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的决策行为,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而如果该措施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发布,则该决策行为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③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例如全国人大制定《物权法》,这种立法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④公共政策学研究政府组织以外的公共组织即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政策行为。例如,在非典期间,北京各医院、高校、国企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也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2)公共政策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①公共政策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例如北京市政府为治理城市拥堵,限制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制定了汽车限购政策。

b.政策群和政策链:例如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涵盖了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成千上万项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的导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可以把所有这些政策视作“改革开放政策群”。政策链例如国务院为限制房地产行业过热,调控房价,保障民生,先后出台了国六条、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十条等多项政策,这些政策共同构成了一个政策链。

c.政策一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多项政策均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均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作出的正确决定。

②政策系统: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例如国务院在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时,国务院是公共政策的主体,房地产行业是公共政策的适用对象或政策的客体,在制定过程中,国务院向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征求制定意见,而各级地方政府又将政策的具体执行效果反馈给国务院政策部门等等,这一系列的政策制定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系统。

③政策过程: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决策行为使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而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例如在三峡工程政策的制定上,中央曾对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效益等方面做过多次的、反复的、系统的论证,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并多次召集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讨论,最后才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决通过。

3.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能否使这门学科完全具备科学的品格?科学主义的认识论对公共政策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公共政策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答: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使得这门科学完全具备科学的品格。公共政策学具有准科学的特征:科学追求是政策研究的根本诉求,政策分析则具有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品格。该学科的这一特征在公共政策学发展史上经常成为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焦点。

(1)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

①科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一种认识与把握,是人类以特定的方法与工具对自然、社会、入文等固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事物自身及其相互间的因果联系是一种规律性关系。具有客观的普遍必然性的因果规律是科学探求的根本规律,对这种根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是科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品格就是从科学的上述规定性中衍生出来的。

②科学拥有四个品格,即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公共政策学属于社会科学。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地使自身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科学的品格,并为此热衷于从数学、统计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控制论以及其他门类的自然科学中引进概念、分析工具、研究手段和研究程序,公共政策学的这种科学追求使这门学科具有完备的科学品格。

③科学追求是公共政策学的根本追求,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以尽可能充分地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实现和体现,为实现这一追求,许许多多从事公共政策学研究的人们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从而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学的方法论体系。

(2)科学主义认识论对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影响

①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五种: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②这五种认识论是公共政策学方法论体系中具有首要意义的那一部分,它们对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下形成和发展的公共政策学,分别具有统摄性、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

a.公共政策学是首先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依据的认识论是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尤其是这二者的调和形态即逻辑经验主义,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b.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其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由于这门学科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通过直接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西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3)公共政策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当代公共政策的研究者大都倾向于认为这门学科既具有科学的特征又具有艺术的特征。这里的“艺术”,指的是政策研究中人的主体性特征,即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的个体的和群体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公共政策学具有科学的特征,使它从社会的结构、体制、功能、作用的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公共政策学具有的艺术特征,则使它从洋溢着灵性和诗性的人的角度来看待政策过程的性质、意义与合理性。公共政策学真正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因为“它是科学的追求,这表现在它也像一般规范科学那样需要评估、检验和证实。它又是一门艺术,因为它十分重视人的经验、直觉和创造力。”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哪些方面?公共政策学应按照什么样的程序作研究设计?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快速分析初步方法?

答:研究方法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二个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验主义

a.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b.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需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c.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e.知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②理性主义

a.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b.理性主义总是把一般而不是把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c.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的态度;

d.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知识完全是偶然的,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能用作一般原理的例证。

③逻辑经验主义

a.经验证实原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则,它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

b.经验证实原则必须将数理逻辑用作分析和论证的工具;

c.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④后现代主义

a.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b.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c.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d.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反理性和超理性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⑤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哲学流派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相比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a.全面性,或者说由于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知识中的正确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有最少的片面性;

b.实践性,或者说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2)公共政策学应按照以下程序做研究设计:

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②确定假设;

③收集系统资料;

④资料分析;

⑤做操作性研究;

⑥写作研究报告。

(3)公共政策学快速决策分析的初步方法具体指:

公共政策学快速决策分析法分为六个步骤:认定及细化问题、建立评估标准、确认备选政策、评估备选政策、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以及监督政策实施。每个主要步骤都可分成更加细微和具体的做法。由于政策分析者所受的训练不同、分析能够得到的时间不同、问题的复杂性不同、获得的资源不同以及组织间的联系不同,因此他们可以通

过各种不同的路径来完成政策分析的这一过程。快速决策分析的整个分析过程和各个主要步骤都配置了适当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不管是属于定性方法还是属于定量方法,都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大都简单易行。

5.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答: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

(1)核心概念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政策研究者,做政策分析都需借助概念进行思维,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的。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决策行为都不是静态的和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动态过程。而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如果其中的一个概念搞错了,那么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就跟着发生根本性错误,并最终导致决策失误或得出错误的研究结果。

(2)次级概念是指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次级概念的形成和使用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大量的次级概念直接来源于某一位学者的某一项公共政策个案研究,往往在概括公共政策的共同本质和揭示普遍规律上具有不成熟性,因此它们在这个学科的概念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稳定的。

(3)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的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在公共政策学形成的过程中,一系列学科特别是政治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为这个新兴学科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公共政策学的许多概念都是直接地从这些学科的概念体系中借鉴过来的。之所以称这一类概念为边际概念,是因为仅凭这一类概念还不能判断公共政策学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但是,这一类概念运用的效果却未必是边际性的,实际上往往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为什么发达?

答: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1)史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史官制度对于中国政治的作用,就是统治者热衷于“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治史者则热心地思考和辨析以往的统治者的为政得失,以期自身的价值通过自己的著述影响当今和以后统治者的行为而得以实现。结果,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从这个角度来看都成为政策研究著作。这一传统对现代和当代中国的政策行为和史学研究,仍有重要影响。

(2)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知识人和思想者阶层,一般被视为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这些士靠自己的政策规划、政策分析和政策预测能力以及雄辩的口才和文笔为古代统治者提供政策信息和政策参考,在中国古代的政策体系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

(3)谏议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中国古代历来实行的是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决策权掌握在君主手中,但是君主在作决策时,常常会听取臣子的建议,臣子负有向君主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职责。

(4)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录用机制,它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项制度。这种机制在制度安排上在上是选举,在下是求仕,不管是选举者还是求仕者,都重视政策能力。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志士参与政策讨论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平台,政策和施政能力也在这一制度中得到巩固和提升。

7.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斯·韦伯在哪些方面为公共政策学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答:随着现代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政府政策的观察、研究和认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产业革命起到20世纪初叶,直接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斯·韦伯,他们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学奠定了理论和万法论基础。

(1)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他的主张和建议对当时英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他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

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③在研究方法上,亚当·斯密以经济人的“利己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个人利己主义;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受利己主义的支配。经济人假设即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是亚当·斯密构建其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一分析方法对后世的政策分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是:

①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他将战备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克劳塞维茨所作的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典范。

③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政策研究作出的贡献主要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总路线、总纲领)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与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运用这一方法论进行政策研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政策的本质,更有可能认识政策系统和政策环境之间、政策过程的诸环节之间、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或某种相关性,以及表层的因果关系或相关性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的作用。

(4)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

①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作文化科学。韦伯理论中的文化解释、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对公共政策学的后行为主义时期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或伦理考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②韦伯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本因素:动机和目标。目标合乎理性的行动是一种理想类型,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动是不尽合乎理性的,常有相当多的非理性的因素。目标合乎理性的行动这一理想类型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它与人的实际行动的比照中使后者的非理性因素得以凸显。由于各种情感、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掺杂程度不同,实际行动合乎理想类型的程度也就各有差别。韦伯这一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③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按照这个决策模型,理想的决策系统就是由极少数人组成的最高层次的决策控制,由下级行政人员负责执行,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单项的命令传递关系;政策执行者的方案选择要体现对政策制定者的服从和遵行,而政策行为的宗旨或目标都由政策制定者在法规或指令中事先确定。

④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主要就是提出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韦伯的“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

8.20世纪前半期哪些历史条件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答: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孕育成形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这门学科得以形成的历史条件,一些是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的,另一些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其主要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这是三门相互联系的交叉学科。“三论”的后续研究所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就是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大系统论”,大系统论试图把“三论”组合成为统一的理论方法的体系。

(2)决策科学的形成

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规律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前者取得的所有重要研究成果都直接地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当然,公共政策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决策科学的进展也有助益。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科学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孕育于管理学领域,“行为主义”是从现代心理学中借用过来的一个概念另外,从方法论上讲,行为主义政治学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也有着重大影响。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市场失败”推动着经济学家寻找救治方案。凯恩斯主义被西方国家的政府认为是最佳的方案。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影响:

①公共政策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古典自由主义力主国家尽可能不干预经济、社会体系的运行,对干预约的负面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强调,因此政府就没有必要制定调节和控制国家、经济生活的政策。而凯恩斯主义反其道而行之,同时许多国家的政府的实践也证明,公共政策是能够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健康运行产生益处的。于是,公共政策领域乘势大大扩展,通过政策履行的国家职能由政治统治的领域大张旗鼓地进入宏观管理的领域,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政策一个接一个地被政府制定出来,因而为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提高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学就成为一门呼之欲出的学科了。

②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国家应运而生。这也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9.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有哪些重要进展?

答: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即公共政策学的诞生、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在这三个阶段中主要有以下重要进展:

(1)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书中所收论文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范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都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这本书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人们认作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2)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作了全面的批评。从此,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其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三部著作的出版。

公共政策学在这一阶段主要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成就:

①方法论的多样化。对拉斯韦尔等人的批评,改变了公共政策学领域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方法论的多样化;

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由政策过程的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转移到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3)公共政策学的近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在各主要国家里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这门学科的发源地美国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进展:

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政策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伦理取向、管理取向和政府改革取向:

a.伦理取向。政策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政策问题需要选择,政策目标需要选择,政策方案需要选择,政策执行的方式和手段需要选择,等等。而任何选择都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其中价值和伦理的标准是不可或缺的。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学者对公共政策研究课题的选择以伦理和价值为取向。

b.管理取向。政策是管理的一环,而公共政策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战略管理。组织、计划、指挥、管制等管理工具的运用,对于公共政策产生预期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公共政策学者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基础性的研究。90年代以来,管理取向的政策研究呈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

c.政府改革取向。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决策系统,就没有顺应并引导潮流的高质量的公共政策,而决策系统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高效能的新型政府。20世纪90年代,政府改革在发达国家成为一种潮流,政府改革对公共政策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②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不断有人批评在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条思想路线下所作的公共政策研究。他们

倡导的是“混沌原则”、“不确定性”和诠释学观点,并据此来说明当代的政策环境已非理性的思考所能把握。

以主观的研究方法代替客观的研究方法,势必影响到以什么标准来评估和选择政策以及如何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政策这样的基本问题。采取主观研究方法的学者认为,没有一项政策能够被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为好政策。因此,确认一项好政策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主观认定的办法,即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主观的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影响是相当深深入。

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公共政策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建制化则是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建制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b.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c.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0.试述公共政策学引进中国台湾和大陆的过程?公共政策学中国化有哪些重要的本土资源可以利用?公共政策学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现已取得哪些进展?今后需要朝着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这一方向在哪些方面作更多努力?

答:(1)公共政策学首先是在美国发轫、发展起来并随后被引入其他西方国家以及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

①台湾在引入公共政策学方面要早于中国大陆。

a.台湾最早引入这门学科的高等院校是台北中兴大学(今台北大学)、台湾大学和政治大学。1975年台大政治学系率先开设“公共政策”这一课程,并于同年出版了第一本用中文编写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公共政策学概论》。

b.70年代,台湾中兴大学等高校邀请美国公共行政学界的专家学者到台湾讲学、教授,并联合其他台湾高校开办了多场公共政策学研究讲座、论坛,扩大了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影响力。从这些校际公共政策研讨会开始,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和科研重要领域,迅速地在台湾各高等院校推广开来。

c.台湾地区的主管机构也采取适当措施推动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和推广。应一些学者的要求,从1979年起,在台湾当局的公费留学科目中列入了“公共政策”一项,促使众多台湾年轻学子到美国深造公共政策学博士学位。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公共政策学还被规定为考录公务员的专业考试科目。

d.经过数十年持续引进和推广,公共政策学在台湾已成为显学,公共政策学者和研究机构主要是通过对美国同行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系统和全面的引进、吸收与综合来进行公共政策学的推广与研究,但缺乏学术上的独立思考,这也成为制约台湾地区公共政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②中国大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开始引进公共政策学的,而引进和发展这一学科的根本动机是推动党和国家领导部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

a.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过去重大决策的严重失误必须予以重新认识和科学总结,决策体制的弊端、决策过程的无程序性以及决策手段的落后性必须尽快克服和解决,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于是,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在中国应运而生。

b.在1986年7月召开的全国软科学学术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明确提出了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任务,并提出了要作“政策研究”这一重大课题。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领导部门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局都建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专门机构。一批国外的决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学的专著相继翻译出版。

c.随着国内公共政策学研究的逐步推广,以及学界与国外交流的逐步深入,大陆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了解越来越系统、全面和透彻。他们从中国现代化的需要出发,参照台湾学者编著的决策科学和公共政策学教科书体系,吸纳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文献和教科书的内容,撰写了一批以中国大学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为对象的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教科书。

d.虽然中国大陆学者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以及编著这门学科的教科书基本上与决策科学、管理决策学同时起步,但是较为完整地吸纳和介绍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的教科书的编著、出版,却要晚得多和少得多。迟至20世纪90年代,这样的著作才相继问世。

(2)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可资利用的重要本土资源主要由以下:

①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

中国的决策实践不仅是极其丰富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

a.关于决策体制。中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实行的是单一制国家结构中执政党领导的民主集中制,这既可保障决策的有效性,也能够在政策之间留下弹性、可操作的空间,从而使公共决策过程中得以插进“试点”这一极为重要

的环节。

b.关于利益表达机制。中国的利益表达机制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民主集中制。它与西方国家的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c.关于政策过程。在中国的政策过程中,调查、协商和试点这三个环节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

d.关于政策环境。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中国不仅在地理、气候、资源、人口、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别的复杂性,而且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更是中国特有的。

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

在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决策者的决策思维中居于指导地位。因此,公共政策学的中国化必须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

③中华传统政策思想

中国古代的政策研究中“以民为本”的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传统政策思想的沃壤之中的。而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又是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这种民本论作为一种历史的智慧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对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以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则有着极其宝贵的启示意义。

(3)公共政策学中国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现已取得以下几项重要进展:

①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②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③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4)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努力:

①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强化公共政策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就是要求从事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学者,以中国人的视角、价值观和分析方法,观察和思考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寻求解决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可行的、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并立足于中国国情构建对中国政策实践有较强的解释能力的公共政策学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

②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论与实践只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上才能获得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中应坚持的政策哲学。

③重视本土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必须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发掘。

⑤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1.3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政策链[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

二、简答题

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分别对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1)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面世。书中所收论文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范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都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这本书被誉为“政策科学的开山之作”、“公共政策学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政策的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也是政治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2)公共政策学的初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事政策研究的学者,以德洛尔为代表,对拉斯韦尔等学者倡导的行为主义方法论作了全面的批评。从此,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其标志是德洛尔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

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阶段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①方法论的多样化。

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三、论述题

1.试从公共政策学科的早期发展论述学科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它的出现甚至被说成是当代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科学的一次“革命”。公共政策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以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原则、规律或模式,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一门科学。系统论或称系统科学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为系统原理;其二为系统方法;其三为系统工程。信息论是一门以信息为基本的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研究目的的一门新兴的、横断的综合性学科。控制论是研究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控制规律以实现优化目标的学科;是利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传递,将整个系统组织成为能自动地合乎要求的运动机制的一门横断科学。

(2)决策科学的形成。决策科学是以现代科学手段与分析工具研究决策原理、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并认识和把握正确决策的活动,这种活动可区分为个人的、群体的和组织的三个层次,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的每时每刻。最早把决策作为行政的主要功能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行政学家古立克。1938年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也提出了决策和与决策密切关联的“动机”、“沟通”、“目标”及“组织关系”等概念,并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西蒙在巴纳德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他的决策概念。在1944年发表的《决策与行政组织》一文,特别是1947年出版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一书中,他系统论证了管理决策的概念体系,从而创立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决策理论学派。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它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行为科学产生于管理工作实践。行为科学包括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的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等。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很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人被统称为行为科学家。例如,马斯洛等。行为科学不同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派别,行为主义拒绝意识或把意识等同于行为,行为科学虽然标榜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但它结合人的主观世界来研究行为规律,广泛接受传统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们主观世界的观念,如需要动机、性格、爱好、心理机制等。行为科学之所以成为根深叶茂的学科大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对人性的探索。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的影响:第一,公共政策学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第二,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总之,政策科学并不是突然降生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孕育时期。古代和中世纪的政策研究思想和经验是政策科学的早期思想源泉,近现代经验研究的成长、应用社会科学的成长及其职业化是政策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而近现代社会科学对政策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讨论则构成当代政策科学的先导。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研究的近期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答:(1)政策科学的发展历史

公共政策学科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的政策研究认为,政策分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变化而变化的,而社会组织又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与相对稳定的居住形式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发展,各种专门政策分析人才应运而生;直到l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期间,政策研究才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到l9世纪,不仅制定政策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而且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

(2)近代政策科学的提出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自然要与政策科学的大发展有关。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公众对战争、贫困、犯罪

等社会问题所给予的特别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相比,人们普遍感到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过于软弱,需要建立政策科学,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

公共政策学科研究发展到近期,有两个明显特征:与政策研究相关的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专业化;推动公共政策研究是那些擅长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与教授。他们越来越多地被政府召去,参与政府的决策与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近期发展表现在“政策科学”概念的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是由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的。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这样,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拉斯韦尔曾对政策科学概述了六大特征:

①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②政策科学的哲学基础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

③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

④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⑤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⑥政策科学必须以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具有“发展概念”。

(3)政策科学范式的形成

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叶海卡·德罗尔的工作分不开。德罗尔批评了拉斯韦尔的过分推崇行为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以德罗尔为首的一派政策科学家,他们所提出的理论与观点,已在这一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

①政策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端正社会发展方向;

②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政策制定系统,是宏观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③政策科学打破了许多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吸收了多学科的有益知识;

④政策科学的建立,首先是以抽象的政策制定理论框架为基础;

⑤政策科学第一次把个人的经验、社会常识也纳入学科知识系统中;

⑥政策科学试图将探讨价值、价值协调、价值代价和价值行为的确定为基本内容;

⑦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是鼓励、激发有组织的创造性,包括价值观的创造;

⑧政策科学赖以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改革和改革环境中政策过程的变化;

⑨政策科学强调未来,但又认为今天是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坚持历史研究方法;

⑩政策科学既对科学中的理性知识进行研究,又承认超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政策科学以实证哲学为基础,其研究主题是自身的规范、假说、潜在理论、学术基础及其应用;政策科学认为规范的创新是必需的、严格的,应符合科学的基本标准。

综上可知,公共政策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和较快的发展过程,并且在近期又有了新的变化。公共政策学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兴起和发展,既与现代社会的管理特征相联系,也与公共政策自身的学科特征相联系。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不再是个别的、单一的、简单的和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出现的社会问题,而是大量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变化性和发展性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和兴趣的焦点,也不再是抽象的理念或原则问题,而是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特殊的公共政策问题,比如犯罪与社会安全、公平与经济发展、种族与社会和谐、战争与外交方针、污染与环境保护,以及住房、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2.2课后习题详解

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

答:公共政策研究并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的,它从多学科的视角出发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并引入了多学科的分析路径,力求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视角主要包括:(1)哲学视角

哲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①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影响;

②规范性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政治学视角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普遍和重要的政治现象一直是政治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西方的政治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传统政治学、行为主义政治学、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3)管理学视角

①管理科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决策科学。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还提出用“令人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这些都为后来的公共政策分析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公共政策学与管理科学尤其是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对象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都要经过从确认问题、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到评估结果的程序。管理学对公共政策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4)经济学视角

公共政策学的经济学视角就是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研究的经济学视角的基本内容是(阿马切尔《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①经济力量是实证的或非规范的,它由事实命题而不是价值判断所组成;

②经济学理论解释某些事件的结果,它允许“如果A,则B”一类的问题,一般并不预言A的出现;

③经济学家倾向于用私人市场过程来解决社会问题;

④经济学家倾向于花大量的心血去澄清各种选择,并使特定选择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清楚;

⑤经济学家更有可能认识在现存选择中的替代机会;

⑥与第五点密切相关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使用渐进的和边际的途径;

⑦经济学家倾向于用个人的途径来作社会分析;

⑧经济学理论对所有经济系统和体制背景都是适应的。

(5)社会学视角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大量具体政策都属于社会政策,这种研究须以社会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

②社会学对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对社会问题、种族关系、家庭问题、犯罪学和社会变革所进行的研究;

③社会学中关于政策的研究是描述性的,主要集中在政策过程特别是集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估等几个阶段;

④社会学在社会控制、社会化和社会变化等广泛领域内,发展了大量的实证知识和理论,这些也都有助于理解不同公共政策的效果及公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行为;

⑤社会学对公共政策研究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微观的实证研究方法。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答:系统分析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研究尤其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性方法。

(1)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主要为两大方面:

①从系统分析的要素和步骤来看,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a.阐释目标:这是政策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正确地阐释目标,才能保证这个分析过程的正确进行。

b.寻找方案:这指的是根据政策目标来搜寻和设计出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包括对已有方案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方案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并进行分析。

c.预测效果:这是根据备选方案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方案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对方案的效果作出估计。

d.构造模型:

e.评估方案:即选择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标准,把各种备选方案按照优先顺序排列起来,使决策者更容易作出选择。

②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要确定政策系统的边界和约束条件,就必须对环境作出分析,而政策系统分析的许多资料也来源于环境。因此,分析环境与政策系统的关系是接近政策系统问题的必要步骤,也是政策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

b.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定位是政策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出发点,是政策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之具体化。

c.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政策系统结构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政策系统构成上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特征,使政策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在分布上达到最优结合的效果。

③公共政策研究中的系统分析的主要作用有:

a.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

b.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

c.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d.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

e.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3.运用历史或比较的方法,撰写一个公共政策学案例。

答: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对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改革进行对比,得出其中的共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了政府改革的浪潮。尽管西方各国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不尽相同,改革的具体内容、形式、效果也有所差异,但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来看,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改革仍有其共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行政职能市场化

西方国家行政职能的市场化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政府行政职能定位的市场化,即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政府的行政职能,其目标是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从而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人员。

②政府行政职能运行的市场化,即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其实质是整合政府权威制度与市场交换制度的功能优势,形成一种新的供给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

(2)行政权力分散化

①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来看,它体现为中央政府将若干权力如项目管理权、法规制定权等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较之以前拥有更大的权力。

②再就政府行政组织内部层级之间的分权而言,它主要体现为压平层级,授权一线。

(3)公共服务社会化

其主要形式有三:以私补公、公私合作、授权社区

(4)政府理念企业化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归纳为 10 个方面,即企业化政府应当是:

①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浆;

②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

③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

④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

⑤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拔款;

⑥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

⑦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

⑧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

⑨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⑩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5)政府治理电子化

面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挑战,西方各国均致力于发展政府信息化政策,借助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并通过构建电子化政府提高国家竞争力。

4.试述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意义。

答:社会阶级与阶层分析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意义为:

(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是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阶级在实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阶级分析就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社会现象的方法。要想正确认识社会,指导社会实践,就必须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还要分析各个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有关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有功能论和冲突论两种。两种理论解释可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不平等的二重性。一方面,合理的、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确实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几乎社会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可能想自己先富起来,围绕着“先富”、“后富”的问题就会有冲突。而且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共同富裕的问题,两极分化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现阶段仍有必要将上述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这对于我国政府制定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又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公共政策,是大有裨益的。

5.试分析新制度主义的有关理论对我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答:新制度主义在传统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同样借鉴了社会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它在改善决策方式上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新制度主义对我国政策制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1)制度影响决策的制定和决策结果

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从“人”转移到“制度”,这种制度分析视角的引入,使公共政策决策的研究更加深入,进而能在制度的思维视角下进行多重理论模式的探索,对我国构建多种决策研究框架、丰富决策研究内涵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新制度主义使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科学决策是满意和最优的辩证组合,即决策者在动机或心理方面必须按最优准则进行决策。新制度主义在决策过程中采用的是有限理性决策,即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而不是最优的决策方案。用满意准则对决策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和控制,有利于我国决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新制度主义使得决策更具有动态性

新制度主义主张用动态的眼光来考察制度运行的过程,强调制度与个体行为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制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建立在制度之上的决策更有动态性。

(4)新制度主义型塑个人的行为规范

制度对其框架范围内的不同行为个体的最终行为结果有重要影响。新制度主义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约束,增加人们行为的规律性,减少不确定性,是研究和预测更加科学。

6.分别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分析一个具体的政策问题。

答:略。

7.试论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如何影响其对研究方法的选择的。

答: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主要表现为:

(1)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人们确定自身发展总体方向的根据,是一个系统的倾向和原则,也是个人或系统生活或存在的目的。就其本性而言,价值观总是与个人的和社会的偏好、愿望、利害、责任观念、认识程度直接相关,与主体性、历史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息息相关。因此,任何特定的价值观都必然反映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的选择自由,而人的行为又受其所在文化系统中隐含的价值观的支配。

(2)个体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在人的意识中起着或显或隐的支配作用。价值的批判和价值观的选择,决定着社会中的人心所向,积久而形成一种时代精神。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以比较稳定的方式支配个体的行动、思想。

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价值分析也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个体的认知,因而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会遵循所确定的价值准则。

8.试结合历史和现实的例子,进一步思考公共政策分析中理性与超理性的关系。

答:(1)公共政策的超理性分析

①公共政策的分析和制定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公共政策学主流理论主张,公共政策的分析过程应当是理性的、明晰的过程。但在实际上,这一过程经常是超理性或模糊的。甚至“当代政府用非理性和反理性决策方法的次数,远较用纯理性或有限理性多”。

②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超理性就具有了更大的复杂性。持理性化政策分析思想的人认为,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获取最优化的政策结果的唯一合理的方法;而依靠那些超理性以及与之相关的非系统的经验,只能得出含混不清的政策分析结论,并因此将政策实践过程引向失败。无疑,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倾向,理性化的政策分析思想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政策指南,理性化就显得过于理想化了。

(2)举例分析

①历史的例子: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的革命斗争过程中面临过很多危机,这些危机的化解除了党根据马列教条加以分析解决外,更多的时候是依靠党的高层领导的个人经验、权威来解决的。过分地强调理性分析反而会成为教条主义,阻碍党渡过危机。

②现实的例子:例如在改革开放后私人企业的发展中,很多大型私人企业能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是靠创建者个人的超理性分析,依靠个人魅力和经验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理性分析反而不利于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及时解决问题。

9.分析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种粮大县的政策调整

随着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高价米畅销,质次廉价米滞销。某种粮大县种植的水稻大量积压,每户多达两三千千克。对此,县政府组织专家到省內外考察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对本县土壤进行普查后作出决定:水稻种植面积减少15万亩,或退耕还林,或挖塘养鱼;停种水稻,改种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香稻和水晶稻;组建三个饲料加工厂、五个养猪场、三个养鸡场和一个家禽饲料销售公司。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当地农民收入由每年的3000元增加到7000元。

问题:

试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该县政府这项政策成功的原因。

答:矛盾分析法作为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案例中县政府的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坚持矛盾分析法的结果。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不问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案例中县政府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农副产品的生产、推广种植经济作物的决定,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政策问题、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贡,才能辨方向、识大局。否则,主次颠倒,就会混淆事物的性质。案例中该县出现了水稻大量积压、滞销严重的情况,县政府并没有因此盲目减少水稻种植,而是在组织有关专家调研的基础上,认识到本县农业生产类型过于单一,农副产业占比重过轻,导致本县易受水稻销售行情的影响。抓住了问题的重点,该县便做出了减少水稻种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同时增加优质水稻的种植等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路径依赖[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研]

答:(1)广义的路径依赖指的是前一阶段上的事件可能会对后一阶段的事件产生某种影响和制约作用;狭义的路径依赖则诉诸“回报递增”,认为某种制度模式一旦上了轨道之后,沿着同一道路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会增大,这是因为该制度模式提供了比其他制度更大的收益。

(2)路径依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

①时间序列的重要性。一方面,前一阶段发生的事件会对后一阶段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在某些政治

事件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量,但若变更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则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

②政治制度的惯性。一旦某种制度确立之后,由于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密集分布,往往会建立起一种多元平衡机制,即出现一种相互补充的“制度群”来共同维持现有局面。

③政治过程的偶然性。由于政治制度在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意外后果现象,以前不重要的制度可能会在某一时刻变得重要起来;有时候还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即一个发生在重要时刻的小事件可能引出一系列重大结果和持久影响。

④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政治制度的创设并非纯理性建构的空中楼阁,而是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之上,在特定的环境下展开,因此现行制度不可避免地会残留过去制度的成分。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公共政策分析的逻辑顺序和系统分析内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1)公共政策分析的逻辑顺序

①界定政策问题。②确定政策目标。③搜寻备选方案。④预测方案结果。⑤选择政策方案。⑥评估政策结果。

(2)系统分析

利用系统方法去研究对象的一个具体工具,就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它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

①系统分析的步骤可以归纳为五个步骤。

a.问题的构成,旨在确定目标,以及问题的重点与范围;

b.收集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寻求可行方案;

c.建立模型,从便于分析出发,可试建多种模型;分析对比各方案的经济效果;

d.综合分析,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定最优方案。

②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系统模型化、最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

a.系统模型化

模型化过程的好坏,对系统分析的效率有重要影响。通常在构成模型时要考虑四类变量:决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与评价变量。

b.系统的最优化分析

依据模型求解,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最理想的,又称最优解。这种最优化的分析,往往体现在政策目标上,是“效益(或效率)为最大”、“费用为最少”、“时间为最省”之类。而体现在模型的数值计算上,最优化是求极值,或是极大值,或是极小值。

c.系统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利用“价值”的大小进行评判的,这种“价值”可理解为“有用性”或“重要性”之类。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存在。不同的环境会影响“价值”的大小,所以系统分析中所使用的价值具有相对意义。评价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反映这种关系也有若干价值因素。它们互相联系,共同决定着总的价值。

3.2课后习题详解

1.某地有30所高校,分布在该市所辖的10个区内。政府为了对已经出台的“关于高校收费改革的意见”进行政策评估,需要了解大学生对该政策的评价。请分别设计用多段抽样和定额抽样中的交叉控制定额抽样两种办法,抽取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具体抽样方案。

答:(1)多段抽样

具体抽样过程为:

①先将调查总体——本地的30所高校按地区划分为10个群组,作为抽样的第一级单位;

②再将每个地区内的高校按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小群组,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

③采用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这10个群组内按照每个群组占抽样框内高校总数的比例,确定每个群组要抽取的样本数量,即每个地区要抽取的高校数量;再按照每个高校的学生数占该地区学生总数的比例确定每个高校所要抽取的学生数。抽取的样本总量为1000。

(2)交叉控制定额抽样

具体抽样过程为:

①确定样本总体的控制特征:对本地30所高校的所有学生按照地区、年级、性别划分为16个类别。即A地区,B地区,C地区,…,J地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男,女。

②抽取样本:采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向本地的大学生随机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项控制特征及对政策的看法。

③对样本数额进行交叉分配:对抽取的样本按照地区、年级、性别同时进行分类,规定每个控制特征的样本分配数。

2.试述焦点团体座谈会与传统座谈会的区别。

答:焦点团体座谈会与传统座谈会的差别:

(1)主持人的角色

①焦点团体座谈会的主持人只是起协调作用,不起核心作用;

②传统座谈会以主持人和会议的中心人物为核心。

(2)与会者之间的亲和力

①焦点团体座谈会以陌生人为主要参与者,与会人员之间身份概念淡化、心态平等;

②传统座谈会以熟人为主要与会者,且与会者具有可以识别的地位标志,身份概念较强。

(3)信息的互动条件

①焦点团体座谈会重视现场即时互动,不需要对与会者进行事前动员;

②传统座谈会通常要求与会者进行事前准备,并且可能形成一定的基调。

(4)座谈会的倾向性

①焦点团体座谈会重视中立的会议环境、中立的主持人,强调会议内容本身的中立性;

②传统座谈会往往显示出与某些利益团体或者立场有牵连,在会议环境、主持人态度、会议内容等方面带有倾

向性。

(5)座谈会的程式

①焦点团体座谈会注重沟通技巧,会议进程紧凑,气氛活跃;

②传统座谈会往往按照普通会议规则进行。

3.试述政策德尔菲函询法和传统德尔菲函询法的区别。

答:20世纪60年代之后,一些政策分析人员在传统的德尔菲函询法基础上加入价值分析等因素,发展出政策德尔菲函询法,突破了传统德尔菲函询法的局限,以便分析更复杂的政策问题。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是否匿名

①传统德尔菲函询法遵循匿名原则,所有参与的专家,均以个人身份发表意见,遵守匿名原则;

②政策德尔菲函询法遵循有选择的匿名原则。

(2)信息倡导

①传统德尔菲函询法遵循专家共识原则,主要目的是使专家达成共识,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②政策德尔菲函询法则进行多方面的信息倡导。

(3)回答统计

①传统德尔菲函询法遵循团体回答原则,在对所有参与者的意见进行综合判断时,通常必须考虑总数、趋势等情况;

②政策德尔菲函询法则是回答统计的两极化。

4.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制定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表3-3是中国1994~2000年间“大口径宏观税负”和GDP增长率的有关数据。请求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r值,并依据方程对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描述。

表3-3 1994~2000年大口径宏观税负与GDP的增长率(%)

答:略。

5.某国的A市和B市以前从未实行过对少年的宵禁政策。自2002年9月1日开始,A市对少年实行了宵禁,而B市没有实行。为了对宵禁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现收集了A、B两市在A市实行宵禁前后的少年犯罪率。见表3-4。

表3-4 实行宵禁前后的少年犯罪率

请根据上述事实回答:

从数据中可得出什么评估结论?你对A市的市长将提出哪些政策建议?

答:(1)从数据中可知,A市在宵禁前青少年犯罪率为5%,宵禁后青少年犯罪率为4%,宵禁后比宵禁前犯罪率下降了1%;B市未实行宵禁,它在A市实行宵禁前青少年犯罪率为2.5%,在A市实行宵禁后青少年犯罪率为2%,犯罪率下降了0.5%,也略有下降。说明A市对青少年的宵禁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青少年犯罪率明显下降。但B 市在没有实行宵禁的情况下,青少年犯罪率也有所下降,说明控制青少年犯罪率不能仅靠宵禁政策,还要有其他相应的措施。

(2)A市长应该:

①继续实行对青少年的宵禁政策;

②加大社会治安巡逻力度,增派警力,设立治安岗,防控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③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遵法守法意识;

④加大对青少年的关爱,尤其是对孤儿、单亲、留守、伤残儿童的关爱力度,社区、学校应当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家庭为青少年作出示范榜样。

6.我国南方某省山区各县、市夏季为泥石流频发区。试用脚本写作法对该地区未来五年泥石流暴发和政府应急决策做出描述和预测。

答:运用脚本写作法对该地区未来五年泥石流爆发和政府应急决策的描述和预测:

(1)泥石流暴发

①频发的泥石流摧毁了耕地、厂矿、道路,极大地破坏了山区村镇的农业生产和厂矿企业的工业生产,妨碍了山区与外界的交流,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②泥石流每年都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受灾群众失去经济来源,贫困程度加剧。

③泥石流频发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地质隐患增大,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严重的影响。

④地方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防范救灾,大大分散了政府发展经济的注意力,导致经济发展迟缓。

(2)政府应急决策

①为配合救灾和灾区重建工作的进行,该政府成立了以市长牵头的泥石流灾害应急工作办公室,统一指挥该地区的泥石流救灾、防范、重建工作。

②该政府编制了多项泥石流应急灾害预案,设立泥石流灾害预警监测点,初步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救灾配套设施,对防范突发灾害起到了一定作用。

③该政府积极在灾害频发区宣传泥石流防范方法,提高了群众的防灾、逃生意识,实践证明,在几次泥石流灾害中,这些方法都起到了明显效果。

3.3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无结构访谈法[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研]

答:无结构访谈法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法,它是一种半控制或无控制的访问。与结构式访谈相比,它事先不预定问卷、表格和提出问题的标准程式,只给调查者一个题目,由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就这个题目自由交谈,调查物件可以随便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无需顾及调查者的需要,调查者事先虽有一个粗略的问题大纲或几个要点,但所提问题是在访问过程中边谈边形成,随时提出的。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访问中,无论是所提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顺序,还是被调查者的回答方式、谈话的外在环境等,都不是统一的。

二、简答题

1.定量分析方法。[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

答:定量分析方法是指借助与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决策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它适用于系统结构清晰、收集到的信息准确、可建立数学模型等情况。根据决策类型的不同将定量分析法分为两类,即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和随机分析方法。其中确定型的分析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分析技术,而随机分析方法包括:排队论、马尔柯夫分析、决策树等属于这类技术。

4.2课后习题详解

1.对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等语词的含义进行辨析。公共政策学文献从哪些不同的侧重点来定义公共政策?本书的“公共政策”定义及其内涵是什么?

答:(1)要回答什么是公共政策,就需要分别界定决定、决策、对策、政策这几个概念,并揭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

①决定

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的“作决定”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作为其结果的“决定”则是在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一种。在政治生活与公共事务中,作决定、决定,常常在同一含义上替代“决策”、“政策”而得到广泛使用。

②决策

决策是一个过程,即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预设一个目标或目标体系,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或目标体系采集有关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制定出若干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择定最佳方案。

③对策

对策基本含义就是“应对的策略或办法”。决定、决策、政策都是应对既定问题的办法或技巧,在内涵上与对策是相通的,一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④政策

广义的政策是指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而狭义的政策将主体确定为公共权力机关或政党,获得了“公共政策”概念的根本特征。

(2)在公共政策学发轫和发展的历史上,公共政策学者对如何界定公共政策作了很多探讨。按照概念界定的侧重点的不同,这些定义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侧重于政策主体;

②侧重于政策方案;

③侧重于政策结果;

④倾向于综合。

(3)本书对公共政策的含义和内涵界定如下:

①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②公共政策的内涵

a.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b.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权力意志的表现;

c.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d.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e.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它通过规范、引导机关、团体和公民个人的社会行为,有效地分配自然的和社会的各种稀有资源;

f.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公共政策的形成有哪些必需的初始条件?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公共政策的产生有三个初始条件或核心要素:

①公共问题的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在一定的人群中就会形成共同的利益要求和基于这种要求的公共问题。因此,在人类的原始社会,这一政策要素就已经产生。

②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国家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即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案,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

③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公共政策的执行必须以统治阶级的暴力机构为后盾。

(2)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为现代公共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②公共政策的形成在内容上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唯一诉求,在形式上履行合法化的程序,即人民代表机构

的直接批准或授权批准;

③现代公共政策在内容上日益丰富:不仅有大量的政治政策,而且有关各个经济领域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文化政策;

④公共政策的科学研究与实际的政策过程结合更加紧密。

3.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

答: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1)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①元政策

元政策,或者称为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②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或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③部门政策

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是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战略、策略、战术

将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向度结合起来,公共政策就有了战略、策略和战术的区分。

①战略

a.战略是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所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战略也被称作“宏观决策”。

b.战略规划是政策主体为实施既定的战略目标而对于各种战略要素所进行的全面组织、协调和统一调度,它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要求、战略布局、实现战略的途径和条件等要素。

②策略

策略是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策略又被称作“中观决策”。

③战术

战术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战术又被称作“微观决策”。

(3)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不同划分

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公共政策可分为::

①政治政策

政治政策是指一定的政策主体在政治生活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针对相关对象制定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②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政策主体在经济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而制定的调整人们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的准则与规范。

③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为目的,经由国家立法与行政的手段,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一种途径。

④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教育、科技、文化政策指的是政策主体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发展规划、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

4.从形式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划分的必要性是什么?试比较中国和美国公共政策的横向形式构成与纵向形式构成。

答:(1)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立法决策、国家元首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和执政党决策五个基本类型。从纵向形式特征上看,公共政策的类型差异取决于国家结构,同时也取决于各个层级的公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知识讲解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公共政策学》(蓝色斜体字为历年考过) 00318《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 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 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 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 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 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 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 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 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 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 活动,这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 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 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 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 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 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25 / 1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25 / 2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2、公共政策的矛盾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 4、公共政策的比较分析方法;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十二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1.试述知识的含义与特征。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1)知识的含义和特征 ①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人们通过经历、观察或学习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或会意,它依靠人们的好奇心、思维能力、记忆和想象力等得到开发、积累、传承,并在人类的活动中得到运用并发挥效用。 ②知识的特征 a.不可逆性。人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便很难被剥夺。 b.共享性。某人拥有知识并不排斥他人完整地拥有同样的知识。 c.非磨损性。知识可重复使用,且不会因使用者多少或使用频率高低而出现任何销蚀与损耗。 d.交换的不对称性。在知识交换中,卖方(输出方或转让者)并不失去知识;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卖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多次交易。 e.可传播性。知识传播越广,其成本就越低。 (2)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 ①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的联系 在当今的知识构成中,政策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策学知识,而政策学知识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转换和运用才能发挥其促进政策目标实现的功能。 ②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的区别

a.政策学知识是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科学认识,是通过政策研究而获得的学理性知识,表现形式是政策研究的概念、命题、理论、模型、方法等。政策学知识是一个围绕实现政策目标而形成的信息体系,这些信息被有关的政策主体与客体所认知、掌握和应用后,有利于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b.政策知识是有关政策的所有知识,除政策学知识外,还包括政策问题的知识。从知识的性质上可判断,那些与政策问题的背景、政策主体与客体、政策制定、政策预测、政策执行、政策调整、政策评估等相关的信息都是政策知识。 2.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要素和原则有哪些?政策分析需要处理哪些基本关系?试述政策分析的过程。 答:(1)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公共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政策分析是一项职业化的分析活动及其过程。政策分析的范围既包括政策内容本身,也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规划及政策的合法化、政策的执行与结果等阶段的政策过程。 (2)政策分析的要素和原则 ①政策分析的要素 a.问题。问题作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基本要素,比技术问题、效益问题要复杂得多。 b.目标。作为政策分析要素的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力求完成的任务,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中心任务。 c.方案。备选方案是指为实现政策目标,对设想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以及达到目标的步骤进行系统表述的文本。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圣才出品】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 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 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

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 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精选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1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 (1)政策研究的含义 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政策研究是一门科学。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2)政策分析 ①政策分析的兴起背景 a.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突破了社会科学各门类的科际分界线,政策分析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聚合点; b.众多的思想库的兴起,推动着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者走出象牙之塔,寻找和探索学术研究适合社会需求的有效途径,而政策分析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②政策分析的内涵 a.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b.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

c.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d.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3)公共政策学 ①公共政策学的含义 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②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a.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b.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强调运用科学方法,强调实证研究,既强调研究发现具有逻辑一致性又强调其可检验性,是这门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c.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d.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特征。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政策学研究哪些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六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一、概念题 1.政策过程(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过程是指政策运作的全程,包括从“问题出现”到“问题解决”的所有阶段。公共政策是许多步骤或阶段的产物。政策过程通常包括从政策问题认定、政策方案规划、政策方案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各个阶段,同时也涉及政策环境与政策参与者的互动。整个政策运作过程充满着政治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因此也就深受政策环境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精英决策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精英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们的价值偏好。其主要观点是:在政策过程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精英们把握政策制定的主动权,公共政策完全由他们来决定,然后由行政官员及其机构加以执行。具体涵义为: (1)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 (2)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精英与公众的沟通在极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3)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也就是说,它们对基本

的“游戏规则”具有共识,对社会制度的延续看法一致。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存在就依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得到决策层的认真考虑。 3.传统理性 答:理性英文为“rationality”,通常解译为合理、有理,它与感性相对,指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传统理性主义是一种从“经济人”假设出发,以逻辑推理方式确立规范性政策的理论。传统理性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对当时经济领域的微观决策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政策制定过程的实际行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传统理性模型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缺少实践的基础。 4.有限理性 答:西蒙在对传统理性主义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型,他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5.渐进主义 答:渐进主义者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的决策行为,不是公共政策学的

公共政策学.宁骚版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宁骚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策的内涵、功能与类型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二)本课程的定义 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经由一定的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 二、特点 (一)政治性、强制性和权威性 (二)公共性和偏好性 (三)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 (四)回应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三、功能 (一)分配功能 (二)导向功能 (三)管制功能 (四)协调功能 (五)象征功能 基本法律 制定程序的区别: 作用上区别 内容上区分 命令 条例 四、类型 第二节政策系统 一、系统与政治系统 二、政策主体与客体 (一)政策制定系统 (二)政策执行系统 (三)政策咨询系统 (四)信息系统 (五)监督系统 (六)评估系统 第二章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过程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 一、政策问题的内涵 (二)政策问题的特征 1、问题的一般特性 (1)相互依存性 (2)主观性

(3)客观性 (4)历史性和动态性 2、影响政策问题议题化的特征 (1 ) 问题的重要性 (2 ) 复杂性;(3)有无先例和流行程度;(4))戏剧性的和危机性的事件。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类型 (1)失范性问题 (2)结构性问题 二、政策问题的确认过程 1、政策问题察觉 2.政策问题的界定 3.政策问题描述 三、政策问题确定中的因果关系 (一)因果关系确定模式 (二)因果关系的利用 第二节政策目标的形成 一、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 (一)定义 (二)政策目标体系 1.方向性目标 2.调适性目标 3.量化目标 (三)政策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四)目标的层次性 (五)政策目标确定的意义 二、公共政策的一般目标 (一)自由(免受强制或阻碍) (1)消极自由(外在自由) (2)积极自由(内在自由) 2、自由的政策边界 (二)平等 第三节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选择 一、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二、政策方案设计的步骤 一、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二、政策方案的评估 三、政策方案选择 1、乐观决策法大中取大 2、保守决策小中取大 3、折衷决策 4、后悔值决策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1.最大期望收益值决策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一、概念题 1.政策分析(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公共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一个完整的政策分析过程包括六个步骤:第一,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界定政策问题;第二,在明晰政策问题的基础上,确立政策目标;第三,根据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筛选;第四,对各备选方案的前景和后果进行预测;第五,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各备选方案的优劣并做出抉择;第六,对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估。因此,政策分析方法的适用与否对能否有效解决政策问题举足轻重,方法论及分析技术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决策的推行,避免重大失误。 2.分析模式 答:政策分析是指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公共性问题,由专业人员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掌握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的司法和手段,寻求解决问题最佳对策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模式是指从实践概括而获得的不同的政策分析角度、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3.制度分析 答:制度分析模式是政治学家对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权体制的研究,从政治体制、政府、政党、社会利益集团、民众等政治因素与公共政策形成的关系出发进行政策分析的方式。制度分析模式的核心理论可以这样阐述:公共政策是一定社会政治制度下的产物,政

策分析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分析。政治制度分析可以通过对政策形成机制的认识和改进,达到对公共政策的认识和改进。根据分析内容中政治制度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分析模式分成传统制度分析模式和现代制度分析模式。 4.理性分析 答:理性分析模式是指从经济角度出发,围绕政策资源的投入和政策目标达到最佳化及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所建立的分析模式。 (1)理性分析理论 ①西方理性分析理论最早产生于经济领域,其创始人首推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②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者们,提出了“经济人”的分析理论。认为,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领域的理性分析进一步扩展到非经济领域。 (2)理性分析模式 ①理性分析模式认为,面对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为了制定出理性、科学的政策,掌握政策资源的决策系统要经过众多环节过程,每一环节都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 ②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需要以下基本条件: a.政策问题性质明确,结构质量优良,相关的价值认识可以全部知晓与衡量; b.可能的政策方案可以全部列出; c.决策者与规划分析人员具备搜集所有有关信息、预测每一方案结果、计算每一方案成本效益的能力。 二、简答题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概念题 1.公共政策(华中农大2007年研;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研) 答: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政策链(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

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 3.政策过程 答: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决策行为使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而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政策过程研究就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4.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指“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替代方案为中心,运用新的方法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在定义阐述的基础上,哈罗德?拉斯韦尔进一步指出了政策科学的特点,丰富和明确了政策科学的内涵。拉斯韦尔提出了如下观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政策科学以理论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 (3)政策科学与时空紧密联系;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性; (5)政策科学是学者与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学者们进行政策研究必须要有政府官员的参与; (6)政策科学体系中,必须要有“发展概念”。

宁骚版《公共政策学》课后答案

1.2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①公共政策学研究的是组织的而非纯个人的决策行为,只有在对象具备组织特征或者参与组织决策过程或对组织决策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非典期间,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多项防治非典的措施,这时的北京市政府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②并非所有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当企业发布某项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时,企业的决策行为属于私人组织的决策行为,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而如果该措施由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发布,则该决策行为就成为了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③在公共组织中,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例如全国人大制定《物权法》,这种立法行为就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1.试述知识的含义与特征。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答:(1)知识的含义和特征 ①知识的含义 知识是人们通过经历、观察或学习而获得的对事物的理解或会意,它依靠人们的好奇心、思维能力、记忆和想象力等得到开发、积累、传承,并在人类的活动中得到运用并发挥效用。 ②知识的特征 a.不可逆性。人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便很难被剥夺。 b.共享性。某人拥有知识并不排斥他人完整地拥有同样的知识。 c.非磨损性。知识可重复使用,且不会因使用者多少或使用频率高低而出现任何销蚀与损耗。 d.交换的不对称性。在知识交换中,卖方(输出方或转让者)并不失去知识;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卖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多次交易。 e.可传播性。知识传播越广,其成本就越低。 (2)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 ①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的联系 在当今的知识构成中,政策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政策学知识,而政策学知识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转换和运用才能发挥其促进政策目标实现的功能。 ②政策学知识与政策知识的区别 a.政策学知识是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科学认识,是通过政策研究而获得的学理性知识,

表现形式是政策研究的概念、命题、理论、模型、方法等。政策学知识是一个围绕实现政策目标而形成的信息体系,这些信息被有关的政策主体与客体所认知、掌握和应用后,有利于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 b.政策知识是有关政策的所有知识,除政策学知识外,还包括政策问题的知识。从知识的性质上可判断,那些与政策问题的背景、政策主体与客体、政策制定、政策预测、政策执行、政策调整、政策评估等相关的信息都是政策知识。 2.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要素和原则有哪些?政策分析需要处理哪些基本关系?试述政策分析的过程。 答:(1)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指政策研究者和研究组织以及公共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政策分析是一项职业化的分析活动及其过程。政策分析的范围既包括政策内容本身,也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规划及政策的合法化、政策的执行与结果等阶段的政策过程。 (2)政策分析的要素和原则 ①政策分析的要素 a.问题。问题作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基本要素,比技术问题、效益问题要复杂得多。 b.目标。作为政策分析要素的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力求完成的任务,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中心任务。 c.方案。备选方案是指为实现政策目标,对设想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以及达到目标的步骤进行系统表述的文本。

宁骚《公共政策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一、概念题 1.公共政策系统 答: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公共政策主体 答: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3.官方决策者 答: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4.非官方参与者 答:非官方参与者是指除官方决策者之外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等,其作为体制外的力量,通过游说官方决策者,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 5.利益集团 答: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举性的鼓动和宣传,用以促进或阻止某方面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便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体现自己的利益主张的松散或严密的组织。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①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②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有直接游说、间接游说、司法诉讼、政治捐款、示威抗议等。 6.思想库 答:思想库是指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的跨学科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其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综合性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设计、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帮助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决策,以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思想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政策研究中起着巨大作用,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 7.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

公共政策学_宁骚_(2010最新版) 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2.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3.公共政策学的诞生地为美国。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2011-07) 1.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 3.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依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1.研究程序的设计; 2.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四.研究设计的程序: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五.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 ①无结构访谈法,又称深度言谈法,可分为个别访谈法和集体访谈法 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 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六.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常用的一些方法: 1、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方法;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目标分析和结构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