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 至2013 学年度第1学期)

题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科目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科学论

姓名郝转萍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入学年月2012—9—5

第一章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方法论指的是研究各种方法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方法论是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它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一方面它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必须适用于社会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我们在研究人类社会的时候,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面貌,不断创新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反对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2)、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坚持群众史观,反对各种英雄主义,从人的价值和目的出发,力求做到满足群众的需要,发展自己的理论。

(3)、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要做到三统一,一是要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这一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二是要求我们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在充分尊重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三是要把整个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要注重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要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4)、具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把该问题放到它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去,找到

它的特殊性,想出解决的办法。

(5)、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要把社会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全方位勾勒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实践的方法

(1)、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进行实践的活动,社会研究必须立足于实践需要,这是因为,我们所谓做研究,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研究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实际,那么就是一纸空谈,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活动,就是搞教条主义,同时我们还需要做到要有问题意识,倾听时代的声音,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我们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2)、发现问题之后,实践的方法还要求我们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社会考察等形式,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我们的有指导性的理论。

(3)、提出理论并不意味着结束,很重要的一环是要求我们把理论再回归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理论,看我们的理论是否正确,同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的理论,反对教条主义,与时俱进。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1)、我们说社会是个系统,意即社会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有机组成体,唯物史观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生产力系统: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劳动系统的运筹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生产关系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

上层建筑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由

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区域分布及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自然环境系统:包括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和气候条件(天气状况)两大因素。

(2)、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社会是一个有结构、有层次的有机组成体,其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的血肉。按照生产关系为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社会社会;按照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社会技术形态。(3)、我们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首先我们应该坚持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阐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统筹兼顾,做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其次我们应该坚持结构性原则,社会系统是按照各个比例协调起来的,我们在进行社会研究的时候,需要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消费结构等的研究。努力调整结构,实现系统的优化;此外还要坚持层次性原则,重视各个层次的研究,实现功能的优化;最后还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实现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闭关锁国。

三、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性质面貌,规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做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抓住这两大矛盾,把握全局。在社会主义阶段,矛盾并没有消除,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我们要在把握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同时,努力保持社会的和谐,使各方面处于一个相互互补的状态。

(2)、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同时还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领域的矛盾是不相同的,例如哲学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经济学研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我们无法把他们等同起来;不同阶段的矛盾也不同,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任何一个时期都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理论去贯穿解决不同时期的问题;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我们都知道,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我们重点抓主要矛盾,而在矛盾的内部,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事物的性质;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也有特殊性,所谓矛盾性质,指的就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对抗性矛盾是根本利益的冲突,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激烈的冲突,如敌我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则方式没那么激烈,可采用别的方式解决。

(3)、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我们就需要采用矛盾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利益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社会生活的各个矛盾,归根结底是利益的冲突,因此,我们要坚持利益分析方法,探索各社会主体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诉求,分析各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建立科学完善的利益评判机制、表达机制、协调机制、补偿机制,努力解决好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体现为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及其发展变化,分析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及思想倾向,分析各阶级的差别、矛盾和斗争,揭示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阶层是按照不同经济地位或某种特定标准(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划分出来的社会群体,同一社会阶层的人会有共同的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马克思主义阶层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分析不同阶层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思想状况、政治主张、利益诉求、分析各阶层的现状、历史,寻求有效化解不同阶层间利益冲突和利益矛盾的问题。

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1)、人类社会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从量变慢慢积累,是一个稳定的连续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当量变到一定阶段,就会实现质的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被打断,显示出了非连续性,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统一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知道,事物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前的、进步的,但是中间的过程是曲折的,甚至会出现偶尔的倒退现象,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曲折中实现人类的进步。

(2)、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它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生产力是一种既得力量,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合力,是由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产生,而每个意志有其独特的发展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历史是由许多力量相互交错产生的;我们说社会发展一方面要受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还具有主体选择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内,会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合乎规律性和人的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人类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绝对不能违背,另一方面,人类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需求,实现历史的进步。

(3)、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我们需要坚持一些科学的方法,一是要坚持历史主义的方法,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把握历史,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二是坚持科学预见的方法,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寻找实现这个目标的正确有效的途径,增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把握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三是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相统一,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逻辑是对于这一进程的认识与把握,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我们要在科学抽象的基础上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把二者统一起来。

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1)、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人的活动构成了历史的发展;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包括生产维持自己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还有为了满足新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这四方面构成了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的生存状态是研究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马克思把人类的发展状况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有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类摆脱了血缘和物的依赖,成为自由的人)。

(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工具都必须从社会中获取,此外,人还有交际的需求,离开了社会,人类就会丧失人的属性,和动物无异;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前者是实现后者的社会条件,人的自由前面发展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群众史观,一切从群众的立场出发,我们不否认在一些特殊时期,某些历史人物为人类历史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这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经常力量,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坚持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的基础上,对于杰出人物的贡献和缺陷都应该指出来,不应该过分拔高。

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1)、社会现象具有两重性,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人类活动是追求价值

的活动,但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要受客观事实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努力做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掌握世界发展的规律,用规律和真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社会评价的任务是要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评价是把握价值的观念活动,人们总是基于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某个对象对自己是否有价值,价值有多大,用价值来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必须做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首先要在尊重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尽量兼顾人的主观目的,即价值,做到价值与真理的统一,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2)、社会认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与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在阶级社会则同人的立场相关,只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不偏不倚,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认知;社会认知要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描述,坚决反对经验主义,要对事实进行概括和综合。

(3)、社会进步的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对社会事实本身进行客观的评价;社会生产力是评价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步,要看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前面的发展,只要是为人民好的,都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决定性要素。

七、世界视野

(1)、步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的发展,世界越发联系成一个紧密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了世界性;在各个国家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落后的国家吸收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才,在受利的同时也收到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发达国家的打压,贸易壁垒,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2)、现在已经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资本主义中心向美国转移,欧盟的成立,中国的崛起,两极格局的局势被打破,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向,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1、经济发展的整体相关性,各个国家都卷入了世界经济大潮中;2、经济发展的多级主体性;3、世界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也存在很多矛盾:1、国际性剥削造成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2、信息鸿沟日益加深;3、一些发达国家强行插手发展中国家的事务,激化了国家之间的矛盾;4、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5、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3)、面对这个开放的发展的世界,我们需要以世界的眼光看待社会,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闭关自守;我们要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吸收国外先进的观念和技术,同时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统一性,做到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最后是要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就气馁,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前景必是光明灿烂的。

第三章学习本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谈不上精通,可是这些日子以来,也有了一些浅陋的看法,下面我将简单的阐述一下。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门新的课程的学习,我发现它和以前的政治课程一个最大的不同点是它的指导我们社会实践的鲜明性。我们学习政治已经有很多年了,关于各种理论已经掌握了很多,可也只是空谈理论,这门课程刚一开始就很明确的指出,所谓社会方法论,指的是研究社会方法的理论,是用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的,这七个方法论不再只是单纯的讲理论,而是与我们现在的社会改革、社会热点密切相关,这一点使这一门课程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为我们解决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这门课程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是进步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些陈旧的理论去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门课程谈方法论的出发点是我们最近几年的社会现状,例如提到了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出现了最新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和存在的矛盾,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说法,如社会系统的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分类,这些看法说明了我们理论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特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于政治这门课程,我有了一些新的了解,从初中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理论就是理论,真理就是真理,对于马克思主义所罗列的一系列观点,我一直把它们奉为亘古不变的真理,我认为这些观点应该是死的,不会有任何的异议和争议,所有的人,大到领导人,小到我们的老师,我们自己,所坚持的都应该是一样的,在政治课这个领域中,我认为声音应该是统一的。可是这个学期通过听老师授课,我发现事实不是这样,老师提到的一些观点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想法,而不只是空谈理论,我才明白,原来政治这门课,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声音。譬如老师提到的共产主义社会,老师把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一个还存在矛盾的相对较发达和和谐的社会,老师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能够实现的,但是对于这一观点,其实我是不太同意的,从现在来看,社会分配不均,利益集中在上层社会,平民百姓只分到很小的一块蛋糕,老师说当物质水平能

够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就不会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但是这真的可能吗?就现在来说,一些上层的人,其实他们的生活水平真的已经很高了,买的豪车好多辆,豪宅,出国旅游、定居,这已经是相当奢华的生活了,他们钱多到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花,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自己的物质利益分配要求,一直百般阻挠新的分配政策的出台,人的欲望真的是无止境的,一个人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生活水平,而我们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虽然科技很发达,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中国的人口又如此之多,由此看来,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真的是难上加难,我觉得共产主义社会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它只能是我们所有中国人一个美好的梦罢了。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见解,可能存在很多问题,老师也许会不同意我的观点,不过都无妨,欢迎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复习题纲 张丽梅 指定教材: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参考教材: [美]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考试题型与分值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15分) 三、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 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5 分,共15 分)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 小题,共10 分) 第1章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过程 一、社会研究及其特点 社会研究则是指以一种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二、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1. 方法论 主要探讨社会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学科方法论与基本假设;社会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 2. 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中间层次。它是贯穿于社会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方式,表明社会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3. 具体方法与技术 处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系的最低层次,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特点。 1)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2)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法,数理分析和模型法;理论分析法(功能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结构分析),比较法,类型构造法 3)具体技术:包括问卷与观察表格的制作技术,调查指标的设计方法,观测仪器,实验设备,计算机的操作技术,资料审核与整理的方法技术等。 4.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个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关联性。不同的方法论观点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及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者对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通常也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理论来源 (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2、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期末复习资料

2019年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为例【内容摘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两种相对立的范式。尽管他们之间在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所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工作中,只有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并用才是科学的做法。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会工作方法论 社会工作是是助人自助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案例,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之前,对于社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全面的分析案主,帮助案主挖掘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即隐藏在某些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在寻找问题根源,最求真理的过程中,社工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地建立一打破一重新建立的循环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真理。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工往往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失败,走入“绝境”。因此,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种方法谈谈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一、概念的界定 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1。定性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出现,让大部分学者认识到“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定性研究的主旨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意义及建构,为把握个人的主观意义及经验,就需要展现、了解并理解当事人生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讲,定性研究可以称之为脉络、描述或解释性研究2。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依靠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有效地洞察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硬性。定性研究希望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问1百度百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470421.html,/view/446672.htm#5 2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义与整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2.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2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24.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25.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6.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28.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 30.否定:可以在三重意义上使用否定,一是否定的方面,即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或因素;二是否定的环节,即把事物的发展和联系统一起来的环节;三是否定的阶段,即否定之否定规律发展的第二阶段──从肯定到否定的阶段。 31.辩证否定:又称“扬弃”,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本身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3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表现为事物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量变是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 33.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变化,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题答案

窗体顶端 单项选择题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 1. A. 命题 2.概念?? 3.关系 4.指标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 1.状态特征 2.行为特征?? 3.年龄特征 4.意向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 1.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2.访问对象的重点 3.访问所侧重的内容?? 4.访问内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 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 1.曲线相关 2.正相关?? 3.直线相关 4.负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 1.比较测量 2.三角测量?? 3.准则测量 4.复本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

1. F. 效度审核 2.资料校正 3.资料分类 4.信度审核??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 1.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3.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4.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 1.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适用调查对象范围广 4.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 1.自愿原则 2.知情原则 3.全面原则?? 4.法律原则 10、关于典型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1.典型调查要求调查者正确选择典型 2.典型调查有利于直接获取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典型调查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典型的选择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11、有关分析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1.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3.分析法一般包括分解和思考两个重要步骤?? 4.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对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以下基本情形:第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出静止状态。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018年版)

2019年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P10) ①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P13) 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5.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P22)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