,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固有的传统和对殖民主义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这就决定了研究视角和批评策略的多样性。从研究方法来看,该流派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方法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存在打破学术界限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那些目前在英美的主要大学任教的第三世界的后裔。这些学者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以第三世界批评家自居,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从而为自己寻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沾沾自喜,俨然以第一世界学术圈的成功者的面目活跃在学术舞台上。无论萨伊德、斯匹瓦克还是巴巴都是如此,都经历了从一开始默默无闻到在学界崭露头角这样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4学时) 第二节、海勒(2学时) 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 二、注意事项: 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 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后现代知识状况 C、后哲学的发展 D、文化传统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C、元小说与元叙述 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 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三、教学重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

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

Part One Fiction: 1. New Writings of the Traditional writers Aldous Huxley (1894-1963) Ape and Essence (1948) 《猿与本质》 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 (1955) Island (1962) Joyce Cary (1888-1957) The Horse’s Mouth 《马嘴》1944 Second trilogy: A Prisoner of Grace (1952) 《荣幸的囚徒》 Except the Lord (1953) Not Honour More (1955). George Orwell (1903-1950) Animal Farm 《动物农场》1945 Nineteen Eighty-four 《1984》1949 Evelyn Waugh (1903-1966) The Sword of Honour (war trilogy): 《荣誉之剑》 Men at Arms 1952 Officers and Gentlemen 1955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1961 Graham Greene (1904-1991)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1948)《问题的核心》 The Third Man (1949)《第三者》 The End of the Affair (1951) 《恋情的终结》 The Quiet American (1955)《沉静的美国人》 Our Man in Havana (1958)《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A Burnt-Out Case (1961) 《一例治愈的麻风病》 The Comedians (1966) 《喜剧演员》 Travels with My Aunt (1969) 《与姨妈旅行》 The Honorary Consul (1973) 《荣誉领事》 The Human Factor (1978)《人性因子》 Anthony Powell The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1951-1975)《与时代合拍的舞蹈》Charles Percy Snow (1905-1980) Strangers and Brothers series 《陌生人和兄弟们系列》 George Passant, 1940 《乔治·巴桑特》 The Light and the Dark, 1947 《光明与黑暗》 Time of Hope, 1949 《希望的年代》 The Masters, 1951 《院长们》 The New Men, 1954 《新人》 Homecomings, 1956 《回家》 The Conscience of the Rich, 1958 《富人的良心》 The Affair, 1959 《事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