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认识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认识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认识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认识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认识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迫切地希望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孩子,信任他们,勇敢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首先我是让孩子们快速找出1到20各数的因数,然后引导他们观察,主要是从因数的个数上去观察。刚开始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类:有1个或两个因数的:1,2,3,5,7,9,11,13,17,19;其余的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我给与肯定并告诉孩子在数学上“1”这个数比较特殊,我们把它分为单独一类,有两个因数的归为1类,并将这样的数称为质数,然后让孩子根据这些数因数的特点给“质数”定义一下,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就是“1”和“本身”,自然而然就得出质数的定义,理解质数后,合数的理解就很简单了。

其次,教师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

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质数与合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的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 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迫切地希望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孩子,信任他们,勇敢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首先我是让孩子们快速找出1到20各数的因数,然后引导他们观察主要是从因数的个数上去观察。刚开始学生将他们分为两类:有1个或两个因数的,其余的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因数的。 我给与肯定并告诉孩子在数学上“1”这个数比较特殊,我们把它分为单独一类。有两个因数的归为1类,并将这样的数称为质数,然后让孩子根据这些数因数的特点给“质数”定义一下,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就是“1 自然而然就得出质数的定义,理解质数后,合数的理解就很简单了。

其次,教师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要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和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 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但不控制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由于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质数和合数》教案

3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24例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记住100以内的质数,掌握正确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质数、合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 识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写岀下面各数的所有因数。 1的因数2的因数3的因数4的因数5的因数6的因数7的因数8的因数9的因数10的因数11的因数12的因数13的因数14的因数15的因数16的因数17的因数18的因数

2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纸上写,集体订正。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引导学生归纳。 (1 )按这些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也就是说这些数的因数都有几个?从少到多找一找。 (2 )分组讨论后汇报。 (3 )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因数的。(板书:有一个因数的) 有两个因数的。(板书:有两个因数的) 有三个因数的,有四个因数的,有六个因数的。 (4 )教师提示:像有三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因数,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种情况, 用一句话概括为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板书: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2 ?按因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几种情况。 (1 )分组讨论。 (2 )汇报讨论结果。 (3 )引导学生说岀:1的因数是1。(板书:1的因数:1 ) 有两个因数,它们分别是2、3、5、7、11、13、17。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它们分别是:4、6、8、9、10、12、14、15、16、18。 3 ?观察比较,发现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2、3、5、7、11、13、17的因数,发现了什么? ①学生讨论后发言。(如果有困难,教师可做提示) ②启发学生知道:每个数的约数都有1,每个数的约数都有它本身,即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③教师概括:也就是每个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并且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板书: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2、教材分析: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和快到几时;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本小节学习秒的认识和应用,体会1分、1秒有多久,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总结。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不到几时”几种认识时刻的说法。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可能给时间之间的换算带来了一定困难。 4、学习目标: 1、通过数数,借助钟表、课件演示正确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评价设计: 1、新年倒计时,观察钟面回答问题,找出学具钟面上的秒针;观察课件上的秒针走动一圈,数出时间。

2、猜猜《时间像小马车》播放时间;闭眼感受1分钟、1秒钟、畅谈1分钟、1秒钟能做的事情,猜猜师吟诵《明日歌》、《长歌行》用的时间,并计时验证,完成课本第6页第2、3题。 5、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通过观察钟面数数,认识时间“秒”)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自主借助钟表模型,正确认识秒针。)(2)认识1秒和几秒。 ①课件演示: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小学数学_七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现在我们认识了这么多长度单位,其实还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从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你都知道关于它们的哪些知识?(字母表示、1米=100厘米、比划长短)小结:看来同学们对米和厘米的知识学得不错。 二、认识毫米 1、引出毫米 课件出示: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1)、教室门高约2() (2)、1枝铅笔的长度是18() (3)、米尺长度是100() (4)、估计老师手里的硬币厚度是多少? 课件演示量出厚一毫米。 2、感知毫米 课件出示放大的直尺。 你能指出从哪到哪是1毫米吗? 对,从刻度0到这条刻度线的长度就是1毫米。谁还能从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多指几名学生上来指) 小结:对,尺子上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你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学生比划)感觉怎么样?(太小了!)毫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请同学们找出1角硬币,估计一下1角硬币有多厚,然后测量。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 拿出1号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宽?有多长?(估计后测量) 谁估计得准呢?赶快量一量。(学生动手测量后交流) 纸条的长正好是6厘米吗?这张纸条到底有多长呢?(学生交流:6厘米多一点或6厘米多3个小格) 用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无法准确地表示出这张纸条的长度,我们今天要继续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就是——毫米。 对,1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 3、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这课是在学习了因数、倍数以及奇数、偶数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本人设计主要的知识内容有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分类;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自然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的关系。这个设计的特点是: 1、《数学课程标准》多次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传统教学此内容时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教学设计把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为学生可操作的游戏或活动形式,本设计还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设计一些有关质数合数的课外内容,丰富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2、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复习偶数和奇数的相关知识,学生知道了奇数、偶数是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把20个连续自然数的因数写出来后,认真观察,,自己大胆猜测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方法分类。当学生自己确定可以以一个自然数因数个数多少分类后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剖析自然数因数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把自然数按约因数个数少来分类。这样设计教学,较之以前不同之处是让学生主动地猜测、实验、观察、发现,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兴趣学习了,积极思维了。

3、在教学生找10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教案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质数和合数”作为学生学习数论知识的起步课,在《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后续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学习约分、通分以及中学进一步学习数论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数学知识整体结构和学生学习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引导学生先寻找1~20各数的因数,然后按其所含因数的数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学情分析: 通过前段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积累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索“质数、合数”的概念,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对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尚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教学设想: 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师的教不能“仅仅是给学生一份知识的行囊”,而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发展学习能力。将设计重点放在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上。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效地加工和重组,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引导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经历概念的模糊——清晰——不断完善——应用的过程。并不断在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的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力求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对自身终生发展起长久作用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分类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因数—找规律—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判别质数和合数。 (2)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初步渗透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3)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关键:发现质数和合数的因数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为“再创造”作好铺垫。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迫切地希望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孩子,信任他们,勇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在活动一“找一找”中,我让孩子们快速地找出1到10各数的因数,然后引导他们观察,主要是从因数的角度上去发现数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引出“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第二个活动“筛一筛”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简要讨论筛选出10以内的质数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尝试,通过筛一筛,经历100以内质数产生的过程。 二、及时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教师的鼓励为学生体验成功搭设了舞台。成功与快乐是学习的一

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师不失时机的积极鼓励,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即使是网络课堂,也不能缺乏教师的及时鼓励。在讲“质数、合数”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判断质数、合数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自始至终都没有以一个“裁判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力求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鼓励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师也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练习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能再课上研究的问题就在课上处理,不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能力,尽量满足了每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

《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 彭汉华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P23~24例题1及相关训练 教学目标: (1)经历“求因数—找规律—探究归纳—应用”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判别质数和合数。 (2)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初步渗透分类归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3)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完成20以内所有数的因数) 一、复习质疑。 1、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数字:8、51、120、12、7、36、15、408) 师:这些自然数我们都很熟悉,你能将这几个数以2的倍数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吗? 自然数除了能分成奇数偶数,还有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二、自主探究。 1、学习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课件显示:找出1—20各数的因数。(接龙填表并试着找因数个数的规律) (1)初步观察: ①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几种情况? 请生完成书本表格,可分为三种情况:(让学生填) 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归纳: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1)游戏:座位号游戏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汇报。(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注意:对1号的处理(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完成教材第23面“做一做”, (课件显示)“做一做”: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3)提问: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出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 (4)提问:判断是质数还是合数,是不是把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呢?你是怎么判断的?3、课件显示教材第24面例题1: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按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以用筛选法。 (3)介绍筛选法:首先排除1,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数,接着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数,再接着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数,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数。这样剩下的就是100以内的质数。 (4)展示100以内的质数,并找一找质数表里面的一些特征。(歌唱法记忆100以内质数)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下面的说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所有的质数就是奇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5)、除0以外的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强化练习。 师:同学们已经能很快地找出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再加上我们前面学习的奇数、偶数,这么多的概念,你还能识别清楚吗? (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快速抢答) (1)在非0的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2)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都是质数,这两个数是()。 (3)一个质数的因数有()个,是()和() (4)把下列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相加的形式 10=()+() 16=()+() 30=()×()×() 3、综合练习。 师:这么多概念都能识别清楚,同学们真了不起。下面我们来做个猜号码的游戏:请你看清要求,认真思考,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学生根据提示顺次猜号码,将号码写在练习纸上。)

小学数学_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9的乘法口诀 教学年级:聋部三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本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五册。本教材主要根据了《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试行)》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力求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使教材符合听力和语言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教育,补偿其听力或语言障碍造成的缺陷,把他们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和自食其力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本教材分为四个大单元,第一单元是万以内加、减法笔算;第二单元是千克的初步认识;第三单元是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第四单元是时、分、秒的认识;第五单元是总复习。 “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是第三单元的内容,包括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等几个方面,本节课是“9的乘法口诀”中第1课时,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忆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通过编制口诀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忆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编制口诀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5、让学生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9的乘法口诀,明白口诀的来源。 教学难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杳1-8的口诀记忆情况。 2、进行1-8的口诀的集体练习。 二、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下雨的视频,创设“下雨了,同学们要买雨伞”的情境。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下雨了,同学们去商店买伞,每把伞9元,要买一把伞需要多少元?2把呢?3把、4把、5把、6把、7把、8把、9把呢?” 通过9个9个地加,一直加到81。 师:你能根据每次加9的规律,把这列数填完吗? 生:(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写完后,师生一起观察。一个9是9,二个9是18,三个9是27……齐读这组数据。 师:这组数据都和几有关啊?引出课题并板书:9的乘法口诀。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依次出现1、 2、3…9个由9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师:一个长方体由 9个小正方体组成,是几个9,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师板书: 9×1=9 一九得九 师:二个呢?三个呢?…… 学生说算式及口诀,教师板书: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质数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有的分为两种,奇数和偶数;有的认为分为6种,有6种因数的个数;有的分为因数的个数为单数个和偶数个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分类方法,并感悟到,最科学的分类是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明白含义后这时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谁的学号是最小的质数?”“谁的学号是最小的合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最后任意出各种数让学生进行辨析,巩固质数和合数的含义。最后出示例1中的1~100,让学生找100以内的质数。在找之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如何来操作,才不会重负和遗漏掉。有

的说根据含义逐个判断,有点的说根据前面学过的2、3、5的倍数的特征,先划掉这些数。我补充说明,在数比较多的时候,用后者比较合适,这种方法叫筛选(排除法)。除了划掉2、3、5的倍数,还要记得划掉7的倍数才行,这是我追问:后面的8、9的倍数还要划掉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白8的倍数就是2的倍数,9的倍数就是3的倍数。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学得灵活。但还有些地方需要改进。比如:练习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反馈的速度过快,对于那些中下等的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是还有待调整的环节。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质数与合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有主动参与的意识,迫切地希望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体验与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设计理念】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积极探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3、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学号是每位同学在这个班级的数字代号,每个人对自己学号的数字都会有特殊的感情,是吗?谁愿意用学过的知识来介绍自己的学号是个怎样的数呢?

三年级《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因此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概念,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1分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初,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跳绳比赛,跑步计时器上有秒。然后出示火箭发射倒计时的情景,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红绿灯”“短跑比赛”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

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1秒,再让学生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紧接着认识了5秒,15秒,30秒,60秒,继而通过演示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让学生有个更直观的认识,进而总结出1分=60秒。1分有60个1秒组成,1秒能做些什么呢?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找寻答案,紧接着出示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干很多事情,让学生充分体会1秒的短暂但是却可以创造很多价值,当出示刘翔跨栏的冠军,仅仅比银牌获得者快了0.27秒时,知识得到进一步了升华。 体验1分钟是在学生充分感知1秒的价值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在1分钟内干什么,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长短。 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4、注重课堂拓展,培养实践能力本课通过课件安排三个层次性训练,填写适当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时间单位;我当小法官:让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加深对分与秒的认识;评一评:让学生灵活运用秒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此认知的理解,强调学生认真读题的学习习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谈收获,来了解这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下课铃声响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收拾学具,看用了几秒,进一步升华了对秒的认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1、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1页例1、第82“做一做”,练习十五第一题。 (2)、本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几时几分,有两个层次编排:一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时=60分,二是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学情分析情况: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建立时间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教师教的策略: 1、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

2、本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理念,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机会去观察探索、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学生学的策略: 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为素材,将数学知识点加工成问题情景,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希望和乐意去解决的,自然而然的吸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应用的思考。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60分。 在教学中的实施: 1、猜谜语、复习导入 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复习旧知为教学新知做铺垫。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学习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的引导、点拨,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时分关系,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表一大格是5分,理解时和分的关系。 3、巩固练习 通过游戏的和结合生活中熟悉事例进行练习,让学生学得轻松,从练习中得到乐趣。 4、课堂总结 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 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 回顾教学一节课教学,感觉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一种非常愉悦的学习状态,大部分学生都认真倾听、积极动脑筋,踊跃发言。同学们整节课都用渴望得到知识的眼神在盯着我、注视着我。反思这节课,我自感这是一节体现学生主动挖掘、主动探索、乐于攀登的一节数学课。 在教学新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归纳概括,而教师只是在关键之处适当点拔,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归纳,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动发展。 在课堂中,我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你观察数的因数情况,有什么发现与想法可以与同学交流”。丝毫没有把学生生硬拉到分析因数的个数上来的痕迹,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差异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果然产生不同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偶数的因数比奇数的因数多),但错误却可以成为一种其资源,让学生大胆的说,成了我面对学生在发现交流中出现问题时的良策,我没有回避和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发表意见,还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在这些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包括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在倾听——辨析——归纳中进一步发现了因数个数的三种情况,教师在旁适当引导,让学生对自然数因数个数的特点达成共识,对概念的总结归纳水到渠成,成功地帮助学生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建构。 课后,我抽查了几个学困生,他们对《质数和合数》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一部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考虑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切入口在哪里?是否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兴趣来。放手让优秀学生带动中下游学生展开学习?并能使自己更加提升。这些问题仍然在困扰我。

质数和合数的教学设计

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和第24页例题1 教学目标: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够准确判断出质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每个学生发一张卡片,要求学生先卡片上写出自己的学号数,然后把学号数的因数当作朋友,给自己的学号找朋友,看看谁的朋友多。 组织学生归纳“朋友”特点: ①只有1一个朋友 ②只有它1和它本身两个朋友 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朋友 通过游戏,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说:我们的学号数能够通过因数的个数实行分类。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棒,今天我们就来把整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一分类,它们是我们的新朋友——质数和合数,让我们一起来理解它们吧! 二、教学探究 2出示1~20的数字卡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它们的因数分别写出来吗? 组织学生在随堂本写一写后,请同学“开火车”汇报。 1的因数:1 11的因数:1,11 2的因数:1,2 1 12的因数:1,12,2,6,3,4 3的因数:1,.3 13的因数:1,13 4的因数:1,2, 4 14的因数:1,2,7,14 5的因数:1,5 15的因数:1,3,5,15 6的因数:1,2,3,6 16的因数:1,2,4,8,16 7的因数:1,7 17的因数:1,17 8的因数:1,8,2,4 18的因数:1,2,3,6,9,18 9的因数:1,3,9 19的因数:1,19 10的因数:1,10,2,5 20的因数:1.,2,4,5,10,20 ①教师:如果根据它们的个数,把它们分成三类,你认为应该怎样分?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得出:能够分成三类,只有一个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②根据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把它们写在下面的集合里。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015-09-18 “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加之还要学习和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学生在以前已学了有关时间的知识,而且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充分应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饭、整理书包等的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的见、摸的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教学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具,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课件和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由于时、分、秒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的关系。用多媒体随机演示认识时间:时、分、秒,感知一分 有多长时间,一秒有多长时间,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内在关系。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学生对时间和时刻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混淆。教材中把经过时间和时刻都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我觉得这样表示学生不容易区分这两个概念,应该把时刻用几时几分来表示,把经过时间用几小时几分来表示。目的让学生区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出发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 2、学生在“计算经过时间” 错误率比较高,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在计算出发时刻加上经过的时间段等于到达时刻中计算不成问题,而且也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但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中,尤其是学生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3、反思中得到的启发(1)概念要区分清楚,并结合生活学以致用。结合电视报、电视上的时间,生活中的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总之要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2)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在计算经过时间中,画线段图计算的学生错误率明显降低,也可让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进行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说课稿

《认识钟表》说课稿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给我这样一次锻炼自己、展示自己、让我成长的机会。谢谢。 一、教材、学情分析 今天我所讲的《认识钟表》一课是冀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分为四课时,第一课时认识整时,第二课时认识大约几时,第三课时认识半时,第四课时综合与实践。旧版教材中,整时和半时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前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整时、半时的教学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得不扎实。现在的新版教材中,把整时和半时分成了两节课的内容,今天我所讲的这节课是第一课认识整时,相当于旧版教材的半节课,所以时间上肯定是够用的课堂内容上也少很多。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对钟表的认识,包括对钟面的认识、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奠定基础。现实社会中,钟表随处可见,学生在以前的生活和幼儿园的学习中,对钟表和整时有一定的了解。如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新闻联播》是7点开始,有的学生6点起床……但是对于钟面上的数字,分针、时针在钟面上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不曾关注。另外,生活中长说的8点、9点通常叫做8时,9时,对于孩子来讲,也不熟悉。 我所教学的这个班是一年一班,从去年9月份入学开始就由我教这个班的数学,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多数同学的行为习惯还是不错的,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多数孩子对简单的问

题能够用完整地语言叙述出来。也确实有吐字不清楚的、发音不准确的,回答问题很胆怯的,声音很小的。虽然大家今天看到的是这样的,但是确实已经比刚入学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整时的过程。 2.会看整时,知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积极参加交流活动,感受时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总结整时刻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画时针 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钟面 四、说教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们在教案中设计了以下方法: 1、利用学具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五、教学设计

质数和合数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课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经历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谁一次也没有站起来?为什么?”“谁的学号是最小的质数?”“谁的学号是最小的合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知道了数学无处不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我觉得概念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上,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样不仅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能够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1、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学生在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学号这个资源,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把学生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既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又感觉到学号这个数,会包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学会分类和归纳的思想。 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中,我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自己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采用分的标准也必定不同,然后在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一点点的提炼归纳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类、观察、分析、归纳和交流的数学能力,建立正确的分类思想。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