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程论文

题目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录

1引言 (3)

2 湿地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4)

2.1 湿地生态系统是CO2的“源”与“汇” (4)

2.2 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 (4)

2.3 湿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N2O) 的“源” (4)

2.4 湿地开发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5)

3 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可能影响 (5)

3.1对湿地水资源面积的影响 (5)

3.2 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6)

4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展望 (6)

4.1 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7)

4.2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研究 (7)

4.3 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7)

4.4 湿地生态系统的阈值研究 (7)

4.5 极端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8)

4.6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8)

4.7 适应性对策研究 (8)

5 结果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各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因而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 全球气候变化又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布、结构、功能等造成巨大的影响, 并有可能引起温室气体的源汇转化, 从而对气候系统形成反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近期全球变化与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湿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综述

1引言

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足由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1]。景观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窄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景观形成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外在属性。景观类型与格局的完整性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将会影响湿地景观的演变过程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研究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可以把握湿地景观在结构单元和功能方面随时问的变化,探明其内部景观组合特征及整体性特征,为湿地的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由于大气中CO

及其它温室气体(CH4、

2

O 等) 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及社会公众N

2

所关切的问题。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刚刚过去的1998年是有记录的100多年来最热的一年。根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的数据, 1998 年地球表面大气层平均温度达到1.4157℃的新记录,比1997年上升了0.117℃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会明显变暖, 这一

如果大气中CO

2

点已经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界的认同。虽然不同的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模型对全

及其它温

球各地升温的幅度和范围还存在着不尽一致看法。至于何时大气中CO

2

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一倍, 则取决于人们对这些气体减缓排放的措施实施。全球变暖不仅使全球大气环流、气候带、洋流、风、降水、气温等气象气候因子出现明显的变化, 而且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作物产量、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过程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生态系统, 其组成、结构、分布和功能等都与气候因子休戚相关。因而, 全球变暖必将会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

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同时湿地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整体面积萎缩、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增大和景观多样性减少等特征,气候变化对湿地景观格局影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湿地水资源面积、湿地土地利用格局、湿地植被空间格局、湿地生物多样性格局等方面的外在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等内在影响做r较多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并对完善气候变化下湿

地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2 湿地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

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 “湿地系指

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 的海域”。我国学者常用的湿地定义为: 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 m 以内, 积水4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 并与其上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 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人工湿地包括稻田、虾田、蟹田等。湿地类型多, 面积大、分布广。据统计, 全世界共有湿地81558×108 ha, 占陆地总面积的614%。

湿地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湿地生态系统是CO

2

的“源”与“汇”

据估计, 储藏在不同类型湿地内的碳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 , 因而,湿地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据Franzen 估计,世界上泥炭干物质总量为240×109~280×109t,如果按碳含量50%~55%计算, 储藏在泥炭中碳

的总量将是120×1015~260×1015g。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地表经常性积水, 土壤通气性差, 地温低且变幅小, 造成好气性细菌数量的降低, 而嫌气性细菌较发育。植物残体分解缓慢, 形成有机物质的不断积累。泥炭是沼泽湿地的产物, 是

生态系统中有机质积累速率较强类型之一,是CO

2

的“汇”。湿地经过排水后, 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 地温升高, 通气性得到改善, 提高了植物残体的分解速

率, 而在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

2

气体, 向大气中排

放,此时,湿地生态系统又表现为CO

2

的“源”。

2.2 湿地生态系统是甲烷(CH4) 的重要“源”

甲烷,CH4,俗名沼气,产生于厌氧微生物活动在厌氧条件下,甲烷菌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 产生甲烷,同时,在好气土壤或土层中, 甲烷又被氧化菌所氧化。由于甲烷是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所以产生甲烷的土壤环境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沼泽、较浅的水体及水稻田。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50Tg (1Tg= 1 000 000 t) 甲烷,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在湿地和稻田中,甲烷产生和再氧化受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和淹水深度的影响, 并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植物生长一方面是有机物质的来源;另一方面,植物通气组织是土壤中甲烷进入大气,以及大气中氧气进入土壤的主要通道。根据王明星等人。估计, 1988 年我国稻田CH4 排放量约为17±2×1012g, 约占全国CH4 总排放量35±10×1012g 的一半。各种天然湿地的排放量约为212×1012g, 约占总排放量的6% 左右。甲烷生产与湿地类型、水分状况、温度、土壤理化特征等因素有关。

2.3 湿地生态系统是氧化亚氮(N2O) 的“源”

氧化亚氮(N

2O)是仅次于CO

2

和CH4 的温室气体。大气中N

2

O的95%来源于生态

系统氮循环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高温、湿润、高碳氮含量的土壤是N

2

O产生

的最佳环境。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 N

2

O产生的速率出现高峰, 但土壤含水量

达到饱和以后, N

2O释放率会显著下降。N

2

O的排放源主要是土壤, 其中农业土壤

每年的释放量约3×106 t, 自然土壤为6×106 t。由于土壤性质和覆盖状况等因

素的差异, 土壤排放N

2O的通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很大。目前对N

2

O的测定工作

大部分是在森林(特别是热带森林) 和各种农田上, 而对于天然湿地研究的很少。

2.4 湿地开发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湿地曾经是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是许多生物种群的

优良生境, 存在着丰富的物种, 堪称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 以我国湿地为例,湿地哺乳动物有65 种, 约占全国总数的13%; 湿地鸟类300 种, 约占全国鸟类总

数的26%; 爬行类50 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 两栖类45 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6%;鱼类1 040 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7%和世界淡水鱼总数的8% 以上。中国湿地还有高等植物1 548种, 其中被子植物1 322 种、裸子植物10种、蕨类植物39种、苔藓植物167 种。湿地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于一体。但是在人类活动长期影响下, 特别是近年来湿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影响下, 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和淤积, 面积日益缩小, 物种逐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分布等的变化必然会对区域, 甚至更大范围的气候和气候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全球变暖对湿地的可能影响

虽然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有限, 但可以肯定

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影响,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分析:

3.1对湿地水资源面积的影响

在20世纪,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特有的一些湿地,50%以上已经发生了改变171;我国3期全国湿地分布遥感制图也显示,近20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1.46%,这些都与气候变化不无关系。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研制气候变化模式,且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圆。

气候因子中的气温与降水量的不同组合形式是地表自然界景观干差万别的

基础,也是湿地形成、发育及不同生态特征差异的控制因素。气候变化能够影响湿地的水文情势,诱发侵蚀并改变湿地沉淀速度,导致湿地景观面积的动态变化,是湿地扩张与萎缩的主要因素。Poiani等应用数学模型(WETSIM)研究了北部草原在气候变化下的动态响应,结果显示北部草原湿地景观面积变化与气候改变有良好的规律性。气候因子中,气温是控制湿地消长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气温升高能够引起湿地水温及土壤温度升高,因而湿地的蒸发量也增加。赵慧颖等采用回归统计方法得出呼伦湖面积在气温升高1℃时约减少28~80 kmz;Li等应用线性回

归及主成分分析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认为湿地景观面积与径流量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除了气温的显著影响外,降雨对湿地水文特征的影响最为明显,降水量下降则减少湿地水源补给,影响湿地水资源的分布,

因此湿地景观面积与降水具有正相关性。葛德祥等n。1采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辉河湿地面积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辉河当地植物生长期的降水量是影响辉河湿地面积变化的主导因子。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经典统计学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应用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因子与湿地景观面积进行数学建模;同时将灰色关联分析法等非统计学方法应用到湿地景观动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气候变化还能够引发海平面上升,而河口湿地、滨海湿地及三角洲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气候变化,因而海平面上升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这三类湿地的研究上。其中海平面上升对滨海湿地影响的研究模型主要包括海平面影响湿地模型(SLAMM),特定区域的过程模型(POSSM),湿地变化模型(WCM) 1151。Nichollstl61根据IPCC的SRES设定情景分析,应用“3s”(GIS、RS与GPS)技术得出,到2080年时,全世界滨海湿地将由于海平面上升而减少5%一20%。Tian等应用“3s”技术、潮汐计量表、海图,研究了IPCC海平面上升情景下上海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的滨海湿地的响应。结果表明,到2100年时,海平面上升0.88 m 的情景下,40%研究区的陆地将被淹没。以上研究均应用了“3s”技术,同时Goetz 等‘也强调了光学、雷达技术及多重传感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河口、滨海湿地影响中的重要性。

3.2 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 它为多种无脊椎动物、冷血和热血的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湿地最为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为动物提供终年的居住环境, 还是一些候鸟越冬的生境(取决于湿地的地理位置)。因而, 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但是, 由于气候和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异性, 地质地貌的区域差异, 湿地中的生物群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时空

分异性, 各地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表现出极大的区域性。在一些湿地,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群落的变化, 有可能导致一些种群的变化(如有的种群可能会逐渐消失, 有的种群则会产生新的变种) , 例如,在塞舌尔, 小面积湿地的丧失, 有可能造成当地爬行类和小型鸟类的灭绝。在半干旱地区, 鸟类对于湿地的依存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 这主要取决于区域年降水量。如果塞舌尔西部的湿地变干, 一些依赖湿地生存, 而且相对容易迁移的鸟类将会东移, 例如, 迁移至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乍德等国。由于湿地, 尤其是温暖地区的季节性湿地,为许多严重疾病, 如疟疾、丝虫病、血吸虫病等的病媒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栖息地, 所以温度的升高和季节湿地分布的变化将改变这些疾病

的时空分布。防洪作为湿地的基本功能之一也会受到全球变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4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展望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湿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及其它环境因

子之间的错综关系。因此, 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初步的, 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 因而, 是未来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

重要方面。具体来说, 以下几个方面将可能是此研究领域近期的重点方向:

4.1 CO

2

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

大气中CO

2浓度增加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叶表面的CO

2

浓度梯度, 使得

CO

2容易进入叶片内部而提高光合速率。光合途径不同的植物, 其光合强度对CO

2

浓度响应曲线有显著差异。CO

2

浓度增加提高光合效率对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亦

造成影响。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CO

2

增加, 多数作物取得明显的增产效应(如小麦、

大麦、水稻等) , 但对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影响还未见详细报道。CO

2

增加的

直接效应的另一个方面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植物叶片的气孔是CO

2

和水汽

进入植物的窗口, CO

2

增加会减小气孔的开度, 从面降低蒸腾量, 减少需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2×CO

2

后可使C3、C4 类植物的气孔孔径减少40% , 降低蒸腾量23%~ 46%。目前, 此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较少, 因而是未来全球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2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仅与大气中CO

2、CH4、N

2

O、NO x

等气体的浓度、水分和能量收支状况、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等因素有关, 而且与气候因子(如降水、气温、辐射等) 休戚相关。但目前这种关系的认识多为定性分析, 缺乏定位定量研究, 因此, 从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有待于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中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及其主控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

4.3 湿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确定湿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涉及到许多不同层次的复杂系统,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来处理这种复杂的系统。尽管现在已经有一系列的生态模型被不同的学者用于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但大都适用了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 而直接用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模型还很少。同时, 还需要从模型参数的率订和修改、模型物理结构的细化、模型精度的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湿地模型主要包括湿地生态模型、湿地化学模型和湿地形态模型等三大类, 按其抽象的对象可以细分为能量循环模型、物质循环模型、水文学模型、空间场生态模型、植物生长模型、因果关系模型、区域综合模型等。

4.4 湿地生态系统的阈值研究

正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 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的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是指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或生物区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自然的和管理下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复原力、生产力, 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 或对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等产生重大且有害的影响。因此, 探讨和寻求造成湿地生态系统有害影响的阈值是极为重要的课题。当年?月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高于某一特定值时, 某些物种便存在着可能灭绝的危险, 此时的温度便可以称为此物种对全球变暖响应的阈值。显然, 不仅温度可以是阈值的一个指标, 降水、土壤水分、养分等诸多环境因子都可成为阈值。不同湿地生态其

阈值显然是有区别的。

4.5 极端事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利用特有的历史文献、树木年轮、冰芯和古气候资料及数据,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影响, 例如旱、涝、高温、病虫害等发生的频次、幅度、范围和强度等, 继而探讨这些气候极端事件发生时, 湿地生态系统的响应, 从

而为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 气候极端事件发生的估计以及有可能对湿地生态系

统带来的影响的评估提供依据。

4.6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

目前,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 往往只是考虑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对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分布、功能的影响。事实上, 这种影响是十分复杂而多变的, 例如, 温室气体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光合作用造成直接影响, 再比如, 全球变暖有可能改变害虫的数量和种类, 从而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认真分析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探讨其物理机制和反馈机理, 对此问题进行综合和深入的研究, 是此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核心课题。

4.7 适应性对策研究

全球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如何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降低或减缓其负面效应, 增大和加强其正面效应是全球变化中极其重要和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 结果与展望

针对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数生态水文研究均是在情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松散式”的机理识别,未能从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发生的物理机制上进行紧密耦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在于湿地生态水文规律的探求和应用上,当前湿地生态水文学将从单一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为主要对象发展成为以研究气候-水文-生态三者相互作用机制

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 2) 新兴交叉学科与地学信息技术和湿地生态水文生态模型耦合的特征将会日益明显。并且,随着湿地生态水文之间的机理性认识不断深入,具有物理机制的生态水文模型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开展气候变量-水文变量-湿地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气候模型与湿地生

态水文模型尺度转换问题,实现气候模型和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相耦合,是研究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影响的重要环节。

( 3) 生态需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水分之间相互关系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对湿地系统需水机理及规律的研究,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湿地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湿地生态需水核算、湿地生态补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4) 从流域尺度上研究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及反馈作用机制,揭示湿地生态水文格局、过程的变化机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湿地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维系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流域湿地系统的整体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胜男,千根绪,邓伟.湿地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研究进展fJI.牛态学杂志,2008,27(6):1012—1020.Li Sheng-nan,Wang Gen-xu,Deng Wei.Research advancesin wetl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d hydrological pm—ces[J].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H)8,27(6):1012-11)20.(in Chinese)

[2]Bai J H,Ouyang H,Cui B S,et a1.Changes in landscapepattern of alpine wetlands on the Zoige Plateau in the pastfour decades[J].Acta Ecologica Sinica,21W)8,28(5),2245-2252.

[3]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996.

Zhao-qing. Advances in wetland hydrology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3,14( 4) : 52l-527. ( in Chinese) )

[4] BURKETT V,KUSLER J. Climate change: Potential impacts and interactions in wetlands of the United States,Virginia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0,36( 2) : 3l3-320.

[5] LAHMER W,PFUTZNER B,BECKER A. Assessment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mesoscale[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 B: Hydrology Oceans and Atmosphere,200l,26( 7 /8) : 565-575.

[6]张建云. 气候变化对水的影响研究及其科学问题[J]. 中国水利,2008( 2) : 14-18. ( ZHANG Jian-yun. Impacts of climate on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nd its relevant scientific problems to the further studied [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 2) : 14-18.( in Chinese) )

[7]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996.

[8]《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 Editorial board of China’s national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China’s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 in Chinese) )

[9]张建云,王国庆,杨扬,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 5) : 290-295. ( ZHANGJian-yun,WANG Guo-qing,YANG Yang,et al. The possibl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security in China [J]. Advances in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 5) : 290-295. ( in Chinese) )

[10]王浩,严登华,贾仰文,等. 现代水文水资源学科体系及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J]. 水科学进展,2010,21( 4) : 479-489.

( WANG Hao,YAN Deng-hua,JIA Yang-wen,et al. Subject system of moder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research frontiersand hot issues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10,21( 4) : 479-489. ( in Chinese) )

[11]任国玉,姜彤,李维京,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综合分析[J]. 水科学进展,2008,19( 6) : 772-779. ( RENGuo-yu,JIANG Tong,LI Wei-jing,et al.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hina’s water resources[J]. Advancesin Water Science,2008,19( 6) : 772-779. ( in Chinese) )

[12]张建云,王国庆,贺瑞敏,等. 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水科学进展,2009,20( 2) : 153-158.( ZHANG Jian-yun,WANG Guo-qing,HE Rui-min,et al. Variation trends of runoffs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9,20( 2) : 153-158. ( in Chinese) )

[13] IPCC.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4]吴绍洪,赵宗慈. 气候变化和水的最新科学认知[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 3) : 125-132. ( WU Shao-hong,ZHAOZong-ci. Updated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 3) : 125-132.( in Chinese) )

[15] CL MENT B,AIDOUD A. Report of the integrated project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global change on European freshwater ecosystems:Hypotheses of changes in palustrian plant communities under climate change[R].[S. l.]: European Commission Sixthframework Programme,2007.

[16] HUGHES P D M,LOMAS-CLARKE S H,SCHULZ J,et al.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late-Holocene ombrotrophic communities and the loss of Sphagnum austinii on raised bogs in Wales[J]. Holocene,2010,17: 613-625.

[17] CHARMAN D J,BLUNDELL A,CHIVERRELL R C,et al. Compilation of non-annually resolved Holocene proxy climate records:Stacked Holovene peatland palaeo-water table reconstructions from northern Britain [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6,25:336-350.

[18] SCHONING K,CHARMAN D J,WASTEGARD S. Reconstructed water tables from two ombrotrophic mires in eastern central Sweden compared with instrumental meteorological data [J]. Holocene,2005,15: 111-118.

[19] ACREMAN M,BLAKE J,BOOKER D,et al. A simple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wetland eco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with case studies from Great Britain[J]. Ecohydrology,2009,2( 1) : 1-17.

[20] BANASZUK P,KAMOCKI A. Effects of climatic fluctuations and land-use changes on the hydrology of temperate fluviogenous mire [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8,32( 2) : 133-146.

[21] BERGSTR M S,CARLSSON M,GARDELIN M,et 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runoff in Sweden-assessments by global climate models,dynamical downscaling and hydrological modeling [J]. Climate Research,2001,16( 2) : 101-112.

[22] DIMITRIOU E,ZACHARIAS I. Micro-climate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the hydroecological regime of a large freshwater body

[C]/ / GEORGE M,THEODORE S.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Leiden: VSP,2005: 822-826.

[23] NIELSEN D L,BROCK M A. Modified water regime and salinity as a consequence of climate change: Prospects for wetlands of Southern Australia [J]. Climatic

Change,2009,95( 3 /4) : 523-533.

[24]章光新.关于流域湿地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思考[J].科技导报,2006,24( 12) : 42-44. ( ZHANG Guang-xin. Thinking about watershed eco-hydrology research [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2006,24( 12) : 42-44. ( in Chinese) ) [25]宋长春.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湿地科学,2003,1( 2) :

122-127. ( SONG Chang-chun. Infl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wetlands [J]. Wetland Science,2003,1( 2) : 122-127. ( in Chinese) )

[26] MORTSCH L D.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Great Lakes Shoreline Wetlands[J]. Climate Change,1998,40( 2) : 391-416.

Review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etland ecohydrology*

Abstract:As a unique wetland ecosystem is the "source" and "sink" all major greenhouse gases, which have a special status and role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e other h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ght have on the area of wetland ecosystems,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ave a huge impact, and may cause the conversion of sources and sinks of greenhouse gases, thus forming a feedback on the climate system. Progress in these two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 reviewed,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the recent field study of global change and wetlands ecosystems.

引起全球变暖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黄军,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近几百年来,全球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新的环境问题,影响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如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冻土融化、冰湖封冻期缩减、陆地面积减少、中高纬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生长范围向南北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 关键词: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锐减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Ecosystem Huang Ju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Abstract:The global climate has dramatically changed over the centuries, which feature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triggers a lo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decrease in bio-diversity, sea level rising, frozen earth melting, the period of freezing lake shortening, the shrinking of the land, growing time of the middle-high altitude prolonging, the scope of the animal and plant extending from the pole to high altitude, and the anthesis advancing. Therefore,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ffected a variety of aspects of the bio-system. Key words: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effect; eco-environment; loss of biodiversity 1 引言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专家预估: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我国气候的变暖趋势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B.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 C.全球变暖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干旱现象D.全球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 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是() A.北半球高纬度和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减少B.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减少C.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D.大部分热带沙漠将会消失 3.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甲烷B.氟氯烃C.二氧化碳D.氮氧化物 4.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将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B.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物种不易患病,抗害虫袭击的能力提高D.植物的生产率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5.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到那时,我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一月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B.东北山区河流春季水量比现在大 C.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D.台湾岛的面积将比现在大 6.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是() A.海平面的上升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氮所致D.森林被砍伐 7.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含量增加将会产生的后果是() ①海面上升②温带草原地区气候变干③腐蚀建筑物④皮肤癌发病率上升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8.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加,农作物增产②积极开发氟利昂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有效措施③对煤炭中疏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④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6.读“世界各大洲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示意图”、“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图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示十国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 (3)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____,其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为主。 (4)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 法国仅为英国的52.5%、为德国的56%,从法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说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至少写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拓展 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素材 湘教版

知识拓展: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保持了两千多年相对平稳的温度后,现在的地球正在因为温室气体而发「低烧」,特别是二十世纪后期,比过去四百年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热。科学家研究报告表明,人类应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负责。 太阳辐射以光波进入大气层,为地球带来热量,有些辐射被吸收让地球暖化,有些则形成红外线反射回太空。大气中的水、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臭氧等气体,能吸收地表的红外辐射而成为地球的绝热层。它们是生命的保障,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全球温度将下降三十多度。 影响地球气温变化的关键不是温室气体的存在,而是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当浓度增加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就随之上升,导致地球变暖。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快速升高到380ppm,而且越来越高。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22倍,它在大气中的浓度正快速增长。 在上个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大约0.6度,本世纪预计将上升1.4到5.8度。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就不断地出现。 整个地球的气候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通过海洋的洋流和大气层的风流,把赤道的热量分散到南北两极。一般说来,赤道气温上升1度,南北极的气温就会上升12度。所以,对地球变暖最敏感的是南北两极,那里的冰川和冰盖正在不停地融化。 英国南极考察站前不久发表的近30年气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南极地区的变暖速度是地球平均变暖速度的3倍。海水变暖,南极冰圈就开始融化,一旦部分融化,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 北极的情况更糟。北极冰圈的厚度,从1970年开始明显减少,40年内减少了40% 。格陵兰岛冰川流失的速度在最近5年中加快了一倍。据估计,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全球海面将升高7米,这意味着整个佛罗里达或者孟加拉都沉入海底。如果整个南极冰盖都融化,那将更可怕,届时全球洋面将升高65米。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种棵树 树木可以改善微观小环境的气候,保持空气湿度,因为它的光合作用能有效的吸收二氧化碳,使空气更新鲜干净。此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使用荧光节能灯 如果把家中最常使用的三盏灯换成荧光节能灯,每年就能少排放二氧化碳3百磅。 重新设定空调温控器 冬季时将空调温控器比原来调低2度,夏天时则调高2度,这样每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千磅。 检查热水器 保证家中的热水器温控器不要超过120华氏度,这样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550磅。 回答者:8 - 一级2010-4-9 08:38 根本哈根的最后时刻,谁能许给世界一个未来? 100 多年间,人类经济发展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这些燃料燃烧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另外,约1/5 的温室气体是由于破坏森林、减少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而排放的。 据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 摄氏度~6.4 摄氏度之间。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6 摄氏度~7 摄氏度的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 摄氏度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气候混乱状态边缘。 从喜马拉雅冰川的悄然融化到南极冰架的轰然崩塌,从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北方严重干旱,从缅甸强热带风暴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一场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使气候问题成为21世纪政治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甚至有人预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会议,因为它涵盖了粮食、能源、环保、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最有可能成为搭建世界新秩序的舞台。随着全球变暖和减排深入人心,“气候主权”、碳排放权,某一天或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人权并列,成为一国重要属性。 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和几十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加速寻找新秩序的方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印尼总统苏西洛等政要在气候会议前发表了这样类似的观点:当世界面对多个危机考验的时候,答案就在于寻找共同之处。目前,世界面临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两大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绿色经济。 当马尔代夫的政要用“水下内阁会议”的方式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和恳求的声音时,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全球变暖如果得不到遏止,将因此导致灭亡的物种,最终会蔓延到食物链的终端——人类。全球的媒体都在想尽办法为这次关乎子孙后代、影响人类未来的联合国会议造势。可是数天之后,当哥本哈根会场内,争吵和指责的声音代替了“人类共同的担忧”,通过媒体狂轰滥炸式的报道充斥着全世界人们的耳根。这时,善良的人们猛然发现,之前最猛烈的指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2021年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毁灭森林,使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CO2)含量在百年内增加了25%。如果按目前CO2浓度的增加速度,到210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增加一倍。据联合国发布的评估报告,那时全球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上升1.0~3.5℃,这将引起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15~95厘米,从而淹没大片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严重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全球变暖将是我们今后很大的威胁,如何应对全球变暖这将是人类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全球变暖原因危害应对措施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自西方工业化以来,世界人口在急剧地增长,人类在日益强大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中,大量开垦耕地、掠夺与毁坏森林资源,大量地燃烧化工原料,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致使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日趋变暖。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 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

最新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备课素材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得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得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得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得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得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但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得平衡,而且威胁人类得生存。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得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得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得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得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得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得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得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得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得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

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得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得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得“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得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得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得上升,海洋中蒸发得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得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得二氧化碳,因而真正得罪魁祸首是海洋中得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得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得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种子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得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得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常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练习

常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2018·中原名校五联)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表示,通过多种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发现,大约到2050年,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或许这个时间还要提前。据此回答1~2题。 1.“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增强B.沿岸暖流加强 C.极昼时间变长D.全球气候变暖 2.下图中与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1.D 2.C 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将会迎来没有冰的夏天”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夏季冰川融化,故选D。第2题,北极地区夏季没有冰,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关系密切,由于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保温效应明显,图中③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 关键原理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面积毁林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影响:海平面上升;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3.对策: (1)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植树造林。 (3)培养新的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 (4)鼓励公众参与。

(5)加强国际合作。 累计距平值是指某要素值与多年平均值差值的累计值。下图示意某区域近50年的年均气温(a)与年降水量(b)的累计距平值。读图回答1~3题。 1.该区域气温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的时段是( ) A.1965~1975 B.1975~1985 C.1985~1995 D.1995~2005 2.1965~1975年间,该区域气候趋于( )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 3.2005~2015年间,该区域最可能( ) A.粮食单产增加B.地表径流减少 C.土壤趋于干旱D.风力侵蚀加强 答案 1.C 2.D 3.A 解析第1题,读a图可知1985~1995时段,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曲线较平直,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较小,最接近多年平均气温值,C正确。第2题,该时段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均下降,说明该时段趋于冷干。第3题,2005~2015年间,该区域年均气温的累计距平值升高,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升高,说明该时段该区域气温上升,降水增多,水热状况较好,故该区域最可能粮食单产增加,A正确;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增多,B错误;土壤趋于湿润,C错误;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弱,D错误。故选A。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摘要: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的环境挑战。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人类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来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关键字: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人类健康;方式;成因;背景 1前言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1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早在1908年,瑞典科学家斯凡特·阿兰纽斯就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纬度越高,比例系数也越大。3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卡兰达提出严厉警告,人类排放的微量气体足以改变全球气候。可惜他们的主张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应算是“全球变暖说”人类活动致气候改变这一派的奠基人。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危害解析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变暖的几大原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 —以对环境影响分析为主 姓名:钱福生学号:170210058 院系: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一)班 引言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段随时间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化是有一定的自然或人为的因素驱动,并通过一系列的自然过程的变异来实现,其结果导致地球系统状态随时间发生整体改变或部分调整,并表现为全球环境特征,的时空变化。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全球变化意味着人类生存的条件变化,势必对人类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为适应全球变化,人类必须认识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上述诸方面及于此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分析管理技术构成了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 摘要本篇文章重点探讨了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挑战,尤其是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的几个问题,如: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森林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程度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城市威胁,经济影响,自然灾害的增加等。根据全球变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全球变化的主源的几个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针对相应的环境变化恶化,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人类如何对迅速的环境恶化做出相应的计划,拯救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关键词全球变化气温上升环境恶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同时,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死亡人数也将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如南亚部分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一)自然灾害 人类居住地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二)城市威胁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三)经济影响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措施 令狐采学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

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 下水有关。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影响发展对策 一、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同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原因 1、人为因素 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危害 张辰 20121704102 12园林1 一、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自然因素与气候变率: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上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一种辐射强迫,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的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的大气冷却。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决定于辐射平衡,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 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根据多种研究结果证实了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非常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 二、危害 人体健康 (1)全球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因为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

全球变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目录 摘要 (3) 正文 (3) 一、全球变暖的定义 (3) 二、全球变暖的背景介绍 (3) 三、全球变暖的现状 (4) 四、全球变暖的原因 (5) (一)自然因素 (5) (二)人为因素 (5) 五、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后果 (7) (一)对气候的影响 (7) (二)对冰川的影响 (8) (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 (四)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9) (五)对政治的影响 (9) (六)对海洋的影响 (9) (七)对农作物的影响 (10) (八)冰河期 (10) 六、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11) 七、总结 (13) 参考文献 (13)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关注。我国是深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国家,因此,研究全球变暖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全球变暖的现状,并研究了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其关系, 阐述了全球变暖对我国可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全球变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一、全球变暖的定义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各种能源的消耗、毁木筏林、汽车尾气排放过多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使其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一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另一部分被反射回地面,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二、全球变暖的背景介绍: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主要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联合国纽约总部于1992年5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开放的,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它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它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一中段敬文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对策 未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将产生明显的影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空气中CO2 浓度升高,世界各地的热量资源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升高1.1---6.40C,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0C,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连续出现了近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20—40mm,其中华北平原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mm。从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种植制度、病虫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探讨了相应的农业对策,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研究领域。 大气中CO2 浓度增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正努力寻求控制措施,但短期内很难控制其增长势头。CO2 浓度与温度增高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作物生产方面关于CO2浓度增高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倍受关注。研究表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使全球大气环境、气候带、洋流和气温等气候因子发生变化,已引起科学家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气候变暖下作物产量、种植制度和适宜种植区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1、温度升高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温度升高可延长全年生长期,对无限生长习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热量条件不足的地区有利,而对生育期短的栽培作物来说又是不利的,因为温度高使作物的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单产下降。据研究表明,作物生育期气温每升高10C,水稻生育期日数平均缩短7~8 d,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全国平均缩短17 d,从而减少了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在平均温度升高的同时,极值最高、最低温度的出现频率增加,对局部地区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缩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温度升高,高温热害、伏旱将更加严重,目前对我国亚热带农业生产的影响已十分突出,暖温带也有程度不同的类似问题。高温胁迫的热害已经限制了作物生产,影响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的种植和产量,水稻、棉花的生育也受到强烈抑制。温度升高对不同的生长季节有不同的效果,其影响程度视作物种类、地区和种植水平而异。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高温热害加剧,将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严重问题。 2、降水量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我国的灌溉面积为 4 900 万hm2,约占耕地面积的52 %,粮食产量的2/ 3 以上来自灌溉农业,而灌溉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水分减少1 %,灌溉面积将减少1 %以上,粮食产量减少75亿kg,足以影响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作物减产更严重,水资源本来短缺的北方农业生产将面临困境,水对我国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粮食作物对水分的增多与减少反应不同。玉米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