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2016-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2015-2016-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2015-2016-1学期《形势与政策》

期末复习资料

目录

1.为何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1)

参考资料一: (1)

参考资料二 (2)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4)

参考资料一 (4)

参考资料二 (5)

参考资料三 (6)

3.“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11)

参考资料一 (11)

参考资料二 (12)

4.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功能? (13)

参考资料一 (13)

参考资料二 (15)

5.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你可以做些什么? (16)

参考资料一 (16)

参考资料二 (17)

6.你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19)

参考资料一 (19)

参考资料二 (20)

7.与日本相比,为什么德国能彻底反省二战罪行? (23)

参考资料一 (23)

参考资料二 (24)

8.你身边有哪些“互联网”的故事? (25)

参考资料一 (25)

参考资料二 (27)

9.大国关系的调整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29)

参考资料一 (29)

参考资料二 (29)

1.为何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一: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毛泽东同志说: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激发起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这场战争,使中华

民族有史以来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为民族前途和命运而抗争的意识空前增强。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决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198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时候的中国,毫无国际地位可言,没有与诸强平等对话的资格。这种状况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抗战的展开和胜利而得以提高。中国政府充分利用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历史契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初步废除了各国由对华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得以初步确立,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加快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步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对专制统治结合起来,把积极抗日与推进民主进步运动结合起来,把为中国人民谋民族解放与谋社会解放结合起来。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了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进而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抗日战争胜利后只用了4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到了最光明的前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参考资料二

纵观历史长河,多少民族因无法抵御外来入侵而走向灭亡,多少民族因遭受战火重创而一蹶不振,而中华民族则如凤凰一般经受住战火的洗礼,磨折不倒,压迫不了,最终涅槃重生。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

主权之于一个国家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八年抗战的胜利,曾经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让中国收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中国国际地位,这是中国人民长期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及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一个重大胜利,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争取平等自由独立的道路上的初步胜利,也为后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领土和主权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抗战的胜利也让中国从日本手中重新收回祖国宝岛台湾,被日本强占50余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台湾的收复也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奠定了基础。

主权的独立,是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被加快;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战争既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根本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锤炼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所焕发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弥补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足。这种精神,在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在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的感召中激发,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中弘扬,是中国人民抗暴御侮的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彰显的民族气节,显示的民族智慧,凝聚的民族力量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由此唤起的巨大威力。在凶残的侵略者杀戮面前,中华儿女莫不以战死为荣,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回望抗战,我们为民族智慧的大迸发而自豪。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中国人民以卓越的想象力、创造力打击侵略者,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的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巧妙战术和作战方法,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猖獗一时的日寇陷入草木皆兵的困境,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回望抗战,我们为民族伟力的大释放而振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凝聚起不同阶级、政党、阶层、派别和军事武装;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白山黑水,长城内外,中原大地,珠江两岸,到处燃起全民抗日的烽火;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父教其子,兄勉其弟,到处是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华夏同胞,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正是因为民族的团结,广大人民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不再只是—个软弱的政府,一支孤军作战的军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它的侵略就不能不遭到彻底的失败。而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这种民族统一和团结无不为抗战胜利后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凝聚广大人民力量所奠定的重要基础,为战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中国的建成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在抗战时期凝聚的统一和团结力量,中国共产党就很难在抗战胜利后仅仅4年之间取得胜利,迅速实现中华民族的高度统一和团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挽救人类危亡、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它不仅阻止了日军向北进攻苏联,而且推迟了日军南进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日军与德军无法在北非会师,保证了美、英、苏“先欧后亚”方针的实施。中国人民作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中的突出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被迅速接纳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一员。1941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领衔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舞台上。1943年12月,蒋介石前往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开罗会议,共同商讨对日作战问题,并发表著名的《开罗宣言》。这是中国首脑首次参加最高级国际会议,在国际事务中,首次发挥重要作用。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官员作为主要战胜国的代表参加了日本向盟国投降的仪式。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毫无疑问,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从弱国变为强国,从封闭走向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开始,并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真正走向世界,获得与世界各国真正平等的地位,与世界各国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国际事务中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中国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尽了自己的伟大责任。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国百年耻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以及台湾的收复让中国获得了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从而为战后民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抗战的胜利也显示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也为中国这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而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让中国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一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

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参考资料二

中国现在处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的境地;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并且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当今世界也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虽缓慢复苏,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战略则顺应而生。

“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再次创新,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交流与互鉴,让各国人民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推动全球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资料三

这确实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今天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

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H.P.)、富士康(Foxconn)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

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单一区域的规划,受行政区划约束的规划。“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开放区域单一,全面开放受制于开放区域相对单一。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怎么转?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

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如何打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14%左右。IMF称到2016年,中国所占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来自于头号大国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围堵的声音在增加。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改革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期,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倒逼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妥协也不冲突。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推动与贸易夥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5万多亿美元,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6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7%~8%左右。对外直接投资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30%,约1.8万亿。美国持有的东亚资产71%以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我们拿出70%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就是3.5万亿美元。这种转变就意味着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从对外储蓄、投资金融产品向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支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才能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商品、技术、人员、服务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如环境、排放、资源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尽一个负责任大国责任,也在全球性的战略布局中收获中国的利益。

中国不可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十三五”时期甚至可能会出现逆差,需要用价格来出清国际收支差额。正如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桑杰夫·桑亚尔判断的:在庞大并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驱动下,未来中国将由"世界工厂"转换成"世界投资人"。可见,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启动亚投行、丝路基金,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中国和推动世界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种转向最主要体现在改变现有的外汇投资结构,即将目前外储主要投资于金融衍生品或国债等金融虚拟资产的形式,转变为投资到实体经济上,当然,风险也很大,对下一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也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设立丝绸之路基金,加强交通设施、油气管道、通信设施等多领域合作,加快国际通道建设,通路、通航和通商带动资本、技术、基建走出去,密切地区间的人员、信息和经贸往来,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便利化,可以实实在在地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提升相邻区域的发展水平,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第三,打造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欧亚非大陆腹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改变全球经济政治的空间布局和活动方式及其流向,为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世界发展史表明,世界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其流向始终受交通运输模式的制约甚至牵引。古代海运不发达,长途运输和交通主要依赖马队、驼队等为主要运输力量、连接中国长安、经中亚沙漠通达欧洲的古“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其结果是亚洲内陆经济远较沿海地区发达,丝绸之路沿线的内陆地区长安在盛唐时期外国移民超过10%。进入近代以来,航海技术不断跃进,世界海运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原料、货物经海路从一个大陆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成为可能,一方面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大都市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以畜力为主的内陆商道的衰落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衰退。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其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只是世界沿海地区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增长只不过是世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增长,广大的世界内陆地区并未真正纳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例如,中国沿海省份较之内陆省份人均收入相差数倍,而欧美等国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较之中亚等内陆国家的人均收入更是相差数十倍之多。显然,仅靠沿海地区的繁荣已不足以刺激世界经济恢复增长。要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只能、也应该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把世界市场扩大到各大陆贫困的腹地,而打造联通亚欧沿海地区与大陆腹地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为此提供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和传输能力,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的促进和牵引作用将不次于海运对促进世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曾经所起的作用,甚至能弥补海运的不足。毕竟,万吨巨轮只能靠泊海港,却无法把货物直接运往内陆,大陆腹地的货物须经过普通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沿海港口,再装船经海路远程运送至另一个大陆的沿海港口,然后经铁路、公路或内河航运转运至内陆消费地。中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就是这种运输模式。如果中印之间开通了高铁,印度腹地生产的铁矿石就可经高铁直接运送到中国的炼钢厂,不但节省时间,而且还能省去多次转运的麻烦,从而更节省运输成本。一带一路建设将创造牵引内陆地区及世界经济增长、繁荣的新物流模式和发展平台,沿途会形成发达的城镇和人口中心、经济活动中心,这些地方沉睡的丰富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开发,增大全球资源供应量,从而深刻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的空间布局,世界地缘政治景观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国际社会尤其沿途国家十分赞赏和欢迎。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说法也被西方媒体热炒,被国内一些人简单地引用,这是一种误解,二者有本质区别。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马歇尔计划既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也是其遏制苏联、发动冷战的经济工具,以意识形态的一致性为先决条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霸权目标。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美一方面将西欧国家收在旗下,成为其抗衡苏联的小兄弟,另一方面逐步确立了超级大国地位。由于其附加的条件,遭受战争摧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被排除在外,人为地加剧了贫困、饥饿。其援欧款项大多用于购买美国产品和服务,为美国经济的扩张打开大门。而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以发展为目标,弘扬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对合作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所有寻求发展的国家开放,绝不搞“集团政治”和对抗性的“结盟”。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有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互补。通过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更好地满足地区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正如习主席所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

可见,在“一带一路”规划背后是中国日渐清晰的国家新战略,即推动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低调做事,通过投资、技术转让和援助,一步一个脚印,带动国内腹地和沿途国家的发展,改善自身形象,取得各国信任,深化与沿途各国的经贸、人文、生态、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合作,从而实现全方位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当担一个稳健、成熟的世界大国应尽的地区责任与使命。

3.“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参考资料一

“一带一路”是今年两会才公开提出的一项新概念战略,是一次大范围大规模的区域性合作。范围越大,阻力越大,关系处理越繁杂,需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越多,实行起来越困难,这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能够让“一带一路”的倡议最终给中国和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应重视对“一带一路”构成挑战的相关因素,并且把对一带一路的论证进一步具体化。经过深入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一带一路”的挑战及局限首先,无论走哪条线,沿途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所属地区,像北线A的蒙古、俄罗斯,北线B的俄罗斯,中线的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南线的雅加达、科伦坡,中心线的中亚等,因此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成熟,行政效率比较低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国家的通关效率、营运成本都会比较高。

其次,向西、向南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效益的论证有待深入。特别是向西开放,无论是经由中亚、俄罗斯走向欧洲,还是经由巴基斯坦走向中东,都路途遥远,沿途很多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人口稀少。即使某些国家人口多,但大部分国家由于受经济水平的限制,市场规模有限,能提供的市场资源也有限。至少在短期内,通过发展经济带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很大。

再次,沿途多数经济合作都会给中国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人,会主动给予一些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援助和政策支持。就比如说印度,中印两国在贸易中一直存在相当大的逆差,为改变这种现状,中国增大对印度的进口,购买印度电影等。一两个还好,但沿途那么多欠发达地区,对其援助方向、投资多寡、交易方式等,中国需要做更深入具体的考量。

然后就是如何应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阻碍。美国害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拉拢沿线国家,壮大经济政治实例,进而威胁到自己的超级大国的地位,所以难免会明里暗里给“一带一路”的施行施加阻力。例如在沿线地区设置军事眼线,煽动当地内乱等等。中国需要在这发面做好心理准备、预防方案和应急措施。

最后,沿途地缘政治安全状况要引起重视。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宗教极端势力强大,一旦有些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势必影响通道安全;对向西开放涉及的地缘政治问题目前还缺乏论证。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势必要经过广袤的中亚地区,在该地区如何做到不让俄罗斯感觉地位受到了挑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向东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

挑战。特别是在南海和东海海洋权益争端凸显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戒心上升,这些因素应当引起重视。有关国家内部政局变化也对我建设“一带一路”构成挑战。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建设“一带一路”无法回避的。只有在客观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回应这些问题,我们才有可能顺利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

参考资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前无古人,其推进实施必然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具体包括:一是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大,政局动荡不稳;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开放难度大;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复杂,非传统不安全因素突出;四是文化繁杂多样,存在因认知偏差误判中国战略意图的可能;五是战略规划设计有待完善和细化,中国主导实施国际宏大战略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

“一带一路”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践行区域合作共赢与全球协商共治的宏伟战略,其愿景蓝图非常美好,已经赢得了沿线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也必将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但是,“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前无古人,其推进实施必然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大,政局动荡不稳。“一带一路”所涉国家大多是处于政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在制度体制上存在巨大差异,既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实行西方式政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实行君主政体的阿拉伯国家等,特别是在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政局变化频繁,政策变动性大,甚至内战冲突不断。而“一带一路”实施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关合作国家的政策政治稳定和对华关系状况。两者的矛盾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政治风险。一些国家的政治势力还可能出于自身政治目的误解或歪曲“一带一路”战略,借机煽动新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蓄意阻挠“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中国在利比亚、伊拉克、乌克兰、叙利亚等国家遭遇的投资困境和风险损失值得高度重视。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开放难度大。“一带一路”联通亚欧非三大陆,连结太平洋和印度洋,包含了老牌欧洲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极为不同。有些国家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为企业投资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有一些国家市场封闭,进入难度大,增加了企业投资评估的复杂性,制约了建设成果的合作共享。“一带一路”从满足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出发,降低了经济合作的门槛,一方面有利于沿线国家和企业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参与国和企业主体在合作规则认知与收益分配方面的矛盾。此外,尽管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并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以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沿线有关项目建设,但中国单方面毕竟实力资源有限,也面临着摊子大、后劲不足等风

险。

三是民族宗教矛盾复杂,非传统不安全因素突出。“一带一路”涵盖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大多数国家民族众多,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元宗教信仰并存,一些宗教内部还存在不同教派,各民族宗教之间的历史纷争复杂,增加了沿线各国合作的难度。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猖獗,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这些非传统不安全因素的凸显,既恶化了当地投资环境,威胁企业人员和设备安全,也可能借“一带一路”建设开放之机扩散和渗透到中国国内,甚至与国内不法分子内外勾连、相互借重,破坏中国安定的国内社会环境,对“一带一路”战略及沿线工程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四是文化繁杂多样,存在因认知偏差误判中国战略意图的可能。由于地理、历史、宗教、民族的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文明丰富多元,既有中国、印度等东方传统国家,也有西方传统国家,既有俄罗斯、土耳其等“欧亚国家”,还有新加坡等东西文化交融的国家。国家不同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国家对利益的认知,从而影响着国家行为和内外政策选择。“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领域广,沿线国家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因自身对利益的不同判定而呈现出差异性。沿线国家特别是大国从精英到民众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理解不尽相同,对中国战略意图的不信任与猜忌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长期推进面临的重要风险。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沿线地区部分国家围绕有关领土、领海主权争端的不稳定因素短期内无法消除,倘若再遭遇美、日等战略实施区域外因素的干扰,不仅可能激化既有矛盾,引发沿线国家更多的安全疑虑,甚至还会引爆局部的地缘冲突。

五是战略规划设计有待完善和细化,中国主导实施国际宏大战略还需要更多的经验积累。虽然中国政府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但“一带一路”战略的长远规划还有待完善和细化,特别是有关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的谈判协商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与相关国家的实质性对接与具体合作还没有全面展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中国政府在有效供给与推行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上和经验上还需要更多实践;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和跨国经营管理、大范围国际拓展的经验也不足,在配合战略实施的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核心技术的输出上还存在较大缺口,适应“一带一路”战略长期推进和对外大开放所需要的国民的文明法制素养、市场诚信意识等均有待提升。

4.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功能?

参考资料一

2015年3月15日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在谈到网络经济时,用亲身实践指出,“网上网下互动创造的是活力,是更大的空间”,更信心满满地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对互联网经济如此评价,前所未有。

确实,眼下互联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从经济形态到社会生态,这种变化有时候是一种革命性的。6亿多网民的庞大群体,意味着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更大,所能创造的潜力、

可以拓展的空间更大。今天,谁先深度建树“互联网思维”,谁就可能赢得先机,在新一轮经济腾飞中创造传奇。

除了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传统互联网企业之外,新的互联网革命,正在中国所有传统的行业发生。所有传统行业,都可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重新建构、重新定义。而这种建构与定义,又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会发生“乘数效应”。很多企业、项目“触网”后发生颠覆性变化,赢得无限商机,原因正在于此。

我们常说中国经济新常态,“互联网+”就是典型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一。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很多传统行业、产业面临一些困境。不过,困境正是新生的转机,若能更多的植入互联网思维,以此思考、判断本行业、产业的前景和态势,将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向上的玻璃屋顶会一举被打破。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

通俗来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目前,互联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互联网大户,中国加快推动“互联网+”,不仅意味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演进的新形态,也意味着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逐步形成演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中国经济必将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然而创新并不意味着颠覆,“互联网+”是一种融合模式、开发模式和思维模式,是提升传统产业的一种融合。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主动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关键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核心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产业调整已进入攻坚克难力求实现突破的新阶段,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互联网+能够直接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带动实体经济持续发展;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变革,令现代制造业管理更市场化、柔性化、精益制造化,无疑是中国未来经济和产业调整打破瓶颈的突破口。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是国家提出的战略规划,也是经济和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今后“互联网+”的长期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只是引领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各地政府提出建设主方案,招标或外包给能够帮助企业转型的服务型企业具体执行。企业要想发展,就

必须创新,不断做出互联网化尝试,实现转型与升级,进而引导行业实现全面结构调整,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告别高增长,开始从“投资拉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而在“创新驱动增长”方面,“互联网+”可谓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1.助推产业升级,堪称“互联网+”行动计划带来的最大红利。毫无疑问,产业升级能够带来产业结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受需求不振、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很多原本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企业都是举步维艰。而今“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业壁垒,进而推动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发展,使中国从产业大国变身为产业强国。

2.提振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看,投资和出口的下降可谓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从而应该提振消费来拉动经济。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中,随着“互联网+”与医疗、家居、环保等行业不断融合,无形中将催生一些新兴消费形态,产生更广泛、更便捷、更惠民的消费平台和渠道,进一步增加中国经济和居民消费的无限活力与想象空间,对于经济发展当然很具有拉动作用。

3.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将推动制造业更新换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其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创新。无论是德国的“工业

4.0”战略还是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都已经明确表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都集中在制造业。而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4.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拉高民众“获得感”。别的暂且不说,仅就微信预约看病而言,就方便了千千万万民众。以此为缩影,近两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更快地融入传统产业以及金融理财、打车等民生领域,民众“获得感”大为提升,6.3亿网民近5亿智能手机用户就足以说明一切。

新常态下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了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新范式,是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赶超的一次机遇。而今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我们应用好这把经济发展的“金钥匙”,以“互联网+”的理念积极拥抱“互联网+”,主动适应和研究新情况并解决新问题,努力推动产业升级与革命,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参考资料二

“互联网+”或许是眼下最热的词语。它不仅使近来所有涉足“互联网+”的上市公司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而且作为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计划,也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是我国加快互联网推广应用的重大举措。这一行动计划对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引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胡敏指出,充满勃勃生机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是能够在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突出强调,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目的就是要助推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

首先,“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作为新引擎促进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并将带动新一轮创新驱动型产业布局和投资。比如,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引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以及“无工厂制造”,极大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再如,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跨界融合,可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精确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其次,“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能够产生新的消费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激发巨大的市场活力和潜能。“互联网+”将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推动支持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物流配送、餐饮家政、育幼养老、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将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业态和消费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已经创造出了包括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等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使用户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满足金融需求。

第三,“互联网+”行动计划将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激活千千万万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激发千千万万创客应运而生。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及其创业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创业的时代楷模,这些青年才俊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在巨大财富效应的背后孕育起来的是创新创业文化。“互联网+”行动又将开启新一轮创业机遇。5.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你可以做些什么?

提示:

1 做一些个人的资料推广,结交更多朋友。

2 网上查阅自己所要的各种知识。

3 把握各种机会,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自主创业

参考资料一

首先我们要理解我们正处在人类空前的一场新商业革命中。这场以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新商业革命,正在加速改造着世界,改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重新定义和加速改造各个行业。

“线下书店”、“电脑城”这些传统的商业形态,已经严重萎缩,接近消失;传统的百货店、购物中心,销售量快速下降,不少店铺迫不得已已经关门;传统的媒体,订阅量、阅读量、广告量急剧减少;传统的出租车业,载客量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购物量每年快速增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专车、快车、拼车业飞速发展,上门美容、家政、电器维修一日千里……出生在1990年之后的一代人,生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一代。他们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新鲜事物,崇尚个性和自由,不惧

权威,富有创造精神。他们会用全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大批改造,开创全新的行业。同时日益成熟的创孵机构不断涌现,所以大学生的创业者,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第一,创业富于个性,大学生是赋予创新的一代,而创业多出于个人兴趣。大学生的大部分创业者,出生在繁荣富足的时代,多数衣食无忧。我接触和辅导的创业团队,他们创业不仅仅为了生存,更多是出于自己个人兴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正如“超级课程表”创始人余佳文所说,“只要我喜欢的东西我就去做”。

第二,创业初始团队规模一般不大,创业伙伴大多来自同学。所以大学生要好好利用以自己的朋友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互联网从来不论资排辈,两三个青年人就可以发起一个创业项目,大大增强了个体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大学生的创业者,大部分创业初始团队在2-6人,而且大部分创业伙伴来自同学。

第三,敢想、敢干、有闯劲,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大学生伴随互联网成长,接触到广泛信息和消息,对事物的认知非常广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拘一格,这也就造成他们非常有主见和思想,追求不同、敢于创新、有闯劲是他们的特质。

第四,互联网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加速器。社交是大学生的动物本能,是他们重要的交流手段。通过社交媒体,大学生们得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地接触社会,建立人脉,这是创业成本降低、成长更快的重要因素。

越是如此,大学生越发要警惕各种舆论、风险投资人、既得利益群体炒作自己或棒杀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中,注意一个或许在经济学领域可以被称为“代际经济学”的真命题,进而对自己的人生展开一个基于“冷酷实证”的深刻分析。

参考资料二

当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将近7亿人,其中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的占比达到了88.9%,在18-22岁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大学生占比达到了76.5%。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是新兴事物的主要参与者,通过网上购物、网络理财、微信应用这一系列新生的网络元素正在悄无声息地融入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分析当前大学生在“互联网+”的参与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网上订餐:2009年,饿了么在上海成立,主要定位于“网上订餐”,通过O2O的方式,直接将线下的餐厅消费与手机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在线订餐新模式。继而刮起了O2O

的旋风,随着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的加入,在线订餐行业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网上金融理财:2013年6月,天弘基金与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进行合作推出了“余额宝”在线资金理财的形式,即将手机余额宝中的资金余额以流动的方式进行资产增值,伴随着余额宝强势发展,微信理财,各种宝宝类产品相应产生,在线金融理财也成了学生们理财的新模式。

3.在线购物:这应该是大学生最直接、最主要的参与“互联网+”的形式,看看阿里巴巴上市时2300多亿美元的市值,看看京东、苏宁易购、的火爆状态,足以可见在线购物的

发展势态,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消费方式已经从过去逛商场转换为了在电脑,在手机上浏览淘宝、京东进行购物的新模式。

4.其它“互联网+”模式:这些主要表现为在线教育,在线租车,在线购票等一些模式,表现为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教育方面的预约,租赁汽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相比较于传统的去车站窗口购买火车票,现在主要参与的是网上订票+窗口取票以及票务快递的形式进行火车票的购买。

以上这些,都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知不觉中对“互联网+”的参与,可以说,随着智能手机设备的全面普及,大学生依靠着自身年轻,学习和创新能力强,对新兴事物的认可度高等特点,必将称为“互联网+”的最主要的参与者和“互联网+”发展的后备力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互联网+”将对社会、经济、环境、能源、教育等各方面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会引领中国经济新的产业升级,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的强动力。作为未来经济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除了在校园基本的参与“互联网+”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

1、熟悉国家政策,了解如何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有效结合:如工业、制造业的代表汽车、家电行业,如何使厂商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加网络软硬件模块,实现用户自动驾驶,自动避险,远程操控等功能。

2、掌握成熟的技术,规避互联网的安全隐患:如之前介绍的支付宝服务,在刚出现时,银行觉得不可控,担忧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以及在线理财,个人资产的安全问题,手机丢失以后带来的资金隐患等问题,但随着银联对二维码的新规定,以及理财平台安全证书,手机验证码,各类密码多重防护等技术的推出,很大程度上减免了着一些隐患,网络金融理财,互联网金融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3、创新互联网思维,寻求更多“互联网+”的切入点: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2003年淘宝成立,那个时候,当马云像投资人阐述自己的经营理念之时,很多人认为马云是个大骗子,因为很难相信把钱放到网上,会有人卖给你东西。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关于电商市场能否过半的一月赌约都表明,传统行业的改变虽然很难,但是互联网的冲击也很强大,冲击只是一时的,长远来看,“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将会是我国经济转型的最重要方式。现在,人们可以网上购物,网上买房,网上开股东账户,网上金融理财等等,说明只要时刻有一个互联网创新的心,“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结合只是时间问题。

4、其它素质的提升:这里还是主要说的是思维素质方面的提升,如互联网中的用户思维,是整个“互联网+”的核心思维,传统行业之所以之前会发展,归根结底是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因此,如何在基于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用户思维的互联网化包装,才是大学生们提升“互联网+”最重要的技能,其次,简约思维,互联网最大的优点就是方面了人们的使用,因此,提升自身“互联网+”的素养,简约思维必不可少,必须简单的让任何一个人

看到“互联网+”产品,就明白应该如何使用。再次,极致思维,如何在面对“互联网+”的产品时,让使用者有尖叫的感觉,把产品做到贴合用户使用的极致。

以上所介绍的,是个人对大学生如何提升互联网信息素养的一些看法,互联网+ 是连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桥梁,它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是对创新 2.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标志,也是进一步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抓手。

在新环境、新形势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时刻感知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的风向标,提升自身专业和科技信息素养,研究和参透“互联网+”的真实意义和实际存在,为更多地参与“互联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6.你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参考资料一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中国的外交摒弃任何丛林法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在当今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反对武力至上,搞政权更迭,维护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还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坚定有力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政治思想,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外交提供着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以深厚文化传统为积淀的中国外交还愿意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致力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鼓励不同文明彼此包容互鉴,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外交走过了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成功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中国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协作,合力破解难题。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者,愿意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

参考资料二

一、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路线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加速发展,使各国正在成为更加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

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双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以及能源资源产品的主要进口国。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不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入资金,向面临困难的国家伸出援手,还以自己坚实稳定的增长,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支撑起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如此种种说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开拓,在外交上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具全球视野、更富进取意识、更有开创精神。可以说,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必须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外交之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