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希腊地理学(周尚哲)

古希腊地理学(周尚哲)

古希腊地理学(周尚哲)
古希腊地理学(周尚哲)

西方地理学的鼻祖——古希腊的地理学在西方地理学史中,古希腊人的地理学占了最光辉的篇章。希腊是西方地理学的真正发祥地。正是古代希腊人创造了西文中的“地理”这一词汇。希腊语中的“地理”一词geographein,其中ge是“土地”的意思,graphein是“描述”的意思。由此可见,按照希腊语,“地理”这一词汇最古老的含义乃是“土地的描述”。现代英语的geography,法语的geographie,德语的Geographie等,全都是由希腊语的geographein派生的。

虽然在希腊人之先,古代的埃及人以及美索不达米亚人和腓尼基人他们都在地理知识的萌芽、积累和传播中有过重要的贡献,但是真正将这些零散的地理知识整理出来,合乎逻辑地加以条理化,并提出一种思维概念结构和一种学术方法上的模式,从而形成最早期的地理学思想,这一使命却历史地由希腊人来完成了。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思想一直是整个古代西方地理学的指南,指导着古代西方世界的地理考察、发现和地理学著述,促进了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和繁荣。尽管时而它又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但是希腊人首先创立了西方地理学这一事实,毕竟是载入了史册,无可争议的。

荷马史诗——古希腊地理学产生的序曲

希腊位于古代西方世界的中心——地中海区域。地中海是一个受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广阔内海,风浪一般比较平静,且又很少浓雾,加之海岸曲折,有众多良好的港湾和锚地,提供航船和商旅停泊和避风隐匿。海中还散布着许多大小岛屿,便于远航船只的中途停靠和物资补给,因此自古以来,地中海中的航海活动就非常活跃,是海上帝国的发源地。

希腊人在地中海的航行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出的青铜器、陶

瓷器、甲胄和手工艺品等,证明早在希腊殖民活动出现之前很久,大约公元前二千年期间,希腊迈锡尼航海者已经在地中海航行了。虽然上古时期古希腊人的航行范围远不及腓尼基人,不过他们也差不多航遍了地中海。他们在埃及、叙利亚和腓尼基都留下了足迹;他们还定居在塞浦路斯岛和罗得岛,同南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及利帕里群岛(LiPari)的居民做生意;他们的航船还在伊达拉里亚(Etrurie)和西班牙靠过岸。

然而,在希腊殖民活动出现之前的这些地中海航行,其范围、规模和影响毕竟是很有限的。这些航行也产生了一些故事和传说,在以后流传了好几个世纪。传说中虽然也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素材,但它们往往是真实情况与虚构臆想混杂;科学现象与神话迷信交织。因此它们还不能代表真正的地理学。古希腊早期的许多地理观点得以流传下来,不是通过科学著述,而是通过这些故事和传说,其中应首推荷马(Homer)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尤以后者更为重要。

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大约写成于公元前8-7世纪,但诗中记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则要早得多,显然是在希腊殖民活动产生之前。关于这两部古希腊最有影响的历史文献的作者,至今仍有争论。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一个生平不详的盲诗人荷马,故统称为荷马史诗。但是也有人提出这两部史诗是由民间口头传说整理而成的。

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是一部历史叙事长诗,叙述上古时期特洛伊城战役的一段情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奥德赛》则是一部对当时已知世界边远地区的记述,它叙述了奥德赛在特洛伊城陷落以后,返回家乡伊塔卡途中的艰险历程。当船只被风暴吹离了航道以后,他在遥远的异乡漫游了20年。在《奥德赛》中提到的许多

远方的地名,或许早已不存在了,或许是虚构臆想的,因此想要考证这些地方究竟是现今何处是极为困难的,也许是徒劳的。然而,这两部史诗极其清楚地反映出荷马的地理概念。荷马史诗中的地理知识属于半神话式的,即真实与虚幻、科学与神话的结合。荷马所熟悉的世界主要限于爱琴海附近的一些地方,而一切远离爱琴海的地方,他的认识往往是非常模糊和神奇的。因为《伊利亚特》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特洛伊城较小的范围中,也许它较能代表荷马的真实地理知识,而《奥德赛》则为后世提供了有关当时的边远地区的一些地理概念。

此外,荷马史诗中还描述了不少自然现象。例如《奥德赛》中有一段叙述:主人公奥德赛来到了一个几乎昼夜都有阳光照射的“日不落之地”;后来又到了一个日夜黑暗沉沉的“日落之邦”。一位上古时代的诗人,怎么能凭空构想出极地的奇异景象呢?这似乎表明当时关于远北地方夏季昼长、冬季夜长的地理现象已为古希腊人所了解。史诗的虚构臆想是有科学基础的。

荷马史诗中对于风及其相关联的天气状况也有所记述,反映了在荷马时代对风的类型等气候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北风叫做Boreas,强劲而寒冷,天气晴朗;东风叫做Eurus,温暖而湿润;南风叫做Notus,强烈而湿润,常预示风暴来临,西风叫做Zephyrus,温和而阵阵有劲……。

荷马将世界划分为东方和西方,即白昼国和黑夜国。他认为位于东方的地区离太阳较近,所以比较炎热;位于西方的地区则恰恰相反。整个南方统统归入东方范围;整个北方则归属于西方范围。关于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以风向来判定,并以上述风的名称来命名。

荷马把地球的形状想象为类似盾形的凸圆盘。河流、大洋从四面环绕着陆地。陆地之上有一铜制的天穹,太阳即沿此天穹运行。每天

日出于东方大洋,日落于西方大洋,周而复始,永无休止。至于大自然中的一切现象,荷马均归之为神所支配。有各种不同的神,分别主宰着各种自然现象。荷马关于地球已知世界的形貌,后人依据他的叙述,绘成一张地图。这张图被称为荷马地图,但并非荷马本人所绘。它可以大致反映了荷马时代地理知识所及的范围。

希腊地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把荷马推崇为地理学的祖师和创建人。这一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荷马史诗主要是历史和文学作品,并不是地理著作。它确实提供了不少地理知识,但还远谈不上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事实上,对于荷马史诗的地理价值,自古以来已存在很大的分歧。古代希腊地理学家的评价也很不一致。例如斯特拉波(Strabon)就把荷马看作地理学家,把《奥德赛》当作地理读本,而埃拉托色尼(Eratost henes)却明确指出,荷马史诗不是科学著作。由此可见,因为时代背景的限制,荷马史诗的地理价值,不应估计过高。但后人还是倾向于把它看作古代希腊地理学产生的序曲。

爱奥尼亚地理学的诞生

古希腊地理学的产生与希腊殖民活动的出现和蓬勃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哺育其成长的两个摇篮是“地理考察”和“哲学”。

希腊殖民活动的起讫年代,一般认为是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600年之间,大约持续了200多年。促使殖民活动出现和兴盛的主要原因有:人口增加引起土地的缺乏;农业发展取代了畜牧业,而土地所有权集中到贵族手中,广大农民缺少耕地;手工业发展,生产需要原料,产品需要推销,促进了商业交换活动。加上城市中的内战纷争,种种原因导致了人们的被迫或自愿外流。未知世界神奇的魅力,激发了人们的冒险精神。沿着腓尼基人开辟的道路,希腊人以完全不同的方法和更熟练的技术,开始了他们向海外的殖民活动。如同腓尼基人

那样,希腊人海外航行活动之初,也主要是谋求商业利益,但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烈,逐利和求知的欲望同样旺盛。他们并不隐匿自己的地理发现,而且留下了一批早期的地理考察记载。希腊人改进了腓尼基人的航船,使它的长度增加到40多米,铺设了甲板使乘座更为舒适,航行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希腊人航行的范围越来越远,未知世界的不断发现哺育了商人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人们对新发现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奇异景观的兴趣,刺激了人们对这些现象进行地理解释。于是,希腊人的航海活动逐渐地从纯商业求利目的,转向为求知的地理考察目的,从而积累了许多珍贵的地理考察记载。遗憾的是,这些古代地理考察记载现今大都已经失传了。

地理考察带来了文献资料的大丰收。与此同时,古希腊哲学思维的出现,又使这些丰富的地理文献得以很好的利用,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地理与哲学很幸运地首先在希腊爱奥尼亚(Ionie)结合起来,导致了古希腊地理学的诞生。爱奥尼亚地区在当时是学者云集,学术思想活跃的中心。这样一来,早期的古希腊地理学也被称之为爱奥尼亚地理学了。

爱奥尼亚地理学的创建人和代表人物是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re)和赫卡泰(Hecatee)。他们两人分别是古希腊地理学的两个流派,即地图学和描述地理学的鼻祖。古希腊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首先是从地图编绘开始,地理描述则是它发展的后一阶段。

殖民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希腊人的地理视野,人们对于有人居住世界的认识扩展到空前未有的范围。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绘制当时已知世界地图的要求,以便赋予地球一种科学的图象,并将有人居住的世界范围和形貌记入其中。

当时,希腊人已航遍了地中海区域。不但到了高卢(Gaule)和

伊比利亚半岛(Iberie),在地中海西部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而且还西出直布罗陀海峡(Gibraltar),在大西洋中航行,到达塔尔提索斯(Tartessos)、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等地。向东方,他们进入好客海(le Pont-Euxin,黑海之古称)地区,在那里建立了90多处殖民地,使好客海成为“米利都人之湖”。他们在克里米亚(Crimee)、亚速海北部顿河河口和高加索(Gaucase)等地都建立了城邦。此外,希腊人还深入欧洲内陆,到达多瑙河谷地。

希腊人对亚洲的认识比较局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他们对于小亚细亚、波斯帝国和印度都比较陌生,只有一些一般的和模糊的概念。对非洲的认识,最熟悉的是文明古国埃及。希腊学者中到过埃及的人很多,有许多关于埃及风土人情的记述。尼罗河洪泛现象使希腊学者们惊讶不解,每个人都试图作出自己的解释。希腊人知道苏丹位于埃及以南,那里居住着埃塞俄比亚人。埃及以西的地中海非洲海岸早已为人们所知,但对于撒哈拉(sahara)内地,仍然十分陌生。

希腊人对于划分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界线曾作了许多尝试。最早是将法士河(Phase,今伏尔加河)作为欧、亚两洲界线,后来这条界线又移为塔奈斯河(Tanais,今顿河)。关于亚、非两洲的界线却一致地选定为尼罗河,并将非洲称为利比亚(Libye)。由此可见,希腊人当时已经有了亚洲、欧洲和非洲及其划分的概念,这一切都为绘制世界地图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爱奥尼亚地图绘制世界地图的想法最早起源于哲学。正是哲学家,最早试图解释地球的大小与形貌。不过,绘制地图很快地成为地理学的最初目标,被视为地理学家的首要使命.在当时地理学家的眼中,地图就是对地球和世界的解释。它借助于几何学和天文学的成果,

以图形形象化地确定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并勾画出有人居住世界的形状。

米利都的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0)是第一个“敢于在一张图上画出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形状的人”。因而他被公认为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是著名的天文学与几何学家泰勒斯(Thales)的学生,这使他有条件将天文学和几何学的丰富知识应用到地图绘制中来。

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地球是宇宙和自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宇宙体系设想天空是一个球体,它的下半部看不见。地球是一个圆柱体,由于环绕地球的天空所有各点吸力相等,使它得以不动地维持在天球体的中央。地球圆柱体的直径三倍于它的高度。他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日光。他还将日圭的用法引入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观点宣称,无穷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是一个混乱而又包括丰富内涵的概念,它可以同时用于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也许正是这一无穷概念的空间定义,将他引向地理学道路。此外,他的国家希腊的航海与商业活动所涉及的广大范围,启发了他用地图来表示他的国家所处位置的念头,进而产生绘制世界地图的想法。航海与商业活动则为他积累了资料,大大地丰富了他的地图内容。

阿那克西曼德绘制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张世界地图,令人惋惜地已经失传了。关于这张世界地图的内容,后人知道得不多。根据一些文献的说法,在他的地图中,地中海是一个封闭的盆地;有人居住世界的四周都被大海所环绕——这同荷马地图中圆形大洋的图象是一致的,同关于赫尔克列斯之柱和苏伊士地峡(suez)以外存在着一个外海的传闻也相吻合。这块有人居住的陆地处于圆盘状地球的内部,也被画成圆形。欧洲被画在图的上部(北部),亚洲被画在图的

下部(南部)。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半岛和希腊半岛也在图上有所反映,而且形状已画得相当地准确。此外,在阿那克西曼德的地图中,还有海岸线、河流和山脉。当时已知的两条大河——尼罗河和多瑙河当然被画入图中,还画有一条猜测中的、位于欧洲北部的山脉——里佩斯山(Rhipees)或希伯波里恩山(Hyperboreens)等。这些丰富的内容,构成了他的地图的总轮廓。整个地图力求圆形几何对称。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几何学和逻辑学观念。

阿那克西曼德对地图学起了开创性的作用。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绘制的世界地图本身。在他之后,绘制地图蔚然成风。许多学者,如赫卡泰、德谟克里特(Democrite)和攸多克索(Eudoxe)相继绘制出经过修改和增订的世界地图。人们将这一时期的地图通称为“爱奥尼亚地图”,它指的是主要由希腊爱奥尼亚人绘制的地图。这些地图在阿那克西曼德的地图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使有人居住世界的地理图象更臻完善和准确。

大约公元前500年,米利都的阿里斯塔戈拉斯(Aristagoras)将一幅爱奥尼亚世界地图镌刻在一块铜板上,带去送给斯巴达国王(SParte)。这张铜板图刻得非常详细,可以看出所有陆地海洋和河流的轮廓。从米利都(Milet)到苏萨(Suse)所经过的各个国家都一一标出。整幅地图反映了大洋包围陆地,陆地呈圆形的形势——这正是爱奥尼亚地图对于地球和有人居住世界认识的共同特征。此外,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4世纪爱奥尼亚货币的背面图案,为一幅以弗所(Ephese)地区的地图浮雕。这也证实了,当时的希腊地图乃是人们喜爱和崇尚的物品。

诚然,爱奥尼亚地图在对地球和有人居住世界形貌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当受奥尼亚地理学鼎盛时期。已经出现了地球球

体说。最早提出地球球体说的人,一说是哲学家柏拉图(Platon);一说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eas)。但是,不管怎样,地球球体说的观点对地图学并没有立即产生影响。所有爱奥尼亚地图中的世界图象始终未能摆脱阿那克西曼德地图的原始构想。

赫卡泰与描述地理学的起源

阿那克西曼德创立了地图学,赫卡泰则赋予了地理学以文学的形式。正是他创立了描述地理学。虽然在赫卡泰之前,殖民时期的希腊航海者曾编撰了一些《航行记》之类的记述,对地中海和黑海一带进行了描述。不过大多是干巴巴的航行日记,或稍稍加以文学修饰,还称不上真正的描述地理学。这类《航行记》通篇塞满了地名和里程数字,显得枯燥无味,但也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地理资料。如记载了海岸的性质和形状、海岬、半岛、港湾及其深度,河流入海口的形态,沿河上溯直到大居民点的距离以及通航状况,港口特征,海岸腹地景观,甚至还记载了动植物区系,火山现象和居民习俗等。这些丰富的地理素材正是赫卡泰创建描述地理学的基础。

赫卡泰(大约公元前540-前480)出身于贵族家庭,这使他得以进入上层社会。他出生的米利都城是古希腊的文明城市,学者、思想家云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思想活跃,到处旅行,曾周游过埃及、小亚细亚和好客海地区,还游历过伊朗高原和米底亚(Medie)。据信他也曾涉足过厄庇努斯(Epire)和马赛利亚(Massalia)。赫卡泰博览前人的所有著作,特别是各种航行记,并结合自己亲身旅行的观察记载和在各地搜集的大量资料,编撰了一部地理著作,包括一部《旅行记》和一幅地图。赫卡泰的这部地理著作,大大超越了前辈平庸的《航行记》,它以丰富的地理资料与生动的文学描述相结合为其特点,可以说是西方地理学史中第一部真正的描述地理学著作。他的

著作现今保存下来300多个片段,是珍贵的地理学史文献。

据地理学史研究考证,赫卡泰的《旅行记》分为欧洲和亚洲两大部分。这种区域划分无疑源自阿那克西曼德地图的最初概念。描述的重点是地中海区域,写作顺序从地中海北岸开始,从西向东由赫尔克列斯之柱到达地中海东岸,然后又从南面沿着非洲海岸返回原处。赫卡泰按照民族特征将地中海海岸划分许多区段,并以当地居住的民族名称来命名地区,接着逐一加以区域描述。这种描述方法反映了古代最早期的地理区划思想。赫卡泰的地理描述着重于海岸地区,他逐段描述海岸及其腹地的情况,并明确指出海岸带的范围。从他的著作中可以读到这样的叙述:“普希利克湾(Psylique,今大锡尔特湾)宽阔水深,要航行三日。”腹地的描述以所达最远处为限,包括腹地的地形、河流和城市等内容。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赫卡泰的区域描述摆脱了前辈航行记的旧框框,不再是干巴巴的罗列海岸线、港口、城市和山川河流的地名和里程,而增加了许多引人人胜的描写内容,例如猎捕鳄鱼、河马的惊险场景以及动人的孔雀故事。他以神话中的神名解释城市名称的由来,关于城市的建立和领土占有的传说等段落也都非常精彩,别具一格。赫卡泰的文字华美,风格清新,古代讲究辞藻的文学家都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作家。不过,赫卡泰首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具有地理学家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这表现在他进行地理考察时,总是很注意观察景观外貌的总特征。他关于厄尔布尔士山地(Elbourz)的一段描述就很有代表性:“在靠近希尔坎尼亚海(Hyrcanie)的地方,耸立起高高的山岭,山上长着茂密的森林,山顶覆盖着有刺灌丛。”这一叙述很有价值,明确地划分出山地植被的森林带和灌丛带,揭示了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此外,赫卡泰的著作还对动、植物区系,民族及其风俗习惯,居民点与环境条件

的关系等都作了相有价值的记载。除了地中海地区之外,赫卡泰的著作还记述了当时已知世界的许多其他地区;如马其顿(Macedoine)、色雷斯(Thrace)直到多瑙河的巴尔千、里海与波斯湾之间的波斯、埃及尼罗河谷地、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等。赫卡泰的著作无论从地理内容,还是从地区范围来看,都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翔实,堪称古代最早的地理大全.

赫卡寨的地理著作具有鲜明的描述地理学特色。虽然这部著作仍沿用《旅行记》这类名称,但已绝非前人的《航行记》同一而论。赫卡泰的描述地理学的创新特色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以海岸地区面状的地理描述,代替以往航行记中习用的海岸线状记载;(2)以文学描述代替航行记完全实用性的地名、地物和里程的罗列;(3)地理综合法和实地考察调查方法的应用。总之,赫卡泰的地理著作和地理学思想为描述地理学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最后,还应当提一下赫卡泰地理著作中的那幅附图。虽然赫卡泰的世界地图比之阿那克西曼德的世界地图,并没有多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由于赫卡泰的地图十分幸运地流传后世,它使人们对已经失传的阿那克西曼德的第一幅世界地图的构想有了个印象,它们显然是属于同一地图学思想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德卡泰的世界地图是一份珍贵的地图学史文献。

爱奥尼亚地理学的评述者与总结者——希罗多德希罗多德(Herodotos,约公元前484-前425)是一位著名的古代希腊历史学家,有“历史之父”之称。他的巨著《历史》一书是古代历史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然而,地理学史研究者都一致将他作为杰出的古希腊地理学家。他的名著《历史》一书中,属于地理学方面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对爱奥尼亚地理学作了详细的评述和总结。事

实上,在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所处的时代,历史学和地理学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人们也不注意把自己看作是某一门学科的学者。

希罗多德出身于豪富贵族家庭,后来在政治斗争中流亡。流亡标志了他的地理冒险生涯开始。他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多年的旅行考察和搜集资料,使他对地理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当时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他熟悉地中海沿岸地区,特别是爱琴海诸岛屿和南意大利;他到过马其顿、色雷斯,并穿过海峡进入好客海,直到伊斯特河口(Ister,今多瑙河河口),还向北沿顿河谷地,行经俄罗斯草原;他的旅踪还涉及波斯帝国的许多地方,访问了苏萨(suse)和巴比伦(Babilon);多次访问了埃及,并沿尼罗河上溯到埃利芳提纳(E1ephantine,今阿斯旺)附近的第一瀑布。此外,他搜集了关于撒哈拉绿洲和沙漠商队道路的材料。

希罗多德具有一个地理学家的志趣和素质。他的旅行有着浓厚的地理考察和探险色彩。例如,他的第一次出游是去好客海,其目的并非考察历史,而是打算研究世界是怎样分成一个个大陆的,它们又各具什么样的范围和形状;他的埃及之行主要旨在考察尼罗河源头和洪水规律及三角洲的成因。

《历史》——不仅仅是历史

在希罗多德的名著《历史》中,不但包含了丰富的地理内容,而且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地理学观点。在论述亚洲和非洲的界线时,他不肯盲从前人以尼罗河为界的传统说法,最早将这两洲的疆界从尼罗河改划为苏伊士海峡。他提出这一新划法的依据,反映了他敏锐的地理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他精辟地指出,尼罗河三角洲是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的。“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这句传颂至今的至理名言便出自于希罗多德。他认为尼罗河两岸居住着同一埃及民族,若以

尼罗河作为两洲界线,势必将同一三角洲及其上的居民分割开来,这样是说不过去的。这些最早的关于地理区划界线的论述,即使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也是很精辟的见解.希罗多德还指出里海是一个封闭海域,并非北方大洋的一部分,这一论述比此后流传数世纪的说法还精确。

希罗多德从爱奥尼亚地理学中汲取了营养同时又对它作了有分寸的评述。他接受了地球是扁平状的和只有一条固定的地平线等说法,但抛弃了有人居住世界被海洋包围,因而地图画成圆形等老框框。在他编绘的地图上,北方不存在海洋,欧洲和亚洲是以一种不明确的方式向北和向东延伸.相反,他坚持认为南方存在一个连续的大洋,从印度洋到大西洋,希罗多德的这些观点比之前人对地球的认识又大大进了一步。希罗多德发扬了爱奥尼亚人的描述地理学,使之更加系统化和逻辑化。他的地理描述方法是将地区描述和种族描述相结合。前者描述空间单元,即自然环境特征,后者描述居民及其生活习俗,并以后者为主。这种地理描述构想反映作者已意识到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地理学基本原则之一,“人地关系论”思想的最早萌芽。它标志了希罗多德的地理学思想,比赫卡泰又有了决定性的进步。

不过,希罗多德作为历史学家,古代西方史学的奠基人,他的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历史学方面,地理学毕竟只处于从属地位。例如,他始终未能真正地将地区描述与种族描述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热衷于种族学的叙述,而地区描述就显得十分单薄,更谈不上深入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了。尤其是在他的民族描写中,充斥着大量难以置信的奇风异俗和臆想的离奇神话。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居民习俗的冗长叙述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因而削弱了著作的科学性。同时,他应用希腊哲

学逻辑,作出一些地理学的椎理和假说,也有谬误和缺乏科学价值之处。从地理学观点来看,希罗多德令人遗憾地将地理学和历史学混淆起来。正是由于他的巨著《历史》的威望和华美,致使地理学在古代很长时间处于历史学的附属地位,甚至在近代地理学史中,仍然存在着这种影响。

然而,希罗多德的地理学成就和贡献是不应低估的。他的著作对于爱奥尼亚地理学,无论是从描述地理角度,还是从地图角度,都有重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较完整地流传至今,通过他对爱奥尼亚地理学的评述和总结,才使爱奥尼亚地理学的许多论点和叙述,得以流传后世。可以设想,如果《历史》一书也不幸失传,对历史学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对地理学,特别是古代西方地理学史,将会留下一页巨大的空白,其损失无法弥补。

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与亚里士多德

爱奥尼亚地理学家的思想受到哲学的启发,不仅满足于地理描述和编绘地图,而且试图解释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现象。诸如航海中遇到的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陆地上发生的火山、地震,河流侵蚀与堆积作用,尼罗河的洪水与三角洲形成等自然现象,无不使地理学家为之惊讶和思索,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他们去观察和研究,寻求合乎哲学逻辑的解释。泰勒斯(Thales)、阿那克西曼德、赫卡泰、希罗多德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某些自然现象,但是他们之中谁也没有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虽然希波克拉底的著作《环境论》汇集了有关自然地理现象的许多原始资料,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自然地理学系统理论的创建和发展,首先应归功于亚里土多德(Aristote,公元前384-前322)。亚里土多德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古希

腊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地理学内容,特别是关于自然地理现象的系统论述。属于此类的著作甚丰,主要有《气象学》、《论天》、《宇宙论》、《论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论产生与消灭》、《动物史》、《论动物的起源》、《论动物的习性》、《论植物》等。

亚里土多德对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增进和传播地理学知识。事实上,他的著作中的地理学知识,并没有太多独到处。然而,这位逻辑哲学大师,采用了一种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推理的综合归纳法,致力于创立一种按照严格的机械论来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理论。于是,他就摆脱了前辈学者单一地解释个别自然现象的旧框框,而以综合的观点解释一系列自然现象,力求将自然地理学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循环机制上。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地理学思想体现了古希腊地理学思想有了一个重大的飞跃。

亚里士多德的地理学贡献

亚里土多德接受了著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柏拉图(Platon)的关于地球是圆球体的概念。柏拉图采用演绎法推理,根据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推论地球是圆球形。亚里士多德则采用归纳法推理,根据实地观察所见的种种现象加以验证,对地球圆球形说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亚里土多德提出的论据有三:(1)一切物体都有堕入地球中心的趋势,即重心律;(2)月蚀时地球在月面上投下一个圆影;(3)当人们向北方旅行时,各星辰相对于地平的高度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只有在地球是一个球曲面才可能发生。这些论据都是他亲身观察得到的,他是最早认识并实地考察和观察地球的重要性的学者之一。

亚里土多德虽然始终未能摆脱“地球中心论”的束缚,但他已认识

到星体的运动及其对地球气候、冷热交替和物质转变的影响。他接受爱奥尼亚人普遍推崇的“火、气、土、水”四种基本要素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这四种要素按不同比例做成的。在此理论的基础上,亚里土多德又加上第五种要素“以太”,“以太”是地球上不存在的,构成天体的物质。进而他又概括得出要素之间两两对比的四种起因,即热和冷,干和湿,并认为它们的二元结合加上太阳的二相运动(每日的沿经线运动和每年的沿纬线运动),便可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特性和变化规律。由此建立了一套系统理论,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气候和气象现象的解释,为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亚里土多德关于季节和天气现象的解释,是上述系统理论应用的极好例子。他明确地指出,正是太阳向夏至点和冬至点的运动,形成了夏季和冬季、雨季和干季之分。水受到太阳的吸引升上天空,然后再变成雨降落下来。在太阳交替接近或远离的地区,即南方和北方,降雨最丰沛。同样,他以受太阳热力作用蒸发的地表水的相继变热或变冷,来解释云、雾、露、霜、雪、雹的形成。此外,他还提出存在两类气体的观点。一是干燥的烟状气体,来自于土地;一是潮湿的雾状气体,来自于水。前者形成风,后者形成雨,两者在太阳的热力作用下相互转变,就产生了风雨雷电、霜露雪雹等变幻万千的天气现象。

在水文学方面,亚里土多德摒弃了传统的理论,即认为河流是从巨大的地下水库中流出来的。他精辟地指出,河流是由地下水一点一滴汇聚形成,它从山地流出来。山地象海绵一样,水渗流进去并汇聚成河。山地使上升的水蒸气变冷,凝成雨水降落。正因为如此,最大的河流总是从最高的山地流出来,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便是最好的例证。

亚里土多德的地形学也是以“干湿说”系统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干湿说”可以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土地在不断地变干或变湿,不过它们的进程是很缓慢的。例如尼罗河三角洲,原来是泥沼遍布的一片泽国,后来沼泽不断变干,才成为哺育埃及文明的肥沃良田。亚里士多德对河流的侵蚀和堆积过程进行了很细致的观察,他指出河流遗留的冲积物数量非常可观,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e)正是由于河流冲积物不断堆积,变得越来越窄。他预言这个海峡总有一天会变得不过一条河流那么宽,甚至完全消失掉。

“干湿气体说”还被亚里士多德引用来解释地球内部的现象。例如地震在他看来,是由于地下空气运动引起的,并指出在那些地下裂隙孔洞众多的地区,如赫勒斯滂(Hellespont)、西西里岛等地最经常受地震之害。显然,“干湿说”理论解释地震原因方面的科学性,远不如它在气象、水文和地形学上的应用。此外。亚里士多德对海洋、海流和潮汐现象的解释,同样也缺乏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例如他认为海洋是没有源泉的,潮汐是风的变化造成的等等。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对古代西方地理学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使当时仍处于假设中的地球分带理论趋于明朗化。他明确地指出,地球上人类居住的适应性同纬度有关,而且与赤道距离成函数关系。赤道附近,阳光灼热,一切生命都难以存在;远离赤道的地区太寒冷,也不适宜人类居住。只有处于两者之间的温带,才是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地带。他还推测赤道以南应对称地存在一个南温带,不过由于中间受炎热的赤道带的阻隔,人们是无法达到的。总之,亚里士多德从地球球形的概念得出了正确的论断,他指出由于太阳光线在球面各个不同点的入射角不同,而引起的照明和受热的差异现象是气候带存在的原因。这一结论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了气候带和自然

带的形成及纬度地带性的普遍规律.从而对自然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对于地理学也有不利影响的方面。在他的著作中,充满了教条主义和决定论观点,特别是决定论观点后来被广泛地引伸或歪曲,以致在古代很长时期内,成为地理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桎梏。甚至近代地理学中的“环境决定论”与亚里土多德的哲学观点也有渊源关系。

从爱奥尼亚地理学走向新地理学的转折——攸多克索地球球体说取代了爱奥尼亚人的平盘状观点,无疑地会给地理学带来广泛的影响。爱奥尼亚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同代人,克利德的攸多克索(Eudoxe,公元前395-前342)接受了地球球体说,并开创了一条新途径,把天文学、几何学与地理学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了地球分带理论。他指出,如果说地球是圆形的,那么就可以根据天空中固定不动的星星的高度,来确定某地的纬度位置,还可以在地球上勾画出一系列线条,代表天空赤道、热带圈和极地圈,这样就将地球分为带状了。同时,他从埃及神甫那里获悉用两个热带地区季节交替来解释尼罗河洪水的说法。由此受到启发,他联想到地球存在两个半球,它们的气候条件相似,但按太阳的运动规律相互交替。于是,地球分带的理论已具雏形了。

攸多克索对地球的圆周作了估算。他根据同一子午线上两个地点观测到某一星体的高度差,推算出地球圆周长为40万古希腊里。被观测的那颗星体大概是老人星,它在克利德紧贴地平线,而在埃及则高悬天空。然而,不管在古代1希腊里究竟有多长,反正40万希腊里这一数值太大了。攸多克索提出这种估计方法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他的计算数值本身的意义,启发了后人作出精确的测算。

攸多克索的地理学成就,还在于他发展了描述地理学。他著有一部七卷本的《地球的描述》,井附有一张作者本人新编的世界地图。攸多克索对地球的描述,其科学性有很大的提高。他认为地球上有人居住的世界南北半球两相对应,中间隔了一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热带。有人居住世界的长度两倍于它的宽度。按照古希腊人的概念,长度是指东西两端之间的距离,宽度是指南北两端之间的距离。攸多克索将世界分为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部分。他对埃及作了长篇的叙述,并在多处修改了希罗多德所作的结论。他是第一个正确认识尼罗河洪水原因的人,指出它是由于埃塞俄比亚丰沛的雨水造成的。

失传的巨著——《地球的描述》

攸多克索的著作《地球的描述》是描述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部伟大著作。它的体例和结构,主要受赫卡泰和希罗多德的影响,但全书七卷的地理内容比赫卡泰和希罗多德的著作要丰富得多,而且提供了不少新东西,反映了描述地理学的进步。例如在地区描述中,他除了袭用前人沿海岸区域和民族风俗描写之外,还增加了城市地理学的新内容。他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科林思城(Corinthe),勾画出这个居高临下的城堡的险要形势,并第一次在地理描述中,注明了山岳的高度和登山里程的数据。由此可见,他对城市地理研究非常感兴趣,这一领域在他之后迅速发展起来了。

在攸多克索的著作中,地质、动物和植物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他指出了许多新奇的地质学现象,如甜水泉、咸水泉和间歇泉;沥青露头和沥青湖……他提到许多珍异的动、植物,如陆棲鱼类、小鳄鱼(即大晰蝎)、巨海鳗以及非洲蜜花树(即枣椰树)等。

攸多克索的这部著作令人遗憾地未能完整地流传后世,但从残存的片段已可看出,该书的地理内容广博而翔实,描述生动细致,章节

条理分明。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地区描述中,已开始注意分析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诚然,书中也夹杂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和神话迷信之类的内容。但是重要之点是攸多克索已明显地摆脱了爱奥尼亚地理学思想的旧框框。事实上,地球球体说的发现,完全改变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随着对世界更广泛、更深刻的考察,未知世界的不断被发现,地理学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个新时期将由华提亚斯(Pytheas)的远航和亚历山大(Alex andre le Grand)的远征揭开序幕。攸多克索是古希腊地理学发展到这个转折时期的代表人物。如果他的著作没有失传,他在古代西方地理学史中的地位,将不会象现在这样名不见经传,甚至常常被一些地理学史家所忽略或遗忘。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课后习题详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 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J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

《计量地理学》作业论文

《计量地理学》期末作业 课题: 《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姓名:贾斌学号:2012141234 专业:地理科学班级:1202 课程名称:计量地理学 学期:2013至2014 学年第一学期

主成份分析法在甘肃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的应用 贾斌 (地理科学1202 2012141234) 摘要: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一套包括4个方面26个指标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和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通过SPSS12.0统计软件对相关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无量纲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及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在此基础上,确定作为初始因子的主成分变量,并计算出各主成分分值及综合分值。最后根据综合分值对甘肃省14个中心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做出了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1. 引言 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甘肃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甘肃省的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贫困面大,甘肃省又是少数民族广泛聚居的地区。甘肃各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功实施,而且也关系到地区稳定与建立和谐社会等问题。因此研究甘肃省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发展水平具有对于促进甘肃省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所处区域内经济比较发达、功能相对完善,对区域外的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具有吸纳力,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及农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力的城市[i]。中心城市以其地理位置、规模大小、辐射范围、影响程度及吸纳能力等的不同,区分为世界级中心城市、国家级中心城市、省级中心城市等等[ii]。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区域开发的重要依托,是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着它的区域带动力。评价中心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对于规划城市布局、确定城市等级、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构建城市产业链等具有基础意义。 目前对中心城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观赋值法,如层次分析法、德尔非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另一类是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主观赋值法是由相关专家根据主观经验评判给分或给出相关指标的权系数,然后加权计算总分的评价方法。主观赋值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缺点是人为干扰因素多,尤其是在指标较多时,很难确定指标权重客观赋值法是根据客观对象构成要素的因果关系设计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采集原始数据,根据原始数据计算指标权重,然后加权计算总分的评价方法。客观赋值法的优点是克服了主观赋值法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在不损失有价值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简化或结构简化。近年来,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解读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计量地理课后题答案

计量地理课后题答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

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示量的多少,而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次序。 ②二元数据。即用0、1 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数据。即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 )不确定性 3 )多种时空尺度 4 ) 多维性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2)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3)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4)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5)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6)来自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 7)来自遥感数据。 8)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如室内实验分析数据。 9)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1)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 2)地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空间数据和海量数据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GIS相关软件如ARCGIS等将空间数据域属性数据完美结合,处理起来更方便。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了当代的地理学的文化倾向,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讲诉了文化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可定位的具体现象。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能太细致品读这本书,只是把这本书通读了几遍,能大概了解其中的能容,对其有些比较浅显的读后感。 我从中得知了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也从中得知了“地图”的新概念,知道了人们对“地图”绘制方法有了新的审视。这本书论述了精神与文化,人的实践活动与地域以及各种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书中的出了不止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许多的不同的实例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标准的答案出现,与世界多元化是有莫大的的联系的,熟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造就不同的种族么,当代的经济也影响着文化和地理。 当我看到了这个书的名字时,以为只和文化和地里有关,当我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一门科学,而后的结构主义者的批评,大体上来说是针对关注社会模式是如何运转的。从这本书中也得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必须超出高雅文化的范畴,它不仅研究西方的生后方式,也研究了边远民族的生后方式。人们利用空间的方式研究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文章中还提到了地理景观,,认为众多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又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得意保存和发展下来。它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地理景观就像文化一样,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且地理景观本身向我们阐明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建立在当下这个特有的模式下,而这个模式又是如何作用于地理景观,并使地理景观如此和谐的表现在人们面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这本书也谈到了如何用“历史重写本的思想”来诠释了这种地理景观。他完美地将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发展于文化的空间融合起来。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供参考)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第一章 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 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 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 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 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 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 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 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 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 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 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 A.亚里士多德 B.李特尔 C.洪堡 D.梁启超 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 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 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 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 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 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 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

计量地理 课后题答案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

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示量的多少,而只是给出一个等级或次序。 ②二元数据。即用0、1 两个数据表示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是非判断问题。 ③名义尺度(Nominal Scale)数据。即用数字表示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或地理事件的状态类型。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 )数量化、形式化与逻辑化 2 )不确定性 3 )多种时空尺度 4 ) 多维性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1)来自于观测、测量部门的有关专业数据。 2)来自于统计年鉴、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数据。 3)来自于有关单位或个人的不定期的典型调查数据、抽样调查数据。 4)来自于政府公报、政府文件中的有关数据。5)来自于互联网(internet)的有关共享数据。 6)来自地图图件。主要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地图等。 7)来自遥感数据。 8)其他来源的有关数据,如室内实验分析数据。 9)来自于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中的有关数据。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答:1)运用数学方法,建立地理数学模型,从更高,更深层次上揭示地理问题的机理。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定量化的计算和分析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 2)地理信息系统在处理空间数据和海量数据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GIS相关软件如ARCGIS等将空间数据域属性数据完美结合,处理起来更方便。

文化地理学复习题

文化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1.何为文化特质?判断下面几组名词中那些是文化特质。宗教与道教;语言与汉语;收入分配制度与按劳分配;交通工具与火车。 2.文化结构包括哪些?根据身边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层中列举数种文化特质。 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是什么? 4.文化地理学概念?文化地理学研究课题(内容)有哪些? 5.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6.试述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7.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8.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9.地名的概念?地名的主要性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10.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11.文学有何地域差异?文学和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12.什么是文化生态学? 13. 举例论述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4.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15.什么是文化转型?引致文化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6.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间有何关系?

17.何为文化特质?何为文化综合体? 18.何为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有哪些种? 19.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0.关于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有几种学说? 21.比较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播的异同。 22.文化扩散有几类?每类又分几种? 23.文化传播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24.何为刺激扩散?请举出身边的三个例子。 25. 简述文化传播的规律。 26.什么是文化区?文化区的类型包括哪几种? 27.世界和中国的主要的文化区有哪些? 28.文化整合的概念及文化地理学中的意义何在? 29.什么是文化景观? 30.如何区分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32.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3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有何重要意义?

第13章_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答案

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 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一是人类无限制的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二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基础的能力是有限的,三是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降解能力和恢复自身平衡发展的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具体表现: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方面尽量节约或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提高燃烧热效率,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控制和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3. 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使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基础和二氧化碳吸收物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许多粮食大量减产,加速聚合物的降解。保护臭氧层最有效方法是尽快停止生产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溴。 4. 水体污染加剧:河湖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和冲刷将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空气降尘。陆地水污染使生产生活用水遭到破坏和减少,危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方面,工业排污的重金属元素、各种塑料制品、开采石油和油轮的溢漏和排污、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近海排放以及海湾倾斜垃圾。 3、简述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1)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所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2)20世纪中叶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实行经济赶超战略使得出现环境问题。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的提高及70年代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

计量地理第二章课后题答案

徐建华版计量地理学第二章答案点击这里 1. 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1) 3.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 4. 地理数据采集的来源渠道有哪些? (2) 5. 数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数据处理中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 6. 对表2.4.1 中的分组数据,分别计算其平均值、中位数和众数。 (3) 7. 查阅2011年的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 (3) 8.某一地区各个亚区的GDP 数据如下表所示。 (7) 9.如果我们在作罗伦次曲线时,不是把某要素各组分的数据由大到小排序, (13) 11. 根据第10 题中的数据,计算锡尔系数L 指标和T 指标。 (21) 1.地理数据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地理数据就是用一定的测度方式描述和衡量地理对象的有关量化指标。 按类型可分为: 1)空间数据: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 2)属性数据:数量标志数据,品质标志数据 地理数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采用栅格和矢量两种形式。空间数据表现了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大小、形状、方向以及几何拓扑关系。属性数据表现了空间实体的空间属性以外的其他属性特征,属性数据主要是对空间数据的说明。如一个城市点,它的属性数据有人口,GDP,绿化率等等描述指标。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结合才能将一个 地理试题表达清楚。 2. 各种类型的地理数据的测度方法分别是什么? 地理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对于空间数据的表达, 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空间联系的拓扑关 系;属性数据——对于属性数据的表达,需要从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两方面进行描述。其测度方法主要有: (1) 数量标志数据 ①间隔尺度(Interval Scale)数据: 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单位(量纲)下的绝对量。 ②比例尺度(Ratio Scale)数据: 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 (2) 品质标志数据 ①有序(Ordinal)数据。当测度标准不是连续的量,而是只表示其顺序关系的数据,这种数据并不表

文化地理学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网>> 文学>> 文学研究>> 浏览文章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2014-2-24 14:41:59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0作者:刘金祥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 2.生物多样性: 3.流域:

4.气候变化: 5.垂直地带性: 6.地质循环: 7.净辐射:

8.地转流: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 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2.为什么说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充分开放和物质微弱开放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自然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名词解释40 1.土壤肥力:土壤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协调植物生理生态要求的能力。衡量的标准是土壤中水、热、气、肥周期性动态达到稳、均、足、适地满足植物需求的程度。 2.生物多样性:生物界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生物生存环境的复杂性,主要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 流域:每条河流和水系从一定的陆地范围内获得水量补给的集水区。 4.气候变化:指气候相对于平均状态的偏离,它具有一个非常宽的时间谱。 5.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低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垂直分化。 6.地质循环: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之间建造与破坏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循环模式,包括水循环、岩石循环和构造循环三个次级循环。 7.净辐射:在某段时间内,物体单位面积上能量收支的差值。地面净辐射指地面收入的总辐射能量和支出的总辐射能量的差额。 8.地转流:当海水沿着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当两种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流动的海流。 二.简答题60 1.解释一般水量平衡方程I-O=±△S的含义,写出全球、全球陆地和全球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并解释其含义。 水量平衡方程的含义:输入系统的水量I减去输出系统的水量O等于系统中的蓄水变化量△S。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P陆+P洋=E陆+ E洋。其含义是:由于就多年平均来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