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疆大学自然辩证法

新疆大学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答案

【】

1.你认为21世纪中国能成为科学中心吗?

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中国显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竞争者。

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的一份最新报告认为,今后15年中国有潜力在高科技方面成为世界主要竞争者的新兴国家。仅一项指标就可以证明中国的成功:中国如今每年培养的物理学和生物学人才比美国多30%,培养的工程师几乎是美国的六倍。中国在全球高科技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1%增至2003年的9.3%,中国在这个部门的产量大约占全世界的27%,彻底超过了欧盟。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等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科技的振兴,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预言下个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预言,把这个预言变成现实,更需要我们保持国内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的和谐,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真正地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2.科学社会建制的完善与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关系。

社会建制(社会制度)指为满足某些基本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这种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共同体。所谓共同体,通常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

较完整的科学社会建制一般指:

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

②有了自己的学会或研究机构,

③有自己的出版物,

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

●维护了科学的自主性,保证了学术研究的自由

●科学研究的组织化与非组织化之间既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科学进步的推动力量。

●引导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科学社会建制主体的国家,还通过制定并实施种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调整科学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优化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保障科学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抑制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科学资源的分配与调整。作为宏观层面科学社会建制主体的国际组织,通过他们雄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通过各成员国及参与组织共同协商和通力合作,该中心不仅各项庞大研究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而且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3.你如何看待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结论: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缺乏持续性

发展,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是因为

●就文化方面: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这种变

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他们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中国人从思想上建立起还权于民、自律而又倡明的意识,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到来作好思想上的基础与准备。

●经济体制上: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技的

发展,封建时代的末期,我国缺少与外部周边国家的交流,知识很难传递,再加上我们当时国内的交通很不发达,即使有一部分人在搞一些研究,但总是单兵作战,无法协同对科学的发展起协同的作用。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4.从人文角度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讨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从内在本性上看,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是统一的,是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一个社会只有同时倡导、高扬科学与人文,才是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实现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正是和谐社会的应有意。

如何使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祉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当是不可分割的。科技教育的发展,可

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人文教育是科技教育的有效补充,它与科技教育相配合,可以缓解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扭曲。因此,离开了科技教育的人文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而离开了人文教育的科技教育,也是一种残缺的科技教育。

●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高等教育必须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

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科技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

●从科学本质、人性本质及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是现实的规定,

这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必然性。

●最后,架构科学技术与人文整体和谐及呼唤全社会对科技伦理的参与等几个方面寻找现

代科学技术人文关怀的现实路径,有利于科学技术与人文高层次的和谐发展。

【】

5.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的发生,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是人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错误认识造成的。过去三四个世纪人类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 “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

近代工业革命,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初祸首,而近代工业革命是建立在近代主客二分认识论基础之上的。近代主客二分认识论把人和自然决然分裂、对立开来,认为人是主体,是自然的中心,而自然则是客体,可以由人这个主体对其任意改造、宰割。这种主客二分认识论仅仅把人当作目的价值,过分抬高人的地位,强调人类中心,过分贬低自然,把自然当作物,片面强调自然对人的满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了歧途,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应然关系,而且随着近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类主体性的过于张扬,结果导致了自然被肢解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矛盾?请陈述你的理由。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环境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村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结果将会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本身,而合理的运用自然资源、在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下的经济发展,又可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两者必须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经济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以便于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的态度和政策。

城市要选择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战略。我们不要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片面的经济发展。工厂可以进行产业升级,减少污染量。我们还可以发展第三产业依托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此来带动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共存的。

7.请就幸福感谈谈你的看法。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这个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自己发挥

【赵新居】

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前者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艺术、宗教、伦理等要受到科学的影响。科学既可以通过技术作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科学技术既可造福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促进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精神文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有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所谓科学技术带来的危害,更确切地说,是科学的局限性和技术的负效应。技术本身具有的负效应,如现在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等,而这些还需要法律、伦理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9.如何看待科学精神?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无止境,改革没退路。只有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10.科学伦理是怎样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价值是什么?

科学伦理,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学家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首先探讨科学和伦理的关系。历史的回顾表明,科学的伦理问题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科学发展中出现了诸多伦理问题,在伦理演进中也存在一定的科学因素,显示出科学与伦理的相互渗透与转化。现实的考察表明科学进步影响了伦理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的伦理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伦理对科学的进步也有着重大影响。科学领域的重大发明与进展,必然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伦理领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由此说明科学和伦理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

一、科学伦理道德的本质问题。从本质上看,科学伦理道德源于对世界的科学认知,体现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是科学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界继承、发展的文明传承,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二、科学伦理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当代科学伦理道德反映了现代科技的认知水平和创新的要求,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科学伦理道德是科技创新的现代文明理念。第二、科学伦理道德是科学创新的精神动力。科学伦理道德始终鼓励科学家对知识的不断追求,鼓励和尊重知识、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鼓励公平竞争,鼓励交流与合作。第三、科学伦理道德为科技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调节机制。第四、科学伦理道德为科技创新营造了一个先进的文化氛围。科学伦理道德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是发展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许玲】

1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还是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正确的自然观把握住了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而会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第二,自然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自然观对社会现实、经济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

第三,我国在完善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等方面,也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正确的自然观可以指导人类实践方能形成共识与合力、取得良效

12.近代为什么会出现机械论自然观?它对后世有何影响?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总观点或根本看法。它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而演变的。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自然科学反映出来。历史上伴随着自然科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形成了三种唯物主义形态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前期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才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是正确、科学的自然观。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

基础;

机械论的自然观形成原因有两点:(1)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不高的影响;(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产生的原因:由于科学发展水平所限,经验材料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要进行分析,就必须把自然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暂时割断它同其它事物的过程的联系,把它看成是孤立和静止的。这种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普遍的思维形式,即只注意局部,不注重整体;只注重研究个别,不注重研究一般过程。

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的规律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解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力学解释不了的,但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就不得不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用“力”解释一切,把一切都解释为必然、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这自然科学冲破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反对抽象的思辨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把对象分析还原为它的终极组成因素,然后在思想中把这些因素重建为一个整体。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受它影响,当时的研究者在研究自然界的时候,把它分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及其多种多样的解破形态进行研究,从而促进了最近四百年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后来深入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

13.你赞成还是反对人类中心论?理由是什么?

人类中心论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 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存与价值, 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 强调人永远都是自然界的主人, 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理性能够征服一切, 人的主体地位无法撼动。

反对: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增强, 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将永无止境, 而自然界则成了人类任意摆布的私有财产或者忠顺的奴仆, 这样的设计不能不把人类逼入

自我中心困境, 这显然也是当今引起各种生态危机、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化、全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

【王英】

14.如何认识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

韦伯被称为“现代社会学之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当代社会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学发展史上是一座不朽的中碑,同时,他也给当代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含有争论却仍被广泛引用的方法和原则,如何批判地继承韦伯的方法论思想对当今社会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博大精深,包含很多内容,只选取其中的主要思想,并谈几点认识。

一、以科学为业

韦伯首先谈论了“以科学为业”的问题,从自然科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来考察科学的现实意义.同时指出科学是非宗教的。韦伯论述科学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活”实际上其有的积极影响,即科学对控制生活的技术有所贡献.科学能提供思维方法、各种工具和对思想的训练。

二、理解与理想类型

理解原则是韦伯方法论的核心。韦伯认为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是说明与解释的结合,是“解释性地说明”和“说明性地解释”,惟有如此,才能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作出合理的“理解”。为了对他的理解社会学找到一种合理的概念工具,韦伯建构了“理想类型”。其“理想”有三个含义:第一,它是对于行为主体说来具有“预测性”的主观范畴;第二,它是行为主体它自己行为中那些它按照预先设想去实现此行为的理解;第一,这种理想类型并不表示行为具有明确的具体含义,而只是表明它的界限。

三、价值中立

韦伯认为,社会学研究只有价值中立,才能获得对社会行动的科学理解,才能获得客观的和可检验的知识,才能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起来,要做到价值中立,只有使用“理性方法”,即:按照系统的概念对经验材料进行分类,采用恰当的论证规则进行逻辑推理。然而,作为一种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瞳现出种种不足。首先.他忽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共通之处。其次就是研究过程中的实现困难性.韦伯的“价值关联”原则旨在说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制约性。但事实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都会有一种价值立场.要摆脱这些价值立场是相当困难的

15.如何看待“韦伯命题”的本质内涵?

韦伯将新教尤其是宗教改革之后的加尔文教伦理作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支撑,有学者将此称之为“韦伯命题”。“韦伯命题”集中体现在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为代表的一系列的论文、著作中。采取类似历史比较研究的方式,韦伯提出了他的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问题:“为什么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都特别地赞成教会中的革命?”韦伯看来,新教徒所表现出来的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必须在其宗教信仰的永恒内在特征中、在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精神”的概念是“韦伯命题”的出发点。

“韦伯命题”集中探讨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将宗教活动解释为世俗的经济活动,为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伦理上的精神支持;其次,“预定论”思想排除了信徒通过教会、教士、圣事而获得赎救的可能性,实现了教徒从改变自我到改变世界的转向;第三,“世俗禁欲主义”则将创造财富视作获得赎救的最好的手段,为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韦伯命题”遵循“价值无涉”的原则,其理论阐释并不具有欧洲文化霸权的价值取向。“韦伯命题”基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时代状况,侧重于分析曾经支撑过资本主义起源的精神体系,在本质上与马克思学说并不是决然对立的

16.“韦伯命题”的中国意义是什么?

在《儒教与道教》中,由“韦伯命题”的论证逻辑出发,联系到他对中国宗教的论述,便得出了所谓韦伯的“中国命题”: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其他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如儒教) ,对于这些民族(如中国)的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理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形成发展于欧洲而不是中国或印度的重要原因。对于韦伯的“中国命题”的回应最为著名的就是新儒家所提出的“儒家资本主义学说”。

儒家资本主义学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所谓的“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因果关系。可我们知道,韦伯并没有建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认为新教伦理决定了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产生。正是在以上的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新儒家在回应“韦伯命题”是存在着牵强的比附。

韦伯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发现了新教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而是提示我们,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传统文明可能会对现代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那么,中国儒家是否可以产生类似西方新教那样的功能,促进中国现代性的发育呢?

中国必须建构一个丰富的现代文明,即不能仅仅以实现自由和理性为最终目的,而要实现一

种伟大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它必须从以儒学为主的古代资源中汲取营养。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更严肃地对待整体的儒家文明体系,而不是片面地拿来其中的一个方面,更不是把它与现代观念强行扭在一起。使中国充分现代化和全面重建儒学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因为我们需要两方面都最充分地展开。

【郭玉云】

17.什么是教育,如果你忘掉了课堂上的内容,也忘掉了考试的内容,剩下的东西才

是教育真正的结果-----怀特海(英)

18.试分析孔子“叩其两端用其中”以及无过无不及的“中庸”观对你处理社会生活

问题的指导意义?

孔子原话出处《论语·子罕第九》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竭:穷尽、尽力追究。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意义:日常生活中的“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衡取其小”就是对它的最好注释。

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还是作为伦理学,行为学命题,至今仍然存在着极大的魅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与现实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从人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中庸之道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让自己随时约束和端正自己的行为。+结合自己情况,自己写。

从人与经济的关系分析: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给人的印象是似进非进,似退非退。但这恰好是中庸之道的直接体现。连续稳定增长才是大局.就我本人而言,要把握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要时刻保持正确的消费观。+结合自己情况,自己写。

19.试从你的学科视角分析“直觉思维”的作用?

直觉思维是在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飞跃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运用逻辑思维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从而获得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直觉思维飞跃的时间是短暂的,有的甚至只是一瞬间,无逻辑推理活动。非逻辑性是直觉思维的最本质的特征。飞跃所得的结论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直觉的飞跃往往又是在逻辑思维过程之外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启示而无意中突然发生的,带有突发性、偶然性。直觉思维的结果往往打破常规逻辑,直接感悟对象的本质,具有创新性。科学实践证明,直觉思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它在人类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一,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突破思维定势,对事物产生崭新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思维定势妨碍着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第二,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模糊估量研究前景,大胆提出假说和猜想。这种模糊估量法,能够帮助研究者形成一种总体的、战略性的眼光,有利于把握研究的总方向,有时会导致一种假说

的提出。

第三,直觉思维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性特征,它是综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它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认识对象而不拘泥于某个具体细节。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存在着互补关系。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当逻辑思维方式难以奏效时,直觉思维的作用便会凸现。而在直觉思维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之后,则需要借助逻辑思维去验证。所以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科学进步的“两翼”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人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也不能绝对化、片面化,否则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试分析思维方式从“天人相分”转变到“天人合一”重要意义?

“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这两个哲学理论分别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西方哲学史上“天人相分”的观点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存在其不可克服的弊端。一方面,西方古典哲学立足于主、客二分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与自然界分离对立、人具有主体性的思想,毫无疑问成了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西方人在此哲学精神指导和鼓舞下视自然为我所用的客体,想方设法地开发利用,甚至征服、统治自然,使自然从人属世界、自在世界向属人世界迅速转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跃迁。另一方面,“天人相分”的观点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暴露出其弊端。正当人类理性和人的主体性高歌猛进之时,人成为自然主人的愿望正逐步变为现实的时候,却出现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人类遇到了前所未遇的生死攸关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

从这点上看,人类必须从天人相分的观念回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上来,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这一基本命题体现在道家和儒家主要创造人的思想之中。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是“道”,在这一概念中,也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哲学看来,天道、人道本是一个道。这个道不是别的,它根源于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之道的根本在于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阮晔老师“对技术的认识”专题思考题:

21.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定义:为了人类的目的而操纵自然世界的工具、机器、系统和技巧的集合。同样地,技术并不是与文化相分离,而是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它受到全体人类的信仰、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组织以及包含文化的行为的影响。

本质:从历史视角思考技术的方式:

1. 技术是知识和知识发展的产物。

2. 技术是一种社会力量: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或者含意。

3. 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种观念认为社会/政治力量施加了影响并且塑造了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形式。

4. 技术是一种社会过程

22.技术的交互系统

这个找不到,谁找到了共享以下

23.技术与自然、技术与未来、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技术与自然关系: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引起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他们是相辅相存的。没有高科技,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能够得到提高,但是使用了高科技,一旦失控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后果也是积极严重的,是人类社会所不能承担的。日本地震引其的核泄漏就是最好的例子,即地震可能是地壳运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始终是人类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在利用高科技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技术与未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即“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为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参与技术活动,并共同构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文化相协调的未来的技术世界。”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对第一章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

技术与人类社会:

⑴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物质生产、经济以致整个社会广泛的结合发挥的实际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超过了资金、劳动力、物质资源的贡献,推动了经济的变革。

⑵科学技术提高军事战斗力。军事离不开科技,当今世界军事力量的对比,实际上也是国防军事科技力量的对比。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就要走科技强军之路。

⑶现代科学技术是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外交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变成了国与国之间政治较量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

⑷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首先,随着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连成了一个整体,开放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势不可挡的潮流。其次,科学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家庭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另外,科学技术既是现代文明的创造者,又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性力量。

由此看来自然界、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三者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由此产生的矛盾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积极探索大自然,致力于科技改变世界,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家园,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硬件设置更加现代化,让地球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适合人类居住,为人类的子孙后代谋取福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