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生命的演化测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生命的演化测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生命的演化测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生命的演化测试题(解析版)

2020年中考生物复习-生命的演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A. 黑猩猩

B. 长臂猿

C. 猕猴

D. 狒狒

2.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现代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A. 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来的

B. 人类比现代类人猿高等

C.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D. 现代类人猿将来可以进化成人类

3.原始大气中不含()

A. 氢气

B. 氧气

C. 氨气

D. 甲烷

4.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A. 葫芦藓

B. 海带

C. 满江红

D. 小麦

5.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绿布上,实验者先背对绿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A. 红色

B. 绿色

C. 蓝色

D. 黄色

6.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A. 猕猴

B. 长臂猿

C. 黑猩猩

D. 狒狒

7.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 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B. 解剖证据

C. 化石证据

8.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有化石证明许多生物种类只存活了短暂的时间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 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剧烈

B. 繁殖能力太低

C. 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

D. 人工选择导致

9.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祖先不同

B. 运动方式不同

C.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同

D. 脑发育程度不同

10.现在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而且分布还非常广泛,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

11.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2.下列关于人体营养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鱼类、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

B. 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C. 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D. 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可在人体内合成

13.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了化石,你判断一下,最可能是下列哪一类群的动物形成的()

A. 鸟类

B. 鱼类

C. 哺乳类

D. 爬行类

14.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A. 东非人

B. 北京人

C. 长臂猿

D. 森林古猿

15.枯叶蝶形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的结果。

A. 环境变化

B. 人工选择

C. 自然选择

D. 生存竞争

16.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化学合成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

A. 能形成生命

B. 能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

C. 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大气中

D. 原始大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17.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 是否直立行走

B. 能否使用天然工具

C. 能否制造简单的工具

D. 是否学会人工取火

1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B. 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但不存在氧气

C. 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

D.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19.人类起源于

A. 类人猿

B. 古人类

C. 森林古猿

D. 大猩猩

20.动物的进化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A. 正确

B. 错误

21.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鲫鱼、蚯蚓、大熊猫、扬子鳄

B. 蚯蚓、扬子鳄、鲫鱼、大熊猫

C. 蚯蚓、鲫鱼、大熊猫、扬子鳄

D. 蚯蚓、鲫鱼、扬子鳄、大熊猫

22.有些化石证明许多生物只存活了短暂的时间就灭绝了,能解释的是()

A. 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剧烈

B. 繁殖能力太低

C. 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

D. 人工选择导致

23.如图是米勒实验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A. 装置中CH4(甲烷)、NH3(氨气)、H2O(水蒸气)、

H2(氢气)四种气体用于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

B. 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C.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D. 烧瓶中的清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24.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

A. 直立行走

B. 制造工具

C. 学会用火

D. 产生语言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是事实。

B. 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是观点。

C. 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事实。

D. 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事实。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6.鸟类学家廷伯根对黑头鸥习性的早期观察中,发现一个现象:雏鸥孵出不久,双亲便把蛋壳残片用喙捡起,飞到远离鸟巢的地方将其扔掉。针对该现象,廷伯根提出问题:黑头鸥为什么要将蛋壳残片抛离?

(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2)廷伯根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1:把很多黑头鸥的蛋分散放在养鸥场外的沙滩上,其中有些蛋保持自然色(即蛋壳外表面的杂色),其他蛋都被涂上醒目的白色(即蛋壳内表面的颜色);从隐蔽处观察数日,记录乌鸦和银鸥对2种蛋的捕食率。结果:69枚白色蛋被取食43枚,而同样

数里的杂色蛋只被取食了13枚。

实验2:把一些完整的天然杂色蛋分散地放置在沙地上,然后再把一些破蛋壳放在离完整蛋不同距离的地方(分别是15m、100m和200m),观察捕食者反应。预测实验2较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

(3)实验1和2的变量分别是______;黑头鸥繁殖期“抛壳”行为的原因,根据实验1和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动物的______行为。产有硬壳的卵是鸟类的重要特征。卵壳对于卵的作用是______(至少写出两点)。动物的行为以及结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______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7.19世纪中叶,人们并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直到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才弄清了事实的真相。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____。

(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____。

(3)“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这位科学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法。(选填字母)

A.巴氏消毒法B.腌制法C.脱水法

(4)细菌在肉汤中通过______的方式进行生殖。

四、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8.(11)下图是生物进化进化树的一部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诞生于_____________。从进化树中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进化树可以看出,G类动物与F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G类动物的发育分析,它的幼体生活在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呼吸。J类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此类动物生殖发育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3)E类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所谓的“皮”实际是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

(4)一条2 -2.5 公斤的雌鲤鱼一次产卵可产50万粒;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量可达万枚.这种现象可用自然选择学说中的___________来解释.

(5)生物之所以能够进化,是因为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_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的结果。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9.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

气等气体,模拟了______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为其提供能量,采用b

装置的目的是模拟______。

(3)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含有的______水溶液。

(4)米勒认为原始生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可能诞生的,

它的场所是______。

(5)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从______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A. 黑猩猩

B. 长臂猿

C. 猕猴

D. 狒狒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一些证据及理论依据。

【解答】人类起源与森林古猿。古猿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栖的生活,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树木减少,一部分古猿被迫到地面上来生活,这部分古猿经过漫长的岁月就进化成现代的人类。而另一部分仍旧过着树栖的生活,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类人猿。BCD虽都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但不属于类人猿,而黑猩猩是类人猿,且一些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以及一些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与人类都十分相似,且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黑猩猩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为零。所以,黑猩猩应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选A。

2.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

常相似,人和现代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A. 人类是由现代类人猿进化来的

B. 人类比现代类人猿高等

C.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D. 现代类人猿将来可以进化成人类

【答案】C【解析】解: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差不多完全相同,内脏结构也非常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五个月以前几乎完全一样,等等这些事实说明人和猿的共同特征多,亲缘关系近,是近亲,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关键是会分析资料,通过资料中的事实推出人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的观点。

3.原始大气中不含()

A. 氢气

B. 氧气

C. 氨气

D. 甲烷

【答案】B【解析】解:ACD、氢气、氨气、甲烷,都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ACD正确;B、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氧气,B不正确.故选:B.

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原始大气层中没有氧气.

4.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A. 葫芦藓

B. 海带

C. 满江红

D. 小麦

【答案】B

【解析】解:如图生物进化树:

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而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相比出现了花与果实,使其繁殖能力更强、后代的成活率更高,适应能力更强,也就更高级。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划分,生殖多为低等的孢子生殖,是最低等的植物。

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根,起固着作用的是假根,有茎、叶的分化。故不符合题意。

B、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是最低等的一个类

群。故符合题意。

C、满江红属于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故不符合题意。

D、小麦属于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一个类群。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植物的进化历程,可以通过生物进化树来解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植物的进化历程,是中考的热点。

5.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的小纸片各25张,

放在一块绿布上,实验者先背对绿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该是

A. 红色

B. 绿色

C. 蓝色

D. 黄色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生物体色的变异是随机的,而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与环境颜色一致的个体容易生存下去,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个体则被淘汰。

【解答】

本实验中,绿色的纸片与背景颜色绿布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红色、黄色、蓝色等纸片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黄色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黄色。该实验说明,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符合题意。故选B。

6.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

A. 猕猴

B. 长臂猿

C. 黑猩猩

D. 狒狒

【答案】C【解析】略

7.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 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B. 解剖证据

C. 化石证据

【答案】C

【解析】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进化的主要证据。

故选:C。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

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

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如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是从某些古代的低

等动物进化来。

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解答的概关键。

8.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有化石证明许多生物种类只存活了短暂的时

间就逐渐灭绝了,最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 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剧烈

B. 繁殖能力太低

C. 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

D. 人工选择导致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解遗传的有利变异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关键。

【解答】按照达尔文的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当环境发生改变特别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生物如果没有产生适应变化了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就会在生存斗争中被环境淘汰,即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环境选择了生物,但在选择之前生物必须出现适应这种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9.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祖先不同

B. 运动方式不同

C.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不同

D. 脑发育程度不同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类的起源,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人类的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现代类人猿则是臂行的方式为主,人类可以制造复杂的工具,类人猿只能制作简单的工具,人的大脑比类人猿的大脑更发达。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指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共同的祖先,即森林古猿。故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10.现在的生物中,有许多非常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而且分布

还非常广泛,是因为这些生物能()

A. 制约环境

B. 影响环境

C. 改变环境

D. 适应环境

【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存斗争,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被淘汰的就是没有产生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据此分析。【解答】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现存生物中,有许多简单、低等的生物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灭绝,原因是这些生物产生了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存下来,这是适者生存。D正确。

故选D。

11.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

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答案】D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故不符合题意;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目的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属于保护色,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故不符合题意;C、仙人掌,叶片退化成针形,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不符合题意;D、蚯蚓能疏松土壤,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12.下列关于人体营养与健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鱼类、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

B. 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C. 人体内的脂肪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备用能源

D. 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可在人体内合成

【答案】D

【解析】解:A、鱼类、豆类食物富含蛋白质,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A正确;

B、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B正确;

C、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C正确;

D、人体需要的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主要从外界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D错误。故选:D。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熟记六大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13.在古老的地层中发掘出了化石,你判断一下,最可能是下列哪一类群的动物形成的

()

A. 鸟类

B. 鱼类

C. 哺乳类

D. 爬行类

【答案】B【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选项中最低等的是鱼类.因此鱼类生物的化石是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

故选:B

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据此作答.了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掌握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即可正确解答.

14.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A. 东非人

B. 北京人

C. 长臂猿

D. 森林古猿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解答】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森林古猿朝两个方面进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树栖生活为主,慢慢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被迫下到地面上来生活,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综上,D符合题意。故选D。

15.枯叶蝶形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的结

果。

A. 环境变化

B. 人工选择

C. 自然选择

D. 生存竞争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达尔文及自然选择学说,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解答】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工选择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选择对人类有利的生物变异以形成新品种。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枯叶蝶形似枯叶,不易被天敌发现。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环境对动物进行长期的选择的结果。故选C。

16.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化学合成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

A. 能形成生命

B. 能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

C. 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大气中

D. 原始大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米勒的实验过程。此题为基础题,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解答】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米勒在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故选B。

17.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 是否直立行走

B. 能否使用天然工具

C. 能否制造简单的工具

D. 是否学会人工取火

【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直立行走的意义。

【解答】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故选A。

18.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始祖鸟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B. 原始大气中有氢、甲烷等气体,但不存在氧气

C. 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进化而来

D.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答案】C

【解析】解:由生命的起源可知: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A、“始祖鸟”的化石显示:始祖鸟的大小如同雏鸽,满身披有羽毛,这些特征像鸟类;但它的两翼前端生有三个趾爪,嘴的外形像鸟喙但其内长有牙齿,尾长并有一长串尾椎骨,这些特征又像爬行类,所以,始祖鸟化石的特征说明,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证明了鸟类和爬行类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故不符合题意。

B、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与现在气体相比,缺少的是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C、现代入类和现代的类人猿具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现代入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而黑猩猩属于现代类人猿。故符合题意。

D、大量事实说明: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进化,首先明确的是生命的起源。对于生物的进化,应从起源、证据、历程、原因等方面去掌握。

19.人类起源于

A. 类人猿

B. 古人类

C. 森林古猿

D. 大猩猩

【答案】C【解析】略

20.动物的进化顺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熟记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的知识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原题说法正确。

故选A。

21.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鲫鱼、蚯蚓、大熊猫、扬子鳄

B. 蚯蚓、扬子鳄、鲫鱼、大熊猫

C. 蚯蚓、鲫鱼、大熊猫、扬子鳄

D. 蚯蚓、鲫鱼、扬子鳄、大熊猫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掌握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按照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按照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扬子鳄是爬行类;鲫鱼属于鱼类;蚯蚓属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相比是低等的;大熊猫是哺乳类。因此这些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的排列顺序是:蚯蚓、鲫鱼、扬子鳄、大熊猫。故选D。

22.有些化石证明许多生物只存活了短暂的时间就灭绝了,能解释的是()

A. 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剧烈

B. 繁殖能力太低

C. 缺乏能遗传的有利变异

D. 人工选择导致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解遗传的有利变异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关键。

【解答】按照达尔文的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当环境发生改变特别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生物如果没有产生适应变化了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就会在生存斗争中被环境淘汰,即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可见,环境选择了生物,但在选择之前生物必须出现适应这种环境的可遗传的变异。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3.如图是米勒实验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A. 装置中CH4(甲烷)、NH3(氨气)、H2O(水蒸气)、

H2(氢气)四种气体用于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

B. 火花放电模拟闪电

C. 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

生命

D. 烧瓶中的清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答案】C

【解析】解: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该实验不能证明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故选:C。

米勒模拟实验是模拟在原始地球还原性大气中进行雷鸣闪电能产生有机物(特别是氨基酸),以论证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实验。1953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米勒在其导师尤利指导下完成的。据此解答。

米勒的实验及结论的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可结合米勒的实验装置图,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24.在人类起源和进化过程中,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

A. 直立行走

B. 制造工具

C. 学会用火

D. 产生语言

【答案】A

【解析】解: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得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和手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故选:A。

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的基础,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解此题的是关键是理解掌握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是事实。

B. 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是观点。

C. 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事实。

D. 其他地区没有200万~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是事实。

【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能够正确区分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事实和观点是解题关键。

【解答】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是实有的事情,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事情等;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这是真实的事情,是事实;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是观点;其他地区没有200-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这只是一种观点,不一定是事实。故D符合题意。故选D。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6.鸟类学家廷伯根对黑头鸥习性的早期观察中,发现一个现象:雏鸥孵出不久,双亲

便把蛋壳残片用喙捡起,飞到远离鸟巢的地方将其扔掉。针对该现象,廷伯根提出问题:黑头鸥为什么要将蛋壳残片抛离?

(1)针对问题,作出假设:______(至少写出两种)。

(2)廷伯根进行了系列实验

实验1:把很多黑头鸥的蛋分散放在养鸥场外的沙滩上,其中有些蛋保持自然色(即蛋壳外表面的杂色),其他蛋都被涂上醒目的白色(即蛋壳内表面的颜色);从隐蔽处观察数日,记录乌鸦和银鸥对2种蛋的捕食率。结果:69枚白色蛋被取食43枚,而同样数里的杂色蛋只被取食了13枚。

实验2:把一些完整的天然杂色蛋分散地放置在沙地上,然后再把一些破蛋壳放在离完整蛋不同距离的地方(分别是15m、100m和200m),观察捕食者反应。预测

实验2较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

(3)实验1和2的变量分别是______;黑头鸥繁殖期“抛壳”行为的原因,根据实验1和2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从获得途径上看属于动物的______行为。产有硬壳的卵是鸟类的重要特征。卵壳对于卵的作用是______(至少写出两点)。动物的行为以及结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______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答案】①破蛋壳锋利的边缘有可能伤害到雏鸟。

②破蛋壳妨碍了成年鸥孵卵和喂养雏鸟。

③破蛋壳白色的内表面十分醒目,能吸引捕食者(乌鸦和银鸥)的注意力,把白色的蛋壳移走可以保护巢和雏鸟的安全。破蛋壳与完整卵之间的距离越远,完整卵被捕食者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卵壳颜色白色卵的被捕食数显著地高于天然的杂色卵先天性保护、卵壳上的气孔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自然选择

【解析】解:(1)科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①破蛋壳锋利的边缘有可能伤害到雏鸟。

②破蛋壳妨碍了成年鸥孵卵和喂养雏鸟。

③破蛋壳白色的内表面十分醒目,能吸引捕食者(乌鸦和银鸥)的注意力,把白色的蛋壳移走可以保护巢和雏鸟的安全。

(2)把一些完整的天然杂色卵分散地放置在沙地上,然后再把一些破蛋壳放在离完整卵不同距离的地方,结果发现破蛋壳与完整卵之间的距离越远,完整卵被捕食者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3)蛋壳的外面呈杂色,而内面呈白色,可见实验1和2的变量是卵壳颜色。在成鸥孵卵期间杂色的卵有很好的隐蔽效果,但破蛋壳的白色内表面十分醒目,能吸引捕食者(如乌鸦和银鸥)的注意力。成鸥如把白色蛋壳移走就能增加巢和雏鸥的安全。因此可以认为对成年鸥移走破蛋壳的原因所作出的假设是破蛋壳的白色内表面能吸引捕食者(如乌鸦和银鸥)的注意力。实验一结果支持该假设的理由是:白色卵的被捕食数显著地高于天然的杂色卵。这种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这些实验和其他一些实验都证实了当雏鸥孵出后成年鸥把破蛋壳从巢中移走的确是一种有利于生存和生殖的行为,它可确保幼鸥有较高的存活率,是黑头鸦对其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因此,自然选择将会保存具有这种行为的成年鸥。经过自然选择的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总是和生活环境相适应。

故答案为:

(1)①破蛋壳锋利的边缘有可能伤害到雏鸟。

②破蛋壳妨碍了成年鸥孵卵和喂养雏鸟。

③破蛋壳白色的内表面十分醒目,能吸引捕食者(乌鸦和银鸥)的注意力,把白色的蛋壳移走可以保护巢和雏鸟的安全。

(2)破蛋壳与完整卵之间的距离越远,完整卵被捕食者发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3)卵壳颜色;白色卵的被捕食数显著地高于天然的杂色卵;先天性;保护、卵壳上的气孔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自然选择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结合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等进行分析解答。

观察法、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7.19世纪中叶,人们并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直到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

法国科学家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如图所示)才弄清了事实的真相。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设计这个实验的科学家是______。

(2)打断“鹅颈”后,瓶内的肉汤腐败的原因是______。

(3)“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这位科学家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______法。(选填字母)

A.巴氏消毒法B.腌制法C.脱水法

(4)细菌在肉汤中通过______的方式进行生殖。

【答案】巴斯德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并大量的繁殖 A 分裂

【解析】解:(1)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2)将“鹅颈”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则空气中的细菌就进入肉汤,并大量繁殖之后,使肉汤腐败。

(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

(4)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每20--30分钟就能繁殖一次。

故答案为:(1)巴斯德;

(2)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并大量的繁殖;

(3)A;

(4)分裂。

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巴斯德实验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要好好掌握,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巴斯德实验的内容以及结论等知识。

四、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8.(11)下图是生物进化进化树的一部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原始生命诞生于_____________。从进化树中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进化树可以看出,G类动物与F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从G类动物的发育分析,它的幼体生活在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呼吸。J类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此类动物生殖发育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更加适应陆地生活。

(3)E类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所谓的“皮”实际是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等作用。

(4)一条2 -2.5 公斤的雌鲤鱼一次产卵可产50万粒;一只雌蟾蜍每年产卵量可达万枚.这种现象可用自然选择学说中的___________来解释.

(5)生物之所以能够进化,是因为自然界的生物普遍存在着_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的结果。

【答案】(1)原始海洋,从水生到陆生;

(2)水中,鳃,胎生哺乳;

(3)外骨骼,保护和支持;

(4)过度繁殖;

(5)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解析】(1)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环境分析,从水生到陆生;从结构分析,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物的等级分析,从低等到高等。

(2)由进化树可以看出,G类与F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所以G类为两栖动物,所以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所以J类的生殖发育特点是胎生哺乳。

(3)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要有“蜕皮”现象,即蜕的皮为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4)从题目中可以看出生物繁殖后代的能力很强,因此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度繁殖来解释。

(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生物能够进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9.如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

水蒸气等气体,模拟了______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为其提供能量,

采用b装置的目的是模拟______。

(3)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含有的______水溶液。

(4)米勒认为原始生命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可能诞生的,它的场所是______。

(5)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从______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的。

【答案】原始大气降雨有机物原始海洋无机物

【解析】解: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在这个实验中,一个盛有水溶液的烧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间里含有氢气、氨气、甲烷和水蒸汽等“还原性大气”。米勒先给烧瓶加热,使水蒸汽在管中循环,接着他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球型空间下部连通的冷凝管让反应后的产物和水蒸汽冷却形成液体,又流回底部的烧瓶,即模拟降雨的过程(如图)。经过一周持续不断的实验和循环之后。米勒分析其化学成分时发现,其中含有包括5种氨基酸和不同有机酸在内的各种新的有机化合物,同时还形成了氰氢酸,而氰氢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组成核苷酸的基本单位。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该混合气体中不会含有氧气,用来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和原始地球的条件。图中B装置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和C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

(2)米勒通过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b模拟降雨过程。

(3)、(4)图中B装置里是用来产生水蒸气的沸水。B和C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C中为含有有机物的溶液。

(5)D装置是冷凝管,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冷却后,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此实验表明: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故答案为:(1)原始大气;

(2)降雨;

(3)有机物(氨基酸);

(4)原始海洋;

(5)无机物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此题考查了米勒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及解析)

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根据图①一③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人体平静呼吸时,肺容量变化示意图,图中b→c 段表示吸气过程,膈肌舒张B.当光照强度达到图②中b 点时,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当环境温度降低时,图②中的a点下移 D.图③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变化 2.人类的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R)决定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r)决定的。如果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 A.RR×RR B.RR×Rr C.Rr×Rr D.rr×rr 3.下图是某生物细胞内两种生理活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动物细胞 B.①过程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 C.②过程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D.进行①和②过程的结构都是能量转换器 4.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载人深海探测器“蛟龙号”是世界上第一个下潜深度达到7000米以上的探测器。漆黑的海底世界,并非生命的禁区,海底“热泉”更是生命的乐土,在这里,最不可能出现的生物是() A.细菌B.藻类C.管状蠕虫D.蟹 5.下列实例与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不正确的是() A.制作泡菜——乳酸菌发酵 B.利用大肠杆菌生产糖尿病药物——转基因技术 C.小羊“多莉”的诞生——杂交育种 D.宇航员“抗荷服”的研制——仿生技术 6.下图甲、乙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光时,选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B.要对甲图进一步放大,应先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C.图中①与②比较,①是在高倍镜下看到的物像 D.乙图中②物像不清晰时,应调节粗准焦螺旋 7.如图为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其中①~⑧代表相关结构或物质,a、b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③④⑥构成了肾单位 B.a、b分别代表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C.正常情况下,⑦中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D.若⑧中检测到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⑤出现了异常 8.下列关于种子植物的描述正确 ..的是() ①银杏的种子俗称“白果”②种子萌发时,首先是胚芽突破种皮 ③针叶林以松、杉等植物为主④油菜缺硼时,只开花不结果 ⑤棵子植物的种子没有胚 A.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③④ 9.下表中能正确表达其左侧图所示关系的是() 甲乙丙丁 A眼球壁的中膜角膜虹膜脉络膜 B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神经 C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器官消化腺

2018福建中考生物试题和答案及解析[版]

2018年福建省中考生物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瓜中甜味物质主要储存在细胞的() A.液泡 B.线粒体 C.叶绿体D.细胞核 2.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来看,树叶属于()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植物体 3.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A.肾脏 B.输尿管C.膀胱D.尿道 4.酿制葡萄酒时,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的是() A.青霉 B.根瘤菌 C.酵母菌 D.醋酸菌 5.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 A.子叶 B.胚乳 C.胚芽 D.种皮 6.长期不吃水果和蔬菜,导致牙龈出血,可能是因为体内缺乏()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7.桫椤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根、茎、叶,没有种子。桫椤属于()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8.阅读药品说明书相关内容,可判断该药() A.是外用药 B.是感冒药 C.在有效期内 D.一次服3片 9.胰岛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的疾病是() A.侏儒症B.糖尿病C.艾滋病D.夜盲症 10.暴雨过后菜地积水,导致菜苗烂根,主要原因是土壤中() A.温度过低B.养分流失 C.光照不足 D.氧气不足 11.如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看到的视野,导致 这一结果的操作可能是()

A.涂抹不均B.盖盖玻片不当 C.染色不均 D.放大倍数过大 12.下列属于预防近视的做法是() A.课间远眺几分钟B.强光下看书 C.在公交车上看书D.躺着看手机13.“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与诗中动物不相符的描述是()A.前肢为翼B.骨骼轻便 C.体表覆羽 D.变温动物 14.下列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是()A.蝗虫B.家蚕 C.青蛙D.家鸽 15.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下列属于香菇特征的是() A.无细胞核B.有叶绿体 C.孢子生殖 D.单细胞 16.研究发现某工业区附近海域的海蛇蛇皮中砷含量增高,这一结果说明()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17.下列处于同一分类等级中的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是()A.牛科B.偶蹄目C.哺乳纲D.脊索动物门 18.关节中,具有减少骨与骨之间摩擦功能的滑液存在于()A.关节头 B.关节窝C.关节囊D.关节腔 19.如图是用天竺葵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步骤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步骤在黑暗中耗尽叶片中的二氧化碳 B.b步骤用黑纸从上下两面遮住叶片同一部分 C.d步骤用碘液染色,叶片遮光部分将变蓝色 D.该实验可以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0.耳结构中听小骨的作用是() A.收集声波B.传导振动 C.感受刺激 D.产生听觉 21.下列有关染色体、蛋白质、DNA、基因关系的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

2020年中考生物试卷分析

2020年中考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结构 本次生物试卷,满分30分,考试时间共30分钟。考查内容是人教版七、八年级上下册课本,题型及分值如下: (一)选择题15小题、15分 (二)非选择题4个大题、15分 选择题考查类型包括实验操作题,概念理解题,读图题等类型,考查内容包括实验操作(3、4题),植物的分类(7题),植物的发育(2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题),生命活动的调节(6题),生殖和发育(13题),动物的类群(14题),健康的生活(5题),生物技术(11题),微生物的结构特点(10题),生命的起源和进化(15题),动物的运动(9题),生物多样性(8题),概念理解(12题)等。 非选择题考察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的三大作用(16题),遗传与变异(18题),人体的系统(17题)等内容,读表格,曲线,图形等形式。 试卷知识点重点突出,与往年中考题型相似,考察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2、难易程度 本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较广,注重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生物技术的联系,面向全体学生,试题依据新教材、新课标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能力,大部分的试题学生通过平常生物课学习并结合分析

能够解答,本试卷同时兼顾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及改进措施 本次考试优生基本正常发挥,但也有读题目不仔细丢分现象,例如将选正确的看成选错误的,关于优生,教师应该在提高其综合水平的同时培训答题技巧;中等生有所进步,还有提高的空间;差生成绩相比期末考试较稳定,教师还应该主抓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针对他们的答题情况我总结出以下三点:1、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基础重点知识的掌握精确程度不够;2、学生的考试应变能力不好,审题不仔细;3、不能自主分析归纳重难点,需要教师及时点播提高。 通过分析本次考试的得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做好以下几点: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2、把握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十大主题相关知识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 3、应加强中考题型练习,精选精讲。 4、对于大部分学生,应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以巩固知识点。 5、及时关注差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化思想,力求人人有进步。

云南省中考生物试卷解析

2014年云南省中考生物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体内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故答案选C 2,、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收镜.故答案选A 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清水,是为了将撕取的洋葱表皮被展平、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而滴加碘液是对细胞进行染色,故选择B 4、在细胞结构中,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故选择B 5、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就叫做细胞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就叫做组织.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再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进一步构成系统.因此,组成人体的细胞形状多种多样的原因是因为细胞发生了分化.故选择C 6、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桃的最外面是果皮,属于保护组织,里面的果肉等部分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可见桃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一个器官。故选择C 7、D 8、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甲完全浸没在水中,缺少空气;乙浅埋在湿润的土壤中,具备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丙浅埋在干沙中,缺少水分. 故将甲、乙、丙三粒有活力的小麦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做如下处理:甲完全浸没在水中,乙浅埋在湿润的土壤中,丙浅埋在干沙中.几天后,萌发的种子是乙。故选择B 9、在植物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中,胚珠发育成种子。故选择D 10、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故选择C 11、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在线粒体里在氧气的作用下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可见要想提高作物的产量就要想办法促进光合作用,并抑制呼吸作用.由其原理可知促进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光照、增加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我们知道适当提高温度可以促进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此适当增加白天的温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而夜晚适当降温则可以抑制其呼吸作用. A、适当增加光照时间,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就大,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故不符合题意. B、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适时松土、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增产.故不符合题意.

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含答案)

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都含有消化酶 B.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C.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D.如果父亲和母亲都患有某种遗传病,那么他们的子女—定患有该遗传病 2.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携带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B.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C.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其子代只表现显性性状 D.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显性性状 3.“玉兔二号”月球车搭载着拟南芥等6种生物,在月球背面进行生物生长培育实验。在月球微重力条件下,拟南芥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内,一定发生明显变化但不会导效变异的是( ) A.染色体形态B.DNA的结构C.基因的结构D.染色体结构 4.如图为膝跳反射活动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膝跳反射的神经传导途径是5→4→3→2→1 C.若7受损,其他部位正常,既能完成膝跳反射也能产生感觉 D.若2受损,其他部位正常,既不能完成膝跳反射也不能产生感觉 5.医学人员为了探究眼轴(眼的前后径)长度和视力的关系,依次检查了不同近视程度的志愿者180人的眼轴长度和视力,记录如下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眼轴长度/mm≤26.9927.00~28.4928.50~29.99≥30.00平均视力 1.020.960.820.46 提示:人眼的正常视力大于1.0 A.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视力越来越好 B.随着眼轴长度的增加,视力越来越差 C.眼轴长度与视力好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D.眼轴长度≥30.00mm的志愿者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6.如图为玉米种子萌发时胚与胚乳的有机物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胚乳、b代表胚 B.种子萌发初期由胚乳提供有机物 C.胚乳内的有机物在种子萌发后逐渐被耗尽 D.M点后,胚的继续发育需要根从土壤中吸收有机物 7.图示可以简洁、直观的表示生物的生理过程,图示一片正常进行生理活动的叶片,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与不同生理活动有关的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二氧化碳、氧气、水、有机物 B.若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①②③④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有机物、水

2017年沈阳中考生物试卷及解析

2017年中考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对动物进行分类,下列是他分类的部分动物类型及其主要特征,其中相当于现代动物类中爬行类的是() 选项类型主要特征 A 胎生四肢动物有毛 B 卵生四肢动物皮上有鳞 C 卵生二肢动物有羽毛,能飞 D 卵生无肢动物有鳞,水栖,用鳃呼吸 A.A B.B C.C D.D 2.2016年3月,一场以人工智能AlphaGO获胜的围棋人机大战引人瞩目,与AlphaGO 对弈的棋手分析棋局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 A.感受器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3.某同学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固定装置省略),并将该装置放在阳光直射处,10分钟后观察到U形管右侧的液面明显下降,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B.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C.植物进行了呼吸作用 D.植物吸收了无机盐 4.白尾黄鼠是沙漠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它在高温环境下体温的昼夜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该动物在6时左右体温达到最低值 C.该动物在6时至9时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D.该动物体温的昼夜变化是对沙漠环境的适应 二、填空题(本题有8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5.疟疾是一种血液传染病,疟疾的相关研究者中已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 (1)法国科学家拉韦朗从病人体内找到了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获得1907年的诺贝尔奖,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红细胞中,破坏红细胞结构,影响血液对的运输.

(2)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明了化学物质DDT,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奖,用DDT杀灭蚊子,在当时有效控制了疟疾的流行,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分析,用DDT灭杀蚊子属于. 6.近年来,一种号称由几十种水果发酵而成的“酵素”成为人们热购的产品. (1)“酵素”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酶的称呼,酶在生物体内起作用. (2)某商家宣称:分解脂肪的酶素(酶)能阻止人体对脂肪的吸收,食用这种酵素可以达到减肥效果,有同学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该酶素属于蛋白质,与其它蛋白质一样,食用后在小肠内会被消化成而被人体吸收,所以无法达到减肥效果. 7.克拉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可用于治疗某些病菌引起的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疾病. (1)由某些病菌引起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用克拉霉素治疗,皮肤是人体抵抗病原体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免疫的作用.(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 (2)当前,滥用抗生素现象比较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下列几位同学关于使用抗生素的一些观点,其中合理的有.(可多选) A.某次咳嗽时,服用一种抗生素后很快痊愈;如果以后再咳嗽,坚持用这种抗生素 B.咳嗽的致病原因有多种,不是所有的咳嗽都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C.为了避免浪费,咳嗽时应先服用以前用剩的抗生素,若无效再寻医就诊 D.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与用药量有关,为了早日痊愈,应尽量增加用药量 E.使某种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较好,也不应长期使用,因为这样易使病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自身健康.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第27(2)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36分) 8.小明发现某社区工作人员向池塘内喷洒某杀蚊液一段时间后,池塘内部分水生动物出现死亡现象.查阅资料发现.该杀蚊液对水生动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已知水草A和水草B对该杀蚊液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从而降低毒性,为了比较单独投放一种水草和混合投放两种水草对该杀蚊液的降解效果,小明欲利用若干玻璃鱼缸、池水、杀蚊液金鱼、水草A和B等进行实验.老师建议实验用量的搭配比例为:5升池水:200克水草:5条金鱼,每5升池水中杀蚊液加入量为10毫升.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选择池水而不是蒸馏水进行实验,是因为水池中含有,更有利于鱼缸中生物的生存. (2)请结合老师的建议,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北京市2018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1. 大熊猫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系统 【答案】A 【解析】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大熊猫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 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活在水中 B. 由一个细胞构成 C. 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D. 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活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3. 在观察菜豆植株的不同结构时,选取实验材料不正确的是 A. 观察气孔一一叶表皮 B. 观察子房——雄蕊 C. 观察根毛——根尖 D. 观察子叶——种子 【答案】B 【解析】气孔位于叶的表皮,A正确;子房是雌蕊的组成部分,不是雄蕊的,B错误;根毛位于成熟区,成熟区是根尖的一部分,C正确;子叶是种子种的一部分,D正确。 4. 关于“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载玻片中央滴加生理盐水 B. 碘液染色有利于观察 C. 应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D. 能观察到细胞壁 【答案】D 【解析】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滴加和人体细胞液浓度相同的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原有形状,

便于观察,A正确;观察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为了观察的更清楚,应该用稀碘液染色,B正确;用低倍镜进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C正确;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没有细胞壁,D错误。 5. 人的个体发育起点是 A. 精子 B. 卵细胞 C. 受精卵 D. 婴儿 【答案】C 【解析】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长成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人体的发育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的胚胎发育阶段;二是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的胚后发育阶段。精子和卵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是人体发育的起点。 6. 球迷观赛时,看到精彩瞬间会激动得欢呼雀跃。对球迷这种反应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这种反应过程属于反射 B. 这种反应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C. 眼和耳是感受刺激的主要器官 D. 骨骼肌是产生动作的效应器 【答案】B 【解析】球迷观赛时看到精彩瞬间,会激动得欢呼雀跃。球迷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这种反应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眼和耳是感受刺激的主要器官,骨骼肌是产生动作的效应器。 7. 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需完成手腕屈和伸等动作,关于这些动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 B. 由一块骨骼肌收缩完成 C. 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

2018年江西省中考生物试卷(附答案解析)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 --------------------此 -------------------- 卷 --------------------上 -------------------- 答 -------------------- 题 --------------------无 -------------------- 效------------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2018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生 物 本试卷分满分3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配”,绿叶在植物的结构层次中属于 ( ) A .细胞 B .组织 C .器官 D .植物体 2.下列与青少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匹配的是 ( ) A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B .面对挫折,自暴自弃 C .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D .不沉迷网络,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 A .垃圾分类回收 B .低碳绿色出行 C .沿河排放污染物 D .禁燃烟花爆竹 4.某地采用人工浮床(如图)治理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植物通过根尖分生区吸收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B .植物根系上吸附的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C .图中包括一条食物链:植物→食草鱼→野鸭 D .人工浮床通过遮挡阳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能防止水华 5.种子萌发时,首先进行的是 ( ) A .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B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C .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 D .从周围环境吸收水分 6.两栖类和鸟类在生殖发育方式上的共同点是 ( ) A .体内受精 B .卵生 C .体外受精 D .变态发育 7.如图表示农作物种植密度与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的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强度均增强 B .种植密度越大,农作物产量越高 C .种植密度为m 2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D .种植密度在m 4之后,有机物积累继续增多 8.关于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环境光线较暗时,使用反光镜凹面对光 ②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目镜 ③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④视野中带黑边的圆圈,为口腔上皮细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9.如图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剪刀1”、“剪刀2”分别代表两种消化酶。其中“剪刀2”能出现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 ( )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2018年深圳市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8年深圳市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诗句“雨露滋润禾苗壮”所隐含的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分 D. 空气 【答案】C 【解析】诗句“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 点睛: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2. 在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以下操作步骤:①安装物物镜和目镜②取镜③对光④观察,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④①③② 【答案】B 【解析】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到视野中央。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取镜、①安装物镜和目镜、③对光、④观察。 3. 2016年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想知道深圳人民关于全面放开二孩的想法,用的方法是() A. 调査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探究法

初中生物试卷分析报告【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试卷分析报告 初中生物试卷分析报告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初中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指导思想,依据《中学课程标准》,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考查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导向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以五四制初一、六三制七年级期末生物试卷进行以下分析: (一)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训练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生命现象、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理变化、生物进化、实验探究以及联系实际的生活常识等知识,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

少。试卷在注重考查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从全卷来看,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的试题比较少见,大多涉及到同一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或几个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有些试题已有相当的综合度,如题28、32、33、34,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学会组合多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的迁移、重组能力。 (二)关注社会,突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性 全卷与生产、生活、社会、新科技有关的试题有1、5、7、13、17、18,21、28、32、33、34共11题40分,占40.4%。试题以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环境和科学发展和实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试题背景,如“嫁接技术的应用、小白鼠的生存条件实验、森林的作用等,在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触及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了生物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时代主题。这些试题很好地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经常注意社会实际问题,常用生物学视角观察问题,感悟到生物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生物就在我的身边,我们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从而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同时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有积极的

中考卷生物试题解析版 (2)

生物中考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说明:本卷共4页,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字母代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要断定视野中的一个黑点是在物镜上,需要移动或转动显微镜的结构是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显微镜相关内容 2.下列对教材中“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实验法 B.实验目的是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该实验能够说明草履虫具有应激性 D.将实验动物换成“水蚤”,一样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 D 草履虫实验相关内容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①⑤结构 B.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⑥结构中 C.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④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D.韭菜的上皮细胞和保卫细胞都没有③结构 答案: C 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 4.下列有关动物形态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节肢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外骨骼 B.猪肉涤虫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C.家鸽的心脏和肺位于胸腔内,胃、肠等位于腹腔内 D.软体动物体表有坚硬的外壳,有蜕皮现象 答案: B 各类动物特征 5.植物分类时,将银杏和迎客松分为一类,将满江红和桫椤分成另一类,这样划分的分类等级单位是 A.属 B.科 C.门 D.界 答案: C 植物分类依据 6.在研究池塘植物类群是,有的同学认为黑藻属于藻类植物,但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们肯定的判定黑藻属于被子植物,他们最有力的证据是 A.黑藻有根、茎、叶的分化 B.黑藻有种子 C.黑藻有果实 D.黑藻有发达的输导组织 答案:C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7.下图是同一温度下,绿色植物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中考卷生物试题解析版(2)

生物中考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说明:本卷共4页,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后,用笔将 2B 铅答题卡上相应的字母代号(A、B、C D)涂黑,如需改动,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1.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若要断定视野中的一个黑点是在物镜上,需要移动或转动显微镜的结构是 A.①③ B.①② C. ③④ D.②③ 答案: A 显微镜相关内容 2.下列对教材中“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主要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实验法 B. 实验目的是说 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C.该实验能够说明草履虫具有应激性 D. 将实验动物换成“水蚤”,一样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 D 草履虫实验相关内容 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乳酸菌都没有①⑤结构 B. 昌乐西瓜的甜味物质主要存在于⑥结构中 C.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了④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D. 韭菜的上皮细胞和保卫细胞都没有③结构 答案: C 动植物细胞结构区别 4.下列有关动物形态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节肢动物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外骨骼 B.猪肉涤虫身体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C.家鸽的心脏和肺位于胸腔内,胃、肠等位于腹腔内 D.软体动物体表有坚硬的外壳,有蜕皮现象 答案: B 各类动物特征 5.植物分类时,将银杏和迎客松分为一类,将满江红和桫椤分成另一类,这样划分的分类等级单位是 A. 属 B. 科 C. 门 D. 界 答案: C 植物分类依据 6.在研究池塘植物类群是,有的同学认为黑藻属于藻类植物,但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们肯定的判定黑藻属于被子植物,他们最有力的证据是 A.黑藻有根、茎、叶的分化 B. 黑藻有种子 C?黑藻有果实 D. 黑藻有发达的输导组织 答案: C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7.下图是同一温度下,绿色植物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D段植物的光合作用逐渐加强,呼吸作用逐渐减弱 B.该曲线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不断加强 C.DE段表示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量相等

最新中考生物试卷分析

精品文档 中考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特点 近三年的中考生物试卷均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总体难度适中,试题灵活。试题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科特点,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内容,重要核心内的考查;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图文转化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体现对学生人文精神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方面以及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试题的分值主要分布在生物与环境、生物体的结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动物、生物的生殖和遗传、生物技术等方面。试题的导向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关 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问题二、从“三维目标”分析试卷 1、知识方面: 能够立足于基本知识,按照市考试说明进行命题,知识点覆盖初中四册,难易适中,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顾及到各类学生的学生实际。 2、能力方面: 重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培养的导向性。注重学生对图表和数据的分析能力、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资料和信息能力及方法的考查,努力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 3、情感方面: 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此外,该试卷还将社会热点问题,当地特色经济等问题渗透到试题中,体现生物与生活,生物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一种亲近感觉。 三、试题突出的特点 1、注重基础,注重一题多知识点的考查 水果玉米皮薄、汁多、质脆而甜,广受各地人们喜爱。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水果玉米的含糖量很高,糖类是唯一一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物质 B.水果玉米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 C.水果玉米的害虫蝗虫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D.生长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的水果玉米甜度更高,这是环境影响生物的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了食物中的营养,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等基础知识点。 2、注重对学生进行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

2020年沈阳生物中考试题解析

中考题解析格式及分类标准一、题目分类标准 序 号 考点 对应内容 1 生物与环境(或生 物与生物圈) (2020?沈阳)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C. 沙漠里的植物种类稀少 D. 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 【解析】选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仙人掌的叶 变成刺状,能够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沙漠里的植物种类 稀少是水对植物的影响,北极熊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不易被敌还发现, 是对环境的适应。 (2020?沈阳) () A.害虫 B. 鹰 C. 草 D.蛇 【解析】选C。这条食物链中草是第一营养级,害虫是第二营养级,蛇是第三 营养级,鹰是第四营养级。 (2020?沈阳) 15.下列生物属于分解者的是( ) A. 水绵 B. 木瓜 C. 衣藻 D. 蚯蚓 【解析】选D。水绵、木瓜、衣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 物,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属于生产者;蚯蚓能把枯枝落叶 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重新被植物利用,促进物质循环,属于分解 者。 (2020?沈阳) 1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的特点,正确的是( ) A.单方向的,逐级减少的 B.单方向的,逐级增加的 C.可循环的,逐级减少的 D.可循环的,逐级增加的 【解析】选A。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 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 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 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20?沈阳) 20.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2020年中考生物试卷解析

2020年中考生物试卷权威解析 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命制以《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四个考出来”为指导思想,坚持“五育并举”,以价值引领、教学导向为目标,精心选材,保持稳定。命题坚持宽广融通,走大道、求大气的##风格,突出学科特色。试题聚焦学科素养,在考查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注重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科学阅读与科学表达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意识和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01 目标引领,激励成长 落实立德树人 试题着眼于将考生当前的学习与国家未来的发展相联系,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将育人观和价值观导向放在第一位,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19题以微塑料为情境,提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寻找降低其危害的方法,有利于考生认识到只有把生产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人类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20题以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关系为情境,使考生认识到生物圈是一个有机整体,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减少人为干扰尤为重要。 试题关注##发展,使考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绿色##”的重要意义。 第18题以##城市绿化常见地被花卉植物——二月兰为研究背景,引导考生认识##乡土植物,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体会二月兰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 第5题以唯一冠有“京”字的##特色果品——京白梨为研究对象,请考生结合学科知识对果实的保存条件进行分析,贴近考生生活,联系生产实践,体现##特色。 试题引导考生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体悟生物生存智慧。 第11题通过对灰喜鹊筑巢行为的研究,体会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2019年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2019年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能生长和繁殖 C.都能自由运动D.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下图是某同学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过程后绘制的示意图,其中分裂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 C.③→②→①→④D.①→④→②→③ 3.下列措施与其依据(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A.农作物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萌发需要水分 B.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呼吸作用 C.移栽植物时根部带土团——保护幼根 D.在种植草莓的大棚里放养蜜蜂——帮助植物传粉 4.在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A.种B.门C.纲D.属 5.一棵大豆和一只麻雀相比所不具备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B.组织C.系统D.器官 6.视觉的形成过程中,物像形成的部位是() A.视网膜B.大脑皮层C.角膜D.晶状体 7.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甲、乙两试管中物质颜色变化正确的是() A.甲中物质变蓝B.乙中物质变蓝 C.甲、乙中物质都变蓝D.甲、乙中物质都不变蓝 8.缩手反射的反射类型及完成该反射的神经中枢是() A.简单反射、大脑B.复杂反射、脊髓 C.复杂反射、大脑D.简单反射、脊髓 9.某人患扁桃体炎,做血常规检查时发现数目明显增多的血细胞和输液治疗时针刺的血管分别是() A.红细胞、动脉血管B.白细胞、动脉血管 C.红细胞、静脉血管D.白细胞、静脉血管 10.蛔虫、蝗虫、蚯蚓分别属于() A.线形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B.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线形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

(完整版)生物会考试卷分析

生物会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内容分析 (一)试卷命题分析 15套生物会考试卷的命题依据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试题结构、题量、取材、情景、命题思路等方面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试卷的整体来看,试卷的知识覆盖面较大,考查七、八年级上下册整本书的知识点,试卷的难易度适中,基础知识占主导地位。 1.试题量方面:题量比较适宜,试卷通常共五大题。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识图作答题,简答题。个别试卷当中有实验探究题或者资料分析题。 2.三维目标方面:①主要考查主干知识,全卷所涉及的知识点均为课本中的核心内容;②注重知识理解能力和生物技能的考查;③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试题特点 1.贴近生活,关注学生 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生物问题。如由“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诗句让学生了解柳树可采用哪种方式来进行繁殖;让学生了解现在用青霉素治疗一些传染病比三十年前效果差的原因是什么;考查学生理解不随地吐痰有利于预防何种疾病;考查学生了解安全用药的常识;考查学生

了解常见的传染病属于何种类;考查食物中豆芽食用部分由什么发育而来等等一系列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物知识。 2.关注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从试题来看没有怪题、难题和偏题,难易适中,主要考查生物常识,注重对学生生物文化素养的考查。每份试卷中试题都属于最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不需要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便可以做出答案。 3.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试卷关注社会热点,联系我国在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方面的新进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情感得以升华。试题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合肥市政府将以免费赠送的方式,向市民免费发放5万套控油壶,倡导人们科学摄入食用油,避免过量食用脂肪,既考查学生对过多摄入脂肪有害人体健康知识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应善于关注身边的热点新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题目中关于如何预防禽流感的资料分析题,不但考查学生对预防此种传染病的措施的理解,而且引申出人们对全球频繁发生禽流感这种传染病的关注,对生命健康的关注,这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4.体现开放性 请学生谈谈对吸烟酗酒危害性的认识,实验探究题在设置问题时,试题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认识差异和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

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中考真题试题(生物解析版)

第 I 卷选择题 1. 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说明生物体 A. 能够生长和发育 B. 成熟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C.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D. 能对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解析】在我国北方,梧桐树一到冬天就落叶,这是梧桐对低温环境的反应,从而减弱蒸腾作用。 2. 下列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时的部分操作,正确的是 A. 对光时要让反光镜对准直射阳光以获取明亮视野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过程中,应从侧面注视装片 C. 观察未经染色处理的口腔上皮细胞应适当调暗视野 D. 欲将视野左下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C 【解析】使用显微镜对光时,要把镜头短的物镜和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而不能直射阳光,A错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过程中,应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B错误;观察未经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不能用强光,要用平面镜、小光圈使视野变暗,利于观察,C正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装片,发现物像处于视野的左下方,为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左下方移,D错误。 3. 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1mL)培养大肠杆菌,培养36小时后获得的结果如下。能说明维生素可以促进大肠杆菌生长的是 A. I和Ⅱ B. .Ⅱ和Ⅲ C. I和Ⅲ D. Ⅱ 【答案】A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该实验共有两组对照实验:培养皿Ⅰ和Ⅱ、培养皿Ⅱ和Ⅲ。若以培养皿Ⅰ和Ⅱ

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维生素,目的是探究维生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都有细菌生长。若以培养皿Ⅱ和Ⅲ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变量是糖类,目的是探究糖类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细菌不能生长。通过比较可知,含糖的培养皿Ⅰ有细菌生长,培养皿Ⅱ有糖有细菌生长,培养皿Ⅲ没糖所以细菌不能生长。因此,实验结果能说明大肠杆菌生长需要大肠杆菌生活需要维生素的是培养皿Ⅰ和Ⅱ。 4. 科学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揭示出生命的奥秘。在下列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B. 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的建立 C. 孟德尔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 D. 斯帕兰札尼研究胃的消化作用 【答案】A 【解析】达尔文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 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分析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主要靠的是资料分析;19世纪,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利用的是实验法;孟德尔发现遗传的基本规律,通过试验的论证得出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对鹰消化肉块发现了胃蛋白酶,属于实验法。因此在在以上科学研究过程中,主要研究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 5. 关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都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 B. 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都能持续进行分裂 C. 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D. 各种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A正确;分裂的细胞有一部分能继续分裂,有的就失去了分裂能力,B 错误;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所以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C正确;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D正确。 6. 比较学习法是学习生物学的常用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部分植物类群知识,正确的是 A. 藻类植物都是单细胞水生植物 B. 石花菜和葫芦藓都有茎和叶的分化 C. 桫椤是国家一级保护的裸子植物 D.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属孢子植物 【答案】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