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染病考试重点总结精华版-非常给力

传染病考试重点总结精华版-非常给力

传染病考试重点总结精华版-非常给力
传染病考试重点总结精华版-非常给力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传播)、人群易感性。

,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乘机繁殖,引起发病。

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虫不被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

:乙类:SARS、AIDS、HBV、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猪链球菌病、H1N1、手足口病。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要求发现后24h内上报(监测管理)。

5 种肝炎病毒所致的一组以肝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病原学:1、HAV —单股RNA。2、HBV —双股DNA,亚型:adr adw ayr ayw,抵抗力强。3HCV—黄病毒科,有包膜,单股正链 RNA。4HDV---单股环状RNA。5HEV---单股RNA。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甲肝、戊肝;患者、病原携带者--乙、丙、丁肝。临床表现:1潜伏期:甲肝---15~45天;乙肝---28~160天;丙肝---30~180天;丁肝---4~20周;戊肝---16~75天。分型㈠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⑴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注射等)⑵症状:乏力;消化道症状⑶体征:肝脾肿痛⑷化验 ALT升高;⑸病原学阳性。2、急性黄疸型:符合急性肝炎,SB>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排除其它疾病。典型病程:1. 潜伏期:15~50天,平均30天,常无自觉症状,传染性最强。2.黄疸前期:发热畏寒症状重,恶心厌食全身疲乏。持续5~7日。3.黄疸期:症状好转,黄疸出现,转氨酶升高。持续2~6周。4.恢复期:平均1个月。(二)慢性肝炎:急性患者病程超过半年,或原为携带者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致病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病理检查或综合分析符合者,也可诊断为慢性肝炎。1、轻度:病情较轻,肝功1~2项轻度改变。2、中度:介于轻重之间。3、重度:症状体征明显,伴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者。且具备下述四项中的一项: 1、SB>85.5μmol/L;2、PtA 60~40%;3、Alb≤32g/L;4、胆碱酯酶<2500U/L。(三)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症状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⑵极度的乏力⑶重度的黄染⑷2W迅速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体征⑴肝浊音界缩小⑵扑翼样震颤⑶出血倾向(皮肤、鼻、消化道)。化验⑴SB>171μmol/L⑵肝功明显异常⑶PTA<40%。2、亚急性重型:基本同急性重型,特点如下:⑴肝多不缩小⑵可出现腹水⑶酶胆分离,A/G比例异常⑷起病15天~24周出现类似急性重肝表现者。3、慢性重型:临床表现同亚重肝,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HBsAg携带史。或无前述病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象学改变及生化改变或病理改变者。(四)淤胆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轻,但多有皮肤瘙痒和梗阻性黄疸的表现,持续3周以上,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梗阻。(五)肝炎肝硬化:早期诊断困难,须依靠病理诊断。典型者有下述特点:1、代偿性肝硬化⑴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⑵门脉高压的表现,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⑶白蛋白≥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2、失代偿性肝硬化:肝功能明显异常如:Alb<35g/L、A/G<1、胆红素>35、Pta<60%。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病原学诊断:1甲肝:血清抗-HAV IgM阳性。病程中抗-HAV IgG有4倍以上增长。粪便经免疫电镜找到HAV颗粒或用ELISA法检出HAV抗原。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 RNA。2乙肝:1、血清HBsAg阳性2、血清HBVDNA阳性3、血清抗-HBc-IgM阳性4、肝内HBcAg、HBsAg、HBV DNA ( + )。3丙肝:1、血清或肝内HCVRNA阳性2、血清抗-HCV阳性。4丁肝:在HBVM阳性基础上1、抗-HD阳性2、血清或肝内HDVRNA阳性;或HDAg阳性。5戊肝(类似甲肝肝炎)。治疗:被动免疫甲肝:丙球;乙肝:HBIG。

典型患者剧烈吐泻、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失水性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原学: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Gˉ,无芽胞和荚膜,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碱性环境下易生长。抗原结构:1致病力:鞭毛运动、黏蛋白溶解酶、黏附素、霍乱肠毒素、内毒素和其它毒素。存活力和抵抗力:1.古典型霍乱弧菌在外界的存活力有限,埃尔托型抵抗能力较强。干燥2h、加热55℃10min即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发病机制与病理:肠毒素(CT)是霍乱弧菌致病的主要物质。病理变化:主要为严重脱水所致。表现皮肤干燥、紫绀,皮肤组织极度干瘪,内脏呈深红色,无光泽,体积缩小,肠腔内充满“米泔水”样液体,胆囊内充满粘稠

胆汁。内脏细胞可见出血、变性等变化。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一)无症状隐性感染:指在流行期间密切接触者,感染后无任何症状,仅呈排菌状况,也称接触带菌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二)非典型(轻型)感染:感染后症状不明显,腹泻每日5次左右,呈黄色稀水样便,也可呈糊状或蛋花样便,少数患者伴有腹痛,无明显呕吐,病程短,3-5天恢复。(三)典型感染:1、泻吐期:本期共持续数小时或1-2天。突发剧烈泻吐——先泻后吐;便次频繁~失禁;黄水样~“米泔水”样吐泻物;喷射性、连续性呕吐;三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2、脱水期:不同程度的脱水;钠盐大量丢失——肌肉痛性痉挛;钾盐大量丢失——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鼓肠,心律不齐等;重症患者可出现循环衰竭、急性肾衰。3、反应恢复期:脱水纠正后,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逐渐恢复。部分病人,因残存毒素吸收,又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39℃,持续1-3天自行消退。治疗: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抗菌治疗、对症治疗。(一)一般处理: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天,粪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为止。流食为主,剧烈吐泻者禁食,恢复期逐渐增加饮食;重症患者注意保暖、给氧、监测生命体征。(二)补液疗法:原则: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1、静脉补液:“541”液;2:1液。2.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病人。(三)病原治疗---环丙沙星。(四)抗分泌治疗——阻断毒素:氯丙嗪、黄连素、GM1-活性炭。(五)对症治疗:剧烈吐泻——阿托品、灭吐灵、针灸等。肌肉痉挛——热敷、按摩、针刺等,及时补充钠盐和钙剂。循环衰竭——扩容、纠酸、吸氧,酌用升压药。心衰、肾衰和肺水肿——按常规处理。(五)出院标准:临床症状消失6天,粪便隔日培养连续3次阴性可解除隔离出院;若无病原培养条件,须隔离患者至临床症状消失15天方可出院。预防:1.控制传染源:平时——建立肠道门诊,及时发现疫情;流行期间——对来自疫区的食品及所有人员均应严格检疫;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疑似病人应隔离检疫;对接触者应严密检疫5天,以发现带菌者。在隔离检疫期间可应用四环素预防感染发生。(2)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和食品的消毒管理;对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用具、衣被等,均应严格消毒;大力宣传消灭苍蝇,不喝生水,做到饭前便后洗手。(3)提高人群免疫力:打疫苗。

皮肤粘膜瘀点、瘀癍及脑膜刺激征。本病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病原学:,我国以A群为主。3.本菌含自溶解酶,在常温下易溶解死亡,对寒冷、干燥、湿热及各种消毒剂均较敏感。流行病学:1传染源:带菌者(更主要)和病人。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3易感性:以15岁以下儿童多见。4流行特征:冬春季(11月至次年4月)多见。病理变化: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引起栓塞、出血,导致皮肤、粘膜、浆膜瘀斑,暴发败血症型,内脏出血、皮肤大片瘀斑、休克。2.化脑病变:在软脑膜、蛛网膜。充血、浆液、纤维蛋白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化脓性分泌物。3.暴发性脑膜炎:以脑组织充血、水肿、颅压升高为主,脑脊液可变化不大。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普通型:1.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无症状,少数有1~2天发热咽痛。2.败血症期:⑴毒血症状: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脾肿大。⑵皮肤瘀点、瘀斑、红色斑丘疹,以四肢为多。3.脑膜炎期:⑴高热等毒血症状持续存在;⑵颅压增高症:头痛剧烈、呕吐频繁、血压升高、相对缓脉、惊厥、狂躁、意识障碍。婴儿前囟饱满,也有因呕吐失水前囟下陷,不可误诊消化不良。⑶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尼氏征、布鲁氏征阳性。⑷口、鼻周出现疱疹,与其它化脑鉴别有一定意义。实验室检查:血:WBC↑,N↑。脑脊液(CSF):压力↑,外观混浊,WBC>1×109/L,N ↑,糖↓,氯化物↓,蛋白↑。皮肤瘀点及CSF涂片白细胞内外可查及G-双球菌。(二)暴发型:病情凶险,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内死亡,病死率>50%。1.暴发型败血症型(休克型):多见于儿童。⑴高热、头痛、呕吐、精神萎糜。⑵短期内全身皮肤瘀点、瘀斑、皮下出血坏死(抢救应分秒必争)。⑶微循环障碍:面灰、四肢厥冷、脉速、血压下降。⑷ CSF多正常,细胞数轻度增加,脑膜刺激征阴性。2.暴发型脑膜炎型:多见于儿童。⑴中毒症状:高热、头痛。⑵脑实质损害症状:昏迷、惊厥、锥体束征(+),两侧反射不等。⑶脑疝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天幕下裂孔疝(颞叶疝)。⑷ CSF 可正常或轻度异常。

3.混合型:兼有上述二种暴发型表现,病死率甚高,可达80%。(三)慢性败血症型:临床少见,多发生于成人。反复寒颤、高热、皮肤瘀点、瘀斑、关节痛,也可发生脑膜炎、肾炎、全心炎。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三)实验室检查:⒈血象:WBC 10~30×109/L以上,N 0.80~0.90,有DIC者PLT减少。⒉脑脊液⒊细菌学检查⒋血清学检查。治疗:(一)普通型流脑:1、(脱水)2、病原治疗:磺胺嘧啶(SD)或抗菌素(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头孢曲松钠等)(二)暴发性败血症型流脑:1、抗菌同上2、抗休克(吸氧、扩容、纠酸、活管、强心、抗炎药) 3、DIC的治疗(三)暴发性脑膜炎脑炎型:1.抗菌:同暴发性败血症型2.纠正低氧和呼衰吸氧或机械通气 3.解痉:东莨菪碱

4.脱水:20%甘露醇

5.抗炎:地塞米松

6.亚冬眠:必要时。

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简称乙脑。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经蚊虫传播,多在夏秋季流行。临床特点: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病死率高,可有后遗症。病原学:1.JEV属虫媒病毒B组,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2.外观球形,单股正链RNA,有衣壳。3. 抵抗力不强,但耐低温和干燥,冻干于4℃可保存数年。流行病学:1、传染源:家畜、家禽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蚊虫叮咬。媒介:主要为三带喙库蚊。3人群易感性:普遍4流行特征:严格季节性(7~9月),高度散发性。病理变化:主要病变在中枢神经,可累积脑及脊髓,但以皮质、间脑、中脑最为严重。临床表现:潜伏期 4~21d,平均10~14d。(一)初期:病程1~3天,起病急、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精神欠佳。1~2天体温达39~40℃。(二)极期:第4~10天进入极期,全身毒血症+脑损害。

1.高热:体温达40℃以上,持续7-10天,重者长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程度不等,嗜睡→谵

妄昏睡→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病程1-3日,多见3-8日,多持续7~10日恢复。3.惊厥、抽搐:乙脑的严重症状之一,病程初期和极期均可出现。因高热、炎症、水肿、缺氧所致。4.呼吸衰竭最严重症状→导致死亡。中枢性呼衰:节律不规则,幅度不均。表现: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以至呼吸停止。外周性呼衰:呼吸困难,频率改变,力度减弱,严重紫绀,但节律绐终整齐。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影响,加重病情。5.颅内高压征: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6.其它神经症状和体征:多在10日内出现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征植物神经损伤。部位不同表现不同。(三)恢复期和后遗症:体温下降,精神好转。重症病人: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多汗,流涎,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经极积治疗多可恢复。小于6个月。后遗症:5%-20%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其中以失语、瘫痪、精神异常为多见。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2. 症状与体征 3. 实验室检查:WBC CSF IgM。治疗:原则是退热、镇静、降颅压和呼吸支持及对症支持。高热、抽搐、呼衰三关是治愈本病的关键所在。预防:家畜管理、防蚊灭蚊、疫苗接种。

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病原学:G-短杆菌,有菌毛、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志贺菌在体外生存力较强,1~3周,温度越低,生存越长;抵抗力:D群>B群>A群;对酚液、氯化汞、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敏感。志贺菌致病必须具备:介导细菌吸附的光滑型脂多糖O抗原、有侵袭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能力、侵袭、繁殖后可产生毒素。病变特征: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慢性期-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疤痕、息肉;毒痢-肠道病变轻,多脏器微血管痉挛及透性增加。流行病学: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5~10月,8~9月达高峰。我国以福氏主,宋氏次之,鲍氏再次,志贺氏仅见于少数地区。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1~3日,至1周。痢疾志贺菌-临床表现重,预后良好。宋内志贺菌-感染症状轻,非典型病例多。福氏志贺菌-病情一般,但排菌时间长,易慢性化。可分为2期7型:(一)急性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腹痛-脐周、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腹泻-稀水粘液脓血便,10~20次/日,便量少;里急后重;伴随症状-头痛、乏力、纳差;病程1~2周,早期治疗疗效好,少数转慢性确诊。(二)急性轻型(非典型):胃肠道和全身中毒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腹痛轻或无,无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少,<10次/日,粘液便,无脓血;易误诊为肠炎,粪培养有志贺菌生长可确。(三)急性重型:多见于老、弱及营养不良者;急起高热,腹痛、腹泻严重;腹泻次数多,>20次/日;可出现大便失禁、中毒性肠麻痹、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脱水性休克。(四)急性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儿童;骤起高热,可达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而肠道表现轻微或缺无;反复惊厥、嗜睡及昏迷,迅速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通常分为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斑、发绀、少尿或无尿、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或意识障碍。成人毒痢的特征:中毒症状严重,腹泻频繁,多为血水便,由于失水及酸中毒短期内休克。2脑型(呼吸衰竭型):头痛、呕吐、烦躁、嗜睡、昏迷、反复惊厥;中枢型呼衰-呼吸节律不整、深浅不一,双吸气、叹气样呼吸及呼吸暂停;瞳孔忽大忽小,继而不等大,光反应迟钝或消失。3混合型:兼有休克型和脑型表现;常先出现高热、惊厥;迅速发展为呼吸、循环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五)慢性迁延型:反复出现腹痛及腹泻粘液脓血便;也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左下腹可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乙状结肠;常伴有贫血、乏力及营养不良。(六)慢性急性发作型:半年内有痢疾病史;常因进食生冷或受凉而诱发;表现为急性菌痢样症状,全身毒血症症状不明显。(七)慢性隐匿型:有痢疾病史,但近期无临床症状;大便可培养出志贺氏菌;肠镜可见结肠粘膜炎症或溃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性WBC↑、中性↑;慢性HGB↓ 。粪常规:粪便量少,粘液脓血便,镜下WBC、RBC和phagocyte。粪培养:志贺氏菌,取材要早期、新鲜、多次、取脓血部分。肠镜检查:适用于疑难及慢性病例,可见肠粘膜充血、水肿、肥厚,瘢痕或息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检查。诊断要点:急性菌痢:夏秋季,不洁饮食史,急起发热、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检见WBC、RBC和phagocyte。中毒性菌痢:儿童多见,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肠道症状轻,肛拭子或灌肠行粪便检查。治疗:急性菌痢:1一般治疗:休息,调养饮食,水电及酸碱平衡,补液。2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其它—SMZ-TMP,阿齐霉素,庆大霉素,三代头孢。3对症治疗: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腹痛-颠茄片;严重毒血症-激素。中毒性菌痢:1密切观察病情,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措施。2病原治疗:成人-喹诺酮类;儿童—三代头孢。3对症治疗:降温止惊---高热-物理降温、退热药;伴烦躁、惊厥-亚冬眠疗法;反复惊厥-安定、苯巴比妥钠肌注或水合氯醛灌肠。休克相关治疗---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激素、抗凝。脑型相关治疗---脱水降颅压、改善微循环、激素、防治呼衰。

型的临床表现有果酱样大便等痢疾样症状。也可侵入肠壁引起各种类型的阿米巴肠病,以痢疾症状为主者称阿米巴痢疾,易于复发成为慢性。最常见者为阿米巴肝脓肿(右叶顶部多见)。病原体:原虫属单细胞原生动物,只有溶组织内阿米巴对人体有致病性。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有滋养体、囊前期、包囊和囊后滋养体各期,整个生活史过程仅须一种哺乳类宿主,人是主要的适宜宿主。1.包囊(传播疾病的唯一形式):包囊→粪排,包囊具保护性外壁,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余氯、胃酸不能杀死,潮湿环境可长期存活,水中生存一月,冰冻生活数天,但60℃,10分钟可杀死,50%酒精迅速将其杀死。2.滋养体:是原虫的寄生形式,以二分裂法繁殖,无氧条件下生长最好,以细菌或其它组织为食。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和带虫者是重要传染源。慢性患者

或无症状的包囊排出者是本病重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为吞入污染包囊的食物和水而感染。少数滋养体可直接侵入皮肤、粘膜而发病。3易感者: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热带、亚热带,夏、秋季多,男多于女,散发性。临床表现:普通型:典型大便量中等,粪质较多,腥臭,血性粘液样便,呈果酱样。一般无发热,间歇性腹泻,发作时有腹胀,轻中度腹绞痛,大便数10次/日,间歇期大便正常。体征:盲肠,升结肠(右下腹)部轻压痛,偶有肝肿大伴压痛。3暴发型(中毒型):多见于抵抗力薄弱而受到严重感染的病人,往往伴有痢疾杆菌或化脓性细菌混合感染;突起高热;大便多于10次/日,血水样便,奇臭(含大量阿米巴滋养体);腹痛,里急后重;毒血症明显:速脉,呕吐,失水,虚脱,谵妄;查体:腹胀明显,弥散性腹部压痛, 有时似腹膜炎,肝肿大常见;后期可有肠出血、肠穿孔;预后不良,可于1~2周内因毒血症或衰竭死亡。

病原体、流行病学、全身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粪便肉眼、培养、镜检、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臭味,镜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有夏科-莱登晶体及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粪便培养痢疾阿米巴阳性,结肠镜检肠粘膜大多正常,散在性溃疡,边缘深,周围红晕。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发热、充血出血、低血压休克、急性肾功能损坏。对酸、热、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和脂溶剂均较敏感, pH 3.0?5.0或56℃、30分钟即可灭活。流行病学:1传染源:黑线姬鼠、褐家鼠。2传播途径:接触(动物源性传播)、吸入(呼吸道传播)、食入(消化道传播)、叮咬(虫媒传播)、垂直传播。3易感性:男性青壮年为主。4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作用。造成广泛性的小血管损害(小血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临床表现:潜伏期7~46天,一般为2周左右。(一)发热期:1发热:39~40℃,稽留热或弛张热,热程多数为3~7天;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少数以低热、出现胃肠道和呼吸道前驱症状;轻者热退症状缓解,重者热退病重。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消化道和精神神经症状;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眼眶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3毛细血管损害: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充血---皮肤(颜面、颈部、胸部),结膜、软腭、咽部;出血---腋下、胸背部,注射部位,结膜、软腭、鼻出血,咯血,便血,血尿;腔道大出血;渗出水肿征---球结膜水肿(分Ⅲ度),腹水。4肾损害:蛋白尿,管型。血尿常规(三高一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发热期末及低血压休克期Hb增高;血小板计数减低;尿蛋白明显增多,可伴血尿、管型尿及尿中膜状物。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肝升高。血清学检测: IgM抗体在第1病日即可检出,第2病日阳性率88.2%,第3病日达100%;IgG抗体在2病日即可检出,4~5病日阳性率达75%。(二)低血压休克期:第4~9病日,发热时、热退时、热退后;持续1~3日,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超过24小时视为难治性休克;脉搏细弱,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尿量减少,Hb增高,意识障碍。(三)少尿期:(第5-8日,持续3-5日),少尿倾向---尿量≤1000ml/24小时;少尿---尿量≤400 ml/24小时;无尿、尿闭---尿量≤50ml/24小时;临床表现:1尿毒症---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顽固性呃逆;头晕、头痛、烦躁、嗜睡、昏迷、抽搐;皮肤瘀斑增加、出血。2酸中毒---呼吸增快,kussmaul深大呼吸。3水钠潴留---腹水,高血容量综合征(面容胀满、静脉怒张、脉搏洪大、进行性高血压、脉压增大,出血倾向加重,严重者可发生心衰、肺水肿)。4电解质紊乱---低血钠、高血钾,心律失常或脑水肿。(四)多尿期:1移行期---尿量400~2000ml/24小时,BUN、Cr上升;2多尿早期---尿量> 2000 ml/24小时,症状仍重;3多尿后期---尿量> 3000 ml/24小时,氮质血症下降。临床表现:水、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或低钠、低钾症状。(五)恢复期:尿量逐步恢复为20OOml 以下;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体力完全恢复需1~3个月;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症状。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野外作业或留宿史或鼠类直接间接接触史。2临床表现:发热;“三痛”为主的感染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和渗出为主的体征;典型的五期经过。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的“三高一低”;尿蛋白,肾功损害;出血热抗体阳性。治疗:原则:针对各期病理生理变化,进行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性治疗;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把好三关,即休克、少尿和出血关。1发热期治疗:早期卧床休息,营养、易消化饮食,退热;补液1500~2000ml,据T、Bp、尿量及血液浓缩调整;抗渗出---Vit C、激素、甘露醇、钙剂;抗出血---止血敏、路丁、潘生丁、Vit C等;抗病毒---病毒唑、干扰素、高效IgG、抗HV单克隆抗体等。2低血压休克期治疗:扩充血容量---平衡盐为主,晶胶比3:1,足量、迅速扩容有效的指标:血压、心率、血色素、微循环、尿量;纠正酸中毒---5%NaHCO3,依据血气,<600ml/24 h;血管活性药应用---多巴胺、阿拉明;吸氧,强心(西地兰或毒K)。3少尿期治疗:稳定内环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和热量平衡;促进利尿---血压稳定12~24 h后开始,首选速尿;导泻---甘露醇口服,硫酸镁,番泻叶;透析疗法---少尿5日或无尿2日以上,利尿治疗无效;尿毒症日趋严重;高血容量综合征伴肺、脑水肿及肠道大出血;高血钾;病情进展迅速,早期出现严重意识障碍。4多尿期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5恢复期治疗: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定期复查肾功、血压和垂体功能;积极治疗后遗病症高血压、贫血、慢性肾功不全等。预防:管理传染源---灭鼠;切断传播途径---防鼠、灭螨、防螨;保护易感人群--- HV灭活疫苗。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经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长程高热、

剧烈头痛、皮疹、脾肿大及中枢神经症状。多糖抗原与变形杆菌OX19发生交叉反应。流行病学:1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期: 发热前1-2小时至热退后1-2小时。2传播途径:人虱为传播媒介,皮肤黏膜途径。3 普遍易感4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全球,以寒冷地区为主;流行季节:冬、春伴随于战争、灾荒。病理解剖:致病物质—立克次体毒素;病变特点—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斑疹伤寒结节。临床表现:潜伏期: 5—23天, 多为10—12天。㈠典型斑疹伤寒:1、发热---热前先有畏寒或寒颤, 1—2天内体温高达39 ℃~41 ℃, 面颈上胸潮红, 球结膜充血, 脾脏肿大(90%), 热程2— 3周。2、皮疹---发生时间: 4—6病日。皮疹形态: 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皮疹性质: 多为斑丘疹,重者为出血疹。分布部位: 除颜面外, 躯干、四肢均可出现。皮疹感觉: 不痛不痒。出疹速度: 一日出齐。持续时间: 一周消退,留有色素。3、神经系统---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甚者谵妄、耳鸣、上肢震颤。4、肝脾肿大:90%脾大5、心血管系统。预防:传染源—隔离;传播途径—灭虱;易感人群—预防接种。

流行性;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传染源: 病人;经虱传播, 多发生于冬春季;病情重, 神经症状明显,病程15-20天;豚鼠接种普氏立克次体只有发热,一般不发生阴囊肿大, 睾丸鞘膜不易

找及立克次氏体;颗粒抗原凝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地方性、散在性;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传染源:家鼠;经蚤传播, 多见于夏秋季;病情轻, 除头痛外,其它神经症状少,病程12天左右;莫氏立克次氏体感染的豚鼠除发热外, 阴囊肿大明显,睾丸鞘膜可找到含有病原体的莫氏细胞;颗粒抗原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莫氏高于普氏。

又称丛林斑疹伤寒, 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 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 长程高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和脾脏肿大。流行特征:北方: 10—11月, 南方6—8月。临床表现:潜伏期: 4—20天, 一般10—14天。诊断:1、流行病学---夏秋季节发病,前3 周有流行区旅居史,野外作业史。2 、临床特点:长程发热、焦痂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脾脏肿大。3、实验室检查:血象:WBC正常或减少。血清学:外斐反应— OX K 1:160以上,或双份血清效价呈4 倍升高。(钩体病、出血热等可出现假阳性)。斑点酶标染色试验-- IgM 阳性率> 90%, 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双份血清IgG呈4 倍升高,可确定诊断。

临床表现。病原学: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 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增殖方式:无性增殖(裂体增殖)--人类-- 中间宿主;有性增殖(孢子增殖)---蚊---终末宿主。流行病学:流行特征:传播季节:夏秋季,温度20~30℃,湿度至少60%.其它因素:人种、疾病等。临床表现:1潜伏期:从感染疟原虫到典型发作的时间,即红外期+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间日疟(13~15天)、恶性疟(7~14天)、三日疟(24~30天)。2典型发作:发冷期---畏寒、寒战、发绀、鸡皮样皮肤,持续20 min~1 h,体温迅速上升。发热期---冷感消失,体温可达40℃以上,面红、头痛、口渴、心悸、脉洪、呼吸急促、谵妄,持续约2~6 h。出汗期---大汗、退热、疲乏,持续约0.5~1h。3各型疟疾:间日疟(隔日发作一次,贫血、脾大多见);三日疟(三日发作一次);卵形疟(发作特点与间日疟相似);恶性疟(热型不规则(间歇、持续),起病急缓不一,可每日或间日发作,常无明显的缓解间隙,可致凶险型疟疾发作。)4其它症状或体征:脾肿大---轻度肿大→反复发作→明显肿大,质硬。肝肿大---轻度肿大,肝功能损伤。贫血---反复发作后引起,多见于恶性疟。并发症:1黑尿热----急性血管内溶血引起,急起寒战、高热、腰痛、酱油样尿、急性贫血和黄疸。2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少尿、高血压、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抗疟药有效。3肾病综合征----急进性蛋白尿、贫血和水肿,抗疟药无效。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疫区居住旅行史,即往疟疾发作史,输血史。2临床表现:周期性寒、热、出汗及贫血,肝、脾大等。3实验室检查: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4诊断性治疗:抗疟药治疗有效者支持疟疾诊断。治疗:1病原治疗:控制发作:杀灭红内期疟原虫。防止复发:杀灭红外期疟原虫。防止传播:杀灭配子体。2基础对症、支持治疗。药物:1杀红内裂殖体药:氯喹、甲氟喹、青蒿素、磷酸咯萘啶、哌喹、奎宁。2杀红内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药:磷酸伯氨喹。预防:1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患者及带虫者2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媒3保护易感者:防蚊叮咬,预防性用药,疫苗研究。

临床特征:急性期----发热、肝肿大和压痛、腹泻或脓血便、EC↑;慢性期----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晚期----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症、巨脾和腹水。生活史:虫卵→毛蚴→钉螺→尾蚴→人畜体内→童虫→雌雄虫合抱→虫卵。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家畜(耕牛、猪)(保虫宿主),中间宿主是钉螺。 2传播途径:粪便入水(洗刷、施肥)、钉螺孳生(杂草、潮湿、越冬)、接触疫水(捕、割、洗、喝)。3易感性:普遍,一定免疫力。农民、渔民,男>女,10-20岁夏秋季,急性或爆发。异位损害:治疗:1病原学治疗:【吡喹酮】广谱,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杀灭。2对症治疗:急性:住院,高营养易消化软食,补液、维生素,水电解质平衡,少量激素(高热、中毒症状重)。晚期:同肝硬化-内外科与中西结合。脾切除-远期80%。预防:1、控制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人-冬季、集中、重点,40mg/kg,一剂;耕牛-春秋各一次,30mg/kg,一次灌服。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灭螺-螺灭杀浸杀法.养殖业不利,溴乙酰胺-湖草滩.皮肤轻度灼伤。

3、个人预防:吡喹酮,25或40mg/kg,1次/14d或1mon,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童虫,急性,6mg/kg,1次/w×7,手脚涂75%苯二甲酸二丁酯乳或油膏,4h.鞋,裤,套。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改变为全身单核巨嗜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 主要临床特点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肝脾大、玫瑰疹等(五大主症);并发症为肠出血

及肠穿孔。病原学:1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D群(副伤寒ABC群),G染色阴性;2形态特征:无芽孢和荚膜,短杆状,有鞭毛,能运动;3培养特性:含胆汁培养基(含类脂和色氨酸)生长良好;4抗原结构: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肥达反应(widal test)—诊断;表面抗原“Vi”—流调,发现慢性带菌者;5生存条件:-20℃长期存活,常温下水和粪便中存活2-3周,60℃、30min灭活。流行特征:夏秋季,热带、亚热带多,受经济、卫生状况影响。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主要病变部位:回肠末段.临床表现: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日。普通型(典型)伤寒:分为4期,病程约5周。1初期:病程第1周,缓慢起病,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阶梯上升,非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漏诊。2极期:病程第2~3周,五大主症均在该期出现。1)发热:持续高热,一般自发病第5~7日开始,体温39℃~40℃以上,典型者为稽留热。高热一般持续10-14天,有的更长。2)相对缓脉:体温脉搏分离:如体温高达40-41℃,脉搏在80-100次/分。3)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右下腹压痛。神经系统症状-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伤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重听;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虚性脑膜炎表现。4)玫瑰疹:出疹部位-胸腹部多见;出疹时间-病程第7~13日;皮疹数量-成批出现,每批10个以内,3~5天后消退;皮疹形态-淡红色斑丘疹,直径约2~4mm,略高于皮面,压之退色。5)肝、脾肿大:发生率30-80%不等,多在病程第一周末多见。轻触痛,质软:肋下2-4cm。如肝脾发现过大,或过硬,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如疟疾、血吸虫病等。中毒性肝炎:伤寒病程中很少因肝功损害出现黄疸者,中毒性肝炎最近报道增多。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步下降、食欲渐好、腹胀消失、肝脏、脾脏回缩。各种症状逐渐减轻,本期易发生肠出血、肠穿孔。4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正常,食欲恢复,各症状逐渐消失,体质虚弱,需1个月方能恢复。3个月内粪便仍有伤寒菌排出-暂时带菌者;3个月后或终身粪便有伤寒菌排出-慢性带菌者。并发症:1肠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2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3中毒性肝炎4中毒性心肌炎5支气管炎或肺炎6其它:中毒性脑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检查:1血常规:WBC、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2血培养:第1~2周阳性率可达80%,3周为50%,4周后不易检出,复发时再度阳性。3骨髓培养:巨噬细胞丰富,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持续时间长,第1周81.1%, 第5周仍达56.8%。4粪培养:病程3-4周阳性率达高峰,为80。5尿培养:病程3-4周阳性率较高。6胆汁、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培养。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季节、疫区、疫情、既往史、接种史、接触史。2临床表现-五大主症,伤寒面容、有无并发症。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特点、肥达氏反应结果,病原培养结果(确诊)。4诊断性治疗-特效治疗,观察疗效。治疗:一、一般治疗:1 隔离:隔离期:体温正常后15d,或每隔5d 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方能解除隔离。2 护理:密切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防止褥疮与肺部感染;3 饮食:伤寒饮食:应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无渣的食物,防止饮食不当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二、对症处理:1高热:适当物理降温,或缓退热药,忌盛汗,防虚脱;2便秘: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强泻剂;3腹胀:松节油腹部热敷或肛管排气,忌用新斯的明类药物。三、病原治疗:1喹诺酮类:首选(儿童慎用)2三代头孢类:疗效好,儿童适用3氯霉素类: 小量长程或间歇,注意骨髓抑制4其它:氨苄、SMZ、利福平、丁胺卡那等。预防:1管理传染源:患者:至隔离期满。带菌者:治疗、监督、管理,调离饮食业。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如发热立即隔离、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灭蝇。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洁食物。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注射三联疫苗(包括伤寒、副伤寒甲、乙);五联疫苗还包括霍乱菌苗和破伤风类毒素;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小儿多为丙型,成人多为甲型。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资料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资料 一.概况: 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2月21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二,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三,该法共九章十八条。包括总则,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首先讲下修法背景及历程: 1,2003年元月到同年8月16日止,我国内地24个省市区,266个县市区发生非典疫情,累计报告临床诊断病历5327例(其中医护人员1002例)死亡349例。 2,旧法实施十几年来,随着济济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不断进步,对一些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公民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传染病防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陆续发现新传染病的同时,一些过去已基本控制了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人民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二是国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三是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的救

治能力。医院内交叉感染控制能力减弱。四是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的制度不够完善。五是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保障不足,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新法的特点: 1,突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预警。设定了传染出测,预,能力,加强,防止,扩散。以预防为主:早预防,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一是规定新闻媒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教育宣传。 2,是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内儿童接种实行免费,对急救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储备,新法对此做了明确规定。 (二)疫情报告,信息渠道多样化。 (三)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控制措施。 (四)建立和完善医疗救治制度。 (五)加强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 (六)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与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相平衡。一是隐私权,人格权,生活权,工资报酬权及物权受保护。二是有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法律救济权受保护。三是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医疗救助,减免医

传染病培训总结

传染病培训工作总结 为提高我中心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传染病监测及网络直报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响应上级要求,我中心的公共卫生科、医务科于4月6日-4月9日对本中心医务人员45人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针对全院医务人员专业多、层次多和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担负的任务、培训的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在培训前我中心强化了组织领导,精心准备了课件和培训资料,在选取资料的时候注意了理论政策和时效性,有丰富了培训内容,为此次培训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是再医职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使我社区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所以在寻配教材选用上,我们既选用了法律法规,又引用了大量的规范文件;既考虑了社区居民的多发病常见病,也准备了重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书面考核对所学进行了巩固。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培训内容我们以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并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格局,满足了医务人员的学习需要,确保了培训实效。 四、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发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传染病法,重点传染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最好的 件报告意识得到了提升。

2020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试题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试题 选择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民事责任 B.行政责任 C.刑事责任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结构采取()治疗措施。 居家隔离 B.强制隔离 C.居家观察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Ⅰ级响应代表什么含义() A.特别重大 B.重大 C.较大 D.一般 4、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其他 5、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这类情形属于()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一 B.二 C.三 D.四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D.其他类 7、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A.1989年2月21日B.2004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 8、国家对传染病实行以()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A.预防B.控制C.治疗 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A.甲类、乙类B.甲类、乙类、丙类C.A类、B类 10、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类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 11、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 A.任何工作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C.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12、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 A.进行严密消毒后处理B.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进行处理 C.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13、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 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实行免费C.实行收费 14、流行性感冒属于()传染病。 A.甲类B.乙类C.丙类

【传染病】总结2

一.思考题 1.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特点是什么? 2.病毒感染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 4种病)? 3.儿童常见的发疹性传染病有哪些(请举出3种病)? 4.请叙述麻疹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临床体征和皮疹特点。 1.胃肠炎型食物中毒的致病细菌有哪几种? 2.试述神经型食物中毒的抗毒素治疗。 1.目前引起霍乱的主要病原体及归类如何? 2.典型霍乱分哪几期?霍乱诊断标准如何? 3.霍乱粪便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4.霍乱补液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2.各型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3.重型肝炎临床表现 4.HBV血清学标志及其意义 5.HBV基因组与蛋白表达 1.菌痢的临床分型及典型病人的临床表现 2.中毒型菌痢脑型的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与乙脑鉴别。 3.中毒型菌痢休克型抢救治疗原则及如何选择抗生素。 4.急慢菌痢的肠道病理特点是什么,急性菌痢如何与急性阿米巴痢疾鉴别。 1.乙脑极期主要症状和主要致死原因 2.乙脑与中毒性菌痢鉴别 3.乙脑治疗原则 二.名解简答 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2.麻疹(mea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科氏斑(特殊的口腔麻疹黏膜斑)、皮肤斑丘疹,传染性极强。 3.科氏斑(Koplic spots,麻疹黏膜斑):常于发热第2-3d出现,先出现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初仅数个,1-2d 内迅速增多融合,可遍布唇、颊、龈粘膜,2-3d内消失。0.5-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微隆起,周围有红晕。前驱体特征性体征,具早诊价值。 4.水痘/带状疱疹:水痘和带状疱疹都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所导致的表现不同的两种急性传染病。 5.流行性腮腺炎(mumps,流腮):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机型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毒还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心、肝、肾、关节等,引起睾丸炎、胰腺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6.口周苍白圈(circumoral Pallor):猩红热病人面部潮红,无皮疹,口周因口轮匝肌处血管分布稀少而呈苍白色。 7.草莓舌(straw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出疹同时,舌充血红肿、乳头肿大,舌被白苔。 8.杨梅舌(raspberry tongue):猩红热病人第2-3天起,舌苔开始剥落,舌面光滑呈深红色,表面浸润发亮干燥,有裂纹,乳头粗大突起。 9.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以眼肌/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为主,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10%-50%。 三.病例分析 4.流脑

2020传染病年终工作总结

传染病防治工作在上级领导的的正确领导下,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为工作重心,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重点的行动。下面是准备的传染病年终,欢迎阅读。 传染病年终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学校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严防学校食品卫生和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对各乡镇初级中学、中心完小、半寄宿制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管理进行了全面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形式 这次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按照《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和传染病防治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各学校及时开展了自检自查的基础上,由卫生监督所4人教育局1人组成5人联合督查组开展督查。检查按《方案》逐项进行现场检查后,召开由各乡中心校校长、学校校长、总务主任和食堂从业人员参加的整改会议,针对食堂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并限期予以改正,对存在问题较严重的食堂予以行政处罚,对问题相当严重的坚决予以停业,待验收合格后方可重新开业。 同时在会议上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下发了《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

理制度》牌按要求上墙,并和学校、食堂直接责任人签订《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卫生监督部门、教育部门、学校、食堂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疫情报告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检查。 二、检查情况 全县辖区内共有63完小,11所初级中学,1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幼儿园。有食堂的学校25所,此次学校食品卫生和传染病专项整治,共出动车辆11辆次,卫生监督员75天次,共检查了25所学校,43个食堂,15个小卖部,6个二次供水点,和25所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具体情况。检查的43个学校食堂持有效卫生许可证42个,持证率967%,从业人员93人,持有效健康证92人,持证率992%。统一下发《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牌43块,和学校及食堂接直责任人签定《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43份。 此次检查对22所学校40个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堂进行行政处罚,其中罚款24个,罚金4600元,限期整改38个,停业整顿2个。查出食堂内变质食品68公斤,查出小卖部食品过期及三无食品49公斤,并予以现场销毁。在学校传染病防治方面,此次检查中发现只有2所学校均建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和责任制,我们为规范传染病管理,统一下发了《学校传染病管理制度》共25份。 全县学校只有1所学校设立了卫生室,有专职校医1人,其它24所学校为兼职保健教师共24人。学校对传染病报告渠道均较为清楚,但在学生请假、病

兽医传染病总结

名词解释: 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非典型性感染:属于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称此种感染为非典型感染。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它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 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疾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一过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能在家畜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能过媒介物互相传染构成流行。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疫病预防,这通常包括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集体免疫、集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畜群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传染。 水平传播:病原体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在同群动物之间的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并将疾病传给人类,这样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了消灭随时从动物机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的消毒。 特异性疗法:针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应用抗血清或卵黄抗体对某种疾病治疗,因只对某种特定病原体有效,所以称为特异疗法。~ 预防性消毒:为消灭环境中病原体平时有计划的进行的消毒。 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畜群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是指疾病发生频率较高的一个相对名词。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至有临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毒血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停留复制,而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传染性法氏囊病:由IBDV引起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主要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肾脏的病变和腿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状出血,是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幼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传染性喉气管炎: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

2020年工作总结-传染病半年工作总结

2020年工作总结-传染病半年工作总结 2020年工作总结-传染病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传染病管理工作总结 传染病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关键。今年上半年预防保健科共进行传染病报告监督检查24次,查阅住院病人日志14563份,查阅门诊日志病人登记256532例次,急诊日志病人登记89523例次,全院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608例次、丙类传染病156例次,无传染病漏报发现。(见附表)s0100 一、工作中不断创新、在拓宽职能,为医院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使医院在同行中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在医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法定传染病等疾病实行院内网络直报,将报告时间从医生工作站端到中国CDC端缩短在5分钟之内。通过项目带动工作,对全市传染病预防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门急诊分别设立预检、分诊处,对就诊病人实行预检、分诊制度,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发现呼吸道发热病人或腹泻病人安排到发热呼吸道门诊或肠道门诊就诊。 三、我院为浙江省SARS监测哨点医院,全年开设发热门诊。 1 6月共接诊发热病人32923例次,发热肺炎病人549例次。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依法采取隔离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每周向省疾控中心报告绍兴市人民医院医院发热呼吸道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周报表;不明原因发热住院病例周报表。报告每月一次对病房和门诊做好自查工作,对传染病漏报和迟报的情况按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处罚;积极配合绍兴市疾控中心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在今年麻疹流行期间,我们从诊治邮电技校的几个发热皮疹病人中进行分析研究,考虑可能是麻疹病人,及时向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报告,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控制麻疹在我市的大流行作出了贡献。 四、肠道门诊工作规范、各项制度健全到位,自5月1日开始到6月30日共接诊腹泻病人1035例次,做到“有泻必采,有样必检”,共采集“02”培养标本1070份。成立医院“02”机动队,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五、做好肺结核病的管理传染病监督检查小组每周检查一次有关工作,并作好登记、统计工作,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面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今年1 6月全院共转诊肺结核病人198例,转诊率100%。其中涂片阳性患者12例、涂片阴性

传染病防治法宣传知识

《传染病防治法》宣传知识六问 1、哪些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目前我国共将39种传染病纳入法定管理,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鼠疫、霍乱属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布病、肺结核、狂犬病等属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属丙类传染病。 2、公民在传染病防控中应负有哪些义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3、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控制疫情需要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二)停工、停业、停课;(三)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四)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五)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哪

些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九)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哪些措施? (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传染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健康,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由于全校师生的大力协作,我校从未发现疫情,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的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冯伟校长为组长,李勇老师为副组长的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大力宣传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青少年对各种传染病来说都属于易感人群,而且学校人员比较集中,稍为有所松懈,就很容易大面积的染上各种传染病,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就会受阻。这样不仅影响了师生的工作、学习,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把这些道理给学生讲清了,他们就会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重视传染病的防治。3.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在平日的卫生宣传工作中,根据上级防疫部门、教委的有关精神,狠抓了传染病防治工作。我们利用班会等宣传方式,作了甲肝、乙肝、结核、流脑、乙脑的预防知识宣传。并且在家长会上,对家长也进行传染病防治宣传。 4.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增强学生防病意识。我校每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大扫除,消除垃圾、污物。每天利用课间,各班派学生对校园进行清扫,保持校园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污物,不参与聚餐活动,不到马路摊担进食。学校在四月份、十月份,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灭鼠、灭蝇,消灭了蚊蝇孳生地,切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5.搞好卫生。督促人员进行身体检查,经常检查教室的三防设施:纱门、纱窗、纱罩,经常检查卫生,把握好病从口入关。 6.加强传染病的管理。把学生中患有传染病的学生进行登记并督促学生办好休学手续,由其家长带学生入院治疗,以免传染病在校园内扩散,并同时做好教室消毒工作,消灭病菌的繁殖。 由于我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得扎实、得力,因此我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彰。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继续努力,把我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得更出色。 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开展了与春夏季节相关的传染病防治宣传及防控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在接到上级文件通知以后,我校迅速组织以校长冯伟为组长,副校长李勇为副组长,政教处工作人员,食堂管理人员及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由政教处具体牵头组织宣传防控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落实责任后,政教处制定了宣传防控工作方案,研究部署了形式多样的宣传防控方式,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1、利用升旗、课间操等集会时间开展全校性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宣讲。 2、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讨论,发现及巩固传染病预防注意事项。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培训题.doc

石岗镇公共卫生站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由哪次会议首次通过() A.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B.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C.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D.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2.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是() A.1989年2月21日 B. 2004年12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 D. 2004年8月28日 3.国家对传染病实施以什么为主的方针( ) A.治疗 B.控制 C.预防 D.以上都是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 A.甲类、乙类 B. 甲类、乙类、丙类 C.A类、B类 D. A类、B类、C类 5.艾滋病属于哪类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哪类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7.流行性感冒属于哪类传染病() A. 甲类、 B. 乙类、 C.丙类 D.以上都不是

8.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鼠疫、霍乱 B.艾滋病、炭疽 C.肺结核、麻风病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腮腺炎 9.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 C.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 D.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10.疫区是指() A.发生传染病的那个村子 B. 发生传染病的那个医院 C.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撒时所能波及的地区 D.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时已经传染到的地区11.病源携带者是指()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2.传染病暴以是指() 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 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D. 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13.对违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理办法是()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上塘医院传染病防治法知识 培训综合资料 上塘镇上塘医院 2014年度

上塘医院传染病防治法培训资料目录

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计划 根据泗洪县卫生局、泗洪县疾控中心关于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工作指示精神,为提高辖区内医务人员以及重点人群传染病防治法的意识和能力,我院决定于2014年10月04日对院内医务人员进行一次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的培训,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内容 1、传染病防治法相关报告 2、传染病防治法条例 二、培训时间 2014年10月04日上午08:20 三、具体要求: 统一组织、统一时间、集中培训,无特殊情况参培人员不可缺席,并认真做好笔录。 上塘医院

关于举办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培训的通知 各科室全体医护人员: 为贯彻落实泗洪县卫生局《关于开展传染病防治法学习活动的通知》的通知,落实我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院管理,规范行为,改进医务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的认知,保证医疗服务安全,我院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开展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法知识学习的活动。此次活动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提高全院职工的认识,坚持抓落实求实效,使全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决定2014年10月04日上午对全院各科医护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全院各科医护人员。 二、培训内容:县卫生监督所下发培训资料等。 三、培训时间:2014年10月04日上午午08:00报到培训。 四、地点:医院三楼会议室。 希望各科室接到通知后认真组织人员参加,不得缺席和迟到 上塘医院 2014年10月04日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卫生院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2013年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我镇传染病防治工作在县卫生局正确领导下,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帮助下,仅仅围绕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水平,保护全镇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全体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积极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镇卫生院始终把传染病防治工作当作全院工作的大事来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专门成立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动员协调等。同时,建立健全了各种管理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传染病控制规划,使全镇传染病预防控制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严格疫情报告 一年来,我们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按照谁接诊谁负责的“首诊负责制”,所有门诊医生均能对接诊的传染病病人做到科学诊断、科学处理,及时填卡上报,疫情管理员定期上网报告、浏览疫情,同时加强了疫情的主动搜索,对所有传染病都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一年来,全乡报告传染病69例,乙类传染病29例、丙类传染病40例,基本杜绝了迟到、

漏报、错报现象的发生,为控制传染病疫情提供了准确、及时的科学依据。三、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 我们对所有发现的传染病病例,都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严格的疫点处理措施,把很多传染病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地控制了各类传染病疫情的扩散蔓延,保护了全镇人民的身体健康。一年来,共完成流行病调查9次,填写并上报流行病个案调查表9份,进行疫点处理9起。 四、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1、2013年全年,传染病科继续搞好日常结核病、肝病的治疗工作今年全院共转诊肺结核病人7例,其中涂片阳性患者1例、涂片阴性1例、排除结核菌5例。对违反肺结核病管理制度的医生作出相应的处罚。 2、搞好手足口病的救治工作。共随访手足口病患者9名,有效地控制了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 五、存在问题 1、疑似传染病订正报告的问题:省疾控中心要求我们疑似传染病100%订正。 ①个别医生思想上不重视,需要防保科同志经常督查; ②有的疑似传染病患者一次看病后不来了或者转院了,还有的患者无法从病原学中确诊,给订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在传染病报告中偶尔出现病人现住址不够详细的现象,主要是门诊注册或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传染病防治法培训 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那么制定和修定这部法律的背景和主要目的是什么?传染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对全体社会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和卫生状况,实行妇女儿童保健,防治传染病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预防保健工作还不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也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国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疫情信息报告、通报渠道不畅,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救治能力、医院内交叉感染控制能力薄弱。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的制度不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的财政保障不足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传染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以着力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有效整合卫生资源,增加政府对传染病防治事业的投入,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这一法律的根本目的有两个: 一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染病的防治重在预防。预防指

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是非典、禽流感列入乙类,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将3种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并分为甲、乙、丙三类。2003年我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近来,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发生了禽流感,引起了社会对这两种新型传染病的关注。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乙类传染病,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达到37种,乙类传染病经国务院卫生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能实施,难免会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是艾滋病的管理虽然降了一级,但仍受到重点关照。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将原来艾滋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改为按照一般乙类传染病管理,但该法同时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三是建立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隐瞒、谎报、缓报者将受惩处。新法规定,即使是地方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也要由上级人民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3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精选3篇)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1 春季气候干燥,是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各类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蔓延,近日,市教育局采取六项措施做好学校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学校各个部门、班级增强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坚决摒弃侥幸麻痹心理,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专人具体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确保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做好爱卫工作。积极做好校园及周边国卫巩固提升工作,清扫消毒全校各个场所,消除卫生死角,保持教室、宿舍、食堂、厕所等重点场所的卫生整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 三是加强预警预测。严格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制度,认真做好晨午检、住宿生晚检和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等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及时上报信息。 四是做好预防接种查验。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新生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对于未及时接种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要督促家长或监护人落实好补种补证工作。学校在发生流感等可预防传染病后,要配合卫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开展疫苗应急接种,防止流感等传染病在校园内发生流行。 五是加强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以传染病防控为

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使师生了解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使其能够科学识别、预防传染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卫生防范意识。 六是营造社会氛围。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等途径,向家长宣传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呼吁家长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配合学校做好患病学生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关注学生健康的社会氛围。 传染病防控工作总结2 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开展了与秋冬季节相关的传染病防治宣传及防控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在接到上级文件通知以后,我校迅速组织了领导小组,并由政教处具体牵头组织宣传防控工作。 二、工作开展情况 落实责任后,政教处制定了宣传防控工作方案,研究部署了形式多样的宣传防控方式,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1、利用升旗、课间操等集会时间开展全校性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宣讲。 2、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参与讨论,发现及巩固传染病预防注意事项。 3、利用手抄报、板报、展板、晓黑板等形式普及传染病预防知识。

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三篇

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三篇 篇一:XX中学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改善学校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我校为了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与观念,积极做好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标准的建设,加强学校公共卫生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始终有一支卫生防病健康安全领导小组队伍。 一、晨检制度的落实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与上级有关传染病防治要求,我校实行以预防为主,完善传染病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健康晨检制度,对在校学生实施晨检。我校从“非典”传染病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着晨检制度,如有班级发现感冒人数略有增加时,或出现水痘等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对该班级进行消毒。各班级老师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二、健康教育常规化 学校组建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每年根据不同季节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为主的宣传工作,学校设有健康教育宣传窗,并定期更换内容。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平时利用校广播、学校黑板报、各班级黑板报、小报、班级主题会等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如爱眼日、无烟日、爱牙日、学生营养卫生、传染病的预防等等,教育学生勤洗手、勤讲个人卫生,多吃一些预防感冒的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 (一)增强传染病防病意识与观念

学校利用校广播、宣传画廊等宣传阵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教师、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宣传。 1.每班在健康教育课上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预防及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利用宣传画廊向学生宣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3.卫生老师利用广播进行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主要内容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4.每班利用健康教育课时间上一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课,秋冬季疾病、手足口病。 (二)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健康意识 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 1.积极、主动地预防感冒。在大范围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首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预防活动,在教室里熏醋杀菌,开窗通风。 2.加强体育锻炼,隔离重号病人等。其次要求学生督促家长在家庭里开展一定的预防措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疾病流行期,不宜到人口密集地和空气不流通处滞留; 3.开展家长学校的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及季节性的传染病,并发告家长书,通过告家长书让家长对孩子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三)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能使人体获得对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学校继续推行常规计划免疫接种人人过关、计划免疫一律凭证入学的政策,使我校学生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均达100%。对于外来借读生,做

传染病报告培训总结

传染病报告培训总结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得到了提升。 篇一为提高我中心人员的传染病专业知识、传染病监测及网络直报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以及医务人员对传染病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响应上级要求,我中心的公共卫生科、医务科于4月6日-4月9日对本中心医务人员45人进行了相关业务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针对全院医务人员专业多、层次多和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担负的任务、培训的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的实际情况,在培训前我中心强化了组织领导,精心准备了课件和培训资料,在选取资料的时候注意了理论政策和时效性,有丰富了培训内容,为此次培训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开展医务人员培训是再医职务工作者学习和提高的有效途径。为了使我社区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所以在寻配教材选用上,我们既选用了法律法规,又引用了大量的规范文件;既考虑

了社区居民的多发病常见病,也准备了重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书面考核对所学进行了巩固。 三、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此次培训内容我们以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以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等,并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际演练相结合,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式的培训格局,满足了医务人员的学习需要,确保了培训实效。 四、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此次培训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有利于发展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传染病法,重点传染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训人员基本掌握了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意识得到了提升。 篇二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建县疾控中心关于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做好我镇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我镇于20XX年4月20日开展了生米镇传染病防治培训会议,(教师继续教育总结)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参会人员 参加本次手足口病培训会议的人员有生米镇中心卫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